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越纵览 >> 钱江故事 >> 景点集萃 >> 宁波 >> 镇海区 >> 郑氏十七房

郑氏十七房

2024/11/3 3:00:27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3708

“郑氏十七房”系郑氏支南迁后世居之地。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季弟郑桓公于陕西华县“郑国”为王。五代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郑氏一族三次举族南下。据清光绪《郑传笈朱卷》载,郑氏一支宋南渡迁居灵绪乡(今镇海澥浦一带)择山之阳塘路沿,称路沿郑。传六世之后,分居十七房,始祖贲,明贝也赠登士郎,晋封林郎,后繁衍成族。现存郑氏十七房绝大部分为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建筑,现有郑氏群宅住民335户,1024人。

郑氏十七房占地

面积6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

绝大部分为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建筑,今留有恒德房、恒祥房、三房堂房、大祖堂房、后堂楼房、立房、新房、四份头、老陆家、大弄、东弄、后新屋、河跟沿等四水归堂的单进和多进涤宅大院10余幢,二层砖木结构。马头墙、厢房、石雕、牌坊等,具有一定的特色。厢房与厅堂的构筑风格融为一体。群墙外,墙河环城,绿水垂柳,家家有埠,四周有桥,宅中有街,街中有市。建筑具有江南水乡风格,又兼有宫殿般的布局结构,中轴线、横轴线极为明显,经过历代增扩,建筑规模恢宏,工艺精湛,画梁飞檐,精雕细刻。宅内还保留着还遗留着乾隆年间成亲王亲笔题词淇水烟波半含春色的木刻手迹。在村民中还保留着清代牌楼石刻圣旨匾额。

详细介绍

郑氏十七房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

绝大部分为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建筑,今留有恒德房、恒祥房、三房堂房、大祖堂房、后堂楼房、立房、新房、四份头、老陆家、大弄、东弄、后新屋、河跟沿等四水归堂的单进和多进涤宅大院10余幢,二层砖木结构。马头墙、厢房、石雕、牌坊等,具有一定的特色。厢房与厅堂的构筑风格融为一体。群墙外,墙河环城,绿水垂柳,家家有埠,四周有桥,宅中有街,街中有市。建筑具有江南水乡风格,又兼有宫殿般的布局结构,中轴线、横轴线极为明显,经过历代增扩,建筑规模恢宏,工艺精甚,画梁飞檐,精雕细刻。宅内还保留着还遗留着乾隆年间成亲王亲笔题词淇水烟波半含春色的木刻手迹。在村民中还保留着清代牌楼石刻圣旨匾额。

郑氏简史

记载


据民国《镇海县志·坛庙下》载:黄公祠建在郑姓屋前河运里。黄公,名黄恕,治水英雄。黄公祠建于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郑姓屋前河运里,即今十七房村路沿郑。说明1250年前郑氏已定居澥浦镇路沿郑。

又据光绪《郑传笈·朱卷》载:郑氏始祖靖侯,宋南渡迁居澥浦灵绪乡,择山之阳(即今十七房北侧的小山岗择山)塘路沿(即路沿郑)。《澥浦郑氏宗谱·源流考》记载得更为明确:郑氏十七房始祖靖侯,卜居灵绪乡择山之阳塘路沿,厥后分东、西、中央三房。这说明如今仍保护良好的东房、西房、中央房是郑氏十七房的最早的发祥地。又据《郑氏宗祠碑记》载:郑氏祖宋靖侯宗道公,以道一、道二、道三为一世,分东房、西房、中央房。”“传六世之后分居十七房。原因是什么?郑德容《明·处士东沧公传》载:以旧宅不敷居处,乃于旧宅之西北隅,别营新宅,东沧公名郑铨,以公行十七,遂名其宅居为十七房。这就是十七房的由来。

《澥浦郑氏宗谱·阴宅图》载:郑氏始祖靖侯公墓,位于路沿郑中央房与东房之间的金钩钓月。调查证实,靖侯公墓的位置与记载完全一致。据郑氏后裔郑玉琪先生说:这一座墓是我们世世代代千辛万苦才保存下来的,公社化时,平整土地,郑氏世代近百座坟墓都拆光了,唯靖侯公墓没有拆,如今已作了修缮和保护,成为郑氏后代祭祀之地。

至于郑氏为何在南宋时迁居澥浦路沿郑,那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宋皇室受金兵四面追击,岌岌可危。朝廷官僚都有一支庞大的眷属,为保护他们的子孙后代不遭灭顶之灾,纷纷设法把家眷隐居于他乡,如镇海境内的包氏、盛氏、方氏、叶

氏等上代都是南宋为官的,他们在宋室南渡时都把众多的家眷安排在乡村僻壤之地。郑氏也是南宋为官的一个大族,卜居择山之阳的路沿郑是历史的事实。据清光绪二十八年编纂的《镇北郑氏宗谱》(龙山原属澥浦灵绪乡,与十七房郑氏同属,现划为慈溪市)载:宋高宗赵构跸南来定(宋时镇海县称为定海县)居於此,迄今已历三十有三世(按一世为25年左右计算,合700多年,刚好是南宋时期)。

宋高宗为什么不去住宿定海城里,而定宿郑氏民宅呢?《宝庆四明志·宋高宗车驾巡幸》说得非常清楚: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车驾明州,辛末御舟次定海县,县为金虏所焚,上恻然曰:朕为民父母,不能保民,使至如此。”“戊戌出米七千斛,赐明州居民为虏所焚者。可见当时定海县城已成为废墟,宋高宗无法去定海城里居住。更何况澥浦在南宋时就建有行宫(《四明谈助》西四明外护”1554页),而且那里地处澥浦港口(宋时澥浦是浙东重要进出口城镇),停御舟安全又方便,所以赵构住在郑宅是必然的。

商帮发迹

文献史料证明,镇海郑氏十七房商人,为宁波帮最早经商家族集团之一。十七房原有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之多,占地面积达8万平方米,由于岁月的变迁,如今仍有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占地面积6万余平方米。有如此大的规模建筑群,不是靠做官发财,而是靠一代一代外出经商发迹的,在宁波帮早期商人中,没有一个商帮氏族集团可与之相比。

据《宁波帮研究》载:镇海十七房郑世昌1664-1728)承父命外出经商,康熙年间在北京东四大街开设四恒银号(即恒兴、恒利、恒和、恒源),历久不衰,地位举足轻重(钱庄、银号业影响着全国)。直至1900庚子事变,北京火灾(八国联军抢掠所致),时任顺天府尹陈夔龙在其《梦蕉亭杂记》写道:市既被毁,炉房失业,京城内外大小钱庄、银号汇划不灵,大受影响。越日东四牌楼著名钱铺四恒首先歇业。开设京都200余年,信用最著,流通亦广。一旦歇业,关系京城数十万人财产生计,举国惶惶。甚至惊动了慈禧太后,下令拨库银100万两接济四恒。这是宁波商帮萌芽时期的最早商人。

第二位外出经商者为郑光礽(1707-1780),他在清乾隆初,精于白圭之术屡能奇中,数致千金。在这期间,郑氏外出经商的还有郑维嘉、郑德标等人,他们经营有方,内理琐屑,外权奇赢,蓄积余羡,以浸为蛟川(镇海旧称)巨室

郑德标四子、五子郑熙,郑德标弟郑德楹,侄子郑士旦,也都承长辈之业纷纷出外经商,他们别营居积,勤慎固练,屡获倍息越中贤豪长者,咸乐与订交

郑天治1760-1868),十七岁时就随父到岱山禀承父训,筹划屡中,业日起岱山暨同业者重公行,咸推为领袖。

从康熙到光绪中期,郑氏共有6支经商集团,约计40余人,形成郑氏一族的庞大商业队伍。鸦片战争以后五口通商,上海成为宁波商人最活跃的地方,见识过人的郑勋,借其积蓄多年的雄厚资本和有利时间,在上海开了宁波帮最早的钱庄业,其业筹算屡中,屡获信息,家日隆隆起。当上海钱庄业兴起时,他却转到宁波自开钱庄业,不久就成了宁波钱庄业的巨头。盖屹然为甬江砥柱二十年,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

郑氏十七房人非常聪明,为保护其巨额资金和宏大的民宅不受侵犯,他们也采取买官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据《澥浦郑氏宗谱》载:以捐资公益事业或出钱买官的共有30多人,最大的是二品官衔。这样有权、有势,就不怕别人欺侮,所以十七房人数百年来,过着太平的生活。

建筑风格


在清代建筑中,有一种简明的组群规律,就是以为单位构成组群建筑:一个单元或一进庭院。而十七房却另有组群风格,它以幢(多间组成)为单元组成庭院,从而显示其雄伟、壮观的气魄。它的庭院布局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在纵轴线上先置主要建筑,如前堂中堂后堂,再在堂的左右两侧安设次要建筑相对性的厢房,厢房又分成明轩暗轩两种,构成冂形或H形的三合院;有的还在主要建筑的前面,再放一座次要的建筑,名曰倒轩,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庭院,称为南方的四合院。这种布局方式,适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制度,便于分清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的明显区别。三合院、四合院成了十七房民宅的主体组群结构,充分体现一代望族的独特风采。

俗话说:十七房有三宝,棋杆最多、最高,宁波都能看到;十七房三年不下雨,河水不会涸;十七房马头墙最多,一级要比一级高,台风吹不到。宅上有街,街中有市,市中有店、有铺、有坊、有消防。宅外有环河,家家有埠头,小河外有大河,直通宁波,河边小桥流水、鸭子戏水、杨柳拂岸、倒影横斜。

十七房建筑幢幢相连,有分有合,过廊设亭,屋檐宽大,下雨天往来不沾水。厅门、马头墙、明堂、祖堂按等级权力分设。各家自立门户,有边门、隔门、栅门、弄门、后门、串堂门,井井有序。廊、巷组合,互通门户,四通八达。进入内院,如入迷宫,分不清东南西北。规模最大的后堂楼是十七房最具代表、最为完整的建筑群体,共有八幢大院组成,四大门南北对峙,马头墙鳞次栉比,高低错落,气势恢宏、古朴,西端正大门,不论官员大小,一律停轿下马,步入百步御路,才可进入内院。

十七房的雕塑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屋角、屋脊、檐下、廊下、柱础、门上、窗上承重轻的地方,用泥塑雕、木雕、、砖雕,这些雕塑以细腻、精致著称;承重大的地方,以石雕为主,雕琢粗犷,线条简练。门窗装饰,独具匠心,考虑非常周密,甚至连小小的窗扦上也刻有人物、花鸟。兴房、恒德、后堂楼等很多窗盘、门盘上都刻满多种花纹图案。恒德的窗盘特别考究,四周花草,中间人物,有的是仙人,有的是罗汉,十七房人称它为一百罗汉图。很多花格棂窗,无一相同花纹。立房的花格窗最有代表性,窗、门中雕着各种各样的奇异珍果,寄托着五谷丰登,年年有鱼(余)的美好愿望。

十七房的装饰色彩,也非常有特色,多以白墙、灰瓦和粟、黑、墨绿、褐、赭等色在梁、架、牛腿、柱、檐、墙壁等处装饰,形成朴素、自然、雅淡、透丽的格调,物体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十七房的四周小河环绕,又有小漕、小池无数,这些水系数百年来一直保持水清如镜,他们在主要河道上竖碑立牌,上写:禁放牛羊,禁堆杂物等族规。若族内有人往河里投扔杂物,要罚犯规的人挨家挨户分馒头,或者立着晒太阳示众,从中可看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惠及乡邻

这大概也是宁波帮所以能获得好评和得到发展的一大原因。悲天悯人,怜贫恤孤,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出田助祀,捐资兴学,睦亲谐邻,修桥铺路造凉亭,所为种种,几近十七房的族规。他们尤其重视教育,族办私塾或小学,不但学费书费全免,他姓的乡邻也可同样享受,此举堪称我国早期小范围的义务教育。每遇天灾人祸,十七房总能伸出援手,不但开仓赈灾,施粥救饥,还成立敦族会合乡普善会,为无力安葬死去的族人或乡邻免费提供棺材并安葬。十七房的各种义举善行,往往以一定的组织和基金会的形式出现,通过出资和捐田,动用的仅是其中的租息,这样善举就可以黄泽不竭,老子仍有了。十七房有良好的口碑,一些他姓淑女皆以嫁给十七房人为荣为安。

如果把郑氏十七房胡雪岩故居作比较,我以为,十七房的建筑面积是胡雪岩故居的好几倍,然胡雪岩故居之豪华达到登峰造极,且耐看耐游,此为十七房所不及。胡雪岩故居仅为一家之居,且只享用短短数年,就被迫易主改姓,而十七房历时七百余年,最多时聚居近千家郑氏后裔,直到近年对外开放搬迁为止。

文化底蕴

暮色装饰的马头墙,在旗杆格弄悠长的影子里,揣测远山的高度;半含春色的古老村落,守望青山绿水的锦绣江南

浙东一块文化瑰宝


走进宁波镇海澥浦镇郑氏十七房,漫步在明清古居环绕的河边,推敲一扇扇充满故事的门窗,徘徊在浙东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之中,让人如梦如戏、如痴如醉。推开郑氏的大宅门,身处幽幽长廊,梦回那曾经繁华的古村落,户户相对,房房相惜,每一扇门里都在诉说着郑氏家族古老而又神秘的过去。郑氏十七房,这一目前国内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时期风格的古建筑群,汲取时代之精华,已经成为浙东的一块文化瑰宝。走在十七房古老的江南水乡特有的石板街上,随处可见马头墙、厢房、石雕、牌坊、石质棋杆格等古建筑样式,其中厢房与厅堂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堪称镇海区境内现存的明清建筑风格经典之作。

宫廷院落彰显风采

经典是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正是一种经典,历经五千年经久不衰。从《澥浦郑氏宗谱》阳宅图上看,十七房其总体布局为棋盘形式。宅屋四周环河围绕,东西、南北大路把全宅分为四大板块。这种有规律、有次序,繁而不乱的布局,犹如宫廷院落,彰显皇家风采,层次分明,气势十分雄伟。这与郑氏望族世代为官、官宦人家,儒商发迹的惯有思想和愿望是分不开的。十七房一幢挨一幢,紧密相连,有分有合,过廊设亭,屋后设园,屋檐宽阔,可挂灯结彩,置桌设宴,下雨往来,不沾水。厅门大小,马头墙高低,明堂的大小、楼房、厢房、石鼓、棋杆等都按等级、权力分设,层次分明,体现了那一时期严格按封建礼教办事的社会面貌。

郑氏十七房其实是个单姓村落


十七房是个古建筑景区,它的建筑多以明清建筑居多,但不同于乌镇西塘等国内同类古镇的是,它的规模不是个城,不是个镇,只是一个村落。

十七房的建筑除了少数明代建筑以外,绝大部分为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建筑,包括路沿郑中央房、东房、西房;庙基头全盛郑房;郑家村三房堂前、大祖堂房、小九房、恒德房、恒祥房、后堂楼房、兴房、栈房、源茂房、立房、鼎丰房、当典房、郑氏宗祠等。经过历代的增扩,如今的十七房规模恢宏,气势磅礴,更为可贵的是,建筑的总体结构布局至今仍然保存良好,据相关报道显示,十七房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且保存甚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村落之一,对清代建筑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更是继唐、宋、元、明建筑之后,中国封建社会民宅建筑的最后一个高潮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