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南麻镇志 >> 第十一卷(医药卫生)第六章(血吸虫病防治)

第十一卷(医药卫生)第六章(血吸虫病防治)

2012/12/22 17:30:24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414

  

第一节 疫  情

 

南麻系水网地带,境内河浜星罗棋布,是钉螺、血吸虫的孳生场所。民国年间,各村有不同程度的血吸虫病发生。疫情比较严重的有西庄村3组、太平村4组,永安村4组。解放前,人们对血吸虫病的病源及危害知之甚少,既无预防措施,又无治疗方法,任其肆虐,人民受害深重。

解放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对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1956年对重点村1600人进行粪检,查出病人200人。1957年,组织力量,全面进行查螺查病,查出有螺面积3900多平方米,用“三送三检”(即每人送三次粪便检查三次)的方法,对5000多人进行粪检,查出病人621人。之后,每年都开展查螺查病工作。查螺,到1980年止,累计查出有螺面积118万平方米,以后未查到钉螺。查病,到1985年止,累计查出病人1581人,以后,无病例发生。

 

第二节 灭螺、治病

 

50年代初,县人民政府组织血吸虫病防治人员,开始血防试点工作,进行粪便管理,查治病人,培训防治人员。19562月,中共吴江县委、县人委要求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大搞防治血吸虫病群众运动,县委成立血防领导小组,县人委成立血防委员会,南麻乡成立血防领导小组,开展宣传活动,进行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组织人员,用锑钾长、短程疗法,分别治疗早中期病人40多人,将原来的20天,逐步减少到3天疗法,加快了血吸虫病人的治疗进度。1957年,南麻地区发动群众共灭螺3900多平方米,治疗早中期病人110人。1958年,县组织医务人员下乡,进行技术辅导,进行粪检普查,查出病人进行治疗。同时,开展查螺灭螺。1960年以后,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加上传染病流行,血防工作时断时续,病情、螺情有所回升。1964年,健全血防领导组织,进行试点工作,摸索从生产出发,为生产服务,结合生产开展血防工作的经验。19631965年,全公社共治疗病人500多人,灭螺推行“拉港头”修筑灭螺带,既灭光钉螺,又清除钉螺孳生环境。

1967年,把灭螺作为防治血吸虫病的主攻方向。70年代初,对大队“赤脚医生”,生产队卫生员进行血防专业培训,扩大血防专业队伍。公社有一名领导干部抓血防工作,有一名专职干部具体负责血防工作。查螺灭螺由各大队组织“赤脚医生”、生产队卫生员进行。查病工作由县血防站驻南麻小分队、公社专职干部、医院三方面组成血防中队,全公社分4个片,逐个大队进行,主要任务是化验大便,做到男女老少、人人化验,不漏一个。发现血吸虫病人,由公社统一组织治疗。后来从“三送三检”改为“七送七检”。19711976年的五年中,经不断查病、治疗,病人逐年减少,1976年,南麻公社达到江苏省颁布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为巩固成果、继续查病、灭螺等工作,粪检改为“五送五检”,并坚持查灭螺扫尾工作。1978年起,对晚期血吸虫病人进行调查登记,建立档案卡片,定期复查,严密观察。1979年起,实行分类指导,落实查螺责任制。灭螺推行“五定一包”(定时间、定任务、定质量、定地段、定人员、包灭完)责任制。70年代,累计筑灭螺带面积1180万平方米。1981年,南麻境内未查到钉螺。至1985年,全乡累计病人1581人,治疗病人1567人,剔除病人14人,无剩余病人,病人下降率为100%1995年,巩固灭螺面积1180万平方米。199119955年中,受检人数6254人,无病例发生。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