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芦墟镇志 >> 第十六卷(社会)第五章(姓氏宗族)

第十六卷(社会)第五章(姓氏宗族)

2012/12/21 17:47:27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6521

第一节  姓氏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2000年,芦墟镇32310人有164个姓氏。张、陈、陆、顾姓人数较多,在2000人以上;1000人以上的有8个姓氏;300人以上的有30个姓氏(见表16-3)。以下排列中133个单姓以拼音为序。

 

安  柏  包  鲍  毕  卜  仓  曹  岑  查  柴  成  程  池  仇  储  

褚  崔  戴  邓  丁  董  杜  樊  范  方  冯  符  傅  干  高  葛

龚  贡  管  郭  韩  杭  何  贺  胡  华  怀  还  黄  计  贾  江

姜  焦  解  瞿  康  柯  孔  蒯  来  梁  林  刘  柳  芦  鲁  路

吕  罗  马  毛  茅  茆  梅  孟  缪  莫  穆  聂  彭  平  浦  强

秦  任  茹  汝  阮  芮  桑  申  盛  施  石  时  史  宋  苏  谈

谭  汤  唐  陶  滕  田  万  汪  魏  闻  邬  武  奚  项  肖  谢

宣  薛  严  叶  殷  应  尤  于  於  庾  郁  岳  迮  詹  章  郑

祝  庄  卓  邹  左  欧阳

 

表16-3  2000年芦墟镇300人以上姓氏概况表

序号

姓氏

占总人数%

约有人数

序号

姓氏

占总人数%

约有人数

1

8.5

2700

16

1.7

500

2

7.7

2500

17

1.6

500

3

6.5

2100

18

1.3

400

4

6.3

2000

19

1.3

400

5

5.3

1700

20

1.3

400

6

5.1

1600

21

1.3

400

7

5.1

1600

22

1.3

400

8

4.5

1400

23

1.2

400

9

2.6

800

24

1.0

300

10

2.4

700

25

1.0

300

11

2.4

700

26

1.0

300

12

2.2

700

27

1.0

300

13

1.9

600

28

1.0

300

14

1.8

600

29

1.0

300

15

1.7

500

30

1.0

300

农村姓氏个数较少,一个自然村几个或一二十个姓氏。有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如屠家栅、庞家湾、孙家湾、沈家舍、倪家舍、叶家湾、朱家港、姚家浜、孙家浜(已搬迁),北芦墟清朝以前称北顾里。历史上,周围村民迁居市镇,如甘溪吴姓、白荡湾陈姓等。社会动荡时外来人口到芦墟来,如南宋初的北方移民,明朝末年南下士绅和抗清义士,太平天国时安徽巢湖船民,晚清民国时期苏北船民、浙江窑工等,使市镇居民的姓氏较快增多,变化也大。

调查中复姓仅见一个欧阳。有少数人使用双姓,分两种情况。旧社会,有的女子结婚后,在本姓前冠以夫家姓氏,如陈王秀英,有时甚至学名不用,直接称为陈王氏。解放后此类现象逐渐消失。现在,有少年儿童名字前同时冠以父母等人的两个姓,这种情况在逐渐增多。

 

第二节  宗族和家谱

宗族是一种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态。分湖人在历史长河中,一直生生不息。到了宋代,开始修宗谱、建宗祠。封建社会,某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广有影响,人们称其为“望族”。清朝和民国时期,盛行续修家谱。由于日军的侵略和“文化大革命”等,芦墟民间现存谱谍极少。自近代以来,传统宗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续修家谱之举只是近年偶闻。

分湖陆氏南宋时,陆大猷为江浙儒学提举,原籍嘉兴。“咸淳年间(1265~1274年)归隐于松江(指松陵)东南分湖之滨”。其子即湖天居士陆行直,孙子祖宣、祖恭、祖广。现存《分湖陆氏族谱》,清代抄本。该族谱载谱序、列传、义塾记、世系图及行传等。

另一本《分湖陆氏世系》,清咸丰年(1851~1861年)写本,陆焯纂修。该《世系》本认定宋陆汝辑为始祖。陆汝辑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任汾湖通判,居嘉善下保东区,即今陶庄。第五世陆明一,迁居芦墟镇,为芦墟始迁祖。《世系》本载谱序、世系图、行传、诰敕、祭文等。

分湖柳氏首本《分湖柳氏家谱》,柳树芳纂修,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刻本,十卷。卷一宗图、支图,卷二至七世系,卷八墓域考,卷九、十家乘。清光绪七年(1881年),柳树芳子柳兆薰重修家谱,续写支图、世系、家乘,增写墓域考。柳亚子于民国14年(1925年)编辑成《吴江分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谱》6卷,其中,卷一宗图、支图、世系。卷二至六均为世系。书衣有柳亚子题签。其家谱对吴江柳氏始祖柳春江有如下记载:“春江公,不详其讳,以字传,先世居浙之宁波府慈溪县祝家渡。遭明季兵乱,偕弟慕江、云江,避地吴江县之东村,是为始迁祖。”自十一世裔开始散居芦墟、黎里、周庄等地。

苏家港朱氏清代朱金相等人辑成《苏家港朱氏支谱》,现存民国9年(1920年)红格钞本。该支谱认定始迁祖肇基,朱熹十七世孙,明嘉靖(1522~1566年)中由湖州南浔迁居芦墟苏家港。谱载柳亚子氏所作缘起、序,载分迁支派、新旧凡例、像赞、本支世系行第、杂文、行传等。

迮氏清代迮鹤寿纂修《迮氏家乘前集》,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刻本。该《家乘》记述迁徙经历:南宋皇室建炎(1127~1130年)南渡,其祖先迮千秋因扈驾有功,被赐地秀州华亭,遂世其家。历宋迄元,名公大臣继迹史书。明靖难之役(1402年),其裔迮原霖殉节,家人逃祸四方,迮氏不绝如缕。迮原霖子六龄童由乳母藏匿,逃亡高邮同宗,更名宥。后遇大赦,回归故里莘塔村。本集主要有敕命、奏章、图像、传志之类。内有张焘、杨廷枢等人所作序跋。另有清钞本《迮氏家乘》,甲编文字大体同前,乙编增入诗词、文集、谱序等。

袁氏《赵田袁氏家谱》,九世孙袁松巢编修,成于咸丰八年(1858年),现存民国9年(1920年)钞本。始祖袁颢,字菊泉,号孟常。家本嘉善陶庄,明朝宣德年间(1399~1402年)入赘于芦墟徐氏。其曾孙袁黄,万历十四年丙戌科(1586年)进士,授(天津)宝坻知县,擢兵部职方司主事,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迁居芦墟北赵田。《赵田袁氏家谱》以袁黄为始迁祖编列世系。第二本《袁氏家乘》,民国9年钞本。比前本增载遗事、行状等,内涉明时东北边事,另列袁氏丛书书目。《袁氏家乘续编》也是民国9年钞本,在前谱基础上载敕命、传、墓志铭、家传、宗祠记、祠祭仪注等。史料记载芦墟袁氏后人业绩的还有。袁黄之子袁俨,字若思。天启五年乙丑科(1625年)进士,授广东高要知县。袁嵩龄,字松巢、庶常。袁氏第三代进士。居芦墟镇袁家浜,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知县。曾返家与从弟袁召龄筹建赵田宗祠。

顾氏明季顾绍业、顾绍龄纂修《顾氏族谱》。现存民国7年(1918年)丛刻红格钞本。是谱载吴江顾氏二支。其一,一世祖信,三国雍三十六世孙,元代自昆山徙晋陵,其孙华三自晋陵赘居吴江,後居於胜墩村。华三之孙瑜复徙城中北塘。其二,一世祖义,亦雍三十六世孙,居吴江之北芦墟。该族谱载英贤纪略、像赞、宗谱图、家传、仕宦志、迁徙考、墓志铭、列传、记、诗等。有同代名彦杨廷枢写的序文。顾绍业、顾绍龄同时编修的《顾氏世系表》仅录世系图,现存民国7年丛刻红格钞本。卷末有钞录者柳弃疾记,云此谱成於明末清初,绍业、绍龄皆其时人。然而该《世系表》元代段未见八子分湖游的主人顾逊名字,未见明代修建嘉泰桥的顾原本、顾良玉名字,疑与顾逊不同支。

另一本《顾氏族谱》,顾寅方纂修。现存民国9年(1920年)丛刻红格钞本。顾寅方本认定“本支一世祖为华三之十一世孙子学,迁於芦墟。”存谱载序、系图。本镇人陆荣光、陆树棠作序,落款时间为“甲寅清和十有六日”,则为1914年夏历四月十六日。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