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01月11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望族 >> 国学名人 >> 南怀瑾 >> 南师开示 >> 阴功积德

阴功积德

2015/3/22 22:57:00    作者:  南怀瑾 来源:  吴江方志    【字 号:  】   点击量:6156

老子所讲道德的道理,就是生活的艺术。真正懂得道德的人,就是行无行,做了等于没有做。也就是说,中国人讲的做功德好事,不是明做的,而是阴功积德。古来的教育,做好事别人不知道,这种阴功慢慢累积起来,留给后代,留给子孙;实际上,留给后代子孙的还是教育。一个人真正的道德是不求人知的,所以,行无行就是无为之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上品的道德,以现在观念而言,就是说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一个大善人,并不以为善是了不起的好事,他做善事,只是他的普通行为,表面看不出是在做善事。如果让人看得出他是善人,是在做道德的事,这已经差太远了。

上古的文化,对于道德的行为,始终注重四个字,就是阴功积德。主张做好事要的一面,不是的一面,要使人看不见;为别人做了好事,别人并不知道,帮助了别人,受帮助的人也不知道。这就是阴德,这也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以老子的观念来看,所谓下德,是不上品的道德。不失德就是已经被人看出来的德行,那是着了相,所以是下德。依佛家来讲,着相就不高明了,《金刚经》也是叫我们不着相。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这句话是解释上品的道德行为,是说做了善事,看不出来他在做善事。上德无为是说上德的作用,是合于形而上的道体;而无以为是说他在作用的时候,是自然的,不会给人看出来,没有一个目标,也是很轻松地把一件事做了。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等而下的下德,就差一点了,是有所作而有所为的,看起来孜孜为善,人人知道他是好人,又做好事。这是划分上德下德的原则标准。

 

所谓善行无辙迹,是说真正做大善事,行止高洁的人,他所做的好事,完全不着痕迹,你决看不出他的善行所在。因此,中国文化几千年来,非常重视阴功积德。一个有道德的人,为善不欲人知,因为他不求名、不求利,更不望回报;如果做了一点好事,还要人家来宣扬,那就与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得太多了。所以,真正为善的行为,不像车辆行过道路一样,留下痕迹,如果有了轮印的痕迹,就知道车子经过那些地方,等于自挂招牌,标明去向或宣扬形迹了。

所以说善欲人知,便非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由此理推,一个人要修道,当然是世界上最好最善的大善事,但无上大道并非人为的造作所能修得的。是本自清虚寥廓、寂灭无为的,一有了方法,一有了境界,早已落于下乘,就如车过留痕,已有形迹可循,已非至善了。

后来庄子更加发挥善行无辙迹的意义说:绝迹易,无行地难。一个人的动作行为要想不留痕迹,虽然已经很难做到,但也不算太难。比如强盗和小偷,他在作案的时候,尽量要消灭现场的痕迹,甚至戴上手套,穿上袜子,想要做到不留手指足趾的印模。这也不算太难的事,挖空心思,还能做到。但是他在自己作案以后的心田中,那个事实的影像,却是一辈子也难消灭的;甚至到临死的时候,内心更加明显地有罪恶感。这便是庄子所说绝迹易,无行地难的道理。

同样的,一个人做了好事善事,尽管想要做到不使人知,不自我显扬,但为善最乐的心情,终会存在心像之中,虽然只求阴功积德,可是仍有心理上善行的痕影。这也是绝迹易,无行地难的最难之处。

唐末神仙吕纯阳真人,相传能御剑飞行,在空中来来去去,这在飞机与航天飞机还没有发明的当时,那是多么的值得人们羡慕啊!吕纯阳自己便有一首诗说:

朝游北海暮苍梧 袖裹青蛇胆气粗

三醉岳阳人不识 朗吟飞过洞庭湖

苍梧在广西,青蛇是剑。一个人能在一天当中,轻身飞过整个的南北地区,当然是飞空无迹,多么可贵!但如从庄子的观点看来,仍然是绝迹易,无行地难。所谓此虽免乎行,这虽然不要走路那么辛苦,犹有所待者也。他说要如列子一样凭借风力而行,如果没有风力,也是飞不起来的。总之,飞来飞去,表面看来不着痕迹,但你总还是地球上的人物,总要落到地球上,要脚踏实地才行啊!

我们讲了这些故事,还是多方说明善行无辙迹的不容易。现在让我们话说转来,借用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的方法,却与佛家对于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大乘说法不谋而合。例如佛说布施必要做到三轮体空,所谓三轮体空,就是说当你在布施帮助别人的时候,施者的我相与受者的他相,以及施事(布施行为的事实),这三种心理和行为现象都必须当下皆空,彻底不留痕迹,才能达到度过彼岸的真空正智而得大解脱的境界。如果有一个境界,那就是着相留迹了。这只是借用名词而已。说到彻底之处,便是禅宗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才是究竟。

讲到这里,我们再举一则唐代鼎盛时期禅宗的故事,做更进一层明显的说明。禅宗有一位著名的大师,叫南泉禅师,他是马祖的大弟子之一,在唐代各大禅院中,他的教化算是比较轻松幽默的一个。因俗家姓王,平常他常自称王老师,不喜欢什么大师、禅师、法师或师父的称呼。

当时一些禅宗丛林的大寺院,寺产很多,放租给一般老百姓耕种,到了时间才有人去收租。有一年的秋天,南泉禅师亲自下山去收租,谁知到了该地头,那些佃户人家早已把素斋准备好了请他吃。他觉得很奇怪,问大家道:我一年难得下山一次,你们怎晓得我要到,而且把素菜也准备好了呢?佃户们告诉他,昨夜土地公托梦给我们,说方丈和尚明天下山,所以我们赶早准备斋饭欢迎。南泉禅师听后,脸色大变说,我修行不得力,鬼神竟然知道我的落处。意思是说,自己的起心动念,都被鬼神看得一清二楚的,那自己所谓学佛修道不是白修了吗?真正的大善人,等于佛家的大善知识、大菩萨们,他的起心动念连鬼神都不知,一般凡夫哪里能够估料他在做什么!这叫做善行无辙迹的榜样。

……摘自南怀瑾老师《老子他说》

 

假使一个人广泛地博施济众,要为整个人类谋福利事业,照现代话来说,团体、社会、政府做的公益事业就叫社会福利。中国古代有没有社会福利思想?假使有研究社会问题的,这个问题要注意,在中国历史文化里,好像找不出社会福利问题的记载,事实上有没有呢?有!社会思想早有了,社会福利思想也早有了,过去都偏重在个人做,以个人立场,做社会福利事情,这是中国人的道德修养,告诉人,有钱做做好事,修桥铺路,再不然夏天在路上摆一些茶缸。我很小的时候就看到过。每到夏季,家里忙得很,天天都要烧茶,大锅大锅的烧,多少里一桶,放在那里,不要钱的凉茶,大家尽管喝。很多人家都这样做的,这些都是社会福利。中国过去的社会当然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由个人做社会工作,做社会福利,认为这是一种道德,所谓阴功积德。

……摘自南怀瑾老师《论语别裁》

 

真正的行善不是为名,中国文化叫阴功积德,阴功是人家看不见的。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像我们桌子上一定摆两部书,一部是《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个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看到了;还有一本功过格,一定摆在那里,专门劝人家做好事,都是课外读物啊。像《朱子治家格言》,我七岁就会背了,早晨一早就起,站在父亲前面背,黎明即起,洒扫庭除,都要真做的。现在尽管学校有公民教育,有什么训导啊,同学看到训导处的人背后都在骂,都讨厌,对不对?老师对你们训两句,那就是冤家。像我们就是由这些训导训过来的。

所谓行善要阴功,大家看不到的,这个累积下来才叫功德。出了钱,做了好事,还要表扬一下,你已经得了果报了,有知名度了,晓得你是善人了,所以再不要期望有果报了。

……摘自南怀瑾老师《列子臆说》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