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01月11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望族 >> 国学名人 >> 南怀瑾 >> 南师著作 >> 道家著作 >> 老子他说 >>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一章

2015/3/29 19:30:00    作者:  南怀瑾 来源:  吴江方志    【字 号:  】   点击量:1961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囱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老子的物是什么东西

孔德是大德之意。依佛教习惯,写信给老前辈之尊称为某某大德。古代佛学从梵文翻译成中文的同义字,本来是有孔德,但因孔子姓孔,后来才将孔德改成大德,孔是大,德代表真正有道者的行为。,则指内涵的包容作用。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他的内涵,只有一个东西--“惟道是从,二六时中,随时随地,每分每秒,都在要求自己合于道的原则,起心动念,一言一行,无有稍微违反道业。澹兮其若海,永远包容一切,容纳细流,会归于一,没有离谱走样的情况出现。这是本章开头提出做人的大原则,也是说明修道人出世的态度,以及道是如何修法。

这一章需要一口气念下来,不可间断,这样味道才够。古人读书的时候,总是摇晃着脑袋念,有时一口气念得接不上,不得已切断文气,那不行。学古人文章,当那文气一路顺下来时,管它中间句子对不对,总要先把握住一气呵成,如果中途停顿,再接下来就差多了。写毛笔字也一样,即使笔上墨已不够,字未写完,也不想再蘸一下,因为再停下来蘸墨,那股淋漓尽致的气势便中断了,划不来。那硬是像打球一样,手用力一挥,球嗖的一声,形成一个强劲有力的曲线,就过去了。好的文章,好的诗词,同样讲究气势,气势不足,或者不连贯,必然影响它的美感,这之间的微妙之处,很难阐述清楚。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我们后世许多研究老子哲学的人中,有一派说老子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因为在老子的书中有好多处,提到字。这一点确须特别注意,在春秋时代,并没有所谓唯心、唯物的理论。那个时候所说的,等于我们现在讲这个东西。这在古书诸子百家中可以引出很多证据。我们现在的常用语你这个东西是什么东西,假使五百年或一千年后的人,来考证这一句话,也许会觉得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的中国人,语言真麻烦。东西是什么?东是东边,西是西边,两个方向怎么能合拢成一个名词呢?

例如,我们现在有些人,喜欢骂别人你是什么东西!我觉得这话骂得很好,因为我自己再怎么找,也找不出自己是个什么东西。我是个人,并不是什么东西。然而,这一代的语言东西二字,合拢来就是一个观念。这个观念很难下注解,可以叫东西,也可以叫东西。古人讲,也同样是这种意思,并不限制确定只是表示物质。

事隔两千多年的后人,不明此理,糊里糊涂把当成唯物之物,硬以现代人的文字观念诠释古人的文字观念,这不是很严重的拿着鸡毛当令箭吗?比如,庄子说他的话,十之八九为寓言寓言一词最先出自庄子。近代日本翻译西方文化,将那些幻想假托的故事,便借用寓言一词做代表。结果现在年轻人不懂,以为寓言就是文学家凭空幻想、所创作出来的东西,如《伊索寓言》一样,反而视庄子所说的寓言都虚假靠不祝这岂不是颠倒是非、阴错阳差了吗?

老子讲,千万不能当唯物的物解。老子所说的物,用现代名称来说,便是这个东西的意思。东西就是东西,是勉强指陈某一种事物,再进一步讲不出一个所以然的代名词。这等于佛家说,有一个不可思议的自性光明,西方人崇高无比的上帝,这些形容绝对性的宗教词句,一到了禅宗祖师们手中,就把所有宗教的外衣都剥光了,而以这个来代替。这个那个那个这个这个又是什么东西?东西便是东西,无法注解,只有自己亲身见到证到才知道。我们了解了在当时的文字概念,自然不会随便给古人栽赃,说他是唯物思想,否则那太离谱、太莫名其妙了。不过,有人还会误认孔明就是孔子的弟弟,这也是令人啼笑皆非,无可奈何的自由心证,只好由他去认定属实吧!

至于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这其中牵涉到中国文字问题,更是复杂。我们现在一听恍惚一辞,就解释为精神散乱,昏头昏脑,类似现在流行吃强力胶,注射速死坑者的精神迷幻状态。因此,有些年轻人拼命吃强力胶,以为是享受,结果把身心搞砸了。其实,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我们姑且不用繁琐的训估学来解释这两个字,单就字形,便可看出是竖心旁加一个字;是竖心字旁加一个字,意谓心地光明,飘然自在,活活泼泼,根本不是颠三倒四,昏头昏脑。如果修道的结果,像喝醉酒一样,迷迷糊糊,东倒西歪,需要好几个人扶着,才叫做恍兮惚兮,那还算修道吗?

老子是说,这个东西,它是惟恍惟惚的。勉强来描述,是说它有这么一个不可思议的光明洒脱境界。所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字,源自古代南方楚国语助辞的用法。楚国文化,遍布长江南北,自成一个系统,就历史而言,当时的楚国,乃祝融氏之后,也与神农的文化有关。孔子的文章章法,是属齐鲁文化的传承,具有北方朴实敦厚的气质。老子的文章,潇洒而有韵律,具有南方文学的风格。而在老子之后,代表南方楚国的文学,便有屈原楚辞《离骚》的出现。字,古时是否念做西的音,是个问题,只是我们现在一直把它读做西字的音罢了。严格而言,古代字,不念西音,其性质类似现在唱歌时常用的字,或字,讲不出一个具体的含意来。有人主张,此字应以闽南音或客家音的,拉长声调而唱。如果它构成一个辞,该是两个字以上连在一起,而形成一个独立形容词,并非完全无意义的填入文章之中。

春秋时代南北文学的境界

研究历史文化,需要了解当时不同地区的文字风格的趋势。楚辞,以及词赋等华贵美丽的文学作品,出于南方。后代思想的发展,老庄、禅宗皆在南方,尤其长江流域一带最为盛行。这一点,年轻一代的后起之秀,在研究中国文化,重新整理中国文学、哲学时,有必要加以特别注意。一般来说,北方民风,温柔敦厚,朴实无华。方方正正,顶天立地的仁道文化,往往由北向南发展。而思想高明、空灵优雅的文化,则诞生于南方之地。这几乎成了一个定律。我常以此观念,研究欧洲历史,美国历史也一样。欧美方面,北部出来的人物,或文化思想,就与南方不同,北部的人们,行为笃厚,气质浑厚。南方出来的人物,像卡特就很有问题。这很奇怪,只由于东、南、西、北地区方向的差别,冥冥中影响山川人物以及文化的异同问题,和《易经》象数的法则又大有关系。

老子又说,在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换言之,在毫无边际、活活泼泼的一片光明境里,就有这么一个境界。者,境界也。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而且在这个光明的境界里,似乎确有这么一个东西。等于佛家所说: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在空空洞洞里边,又非真的空空洞洞。这个其中有物,既非唯心,亦非唯物,而是心物一元的那个东西。修道人可以到达这种莫可名状,光明无际,荒兮其未央哉的灵活自在,若虚若实的境界。但是这个境界,这个东西,老子不想再加上一个名词去解释,恐怕以词害意,只好简单地用、用来表达它。在佛学中,也常说不可思议,或不可说来结束其词,个中况味,只好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此精不是那精

接下来,老子又搞出一个大问题。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是形容其深远,是形容其高大。如果当时用齐鲁文化的文笔写来,或者使用巍巍乎三字来形容。可以用太空的现象作比喻。如飞入清冥,代表远远到达无穷高、无穷尽的太空中去,甚至还遗忘了太空的观念。一个人的修养如果达到这种程度,便可了解这中间确是其中有精。但是提到,便须千万注意,不可以物质观念来解释这个精。当然,不是如后世的旁门左道所指的精虫卵子之精,它是包含精灵精华之意,不可测量、不可捉摸的精神之精。

但后世道家所讲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究竟有没有这回事呢?--有这回事。但千万别误认所指是人体生理周期所产生的精虫卵子。如果这样认定,就有毫厘之差,千里之失。有一位在美国研究心理学的同学,回来跟我讲:真糟糕,现在美国心理学家,提倡老人可以结婚,享受充分的性生活,并不承认中国道家十滴血一滴精的说法,而且不反对多交、杂交,这不是要把老人玩死了吗!这位同学毕竟是知识分子,不能做到绝学无忧,一直担心得不得了。

于是,我问他:你知不知道所谓十滴血一滴精的说法,是怎么传到美国去的?他说:道书上都这么讲。我告诉他:这不是正统的道书,这种书把认作男性精子及女性卵子,根本大错特错,事实上精子卵子也不是单靠血液变出来的。美国这些心理学家、生理学家,拼命攻击这种观念,是有其道理的。人家有科学上的根据,岂会随随便便相信你的说法,怪只怪我们自己贩卖中国文化的人搞错了。

所谓,很难加以明确的界说。如果在人身上而言,可以包括各种荷尔蒙--内分泌等等,但不仅止于此,很难细说。至于”“二者,更有待于另做专题讨论。如果根据《黄帝内经》所载,在医学方面,所指的,也不是精虫卵子,早已有了特别的说明。比如,我们听人说:这个人精神很好!你总不会认为说他精神好,就是他体内的精虫特别多吧!当然没有这种道理。精神是无法以言词作具体形容的。然而真没有这个东西吗?却毫无疑问可感觉到人身却具有这股活力的作用。精神好或精神萎靡,与人体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况,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个学道者,倘若经年累月地打坐,结果一日一日,越坐越没精神,越修越昏头昏脑,那就错了。这可不是窈兮冥兮。真正到达窈兮冥兮的空灵境界,只要你眼神稍稍凝定几分钟,就等于常人几小时的睡眠,这是其中有精,由此才谈得上炼精化气的功夫。像这老子、庄子书中,谈修道功夫境界的文字,非常多,不是一般哲学观念、或文人的艺术想象所能理解诠释的。那硬要实修实证,方能体会个中真相。

然后,老子又形容精神之重要,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此处之,在用法上,几乎已到达佛家所说不生不灭的境界。佛经名典《楞严经》亦云:心精圆明,含裹十方。修心养性到此等地步,可以盖天盖地,包容整个宇宙。因此,老子说:其精甚真,它是个绝对真实的东西,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的。其中有信,确是实有其事,确有这个消息,只要你从身心上,真修实证,到时便自然有一步一步的征信效验。

孟子的证道

讲到这里,且让我们借用《孟子·尽心章》的话来注解老子的其中有信,却很恰当。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如果大家要谈修养功夫,只是一时兴来,随便搞搞打坐,认为好玩,没有将它当作人生第一件事,那么也只是混混日子,没有什么好结果的。假如真把它当作人生第一件事,朝暮念兹在兹,没有须臾荒废,如此便是到达可欲之谓善,随时随地有如抽鸦片烟上瘾一样,到时间不上座,就显得无精打采,非坐一下不可。所谓抽鸦片一样有了瘾,这是比喻之辞而已,不可误会。

这么用功上路,渐渐就会到达有诸己之谓信。那是说,火候到了,必然会有它的境界呈现,可以征信无疑。孟子这一段话,一路下来,讲的都是修持功夫的层次经验,不只是比量的理论而已。老子对精、气、神三样东西,是分开提出的,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只要锲而不舍,不退失道心,久而久之,精神气息的妙用象征,一步一步呈现,一层一层往上提升,终至契人形而上的妙。

因此便说,形而上的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它是参天地的造化之机,不生不灭,永恒存在。从古至今,真理只有一个,无二亦无三。但是世界上表达不二法门的道之名称,可有千差万别,不只一个而已。叫它是,是,是,是,是,是,是如来,都同是代表这个不二之道的别名。这个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永远不可磨灭,横竖三际,遍弥十方。我们的传统文化,便名它是道。

如实悟了大道之后,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这是说,等到证得了真理,那么你便能无所障碍地观察一切众生相,了知一切众生的根性。众甫就是众人,也作解,代表男性。古代社会,处处以男性为重。读古人文章,假如有一个人名张大,替别人写一篇序,下面落款是:某朝某年某月某日张大甫序。后世人看了,不明就里,以为这篇文章是张大甫作的。有时候名字外又加号,比如他号小仙,于是落款写成:张大小仙甫序。这么,就会有人误认此人名张大小,号仙甫。实际上,作者真名叫张大,号小仙乃表示他是男人。古时代有许多文章署有此字,究竟从哪个时代开始发生此一现象,有待查证。其实,作者是道道地地的男人,谁又会把你当成女人看?一个字加在其中,实在容易混淆不清,引起误解。像我们的大诗人杜甫,这么一来,不就要被看成杜男人了吗?这些地方,便是中国文化中,过分玩弄文字常有的流弊,的确需要改革简化明白才好。

众甫同于后世佛家所说的众生,当你得了真理大道之后,芸芸众生的种种习性、种种因缘,干差万别的生命状态,皆可一目了然,看得透彻。所以老子说: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我为什么能够了解一切人的根性,一切人的心理思想呢?就是以此而来。因为得了道,由这个至高无上、恍恍惚惚的道,通达变化无穷的宇宙万有,照见无涯无际的生命现象,所以才能无所不知。

说到这里,据我所了解,目前有一些年轻人,喜欢学打坐,各式各样的方式都去试试看,却不懂得真正静坐的身心原理,盲修瞎炼,坐得头昏昏,脑钝钝,有时前面稍一有光,便以为是惟惚惟恍其中有信,是有道的现象,这是要不得的。像这样的现象,你若刻意执着,自以为是,它便是得道的信,那么,就可以警告你快要到精神病医院去了。于此,你必须参看佛典《金刚经》的几所有相,皆有虚妄的道理,以免玩弄精神,走上歧途。

一般打坐,那点些微之光的恍恍,并不是道。我看很多青年人,智力不够,慧学不通,一下便误入其中,认为自己不得了,确实令人叹息。老子讲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或者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等话,百分之百没错,但那是指心光广大,盖天盖地,类似佛典《楞严经》所说的心精圆明,含裹十方的道理。况且,这些词句还只是对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勉强形容而已,千万不要看到一点小亮光,就在那里大惊小怪,如痴如狂。

还有,中国的道书,流传下来有八千多卷,书中常常形容那样东西为圆陀陀,光灼灼。于是许多热中此道的人,便落在这个语言文字的案自中,只要闭上眼睛,看到意识中有个圆光出现,就把它当作圆陀陀,光灼灼,一时便已得道了似的。香港有一位修道的朋友,写信来说,他已得到那个圆陀陀,光灼灼的灵光,可是最近不知怎么掉了,希望我能告诉他,如何再把那个境界找回来。我看了信,啼笑皆非,真想买几颗发亮的玻璃珠寄给他玩玩。

圆陀陀,光灼灼,这只是道家对于修道某一种境界的形容词而已,有同于老子所说的恍惚之处。然而,为何会有诸如此类的境界出现呢?因为你在静坐中,虽然妄想减少,但是身上血液、气脉还在运转流行,身心气血,二者相互摩擦生电,形成这种现象。如果你认清楚了这个还不是道,只是静坐过程中必然的阶段而已,那么很恭喜你,你再一切放下,不执不着,顺其自然,慢慢身心会一步一步变化,一层一层提升,这就是某种程度的其中有信

同时,也不要认为圆陀陀,光灼灼,和老子所讲的是一回事,那也不对。这个是什么?它包括了整个身心良性的转化。你说你已得到圆陀陀,光灼灼,那好,我问你,你身心健康变化了没有?如果有变化,又变化到什么程度?真正学佛修道,只要到某一阶段,必然变化气质,心境开朗,即使没有返老还童,至少也能祛病消灾,身体健康。若不如此,那就很有问题。

所以,老子特别强调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个光明灿烂的境界里,有这么个东西,大家不要把这个东西,视为实际具体的事物,否则便是自我作践,自己为难自己,为了求道,适得其反,那就很罪过了。这一点一定要认识清楚。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