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3 16:35:46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221
第一节 饮 食 业
解放前夕,吴江全县饭菜馆、糕团店、面店257家,其中松陵龙生、同里义昌福、芦墟大庆楼、黎里李永兴、平望太湖、盛泽西荣兴、震泽鸿运楼等饭菜馆规模较大,除经营家常便饭、随意小酌外,承包酒席,经营“和菜”,并有送席上门等服务项目。
解放初,饮食行业仍由私营商业经营。1952年,全县各种饮食店、摊1284户,从业人员2300人,资本额10.7万元,营业额241万元。1956年全行业对私改造时有987户,从业人员1860人,组成公私合营商店3个,合作商店50个,合作小组63个。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大庆期间,全县在盛泽镇举办饮食业烹饪技术表演和菜点展销,参赛人员百人以上,展销品种100多个,每周调换一次菜谱,延续一月之久。1960~1962年经济困难期间,饮食行业以素代荤,用瓜菜、薯类等代食品制作菜肴点心供应顾客。松陵镇大众食堂把大头菜轧碎和上面粉制成球状,滚上糯米蒸熟,称松毛球;盛泽饮食业以豆类下料制成豆渣糕、雪花菜等。1961年后,一部分菜肴实行高价销售,既满足高层次要求,又缓解了供求矛盾。1965年起,先后将松陵新江菜馆、平望小乐园饭店、盛泽饭店3家合营商店转为国营企业。由于全行业提倡“面向大众,方便顾客”的经营作风,营业额和利润额逐渐增长。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营业网点减少,传统产品消失,服务质量下降,不仅取消了名菜、名点,而且顾客就餐必须排队自端饭菜。1974年,重新提倡大众化,面向工农兵,并推行饮食业卫生“五四制”(由原料到成品实行“四不”,熟制品实行“四隔离”,食用具实行“四过关”,环境卫生采取“四定”,个人卫生做到“四勤”)。同时,采取以师带徒方法,组织职工学习烹饪技术,营业额由1968年的38l万元,增至1976年的435万元。
1978年后,全县3家国营饭店,经过翻建和扩建,不仅店容焕然一新,而且各种设施比较完善,其他饭菜店、点心店从店堂到经营也有所改观。过去的红案、白案分为炒菜、卤菜和面饭点心3类,品种数以百计,传统地方小吃重露头角,还设立早、中、晚、夜宵4市。1980年,由国营饮食业为主导,组织各镇技术力量近百人,又一次开展了烹饪比赛和菜点展销,5天内营业额高达3万多元。同时,通过岗位练兵,操作比赛和专业培训,到1985年全县已有一级厨师2名,二级厨师9名,三级厨师13名;一、二级厨工10名。进一步恢复和创新了一些名菜。松陵鸿运楼的辣脍鱼扇、芦墟大庆楼的鸡爊面筋、平望莺湖楼的“姑嫂菜”、盛泽松鹤楼的松肉等在县内颇有名声,名点有闵饼、盘龙糕、蟹壳黄等。1985年,全县饮食网点1226个。职工3397人,其中全民5个141人,集体169个1399人,个体1052户1857人,年营业额1670万元。
第二节 服 务 业
民国年间,茶馆、理发店遍及全县市镇,浴室、洗染、照像、修理等行业则主要集中在七大镇。民国35年(1946年)3月,全县有茶馆283家,茶桌3860只,仅盛泽一地就有茶馆45家,其中9家始于清代,故该镇有“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之说,最大的得意楼茶馆,茶桌80只,每天清晨,茶客满座高谈阔论,或讲新闻,或论行情,间有小曲卖唱。至1949年6月统计,全县服务行业469家,大部分属小本经营,服务项目众多,如理发业的烫头发、做眼睛、扒耳朵;浴室业的扦脚、擦背、拷膀等。1956年对私改造时,全县563户中有245户参加公私合营商店,有290户参加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
1966年后,个体户一度并入合作商店,同时废除所有传统服务项目。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社业在合营、合作的基础上,成立国营吴江旅社、芦墟旅社、平望旅社、盛泽旅社。1978年后,松陵商业大楼旅馆部开业,鸿运楼菜馆也开辟了旅社部,所有旅社进行了改建和整修,把统铺改建成单间,把大房间改为小房间,有的还配备了沙发、台灯、电扇、电视机等设备。各家旅社都开展为旅客送医、送药,免费寄存小件物品,保管现金等服务。1985年,仅商业局所属旅社即拥有床位1331张。1981年,县饮食服务公司成立旅游服务社,除开辟松陵-上海、盛泽-上海和盛泽-苏州定班旅游线外,还开展邓尉山观梅-日游、黄山五日游、海宁观潮一日游、杭州瑶林三日游等多种类型的游览服务。仅此一项,年营业收入23.80万元,上交税利4.65万元。1985年,全县服务业网点684个,1715人,其中全民14个168人,集体115个805人,个体.555户742人。主要行业有:旅社、浴室、理发、摄影、茶水、洗染、修理等,仅商业局系统全年营业额57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