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南麻镇志 >> 第十四卷(行政村)第三章(沈家片)

第十四卷(行政村)第三章(沈家片)

2012/12/22 19:57:03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801

  

第一节 龙泉村

 

·地理位置·龙泉村,位于镇区西北部,距镇区25公里,东接北麻村,南至中旺、桥北村、西通沈家村,北傍北麻漾,连接南北麻漾的大泾港穿村而过。全村13个小组分布在10个自然村:铁人埭(111组)、荡西滩(212组)、花家浜(3组)、桥东浜(4组)、横港上(5组)、西港(613组)、桥西浜(7组)、保障港(8组)、堰头桥(9组)、白士港(10组)。村中心有一村镇,名龙泉嘴,该镇形成于明清两代,镇上有一条80米左右长的石板街。民国年间,龙泉嘴是桑苗、丝经的集散地,鼎盛时大小茶馆十数家。30年代末,日军侵占时期,震泽镇有不少居民避难于此,故有大小商店20多家。解放初,是龙泉乡政府的所在地,1983年后,一直是龙泉村村民委员会的所在地,街上仍有各种小商店20多家。

·历史沿革·解放初为龙泉乡,辖9个村。1956年并区并乡中并入南麻乡。按现在龙泉村的区域为当时的龙西、三新、和平、新龙4个行政村。1956年,4村合并成立2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名明星三社和十二社。19578月撤区并乡后属坛丘乡管辖。1958年,坛丘成立人民公社,两社合并取名龙泉大队。19628月,南麻成立人民公社,龙泉大队划归南麻公社管辖。19837月体制改革中,龙泉大队改名龙泉村至今。

1995年止,龙泉村历任支部书记有:赵阿奎、倪阿午、李二宝、黄金官、计水荣、李志祥、沈道祥、沈阿永。

·面积人口·全村总面积23平方公里。稻田:19951683亩,比1962年的2063亩减少1842%;桑地:19955085亩,比1962年的182亩增加17912%。全村有224户、1180人;1995年底为390户、1539人,分别增加1676%3042%

·工农业生产·农业,历来生产稻、麦、油菜为主,兼营其他副业。1995年,粮食总产10693万公斤,油菜籽总产1555万公斤,比1962年分别增长9364%4102倍。副业生产主要有蚕桑、畜禽、蔬菜、林果等,1995年产茧73209担,比1968年的1756担增长316倍;养猪1488头,比1962年的140头增长962倍;农副业总收入1995516万元,比1962年的1567万元增长3193倍。工业,解放前曾有织绸、制酒、建筑等个体工业和手工业。70年代后期出现村办工业,曾办过丝织、子等工业,1993年出现户营工业(织机),到1995年止,全村有113户、136台织机。1995年全村工业产值798万元,比1976年的198万元增长402倍。

·交通邮电·龙泉村至镇区的公路于199010月建成通车。电话,1958年仅大队办公室安装一部,改革开放后陆续增多。1995年止,全村已安装电话29部。

·人民生活·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199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3171元,比1962年的8035元增长3846倍。银行个人储蓄年末余额14282万元,人均928元。农民建楼房的到1995年止,有248户,占总户数的636%,楼房总面积40283平方米,人均4118平方米。

 

第二节 中旺村

 

·地理位置·中旺村,位于镇区西北部距镇区05公里,东靠大泾港,南接桥北村,西与七庄相连,北同龙泉相通。全村14个组,分布在8个自然村:北庄村(1组),雄鸡港(23组),钵头港(414组),姚家埭(51011组),姚家里(6组),油平浜(712组),大泾港(813组),中旺港(9组)。

·历史沿革·解放初,是北庄村、中旺村、姚公村、北黠村四个行政村,属南麻乡管辖。1956年,4村合并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名明星六社。1957年撤区并乡后,属坛丘乡管辖。1958年坛丘成立人民公社,明星六社改名中旺大队。19628月,南麻公社成立,中旺大队划归南麻公社管辖。19837月,在体制改革中中旺大队改名中旺村至今。

1995年止,中旺村历任支部书记有:彭林根、姚阿二、李栋良、顾玉林、凌春荣。

·面积人口·全村总面积23平方公里,稻田:19951811亩,比1962年的2214亩减少182%;桑地:19955447亩,比1962年的208亩增加16153%。人口:1962年全村有372户、1397人;1995年底为406户、1620人,分别增加914%1596%

·工农业生产·农业,历来以粮油生产为主,兼营其他副业。1995年,粮食总产11522万公斤,油菜籽1465万公斤,比1962年分别增长748%386倍。副业生产主要有蚕桑、畜禽、蔬菜、林果等,1995年,蚕茧总产8695担,比1968年的2172担增长3倍;养猪的1152头,比1962年的140头增长722倍。农副业总收入1995453万元,比1962年的1932万元增长2244倍;工业,解放前有织绸、制酒、建筑等个体工业和手工业。70年代后期出现村办工业,曾办过丝织、绢纺等企业。1993年出现户营织机,到1995年止,全村有80户,有织机96台。1995年,全村工业产值3180万元,比1976年的165万元增长1926倍。

·交通邮电·1990年接通镇区公路。电话,1958年仅大队办公室有一部,改革开放后,陆续增多,1995年止,全村已安装电话95部。

·人民生活·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4030元,比1962年的8635元增长4567倍。银行个人储蓄年末余额14207万元,人均87697元。农民建楼房的到1995年止,有245户,占总户数的6034%,楼房总面积37791米,人均3868平方米。

 

第三节 沈家村

 

·地理位置·沈家村,位于镇区西北部,距镇区35公里,东至龙泉村、南靠七庄村,西倚震铜公路,北通震泽梅家浜村。全村17个小组分布在11个自然村:沈家坝(121314)组)、金家浜(3组)、太湖浜(4组)、东周埭(5组)、青龙桥(615组)、八字汇(7组)、孙家里(8组)、西簧(9组)、沈家浜(10组)、张千坝(1116组)、周基浜(1217组)。

·历史沿革·解放初,是沈家坝村、太湖浜村、青龙桥村、沈家浜村四个行政村,属震泽区镇南乡管辖。1956年,4村合并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名新星社。1957年撤区并乡后,属震泽乡管辖。1958年,震泽成立人民公社,新星社更名南新大队。19628月,南麻人民公社成立,南新大队划归南麻公社管辖,1980年春,南新大队改名沈家大队。19837月体制改革中,沈家大队改名沈家村至今。

1995年止,沈家村历任支部书记有:沈福生、邢阿金、孟志荣、钮泉观、李炳兴、吴林根。

·面积人口·全村总面积271平方公里,稻田:19951911亩,比1962年的2438亩减少2161%;桑地:19956638亩,比1962年的278亩增加13848%。人口:1962年全村有377户、1362人;1995年底为470户、1889人,分别增加2466%3869%

·工农业生产·历来生产粮、油为主,兼营其他副业。1995年,粮食总产12101万公斤,油菜籽总产1703万公斤,比1962年分别增664%3053倍。副业生产主要有蚕桑、畜禽、蔬菜、林果等。1995年,蚕茧总产120297担,比1968年的3036担增长296倍;养猪1747头,比1962年的169头增长933倍;农副业总收入:1995870万元,比1962年的2191万元增长387倍。工业,解放前曾有织绸、摇经、制酒、建筑等个体工业和手工业。70年代后期出现村办工业,曾办过丝织、丝绵等企业。1993年出现户营织机,到1995年止,全村有55户、66台织机。1995年,全村工业产值525万元,比1976年的795万元增长6503倍。

·交通邮电·沈家村至镇区公路于1989年建成通车。电话,1958年仅大队办公室安装1部,改革开放后陆续增多,1995年止,全村已安装电话71部。

·人民生活·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199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3618元,比1962年的9205元增长383倍;银行个人储蓄年末余额16315万元,人均86368万元。农民建楼房的到1995年止,有428户,占总户数的9106%,楼房总面积66632平方米,人均3873平方米。

 

第四节 七庄村

 

·地理位置·七庄村,位于镇区西北部,距镇区2公里,东邻中旺村、南沿麻溪塘、西傍圣塘港,北接沈家村。全村15个组分布在11个自然村:七庄浜(1组)、花头浜(2组)、圣塘港(3组)、乌金浜(45组)、卖竹埭(6组)、雷陀浜(78组)、罗家桥(915组)、青龙桥(10组)、孟家浜(1112组)、十字港(13组)、稻基湾(14组)。

·历史沿革·解放初,为三联村、长路村、罗家村、北圩村四个行政村,属南麻乡管辖。1956年,4村联合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名明星五社。1957年撤区并乡后,划震泽乡管辖。1958年,震泽成立人民公社,明星五社改名跃进大队。19628月,南麻公社成立,跃进大队划归南麻公社管辖。1980年春,跃进大队改名七庄大队。19837月,体制改革中,七庄大队改名七庄村至今。

1995年止,七庄村历任支部书记有:李福泉、吴洪生、黄金福、陈荣泉、朱马生、钮阿虎、金志敏、钮志明、朱少良、严玉生。

·面积人口·全村总面积219平方公里。稻田:19951444亩,比1962年的2091亩减少30%;桑地:19955056亩,比1962年的2488亩增加10362%。人口:1962年全村有344户、1186人;1995年底为372户、1573人,分别增加813%3263%

·工农业生产·农业,历来以粮、油生产为主,兼营其他副业。1995年,粮食总产9225万公斤,比1962年的5409万公斤增长7055%1995年,油菜面积849亩,总产1179万公斤,比1962年分别增加306倍和2463倍。副业生产主要有蚕桑、畜禽、蔬菜、林果等。1995年,蚕茧总产98745担,比19682513担增长292倍;养猪1368头,比1962年的86头增长149倍;农副业总收入678万元,比1962年的1795万元增长368倍。工业,解放前有织绸、建筑等个体工业和手工业。70年代后期出现村办工业,曾办过电器、皮件、制桶等企业,1993年出现户营工业(织机),到1995年止,全村有87户、105台织机。1995年,全村工业产值900万元,比1976年的429万元增长20879倍。

·交通邮电·1981年建成的震铜公路穿越七庄全村,该村同时通车。电话,1958年仅大队办公室安装一部,改革开放后陆续增多,1995年止,全村已安装电话70部。

·人民生活·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199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3921元,比1962年的7891元增长4868倍。个人银行储蓄年末余额13286万元,人均84462元。农民建楼房的到1995年止,有339户,占总户数的9112%,楼房总面积52703平方米,人均3677平方米。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