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黎里镇志 >> 卷十一 人 物

卷十一 人 物

2012/12/21 16:30:09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7946


黎里人杰地灵,历来人才辈出。自宋至清,黎里产生过举人61人、进士26人,官宦之家众多,文士、名医、能工巧匠,不乏其人。

辛亥革命以来,有为之士不断涌现。有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有前仆后继的爱国志士,有各部门的干部,有各条战线上的功臣模范,有热心于教育或研究推广科学的专家、高级知识分子。

 

第一章 人物传

 

周元理

 

周元理(17061782),字秉中、丙衷,原籍浙江绍兴,黎里镇人。年十九补仁和诸生,乾隆三年(1738)举人,初任河北蠡县知县,又升天津知府。乾隆三十六年,授山东巡抚,任直隶总督,任时率部镇压山东王伦起义。他疏浚天津永定河、子牙河,修筑津门五闸,乾隆帝念其有功,赐御书“福”字匾额和上方珍物,并给予紫禁城骑马的殊荣。乾隆四十五年,晋升为工部尚书。因年老多病,引疾乞休,回乡不久即逝世。今黎里镇柳亚子纪念馆即为周元理旧宅。

 

徐达源及吴珊珊

 

徐达源(17671846),字岷江、无际,号山民,别号小峨山人,黎里镇人。其妻吴琼仙(17681803),字子佩,号珊珊,平望镇人。达源豁达冲淡,轻仕途。在翰林院任待诏一年后即返里,闭门著述。他工诗文,善绘画,所画墨梅,简老疏古,山水小幅亦有独特风格。所居禊湖,宾朋不绝,与洪亮吉等尤称莫逆。琼仙年幼即在家塾学习,爱好诗文,与徐结婚后,孝敬公婆,与家人相处和睦,夫妻感情甚笃。琼仙诗别具一格,泠泠清清,若明漪见底。喜绘花鸟,曾自写小影,勒之于石。夫妻俩相敬如宾,夫倡妇随,文学家袁枚称徐、吴夫妇“天机清妙”。乾隆五十年(1785年)袁枚来徐家小住三天,徐吴夫妇拜袁为师。惜琼仙年仅36岁而早逝。徐吴夫妇著作甚丰,徐著有《黎里志》、《吴郡甫里人物传》、《涧上草堂纪略》,琼仙有《写韵楼诗集》、《双巢翡翠阁小礼》。

 

沈毓桂

 

沈毓桂(18071907),字寿康,号赘叟、赘翁。祖籍松陵镇,后迁居黎里镇。早年经营科场,惟屡试不第,乃灰心仕途。43岁时到上海结识王韬,由其介绍入上海墨海书馆,接受西学并介绍西学。咸丰七年(1857年),任传教士之代笔文士,接受洗礼,后随传教士艾约瑟到山东等地传教。同治五年(1866年)被授予云南通判,但未到任。同治七年任传教士林乐知记室,协助林创办《万国公报》,任该报主笔,介绍基督教和西学,倡导革新。光绪八年(1882年),他还创办了上海中西书院,任总教习,培养中西学知识的人才,在其任职期间,该校培养人才3000余名。

 

倪寿芝

 

倪寿芝(18641943),女,黎里镇人。18岁时嫁与王燮卿,其夫早逝。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年近40的倪寿芝在参加同盟会的胞弟倪与三劝勉下,前往上海城东女校求学,学成返里。第二年,她在胞弟的支援下,集资兴学,倪寿芝以簪珥手饰捐助,设立“求吾蒙塾”,倪寿芝任学监,从事儿童教育,是为黎里镇第一所私立小学。该校男女同校,遭顽固势力非议,倪寿芝不畏人言,坚持招收女生。由于倪寿芝办学有方,学校声誉鹊起,校舍不敷使用。光绪三十三年,设立“民立小学”分部。学校成立“嘤鸣手工会”,学生所作工艺品,参加“南洋劝业会展评”,获奖章、奖状。民国三年(1914年),学校与黎里镇西“明懿女校”合并,成立“第四区女子学校”,倪仍任校长。她在任期间,任劳任怨,一心办学,曾建六楼六底新校舍1幢。民国13年,因病辞去校长职务,但仍关心学校建设,再捐田70余亩以充学校经费。她还拆去家中花园、假山,以作学校操场,并垒假山在校舍前,美化环境。

 

陈松夫

 

陈松夫(18671926),原名松甫,黎里镇人。曾在黎里第四高等学校及树人高等学校执教。陈松夫工国画,擅画仕女人物,风姿神态栩栩如生。他笔下的花鸟也别有情趣,生意盎然。民国13年(1924年)10月下旬,江苏省在上海举办第一届美术展览会,他的国画作品参加展出。经上海诸名人评议,审定其作品列入超等,给予金质奖章。

 

蔡 寅

 

蔡寅(18731934),字冶民,别号壮怀,黎里镇人。12岁即能书径尺大字,有神童之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与金松岑等在上海参加中国教育会,与章太炎、邹容相从游。“苏报案”发,与金松岑等设法延请英国律师琼斯为章太炎、邹容辩护,未果。遂避祸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攻政法,并加入中国同盟会,结识孙中山、黄兴。辛亥革命前夕回国,初任浙江宁波地方检察厅检察官,旋即辞职。辛亥革命爆发,任临时大总统府秘书。宋教仁遇刺后,蔡寅曾协助程德全追查凶手。袁世凯称帝时,蔡寅担任江苏省代理省长,与黄兴一同宣布江苏独立,并指挥军队与袁世凯的亲信在南京城外天堡城展开激战,至事不可为才出走北京。后从事法律编辑工作。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府时,蔡寅出任浙江高等法院温州分院院长。晚年醉心浙南山水风光。后病逝于上海。

 

殷佩六

 

殷佩六(18811941),原名恭壬,号佩六。黎里镇长田乡人。少年时随父至乌镇读书,后又在当地从师学医。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殷佩六在新蒯家弄悬牌行医。辛亥革命后任水警队长驻守城区。民国5年(1916年)袁世凯称帝,殷佩六与何嘉禄会合组成独立军,又称护国军,宣布独立讨袁。416日护国军占领吴江县城。18日起遭苏州水警及官兵约2000人进攻,护国军英勇反击。终因双方兵力及武器装备悬殊,21日护国军败退。袁军曾悬赏3000元缉拿殷佩六。殷佩六暂避上海租界,半年后出任广东翁源县知县近3年,再调任连山县知县2年。任两处知县期间,捕盗贼,兴教育,修水利,行惠政。卸任时,当地人民沿途欢送不绝。民国10年,因健康状况欠佳回黎里,在夏家桥设诊所,擅长内科、妇科。对贫困病人均施医施药。

民国115月,殷佩六又倡议组织黎里市民公社,当选为社长。他发动社员多次参加反帝爱国政治活动,并经常在《民国日报》等报刊上发表通电,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大义凛然。任市民公社社长期间,热心于公益善举,在修桥筑路、改善环境卫生、兴办平民教育、组织救火会、调解民间纠纷等工作上尽心竭力,市民对他甚有好评。民国14年出任水警十五队长,后调十八队队长,不久又任瓯海县长。民国17年因气喘病日益严重,辞职返黎里,仍挂牌行医。民国30年病逝。

 

柳亚子

 

柳亚子(18371958),原名慰高,字安如,后改名人权,字亚卢,再更名弃疾,字亚子。柳亚子出身于书香门第,少从母亲学唐诗,并受父亲影响,赞成变法维新,致力于《新民丛报》的宣传。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参加中国教育会,随即赴上海入爱国学社读书。苏报案”发,辍学回家,后又返回上海。光绪三十二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同时加入光复会,在吴淞口外轮上谒见孙中山。宣统元年(1909年),柳亚子与陈去病、高天梅发起组织反清革命文学团体“南社”,以诗歌鼓吹革命。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曾任临时大总统府秘书,因不习惯于军政机关生活,三日即辞职,到上海办报。袁世凯窃取政权,他感到国事不可为,惘然回黎里,纵情诗酒,写了大量诗歌。五四运动后,柳亚子受到十月革命感召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曾自认醉心于马克思之学术、布尔什维克主义,自称为“李(列)宁私淑弟子”。民国12年年(19234月与毛啸岑等创办《新黎里》报,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同年,与叶楚伦、邵力子等发起成立新南社,鼓吹三民主义,提倡民众文学。民国13年加入改组后的国民党,从事江苏省党部和吴江县党部的筹备活动,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江苏省党部执委会常委、吴江县党部执委会常委。民国145月,上海爆发五卅运动,柳亚子于6月发起成立黎里“国民外交后援会”,举行演讲、游行、募捐,声援五卅运动。民国15年,他赴广州出席国民党二中全会,蒋介石提出“整理党务案”,排斥共产党,柳亚子在会场痛哭以示抗议,并中途退会返回黎里。民国1658日,蒋介石的部下陈群派军警到黎里捉拿柳亚子,柳藏身复壁幸免于难,遂亡命日本。次年返回上海。抗日战争爆发,柳亚子先在上海,后去香港。“皖南事变”发生,柳亚子与宋庆龄、何香凝在香港发表宣言,痛斥蒋介石迫害新四军、消极抗日的罪行,被蒋介石开除党籍。当时柳也声明,开除蒋介石党籍。香港沦陷,柳亚子赴重庆。与谭平山、李济深发起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民国3410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与柳亚子会晤,手书《沁园春·雪》词相赠。民国37年,柳亚子与宋庆龄等在香港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柳任秘书长。

19492月,柳亚子接受中国共产党邀请,赴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教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0年,柳亚子将家传的和自己搜集的南明史料,南社和其它革命史料及吴江地方文献,计44万册,捐献给国家。

柳亚子一生写下了大量声情激越、意气风发的诗篇,计有诗7000余首、词200首,著有《柳亚子自传年谱》、《南社纪略》,编有《南社丛刻》、《苏曼殊全集》。柳亚子文集编辑委员会编辑有《柳亚子文集》。柳亚子于1958年病逝于北京。

 

倪慰农

 

倪慰农(18891961),黎里镇人。12岁至21岁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辛亥革命后,入国立京师农政学堂,毕业考试全科第一名。应南通张謇之邀赴清江浦(淮阴)办气象观测所,后入农商部商标局任职,民国16年(1927年),辞职回黎里,在老宅店面开设杂货铺“萃英商号”。在家乡期间,倪慰农创办农业试验场,称“慰农学圃”,他试种的水稻亩产达430公斤,并引进推广番茄、包心菜、白猪、长毛兔等。他每天用黑板抄录气象预报挂在街头,直到1957年,数十年如一日。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先避难到浙江安吉,后回乡做小买卖度日。因不与汉奸合作,遭到忌恨。民国297月,汉奸纵火焚烧倪家九楼九底店堂房屋,他不畏强暴,开始与中共地下党员接触。为了支援解放军攻打上海,他一次献粮60石。土改前,将自己所有农具、农船并新买的一条牛献给农会。1956年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又当选为县政协委员。他在黎里中学任教植物学,为了教学的需要,将家中后园蔬菜花木地无偿赠给学校作为实验园地。1958年患病赴沪诊治,手术后返乡,即成半身不遂之症。1961年冬病逝于黎里。著有《中等农业气象学》、《新屯垦法》等。

 

金一新

 

金一新(18901950),字瀛怀,黎里镇杨墅乡人。父金苍柏系著名中医。金一新兄弟四人随父先后在嘉兴、上海求学。金一新在上海民立中学毕业,成绩优良,被选拔赴日本东京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学成回国后,先后在上海大学任教授,嘉兴永明电灯公司经理兼工程师,江苏省南京工业专门学校代理校长兼机械科主任。民国12年(1923年),曾参加江苏省教育厅赴日考察团去日本考察日本与朝鲜工厂,后又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科长、浦津铁路局材料厂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铁路材料厂赴汉口,在汉口应中华职业学校邀聘,去重庆该校任机械科主任。抗战胜利后即随该校迁回上海继续任教,直至1950年因癌症逝世。

金一新著有《基本工程画》、《机械工程画》、《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学》和《实用基本电工学》等教科书。

 

朱剑芒

 

朱剑芒(18901970),原名长绶,字仲康,改名慕家,后以剑芒名行世。黎里人。

剑芒自幼全恃自学。早岁与兄剑锋及周湛伯、顾悼秋、沈剑霜(时人称为黎中五子)从柳亚子游。又曾追随其表叔陈申伯创办平民小学,招收失学青少年就读,对孤寒子弟,一律不收学费,并发给课本及笔墨用具。

柳亚子创办南社时,剑芒即入社。剑芒平时喜欢向各报纸杂志投稿,以诗词为主,偶亦作小品文字。后平民小学以经费困难停办,剑芒先后应聘于梅堰小学、平望小学,以及苏州的博文、桃坞等校,继又去上海,任教于寰球中国学生会校、竞雄女学、市北中学等校。

剑芒曾入世界书局任编辑,并任国学社编纂工作。曾考订《陶庵梦忆》(1982年上海书店重印此书)。一度去闽南办《长风报》,后在浙、闽审计处工作。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审计处秘书,后任代处长。1947年严家淦(台湾财政处长)邀他去台湾,他拒绝前往。并于上海解放时做好移交工作。

解放后,先后任黎里中学及常熟县中语文教员。1956年曾任常熟市政协副主席。偶而为虞山胜景题写扁额对联。常熟政协文史资料组曾刊印他的《我所知道的南社》一书。

朱剑芒于1970年逝世。

 

汝 贤

 

汝贤(18911984),字圣秋,祖居黎里汝家桥东侧故宅。

汝贤早年就读于金松岑创办的同川公学(在本县同里镇),并兼任该校的数学、体育教员,与陈去病、柳亚子等均是同窗挚友。汝贤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辛亥革命前夕曾积极参与反满剪辫运动。民国5年(1916年),在殷佩六先生讨袁而不幸失败时,汝贤曾为其隐蔽枪枝,进行掩护,使之免遭追捕、迫害。民国8年~26年,汝贤先后在15个水利工程部门发挥自己的水利专长(曾获七级委任工务员证书),从事抢堵海塘、黄河决口。疏泄长江淮河水道,修建灌溉设施等工作。解放后,汝贤协助土改工作组丈量土地,测绘图表。随后,应江苏和苏州水利部门之邀,视察太湖水网系统及水利设施,实地收集数据资料,为全面治理太湖,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1954年太湖流域发生特大水灾时,汝贤经常测量水位,并向省人民政府提出建议,及时抢险救灾。他晚年改业西药。汝贤历任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金诵盘

 

金诵盘(18941958),黎里人。出身于儒医之家,自幼禀承父教,在中医方面有扎实的基础。21岁时,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曾于民国5年(1916年)任浙江督军府军医,不久辞职,在上海开设私人诊所。由于他能将中、西医融会贯通,医术高超,病家纷纷前往求治。经他医治后,常见奇效。当时适逢禁烟法令颁布,凡吸食鸦片者一律勒令戒除,瘾君子多前往求治。他用酩酊法戒除,半个月后必除恶疾,效果显著。

金诵盘为人正直,慷慨豪爽,交游广泛,他与孙中山先生交谊很深,孙中山先生几次病重,幸赖金诵盘妙手回春。民国13年,孙中山先生患病,经金诵盘治愈后,孙中山欣然亲笔题写“是医国手”横额赠金诵盘。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时曾特地为蒋介石、戴季陶、金诵盘三人的四个儿子(蒋有二子,戴、金各一)分别命名为蒋经国、蒋纬国、戴安国、金定国,取其“经纬安定”之意,这四人当年来往密切如兄弟。民国143月,孙先生旧病复发,急电召金诵盘赴京,但为时已晚。他赶赴北京,而孙先生已于312日逝世。金诵盘痛哭失声,当场昏倒,经北京医院抢救后月余才康复。

黄埔军校创办后,金诵盘应邀前往任该校卫生处处长,兼广州军医补习所教务长。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卫生处处长兼总司令部侍从医官。以后,因与蒋意见不合,又返沪私人开设静安医院。

抗战爆发后,他毅然将静安医院全部医疗设备及被服等捐献给红十字会,只身赴南京请缨抗日,被任命为卫生勤务部野战救护处处长,后又任卫生勤务部部长。不久南京沦陷,他因救护伤员未及撤离,避难于外国使馆内。三月后,经友人设法,化装成回乡难民由上海转道香港至武汉。以后,任军医署卫生监察委员会主任、陆海空总司令部卫生处处长、卫生部统计司司长等职,赴重庆后,任军医署副主任、院长。民国27年冬,他作为重庆方面的代表赴延安慰问伤病员。与毛主席、周副主席及中国共产党其他几位领导人晤谈、合影。

抗战胜利后,他认为国民党政府政治腐败,不愿同流合污,遂辞职返南京设私人诊所。民国35年,被选为全国医师公会理事长。解放前夕,由南京迁返故乡黎里设所行医,对经济困难者送医送药。每逢阴历初一、月半,必到出生地杨墅乡间送诊,风雨无阻,乡民有口皆碑。

解放后镇反时,他因曾在国民党政府中任高级职务而入狱,先被判死缓,后因查无罪行,减为有期徒刑两年。他在狱中写下近2万字坦白书,自扪于心无愧。半年后,邵力子闻讯急告周总理,周总理电示华东军政委员会:“查明金诵盘下落,予以特殊照顾。”经保释至无锡,后任苏南行署卫生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调任江苏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驻会委员,后任顾问,为江苏省政协委员。

1958年患胰腺癌医治无效逝世。

毛啸岑

 

毛啸岑(19001976),字兆荣,黎里镇人。江苏省立第三师范肄业后返乡,任吴江县立第四高等小学教师、校长。民国12年(1923年),协助柳亚子创办《新黎里》报,宣传国民革命与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提倡新文化。次年,参加改组后的国民党,协助柳亚子主持国民党吴江县党部的工作。五卅运动后,他与柳亚子等组织“黎里国民外交后援会”,召开大会并示威游行,声援五卅运动。民国14年任吴江县督学。15年遭孙传芳通缉,逃往上海,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文书科长、秘书长,配合北伐军进入上海。16年,毛随江苏省党部机关到南京从事革命活动,曾由侯绍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未及办手续侯已被捕。后毛亦遭逮捕,遇熟人营救脱险。“四·一二”政变后,毛啸岑返回吴江,为了避免蒋介石爪牙的追捕,逃往浙江。同年9月至吴江师范任教,参加邓演达组织的“第三党”,曾任该党省党部委员。民国21年赴上海,先任教师,后入招商局会计室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王绍鏊的帮助下,全力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介绍丁秉成到吴江组织抗日武装,帮助沈月箴等打入汪伪吴江县政府收集情报。民国288月,毛啸岑离沪赴香港,后又赴重庆为中国共产党从事情报工作。民国35年返回上海,接受王绍鏊的指派仍做情报工作,以开办保险公司、银行作掩护。这一年,他创办了上海中信公司,后改名中信银行。抗战胜利后,他用在金融界工作之便,将上海金融界状况及解放后对金融、保险业的管理意见向中共党组织汇报。新中国成立后,毛啸岑先后任中国通商银行公方代表、中国通商银行总经理、公私合营上海银行副经理。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另任他职。1976年病逝于安徽省马鞍山。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为他举行追悼会,予以平反,恢复名誉。

 

张应春

 

张应春(19011927),女,字蓉城,别号秋石。又化名金桂华。

黎里女校毕业后,应春在厦门集美女师任教。民国12年(1923年),受聘任松江县景贤女中教职。次年加入改组后的国民党,并毅然带头剪去发髻,以倡新风。民国14年春,张应春到黎里女校任教。同年夏天,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妇女部长。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右派气焰嚣张,有人到省党部作反动宣传,应春当即予以反击。当时右派控制的妇女部下令解散妇运会,张应春联络杨之华等另行组织妇运会,与右派斗争。同时她利用工余,去上海大学(党培养干部的学校)社会科学系作旁听生,要求加入共产党。民国1411月,由侯绍裘、姜长林介绍,经中共江浙区委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1月,张应春作为江苏省代表之一,去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312日,柳亚子、张应春等赴南京参加孙中山先生陵墓奠基典礼。她在陵墓附近群众大会上演讲,宣传要为工农利益而革命,唤醒工农群众,组织工农群众。会后游行时,国民党右派雇佣的打手企图寻衅殴打柳亚子,幸得张应春等几位女同志奋力护卫,柳亚子才得脱险。同年318日,刘和珍等惨遭军阀段祺瑞杀害,群情震怒。张应春不不顾饥乏交加,日夜奔波,开会演讲,揭露反动军阀暴行,几次险遭反动军警密探毒手,她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毅然勇往直前。为了提高广大妇女的觉悟,于同年38日编印《吴江妇女》,发刊词中指出其宗旨是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推翻旧礼教,求得妇女和全人类平等。

民国15年秋,张应春任中共江浙区委妇委会委员,党外仍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执委兼妇女部长。次年47日,中共省党部党团书记侯绍裘急电召应春去南京,应春不顾家人劝阻,立即由黎里赴南京。410日夜间,侯绍裘在莲花桥主持秘密集会时,突遭国民党反动派特务逮捕。11日,应春亦被逮捕。她坚贞不屈,几天后牺牲。民国17年,柳亚子与好友及烈士亲人在应春故乡葫芦兜村北莲荡滩建衣冠墓。并转请于右任先生题碑文:“呜呼,秋石女士纪念碑!”(烈士衣冠墓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建国后,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及苏州横山烈士陵园均陈列了张应春烈士事迹。

 

蒯斯曛

 

蒯斯曛(19061987),黎里镇人,民国13年(1924年)入复旦大学学习,民国15年写短篇小说集《悼亡集》。民国21年,参加柳亚子主持的《上海通志》编纂,编有《上海公共租界史稿》。民国27年,参加《鲁迅全集》编辑。民国29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民国32年赴苏中抗日根据地,曾任《滨海报》、《苏中报》编辑。次年调入部队,先后担任华中军区司令部秘书、第三野战军司令部秘书处主任。1954年转业到上海,任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蒯斯曛担任《新英文辞典》责任编辑,并参加《法汉辞典》、《德汉辞典》编纂工作。离休后,他仍埋头于翻译和校阅文稿。在他去世前不久,还在翻译萧伯纳小说《不合理的结合》。蒯斯曛精通数国语言,翻译多种作品,译有左琴科中篇小说《新时代的曙光》,埃德加·斯诺《在敌人后方》,宁姆韦尔思《续西行漫记》。本人创作有《总董老爷》、《两兄弟》、《训导主任》、《伴侣》等短篇小说。

 

朱莲舫

 

朱莲舫(19091983),黎里镇人。民国24年(1935年)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先后任上海南洋医院、上海光华医院、陕西省立医院及陕西医专副教授、眼科医师。民国37年返乡,与周自强合开同仁医院,医院设门诊、住院部。1950年歇业。1951年因政治嫌疑被捕,同年11月释放。1952年重返西安,在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任眼科医师,旋升为眼科主任。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至1972年,朱莲舫曾10次被评为省、市和医院的先进工作者,为陕西省劳动模范。1956年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委员,1978年以来为西安市政协委员。他业务上精益求精,既能为病人施行白内障、青光眼手术,又能进行斜眼、大小眼矫形手术,朱莲舫于19839月病逝。临终前,他提出捐献遗体及眼睛的要求,其遗体至今仍保留在西安医学院。

 

柳无垢

 

柳无垢(19141963),女,黎里镇人,柳亚子次女。民国15年(1926年)入上海大同大学附中读书,次年随父流亡日本,民国17年返沪继续在大同中学就读,初中毕业成绩全校第一名。“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抗日运动,组织游行、演讲、贴标语、办壁报。民国219月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民国23年因涉嫌共产党被逮捕,经营救出狱返沪。次年9日,柳无垢赴美留学,在佛罗里达州苏劳斯大学攻读社会学。在美期间,她收到几经转辗的瞿秋自信、诗词和照片,无垢将其中一部分发表于《先锋论坛报》。民国28年,无垢赴香港参加宋庆龄主持的保卫中国同盟。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到桂林,任桂林中学高中部英文教师。民国33年柳无垢入美国战时情报局工作,其问她曾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译成英文。抗战胜利后,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工作。民国37年她曾为宋庆龄与毛泽东、周恩来之间的通信充当信使。19499月,陪宋庆龄到北京参加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1月入外交部工作,1954年翻译宋庆龄《为新中国而奋斗》,并撰写《美帝对台湾的侵略》,还著有《现代英语会话》,曾翻译萨洛杨《人类的喜剧》等著作。1963年病逝于北京。

 

顾家梁

 

顾家梁(19151977),祖籍莘塔,幼年时随父母迁居黎里。

中学毕业后,入上海大夏大学。不满一年,抗战爆发,遂辗转至贵阳仍入大夏大学。因不堪费用负担,不满一年,去昆明入西南联大攻读经济学。毕业后在中缅边界直接税局任税务员。他为人正直,不肯与上司同流合污,不久愤而辞职。以后曾先后在资源委员会及国际电台任职。

抗战胜利后,顾家梁到上海接收真如国际电台。解放战争期间,国际电台职工在地下党领导下举行罢工,顾家梁毅然担任了罢工委员会主要领导,与国民党政府作面对面的斗争。事后顾家梁被当局开除,因而失业。以后曾多方谋职,但国民党机构都不录用他,不得已,于解放前夕回黎里接受父业恒裕米行。

解放后,他率先在黎里米行同业中提倡转业。经多次协商,终于使7家米行转行,创办联成砖瓦厂。办厂初期,他甚至变卖家中衣物供工厂所需,使砖瓦厂逐步走上正轨。

顾家梁曾任吴江县第一至第六届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吴江县政协第二至第五届副主席,县粮食加工公司经理、县粮食局副局长、县工业局副局长等职。

“文化革命”后期,他身患重病,仍关心国事。粉碎“四人帮”后,他已卧床不起,但每天仍要家人为他读报、讲新闻。1977年病故,享年62岁。

 

丁 铎

 

丁铎(19241987),原名丁源贵,以后到浙江改名陈振。黎里镇人,少年时在酱园当学徒。

民国33年(1944年)冬,经吴关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他想打入敌人内部为党做工作,次年910日自行去盛泽参加“中统”组织。10月份即脱离该组织,自行返黎,12月与中共党组织重新接上关系。

民国52月,丁铎与迮一祥在黎里塘桥上岸开设文具书报店掩护上级领导人沈小方来黎里工作。11月成立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翳桑文艺研究社”,丁铎任社长,出版油印刊物《浅作》。通过文艺活动,团结组织进步青年,宣传革命,发展党组织。民国362月下旬,《浅作》被国民党当局发现,震泽女社员张育英被押送吴江军事法庭审讯,于是丁铎经党组织安排去外地进行革命活动。10月,“中统“往梅堰捉拿丁铎,丁铎闻讯,连夜出走浙江桐乡。

到桐乡后,丁铎改名陈振,在桐乡简师读书,并在该校建立党组织。中共吴嘉工委成立后,他在工委领导下,积极发展党组织,并开展统战,策反工作。19495月初,桐乡国民党党政要员投诚起义,使解放军先头部队顺利进城,桐乡和平解放。

解放后,丁铎在浙江省委党校工作。1952年浙江省委以涉及中统之原因将他开除出党,并调至浙江省供销合作干校工作。1962年丁铎被精减至安吉县南北湖乡务农。1980年桐乡县委组织部对丁铎经历复查,19867月,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批复为丁铎平反,撤销过去的处分,恢复党籍。

19871月,丁铎病逝于浙江湖州。

 

吴关龙

 

吴关龙(19251976),又名中恒,黎里镇人。幼年时家境贫寒,13岁起,先后在米行、天福永布店及协康布店当学徒。虽年幼,但要求进步。民国33年(1944年)秋,由金佩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11月,与丁铎等建立“翳桑社”,出版油印文艺刊物《浅作》。民国368月,任中共黎里党支部书记。次年秋,调任中共芦墟党支部书记。任职期间,发展党的组织,积极做好国民党上层分子的统战策反工作,为迎接解放作准备。

解放初,他曾任芦墟区副区长,不久即调往苏南合作总社任计划科副科长。1952年底随机关迁往南京,任江苏省供销社计划处副处长。1958年调苏州,先后任苏州地委财贸部组织员、地区商业局副局长及地区计委物价科长。吴关龙长期在经济部门任职,严格遵守纪律,从不泄漏物价调整之类的机密,即使对妻子也守口如瓶。

“文化革命”期间,吴关龙受严重迫害。1970年在望亭“五七”干校劳动,1973年下放至吴县外跨塘基层供销社任副主任。1976121日,吴关龙因心力衰竭逝世,终年51岁。1978725日,苏州地区革命委员会为吴关龙平反昭雪。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