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水韵吴江 >> 百湖集萃 >> 唐家湖

唐家湖

2024/9/16 3:28:38    作者:  俞前 来源:  吴江方志    【字 号:  】   点击量:6066

唐家湖地处平望西北胜墩村附近,西接胜墩湖,承受太湖之水,东面衔运河。历史上湖水汹涌,地势险—。现已填土造田,成为中鲈开发区的一部分。

嘉靖三十四年正月,侵扰我国沿海地区的日本海盗(当时称为倭寇),从浙江南浔来到平望六里桥。吴江知县杨芷、兵备参政任环组织水军在六里桥东西荡中阻夹,击毙倭寇30余人,其余倭寇仓皇逃遁。此时,吴江县城正遇暴雨,城墙裂缝。杨芷预料倭寇不会死心,—借机进攻县城,就带兵在唐家湖袅腰桥北面筑“楼”,取名“吞海楼”。该楼一丈七尺见方,高一丈九尺多,起到了瞭望哨、指挥台的作用,并在运河中拦腰筑坝,以抗倭寇。

四月十六,倭寇集中十艘战船、三千人马,从嘉兴沿运河向北进犯,企图血染吴江城。杨芷命令手下严密隐蔽,待令出击。倭寇一路上未遇阻挡,到达唐家湖通运河的袅腰桥口时,运河大坝挡住了去路,只得拐入唐家湖。吞海楼上杨芷一声令下,楼台上红旗招展,鼓角齐鸣,喊声大作,犹如天崩地塌。倭寇乱作一团,见势不妙,想调头逃走,突然船底下发出铿锵之声,船舱内进水如注。原来,事先已有一批水性好的吴江水兵携带工具潜在水底。当吞海楼上鼓声一响,他们就在水底凿倭寇的船底,哗哗的河水向船舱喷涌,倭寇拼命挣扎。正在酣战之中,抗倭将领保靖宣慰彭荩臣率兵二千前来援助,吴江水师士气更旺。唐家湖内无数小舟射向倭寇,倭寇中箭着炮者不计其数。二军合一!血奋战,三千倭寇大都毙命。然抗倭将领彭荩臣在这场战斗中不幸阵亡。

唐家湖一战,大长了吴江军民团结抗倭的士气。事后,杨芷和吴江人、水利学家沈和诗纪念这场战争。杨芷作诗曰:三载烽烟扣小舷,盛墩时伴水云眠。湖光一览浮空日,楼影孤峰傍远天。南海共欣千舰集,北辰。指五星联。即今余孽终宵遁,万里升平奏凯还。”沈和诗曰:郎官振旅扣吴舷,不脱戎衣带月眠。唾落澄波摇列宿,气吞沧海亘春天。江涵飞阁鼋鼍隐,风飐雄旗虎豹联,鲸鲵不令仍漏网,出车重见赋言还。”一作一和,把当时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是不可多得的吴江军旅诗。

抗倭一战,使唐家湖名声大振,人们为纪念此战,就将盛墩更名胜墩。陈椿有诗赞:湖上楼船闻扣舷,仙凫恰对水鸥眠。三千组练明沧海,百万旌旗拂远天。地势近随兵势胜,郎星。接帝星联。何当直捣天狼穴,斩得楼兰振旅还。”

唐家湖滨有古风庄,是明诸生叶继武栖隐处。叶继武(16151673),字桓奏,吴江人。开始居住在芦墟分湖边,十九岁考上秀才,清军入关后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他为人慷慨,看重友情。在唐家湖北岸筑了一个庄园取名古风庄”,经常有文人雅士来这里聚会。清朝顾樵有叶泛唐家湖同潘力田赋曳诗:“西来山色翠环流,烟树苍苍接戍楼。落日芦洲渔挂网,斜风菱蔓路迷舟。归巢燕子人家晚,绕屋芙蕖水国秋。林下拓寻惟旧侣,月明今夕赋同游。”

有一天,有铜罗人吴振远、吴宗潜兄弟二人来到古风庄”,他们是参加吴昜起义军失败后到这里避难的。叶继武与这兄弟二人一见如故,收留了他们。到了清顺治七年(1650)秋天,吴江周围的文人相继成立了“慎交社”、“同声社”等文学社团,叶继武与吴氏兄弟商量后决定也成立一个以眷怀故明,耻事新朝”为宗旨的社团,社团取名惊隐诗社”,也称逃社”。

当时一般的文社只是饮酒吟诗,而惊隐诗社的宗旨,是含有反清复明的意思,因而得到了有志向的明朝遗民的响应,不少人纷纷加入诗社,人员不仅有吴江地区的,还有来自浙江嘉兴、湖州、杭州和江苏苏州、昆山等地,其中有当时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叶水浒后传曳的作者文学家陈忱、诗人和医生戴笠、文史学家潘柽章、天文学家王锡阐等。惊隐诗社成立后,经常在古风庄聚会,特别是每年五月五日祀爱国诗人屈原,九月九日祀隐士陶(明,社员集中一起,作诗赋词,以此掩护进行抗清活动。到康熙三年(1664)社员潘柽章、吴炎因为南浔明史案”牵连被朝廷杀害,惊隐诗社的活动才停止了。

叶继武的两个儿子也有文才。长子叶敷夏,字苍霖,一字康哉,自号唐湖渔隐,诸生(明、清两代称已入学的生员为诸生)。精于写诗,笔力矫健胜过父亲,他杜门嗜古,不妄交一人,也参加了惊隐诗社,著有叶隐居杂录曳叶雕虫集曳叶南阳草庐诗稿曳。他拒入慎交社,叶答慎交诸子曳七古中“矢盟金石非空文,不为酣甘宁水淡”句,表露了他的志趣。次子叶敷棻,字兰操,亦工诗,著有叶环碧堂稿曳,他过武铭斋”的对联庭竹翠浓新雨后,江枫红艳夕阳时”以工整取胜。叶敷夏在古风庄筑环碧堂,与弟弟叶敷棻一起吟咏其中。

唐家湖滨原有一株松,大四十围,高百尺,是千年古物。远观形似壶,口鼻都全。今即以一株松”名其地。清初,平望镇上孝子杨秇家酷贫,母亲死时,无钱入殓,便向人乞舍棺木。忽遇一位老人唱道:“二十五里一株松,烂欲芒鞋此时踪。”杨秇天资聪明,听出其意,到了平望唐家湖滨那棵松树下,果然得到了宝珠一颗,变卖后,将母亲安葬。唐家湖的“一株松”也就有了“一珠松”的说法。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