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0 18:13:40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6112
第一节 妇 幼 保 健
一、妇女保健
解放前,妇女处于社会最低层,在经济上、政治上受封建制度统治和压迫,各种妇女病发病率很高。妇女生育均由接生婆接产,无严格消毒措施,致死者也不在少数。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妇女保健工作。1952年8月,县卫生部门推行新法接生,并举办了新法接生训练班,从此由新法接生逐步代替旧产婆接生。1958年9月25日至10月18日,全县20个公社掀起大办大队产院运动,达到了社社队队产院化,大力培训青年助产员,复训原有接生员,使之提高技术水平。在建院时,社社队队深入广泛开展新法接生和住院分娩的宣传教育。12月,北厍公社已在公社医院开设妇产科门诊,大队建立“小产院”,共有新法接生员138人。同时,严禁导致生命危险的老法打胎。组织普查子宫下垂、滴虫、阴道炎等妇女常见病、多发病,采用中西医结合等有效措施,集中进行综合治疗。“小产院”的建立,产妇分娩不仅花钱少,且方便实惠,母子有保障。产妇进产院分娩的积极性很高,形成了丈夫送爱人、婆婆送媳妇、小姑送嫂子、妯娌互相送人产院分娩的新风气。
同年,卫生部门倡导对妇女实行“四期”(月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劳动卫生保护。1975年,在市镇企事业单位女职工和农村女社员中开展“三调三不调”(月经期调干不调湿、怀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的劳动保护制度,哺乳期规定每天上下午各半小时喂奶时间,围产期一般产后休息71天,农村、镇办单位休息56天。
1982年起,推广科学接生,实施围产期保健,对孕妇进行系统化管理,并做到逐步完善。1992年起,开展口服“斯利安”片(中美预防神经管畸形的合作项目),以进一步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至1994—年,已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
1995年开始,北厍镇进一步强化妇女保健工作,切实提高卫生院妇产科的医疗技术水平,使孕产妇管理的建卡率、随访率、新法接生率、高危孕产妇住院监护分娩率和孕妇残疾、五年下降百分比等各项指标达到标准要求。
二、儿童保健
解放后,为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使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发病率明显降低。1958年9月,北厍公社办起农忙托儿所112个,卫生部门负责培训托儿所负责人,传授幼托卫生知识。1979年,卫生院开设儿童保健门诊,普及儿童系统保健。婴儿出生42天至1周岁每3个月检查1次,1周岁至3周岁每半年检查1次,3周岁至7周岁每年检查1次。1995年,7周岁以下儿童2151人,受检1728人,受检率80.3%。患病192人,患病率11.1%。及时治疗有病、缺陷病儿157人,占81.7%。
1989-1995年北厍镇儿童妇女保健工作统计表
第二节 公 共 卫 生
一、环境卫生
解放前,露天粪坑、污水潭、垃圾堆随处可见,夏天蚊蝇成群,传染病连年有发生,人民的健康得不到保障。
解放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环境卫生,连续组织讲解卫生、增强体质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卫生知识。二十世纪50年代初,美帝国主义妄图用细菌战来挽回朝鲜战场上的败局,我国严阵以待,各地全面开展爱国卫生大扫除,北厍乡奋起响应,建立了乡防疫委员会,各自然村设清洁专管员,负责环境卫生和粪便垃圾的管理。
1958年,北厍公社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全年掀起几次高潮,进行大规模的以除五害(钉螺、苍蝇、蚊子、老鼠、麻雀)为中心的除害灭病工作,全公社消灭麻雀107992只、蚊子23.5千克(包括孑孓在内)、苍蝇41千克、老鼠152526只。同时,开展土埋钉螺工作,把防治血吸虫病和爱国卫生运动结合起来,从而改善了环境卫生,出现了人人讲卫生的新气象。从集镇到农村,均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卫生条件,粪缸进行搭棚加盖,小型集中;队队有清洁员专职管理,建立了专人倒洗马桶和蓄粪管理制度。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北厍农村大力开展查灭钉螺活动,市镇重点抓好公共卫生与防疫工作,促使市容村貌有较大的改观。80年代,公共卫生加强基础工作的管理,制订了一系列乡规民约,基本做到经常性与突击性相结合。1983年,镇区疏浚市河,总长850米,投资1万元。1970年至1985年,市河两岸新建驳岸2400米。1985年,镇区建下水道506米。
1990年4月,建立北厍镇城管队,人员4名,自此有了整顿市容市貌的专业队伍。至1995年,城管队发展至14人。
1991年,全镇认真抓好春秋两季的全面性灭鼠突击活动,建立灭鼠专业队伍,鼠密度(鼠夹法测定)全年一直保持在1%以下。是年12月,吴江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北厍镇区为“灭鼠先进镇区”。
1993年7月,北厍镇环境卫生管理组开始在玩字村设置垃圾填埋场,此垃圾填埋场在离北厍镇4千米远的低产鱼塘,占地3.9万平方米,总容量11万立方米,服务年限10—15年。
1993年9月1日,北厍镇人民政府建立争创省级卫生先进镇领导小组,由分管副镇长、卫生助理、村建助理和有关单位的13人组成。
1994年1月至12月,北厍镇镇区每月分二天进行鼠夹法测定,全年测定布夹数2402只,其中有效2330只,捕鼠数17只,占0.73%。
1994年4月至12月,进行全镇灭蟑螂考核鉴定调查,共调查283户、1500间,阳性44间,阳性率2.93%;查获大蟑螂121只、小蟑螂13只,阳性间平均数3只;卵荚阳性26间,阳性率1.73%,查获卵荚35只,阳性间平均1.35只。1995年10月,全镇又一次进行调查,被调查的中心街、下塘街、机关、学校、工厂、食品行业等单位和部门,共65户、372间,阳性11间,阳性率3%;查获大蠊47只,阳性间平均4.27只,卵荚阳性6间,阳性率1.61%,查获数10只,阳性间平均1.67只。1995年,吴江市爱卫会命名北厍镇为灭蟑螂先进镇区,授予荣誉证书。
1995年,镇区的健康知识入户率达100%,农村达85%。强化普及教育,发放健教材料1万多份,自编健教小册子人手1册。镇区设立3处健教画廊。中心小学健康教育基本做到“五有”,即有课本、有教案、有课时、有考核、有评估,开课率达到100%,学生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率分别达90%和95%。健全除害防病组织网络,成立除害专业队伍,坚持常抓不懈,突出季节性除害。加强外来人口的疫情监测,开展一血三检和PO—PT测定,有效地控制血吸虫病和疟疾、丝虫病的传播。卫生院在秋、夏季开设肠道病专家门诊,加强肠道传染病的防治和监测,严控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1995年12月23日,经苏州市卫生镇检查团第三分团检查验收,认定北厍镇已达到《江苏省卫生镇标准》的基本要求。
至1995年末,北厍镇区卫生基础设施设置合理,较好地体现了“三同时”原则。镇区日产垃圾10吨,按时完成垃圾消纳处理,清运率达100%。镇区已设置垃圾箱桶114只,沿街果壳箱64只,布局合理。垃圾运输采用侧翻式密闭运输车。镇区人行道面积4.9万平方米,由39名环卫人员负责清扫保洁,并派专人进行河道打捞作业,确保水面清洁。镇区绿化面积18.7万平方米,人均绿地4.3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25.24%。集市贸易市场划行分摊,作业分类醒目,上下水管道齐全,合理分设垃圾容器和公共厕所。镇区范围已杜绝家禽家畜散养现象,“门前三包、门内达标”签约率97.5%,建立了日常检查奖惩制度。
二、食品卫生
自《食品卫生法》颁布后,北厍镇认真贯彻落实,并按照省标要求,逐步改造饮食、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基础卫生设施,定期进行检查,发现不符合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
1995年12月23日,苏州市卫生镇检查团第三分团所查镇区10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基本达到环境整洁,防蝇防尘设施到位,设立专用垃圾存放容器,食品仓库、操作间布局合理。单位食堂及饭店均设有熟食间,管理制度齐全,坚持生熟分开,餐具消毒基本符合要求,2年内无食物中毒事故发生。工厂、学校、副食品店、食品仓库分类分架,隔墙离地。所查单位“三证”(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营业执照)齐全,询问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回答基本正确。抽查15种定型包装食品,“二期”(生产日期、保质期)标志符合要求。从业人员知识培训率达93.7%,食品卫生发核证、从业人员体检率、六病(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渗透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卫生的疾病。下同)调离率达100%。
三、饮水卫生
北厍祖祖辈辈饮用河水,人们习惯清晨拎水,倒入水缸中,投放明矾澄清。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乡镇工业发展,水源污染加剧,许多河水难饮用,较多的农村家庭打灶边井,镇区有的单位和居民也打井饮水,逐步改善饮水条件。
1986年10月,乡政府投资23.66万元,兴建自来水厂。开挖深井1眼,铺设镀锌管道3500米,日产供水量1200吨,镇区及元鹤村244户居民、78个单位首次用上自来水。自来水厂建成后,管道逐年延伸。1989年扩建深井1眼,日产供水量4200吨,镇区和近郊938户、175个单位用上自来水。1995年5月,投资280余万元,原深井水改用东长荡地面水,管道延伸为21500米,创办镇3万吨地面水厂(第一期工程),从此结束全镇供水紧张的局面。至1995年末,镇区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水厂基础设施完备,地面水取水口100米范围内无污染,设有明显标志;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设有理化及微生物化验室,定期进行八项指标自检;从业人员体检率、培训率及六病调离率均为100%;有备用动力、加氯设施与安全设施;高位水箱每年由专业单位定期清洗消毒,顶层室外高层水箱配备专人管理加盖加锁并放置持续消毒器消毒。吴江市防疫站每月对出厂水进行一次检查,水质均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北厍镇的农村改水,采取农户统筹一点,村办企业支持一点的方针,自1986年起,先在黎星、元鹤两村安装自来水,此后逐年向各村铺开。1995年11月20日统计,全镇总人口28041人,受益率84.26%。同时加强对村自来水厂的管理,严格审查制水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坚持办好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几年来,农村饮水合格率均达100%,有效地保证了出厂水质要求。
1986-1995年北厍自来水厂铺设自来水管概况表
1995年北厍镇各村自来水管和用水概况表
四、粪便管理
1952年,北厍镇区建立清洁管理所(后称环卫所),配备专业清洁人员,开始逐步迁移私人沿河露天粪缸,制止市河内倒刷马桶,由清洁工用船集中洗刷,并建简陋公共厕所。
1966年,开展消灭血吸虫病,在农村灭钉螺的同时,全面落实粪便管理,做到洗刷马桶不下河,专人倒洗,粪便作价归队,粪缸小型集中,搭棚加盖。但未能长期坚持,数年后仍分户洗刷。
1989年12月至1993年7月,有计划地拆除镇区旧厕所,同时建造砖混水冲式公厕4座,建筑总面积245平方米。有专人管理,保洁制度完备,无蝇、无臭,化粪池密封不漏溢。
1990年至1993年,在元鹤、新珠、北珠、西浜、大长港5个村和林果场建造密封三格式化粪池各1座,总容器215立方米,储量180吨。镇区备机动车1辆,清运粪便,日产日清,运行正常。1995年末,镇区共有化粪池29只,容积302立方米,镇郊无露天粪坑。
1995年12月23日,苏州市卫生镇检查团第三分团考核评价∶公厕设置布局合理,数量足够,均为二类水冲式标准。
在农村改水的基础上,注重抓好改厕工作。先在汾湖村搞试点,然后以点带面,逐步展开。从1991年起,凡农户建新房,条件允许者,可增加5平方米建房面积,用于增设卫生间。至1995年末,全镇共建公厕58只,卫生户厕2481只,均基本达到三格式粪池设计施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