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水韵吴江 >> 运河千秋 >> 吴江水则碑

吴江水则碑

2023/1/2 3:26:50    作者:  来源:  吴江方志    【字 号:  】   点击量:42732

宋宣和二年(1120),朝廷在吴江县长桥垂虹亭旁竖立了水则碑。到今天,水则碑不仅具有重要的水文价值,更是非常有价值的文物。

“水则”的”则”意思是”准则”。水则碑的作用是测量水位,预防洪涝灾害。水则,中国古代的水尺,又叫水志。最早的水则是李冰修都江堰时所立的三个石人,以水淹至石人身体某部位,衡量水位高低和水量大小。宋代改为刻石十画,两画相距一尺的水则。北宋时江河湖泊已普遍设立水则,主要河道上有记录每日水位的水历。明清时江河为了报汛、防洪,往往上下游都设有水则。


  

 

古水则有三种形式:淤无刻画,如石人水则。属于这一类的如南宋在今宁波设立的平字水则,上刻一大”平”字,规定涨水淹没平字,即开沿江海各泄水闸放水,以免农田受灾曰落水露出平字就关闭闸门。明万历时绍兴重修三江闸,于闸旁改设”则水牌”,刻金木水火土五字,规定水淹至某字,开闸若干孔放水。于只有洪枯水位刻画。如《水经注 》”伊水注”记载三国魏黄初四年(223)伊阙石壁上的刻画及题词曰自唐代已有的长江涪陵石鱼只刻记枯水位等。民间自刻的这类刻画不少,大江河上往往存有前代遗迹。盂有等距刻画的水则碑,最为常见。如宋代至明代太湖出口、吴江长桥刻有横道的石碑,用以量测水位,此碑还刻有非常洪水位。吴江长桥另一块刻有直道的石碑为记录每旬水位用,它上面也刻记非常洪水位。

吴江水则碑分为”左水则碑”和”右水则碑”。左水则碑记录历年最高水位,右水则碑则记录一年中各旬、各月的最高水位。其中左水则碑早于明清之际损毁,清乾隆十二年(1747)仿建,改名”横道水则碑”补立于亭之左侧,现下落不明。苏州博物馆藏有横道水则碑拓片。右水则碑曾沉于河中,1964年太湖水文调查时捞起,仍立于长桥垂虹亭旧址北侧岸头踏步右端。1967年,长桥坍塌后碑石拆除,现下落不明。

吴江的左水则碑碑石高1.87米,宽0.88米,厚0.18米。碑面划分七则,则距0.25米,碑文为:”一则,水在此高低田俱无恙曰二则,水在此极低田淹曰三则,水在此稍低田淹曰四则,水在此下中田淹曰五则,水在此上中田淹曰六则,水在此稍高田淹曰七则,水在此极高田俱淹。”意即为规定水位相当于1划时,无论高田低田都不会受灾曰超过2划,极低田地受灾曰超过3划,低田受灾噎噎超过7划,极高的田地也会受灾。如果某年洪水位特别高,即于本则刻曰:某年水至此。该水则上刻写的最早年代为1194年。由此可知,水则碑不仅是观测水位所用的标尺,而且也是历年最高洪水位的原始记录。右水则碑碑面刻有”七至十二月”的六个月份,每月又分三旬的细线,还有”正德五年水至此”、”万历卅六年五月水至此”等题刻字迹四处(见《水文 1982年第5期,胡昌新,”从吴江县水则碑探讨太湖历史洪水”。)从吴江水则碑,我们可知宋代为统计汛期农田被淹面积,已建立了水位观测制度,这也是我国观测水位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最早记载。

   (王来刚)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