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菀坪镇志 >> 第三十八章 教  育

第三十八章 教  育

2012/12/21 16:17:28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6844

 

建国前,菀坪地区的教育事业,受到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约束,始终得不到发展。历届政府歧视湖田农民,认为湖田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农民生活艰苦,无钱供子女上学,几十年来,湖田地区无一所官办小学;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圩小埂低,十年九灾,农民食不果腹,对孩子上学,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们只好望学兴叹!虽有几所富家办的私塾启蒙学校,也受农业收成的左右,丰年续办,灾年停办,办办停停,极不正常,教师不安心,学生不稳定,教育事业长期处于全县最低水平。建国后,人民政府非常关心湖田地区的教育问题,各村陆续兴办了小学校,让孩子们就地上学。60年代普及了小学校,之后,各届政府都把教育事业放在重要位置上,投入大量人力、精力、财力,使菀坪地区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学校环境优美,办学方向端正,教育设施日趋完善,尊师重教蔚然成风。1992年通过省九年义务教育验收。1995年,全镇共有小学10所、45个班级、1231名学生、80名教师。初中1所,12个班级、630名学生、47名教职员工。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前,全镇有17所小学,2所初中,当时小学生在村小就学的人数占72%。后来经过多次进行布局调整,到2003年,全镇学校布局为1所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村小(基本达到每万人1所小学),班级44个,学生1996人,教师144人。镇中心小学读书的小学生达83%2000年为中心小学新建500平方米教学楼,安装多媒体、校园闭路电视、校园广播系统及校园网,教育现代化基本到位。村小配置了微机,村小专用教室基本到位。2001年教育投入536万元,2002年投入924万元,2003年超2000万元。2003年经镇党委、政府讨论并报市政府批准,征地60亩,异地新建一所小学。这样,全镇将只有一所小学,一所中学。

 

第一节 私  塾

 

建国前,一些富户联手办起了私塾,除自己的孩子入学外,还招收一些亲友的孩子上学,然而私塾常受农业收成的左右,不少私塾因农业歉收而春天办秋天停,教学不正常。办得比较好的私塾有以下几所:

南湖村的李建堂,于民国12年(1923年)春办私塾1所,学生20多人。民国27年停办,历时15年,为全地区私塾办得最长的1所。

西湖村的杨世德,于民国22年(1933年)办了1所,学生25名,塾师2名。几起几落,至沦陷时停办。

新湖村的梁惠成,于民国30年(1941年)办了1所,学生30人,塾师1名。

菀北村的余积善,于民国32年(1943年)办了1所,学生20名,塾师1名。

菀南村的饶良清、饶良臣弟兄二人于民国34年(1945年)办了1所,学生40多名,塾师2名。

 

第二节 “洋学堂”

 

“洋学堂”本名培林小学,位于诚心村第九组。民国25年(1936年),东城圩的有识之士,深感私塾教育已不适应,且有些庸师误人子弟不浅,有办新学的必要,在村人王自衡、黄金鼎等人的筹划下,于26年(1937年)春雇人挑土4000方,筑屋基地3亩余,27年春(1938年)竣工建筑坐北朝南6间正屋、坐西朝东4间偏屋共300多余平方的砖木结构教室10间。学校定名培林小学,校长黄金鼎,开学第一天,由清末举人王鸿川主持开学典礼,草埂乡湖田各保及知名人士俱前来祝贺观光,场面隆重而热烈。学校始为初小,4个班,120多名学生,后来发展为完小,五年级、六年级为复式班。由于学校在教育、教材、教师等方面都与私塾学堂不同,故而当地的群众称之为“洋学堂”,久而久之,“洋学堂”的名字就传开了,本名反而淡忘了。建国后,更名为东城小学。

 

第三节 幼儿教育

 

一、镇中心幼儿园

19799月,创建菀坪公社中心幼儿园,占地面积1998平方米,建筑面积263平方米,入园儿童68人,分3个班,教师4人。1994年,政府投资30万元,建第二幢教学楼,建筑面积达640平方米。1995年,入园幼儿220人,其中:大班2个班,幼儿91人;中班2个班,幼儿80人,小班2个班,幼儿49人,教师12人。幼儿园内共有大型玩具9件,充气弹跳16平方米,海洋球池16平方米,各类图书1492册,教具52件,电视机1台。录像机1台,幻灯机6台。1987年获吴江县独生子女家庭活动运动团体第三名,1993年—1995年连续三年经吴江市教育局考核,都获二等奖,1994年家庭教育工作中,被吴江市妇联评为优秀家庭学校。2003年,镇中心幼儿园大班幼儿70人;中班幼儿68人;小班幼儿16人;教师12人。新增设施有钢琴2架,微机1台。

二、村级幼儿园

19589月成立公社时,全社实现食堂化,各生产队在食堂内办起了托儿组,生产队指定一名有文化的人(女青年居多)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学唱歌、学数数等教育。1961年食堂解散,托儿组也随之解散。60年代末,各大队先后办起了幼儿园,园址有的在大队部的,有的附在小学校内,时停时办,极不稳定。红旗大队(原王焰村)的幼儿园办得较好,有40多名幼儿,2名教师,2间园舍,60平方米。1983年,各个村都办起幼儿园,其中渔业村依托诚心村,菀东、菀南2个依托镇幼儿园,平沙、新厍、联坪3村合办。到1995年,村级幼儿园12所,入园幼儿301人,13个班级,13名教师,共占地面积2310平方米,建筑面积920平方米。接着,村级幼儿园进行布局调整。2003年,村级幼儿园合并为4所,有大班幼儿55人,中班幼儿31人,小班幼儿24人,教师5人。各幼儿园都相应新增桌面玩具和体育用品等。

1995年菀坪镇村级幼儿园情况表

 

2003年菀坪镇村级幼儿园情况表

 

注:班数为总班数,因为村幼儿都是混合班。


第四节 小学教育

 

一、村级小学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就十分关心湖田地区的儿童教育问题,1951年,安排一批青年教师来菀坪地区办学,共创办南湖村小学(校长汪彬)、西湖村小学(校长汝安朴)、王焰村小学(校长王锡卿)、靖湖村小学(校长何家桢),以及原培林小学更名的东城小学(校长夏良)等5所小学。1952年,又开办塘前村小学、安湖村小学(校长金炳良)、洞庭村小学(校长沈桂英)和平沙村小学(校长张水林)等4所小学。学校均为复式班,校长兼教师,学校规模不等。学生一般在2040名之间。1961年后又增办了银吉、东青、青云、红光、红胜、农场、联坪和新厍等8所小学。1976年全公社共有小学18所(包括中心小学)、59个班级、2821名学生、83名教师。

六十年代初期,为了缓解学生生源多,小学规模小,不能全部将适龄儿童吸收进校读书的矛盾,各大队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开办了耕读小学。19641965年,全公社共办耕读小学24所,入学儿童643名。耕读小学的就读形式,根据具体情况各校不一,有全日制,有半日制,也有利用小学校舍晚上就读的。后因受“文革”的影响,学生逐年流失,耕读小学也于1966年逐步停办。

1990年,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发挥规模办学效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将全乡16所村级小学,合并为南湖、西湖、振菀、新湖、诚心、菀北、安湖、兴菀和农场等9所联小,共有32个班,658名学生,44名教师,入学率达100%。以后进一步调整布局,1996年底,村级小学4所,2001年底,合并为2所,2003年又合并为1所。

二、中心小学

菀坪中心小学创办于19599月,前身是平沙小学。办校时,共有2个班,83名学生,3名教师。1961年春扩建校舍,学校发展到6个班,238名学生,10名教职员工。1977年,学校迁至新村(原人民大队13生产队),投资45000元,建成占地面积2664平方米、建筑面积675平方米的学校一所,共有7个班,288名学生,14名教职工。1991年,为了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心小学再次迁移至现处,共投资7662万元,建成占地面积9410平方米、建筑面积1677平方米的学校一所,工程自19909月破土动工,至次年9月竣工,历时一年,共建各类校舍44间,其中:普通教室24间,电化教师4间、图书阅览室2间,以及音乐室、活动室、办公室等其他用房14间。至此,中心小学已初具规模,共有14个班、485名学生。1994年,中心小学再投资80万元(其中自筹资金20万元),新建综合楼一幢,面积830平方米,晴雨操场一片,面积660平方米。1995年,又投资20万元,建电化教室一处,舞蹈房一处、微机房一处、专用美术教室一处。从此,学校设施基本齐全,教师资历基本配套,小学专任教师90%以上达到中师学历。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三率均达到100%,升学率在90%以上。教育、教学秩序正常,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校风、教风、学风,谱写了校歌,成立了“小莲花”钢管乐队。1995年,共有13个班,573名学生,36名教职工,1992年通过省9年制义务教育验收。并被指定为苏州市艺术学校教学点,国家教委95规划课题艺术教育实验基地。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均达100%,外地民工子弟学校被纳入管理,小学生毕业统一入中心小学进行考试。全镇无贫困失学儿童。

1959年—1960年菀坪镇小学生入学情况统计表

 

1970年—2003年菀坪镇小学教育基本情况表

 

第五节 中学教育

 

一、农业中学

菀坪公社曾两次开办农业中学。第一次在19599月,由中心小学教导主任吴肇明负责筹建农业中学,地址在人民大会堂西侧小会议室内,招收学生50余名,有2名教师,学校采取半学半农制,上午在校学语文、代数等课,下午去平心大队(今菀南村)第六生产队参加农业劳动。由于当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学校办了不足一年就停办了。第二次在19659月,在公社党委委员金木的倡导下,在东湖1队摇绳厂内再次开办了农业中学,招收学生20余名,有2名教师,学校采取隔日制,一天在校学习,一天在队劳动,课程是语文、代数、音乐和农业知识等。

与公社农中同时创办的还有红旗大队(今王焰村)农中,招收本大队学生20余名,由2名插青任教师,教学内容、方法与公社一样外,还增设政治课,由大队书记范茂林亲自讲课。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进入大串联时期,中、小学停课闹革命,农业中学办了近一年后被迫再度停办。

二、戴帽子中学

1966年末,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在农村则应由工人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者一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指示精神,各所学校进驻1名贫下中农代表参与学校管理,这时的学校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由于当时菀坪公社没有中学,学生小学毕业后,无法继续上学。在此情况下,从19689月开始,红星、红旗、东城、建新四所小学相继办起了初中班,即戴帽子中学。19689月,吴江中学在卫星大队办起了卫星初中。戴帽子中学属公社教革组管理。19789月,为了规范初中教学和管理,戴帽子中学合并成三所联中一东片为卫星初中、中片为东城初中、西片为育红初中,与菀坪中学一起,共同肩负菀坪公社的初中教学任务。

三、联中

19789月,为了加强管理,提高中学生教学质量,戴帽子中学合并成3所联中,东片为卫星中学,中片为东城中学,西片为育红中学,农场戴帽子中学当时未并,由东城中学代管。联中属公社教革组管理,均为两年级双轨教学,各2个班、2年级,共有学生500名,教职员工30余名。1979年,撤销教革组,联中归菀坪中学管理。1987年后,菀坪乡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而学生生源逐年减少,为了教学管理方便,规范教学质量,逐步撤并了3所联中,19878月东城初中停办,19899月育红初中停办,19928月卫星中学停办,3所联中合并为菀坪镇中学,初步形成了独立的菀坪初中的局面。

四、五七高中

菀坪五七高中是根据毛泽东五七指示而创办的一种办学形式,创办于19709月,地址在东青1队直渎港边的大堤边,第一届招收学生52名,学校有2名教师,2名职工,1名农技员和1名贫下中农代表。学校采取住宿制。教学内容,以学为主,兼学农、学工。农业基地有农田50亩(在东青5队)、菜地10亩(在东青1队)。19719月,招收第二届学生,1个班级,教学内容、方法同前。1973年,在全体师生的艰苦劳动中,各大队支持什树、毛竹,因陋就简地创建了新校(校址即今菀坪中学校址)。是年,第一届学生毕业,大多安排到大队、公社工作。19759月,学校扩建完成,每年招收2班高中生。19769月,学校更名为菀坪中学,招生范围从初一到高二4个年级。管理权属公社教科组。1982年,县教育局为了合理安排师资力量,撤销菀坪中学的高中部,为了方便菀坪初中生的入学,将经教育局协调由菀坪投资部分资金在八坼中学高中部开设菀坪一个班。菀坪高中共办11届,毕业生达1054人。

1970年—1975年菀坪五.七高中班级、学生、教职工情况表

 

五、菀坪中学

菀坪中学于19769月由菀坪五七高中演变而来,从1978年起,拥有1个本部3所联中,学校实行初中二年制,高中二年制,有学生500余名,教职工30名,归县教育局管理。1987年后,在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达标中,相继合并了3所联中。1995年,有12个班级,学生630名,教职工47人,其中,教师合格率达825%,有一级教师16人。

学校在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师生素质的同时,抓了学校的教学设施,拥有3层教学楼l幢、3层实验楼1幢、礼堂1幢、食堂1幢,办公楼、图书室、阅览室、语音室、劳技室、美术室、音乐室、电化室、阶梯教室和微机房等。另外,还有达标操场一块。教学设施基本齐全,先后获得吴江市文明单位、市常规管理先进学校和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1999年开始,菀坪中学总投资4255万元(征用土地费除外),2000年。建1500平方米学生公寓楼1幢;2002年,新扩建1225亩的操场、球场,596平方米电化教学楼1座;2003年建803平方米综合楼1座。建微机房室、多媒体室、语音室各一座,新增电脑46台,图书4317册。校园绿化6721平方米,校园铺路3017平方米,新建围墙302,建学生车棚714平方米,增添教师办公桌50付,学生课桌104付,学生双人床190付,钢琴1架、摄像机1台、刻录机1台、扫描仪1台、电视机21台、油印机1台、复印机1台等等,教学设施设备大大改善。


1976年—2003年菀坪中学班级学生教职员工情况表

 

1996年到2003年的8年里,菀坪中学教学成果斐然。8年中,初三学生总毕业人数1678人,毕业率982%。升入高一级学校人数为1628人,升学率为97%。升入震泽中学、吴江中学、吴江高级中学和盛泽中学等4所重点中学的人数为217人,占学生总数的13%;升入师专和五年一贯制大专的人数为81人,占总数5%8年中,师生获奖情况是:1998年,菀坪镇中学顾艳华同学获江苏省数学竞赛奖;2002年,陆阳同学获江苏省化学竞赛二等奖;潘封和李昌强2位同学获三等奖;曹玉琴同学获2003年江苏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信息技术应用竞赛二等奖;曹玉叶和韩丹丹2位同学获三等奖;任勇勤同学获第八届全国小学生绘画书法比赛二等奖;顾惠珠、孔美玲、施玮、曹玉叶、许骏、李静分别获三等奖;菀坪中学获苏州市中小学生竖笛、口琴演奏(录音)比赛三等奖;2002年,何军军在100短跑和100栏比赛中分别获苏州市第一名和第四名;王威在4100短跑、标枪和铁饼比赛中分别获苏州市第一名和第二名。

1998年,张爱玉获苏州市级优秀教师奖;1999年,杨德志获苏州市论文评比三等奖;1999年,张爱玉获苏州市级优秀班主任奖、曹光能获苏州市级优秀教师奖;2000年,曹光能论文获上海市教育奖、朱敏论文获苏州教育奖;2002年,许卫平的“医药注射”和“浅谈初中物理”论文分别获苏州市二等奖和三等奖;2003年,潘正洪的物理论文分别获苏州市二等奖和教科研奖、杨德志的化学论文获江苏省三等奖、许卫平的物理论文获江苏省三等奖、曹政的生物论文获苏州市二等奖。

 

第六节 成人教育

 

一、扫盲

农业合作化时期,合作社办了夜校,进行扫盲教育,但措施不力,收效甚微。公社初期,即遇三年自然灾害,农民食不果腹,扫盲只是一句空话。文化大革命后,夜校学语录,学政治,搞斗私批修,扫盲摆不上位置。菀坪的扫盲教育,真抓实干的始于1973年末,公社成立扫盲办公室,陈仁良为专职扫盲干部,各大队都配备1名扫盲教员,公社、大队领导亲自过问,大、小队干部亲自参加,群众性的扫盲工作才掀起高潮。

19763月,公社扫盲办公室分析了全社扫盲工作的现状,认为红胜大队(今渔业村)扫盲工作难度最大,80%以上的男女劳力以船为家分散各地,集中上课根本不可能。办公室采取解剖麻雀的方法,抓住红胜这个点,带动全社的扫盲工作,办公室成立扫盲工作组,由陈仁良带队进驻红胜大队,根据实际情况,把全大队的文盲分3个点进行教学,一是大捕捞点(专在太湖里养鱼捕鱼的)、二是小捕捞点(专在公社内河里养鱼捕鱼的)、三是大队本部(专在大队种果树种田的)。学习方法灵活多样,大、小捕捞点定期定点集中上课,如遇风雨阻隔,工作组隔日上船辅导,大队本部晚上学习。学习内容以毛泽东语录、农民识字课本为主,兼学有关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时间,每周不少于5小时,工作组还经常驾船去渔船辅导和布置作业,同时还多次组织各大队的扫盲教员去参加学习,取长补短,使全公社的扫盲教学层层深入共同前进。197710月,省教委组织镇江地区扫盲验收组来菀坪进行对口验收。19783月,苏州市教委谢文熊率苏州6县市及吴江县各公社、镇扫盲干部120多人再次来菀坪进行验收,宣布菀坪公社的扫盲工作基本完成,扫盲办公室评为苏州市级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后,扫盲办公室撤销,扫盲巩固工作由成教办公室负责,成教中心帮助各村和部分工厂办了成人学校,进行高标准扫盲和扫盲的巩固工作。199510月,全镇各村厂都顺利完成扫盲教学工作,经省教委验收,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88%

二、成人教育中心校

19899月创建成人教育中心校,有大小教室各一只,总面积120平方米,职工2名,担负全乡农民的扫盲巩固工作和企管办电中班教学。

办校以来,在巩固扫盲教学上,帮助各村和部分工厂办了成人学校,进行高标准扫盲工作,巩固扫盲成果;在办好企管培训上,学校以发展菀坪经济,培养专业人才为宗旨,配合政府和农、工、副三业主管部门以及一些工厂办企业管理中专班、财会中专班、干部业余高中、英语初级班、计算机初级班、机械原理、林果栽培、水产养殖等培训班,共开办各种内容的培训班188期,参加培训人员达15万人次。2002年开始,成教中心开始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社会办学的路子,办学历班一期,电脑培训班两期。同时,筹措扶贫助学金15000余元。

 

第七节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广大群众所认识。90年代中期,科学技术被放上重要位置。政府积极组织开展科技知识宣传教育和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开展科技示范和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认真组织科技项目申报、实施科技管理等工作。镇农业服务中心利用《菀坪农技》和编写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应用科技培训资料,广泛宣传科技知识和实用农副业技术、信息。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把实用技术知识送到田头,送到农户家中。为农民开办特种水产养植、柑橘生产等技术培训班。

2003年,苏州市菀坪零件有限公司瞄准织机发展的前沿阵地,投入资金进行高性能电脑控制喷气织机的开发研究。政府为此积极配合。做好专利检查、项目材料的组织及申报工作。江城齿轮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实施了“数控齿铣机的开发和研究”项目,列入省科技攻关项目。镇农业中心申报的农业科技项目“天草的引种栽培”获得吴江市项目科技经费4万元。

镇党委政府从战略角度,加强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作出了2003年—2005年菀坪镇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规划。通过3年时间,培训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3000人次;青壮年党员和镇、村干部人均接受35次的科技素质培训,掌握23门先进实用技术,其中45岁以下的人员,20%左右达到农民技术员、中高级(含技术)职业资格水平,10%左右达到大专水平或获得专业证书;镇干部每年培训不少于15天,其他党员干部每年培训不少于10天。通过科技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训教育,培养一批农村生产技术骨干、科技致富能手,造就一支紧跟时代步伐,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能致富,并能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高素质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队伍。

对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党员和基层干部,开展普及型实用技术培训,重点掌握适用于本地的先进生产技术,努力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对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党员和基层干部,有计划地开展比较系统的科技素质及相应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培训一批能帮助和带领农民走向市场的农副产品经纪人和农业技术经纪人,对经过培训已成为农民技术员、具备中高级(含技师)职业资格人员以及已经掌握并成功运用实用技术的镇、村和企业党员、干部,继续开展《专业证书》培训,并与国家学历教育衔接,促使科技素质培训工作的提高和深化。

创建“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示范基地”活动。申报创建苏州市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示范基地1个。发挥“示范基地”的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头作用,推动全镇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培训内容:重点开展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培训。开展与无公害优质农副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相配套的动植物种养、防治技术以及储藏、保鲜、供销等技能的培训;开展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劳务输出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培训一批能帮助和带领农民走向市场的农副产品经纪人和农业技术经纪人。积极开展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培训。开展财务法规、现代经济、企业管理、实用法律、国际贸易和WTO规则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广泛开展现代化科技知识和移风易俗的科普教育。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普及与生活相关的气象、环境、灾害以及人体科学、医疗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努力开展农村现代化和小城镇建设管理知识培训。进行农村现代化、小城镇建设管理知识培训、电脑知识培训,传授和普及乡村环境治理、乡村建筑、家政服务等基本知识。

充分利用镇党校、成教及村党员活动室作为培训阵地,各类科技示范基地要作为教学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积极有效地开展培训工作。多渠道解决培训经费。纳入本镇财政预算计划,同时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切实保证培训所需经费。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以专兼职为主的培训师资队伍。充分发挥科技素质培训讲师团及现有农技推广人员队伍的作用,在向上邀请专家授课的基础上,广泛动员有关学会会员、教师、离退休科技人员及有关科普志愿者,建立科普志愿者档案,有计划、有组织地深入农村,积极参与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活动。编好教材,发挥党员电化教育作用。结合本镇实际,选用省市科协编写的培训教材;自行编印内容、结构新颖而实用的培训教材;选购和制作各类形象、生动、直观的音像材料,满足培训工作的需要。镇成立培训领导小组。组长:钱传明,副组长:吴桂芳、陆家华、曹叶琴、刘秀元,成员:朱根华、杨继荣、徐惠林、程海明、江献明、吴国富、杨黛娣、彭凤琴、朱惠英。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通力协作,认真扎实地开展好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为实现“富民强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发挥积极的作用。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