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6/22 3:23:16
作者:
来源:
吴江方志
【字 号:
】
点击量:20401
退思园有住宅、庭院和内园三部分组成。
住宅
住宅分外宅、内宅东西两部分,布局紧凑,可分可合。分则各成院落,合则浑然一体。
厅堂 又称外宅,位于退思园之西端,采用纵向布局,依次为门厅、茶厅、正厅。门厅和茶厅作停轿接客之用。遇婚嫁喜事、祭祖典礼或贵宾光临,则开正厅,以示隆重。正厅两侧原有“钦赐内阁学士”、“凤颍六泗兵备道”、“肃静”、“回避”四块执事牌,重门洞开,庄严肃穆。执事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正厅内现置有落地钟1只,钟体高大,镶嵌在木质框架中,寓“尽忠”之意。
畹芗(香)楼 位于厅堂之东侧,为内宅的主体建筑,以园主任兰生的字命名,是园主及其家眷起居之处。该楼南北相对,各有五楼五底,横向对称布置,一式落地长窗,挂落栏槛,檐廊相接,典雅明敞。楼与楼之间由东西复廊(又称双重廊)相连。廊下各设楼梯,可供上下,俗称十楼十底走马楼。这样雨天不走水路,晴天又可遮阳,主仆上下时又可避让。园主为使居室冬暖夏凉,底层东西间的地板制成长条板块,可随气候变化而或装或卸,灵活自如。楼与厅堂、中院之间各设一条廊道,俗称“备弄”,均可与园南外道路相通。
内宅为园主家眷居住之地,因此内宅两侧石库门均用清水方砖砌成,并有防火贴砖门以防火防盗。砖木结构的封火门,据说在同里的明清建筑中,仅此两扇尚属原物,其余都为近代复制,这也可算作是同里一宝了。
庭院
庭院是住宅到内园的过渡,又称迎宾院,以高墙与内园相隔。院中樟朴如盖,古兰飘香,清雅幽邃,又置湖石花坛,颇具引人入胜之妙。庭院布置,以庭居中,主要建筑呈南北相对布置,四周檐廊相通。
坐春望月楼 位于庭院之北侧,共有六楼六底,为庭院之主体建筑。登上此楼,可望月吟诗酬唱;也可楼前踏月,静赏花木。如有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要作多日盘桓,可居此楼而不会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惆怅感。楼之东西各有一座隐藏在屏门之后的楼梯,可分可合。
揽胜阁 位于坐春望月楼之东北角,是一座不规则的五角形楼阁,三面六窗。分上下两层,但互不相通,上层楼面与坐春望月楼相通,底层则需在内园中才能出入。此阁连接中庭和内园,互为借景。此楼设计因地制宜,在阁中居高临下,花园佳境可一览无余。
岁寒居 位于庭院东南侧,与坐春望月楼相对。室后有一小天井,栽种着松、竹、梅。此室最宜冬日赏景。风雪之时,三五好友,围炉品茗,吟诗作对,透过居室花窗,可见松、竹、梅傲雪相伴,多姿多态,一幅天然的“岁寒三友”图随即呈现眼前。岁寒居的西侧则是迎宾室,为迁客骚人舞文弄墨之处。
旱船 位于庭院横轴之西端,船头微微高翘,遥对通向内园的月洞门。前舱设置八扇长窗,如锦屏障目,隔而不断,船身相接漏窗暗廊。隐去船尾,与走马楼东侧的封火门相通。以船舫作园林点缀,在江南颇为多见。可这里是“旱船”,故更显独特。旱船北侧植有广玉兰一棵,是任兰生亲自种植,寓意园主“兰生”之名。现在这棵广玉兰虽年事已高,仍然逢春必花。
内园
内园是退思园的主园,以池为中心,亭、台、楼、阁、廊、坊、榭、桥诸建筑均紧贴水面,故而退思园又有“贴水园”之称。
水香榭 是进入内园的第一个景点,也是南北曲廊的中心。檐牙高喙,悬立水面。廊柱之间设鹅颈靠凳,凭栏俯视,池水清澈如镜,金鱼追逐嬉戏,构成一幅“鱼乐图”。壁间镶有明镜一面,窥镜见园,趣味盎然。
曲廊 贯通内园南、西、北三面,曲折有致。水香榭西南侧的曲廊廊壁设有九框漏窗,漏窗上镶嵌“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九个字,字体奇巧古拙,系秦始皇统一文字时的大篆,即籀文。文句出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在水香榭之西北的回廊廊壁上嵌砌着清初书画家恽南田的十二方临古书帖,勾刻精致。
闹红一舸 位于水香榭之南。这是一艘石舫,此石舫初看有头而无尾,有船身而无船舱。船身由湖石托起,半浸水中,水流穿越湖石孔窍,有潺潺之声。石舫风吹不动,浪打不摇,然人站船头,却有小舟荡漾之感。若天气晴好,登上石舫,可欣赏到蓝天白云倒映水中,游鱼似浮于碧空之中,行云流水,使人恍若船已启航,真是别有情趣。“闹红一舸”出自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原匾由同里人杨千里(杨天骥)手书,后毁于“文化大革命”,1982年由杨千里的外甥、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重题匾额。
退思草堂 位于内园北侧之中心,乃内园之主体建筑,古朴素雅,形态庄重。堂取鸳鸯厅式,室内陈设清雅。堂后点缀建筑小品。堂前宽阔整齐的平台伸入水中,宛如临波踏水。站在平台上,面南眺望,水域最畅,亭台倒影,景色如画。堂内鸳鸯厅后有一《归去来辞》碑拓。碑为元代大书画家赵孟所书。原碑被太仓人顾信珍藏于太仓淮云寺墨妙亭内,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虽已重建墨妙亭,重刻赵碑,但原碑已无法复原。故而退思园所存拓本,弥足珍贵。
琴房 位于三曲桥东侧水际,前临水,后拥翠。在琴房内,近可俯视小桥碧水,远能仰观假山亭子。若于此焚香操琴,或可领略“高山流水”之境。琴房东墙下几丛幽篁,投影墙壁,粉墙竹影,似画非画,又增几多安详宁静。
眠云亭 琴房南面有假山一座,“眠云亭”正峭立其巅。亭下湖石叠起,分为上亭下室,一筑两景,下层为石室洞穴。山下余脉连连,石径崎岖,并有洞穴磴道,盘通上下。登亭迎风待月,令人心旷神怡。在石室洞穴前的地坪上,有一幅以鹅卵石镶嵌而成的“瓶生三戟”图案,与“平升三级”谐音,寓意官场追逐平升通达。
菰雨生凉轩 位于内园之东南角。轩南芭蕉葱绿,棕榈苍翠,轩北则贴水。旧时,一叶芦苇,几支菰草,燕雀穿梭其间,顿觉野趣横生。轩取鸳鸯格局,屏隔南北两室。屏北正中置明镜一面,此镜是退思园第二代主人任传薪1907年赴德国考察女子教育时从德国带回,历经百年,仍清晰依然。镜旁左右有一副对联:“种竹养鱼安乐法;读书织布吉祥声。”对联原为彭玉麟所赠,是对任兰生的劝诫。原物已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现为复制品。镜前置湘妃榻一张,侧卧其上,对镜观景,幽深莫测。若逢盛夏酷暑,于此剖瓜赏荷,顿觉烦渴尽消。若阵雨突至,风鞭芦叶,雨打芭蕉,声如珠落玉盘,使人犹如置身于美妙的音乐世界之中,更是别有一番情趣。更为叫绝的是轩底原铺设三条水道,池水循环其间,有天然的降温功效,真是生“凉”有方,妙在其中。可惜这三条水道都毁于“文化大革命”。
天桥 自菰雨生凉轩西南侧沿石级盘旋而上,便来到堪称江南园林一绝的天桥。天桥古称“复道”,又称“阁道”。上为桥,下为廊。杜牧《阿房宫赋》:“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天桥连结菰雨生凉轩和辛台,弯曲自然,轻盈飘逸。此桥前后贯通,八面来风,游者居高临下,凭栏环顾,观赏其境,犹如置身于山水画卷之中。炎夏酷暑之时,这里最宜纳凉消暑。1985年评选“中国十大风景名胜”时,天桥被列为苏州园林的首选景点。1986年入选《人民画报》第一期“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专栏,成为“苏州园林”最具代表性的佳作。1991年《人民画报》第十一期以《水乡泽国话同里》为专题,报道了同里水乡风貌和园林景观,并重点介绍了天桥。2002年3月,欧盟外委会主席彭定康来同里参观,面对天桥,曾发出“太美了”的赞叹。
辛台 天桥楼廊尽处,有“行至桥端似无路,随山拾级豁然通”的辛台。辛者,辛苦之意。辛台为两层方形鸳鸯厅,是读书求学之所。辛台南侧的天井中,有紫丹桂两棵,这种树开的桂花是紫红色,与其他桂花不同。天井的地面上砌有“百结图”一幅,取意百事吉利。
老人峰 在天桥西北侧,矗立着一块巨大的独体太湖石,这就是“老人峰”。远望,其形酷似老人。在其顶端有一奇石,远望似老人头上的一顶帽子,近看酷似一长寿龟,形神兼备。此石为“灵璧石”,产于安徽灵璧。两石浑然一体,可谓天成。
天香秋满 俗称桂花厅,在内园之西南角。厅前院中遍植桂树,每到金秋时分,桂花绽放,香气四溢,在此品茗赏花,令人神往。厅前还有一块地坪图案,正中一个“寿”字,四周镶嵌着五只蝙蝠,中间铜钱图案,取“福禄寿”之意。桂花厅之北,就是“金风玉露”亭。花墙一垛,形成“金风玉露”亭似分非分,似隔非隔。站在“金风玉露”亭上,可见东南侧的一门楣上题有“留人”两字,其“人”字有点像隶体的“心”字,可见园主有心留客。即使留不住人,但可留心,让你记住退思园。
景点中的揽胜阁、菰雨生凉轩和天桥,被称为退思园建筑中的“三绝”。退思草堂中《归去来辞》碑拓、回廊壁上的大篆文“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以及老人峰顶端的灵璧石是三件颇为罕见的珍宝,被称为退思园的“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