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6/15 3:29:46
作者:
江南砚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11404
三
江南小镇,出来的人物,名震天下。而小镇的路,还是青石板。
房子,是粉墙黑瓦,门窗,是冰纹格漏空的春兰秋菊,屋前流水,门后古巷,晾衣竹竿从这一家搭到另一家。吴江不远处,是“新天地”的上海,身边,就是曾经白发苏州的大城。小镇今天还住着很多人,春天,他们会从市场上买了许多碧绿的蔬菜,打上雪白的盐,放进瓦瓮里封好,隔些日子,就有雪里蕻的清香满了一街;夏天,这里的人喜欢吃咸咸的鸭蛋,竹筷一点,红红的油冒出来,泡饭里就多了颜色;秋天,是的,在秋天可以享受一点,愉快的家宴,怎么可以没有金毛白肚紫螯清背的大闸蟹呢?草绳扎紧,再用熟油仔细封好背壳上会流出膏肓的缝隙,上笼急火,准备好陈醋解腥姜丝怯寒,最后是菊花的缤纷落英在一盏铜盆里漂动,冬天,冬天就用宜兴紫砂壶泡着的半壶龙井,未必是狮峰绝品,但保养的功夫实在是好,那颜色就透着来年新春的嫩绿。
但这一切,也许都只是浮在外面的“表象”。风云激荡的年代里,这里的人,识文,断字,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南社的出现,第一次聚会在虎丘,或者是向当年复社大会的致意。而南社发起人三位,吴江的人物占其二,在我并不成熟的历史观感里,自有渊源。
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苏州全城张灯结彩,黄土铺地,官民迎接南巡的康熙皇帝。康熙不放心苏州,苏州的读书人里遗民多,骨头硬,头颈犟。名气大,在满族统治者看来,江南一带有危险思想的读书人实在讨厌。
康熙的担心是对的。到1912年,最后推翻满洲,建立共和的,是同盟会的组织的武装起义,是“乱党孙文”三民主义思想发酵,武昌新军的首义,而南社,“合抱之树,起与毫末”,一些书生组织的“诗歌文学”结社,演变成社会舆论的刀笔,新思想如鲠在喉,与密布军营、江湖的会党合流,一武一文,断送了封建王朝最后的喘息。
江南,尤其是苏州对满清入关以来残暴统治的反抗,是异常激烈,在一部不到300年历史的断代演义里,可以说轰轰烈烈,也可以称作异数。如果换个角度立场,站在八旗铁骑的角度看,这些文弱的南方汉族有点不可理喻。都说江南人酷爱文学,小商小贩都热衷风雅,其实真是“南蛮”,死不认账啊!
出关的八旗,所遭遇的最顽强的抵抗,是江南。我们看见顺治小皇帝朝堂上的汉族大僚,最初全是北方口音的天下,山东大族归顺了,河北群强归顺了,就是喜欢泡混堂听评弹吃桂花鸡头米的江南人,剃头问题上不合作,弄了块包头白布就敢于说自己是大明义师,杀进城里,还在太湖里弄了很多军舰战船,害得江南巡抚土国宝逃跑到瑞光塔上去。
不久,南方人也做清朝大官了。可多尔衮之流,还是被吴江人金之俊骗惨了,这个江南人,从明从贼又从清,三朝元老大好人,写过的绝妙文章,是替顺治祭奠崇祯,实在难得。他作为最高级别官员“大学士”献计,绕口令一样的政策,“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俗从僧不从”,积极缓和民族矛盾,这还只涉及到衣冠问题,偏偏建议修筑满城的几条,用心良苦,康熙怎么看,都觉得恶毒,这个“潜伏”的忠臣出的是馊主意,等于蒋干盗书,把当年雄赳赳的八旗,绑在伪装顺民的苏州草船上,借箭啊!
康熙目光如炬,看穿了金某人的心机,康熙想,父亲顺治杀金圣叹是杀对了,苏州人看我们不入调啊。苦于不能马上否定前朝元老。于是,他命令编写“贰臣传”,出半口恶气。金之俊的作品,一律不准重版。
康熙不知道,在他多次南巡过的苏州南边的吴江县,有垂虹桥的诗意吴江,一个以丝绸蚕桑闻名的地方,后世出来几个小镇秀才,最后与同盟会里应外合,写写文章就断送了骁勇铁骑开创的天下。
四
《五石脂》的出版,多亏范烟桥。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范烟桥的名字是诗意的,知道这个名字,从“鸳鸯蝴蝶派”开始,很多年后才晓得,这是天大的笑话,生拉硬扯要把这顶帽子戴在范烟桥头上。
第一次看见南社人范烟桥的照片,他戴着一幅墨镜,很酷的样子。有点像今天的香港导演王家卫,但这种酷另外有一种民国时代文人的做派,后来才知道,原来范烟桥真的在电影界呆过,他编的电影剧本曾经挽救即将倒闭的电影公司,他写的电影歌曲《月圆花好》被金嗓子周璇演绎到众口传唱,直到今天,电视上还偶尔会被歌手拿来翻唱。
南社的成员,文学创作早期都是古典诗歌辞赋,而范烟桥的创作,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以小说,小品文起步,三十年代办《珊瑚》杂志。我真正读到的第一本烟桥前辈的书,是《茶烟歇》,说起来这本书找得还很辛苦。大约三年前,我赋闲失业在家,无聊中终日以搜寻乡邦文献前贤典籍,其实也不知道有什么用,没钱买书,每天大量时间消耗在网络的电子书籍搜寻下载上,时间长了,倒还有了些许收获,但用眼过度,看电脑屏幕实在很累的。一天在孔夫子网看见寻觅已久的《茶烟歇》,大喜过望,也不计较这旧书价格奇昂,马上买下。书到手,装帧就觉得舒服,一派安逸平和的气像, 此书1933年中孚书局出版,我买到的一册,是按照旧版重印的,里面的内容多为笔记,涉及吴江苏州的历史人文掌故,社会逸闻。读得津津有味。其实,不说内容,就茶,烟,歇,这三个字,个个有味道,有神韵, 好像刚蒸出的一尾鳜鱼,什么都不缺,葱,姜,盐,加的是心思,偏又只有几分意思而已,笼屉里的火侯是算到了才出水一刻的腌齑,没有烈火烹油的夸张,把五味调和的隆重与奢华交还掉,自然青葱雪白,一江春水的味道呢。
拿来做一本书的名字,真正是“苏味道”。
读《烟茶歇》,惊叹范烟桥涉猎的内容多有掌故记载,社会风情,市井情调。但读来不觉得俚俗,所谓“大俗大雅”。范烟桥的文字推敲琢磨,如玉如珠,翔实严密,考证审慎,有文学家的优美,有史家的眼光。这样的著作不是一挥而就能完成的,需要多年的积累,一个悠然的心态,字里行间散发出的气息,如此迷人,恍若苏州城当年街道小巷的味道,这味道我也只是揣测而已,如果民国苏州的气息是从容安详,范烟桥的文字,让我对一甲子前的苏州,肃然起敬。一如温家岸,他父亲当年买下的宅院,名字是何等的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