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党史 >> 红色故事 >> 黎里的太平军活动

黎里的太平军活动

2022/6/22 3:39:05    作者:  杜培玉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4499

咸丰10(公元1860)太平军于5月初5日进攻黎里,未能取胜,退回平望。

当时黎里已有地方团练武装,由萧子坚、沈岭梅、蔡尧栋为首,设巡防局于东岳庙。513日,驻守平望的太平军派战士张燕山手持榜文,单身一人迳至黎里巡防局。榜文上写:“及早归降,誓不杀人。”张燕山命清吏投降。结果他被清吏斩首示众。516日,黎里镇派大量兵丁及团练埋伏地塘口,抓住数十人。当时萧子坚审问,硬说其中3人为“真长毛”,立即斩首示众。526日,平望被湖州团练赵竺森(景贤)攻陷。67日,太平军再度攻占平望,并直逼黎里。

6月初8日,太平军大军进攻黎里。据蔡丙圻于613日致蒯士芗信函中说,太平军人数之多,有三千小船,凌晨,太平军先以小部队袭击巡防局所设的西营及南营,小有接触后,太平军佯作撤退,但立即分水、陆两路进攻。双方开炮,声震如雷,大火四起,火光冲天。太平军攻势猛烈,锐不可挡。而团练兵丁见大势已去,便纷纷逃跑,团练头目管三观、徐泰吉先后被打死。在太平军前后夹击下,团练部队溃不成军。这次战役歼灭团练近500人,太平军很快占领了黎里。

太平军攻占黎里后,驻军于东圣堂及城隍庙,称为“公馆”。驻军将领钟良玉,湖南籍,举人出身。他的部下纪律严明,买东西照价付钱,否则即使一米一粟一蛋也不取。而且所付货款从优,很受百姓欢迎。当时黎里参加太平军的人说,跟随太平军打仗,太平军见了妇女从不奸淫,见难民从不杀。当时黎里街道上太平军战士来来往往,居民毫不惊惶,街市渐渐恢复。当时民谣说:“长毛不抢短毛抢”。(“短毛”即是指土匪。)

官兵与土匪作恶多端。柳兆薰作为拥有四千亩良田的大地主,曾寄厚望于官兵。但他耳闻目睹的事实令他改变了看法,他在日记中记道:“昨日官兵又到,焚烧市梢房房屋,捕人船,劫米。”他认为官兵下乡“志在掠财物,非为杀贼也。”“军士抢劫,仍肆骚扰。”至于土匪,更是趁火打劫。在太平军尚未攻占黎里时,328日土匪就已在六里厍放火,6月初2日又在镇西市梢放火。太平军攻占黎里后,611日夜间,土匪又潜入几户人家,抢劫搜索。太平军闻讯,急去追捕,部份土匪逃脱,捕获5名,当即正法。土匪常乘船流窜于四乡河荡中以及北厍、莘塔一带,太平军多次追击,专捉流窜的土匪。击败土匪后,没收他们的浮财,低价售与百姓,老百姓“纷纷争买如鹜”。

太平军到黎里后,即下令严禁剃发,禁戴清代帽子,令民间留长发,包头。并颁“士务条例”,提倡信奉耶稣教。毁去佛教道教庙宇道观。为表示对佛教中菩萨的藐视,太平军黎里驻军首领钟良玉曾先后两次乘坐城隍老爷的轿子,鼓吹排仗在镇上游示一圈。1860919日,太平军进驻芦墟,钟良玉也是坐城隍老爷轿,由黎里下船去芦墟,士兵前呼后拥吹鼓兴贺,排仗游行。太平军对贫苦百姓进行施粥,施药,施寒衣等救济,深受百姓称道。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又出告示,捕人一定要出示太平军乡官局的令标,否则可拒捕。当镇上秩序渐渐建立后,太平军即准予“开印演剧”。太平军驻扎黎里期间,黎里镇社会确实是安定的。

在收交粮租方面,太平军于186011月初2日有明确规定:“租粮皆照额3折,租收4斗米,内归粮6升,局费内扣。公局收租,概用折色。”“被焚、被水没之圩,概行豁免。被掳者减半。”收租办法是:“先归租,俟业主收清票,租户持执票完粮。并预先悬牌告示哪一天收哪几个圩的租粮。20天后(当月21日)又通知:业主须等到粮务开销有余,才可以去领租。咸丰11年(186110月规定:“赋每一斗四升,正耗一升四合;要白米,价六千;银还三百三十,耗七十。”并规定田主不得私自下乡收租。这些规定对地主阶级的打击确是沉重的。

清同治2年(186311月,当时吴江、苏州均已被清军占领。清军几度进攻黎里,驻守黎里的太平军英勇奋战,击退了清军的进攻,并将清军千总阮庆福击毙。1123日,平望失陷,黎里失去依靠,驻守黎里的太平军奉命撤军。于是清军来黎,驻守陆家荡。

太平军进驻黎里时间三年半。在此期间,太平军以其严明的纪律及利民的政策深得民心。社会秩序良好。大地主柳兆薰原来抱有成见,称太平军为“瘟毛”,甚至认为“无毛不瘟”。但事实令他改变了看法,后来他在日记中也称赞太平军严明的纪律,而对官兵的烧杀抢掠表示深恶痛疾,他后来的日记中称太平军为“毛公”、“长公”、称太平军将领为“荡公、”“龚公”、“俞公”,而且盛赞钟良玉“钟公……极谦如。告示安民,极工丽,极体恤……”“旗帜鲜明,极体面。”太平军给予黎里人民的印象是深刻的。(本文所用日期为农历)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