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2 19:44:41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550
第一节 佛 教
南麻境内的佛教始于宋代,之后陆续建寺庙庵堂20多处。据清康熙年间徐崧、张大纯编纂的《百城烟水》记载:明庆教寺,又名长庆寺(俗称南麻寺),在南麻村,宋乾符中(注:宋无乾符,可能系乾道之误。乾道中约1169年),僧秘谥建;明宣德中(约1430年),僧善应修,中有益友堂;清康熙二十三年,僧云声修。又戴:崇义禅寺(俗称北麻寺),在北麻村,宋乾道中(约1169年),僧安秋建;元至正元年(1341)修;明宣德六年(1431),僧广润重修。
明庆教寺 又名长庆寺,俗称南麻寺,前有天王殿,中座弥陀,背有韦陀,两旁有四大金刚;后有大雄宝殿,正中置释迦牟尼(如来);文殊普贤侧立左右;东西两旁置有18尊罗汉,朝北墙上绘有千佛图案,称“千佛阁”;殿东侧放有合金撞钟一只。正殿的东西两侧建有平房30多间,作为僧人的经堂、宿舍;东侧建有一楼一底,楼上为藏经阁;并有饭堂6间,可容近百僧人就餐。后因战乱频繁,屡遭破坏,至解放前夕,已逐渐坍毁。
崇义禅寺 俗称北麻寺,原来规模、格局与长庆寺相仿,至清代已破败不堪,清末,僧桂补重建平屋40多间,僧和香火20多人,一度兴盛,至解放前夕,渐毁。
莲花庵 建于明代,在横坝里(今桥北村4组),大门上端有砖雕“莲花庵”三字,有平屋10多间。抗日前有尼姑6—7人,佛事较兴,后逐渐衰退,解放后,尼姑全部还俗。
苇隐庵 一名苇隐禅院,在南麻钟家溇(今平桥村),建置无考。清乾隆间僧莲洲重修。民国年间毁。
北庄村庙 建于清代,庙址今中旺村1组,有尼姑5—6人,一度佛事兴盛,解放前渐衰,解放后,尼姑还俗。
解放前,当地民众几乎百分之百信奉佛教,称为“门徒”。每年冬至节前,各寺院派出和尚和香火,到所划定的区域内为每户人家送“节规”,每户人家拿到“节规”后,给和尚三、四升米。所谓“节规”,即每户人家上祖的名单,在冬至祭祖时焚化。人家死了人,要到所属寺庙报丧,寺庙内有专职和尚负责登记,并开出“批书”带回随葬。
南麻境内较大的寺庙,如南麻寺、北麻寺在解放前,每年农历七月半,都要举办一次规模较大的“华严经”道场,历时七天,搭台扎彩,热闹非凡,四面八方的老婆婆都来参与念经,寺庙每天办斋一顿,特邀震泽慈云塔寺的老方丈主持道场,身穿袈裟,头戴僧帽,手执九龙香斗,盘坐台上念经,台下众和尚踉着奏乐同念,十分悦耳。在最后一天的晚上,和尚们还要摇船到附近的港河内放水灯,以表示水上散经。
第二节 道 教
旧时,南麻境内有道观一座,名“高真堂”。座落在申家港(今永安村5组),元至正中道士杨景和建。明洪武三年(1370),道士陈复旸重建。正德八年(1513),道士徐永高奏复旧额。民国时期,有道士2人,以为人办丧事、门徒节规钱、施主香火钱为生。1951年还俗,分得土地为农。
第三节 基督教
民国30年(1941),使徒信道会从浙江新塍传入南麻,在下庄村林头坝传教,传教神职人员有王光洪、项乃平(女)夫妻二人,信徒30多人。
37年(1948)9月,吴江中华基督教会普益社成立。解放前夕,基督教在南麻境内有牧师、传教神职人员2人,信徒约40人。
1951年,基督教上层人士提出“自治、自养、自传”的爱国运动。南麻的神职人员和信徒积极响应,正常开展传教集会。1955年,南麻基督教参加活动的信徒有30人左右,神职人员仍为王光洪、项乃平。
1958年7月,为实现“无宗教县”,将基督教各级神职人员集中苏州集训后,返回原地转业安排其他工作。王光洪、项乃平转为农业,教堂停止活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清理退赔宗教房产。1981年,盛泽中和桥基督教堂恢复,南麻设活动点,教徒50多人,神职人员王光洪。同年4月,吴江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至1995年,全镇有基督教徒180人,活动点有戴家村2组、下庄村1组两处,房屋6间,传道员王凤爱、杨凤珍二人,每周做一次礼拜。王光洪为牧师(专职神职人员),负责附近几个镇的传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