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诗咏吴江 >> 近现代 >> 挑脚秆

挑脚秆

2024/8/27 3:11:33    作者:  沈云作,沈莹宝注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4149


作品原文

脚秆勤挑圩懒修,

高田戽水低田收。

不逢霪雨由天幸,

莫怪惰农亦有秋。

 

作品释义

  戽水:意为汲水。

 

背景拓展

  江南地区的农田大多是地势低洼的圩田,依靠四周的圩堤(俗称圩岸)来抗旱防涝,因此圩堤对于农田的收成至关重要。旧时的圩堤都是就地取土堆积而成,牢度较差,在河水的长年冲刷下,圩堤常常出现塌陷,因此各村的圩堤几乎每年都须整修。

  由于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时灌溉,加上旱涝灾害频繁,因此,旧时的圩堤上经常出现或以水车、或以戽斗戽水灌田或排涝的景象。宋朝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诗中有“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垅翻江逆上沟”之句,陆游的《村舍》诗中也说“山高正对烧畲火,溪近时闻戽水声。” “戽斗”是旧时取水灌田的农具,形状像斗,两边有绳,由两人拉绳牵斗取水。

  一些懒于戽水的农夫,有意在自己的农田中“将田泥挖低,以便他田之水浸入”,名曰“挑脚秆”。如果不是霪雨连绵,那么投机取巧的“挑脚秆”者或许能得逞,所谓“不逢霪雨由天幸,莫怪惰农亦有秋”,但是一旦“偶遇水潦,则泛滥成泽田,禾尽漂没矣”。

   

作者简介

  沈云,1864-1921,字秋凡,原籍浙江秀水(今嘉兴),生于盛泽。沈氏系王江泾望族,1860年为避兵祸,其父举家迁居盛泽。沈云先生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文学功底极深。曾先后受聘为郑氏小学和盛湖公学的教师。沈云还是南社的早期社员。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