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芦墟镇志 >> 第十四卷(军事)第二章(兵役)

第十四卷(军事)第二章(兵役)

2012/12/21 17:42:26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739

第一节  清朝及其之前的兵役

古代实行征兵制,屡见于古诗文。自唐玄宗开元时(713~741年)起逐渐改为募兵制,即平时募兵为主,战争时期大多采用强制手段扩充兵员。以后,宋、元、明、清各朝均如此。宋代,巡检司的士兵就是“招填”来的。历代还有一种“军户”制。士兵及其家属的户籍属于军府,称为军户,父死子继,世代为兵。军丁住在指定的卫所。卫所军实行屯田制度。因此又称“卫所”制。明朝初年,颁布《垛集令》,规定每3户居民中1户出丁。当时“吴江县民谪卫所军者,凡8272名”,芦墟当不在少数。清代屯田戍边兵丁和充配为军的,亦称军户。

清初实行八旗兵制;对汉人实行招募和收编地主武装,建立绿营兵。早期绿营兵饷丰厚,募兵较易。太平天国时,清军主要招募乡勇。但《柳兆薰日记》也多处记述清军在芦墟“抓人、捉船”。太平军在芦墟时招募一些本地人入伍,留用在本地。但同治元年四月初六(1862年5月4日),芦墟关卡上的太平军“掳二三十人至杭(州)”。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兵役

辛亥革命后,国民,特别是知识青年受革命思潮影响,志愿当兵的较多。军阀控制区实行派兵和抽丁。民国22年(1933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征兵令和《兵役法》。开始基本上是募兵,后演变为强制性征兵,即对体检合格者,按“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原则抽签决定征集兵员。这就是“抽壮丁”。民国35年8月,国民政府国防部公布《新兵役法草案》。11月,芦墟区、镇成立兵役协会,强制征兵达到高潮。“抽壮丁”中签者,有财有势不愿去的,可以出钱买人代替,称“买壮丁”。当时壮丁安家费每名糙米10石(每石75千克)。买卖壮丁的行情是15石左右。社会上个别无业人员以“卖壮丁”营生,入伍当兵,少则个把月,多则半年,伺机逃回。无钱买壮丁而又不愿去的,只得东躲西藏,叫“躲壮丁”。当局为完成征集任务,派军警缉拿,叫“抓壮丁”。

民国36年(1947年)8月,芦墟区征集壮丁配额72名,实送70名。属于现在芦墟范围的26名。为防止逃跑,每个壮丁和两名担保人在印好的“保证书”上签名、贴照片。“保证书”称:“志愿服役,入营后决不逃亡。”“如有潜逃,保证人愿负完全责任。”

民国37年(1948年)春,国民党政府出于内战需要,又在芦墟镇(比现在的范围少甘溪、城司、低高、爱好)征兵68名,实送63名。壮丁安家费(亦即买壮丁费)每名15~30石不等。7月,第14保(船民)保长高洪有控告镇长张学耕“勒索、敲诈”,“中饱(壮丁米)达四五百石之巨”。因为壮丁费绝大部分摊派到每家每户的,所以民众多有怨言。

国民党芦墟区政府还按《新兵役法草案》,组织了国民兵预备役登记。36年(1947年)6月统计,20~22岁国民兵登记884人;预备役候补军官13人,预备役军士40人,国防技术人员10人,全部登记造册。候补军官、军士、技术人员全是中学、大学文化,且绝大部分是芦墟市镇人,几乎囊括了当地(男性)文化技术人才。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芦墟地区有不少青年男女,特别是青年学生,志愿参加抗日队伍,投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解放军。

 

第三节  解放后的兵役

解放初年,实行志愿兵役制。民国38年(1949年)5月初解放后至年底,芦墟地区就有10多名青年农民、工人、学生主动要求参加解放军或区政府的地方部队。1950年报名参加区中队的更多。

1951~1954年,青年人响应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踊跃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据现在调查,1951年3月,仅农村就至少有56人入朝。市镇也有5人以上。5月,芦墟医生黄葆春(时年34岁),响应中国红十字总会等四大机构号召,参加援朝国际医防第四大队。是吴江县唯一的参战军医。他在朝鲜碧洞战俘营的工作照刊登在1951年12月27日英文版《上海新闻》和《密勒氏评论报》上。

1953年1月24日,芦墟市镇开会动员,一两天内就完成了13个名额的征集任务。

芦墟有11位志愿军战士牺牲在朝鲜战场上(详见《人物卷》的《革命烈士名录》)。

195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颁布后,实行义务兵役制。在党委领导下,区、镇(或乡、公社)成立以人武部为主体的领导机构,具体实施征兵工作。按上级下达的征兵任务,逐级动员,自愿报名,目测评议,体格检查,政治审查,与县(市)征兵办公室、接兵部队共同商定入伍对象。1980年明确在18~21周岁青年中征集义务兵。1984年10月1日起,国家施行新的兵役法,实行以义务兵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其中,规定义务兵服兵役期限,陆军为3年,海、空军为4年。为保持部队技术骨干,规定部分义务兵服役期满后,由本人申请,经师以上机关批准,可改为志愿兵。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原因,50~70年代,芦墟是血吸虫病流行地区。体检时因患此病而淘汰的较多。1954年体检时,血吸虫病患者达53%。1960年莘塔公社80人到县医院复查,又查出7人患血吸虫病,为全县最高。

人民政府对军属、烈属和复员、退伍、转业军人一贯实行优抚政策。50年代农村对现役军人家属实行“代耕”制度,发放代耕费等。人民公社时期也有实质相同的措施。1985年芦墟乡人民政府为贯彻新兵役法,发文对优抚待遇作了调整。随着经济发展,优待金标准也有所增长。

1956年秋冬,按《兵役法》在民兵中进行预备役登记,18~35岁青壮年分一类预备役、二类预备役。1958年停止预备役登记,以民兵代替预备役。1981年恢复预备役,规定18~28岁的基干民兵为一类预备役,18~35岁的普通民兵为二类预备役。复员、退伍军人符合条件的也进行登记,并参加民兵组织。这样,就把民兵制度和预备役制度结合起来,把平时民兵工作和战时兵员动员工作结合起来。

解放以来一些年份征兵人数见表14-5、14-6、14-7。

表14-5  1949~1965年芦墟地区征兵人数表

年月

农村

市镇

1949

芦墟区队(解放军)10多人

区队,至少1

1950

区中队,10多人

野战军,至少4

1951.3

入朝志愿军,56人以上

至少5人,又援朝军医1

1952

无考

 

1953.1

志愿军,21人以上

13

1954

全区送77人,退2人,实际75

10

1955

第一次:全区93人。第二次:全区67人,其中分溪乡6人,三村乡4人,东秋乡1

13

1956

全区155人,其中分溪18人,三村21

8

1957.1

全区普通兵70人,水兵12人,共82

 

1958

时属莘塔乡。水兵1人,文化兵3人,普通兵31人,共35

任务9人,实际送13

1959

莘塔公社(含芦墟市镇):普通兵42人,文化兵3人,机动9人,实送54

1960

(同上)任务普通兵45人,文化兵4人,实送58

1961.4

规定只招非农人口

镇:潜水兵5人,水兵3人,普通兵2

1961.8

规定只招学生兵

在芦墟中学招文化兵

1962.7

芦墟公社8

4

1963

无考

 

1964.9

 

铁道兵3人,舟嵊要塞1

1964.12

53人(含镇)

 

1965.8

41人(含镇)

 

说明:(1)1949~1953年,未查到原始资料。仅依据1978年12月芦墟公社填写的《老复员军人登记表》和县志《烈士表》统计。此两表不包括:①转业军官;②复员退伍后居住在外地的;③复员退伍后于1978年前亡故的。未见市镇有此类《复员军人登记表》。

(2)1966~1978年,查不到资料;或虽有资料,但无数字。县人武部原始文件也仅写“我县征集新兵××××名”。

表14-6  1979~1985年芦墟乡、镇征兵人数表                  单位:人

年月

农村

市镇

1979.1

11

15

1980

22

女兵1人,总计7

1981

坦克兵4人,总计23

2

1982.9

16

2

1983.10

水兵5人,总计14

1

1984

27

12

1985

14

1

表14-7  1986~2000年芦墟镇征兵人数表                       单位:人

1986

坦克兵8人,总计17

1994

16

1987

16

1995

16

1988

当年未征兵

1996

16

1989

16

1997

17

1990

春季17人,冬季14人,总计31人(其中高中生14人)

1998

17

1991

17

1999

16

1992

16

2000

21

1993

15人(高中生2人、初中生13人)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