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7/3 3:21:26
作者:
来源:
吴江方志
【字 号:
】
点击量:6682
拉贝故居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小粉桥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南园,是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拉贝·约翰的故居,是一座德式小洋楼,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包括住宅和小花园的住所共收留、保护了600多名中国难民。
一、地理位置
拉贝故居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广州路小粉桥1号。1932年夏天,拉贝同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谢金声,签订了一份由学校建一座集办公和居住于一体的房屋出租给拉贝的协议,农学院将在当时的小桃园10号(现为小粉桥1号)金陵大学校园内建好的这幢西式花园别墅出租给拉贝。拉贝全家在这里生活了7年。
1937年8月,日本飞机开始对南京狂轰烂炸,拉贝从避暑的北戴河赶回南京,亲自设计了位于他庭院内的救济难民的防空洞,随后带领大家对8月份初建的防空洞进行改造加固。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了。大批中国人涌向安全区,安全区内设了25个难民收容所。拉贝的住宅小粉桥1号是其中之一,被称为“西门子难民收容所”,难民最多时这里收留了630多人。
二、建设历史
拉贝故居位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内,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约翰·拉贝拯救了数以万计中国难民的生命,同时他还将当时的情景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日记长达2400多页,真实记录了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暴行。
1996年12月,拉贝的外孙女莱茵哈特夫人在美国纽约公开了《拉贝日记》,拉贝故居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2003年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访问南京大学后,积极推动故居修缮和改建计划的启动。2005年12月6日,南京大学与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西门子公司签订协议,除修缮故居外,并将在故居原址建立“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拉贝国际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预计2006年将免费对公众开放。
2006年6月,拉贝旧居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拉贝旧居)名列其中。
2014年,拉贝故居成为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之一。
三、人物简介
拉贝,即拉贝·约翰(John
H. D. Rabe,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1882年出生于德国汉堡,是生于汉堡市的德国商人,父亲是一名船长,他16岁时,父亲就因病离开了人世。初中才毕业,拉贝就中断学业,到社会上谋生。1909年,拉贝来到向往已久的中国,他的未婚妻道拉也随后来到北京,他们在北京结为伉俪。他进入了德国西门子工作,先后成为北京、天津分公司的经理。1931年11月,拉贝来到当时的首都南京开拓业务,出任南京分公司经理。后来他成为了纳粹党员,并成为南京地区纳粹党领袖。
拉贝在中国
拉贝与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谢金声签订了一份协议,由学校建一座集办公与居住为一体的房屋出租给拉贝。房屋位于广州路小粉桥1号,环境幽雅宁静。他的事业蒸蒸日上,周围的居民对他友善热情,拉贝在这里工作、生活得极为愉快。[2]
二战中的拉贝
七.七事变的枪声打破了拉贝宁静的生活。1937年8月,日军开始对南京狂轰滥炸。拉贝正在北戴河休假,他星夜兼程赶了回来。他在院子里修筑了一个防空洞,提供给家里的佣人和附近的居民使用。11月,他和一些西方人设立了一个安全区,希望在南京沦陷的最危险时刻,为难民提供一个躲避的场所。他被推为安全区的主席,拉贝明白自己肩负的担子有多重。他说:“由我出任主席,我不应再有丝毫的犹豫。我一生中最美好的青年时代都在这个国家愉快渡过,我的儿孙都出生在这里,我的事业在这里获得了成功,我始终得到了中国人的厚待。” 安全区内设有25个难民收容所,聚集了近30万难民。拉贝作为非常时期的“执行市长”,面对的困难象千万座大山。他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与日军斗智斗勇,与日本领事馆反复交涉、抗议,阻止日军的恣意侵犯和屠杀;他把他租住的院子,设为“西门子”难民收容所,收留了600多个附近的居民,丁永庆、宗有琴、李世珍,当年都在这里得到过拉贝的保护;他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记录了日军暴行的500多个惨案;他带领他的委员们寻求国际援助,募集资金,购买粮食和药品,特别是历尽艰辛,从上海搞来了能预防脚气漫延的蚕豆。难民们对他顶礼膜拜,称他为活菩萨。为表达对拉贝的敬意,麦卡勒姆牧师专门谱写了一首《南京难民合唱曲》,歌词幽默中隐匿着辛酸:我们要蚕豆做早饭,我们要蚕豆做午饭……1938年2月,拉贝应西门子总部要求,返回德国。他把躲在他家养伤的中国飞行员王光汉,扮作他的佣人安全地带到了上海,又护送到香港。拉贝回到德国后,他在柏林马不停蹄作了五场报告,义愤填膺地揭露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他播放了南京红十字会主席约翰·马吉牧师拍摄的日军暴行影片。他还给希特勒·阿道夫本人和戈林·赫尔曼寄了一份暴行报告,期望德国赶快出面阻止盟友日本仍在继续的非人道暴行。为此,他受到盖世太保的迫害。二次大战结束后,拉贝因为他的纳粹身份又受到不公正待遇。在他最消沉的日子里,在他濒临饿毙的绝境中,南京的老乡没有抛弃他!来自南京的募捐,食品包裹仿佛从天而降,使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勇气。晚年的拉贝,对南京的思乡之苦魂牵梦萦。
二战后的拉贝
1950年,拉贝在柏林患中风去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被先後苏联和英国逮捕。在面见了朱可夫元帅并证实他没有犯错之后,他在1946年六月被同盟国去纳粹化和释放,生活拮据。宋美龄很快就找到了拉贝一家的下落,希望拉贝能在东京审判中作为南京大屠杀的证人出席,但被拉贝婉言拒绝。鉴于在南京时的功绩,他因而得到南京市民的捐助及国民政府每月金钱和粮食接济,全家得以度过战后物质匮乏的难关,包括苏联封锁西柏林的艰难日子。这种接济一直持续到国民政府撤离南京为止。
拉贝日记现世
1950年1月5日拉贝于西柏林中风逝世,日记资料由他的家人保存。1996年年底拉贝日记重见天日后,拉贝才重新为世人所知。1997年他的墓碑由柏林搬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保存。 拉贝是一百多年中德关系史当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2006年10月31日,德国驻上海总领事Dr.Roehr(中文名“芮悟峰”)在南京拉贝故居落成仪式上的讲话中说,“还有谁能比他更好地代表德中两国之间的友谊呢?”在拉贝的墓碑上,刻画了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八卦图;而远在美国的一个墓园里,一块墓碑上也镌刻了中式建筑的图案和“金陵永生”几个大字,这里埋葬着当年金陵女子大学的魏特琳女士。这位拯救了无数中国妇孺的美国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说道:“如有来生,还将为中国服务。”拉贝有个中文名叫“艾拉培”,南京人民写给他的感谢信中,对他就是使用了这个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