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0 18:11:05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6468
第一节 血吸虫病防治
一、疫区、疫情
北厍是河泊纵横的水网地区,钉螺散布,有利血吸虫繁殖生长。解放前血吸虫病疫横行,患晚期血吸虫病(俗称大包、臌胀病)病人比比皆是,轻者丧失劳动能力,重者危及生命,死者难以计数。港上村遭受血吸虫病危害最为严重,七队贫民姚小毛一家,仅5个月时间有3人患血吸虫病而丧生。该村1965年至1967年,3年中未出过1个兵,其主要原因是适龄青年的血吸虫病呈阳性。至1981年查清全镇28个行政村和1个集镇有血吸虫病流行,累计有螺面积451543平方米,累计血吸虫病患病人数3767人。
二、灭螺治病
20世纪50年代初,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铲除病源,根治患者。1951年冬,县成立了血防专业机构,组织各地医务人员协同开展防治工作,普查血吸虫病人。1956年,北厍乡查出有螺面积8600平方米,其中河港4800平方米,芦草滩3800平方米。1957年,北厍乡派出36人(其中小队长24人,积极分子12人)参加芦墟区举办的灭螺骨干训练班。乡政府亦举办宣教轮训班多期,受训者达1354人。当年参加灭螺劳力94个,铲土压埋河浜5条(长1550米)、水沟2条(长206米)。1958年,开展声势浩大的除害灭病运动,经过一年苦战,血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1962年春,公社普查有钉螺面积15849平方米,主要分布15个大队,其中较多的有新联(1336平方米)、战斗(586平方米)、五丰(337平方米)等3个大队,累计有钉螺面积为2259平方米。在开展灭螺的同时,进行血吸虫病的查治工作。至1961年全公社28972人的总人数中,累计受检10470人,查出病人564人,治疗256人。1966年,党中央发出关于血吸虫的检查与治疗予以免费的指示,体现了毛主席、党中央对疫区人民的亲切关怀,极大地鼓舞了疫区人民战胜血吸虫病的信心和决心。
1970年8月,公社认真贯彻省、专、县三级血防工作会议的精神,公社掀起血防工作第4个战役高潮,通过干部会、学习班、誓师大会等各种形式全面进行思想发动。公社、大队、生产队层层举办各种类型学习班共1657期,参加学习班的达79300多人次,印发毛主席有关血防工作指示13100条,同时召开讲用会、现场会、誓师会,开展文艺宣传活动,上“送瘟神”课,从而达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团结大队(今浮楼村)老到六十三,小到手里搀,都能背诵“送瘟神”两首诗。港上大队文艺宣传队演出近40次,村民深受教育。通过反复思想发动,毛主席“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深入人心。8月21日,公社血防战斗队正副队长、专业队员和支部书记共80余人,去八坼友谊大队参观学习该大队利用泥木工建房中处理房基、墙壁抹灰沙的原理,土法消灭钉螺的经验,尔后各大队相继组织泥工、木工前往参观,并从上到下制订行动规划,公社抓好港上、东浜两个大队的试点工作。9月5日,公社在港上大队召开各大队血防战斗队正副队长现场会议,10日,又在该大队召开千人誓师大会。会后各大队召开支部扩大会、生产队长会、血防战斗队队员会、群众大会,层层动员发动。全社范围进行多次查螺查病,有23000多人次投入查螺查病工作,在基本查清螺情、病情的基础上,转入全面突击行动,集中领导,集中兵力,集中材料,打了灭螺、治病、粪管三大硬仗。
随后,全公社全面推广芦墟光明大队“十字灭螺法”,以赤脚医生为主体,组织14个医疗组(其中2个为公社干部、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参加的辅导组),同时由3名医务人员组成抢救小组,开展血吸虫病治疗工作。药物不足,搞中草药治疗进行弥补,如∶港上、东浜、叶周、汾湖、黎星、钢铁等大队采用枫杨树叶治疗。粪便管理缺乏材料,发动群众献出木棍、竹头等材料。在血防战役中,全社内港、内陆消灭有螺面积590576平方米,治疗病人950人(占应治疗数的92.2%),治疗病牛103头(占应治疗的98.1%),搞好粪便管理的有148个生产队(占应管的69.5%)。9月份,在港上、东浜两个试点大队举办复查验收骨干培训学习班3期,参加者共1795人。1971年9月,公社在幸福大队(今大义村)设治疗点,集中治疗血吸虫病人。至1981年,北厍公社累计查出有钉螺面积451543平方米,其中河港39120平方米,沟渠7028平方米,稻田298510平方米,芦草滩88712平方米,其它18173平方米。经过反复灭螺,此年有螺面积降为250平方米,下降率达99.94%,主要分布在一个生产队的一个点上。解放后,历年来共治疗血吸虫病为主的各种病人4720人。
1969-1981年北厍血吸虫病防治情况统计表
1981-1990年北厍血吸虫病防治情况统计表
1992年北厍血吸虫病防治情况统计表
第二节 传 染 病 防 治
一、疫情
解放前,北厍农村传染病流行严重,霍乱、副霍乱、天花、疟疾、麻疹、白喉、伤寒、脑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痢疾、病毒性肝炎、出斑热、狂犬病、结核病、麻风病等时有发生。民国28年(1939年)夏,霍乱病大面积流行,仅大港上顾四福一家7天内就死去3人。费家埂的费掌宝等3人也分别在7天内丧亡。民国31年春,蛇垛港惨遭日军大屠杀,是年8月发生瘟疫,施老五和妻子、徐叙根妻子和母亲、翁双喜和妻子、凌福根母亲、沈留荣祖母和母亲等9人死于这次瘟疫中。1943年,梓树下周根卿母亲和哥哥均在瘟疫中丧身。
二、防治
解放后,党和政府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治疗方针。1992年起,联合诊所组织力量投入卫生防疫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与杜绝流行性疾病的发生。对乙型脑炎、白喉开展疫苗(包括牛痘)预防接种,发现传染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处理疫点。曾多年危害群众的麻疹、霍乱、鼠疫、天花等传染病很快得到控制,乃至最终基本消灭。
1979年,北厍公社卫生院组建了专业防病机构——卫生防疫保健组,负责本公社的各项防疫保健工作,开展新生儿结核病、流脑、小儿麻痹症、百日咳、乙脑、白喉、破伤风、麻疹、伤寒、肝炎、血吸虫病、麻风病等传染病的预防工作,还承担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的监控任务,比较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1984年,北厍乡卫生院开设计划免疫门诊,使计划免疫工作做到正规化、制度化、规范化。
1970-1995年北厍传染病发生、死亡情况表
1987-1995年北厍镇预防接种人数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