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风物 >> 非遗文化 >> 国家级 >> 芦墟山歌

芦墟山歌

2024/4/2 3:02:21    作者:  来源:  吴江非遗    【字 号:  】   点击量:13869

wjt_article-cover

芦墟山歌


芦墟山歌历史悠久,它是中国古老的民歌种类。据方志、典籍等史料相互印证,可认为:芦墟山歌始于明,盛于清。芦墟山歌分布于原芦墟镇和环分湖四周的乡镇以及沪浙毗邻地区乡村,分布面积约500平方公里。芦墟山歌的发源地芦墟现为汾湖镇芦墟街道。它位于江苏省东南端,东与上海市青浦区毗邻,南与浙江省嘉善县接壤。

芦墟山歌题材广泛、内容庞杂,它包含劳动歌、仪式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杂歌、新民歌等,其中以情歌居多。1982年,由张舫澜、马汉民、卢群搜集整理的长篇叙事山歌《五姑娘》,填补了汉族地区无长歌的空白,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轰动。

长期以来,演唱山歌的歌手大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农民、渔民,他们在插秧、耥苗、罱泥、踏车、收割、摇船、采菱、捕鱼等劳动中,常边干活边唱山歌,用以抒发内心的情感,又可消除疲劳,调节精神体力。2004年出版的《中国?芦墟山歌集》,已从民间收集到短山歌1000多首,长山歌10部。

芦墟山歌以它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歌手,广阔的传唱地域,丰富的作品蕴藏,在我国民间歌谣领域中独树一帜,特别是长篇叙事山歌《五姑娘》的问世,打破了长期以来汉民族地区无长歌的定论,堪与壮族的《刘三姐》、彝族的《阿诗玛》相媲美。芦墟山歌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反映了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一部在民间广泛传唱、史籍上寻找不到的生动史册。芦墟山歌的社会价值,是研究社会学的珍贵资料。芦墟山歌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来自民间歌手的口口相传,是千锤百炼的精品。现代作家从中能吸取丰富养料,得到有益的借鉴。

2006年,国务院公布芦墟山歌(吴歌)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7年,芦墟山歌馆被公布为苏州市首批非遗项目保护示范基地;同年,吴江市人民政府公布芦墟山歌为首批吴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郁伟、杨文英在表演芦墟山歌


wjt_article-cover

芦墟山歌  柯金海


wjt_article-cover

芦墟山歌  陆根荣


wjt_article-cover

芦墟山歌  杨文英


wjt_article-cover

芦墟山歌 包志刚


wjt_article-cover

芦墟山歌 陆福宝(过世)


wjt_article-cover

芦墟山歌 张 莺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