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 3:02:05
作者:
来源:
吴江方志
【字 号:
】
点击量:14235
莺脰湖,又名莺湖,古亦称樱桃湖,位于平望镇境内。据《长洲县志》所载,以其形似莺脰,故名。又俗传两莺相斗于此,陷为湖,故亦称莺斗湖。据载宋熙宗四年(1240年)大旱,莺脰湖湖底龟坼,有废井街陌旧址,由此推断,当有莺脰湖系地形变迁所形成之可能。据1996年版的《吴江县水利志》记载,莺脰湖面积为2.44平方千米(3658亩),现实测为2.11平方千米,减少0.33平方千米。湖底髙程0.80米,平均湖底高程0.89米,最低湖底高程-1.7米;正常蓄水位2.95米,相应容积0.0435亿立方米,历史最高水位4.3米,相应容积0.072亿立方米,枯水位1.29米,相应容积0.0084亿立方米。西纳烂溪、頔塘来水,向东折北经京杭运河泄入太浦河。
据有关史籍记载,莺脰湖为范蠡泛游的五湖之一。莺脰湖四季景色宜人,朝夕昼夜景色迥异,明陈克礼曾在所撰《平望志》中记及“莺湖八景”,其中“平湖夜月”列入“震泽八景”(时平望镇隶属震泽县),历代名士曾留下“月落西林欲曙天,莺湖风静水如烟”(唐陆龟蒙),“月明天不夜,湖阔水常秋”
,“樱桃湖里月如霜”,“翠微深处一声笛,惊起眠沙鸥鹭行”(元赵时远) ,“莺脰湖南烟雨悭,吴江夜语孤舟闲”(明汤显祖景留春色,微汲怨夕阳。碧流浮镜藻,翠墅静岚光。晻映桃花醉,参差菜陌香。钟声帆澹霭,寺影月青苍”(明沈宜修),“金衣翻日丽,翠脰掠霞明”(明潘耒),“棹指垂扬轻傍岸,绿云枝上挂银刀”(清爱新觉罗·弘历)应景抒怀之作。更有湖中一岛——平波台,古籍中多有记载,此台为明代道人周妙圆于天启六年(1626年)筑于湖中,嘉庆十年(1805年),重建佛殿楼宇,气势雄伟,清新别致,十四年,重建玄真子祠,台周四围遍载杨柳,形成一方胜景,登平波台赏景者络绎不绝,各地香船途经莺脰湖都要傍岸进香。文人学士在此吟风弄月,留下“醉横双眼长歌里,疑泛蓬莱清浅流”(明潘有功),“积水月中镜,中流峙此台。云从湖岸落,海涌寺门回,柳外千帆去,沙边一鸟来”(明钮应斗),“化工妆点成新象,水殿安排胜旧游”(清嗣郢),“万顷烟涌一邱,当年仙迹至今留”
(清性炳)等佳句,可想当时平波台香烟缭绕,罄钟铿锵,梵音起伏,吟景唱和,极盛之况。还有一李姓士人记述了五月五日在莺脰湖上赛舟竞渡的盛况,文载:“水上驾台阁,俱回翔湖中,画舫青帘,观者以千万计。”
有关平波台还有打擂台的传说,民间故事《平倭台》和评话《平波台打擂》都与此有关,说的是嘉靖年间,一少年脚踩七十二根梅花桩,跃上设在平波台上的擂台,制服倭寇所携的石猴一事,大长了中华志气。明清古籍中除记述“莺湖八景”“平波台”内容外,尚述及沿湖其它胜迹,如驿楼、望仙亭、耀武亭、将台、演武场、饮马池、元真钓矶、放鸭滩、问莺馆……有关诗文传说俱存,而景物已消失。
今日莺脰湖畔风光依旧,清风徐来,碧波粼粼;北岸复建了名刹小九华寺,黛瓦杏墙,梵音缥缈,香烟氤氲;西岸迁建了莺湖公园,绿树荫翳,鸟语花香;2003年濒水而建的新世纪文化广场,跻身第一批“全国特色文化广场”,被誉为全国“乡镇第一文化广场”;平波台填土拓展,住宅楼拔地而起,五星级酒店笑迎四方宾客,建拱桥与广场相接。如今不说是节日,就是平日里,早上傍晚,莺脰湖畔人头攒动,有小憩闲坐的,有玩耍嬉戏的,音乐声、说笑声,耍太极拳木兰剑的,跑步的打球的,音乐声说笑声热闹不已。如果说昔日莺脰湖是文人雅士会聚之所,那现今莺脰湖乃是寻常百姓驻足赏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