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5 11:29:01
作者:
来源:
党史办
【字 号:
】
点击量:808
这个“说明”主要讲四个方面内容:
一、关于征编的范围:镇级地方党史资料记述时间的跨度为58年,即从1949年吴江解放至2007年底。地域跨度以现有镇管辖范围为征编单位,时间和地域的跨度之所以这样安排,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要保证编写史料的完整性,二是要理清历史进程的轨迹,并考虑到我市行政区划调整的现状。建国以来我市镇级行政区划多次调整,征编的内容较为复杂,在这里,我们点明一下区划变更比较大的年份有这么几次:
1949年4月中共吴江县委成立后,下设城厢、同里、平望、盛泽、震泽、黎里、芦墟、严墓等8个区委。l950年2月1 5日,增设大庙、坛丘2个区委。同时,盛泽镇升为县属镇,建立党委。l952年7月,震泽镇升为县属镇。1953年1月和5月,松陵、同里、黎里、芦墟、平望5个镇先后升为县属镇,并建立党委。l955年3月,坛丘并入盛泽区,建立盛坛区。至此全县设9个区委和7个县属镇委(松陵、同里、盛泽、平望、震泽、黎里、芦墟镇)。
1956年3月,城厢区、同里区合并,定名为城厢区;芦墟区、黎里区合并,定名为芦墟区;平望区、盛坛区(划出3个乡)合并,定名为盛泽区;震泽区、大庙区合并,定名为震泽区;严墓区增加了从盛坛区新划出的3个乡。全县划分为5个区委。
1957年l0月18日,撤区并乡,全县成立23个乡党委,7个县属镇党委。原城厢区划分为4个乡:湖滨、八坼、同里、屯村乡。原芦墟区划分为4个乡:龙泾、莘塔、北厍、黎里。原盛泽区划分为5个乡:平望、梅堰、盛北、盛南、坛丘乡。原震泽区划分为7个乡:蠡泽、八都、震泽、七都、大儒、庙港、横扇乡。原严墓区划分为3个乡:铜罗、青云、桃源乡。七个县属镇:松陵、盛泽、同里、震泽、黎里、平望、芦墟镇。
1958年7月以后,撤销乡的建制,建立人民公社,全县先后成立23个人民公社党委。
1959年,将7个县属镇党委中的同里、平望、震泽、芦墟、黎里并入所在地的公社党委,保留了松陵、盛泽镇党委。l962年8月,增设中共金家坝、芦墟、南麻3个公社委员会,恢复了震泽、同里2个县属镇制党委。l965年,恢复建立黎里,芦墟、平望3个县属镇委。改革开放后,1981年、2001年、2005年又经过三次大的调整。
要保证行政区划调整前原23个乡(镇)的党史资料完整不漏,现有镇要负责编好本区域内历史上存在的行政区划的党史资料征编任务。党史资料来源应重点采集档案资料,正式出版物上的党史资料,各类文件资料、报刊资料、老同志和当事人的回忆资料。
二、关于征编的内容:按编辑的布局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本镇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本镇党史大事记。第三部分,本镇行政区划和组织机构沿革(包括行政村组织和村级经济合作社的历史沿革),重点是第二、第三部分。
镇基本情况。主要简述各镇在各个历史阶段内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的基本情况,其中已撤并的乡镇要介绍和交待历史变迁的来龙去脉及其特色情况。可随文安排一定数量的有存史价值的图片。
镇党史大事记:“大事记”(包括年谱)是以时间为径,按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记载史实的编年体史书,有史料保存、检索快捷、资料扩展等功能。是这次镇级党史资料征编的主体。其的征编内容包括:1、因地制宜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完成党委中心工作所做出的重要举措、重要活动、重大会议、重要政策及其执行和落实情况。2、具有地方特色的重大工作成就和经验教训。3、发生在基层有重要影响和代表性的地方党史历史事件与人物。4、上级党委为推动某项中心工作的开展,在乡镇进行的重要试点,树立的有重大影响的典型。5、省部级主要负责人以上亲自抓的有重要影响的典型,进行的重要调研活动,直接过问和处理的重大问题。
党史大事记的时间段可大致分为: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期),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期,1957——196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时期,1977——2007。
镇行政区划和组织机构沿革主要记述各镇(区)行政区划变化情况、党委组织机构的调整情况、领导班子成员、主要领导人变更以及党群系统主要负责人的变动情况。行政村组织包括村级经济合作社的历史沿革一并编入,用文字排列表述(不用列表)。
三、需要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1、由于这次征编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减少弯路和重复性劳动,征编工作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内查与征集结合,以内查档案资料为主,向有关单位征集、采集、收集资料为辅;二是整理与考证结合,以考证的史实为主,充分利用所征集的原始资料,将所需内容按序排列,分门别类摘录下来,形成资料框架,对重要内容逐一整理归类,出现空缺、疑难问题进行补空纠缺,力求不重、不漏、不错,准确消化定案;三是编写与审稿结合,以编促核,精选史料,专题研讨,精心编写,征求意见,边写边改。
2、编写的体例采用纪事文体,以叙为主,叙论结合,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和题目的内容,写清事物的起点、转折点、终点,(转折点是指起点到终点之间若干个起伏变化的情况)。做到详近略远,详特略同,详主略辅。文字要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注重人名、地名、计量单位、数字、标点的规范化(参见《史志鉴工作手册》),所涉及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过程、情节及结论要准确无误,真实可靠,叙述的过程要突出重点,开门见山,脉络清楚,层次分明,内容详实,客观公正,避免雷同。有引文的要注明出处。
3、对史实的取舍要服从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对其真伪、共性和个性加以综合考量,去伪存真;编写所发生的事件、人物、活动要体现地方特色;为确保党史资料的完整性,在历史时段上一段都不能漏,在重要内容上一个都不能少;反映重大事件要以事带人,尽量避免人名。
4、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突出党史主线原则,坚持宜粗不宜细的原则,慎重对待敏感问题,从历史的高度认识党史,抓住主要矛盾,恰如其分地反映事件发生的历史过程和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四、关于编写任务的具体要求:
1、时间安排。计划用近1年时间,即2008年底之前基本完成各镇党史资料征编任务。具体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准备阶段(2007年9月—10月)。各参编单位要熟悉和掌握征编方案规定的工作内容与要求,制定资料征集提要,明确分工,落实专人负责。第二步是资料收集整理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2月)。经多方查阅收集,再依纲目提要进行整理,摘录资料卡片(注明资料出处以便核实),并按事物分类,依照时序初编资料框架。第三步是撰写稿件阶段(2008年3月—10月)。这个阶段也可以是在延续第二步工作的情况下展开。专人撰写,反复修改并要有责任编辑按“章”编辑,初稿成稿即送审。
2、篇幅要求,各镇单独成集,字数可根据各镇(区)实际内容确定。
3、任务分解,各镇(区)党委要明确分管领导,组织编写班子,落实编写人员,分解任务到人,市党史部门负责指导,具体的征编工作由各镇负责实施。
4、送审定稿。初稿征编完成后,要分别征求有关部门和党史专家、学者的意见,对所拟内容做修改完善,再经市委党史办初审,终审送市委定稿,定稿后由中共党史出版社正式出版。
2007年9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