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 说
一、将军桥
尤家港出口,汾湖之南与陶庄乡相邻的港上,有一座甩两条巨大条石架成的单孔平桥,叫“将军桥”。
相传很早以前,住着一家穷苦人家,母子两人,苦度光阴,儿子叫朱阿大,靠养鸭子维持生活。
一天,他到田里看鸭,回家时清点,少了一只。第二天放鸭回家,清点时发现又缺了一只。这样一连半个月,30只鸭子少了一半。朱阿大不敢告诉老母。他细细地查看,终于发现在一条大堤岸下,有一条巨大黄鳝,偷吃了他的鸭子。这一天,他把剩下的15只鸭都系上绳子,套上弯钩,然后象平常一样去放鸭子。那条隐藏在洞穴中的巨大黄鳝果然又出来吞吃鸭子了,但是,鸭子吞进一半,却被弯钩扎住了喉咙,要吞吞不进,要吐吐不出。朱阿大一见,立即连绳带鳝一齐拖出。这黄鳝还想犟,却被朱阿大用双手卡住,捉进早已准备好的箩头里。朱阿大回到家里后,急忙磨刀杀黄鳝。他的娘告诉他说,千年黄鳝百年修,吃不得。朱阿大说是恨之入骨,非剥它皮吃它肉不可。娘劝不住,又说,黄鳝头最毒,人不能吃,剩下来让家里那只看门狗吃了吧!于是,狗吃了黄鳝头,一会儿,狗头突然发大,大得象个狮子头,而且变得异常凶猛。朱阿大吃了黄鳝肉,身体也立刻变大,就象钢铸铁打一般,可他的头还象先前一样大小,成了个小头大身体的怪人。从此,朱阿大的力气大得吓人。人家造房子打夯要六个人才行,可他只要用脚跟旋一下,夯就被打下去了;人家的重船搁浅,他只要用双肩顶一下,船就能行驶了。朱阿大成了农民有困难时的最好帮手。
再说,在尤家港出口的南汾湖中,有一头“金牛”,每到八月半的夜间,就要上岸偷吃“仙草”。这头牛一上岸,便去糟蹋农民辛辛苦苦种出的庄稼。为了保护农民的收成,每年八月半的夜间,朱阿大总是独自守候在田横头,不让金牛上来。有一年八月半夜间,他告诉妻子,又要到田横头去等候。半夜时分,月光皎洁,突然金光一闪,一头庞然大物踏水而来。刚要进入庄稼地时,朱阿大一个鲤鱼跳龙门,扑向金牛。金牛一惊,掉头便逃,朱阿大那里肯放,一个虎跃,双手抓向金牛头部,只听“唰“的一声,金牛的胡子全被朱阿大扯了下来,金牛一阵巨痛,立刻狂奔起来,顷刻踪影全无。从此,这头怪牛再也没来破坏过庄稼。朱阿大得了这把牛胡子,用它打了一双草鞋,穿在脚上,能象金牛一样踏水而行,隔河两岸的农民常叫他相帮,把东西往来运送。
这期间,有个外来的相面先生,见朱阿大力大如牛又轻捷如鱼,便告诉他朝廷正在选拔良将,凭你这身功夫,夺个武状元笃定。朱阿大听了他的话,上京赶考,一去数年,果然成了个武状元。他考中武状元后,皇帝要接见他。皇帝是以貌取人的,见他武艺虽然高强,但人却生得很怪,于是革了他的武状元功名,只给他一只船,装满千把斤粮食,叫他回老家去享清福。朱阿大受此侮辱,本想弃船而归,再一想,将粮食运回老家,分给饥荒的弟兄们,也好度过一段时光。于是,就驾船返回故里。当船驶到南汾湖与尤家港会合处的地方时,只见堤坝旁有个18岁的小伙子在水里摸鱼,鱼洞很深,那小伙子力气奇大,用力向洞内掏一掏,堤坝就动一动。朱阿大于是一篙子下去,把那小伙子戳死了,他的船也沉到了汾湖底,朱阿大只能踏水而归。朱阿大回到家里,看见妻子房里有一双男人鞋子,就质问妻子,妻子说,你昏了头,在外面混了这么多年,又考什么武状元,把家乡忘了,这是你儿子的鞋子。朱阿大问:“儿子呢?”妻子说:“在河滩边摸鱼”。朱阿大立刻扑通跪下向妻子求饶,说儿子被自己一篙子戳死了。这是报应,粮船也沉了。朱阿大为了赎自己的罪,决心在自己沉船的地方,修堤筑坝,后来又去北汾湖洛水庙采大石头两块,架起一座单孔平桥,让千人跑,万人踏,以赎自己的罪孽。桥架好后,朱阿大也就死在桥下。死后,人们称朱阿大为“小头将军”。
港上的男女老少,有了这桥,交通便利,不走弯路,为了纪念这位小头将军,人们就把这座桥叫做“将军桥”。
二、陆龟蒙养鸭
唐代诗人陆龟蒙,晚年定居黎里鸭澜泾时,极喜养鸭。白天登上“鲁望别墅”批经读史,习字作文;早晚常驾一小舟,泛于绿波,出没蓬草芦叶之间。倘遇好友来访,便在舟中略备酒菜,举杯畅怀。每当忘情之时,岸滩、河底、芦丛蓬草间,四散的鸭子,会不约而同地一齐游向舟畔,嬉戏打闹,相互追逐,引颈奋翅,野趣无穷。
传说,为了这些鸭子,陆龟蒙差点招来一场大祸。
鸭澜泾天随桥不远处,有个袁家庄,庄上的土财主袁二馋涎天随桥畔清静幽雅的鲁望别墅,一心想要霸占,但又无计可施。他得知陆龟蒙养鸭的情形后,便以此为由,到州府告了一状,说陆龟蒙所养是一群怪鸭。州府大人不信,便乔装改扮,以拜访高士为名,来到陆龟蒙处。陆龟蒙照例邀请客人,上船喝酒作乐。州府大人趁机观察那些鸭子,却丝毫看不出有“怪”的迹象,心知有诈。于是向附近农户一打听,得知真情,恍然大悟。袁二偷鸡不着蚀把米,反被州府大人带回衙门,责打了四十大板。
高士陆龟蒙隐居黎里,本有不问世事之意,却险遭小人谗害,不免心痛神伤。此后不久,他悄然离开黎里,到甪直镇,然而他养鸭的嗜好却仍没有改变,因而那里除了存有陆龟蒙的墓地外,还有斗鸭池的遗迹呢!
三、城隍菩萨
每年八月半,是黎里城隍菩萨的生日。过去,每逢这一天,要出会三日三夜。出会时,城隍菩萨出巡,总有两块牌子:一块是“钦命”,一块是“永镇松陵”。其原因,要追溯到唐朝。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命令他的第十四子李明到南方发运军粮。路过松陵时,正值吴江县接连遭受三年旱灾,田地龟裂,颗粒无收,百姓饿殍遍地,甚至易子而食,到处一片凄惨景象。李明见此惨状,宛如十八把尖刀刺在心中,实是惨不忍睹。他想动用军粮赈救百姓,但是军粮不能随便动用,如果等待奏请父王恩准,怕来不及了。“救灾如救火”,实是刻不容缓。于是,他就自作主张,先将军粮拿出来救济灾民,并拨发一部分作为种子让灾民耕种。第二年,获得了大丰收,灾民感恩不尽。事后,李世民认为儿子“先斩后奏”有违军纪,大发雷霆,他说:“我不能治家,焉能治国?”声称要对李明从严惩处。李明也自知难以交差,就投河而死。他的尸体随水漂流到黎里罗汉寺背后,黎里老百姓感激他的功德,把李明的尸体打捞起来,埋在罗汉寺末一进地下,并奏请皇上敕封。李世民允奏,封李明为曹王,后又改封广祐王;并说:“你们认为他好,就让他永远在你们那里吧”。于是,黎里百姓就供奉李明为城隍。城隍神位起初设在罗汉寺末一进,至明代另建城隍庙。因此,每年八月十五日出城隍会时有两块行牌:一为“钦命”,一为“永镇松陵”。
四、伏虎洞的来历
现国营砖瓦厂的厂址,过去叫王家坟,亦名花园地。坟前原有假山、水池、石台、石凳等。
传说明朝时王家坟曾出现一只虎,上了亭子桥,右转弯钻进地洞。附近农民闻讯后,纷纷用砖石向洞里投掷,瞬时乱石堆积,将洞口塞满,使老虎不能出来。大家又在洞口处建了一座小庙。从此,人们就称此处为“伏虎洞”。
五、揽桥为弓
黎里、芦墟两镇,东西紧紧相连。芦墟地形象鹤,黎里地形象蛇。据说“鹤鸣一声,蛇行千里”,意思是鹤一鸣,蛇就游散了,为此,两镇必破一镇。传说有人想出了两全之计:造桥为弓,用以镇鹤。于是黎里就造了座揽桥,以揽桥为弓,中立阁为箭,引弓搭箭对准鹤,鹤不敢鸣,则蛇也不游,于是保全两镇。
六、槜李之战
春秋末期,公元前496年的时候,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为了争夺霸权,进行了有名的槜李之战(槜李,即今之嘉兴)。黎里是交战地区之一,两国水军会战于今江、浙交界的一个湖荡。吴军乘艨艟大船,高搭箭楼,执戈持戟,严阵以待。越军则驾驶小舢板船,手拿盾牌、刀剑、弓弩,像蚁群似的顺流而下,冲入吴军阵中。鏖战开始,水面上箭如飞蝗,杀声震天。
越军舟小灵活,行动自如,而吴军船大笨拙,转动迟缓,逐渐失利。最后,吴军败退,弃舟登陆固守,越军亦隔荡而备。
战斗结束后,吴军清理战场,将越军尸体首级割下,丢到一个积水潭中,后来,人们就称该潭为“鬼头潭”(现已填没,今甘南村)。并将交战的那个河荡,命名为御侮荡(又名御儿滉),意为抵御外敌入侵之意。
战后,两国签订和约,划分停战线,黎里地区以御侮荡为界,北为吴国,南为越国,划荡而治,历代沿习下来,成了今天江浙两省之界。
七、藏龙乡的传说
黎里镇西的东杨、西杨(现在写成东阳、西阳),又称藏龙乡。为啥这么叫?这里有一个传说:明洪武年间,朝中有两位大臣,文臣史仁杰,武将唐朝义,他们弼佐太祖,治国理朝纲,为官倒也清正。史、唐两人是黎里人氏,聚族居住在东、西杨地区。
明太祖驾崩,长孙建文帝继位。史仁杰因年老有病,辞官回乡;唐朝义仍在朝为官。时隔不久,燕王朱棣在北京起兵,攻陷南京,建文帝仓惶出走,流落民间。唐朝义迫于燕王压力,投降成为新贵,并奉燕王之令找寻建文帝。后在浙江拿获建文帝,当即打入囚车,取小道星夜押送赴京。当人马进入东西杨地界时,唐朝义远远望见路上黑压压的一簇人,临近一看,是史仁杰领着史、唐两姓族人俯伏在地。待囚车到时,史仁杰膝行而前,扑向囚车,放声大哭起来,说道:“万岁,你受苦了!老臣来迟了!想当初,先帝何等疼爱,如今却被乱臣贼子惩治得这般痛楚,心疼死老臣了!”建文帝在囚车中,也是珠泪滚滚而下。史、唐两族人都俯伏在囚车前齐声痛哭,口呼万岁,连两旁军士也暗暗落泪。唐朝义手足无措,只得上前劝解。史仁杰勃然大怒,举手一掌,打中唐朝义面颊,并骂道:“不要脸的东西!想先帝对你恩重如山,你却叛主杀君,陷吾君于囹圄,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唐朝义被骂得羞愧难当,无言以答。突然,唐朝义拨开众人奔到建文帝前,双膝跪下,呜咽道:“万岁,臣有罪,死有余辜,望圣上宽恕!”说完,猛地向囚车撞去,一刹时,头破血流,气绝身亡。
史仁杰见唐朝义撞死,大受感动,就吩咐军士打开囚车,放出建文帝。君臣同到东西杨的水月庵中,叙谈别后之情。史仁杰又写信给燕王,打发众军士回南京复命。信中表示生为建文朝臣民,死为建文朝鬼魂!
当夜,建文帝留宿水月庵,唐、史两族子弟在庵外湖荡边放哨。翌晨,史仁杰献银五百两,给建文帝作盘缠,又率史、唐两姓族人给建文帝送行。建文帝走后,史仁杰即投入庵边湖荡自殉,以守名节。
旧称皇帝是龙种,系真龙下凡,故后世把水月庵称藏龙庵,庵边湖荡也改称为藏龙荡;东西杨也就有了藏龙乡之称了。
八、蒯 厅
旧时,黎里三里长街,书场有一二十家,而牌子最老、名望最大的要数黎里中市的蒯厅书场了。
蒯厅书场其实是阔绰人家的一座厅堂,明亮宽敞,冬暖夏凉,是理想的游艺场所。因为场主不善经营,生意反不及酒肆茶楼的小书场兴隆。有一年,场主出一笔聘金,把早已出了名的弹词夏调的创始人,人称“描王”的夏荷生请到黎里。哪知这位弹词名家有个怪癖,开书之前,非得过一下鸦片烟瘾不可。当厅堂新老听客侧目引颈、切切期盼之时,这位架子大得吓人的说书艺人却迟迟不见到场,一时间偌大的蒯厅哗声四起,骚动不已,有的甚至叫嚷着退票。这可急坏了场主,他频频派出仆役,到夏荷生下榻的宝安客栈请了又请,转了几个来回的仆役从中掏到“关子”后,这才带足鸦片,让他吃饱喝足,然后摇摇晃晃让人扶上了轿子……。
时间一到,先生上台,他身穿油污长袍,全身瘦骨嶙嶙,坐在前排的还可嗅到一股难闻的鸦片气味,不少人颇感遗憾地发出细碎的嘘嘘声。夏荷生连连打上两个呵欠,腰一伸,袍一撩,响木一拍,骤然精神抖擞地操起三弦,急急风似地一阵弹奏,脆响地吐出“开篇”两字……果然不同凡响。霎时间,整个厅堂鸦雀无声,只有那一腔铿锵如铁、委婉似绵的唱调萦绕厅堂,台下的书迷不住地叩掌击节,摇头晃脑起来,似乎被他的声声弦弦“醉”倒了。唱到激奋之处,夏荷生巧施绝技,故意用长指甲掐断中弦,只用独弦弹拨。全场鸦雀无声,屏息静听。一曲终了,顿时掌声雷动,博得满堂喝彩;……此番演出,可真是蒯厅开业后的一大盛举。
蒯厅向来立有规矩,别的书但说无妨,就是《杨乃武与小白菜》不准说。原来,这部书说的是清代“四大奇案”之一的故事,而蒯厅的上祖恰好正是当时审讯此案的“三堂会审”之一的清廷臬台(按察使)大人蒯士芗。因为余杭知县刘锡彤上下贿赂,买通官场,故在“三堂会审”时仍然维持“杨乃武谋夫夺妇”的原判。后来沉冤得以昭雪,蒯士芗伏地知罪,遂即吞金自戕。
蒯家为了“护佑”先祖声名,把《杨乃武与小白菜》这档书看作是对蒯家的奇耻大辱,就此禁说。
据说,蒯家为遵祖训,把禁演此书的规矩明文刻在大厅进门处的石碑上。
第二节 轶 事
一、柳亚子复壁避难
柳亚子在黎里的住宅周赐福堂(现为柳亚子纪念馆),共有5进。第四进楼上最西边那间房通后面第五进,板壁深褐色,其中一处有短门可开启,里面是一个狭小黑暗可以藏身的地方,亦即所谓复壁。
1927年“四·一二事变”,国民党反动派在江浙一带大都市屠杀共产党人,风声甚紧,但是没有人想到它会祸延偏僻的黎里小镇。5月8日夜半,柳亚子一家人都已熟睡,忽然申姑母(适凌氏)手持烛台,走来告知柳亚子夫妇:外面有不寻常的叩门声。夫人郑佩宜思路灵敏,立刻意识到定是有人来抓柳亚子。她机智镇静,让柳亚子起床穿衣,藏身复壁。还吩咐佣人搬几幢箱子把复壁小门挡住,不露一点痕迹。郑佩宜回到睡房,依旧卧着,叫侍女阿吟睡在旁边。
果然,敲门的是国民党反动派派来的一小队士兵,他们把大门打开,冲进屋内,指名捉拿柳亚子。他们先抓到一个男仆,可是不见柳亚子。于是到处搜查,有的还上屋顶用手电筒四处照射。申姑母的乳母被胁,带他们到楼下楼上各处寻人,因为房子大,间数多,待士兵们走到柳亚子夫妇的卧室时,柳亚子早已躲进复壁。他口占绝命词二十八字,瞑目待尽。词云:
曾无富贵娱杨恽,偏有文章杀祢衡。长啸一声归去也,世间竖子竟成名。
几个士兵问郑佩宜:“柳亚子在哪里?”郑佩宜沉着地回答:“不在家里。”一个士兵说:“有人昨天还看见他。快说出来,柳亚子究竟到哪里去了?”郑佩宜不予睬理。一个士兵走到柳亚子女儿柳无非和柳无垢的床前,揭开帐子(那时家中用蚊帐),用手电照着问:“柳亚子在哪里?”她们冷冷地说:“不知道。”士兵问不出什么,又找不到柳亚子,走到书桌旁边,看见柳无忌(他在北京清华学校念书)的半身大照片,把它丢在地上,以泄气愤。后来几个士兵终于在楼下天井角落找到一个穿长袍的男子,如获至宝,高声嚷道:“柳亚子在这儿!”一个为首的士兵问着:“你是柳亚子?”在柳亚子家中作客的凌姑夫吓得期期艾艾的说不出话来。另一士兵说:“不错,就是他!他是哑子,柳哑子!”(北方话“亚”、“哑”同音,那批士兵不是本地人)于是士兵就把凌姑夫带走。第二天,柳亚子母亲托人请在苏州的舅公(费仲深)设法营救,释放凌姑夫。
士兵走后,天还未明,柳亚子从复壁中出来,大家默默庆幸他脱险。申姑母的乳母去借来一只小船,一套乡下人穿的衣服,让柳亚子打扮成农民模样,从后门(有河岸)坐小船一路摇到上海。夫人郑佩宜在家中打点什物,带无非、无垢及阿吟自黎里赶去上海。几天后,柳亚子偕夫人及无非便东渡去日本了。
二、《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拍摄小插曲
1982年6月3日,中日合拍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摄制组来水乡古镇黎里拍片。在拍摄外景的现场,人山人海,有3000人涌到街头观看。
正在拍摄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镜头。日本侵略军耀武扬威地出现了,街上老百姓纷纷躲避。但是,还是有遭殃的:农民上街卖鸡卖蛋的,鸡被日军抢去,蛋篮打翻了,鸡蛋破碎了;街上行人无端遭日军拳打脚踢,挨枪托……江南棋王况易山被日军推倒在地……然而,况易山竟没有被推跌倒。为什么?原来是扮演日军的群众演员不忍心重推扮演况易山的演员孙道临。一次不成功,重拍!在重拍之前,孙道临笑着向这位年轻的群众演员说:“不要怕!胆子大一点,重重地推!”这位年轻的群众演员点点头。可是心里还是犯难:孙道临已六十几岁了,这几天日夜赶着拍摄镜头,多么劳累!要重重地推他,狠不下心啊!他能吃得消吗?会不会跌伤?……果然,重拍时他仍旧出手太轻,没有将孙道临推倒。导演佐藤弥纯要求再拍第三次,又对年轻的群众演员启发了一番,并再三叮嘱,这一次不许再失败了。孙道临也关照这位群众演员:“不要有顾虑,我能受得了。我们拍电影常有比这更苦、更累、更险的情况哩。你不要有任何顾虑。要狠一点!”
第三次拍摄了。这位群众演员终于狠狠心,用力一推,自己扬长而去。孙道临重重地跌在地上,大约很痛,拍完这个镜头,竟不能马上立起来。这位群众演员慌了神,连忙回转身,走过来搀扶孙道临。孙道临一边慢慢立起身,一边高兴地说:“这下推得好,很逼真。成功了!就是要这样!”
深夜,摄制组和演员都在工作。下半夜了,又在拍摄另一个镜头:江南棋王况易山捧着儿子阿明的骨灰盒,在一座古桥堍跪下,泪如雨下……这个镜头拍摄时间比较长。大约是内心太激动了吧,这场戏拍摄完毕,扮演况易山的孙道临仍沉浸在剧情中,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抽泣不止。半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止不住泪水。阳历6月初,下半夜的风颇有凉意,旁观的居民怕孙道临着凉,拿来一条毛巾毯给他披在身上,他还在抽泣。旁观者都说:“平时认为演员很舒服,现在才知道演员也很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