2012/12/23 17:52:27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481
第一节 给 水
平望镇是水乡城镇,河荡较多,水质清澈。特别是莺脰湖之水,质厚清澄,是酿酒、制丝的理想用水。过去居民用水都以河水为主。
70年代起,全镇工业飞跃发展,工业污水大量排放河中,使全镇地表及地下水的水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污染程度日渐增加,不利人民生活,居民饮用易导致疾病。政府为保护人民健康,先后开挖河港,修筑驳岸5公里,并在新运河新建驳岸2.7公里。
平望镇人民政府于1976年4月开始筹建平望自来水厂,于1979年6月建成,经卫生部门化验,水质达到净化标准,开始投产供水。厂址在螽斯港底横港33号,占地671.05平方米,投资366279.89元。
水厂自1976年至1985年先后建造水塔一座,凿深井三口。1977年6月凿第一口井,在横港33号西边;1981年12月凿第二口井在南斯港北,公路西边;1984年10月凿第三口井在通运路底,平均生产能力每小时可产水120吨,平均每天日夜产水18小时计2160吨/日,平均可供量为1229.57吨/日。
水厂到1985年止,共安装主铁管57353.17米,做到每幢新公房户户有龙头,每个单位也都安装水龙头数个。另外,还有供水站9个,分布在全镇7条街道,给未装水龙头的部分单位和居民供上了自来水。镇区3471户中,已有3268户用上了自来水,用户普及率达到94.15%。
另有自备水源的工商业单位32个,其中深井12口,出水量为14400吨/日,地表水取水总量为6636吨,都是以工业用水为主。
第二节 排 水
平望镇地面标高一般在3.1~4.8米之间。整个地面东北较高,逐渐向西南倾斜,坡度为1~2%。镇区内外河流纵横,对排水较为有利。
根据气象站提供资料,年平均降雨量为1015.6毫米,年平均降雨日一般为133.2日。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合计每日约有一万吨排放。全镇排水系统是两污合流,就近排入河道。工业污水未作处理排入河道较多,污染严重。
到1983年止,全镇排水管道总长3140米。其中230~450毫米水泥管2500米,占总长的80%;40×40厘米矩形管为640米,占总长的20%。阴井188只。汇水面积为50公顷左右,占总面积的47.8%。
由于排水管的长度不够,汇水面积很低,因此在过境公路以西排水管排水能力较差,一部分偏角的居民区内生活污水自然渗透,影响了一些水井的饮用卫生。
现正在规划延伸排水管道,扩大汇水面积,沟通排水系统。1985年延伸排水管道195米。
第三节 环卫设施
建国前,全镇有21家私人粪业者,雇佣16名清洁工人处理全镇粪便。这些粪业者只顾掏粪挣钱,不关心市容卫生。加上当时政府不重视环卫设施,故全镇除了一些简易厕所外,露天粪缸到处可见,却没有一只垃圾箱。垃圾乱倒,易引起多种疾病,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于1952年4月20日成立“平望镇市政卫生管理委员会”(现环卫所),吸收16名清洁工人,接管了全镇市政卫生工作。除了管好粪便外,增设清道工,清扫全镇大街小巷,并逐步新建和改造公共厕所、垃圾箱。为了达到粪便无害化、陈粪下乡,建造蓄粪池1只,容量1000担。还添置1040只新马桶,无偿发给全镇居民。
1985年全镇有公共厕所63个,垃圾箱81只,蓄粪池2个。机动吸粪车1辆,抽粪机4台,并成立一个大粪清运送乡汽车组,把部分宿舍粪池和无法停靠船只的厕所的大粪用汽车抽吸后送往农村、场圃,方便了农民。
第四节 园林绿化
南宋时期平望是京城杭州的重要门户。据资料记载,当时商业发达。佛刹、寺观、祠庙等古迹有55处之多,如殊胜教寺、东岳庙、元贞子祠等楼台亭阁,飞檐高耸,景物华丽。明嘉靖三十年(1551)间还重修平波台景物。平望镇不仅是古迹名胜多,而且还有许多天然的水色自然景观。平望志载有八景,这些都是景物与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的,景色尤为绝佳。历史上有一些文人墨客留下不少赞美的诗词。由于历史变迁,历代战争的摧残,目前仅存古桥两座。
抗日战争后期,驻镇日寇垂死挣扎,将全镇树木砍去建筑防御工事,特别是黄洋墩上所有树木全部被砍,致使解放前夕全镇几乎没有绿化面积。
建国后,随着城镇的发展,平望镇人民政府对园林绿化工作十分重视。一些工厂也有计划地进行厂区环境绿化,特别是三害单位,利用绿化的功能,减少污染物的扩散。1982年镇人民政府集资办了个花圃,并把民间的一些花木爱好者组织起来成立镇的园林花卉协会组织,进一步推动市镇工厂的绿化和群众性养花美化环境工作;并在通运路广场四角组成小景;东北角为夏景,植棕榈、玉兰;西南角为冬景,植雪松、腊梅;南角为秋景,植紫薇、桂花;东角为春景,植柳、桃。1985年镇区植树5128株和一些花灌木,投资30.768万元,覆盖面积为13.5%,平均每人占有绿地面积0.1平方米,主要树种有梧桐、杨柳。由于杨柳虫害多,近年来改植香樟树,如通运路两旁就是间植了香樟和广玉兰。
1956年12月开始正式筹建平望公园。园址在今平望中学对面,占地4亩。资金来源于拆除石家港水瓶庵出售材料款1780元,同时发动全镇人民义务劳动,历时三年竣工。公园西南处开挖30多平方米池塘1个,四周以假山围绕,附近栽种花卉,有石板小桥和六角亭。往东建有“三野四烈士”墓。东南侧有金鱼池1个,面积40多平方米,池边种有法国梧桐,还有竹制的葡萄架棚,旁有茶室,各种草木花卉栽满茶室两侧。1968年,县供销社在平望公园原址建商业大楼,公园被毁。1984年8月开始筹建莺湖公园,占地40亩,该园位于莺脰湖西侧,紧靠苏嘉公路。园内有四方亭1个,曲曲弯弯的小溪长130米,沟通东北两处的小石桥两座。南面小土山上栽紫竹、石南、湿地松等。东侧四面厅幽静雅致,内设小卖部、茶室。公园东临碧波粼粼的莺脰湖,静卧湖心的平波台隐约可见。北面有水松林、香樟林;西面栽有金、银桂,园内还有广玉兰、含笑、牡丹、石榴、山楂、海棠、美人蕉等40余种花卉树木。花圃内有各种惹人喜爱的盆景400余盆,还种植银杏、紫竹、中山柏及古老树种150多个品种,计7500余棵。园内建房8间,铺设石板路、石片路、鹅卵石路200余米,附设餐厅1个。正门园墙塑有和合一对,门前矗立石狮一对。园内辟有儿童乐园,游乐设施有电瓶车、跷跷板、荡秋千、滑梯等。该园于1986年5月1日正式开放,共投资100多万元,其中上级拨款30多万元,地方集资30多万元。
第五节 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的发展,平望镇自然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不合理的布局使镇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全镇区“三废”污染环境的工厂及单位共有20多家,其中污染较为严重的有10家,且混杂于生活区内。过境公路穿越镇区,来往车辆频繁。群众称为:河中污水多,空中黑烟多,路上噪声多。
水源污染:
全镇各工厂单位排放的有害废水、污水,每天约有10000吨,主要排放单位是化肥厂、化工厂、缝纫机厂、皮革二厂、医院。排放的污水中含有氰化物、硫化物和其他有害物。另外浴室、屠宰场等污水含有各种细菌和污物,都是直接就近排入河道,污染了河流水系和地下水的水质,严重危害人畜安全。
大气污染:
全镇烟囱林立,所产生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烟尘等有害气体排入大气。特别是火葬场和缝纫机厂,分别位于镇西北和东南角,处于主导风向的上风向,浓烟滚滚,烟尘颗粒物随风扩散,危害面广。
噪声污染:
公路贯穿镇区,机动车辆进镇频繁,交通噪音连续不断。另外镇内有关各厂的工业噪音对附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干扰。
镇政府为了使全镇居民有一个舒适的生活和劳动环境,故于1984年成立环保办公室,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以保护水源和大气为重点,坚持防治结合,积极有效改善环境质量,采取污水处理、消烟除尘、消音等措施。
凡排放有害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工厂单位,搞好污水处理,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达到国家废水排放标准。新联化工厂在废水处理上,他们请来上海技术人员和县环保局同志共同研究磋商解决石家港污水问题。
新建、扩建、改建的工厂单位有污染工程项目的必须对“三废”处理同时施工,治理不合格的不准投产。如平望印花厂是新办的厂,该厂投产前已安装好了治理设备,建造了废水处理池,基本上符合要求。
工业锅炉1蒸吨以上的已全部安装消烟除尘装置,以减少大气污染。灯头厂于1981年改造了半煤气方炉,达到消除烟尘的要求,得到市环保部门的好评。
对主要河道进行监测。頔塘河自平望至南浔24公里内设有5个采样断面,进行水质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