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1 16:00:17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689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时,菀坪人民公社所在地仅有2间旧草房,余皆一望无际的农田。1959年春,公社机构由南厍迁来后,南厍、八坼以及黎里等地转来一批商店,始成小集镇。经过30多年的经营建设,菀坪集镇已初具规模,成为全镇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的中心。群众习惯称为“菀坪新村”。
2003年街道创建了省市示范社区。成立街道社区服务领导小组,加强社区服务力度,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环境。“文乐园”娱乐活动区,内设录像室、老年活动室、棋牌室、歌舞厅、图书馆和溜冰场,共活动面积700平方米。完善镇区和80年代建造的住宅小区下水道疏通管理、住宅小区路面维修和绿化管理。成立调解委员会,制定好调委会工作职责纪律原则。建立街道保洁队伍,加强保洁员培训,签订保洁责任制,实行“百分考核”,以分计酬,建立台帐查考查记录。做到日日监督,七天一大检查,一月全面检查,特殊情况突击查。配合协助维护治安部门搞好社会治安工作,坚持抓好治安管理,以及居民住宅小区的治安。加强对外来育龄妇女的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增长。
第一节 街 道
菀坪新村共有3街:菀缝街、临河街和东青街。3路:创业路、菀坪中路、开发西路。
三街
菀缝街 菀缝街的街址,南起菀坪中路,北止开发西路,直通公社机关大门,全长350米。70年代有街无市。80年代初期,中国标准缝纫机公司菀坪缝纫机厂、菀坪零件厂在路两侧建成后,集体商店、个体商贩先后落户开张,街市已成雏形。1984年10月1日,“八菀”公路通车后,街市日趋繁荣,遂定名为中兴路。80年代后期,街道改为水泥路。1994年3月24日,改名“菀缝街”。现有集体商店四家,个体商店20多家,企业2家,文化中心1家,为全镇人流量最多的街道。
临河街 位于东三级河的最西端,因街面对三级河,故名临河街。东起何家港,西至菀东闸,全长400米。临河街原有采购商店、食品站、生猪收购点和茧站,1995年冬,商店全部拆除,在旧址上建农贸市场。农贸市场全天营业,场内摊位全部占满外,场外也有几十家菜摊,上午人头挤挤路为之塞,傍晚也很热闹。
东青街 位于东青村第一村民小组的东方,原是直渎港的大堤,南起直渎港桥,北止人民桥,全长415米。70年代,大堤内散居几户农家,行人稀少。80年代后期,个体运输船只停靠人民桥下销售建筑材料,菀坪兽医站在桥下开店,经营各种兽药,2家经营饲料的座船长期停泊桥下销售各种饲料,来往行人增多,至1995年仍未形成街市。
三路
创业路 位于镇区东部的一条公路,南起加油站,北至菀湖桥,全长600米,原是一条土公路,路东是农田,路西南段有菀坪建筑公司开设的经营部和10多家店面,北段是菀坪中心小学校址。1994年3月,定名创业路。
菀坪中路 1984年八菀公路通车时,菀坪段称菀坪路。1991年环湖公路建成后,决定东起加油站,西至直渎桥为菀坪中路,全长800米,原为砂石路面,1991年改为沥青路面。菀坪中路是全镇最为繁华的地段。
开发西路 为菀坪新村最早形成的一条公路,建于1959年春,当时名“万平路”,因所在地原为万平村。东起何家港,西止直渎港,全长550米。路宽6米,为土路。60年代中期,改为鹅卵石路。80年代,厍东机房高渠道填平后,路南侧街房南移,路面拓宽至8米。80年代后期,路面再次改为水泥路,两侧辟有2米宽的人行道。1994年,万平路向东西两端延伸,东起创业路,西止卫生院,全长750米,并改名为开发西路。
1996—2003年新增开发区道路有同心路、同安路、开发东路和黄沙路。另外,在原安湖村2组建道长600米、宽7米渣路。
2002年村镇建设规划按照吴江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吴江市菀坪镇总体规划(2002—2020)规划》,根据《城市规划法》、《江苏省村镇建设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江苏省工程建设管理条例》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以及菀坪镇总体规划进行实施。随着菀坪经济的飞速发展,原5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建设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2003年起,开发区按照扩展3平方公里,变成8平方公里的规划区进行实施,并配合三期道路开发建设和人行道、绿化带、下水道及各类管线的建设。开发区第三期道路工程,全长3500米,宽度为20米,总投资为800万元。上半年完成60%的工程量,其中贯穿桥梁有4座,最大一座桥跨度为20米,宽度为20米,总投资200万元,已完成工程量的40%。同心路两旁下水道工程,全长为4930米,总投资为50万元。非机动车道及绿化隔离带全长2200米,宽度为5米,总投资85万元。市级公路(菀坪至松陵段),全长2100米,宽度为12米,路面为柏油,总投资220万元。商业街路面改造为水泥砼路面,全长340米,宽度为12米,总投资为40万元。商业街何家港大桥进行降坡,总投资为10万元。商业街实行亮化工程。
2002年工程建设情况
2003年上半年工程建设情况
第二节 桥 梁
菀坪地区虽河港众多,但桥梁极少。建国前,全境仅5座石桥,而新村地区无一桥。这5座石桥是:安湖桥在安湖3组与菀北3组间横跨直渎港。建于民国28年(1939年),为三孔平桥,1982年,因中心桥板断裂,改为钢筋混凝土桥。安湖桥竣工后,尚有余石,在通向大代赊圩处建小平桥一座,无名,群众习惯呼为小桥,单孔,故有大桥(安湖桥)小桥之分。小桥于1949年因大水冲塌桥基而毁。靖湖桥在新湖2组通向横扇镇跨横草路而建,因系新造,群众习惯称为新桥。建于民国28年(1939年),桥为3孔平桥,70年代中期,因水路运输需要,改为钢筋混凝土桥,并将桥身升高。1991年环湖公路通车后,新建有公路桥,靖湖桥遂无人行走。一桥无名在王焰5组与新湖1组交界处,单孔平桥,建于民国29年(1940年),1962年因建红旗机房需要石块而拆除。太平桥在新开路上,界于西湖6组与银吉4组处,建于民国28年(1939年),桥基因受1949年大冲击致歪,于1954年9月倒塌。全境圩围60余个,而桥仅5座,交通很不方便,群众深受其苦。
1995年菀坪新村共有5桥,何家港桥、何家路桥、人民桥、直渎港桥、临河街上的无名桥。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农桥建设,无暇顾及。1959年春,公社机关迁来后,始在现人民桥处设一渡船,方便群众。秋,建一木桥。60年代中期,改建钢筋混凝土单孔拱桥,面宽3米,名菀坪人民桥。90年代后,因桥身老化,且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于1994年拆除旧桥,重建新桥。新桥于1995年6月竣工,仍为钢筋混凝土桥,单孔,面宽8米,两侧有0.5米宽的人行道,东西两堍护基栏杆长达151米,东堍46米,西堍105米,为全镇第一大桥。与菀坪人民桥同时兴建的,还有何家港桥,原为单孔砖桥,80年代改为钢筋混凝土桥。1984年“八菀”公路建成时,建何家路桥,1991年环湖公路建成时,建直渎港桥。1996年至2003年,新增东三级河桥、富康桥、富民桥、同安大桥、东城桥、城中桥、振兴桥、振菀桥、菀缝桥和未命名桥。同期还扩建了直渡港大桥和草港桥。
第三节 供水供电
1980年前,新村居民饮水,均为河水,1981年,公社大院内建深水井一口,井深150米,系地下水,容量为60吨,每小时可供水36吨,解决新村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用水。1987年组建自来水厂,地点在乡政府大院内,靠开采地下水供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所用。1995年8月,水厂迁至加油站东侧,拥有深水井4口,井深150米,全系地下水,经测验,各项指标均达到卫生部门的要求,水厂每天可供水2500吨。1995年底供水范围扩大到菀东1、2组,菀南13、14组、安湖1组、东青1、2组和东湖村,饮用自来水人口达7000人,菀坪新村达100%。另外,菀坪缝纫机厂、菀坪印染厂自备地下水井各一处,防止水厂断水,以备不虞之用。
随着城镇建设不断扩大,城镇常住人口不断增长,企事业单位用水不断增加,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加上深井水水质硬度较大,不符合创建省级卫生镇要求。为了满足生活生产用水所需,通过对周围环境、水质等综合考核,选定安湖村,于1997年4月投资新建自来水厂,1998年1月通水。内部设施与设备投资为320万元,管网投资为270万元。拥有150千瓦发电机1组,5台高压水泵,总动力122千瓦。2000年,自来水厂进行股份制改革,将33.37%的股份转为民营股份,成立菀坪镇自来水厂管理委员会,成员有镇长、分管水厂副镇长、卫生助理、财政所长、经管办主任和五位股东。自来水厂固定资产615.27万元。延伸管道总长度28.66公里,其中口径300毫米的有2.54公里,口径200毫米的有0.65公里,口径100至150毫米的有25.47公里,最长供水管网半径为5.64公里,压力能达到3.1千克,自来水网覆盖了32.6平方公里,受益人口达1.46万,普及率95%以上。自来水厂内部设置制水科、安装维修科、财务科等三个部门。各科室各岗位都建有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及有关操作规程。
取水口设置一二级保护区,分段保护,设立明显标志,保护区内无工业污染,源水水质良好。采用科学加氯工艺,根据水质实际情况调整到合理的氯量,出厂水游离性余氯大于0.3mg/L,管网水游离性余氯大于0.05mg/L。投资5万元资金建立了二级化验室。有水质检测点3个,管网水质检测取水点3个。每天检测出厂水水质15项,源水水质7项,管网水水质8项。2002年水损率为13.8%,水费回收率为91%。菀坪镇自来水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占地面积4752平方米,干部职工共15人,已发展成为日制水能力5000吨级的中心水厂。为“卫生管理达标”单位及吴江市爱卫会“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绿化达标”单位。连续几年吴江市卫生防疫站水质抽样检查合格率名列全市前列。
菀坪镇自来水受益情况统计
其中镇水厂受益率为14093/15318=92.0%
菀坪新村虽在1956年通电,但当时限于排涝,农户照明不得用电。1959年全社机关迁来后,单位日多,居民渐增,60年代初期,居民家庭才用上电。随着全镇三业生产的发展,家用电器大量进入农家,用电量成倍增加,每逢农忙和用电高峰时,用电浩大,矛盾突出,管电部门采取“避峰”措施,缓解用电矛盾。1994年11月24日,新建35千伏变电所投入运行后,供电开始正常。
第四节 环境保护
成立人民公社前后,菀坪全境生态环境污染源极少,水流畅通,空气清新。六七十年代后,随着农药的推广使用,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镇区居住人口的不断增加,污染源增多,各种污染所带来的危害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1984年10月成立环境保护办公室,负责全镇的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从此走上监测、治理的道路。
菀坪镇的环境污染主要是生活垃圾污染、工业废水污染和烟尘污染。生活垃圾由镇清管所负责,垃圾拖运到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粪便采用三级化粪池进行处理。工业废水主要是印染业工业废水处理。1992年吴江第三印染厂、太湖印花厂、菀坪染丝厂的工业废水采用二级物化处理装置,对废水进行达标处理。年处理能力为15万吨,达到国家印染纺织行业综合排人一级标准,废水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三家污染企业烟污染年耗煤量为2500吨,年排放燃烧烟气量2250万标立方米,烟尘排放量为25吨/年,S02排放量75吨/年,三家企业的3台锅炉,全部配套安装除尘设备,对烟尘进行处理。生活燃煤污染从1985年开始,逐步改为燃气,至1995年末,居民生活用煤及饮食行为全部改为燃气、燃油等清洁能源。大气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推进城乡绿化,为高水平小康社会美化环境。到2003年3月,镇区绿化按照有河必有绿、有堤必有绿、有路必有绿、有宅必有绿的“四绿”要求,新建工厂绿化用地面积达到30%—35%以上,向园林式单位迈进。新建两块总面积为1.4万平方米的小园林;建成3600平方米的标志性绿地工程;南北入镇口的4500平方米荒地和4950平方米暴露垃圾地,经过整治全部种上草坪。镇区共有公共绿地66976平方米,人均23.5平方米;有单位附属绿地73185平方米,绿化达省标单位17家;加上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镇区绿化达省标单位17家;覆盖率达28.1%。全镇植树林木32万多株,果园3200亩,苗圃1200亩,河、堤、路、宅绿化率达90%以上,农田林网保护面积8000亩,农村绿化覆盖率达18%以上。
2002年,完成了36公里的大堤绿化,面积400多亩。政府拿出资金积极扶持绿化重点村的建设。菀坪至戗港村公路两侧,新拓绿地15740平方米,植树3000株,草坪9802平方米。新湖村实施了标准化示范村建设。
2003年,全镇绿化投入140多万元,完成土方约20万立方,栽种各类苗木14万多株。按照“三年再造一个新菀坪”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完成八大绿化工程。1、绿色通道工程。菀坪至八坼至横扇至松陵三条公路,绿化长度8.08公里,栽种乔木1.15万棵。其中,菀坪至八坼公路绿化长度2.13公里,单边绿色通道1.62公里,种香樟2320株、金合欢1100株。菀坪至横扇公路绿化长度3.95公里,单边绿色通道3.6公里,种香樟4440株、金合欢1930株。菀坪至松陵公路绿化长度2公里,单边绿色通道400米,种香樟1460棵、金合欢270株。2、开发区绿化工程。人行道植树2.2公里,种乔木1100棵。绿化隔离带长4300米,栽植灌木7万株,形成65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3、企业门前公共绿地1.4万平方米,种灌木23300株,草坪6700平方米,其他250株。4、镇西三级河,长1.2公里,两岸垂柳、香樟、紫薇、草坪、灌木相间,乔、灌、草、花立体种植。5、农村道路绿化15公里,植树1.5万株,四旁植树500株。农村四旁植树3万株。6、王焰村,按照“有河必有绿、有路必有绿”的总要求,积极植树造林,成为绿化示范村。7、标准缝纫机菀坪机械有限公司新厂区占地面积120亩,绿化面积达40%以上,成为园林式绿化单位。8、镇开发区东人口处,完成7000平方米的大型绿地。同时,生态农业示范区新拓果园80亩、新建苗圃130亩。
第五节 卫生设施
菀坪新村是80年代后期兴起的小集镇,卫生设施起步较晚,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至1995年底,镇尚无专职卫生管理人员,由文卫助理兼管。新村共有厕所7处,(不含企业内部的厕所)其中收费厕所1处,建于1994年,地点在汽车站西首,厕所内基本达到无苍蝇、无老鼠、无蟑螂、无臭味的“四无”标准。共有垃圾车5辆,手扶拖拉机斗车1辆,做到当天垃圾当天打扫当天拉走;垃圾箱25只,每100米设置1只;水泥船1条,专司涝取水中漂浮杂物。环卫工人11名,主要任务为三项:一是打扫街道,冬春二季,每天2次;夏秋二季,全天在岗;夏天街道喷水1次。二是冲洗厕所,每天清晨1次。三是涝取水面杂物,每天1次。农贸市场于1995年冬投入使用,其环境卫生由农贸市场专人负责。各企事业周围卫生,由其门卫负责。1996年至2003年,环境卫生工作得到加强,政府设立环境保护办公室,配备专门人员抓环境卫生的创建。成立了环境卫生管理所、清洁管理所。配备环卫人员28名,添置垃圾车、垃圾桶等必要设施设备。清洁管理所负责镇区各街道,道路实行全天候的保洁清理,所有的拉圾桶、果壳箱、阴井、垃圾埋场、厕所,以及镇郊结合部的场地全面消杀、生活垃圾清运和镇区河道漂浮物打捞等,有效地使镇区环境清洁卫生得到治理,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进入新世纪,环境卫生工作以“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和优美的人居环境”为宗旨,按照“河清、岸洁、有绿”及“双清双洁”的目标,重点健全巩固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网络、队伍和行动机制。达到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茂盛水生杂草;河边无围栏养禽,无暴露垃圾,无成片茂盛杂草;农户房前屋后无暴露垃圾,柴草等杂物堆放整齐;村道边无成堆暴露垃圾,无露天,粪缸;村部周围无茂盛杂草,无暴露垃圾;河边路旁结合整治,扩大绿化等要求。各村队伍、制度和经费三落实,7个村的村委会中都明确1人负责管理工作;卫生长效保洁员2—4名;各保洁员所负责地段范围划分明确,河道保洁与卫生保洁职责分明;各村委会与各保洁员都签定有明确的保洁承包合同,有考核意见,有全年报酬和奖惩办法;各村基本上每月进行一次保洁检查;农村卫生长效管理保洁经费各村都有经费列支,确保了队伍的正常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