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2 19:57:03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801
第一节 龙泉村
·地理位置·龙泉村,位于镇区西北部,距镇区2.5公里,东接北麻村,南至中旺、桥北村、西通沈家村,北傍北麻漾,连接南北麻漾的大泾港穿村而过。全村13个小组分布在10个自然村:铁人埭(1、11组)、荡西滩(2、12组)、花家浜(3组)、桥东浜(4组)、横港上(5组)、西港(6、13组)、桥西浜(7组)、保障港(8组)、堰头桥(9组)、白士港(10组)。村中心有一村镇,名龙泉嘴,该镇形成于明清两代,镇上有一条80米左右长的石板街。民国年间,龙泉嘴是桑苗、丝经的集散地,鼎盛时大小茶馆十数家。30年代末,日军侵占时期,震泽镇有不少居民避难于此,故有大小商店20多家。解放初,是龙泉乡政府的所在地,1983年后,一直是龙泉村村民委员会的所在地,街上仍有各种小商店20多家。
·历史沿革·解放初为龙泉乡,辖9个村。1956年并区并乡中并入南麻乡。按现在龙泉村的区域为当时的龙西、三新、和平、新龙4个行政村。1956年,4村合并成立2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名明星三社和十二社。1957年8月撤区并乡后属坛丘乡管辖。1958年,坛丘成立人民公社,两社合并取名龙泉大队。1962年8月,南麻成立人民公社,龙泉大队划归南麻公社管辖。1983年7月体制改革中,龙泉大队改名龙泉村至今。
到1995年止,龙泉村历任支部书记有:赵阿奎、倪阿午、李二宝、黄金官、计水荣、李志祥、沈道祥、沈阿永。
·面积人口·全村总面积2.3平方公里。稻田:1995年1683亩,比1962年的2063亩减少18.42%;桑地:1995年508.5亩,比1962年的182亩增加179.12%。全村有224户、1180人;1995年底为390户、1539人,分别增加16.76%和30.42%
·工农业生产·农业,历来生产稻、麦、油菜为主,兼营其他副业。1995年,粮食总产106.93万公斤,油菜籽总产15.55万公斤,比1962年分别增长93.64%和41.02倍。副业生产主要有蚕桑、畜禽、蔬菜、林果等,1995年产茧732.09担,比1968年的175.6担增长3.16倍;养猪1488头,比1962年的140头增长9.62倍;农副业总收入1995年516万元,比1962年的15.67万元增长31.93倍。工业,解放前曾有织绸、制酒、建筑等个体工业和手工业。70年代后期出现村办工业,曾办过丝织、子等工业,1993年出现户营工业(织机),到1995年止,全村有113户、136台织机。1995年全村工业产值798万元,比1976年的1.98万元增长402倍。
·交通邮电·龙泉村至镇区的公路于1990年10月建成通车。电话,1958年仅大队办公室安装一部,改革开放后陆续增多。1995年止,全村已安装电话29部。
·人民生活·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199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3171元,比1962年的80.35元增长38.46倍。银行个人储蓄年末余额142.82万元,人均928元。农民建楼房的到1995年止,有248户,占总户数的63.6%,楼房总面积40283平方米,人均41.18平方米。
第二节 中旺村
·地理位置·中旺村,位于镇区西北部距镇区0.5公里,东靠大泾港,南接桥北村,西与七庄相连,北同龙泉相通。全村14个组,分布在8个自然村:北庄村(1组),雄鸡港(2、3组),钵头港(4、14组),姚家埭(5、10、11组),姚家里(6组),油平浜(7、12组),大泾港(8、13组),中旺港(9组)。
·历史沿革·解放初,是北庄村、中旺村、姚公村、北黠村四个行政村,属南麻乡管辖。1956年,4村合并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名明星六社。1957年撤区并乡后,属坛丘乡管辖。1958年坛丘成立人民公社,明星六社改名中旺大队。1962年8月,南麻公社成立,中旺大队划归南麻公社管辖。1983年7月,在体制改革中中旺大队改名中旺村至今。
到1995年止,中旺村历任支部书记有:彭林根、姚阿二、李栋良、顾玉林、凌春荣。
·面积人口·全村总面积2.3平方公里,稻田:1995年1811亩,比1962年的2214亩减少18.2%;桑地:1995年544.7亩,比1962年的208亩增加161.53%。人口:1962年全村有372户、1397人;1995年底为406户、1620人,分别增加9.14%和15.96%。
·工农业生产·农业,历来以粮油生产为主,兼营其他副业。1995年,粮食总产115.22万公斤,油菜籽14.65万公斤,比1962年分别增长74.8%和38.6倍。副业生产主要有蚕桑、畜禽、蔬菜、林果等,1995年,蚕茧总产869.5担,比1968年的217.2担增长3倍;养猪的1152头,比1962年的140头增长7.22倍。农副业总收入1995年453万元,比1962年的19.32万元增长22.44倍;工业,解放前有织绸、制酒、建筑等个体工业和手工业。70年代后期出现村办工业,曾办过丝织、绢纺等企业。1993年出现户营织机,到1995年止,全村有80户,有织机96台。1995年,全村工业产值3180万元,比1976年的1.65万元增长1926倍。
·交通邮电·1990年接通镇区公路。电话,1958年仅大队办公室有一部,改革开放后,陆续增多,1995年止,全村已安装电话95部。
·人民生活·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4030元,比1962年的86.35元增长45.67倍。银行个人储蓄年末余额142.07万元,人均876.97元。农民建楼房的到1995年止,有245户,占总户数的60.34%,楼房总面积37791米,人均38.68平方米。
第三节 沈家村
·地理位置·沈家村,位于镇区西北部,距镇区3.5公里,东至龙泉村、南靠七庄村,西倚震铜公路,北通震泽梅家浜村。全村17个小组分布在11个自然村:沈家坝(1、2、13、14)组)、金家浜(3组)、太湖浜(4组)、东周埭(5组)、青龙桥(6、15组)、八字汇(7组)、孙家里(8组)、西簧(9组)、沈家浜(10组)、张千坝(11、16组)、周基浜(12、17组)。
·历史沿革·解放初,是沈家坝村、太湖浜村、青龙桥村、沈家浜村四个行政村,属震泽区镇南乡管辖。1956年,4村合并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名新星社。1957年撤区并乡后,属震泽乡管辖。1958年,震泽成立人民公社,新星社更名南新大队。1962年8月,南麻人民公社成立,南新大队划归南麻公社管辖,1980年春,南新大队改名沈家大队。1983年7月体制改革中,沈家大队改名沈家村至今。
到1995年止,沈家村历任支部书记有:沈福生、邢阿金、孟志荣、钮泉观、李炳兴、吴林根。
·面积人口·全村总面积2.71平方公里,稻田:1995年1911亩,比1962年的2438亩减少21.61%;桑地:1995年663.8亩,比1962年的278亩增加138.48%。人口:1962年全村有377户、1362人;1995年底为470户、1889人,分别增加24.66%和38.69%。
·工农业生产·历来生产粮、油为主,兼营其他副业。1995年,粮食总产121.01万公斤,油菜籽总产17.03万公斤,比1962年分别增66.4%和30.53倍。副业生产主要有蚕桑、畜禽、蔬菜、林果等。1995年,蚕茧总产1202.97担,比1968年的303.6担增长2.96倍;养猪1747头,比1962年的169头增长9.33倍;农副业总收入:1995年870万元,比1962年的21.91万元增长38.7倍。工业,解放前曾有织绸、摇经、制酒、建筑等个体工业和手工业。70年代后期出现村办工业,曾办过丝织、丝绵等企业。1993年出现户营织机,到1995年止,全村有55户、66台织机。1995年,全村工业产值525万元,比1976年的7.95万元增长65.03倍。
·交通邮电·沈家村至镇区公路于1989年建成通车。电话,1958年仅大队办公室安装1部,改革开放后陆续增多,1995年止,全村已安装电话71部。
·人民生活·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199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3618元,比1962年的92.05元增长38.3倍;银行个人储蓄年末余额163.15万元,人均863.68万元。农民建楼房的到1995年止,有428户,占总户数的91.06%,楼房总面积66632平方米,人均38.73平方米。
第四节 七庄村
·地理位置·七庄村,位于镇区西北部,距镇区2公里,东邻中旺村、南沿麻溪塘、西傍圣塘港,北接沈家村。全村15个组分布在11个自然村:七庄浜(1组)、花头浜(2组)、圣塘港(3组)、乌金浜(4、5组)、卖竹埭(6组)、雷陀浜(7、8组)、罗家桥(9、15组)、青龙桥(10组)、孟家浜(11、12组)、十字港(13组)、稻基湾(14组)。
·历史沿革·解放初,为三联村、长路村、罗家村、北圩村四个行政村,属南麻乡管辖。1956年,4村联合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名明星五社。1957年撤区并乡后,划震泽乡管辖。1958年,震泽成立人民公社,明星五社改名跃进大队。1962年8月,南麻公社成立,跃进大队划归南麻公社管辖。1980年春,跃进大队改名七庄大队。1983年7月,体制改革中,七庄大队改名七庄村至今。
到1995年止,七庄村历任支部书记有:李福泉、吴洪生、黄金福、陈荣泉、朱马生、钮阿虎、金志敏、钮志明、朱少良、严玉生。
·面积人口·全村总面积2.19平方公里。稻田:1995年1444亩,比1962年的2091亩减少30%;桑地:1995年505.6亩,比1962年的248.8亩增加103.62%。人口:1962年全村有344户、1186人;1995年底为372户、1573人,分别增加8.13%和32.63%。
·工农业生产·农业,历来以粮、油生产为主,兼营其他副业。1995年,粮食总产92.25万公斤,比1962年的54.09万公斤增长70.55%;1995年,油菜面积849亩,总产11.79万公斤,比1962年分别增加3.06倍和24.63倍。副业生产主要有蚕桑、畜禽、蔬菜、林果等。1995年,蚕茧总产987.45担,比1968年251.3担增长2.92倍;养猪1368头,比1962年的86头增长14.9倍;农副业总收入678万元,比1962年的17.95万元增长36.8倍。工业,解放前有织绸、建筑等个体工业和手工业。70年代后期出现村办工业,曾办过电器、皮件、制桶等企业,1993年出现户营工业(织机),到1995年止,全村有87户、105台织机。1995年,全村工业产值900万元,比1976年的4.29万元增长208.79倍。
·交通邮电·1981年建成的震铜公路穿越七庄全村,该村同时通车。电话,1958年仅大队办公室安装一部,改革开放后陆续增多,1995年止,全村已安装电话70部。
·人民生活·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199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3921元,比1962年的78.91元增长48.68倍。个人银行储蓄年末余额132.86万元,人均844.62元。农民建楼房的到1995年止,有339户,占总户数的91.12%,楼房总面积52703平方米,人均36.77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