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3 17:31:42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921
第一节 新 药 房
本镇药店在民国前以经营中药为主,在民国年间才见西药问世。平望镇、乡共有中西药店10爿(其中中药店9家),镇上设有8家,设在乡村的有2家。较大的药店有正心堂、怡德堂、惟心堂等国药号,均前店后场(工场)。
正心堂国药号 坐落在南大街姚家弄口北,朝西店面二开间,内深二进,前店后场,进行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加工。它的前身是心馨堂,设在姚家弄对面下滩,于民国14年(1925)4月1日开张,抗战前建房搬至上滩,更名为正心堂。由冯德隆发起筹集9个股东组成药店,推举冯德隆为经理。雇佣职工3名(不含股东参加劳动),主营中药。自行精选国内外地道药材,如法炮制,加工饮片。精制丸、散、膏、丹并代客加工。该店为方便病家治病撮药起见,特意聘请著名儿科医师王二仁先生医寓该店为坐堂医生。王先生同情劳苦大众,治疗精心,取酬低廉,颇得病家赞扬。1951年组建联合医院时入院开诊。建国初,合营前,药店聘请盛泽妇科医师周子蓉先生每旬三、六、九为坐堂医生。
怡德堂国药号 店址在北大街哺鸡弄口,转角门面,前店后场,店场合一。经营中药,自行组织货源,加工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并代客加工丸散膏丹。该店是由4个股东组成的国药店,由陈德才出任经理,雇佣职工3名(不含股东参加劳动)。
惟心堂国药号 店址在北大街,原春记绸布店北隔壁,是一开间石库门面,二进半进深。开设时,先有股份,进而由店主陈伯英独资经营中药。雇佣职工3人(不含其夫妇参加劳动),经营形式前店后场,店场结合,自行组织货源,自行加工饮片和自制一些中成药,代客加工丸散膏丹。
葆芝堂国药号 开设在南大街原泰通桥东堍,朝南二开间一进深门面。由店主朱耕生独资经营中药,雇佣职工3人,前店后场,店场混合,自行组织货源,自行加工饮片,代客加工丸散膏丹。
仁和堂国药号 设在北河西街北木桥西堍孙章甫房子的石库墙门内。由店主袁补生独资经营中药,其胞弟帮做。因限于资金,备货较少(有时向同行拆零),为争取业务,该店自动至医寓诊所接方撮药,颇能维持生意。
兰田局国药号 店址在西塘街泄水桥东首,朝南一开间店面,一埭进深,店主罗介甫独资经营中药,不雇职工,店务劳动主要由店主承担,在他外出时由其妻、儿帮助看管。该店资本极微,备货也少,时向同行拆零,营业不旺,勉强度日。
天一堂国药号 设在西塘扇子街,原升罗庄南货店隔壁,朝北一开间门面,二埭进深。店主赵士农独资经营中药,资金不足,备货很少。店主学医开业,才勉度生机。
新华药房 开设在北大街现供销社家具门市部下滩,朝东二间一进深店面。由店主尤仲良独资经营西药,雇佣职工2人(不含家属参加劳动),经营常用西药,是解放前唯一开办的西药铺。后因资金短缺无力继续,于1953年转给闵瑞生开张。在1956年合作化高潮时参加合作商店。
陈重道国药号 开设在溪港港东现信用社社址,三开间二进深店房,资金较足,货物充沛。店主陈光祖,独资经营,雇佣职工1人,店主夫妇一起劳动。前店后场,店场合一。溪港虽是地处偏僻的水乡小镇,但乡脚较远,不仅有本乡靠近溪港的自然村,还有苑坪紧接溪港的村落,甚至太湖里的农民都来该店撮药求欠,业务较盛。
益生堂国药号 开设在周家溪同心村,原大队办公室南隔壁茶馆店附近.地处盛泽乡、坛丘乡界邻。由谢纪文独资经营,主营中药兼营西药。1958年供销社设下伸点后,该店并入下伸店。后因资金短少,生意清淡,维持至店主去世,药店业务告终。
第二节 医药商店
新中国成立后,医药行业职工参加了卫生工作者协会,积极热情地同联合医院的医务人员一起组成医疗队伍,分片下乡种牛痘苗、卡介苗等,为消灭麻疹等病疫发挥作用。
1956年药业人员响应党和人民政府号召,走合营合作集体化道路。本镇6家中药店与溪港、梅堰二个小集镇的中药店,合并成立公私合营平望国药商店,由冯德隆继任经理。从业人员23人,资金10043.64元,镇上设2个门市部、1个药材加工场(包括成药加工),溪港、梅堰各设一个门市部,商品由平望调拨,以求规格统一。全店主营中药,收购药材100余种。自制中成药:万氏牛黄清心丸、木香槟榔丸、大活络丹、强身大补膏、虎骨木瓜酒、养血愈风酒等产品,销往苏州,远销山东、湖北等地。葆芝堂国药号除划出一名职工入合营药店外,其余人员、资金与新华药房合并成立新药合作商店,从业人员5人,设门市部1个,主营西药,有片剂、针剂、水剂、粉剂及简易药械、外用药剂等。1961年,随着行政区划的变动,梅堰国药门市部划归梅堰供销社管理。在经营活动中,药业人员送货送药下乡,问病卖药,下厂下点,夜间配方,代客煎药送药和加工丸散,每年冬季代煎滋补药膏,并免费治疗蝮蛇咬伤等多种服务项目。1965年8月,吴江县医药公司机构下伸组建国营平望医药商店,经营西药批发、零售业务。1967年下半年,公私合营国药商店并入国营医药商店。
1963~1984年,医药行业改造落后的生产工具。在1966年,全县医药系统第一台切药机在平望国药商店问世,从而开始机械加工饮片。先后自制球模机、刨片机、轧扁机、香元机以及升降机运货上晒台。又添置粉碎机和大型切片机等。形成初具规模的机械化、半机械化的操作加工生产线,大大改善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1975年,县主管部门批准开展中药批发业务,实行划区供应,有南麻、坛丘、横扇、梅堰、平望等地。1984年,全店人员29人(不含临时工),其中管理人员3人,中药工作人员17人,西药工作人员9人。经营中西药品1511种(其中:中药1005种、西药506种),资金总额18.9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5.73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3.2万元。1985年,批零销售总额99.42万元,药材收购额0.414万元,利润总额3.1万元,为历史最高水平。全店建筑面积1863平方米(不包括老工场租用面积),其中营业用房238平方米,仓储用房为1036平方米,煎药用房10平方米,职工宿舍200平方米,其他用房379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