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3 16:48:47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6374
吴江县位于江苏省东南端,自古有青草滩、松江、松陵、笠泽、枫江、鲈乡等别名。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建县,元元贞二年(1296年)升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仍改为县,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吴江县偏西地设震泽县。民国元年(1912年),江、震两县复合为吴江县。全县划分为6市12乡;18年调整区划,县以下设区;全县划为10个区,分乡镇,编为闾、邻,实行区长制;23年划并为8个区,实行乡镇保甲制。
民国38年(1949年)4月29日,吴江解放,建立人民政权。全县先后分设8个区、10个区、9个区和5个区。1957年10月撤区并乡,全县设23个乡,7个县属镇。1958年,农村成立人民公社,全县设20个乡人民公社和7个县属镇,1962年4月又增设3个乡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乡村建制,黎里镇与黎里乡合并,实行镇管村,全县共设22个乡,7个县属镇。1985年10月又有5个镇与乡合并,全县共设7个镇,17个乡。
第一章 建 置
第一节 沿 革
新石器中晚期,吴江就有人类活动,吴江之地古属吴,秦王政(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置会稽郡,始设吴县、由拳县(三国吴改称嘉兴)。自此至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吴江之地南属嘉兴,北隶吴县。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缪奏割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吴江”本为江名,即吴淞江,一名松江,因晋唐时属吴县亦称吴江,建县时即取其名。属苏州。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苏州升为中吴军,宋开宝八年(975年)改为平江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改为苏州,政和三年(1113年)升为平江府,元至元十二三年(1276年)改为平江路,吴江县一直隶属之。元贞二年(1296年),吴江县以户计,升为中州(4万至5万为下州,5万至10万为中州),属平江路。至正十六年(1356年)平江路改为隆平府,十七年复改为平江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苏州府,吴江州隶属关系木变。二年,吴江仍改为县,十四年,以田粮计,吴江县为繁县(3万石以上),隶属不变。
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吴江县偏西地置震泽县,偏东地仍为吴江县,两县均属苏州府。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攻占吴江、震泽两县,两县均属天朝苏福 省。期间,盛泽划归绣水县(即秀水县,今浙江嘉兴)。同治二年(1863年),清军攻陷太平天国苏福省,吴江、震泽两县仍同属苏州府。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吴江、震泽两县于九月廿五日(公历11月15日)同时“光复”。
民国元年(1912年),吴江、震泽两县合并为吴江县,隶属江苏都督府,3年6月改属苏常道。16年5月,江苏省政府成立,吴江县属江苏省。22年3月,江苏全省设13个行政督察区。吴江县属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苏州)所辖。同年12月,13个区裁并为9个区,吴江县属无锡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辖。24年,无锡区改称第二区,吴江县仍属之。26年11月18日,日军侵占吴江县城。民国吴江县政府迁离县城。27年7月1日,日伪成立吴江县公署。34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伪县公署解体,吴江县政府迁回县城,吴江县的隶属不变。
民国38年(1949年)4月29日,吴江解放,建立吴江县人民政府,隶属苏南行政公署苏州行政分区(后改为苏州专员公署)。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撤销苏南、苏北行政公署,下辖专区。吴江县属苏州专员公署。1970年,苏州专员公署改称苏州地区行政公署,吴江县随属之。1983年1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苏州地区,吴江县归苏州市领导。迄1985年未变。
第二节 县 境
吴江县的县境有文字记载,始见于宋《祥符图经》,“吴江县境东西一百八十里,南北一百五十里。”
明弘治《吴江志》载,吴江县境“东西一百七十三里,南北一百六十二里,周围四百六十六里。东至直隶松江府华亭县界金泽村八十里……西至本县太湖口一十五里,到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一百七十二里;南至浙江嘉兴府嘉兴县界杨桥五十四里……北至本府长洲县界七里桥一十里……东南至浙江嘉兴府秀水县界王江泾七十里……西南至浙江湖州府乌程县界乌镇九十三里……东北至本府长洲县姚城江三十里……西北至本府吴县界灵岩乡三十里。”(以上四至均以县治为中心,下同)
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吴江偏西地置震泽县,偏东地仍为吴江县。两县同城分治,全境面积各得一半。乾隆《吴江县志》载:两县“皆以水为界。其在城中始自小东水门西行过太平桥(俗呼傅家桥),稍北过重庆桥(俗呼斜桥),又西行稍北过城隍庙出治安桥(俗呼小仓桥),折而南过永定桥(俗呼大仓桥)。又南行过三多桥,稍折而西至于西水门。凡地在水之西北者,属震泽;在水之东南者,属吴江。”
根据清同治《苏州府志》编绘
“城外之界亦从两门外之水而分。其自西水门出折而南也,过子来桥至三天门履泰桥外,稍折而北进保安桥,入里河,出江月桥,入吴家港达长桥之经河(乃
古松江口也),折而西至顺受桥,从桥外折而南人茭草路,约半里过中激港口(俗名中吴家港,以其从吴家港分支来也)。又西南行一里过南激港口(俗名南吴家港),又三里为清水漾(漾方五里,今皆涨为水田矣)。过漾五里为牛茅墩,又三里为浪打穿,乃折而东北行,进大浦港过十家簖,又五里出八斥大浦桥入运河。从运河南行二十三里,过平望镇,进安德桥出莺腽湖入烂溪,三十里至溪东钱马头北之斜港与秀水县接界。凡地在西水门外至斜港之水之右者皆为西,而属震泽;其在左者皆为东,而属吴江。
“其水之出小东水门折而北也,沿城外濠河过大通桥,入外场河,过北水门外,又折而北入书院河,又折而西入七里港,又折而北出太湖至瓜泾港口。凡地在小东水门外至瓜泾港口之水之左者,皆为西,而属震泽;其在右者,皆为东,而属吴江。”
吴江县境“广八十一里,袤一百里,周围三百六十里。自治东至松江府青浦县庄(一作章)练塘界八十里,西至西城内河震泽县界一百五十步,南至嘉兴府秀水县王江泾界七十七里(按,旧志以吴江县治至平望四十里,平望至王江泾三十里,故为七十里。今计县治至平望实四十七里,则至王江泾当为七十七里),北至元和县七里桥界七里;东南至汾湖中嘉兴府嘉善县界五十四里,西南至烂溪钱马头北首斜港秀水县界八十里,东北至元和县姚城江界三十里,西北至吴县灵岩乡界三十里。”
乾隆《震泽县志》载:震泽县境“广八十一里,袤一百四十里,周三百六十八里。自治东至城外濠河吴江县西元圩界一里;西至浙江湖州府乌程县胡漤界八十里,南至平望镇吴江县界四十七里,北至吴江县瓜泾口七里,东南至吴江小东水门界一百二十步,西南至乌程县乌镇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吴江县广运桥外河界一里,西北至本府吴县白杨湾外湖中界二十里。”
清宣统二年(1910年),章练塘(唐时属长洲县。宋、元、明时分属长洲、吴江两县。清雍正二年归吴江、元和、青浦三县合辖)划归青浦县。
民国元年(1912年),震泽县仍并人吴江县。此时,吴江县县境东西长九十里,南北宽八十里。四邻:东为青浦县,东南为浙江嘉善县,南为浙江秀水县,西南为浙江乌程县,西为太湖,北为吴县。
民国18年(1929年),吴江县境面积分区调查为4250平方里,太湖等水域面积为780平方里。
1950年1月,吴江县城厢区越溪乡原11个保,划入吴县,芦墟区周庄乡原第一保,划归昆山县;8月8日,吴江县城厢区湖东乡北半部划归吴县枫桥区尹山乡,尹山乡南半部划归吴江县湖东乡;9月12日,吴江县城厢区湖西乡20个行政村56个行政组划归吴县枫桥区;12月27日,吴县车坊区戈湾乡江南行政村划归吴江县城厢区湖滨乡。
1952年4月10日,吴江县同里区九里乡东湾十联村、西湾十一联村共1755亩土地划归吴县车坊区。
1958年5月14日,浙江省嘉兴县洛东乡钳天圩划归吴江县,吴江县青云乡漾西村8户划归浙江省吴兴县;10月,昆山县周庄公社张港、池浜、联合、三合4个生产大队划归吴江县屯村公社。同年,吴县郭巷公社东风大队划归吴江县湖滨公社。
从此至1985年,吴江县境无变化。四周界址:
东从漳水圩、华字村、吴天贞荡,经过元荡、诸曹漾、雪落漾至元荡水产养殖场与上海市青浦县分界;
东南从元荡水产养殖场经张清荡、云甸岸村、许家漾、野猫荡、芦墟塘穿汾湖至南尤家港,沿西浒荡,过东、西菜花漾、元黄荡、杨官音荡至塔浪荡,过陆家荡、黎泾港至京杭大运河,与浙江省嘉善县分界;
南从大运河至浙江王江泾界,过北、南雁荡,穿南海荡过慰塘村至王家门,沿斜港、烂溪塘直至横泾港,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县分界;
西南从横泾港、阳和桥港、长三港、沈庄漾、跨顿塘至三家村,经金鱼漾、鼓楼港,沿横古塘至南港上村,沿新桥港、长塘漾、焦田村直至太湖口,与浙江省桐乡县、吴兴县分界;
西从太湖口经太湖各港口至太浦河口,沿东太湖分界线直至鲇鱼口与吴县分界;
北从鲇鱼口至蒲渠上村、四古具村跨大运河向南至江头上村,沿吴淞江至莲花堂村,折南从九里湖、高田上村,沿小龙港到黄泥兜与吴县分界;
东北从澄湖、肖田湖经白蚬湖到漳水圩与昆山县分界。
东西宽52.67公里,南北长52.07公里,总面积为1176.68平方公里(不含东太湖水域面积约85平方公里)。
此外,在浙江湖州市陆家漾有2块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