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3:17:38
作者:
沈春荣朱云云姚富坤
来源:
《开弦弓村志》编写组
【字 号:
】
点击量:5472
民国18年(1929年),著名蚕桑教育家、改革家费达生与开弦弓村村民一起,创办了全国最早的乡村股份制工业企业——吴江县震泽区开弦弓村有限责任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缫丝厂),使开弦弓村受到全国各界人士的注目,被誉为中国乡村工业的发源地。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当年的创办人和厂里的老工人都已先后去世,使后人在关注和研究开弦弓股份制缫丝厂时,仅有一些粗略的记述资料可供参考。
最近,一位正在复旦大学历史系读博士生的年轻人,在杭州古籍图书馆发现1933年1月由震泽頔塘印书局出版的《开弦弓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三年经过概况》一书。全书分筹备经过、组织概况、经营概况、历年大事记、附录等部分,共78页,约24000字。书中还载入企业经营中使用的各种表式和制度80余款,缫丝厂图片15幅(多幅是第一次与世人见面)。由于其作者本人自始至终参与工厂的筹建策划和经营管理,因此该书对了解和认识开弦弓股份制缫丝厂,提供了情况系统、数字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在史料的应用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史学价值。
那么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呢?发现这本书的年轻人又是谁呢?
一、一躬到地敬人才
该书作者是开弦弓村人,名字叫陈杏荪(1884~1958)。他原是开弦弓南村的一户开明地主,人称大先生。据传,陈杏荪在清末参加乡试落榜后,立志在家乡普及乡村文化教育。民国2年(1913年)春,陈杏荪创办“震泽县立第八初级小学校”(开弦弓小学),开本村现代教育之先河。他又是开弦弓村有限责任蚕丝精制运销合作社主要创办人之一。
陈杏荪的儿子陈汝棠曾任吴江县国民政府农业银行行长,费孝通的父亲费璞安时任吴江县国民政府参议院议长,两人私交很深。有一天,费璞安利用休闲时间约陈汝棠到三角井一家茶坊相聚,边品茶边交谈。费璞安讲起女儿费达生留学日本后回校工作,追随郑辟疆先生,立志振兴中国蚕丝业的志向。有意委托陈汝棠为自己的女儿费达生选择一个推广科学养蚕和制丝的实践基地。陈汝棠把这一消息告诉父亲陈杏荪,陈杏荪听后非常高兴,答应安排费达生到开弦弓村。吃住在他开办的南村小学。
在封建制度束缚下的中国农村,长期停留在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里,自身难以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在30年代的开弦弓村,之所以成为最先接受现代科学的养蚕技术,并创办了中国农村第一家股份制缫丝厂。既是以郑辟疆和费达生为代表的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爱国知识分子,开展了历史性的“技术下乡”行动,为开弦弓村送来了现代科学技术。同时也反映了以陈杏荪为代表的农民对接受科学技术的渴望。在费达生生前的口述材料中有一段生动的记述,她说:“开弦弓村有个陈杏荪,很起劲,是村里的小学校长,他要求我们去他们那里演讲,郑先生(郑辟疆)答应了。开完会(演讲)后,看展览,看蚕、丝模型和照片。陈杏荪看到村民们看得很起劲,高兴地对郑先生说,能否请先生明年再来村里,教我们学习养蚕。演讲后,我和郑先生等人回到船里,陈杏荪校长和乡长来了(送行),对郑先生一躬到地,客气得不得了。在河滩边一躬到地,到今天我都记得。”
二、革故鼎新为桑苎
陈杏荪思想进步,积极支持费达生在开弦弓村成立蚕业指导所和向养蚕户宣传科学养蚕知识。在陈杏荪的主动要求下,郑辟疆选定开弦弓村为蚕丝改革实践基地。1924年春,女蚕校推广部费达生、胡永絮、张兆珍、许呆等四人在开弦弓村建立第一个蚕桑指导所。陈杏荪召集历年养蚕失败的蚕户21家,自己带头参加,共21家,创办蚕业合作社。在费达生等人的指导下,使用科学养蚕的方法,实行蚕室蚕具消毒,共同暖种,稚蚕共育,防止蚕病、控制温度和湿度,引入蚕校培育的改良蚕种。1925年,陈杏荪以开弦乡农业合作社董亊长的身份,租用开弦弓南村中心地段的土地,建造“摧青室”,供本村蚕农“共同摧青、稚蚕共育”。这年合作社春茧丰收,各户收入成倍增加,费达生的“技术下乡”行动得到农民的信任和欢迎,打开了农村养蚕改革的大门。
1929年,陈杏荪协助费达生发起和策划筹建“开弦弓村有限责任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缫丝厂)”,费达生负责技术设备和争取银行贷款,陈杏荪发挥自己在村里的号召力,成为实际组织者,经他宣传动员和带头加入,不数日全村四百余户养蚕户入社,计七百余股。再由他招收社员中善制改良丝者六十余人,参加制丝技术培训。经陈杏荪的不懈努力,确保缫丝厂的各项筹建工作顺利进行。是年3月9日,缫丝厂在村东小清河北破土动工。共建厂房11间,办公和生活用房10间,其中楼房6间,建筑面积665.5平方米。按装日本立缫式铁木结构缫丝机32台,复摇车16台,职工70余人。8月5日,中国农民自主创建的第一个乡镇工业企业——“开弦弓村有限责任蚕丝精制运销合作社”(简称:合作丝厂),鸣笛投产。
合作缫丝厂的成功创办,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全国合作研究班及各级合作组织相继到开弦弓村参观考察。因为当时像开弦弓村这样像模像样办起工厂的村子,大家都没有见过,来访者见什么问什么,陈杏荪和费达生不得不在烦忙的工厂管理中,抽出时间不厌其烦地向来访者介绍情况,一次次重复回答来访者的提问。1930年,陈杏荪为满足来访者的要求,写成《开弦弓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经过概况》一文,发表于《合作月刊》卷2,第9、10期合刊上,为最早介绍开弦弓缫丝厂的调查报告。1933年,1月,陈杏荪用积累的资料写成《开弦弓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三年经过概况》一书,由震泽頔塘印书局印刷出版,今存浙江省古籍图书馆。
三、少年立志金不换
发现《开弦弓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三年经过情况》一书的青年,名字叫岳钦韬,浙江嘉兴人,现今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那么他是怎样发现这本书,又是怎样与开弦弓村建立联系的呢?这里有一段精彩的小故事:
小岳自小聪明好学,念小学时多年被评为三好学生。随着年岁的增长,他的兴趣日益广泛,特别爱听历史故事。当他听到嘉兴原有一条铁路,名字叫苏嘉铁路,可以直通苏州,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鬼子破坏掉了。小岳一面感到十分气愤,另一面又感到非常好奇。读初一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课余时间投入到对苏嘉铁路的研究中,主要是收集资料和现场踏勘,成为最年轻的研究员。
父母看到小岳从小就有志气,心里非常高兴。父亲还专门带小岳到嘉兴老火车站遗址寻踪,多次在嘉兴周围寻找苏嘉铁路的路基、桥墩等遗迹,讲述苏嘉铁路的故事给小岳听。但是,父母亲在高兴之余,很快又担心起来了,因为小岳的研究兴趣已到了一发不可收的地步,一有时间就到图书馆查找资料,记录有关传闻,而把功课放在第二位。虽然父母多次劝说,小岳还是无动于衷。
小岳读初二时,有一天他在上海新民晚报上,看到吴江周德华发表的介绍苏嘉铁路的文章,如获至宝。他立即写信到新民晚报社,索取作者的地址,然后写信与周德华联系,请教有关苏嘉铁路的问题。周德华在尽力答复和支持的同时,建议他再与吴江人大办公室朱云云联系。几天后(1998年4月),朱云云接到小岳寄自嘉兴的来信,信中提出一连串有关苏嘉铁路的问题请求解答。朱云云看到这封信后,对这位研究苏嘉铁路的初二学生所具备的志气和精神,十分钦佩和吃惊,由衷感到应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但又想到必须提醒他,先要正确处理学习与课余研究的关系。因为如果盲目鼓励他,那么犯错误的首先是自己。
朱云云认真地给这位陌生的初二学生,写了一封长信。虽然也写了肯定和鼓励的话,并介绍一些苏嘉铁路的情况,但主要篇幅是劝导的内容。他在信中对小岳说:“初中阶段的学习门门功课都重要,都是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决不能因课余兴趣和研究而影响学习。只有先学好功课,争取考上重点高中和对口的大学,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有一个高的起点,才能真正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大的贡献。同时,你还是未成年的初中生,你的课余研究必须征得父母亲的同意,并在父母的指导下进行。”
想不到的是,由一位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写的这封平实的信,惊醒了小岳,使他认识到父母平时的劝导是正确的,从此他摆正了学习和研究的关系。
四、著书立说写春秋
2000年,岳钦韬以优秀的成绩考入浙江省重点中学嘉兴一中;2003年,录取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2007年,进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读硕士研究生;2010年,考取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读高中时,岳钦韬课余完成50多页的《风雨苏嘉铁路》,全文刊登在嘉兴市地方刊物《嘉禾春秋》上。读大学时,他的论文《苏嘉铁路始末——日军侵华的又一罪证》参加浙江省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研讨会,获二等奖,他是与会最年轻的学者。他与浙师大法政学院院长张根福教授合著的《抗战时期浙江省社会变迁研究》(2009年5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46万字),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排名列全省专著类第一名。读硕士研究生时,完成30万字的撰写任务,在《史林》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有的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10年硕士毕业前夕,他又获得上海社科院“张仲礼优秀研究生奖”和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小岳不忘旧情,多次在假期里抽空来吴江,拜访周德华和朱云云两位忘年之交。2007年,当他知道朱云云正与姚富坤合作撰写《江村变迁》的专著时,他主动利用自己查找历史资料的优势,查找到1957年反右运动前后20多份有关费孝通先生的专著和文章,弥补了写作中的资料缺口。2011年,小岳得知朱云云参与开弦弓村组织的《开弦弓村志》编纂工作时,又热心地从大学民国时期期刊文库中,查找到6份关于开弦弓村创办股份制缫丝厂的新闻报导和调查报告,并用电子邮件发给朱云云转给村志编纂小组。
他在紧张准备博士论文的过程中,依然牵挂着《开弦弓村志》编写的史料工作。去年初秋,他在杭州古籍图书馆查阅资料时,惊喜地发现了《开弦弓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三年经过概况》的书名条目。回校后,打电话及时把这一信息告诉朱云云。《开弦弓村志》主编刘豪兴教授和编纂小组成员得知这一发现,都非常高兴,委托小岳想办法复制这一资料。经小岳努力,在杭州古籍图书馆的大力持下,制作了本书的照相文本。这本由开弦弓缫丝厂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陈杏荪撰写,详细记录中国农村创办的第一家乡村企业的,已被历史尘封的权威性著作,相隔80多年后,终于又与世人见面了。本书为村志工业卷提供了更真实、准确的乡村工业起始和股份合作制的史料,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