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1 16:03:49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537
第一节 交 通
黎里属水网地区。1966年青平公路建成通车之前,客货运一直以水路为主。
经过黎里停靠的轮船有苏州至嘉兴的苏嘉班,上海至铜罗的上海班,苏州至桃源的桃源班。这些客轮兼营货运。
水路另一运输工具为航船,有黎里至吴江、至盛泽、至平望等,也有黎里市镇至乡间各村的。航船规模比客轮小得多,承担客运和货运,能容纳乘客30人左右。
1966年1月25日,从平望通向上海的青平公路筑成通车,黎里与外界的联系日渐方便,对经济的迅速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88年,全镇已拥有各种汽车166辆,水上机船215艘(另有未发牌照的130多艘),自行车18713辆。
一、公路交通
吴江沦陷后,平望有日军兵营,黎里有日伪据点,日本侵略军为加强联系及“清乡”需要,在民国28年(1939年)通令平、黎人民集资兴筑平望到黎里的公路。平望段路基由平溪乡与驻镇日警备队会同征召乡民,于4月11日开工,5月10日每段衔接。公路全长6公里,平均加高0.6米,路宽3米。以螺蛳壳为基,铺筑15厘米厚的碎砖瓦,每百米添建回车道10米,经费(每公里)土方390元,三和土路基435元,路面(螺蛳壳)495元,计1320元,6公里总计7920元,县实支管理费205.58元,总计8125.58元。合同签订后,黎里段于9月1日开工,11月12日全部完成。
民国29年7月,由日井上部队发给洋松木料,8月初警备队通知召集民工填塞各河道,改小跨径,8月11日县规定平、黎两区,每日召集乡农200人协助(每工发三角),涵洞由常厚记建筑公司承包,计四道涵洞,9780元。11月28日签订合同,规定40个晴天完成。桥梁有东阳港、平家兜桥梁两座,由徐鋐记营造厂承包,经费4600元,于民国30年2月26日完成。翌年9月2日又进行了雪河桥填土工程。但黎里西郊的玛瑙庵未造桥,仍需摆渡进镇。1940年春,该线有军车行驶;1946年5月,平望合记汽车公司曾购30座汽车1辆营业近两个月。
抗战胜利后,该路本可勉强通车,但因无人管理及经营,致日益损坏。民国35年曾准备植树,因树苗款无着作罢。
解放后,在新开的太浦河大堤上,重行修筑了青平公路,原黎平公路已整为平地。
1966年1月25日,从平望通至上海青浦的青平公路建成通车。公路线在黎里镇北,沿太浦河北岸为东西向,经过黎里地区乌桥村、黎锋村、四联村、斜网村、华字等五村;由苏州地区汽车公司在黎里设立客运汽车站一个。1986年,吴江县成立农村公共汽车运输公司,另设汽车站在太浦河桥北堍,两站在业务和经济核算上,没有任何关系。
二、水路运输
1.解放前水路运输
民国12年9月之前,黎里无定期航班,9月12日,吴江轮船有限公司开业,一客轮行驶黎里、上海之间。单日上午由上海开出,双日上午7时由黎里开出;中午经过芦墟、章练塘、金泽等埠,票价每位两角,烟蓬(为轮船后面的拖船)减半。黎里轮埠设于八角亭,上海设于大达码头。民国13年4月,黎里新开正昌轮船公司,每日有轮船行驶于黎里、嘉善之间,途经芦墟、陶庄、下甸庙。每日上午7时由黎里开出,下午6时返黎。正昌轮船公司设于官塘上汝丰盛烟店内。民国14年10月8日,黎里由数人筹资创设的洽记汽船公司开业。汽船系向同里租来,附搭帐船,行驶于黎里、平望、盛泽之间,每日往返四次;票价低廉,乘客异常拥挤。
2.解放后水路运输
解放后的15年内,黎里运输仍以轮船为主。码头设于西栅,由运输社领导。客运轮船除上海班外,另有苏州、嘉兴班,桃源苏班。1967年,太浦河成为水路客、货运的主要航道,码头搬至太浦河北岸。青平公路通车后,一部份客运从水路转向陆路;但因全县各地有公路的还不多,因此水上客运仍极需要。1983年以后,全县所有乡、镇相继筑成公路且通车,水路客运才日渐冷落。1984年,黎里码头坍毁,轮船无法停靠。此后,因水路客运日见减少,黎里轮船码头不再修复而停止营业。
三、水运企业
解放前,民间木帆船以货源为集聚之地,砖、瓦、石灰船以芦墟为基地,运粮船则分布于七大镇。尤以松陵、同里、黎里、平望为最多,形成所谓“船帮”,如石灰帮、砖瓦帮、粮船帮等。散杂船(包括航船)遍及城乡,从事农副产品的贩运和驳运。大多数船民与厂、商直接挂钩经营,受货主控制支配。
1951年2月,黎里建立中国海员工会黎里区民船委员会,属镇政府领导,参加者39人。同年4月至12月,在镇(区)政府和工商联的组织下,建立了包括黎里在内的七大镇木帆船同业公会(简称船筹会)。公会以船主为主体,县航管所对其实行全面的业务领导。1953年撤销。1951年12月5日,吴江县木帆船联合运输总社黎里分社成立。1956年9月,黎里基层搬运工会职工总数91人。同年下半年黎里装卸社成立。1958年黎里公社交通运输站建立,运输装卸合并。航杂船建立运输航快社。1973年11月,黎里运输航快社撤销,黎里航船并入航运公司四站(驻平望)。1981年1月,恢复黎里航船社。
四、交通管理所
1975年,黎里交通管理站成立。1979年4月相继成立镇交通管理所和乡交通管理所。1983年镇乡两所合并,改为黎里交通管理所,编制5名。
1988年黎里共有汽车166辆,驾驶员130多人;水上机船215艘(另有未发牌照的130多艘),驾驶287名;自行车18713辆。
1981~1988年交通事故统计表
第二节 邮 电
一、黎里邮电局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黎里设全顺信所。光绪三十二年(1900年)设黎里邮政分局,隶苏州府邮政总局。民国元年(1912)改隶省邮政管理局。民国9年,黎里邮政分局为三等邮局,民国12年底,盛泽电话公司扩建线路至黎里,并置电话单机1只,办理长途电话业务。民国23年成立民营黎里电话公司,设址于唐桥西侧,置50门交换机,专营镇内通话联络业务。民国26年,黎里沦陷,邮政通信一度中断。民国27年恢复邮政通信,局址在夏家桥下岸西侧。民国34年,黎里民营电话公司成立电信代办所,隶吴江电信局。
1949年解放后,邮局和电信代办所分别进行接管整顿。邮局隶属省邮政管理局,设址于中心街;电信代办所仍隶属吴江电信局。1951年,在黎里镇区政府内置10门交换机,成立地方电信交换所。1952年吴江邮局以协议价购进民营电话公司。同年,将原有用户话机及市内杆线全部拆除,另在邮局内设10门交换机,成立黎里邮电营业处,隶吴江邮电局领导。1953年,地方电信纳入邮电网络。1956年,改四等邮电支局。
随着地方经济和乡镇工业的发展,黎里邮电业务量不断增长,邮电设施也逐渐改善和扩大。1957年,在浒泾街建造二层通信楼8间,面积224平方米,投入营业。1982年增建一层,面积111平方米。1984年经省管局升为二等邮电支局。
1988年,黎里邮电局已拥有1000门纵横自动电话交换机,用户有电话机611部,支局共有职工36人,经营集邮、包裹、信函、汇兑、发行、电报、电话等业务。1988年全年营业收入43.77万元。
二、黎里民营电话公司
民国12年11月初一,黎里、盛泽、平望之间第一次通长途电话(盛泽电话公司经营),但当时没有市内电话,各商号接电话,只能传呼,十分不便。
民国15年黎里全顺信局设长途电话,通话之处为杭州、濮院、平望、湖州、双林、盛泽、乌镇、临平、南汇、斜桥、硖石、平湖、南浔、新塍、池湾、嘉兴、新埭、陶家笕、油车港、王江泾、自此消息灵通,千里如一室。
民国23年,黎里镇商会负责人发起筹建电话公司,由各商号自愿投资集股,每股100元,全镇招满40股,共筹集资金4000元,建成黎里民营电话公司,公司设在唐桥西侧,业务上受苏州电话局领导。公司购置1部总机,50部分机,总机设于全顺信局内,并接办原由全顺信局承办的盛泽电话公司单机。聘请3人负责机务值班,1人负责修机及外线工。公司并与平望、盛泽有关方面洽谈商定:由黎里方面负责装修黎里至平望电话线路;盛泽方面负责装修盛泽至平望的电话线路。
公司规定,凡安装分机者,每月交使用费2元。初时,多数商号对安装电话分机持犹豫观望态度,针对这一情况,公司规定:凡安装分机者,打电话至盛泽、平望,只记帐,不收费。于是,各商号争相安装分机,50部分机供不应求。其后,因市内电话通话业务繁忙,收费改为每部分机每月使用费3元,打电话到平望每次1角,打电话到盛泽每次1角5分。
抗战期间,黎里电话公司仍为民营。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重行恢复对电话公司的管理。民国36年,全县共有7条电话线路,其中有黎里经北厍到芦墟的线路。
1952年由吴江邮电局以协议价购进民营电话公司。至此,历时20余年的黎里民营电话公司,正式宣告结束。
1983~1988年黎里镇邮电业务一览表
说明:农村长途电话张数不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