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7/23 3:26:47
作者:
胡思
来源:
吴江日报
【字 号:
】
点击量:3995
第一次思想转变发生在1895年甲午战败
陈去病是一个遗腹子。早年师从长洲(原吴县)大儒诸杏庐学古文,决心成为一个学富五车、名震四方的学者。1895年甲午战败,让国内志士仁人彻底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一时要求变革图强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在国内成为主流思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有识之士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通过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对国家的政治体制进行变革,希望通过变革促使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近代化道路。维新思想在江南小城吴江也得到了广泛传播,青年时期的陈去病成为其中的活跃分子,他的思想迅速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一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青年学子迅速转变为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倡导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积极响应者。
1898年,陈去病在同里与金松岑组织雪耻学会,在吴江发行维新派创办的《新民丛报》,宣传维新思想,积极响应维新运动。
第二次思想转变发生在1902年参加中国教育会
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维新领袖康有为逃亡日本,谭嗣同被清廷杀害,这一切让心怀救国之心的陈去病感到无比失望,同时也认识到依靠维新变法来拯救濒临灭亡的清王朝是不现实的,要救国必须寻找新的救国思想。1902年,陈去病赴上海参加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的中国教育会,开始接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中国教育会是清末的一个资产阶级教育团体,成立后积极开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是年,接受新思想熏陶的陈去病又返回吴江同里,成立中国教育会同里支部。同里支部还成立了同里自治学社,一方面向青年学生、有识之士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一方面鼓励有志向的青年学生到中国教育学会设在上海的总部学习、工作,接受新思想熏陶。同里支部一时成为中国教育会中最活跃的基层组织之一。1903年,陈去病赴日本留学,行前写下《将赴东瀛赋以自策》诗歌,抒写离情别绪,表达救国胸怀。同年4月,加入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组织的拒俄义勇队。后因参加活动遭迫害,于是年夏秋之间回国,从事教师和编辑工作,以诗文、政论、传记、史论、戏剧等文学体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1904年,在上海任《警钟日报》主笔,同时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提倡戏剧改良。1906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自此追随孙中山开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同年,为纪念明末进步思想家黄宗羲,在安徽府中学堂与黄滨虹等组织黄社。1907年,到上海编辑《国粹学报》,与吴梅等组织神交社。1908年,在绍兴府中学堂组织匡社。为了纪念秋瑾,又在杭州组织秋社。1909年,在苏州虎丘与柳亚子、高旭一起创办进步文学团体———南社。1911年武昌起义后,创办《大汉报》,在绍兴为越社主编《越铎日报》。1912年,中国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陈去病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国民党,成为国民党之元老。1913年,参加孙中山发起的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担任江苏讨袁总司令黄兴的秘书。护国运动失败后,1916年陈去病跟随孙中山先生考察南北。1917年,跟随孙中山先生赴广东发动护法运动,并担任广州护法军政府参议院秘书长。1922年,孙中山在广州誓师北伐,陈去病任大本营前敌宣传主任。
第三次思想转变发生在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
孙中山先生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在北京逝世。孙中山先生是陈去病的革命引路人,辛亥革命后陈去病长期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和部属,跟随孙中山出生入死,功绩卓著,是孙中山先生十分信赖的革命者之一。孙中山先生曾赞云:“从我游者二三子外,唯吴江陈子去病为焉。以十年袍泽,患难同尝,知去病者,宜莫余若。”1916年8月,孙中山先生曾为陈去病父亲、叔父墓亲笔题写“二陈先生之墓”牌坊。1917年1月,孙中山先生又为陈去病母亲撰写“陈母倪节孝君墓碑铭”,并题“女之师表”额。陈去病晚年又在同里老家的“绿玉青瑶馆”内建造中山亭纪念孙中山先生,足见两人感情深厚。孙中山先生逝世后,陈去病因为是国民党元老,又是孙中山先生比较亲近的部属,与汪精卫、林森、杨杏佛、叶楚伧等人被推为孙中山先生丧葬委员会委员,一起负责处理孙中山先生的后事。期间,陈去病对南京紫金山进行考察,并撰写《紫金山考》,确定紫金山就是孙中山所希望的逝后安葬地。后因蒋介石加入到丧葬委员会,陈去病深表不满,辞去委员职务。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群龙无首,随即面临着分裂,迷惘中的陈去病一时不知何去何从,感到革命的前途一片渺茫。1925年11月23日,中国国民党部分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监察委员和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林森、居正、邹鲁、叶楚伧、张继、戴季陶、谢持、覃政、沈定一、茅祖权、张知本、傅汝霖、石瑛、石青阳等14人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的所谓“中国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参加这一全会的国民党政治人物,被视为国民党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西山会议派”。西山会议通过决议,宣布中国共产党“非法”,并通过了“取消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之党籍”、“开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的共产党员”、“解雇顾问鲍罗廷”等反苏、反共、反对国共合作等议案。
在迷惘中的陈去病由于受到西山会议派的游说,作出了一生中最为错误的抉择:通电拥护西山会议派。这一通电,却将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的陈去病瞬间拉进了国民党右派的阵营,并遭到了国民党左派的强烈谴责,原本思想就比较渺茫的陈去病一下子站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并被清除出国民党。1926年1月1日吴江的《新黎里》报第三版就记载了这一事情。其《国民党县党部开会消息》一文详细报道了中国国民党吴江县执行委员会于1925年12月18日召开的第28次会议的情况,其中写到:“……(乙)省党部第十五号通告。否认陈去病、沈进、秦效鲁、何海樵、刘汉川等为本党党员。并永远开除范冰雪党籍。……”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弹劾西山会议派的决议,决定永远开除邹鲁、谢持的党籍。陈去病由于仅仅是通电拥护西山会议决议而没有亲自参加西山会议,因而党内的处分要略轻于邹鲁、谢持二人,没有被永远开除党籍,而是否认其党籍。言下之意,陈去病若表现好转,今后还可以重新加入国民党。会后,这一决议逐级、逐地进行了贯彻传达。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通令取消“打倒西山会议派”的决议,恢复邹鲁等人党籍,同时停止与苏联的合作,打击邓演达为首的国民党左派。国民党从此自左翼政党转变为右翼政党。
陈去病本来对蒋介石就没有好感,在其掌握国民党党、政、军领导权之后,对其独裁统治十分不满,深感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民主革命必将葬身鱼腹,几度拒绝蒋介石邀其出任江苏省政府主席的职务。他曾愤然批评道:“晚近民生之凋敝,伊谁之过?当改称中华民国曰中华官国。”原本一心追求革命的陈去病的思想变得颓废起来,对原本热衷的政治失去兴趣,便逐渐退出政坛,继续早年的学术研究生涯。陈去病后曾任南京东南大学教授、上海持志大学教授、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等职。作为近代史上著名的诗人和学者,陈去病著作等身,主要著作有:《浩歌堂诗钞》、《浩歌堂诗续钞》、《近潭》、《诗学纲要》、《辞赋学纲要》、《巢南杂著》、《垂虹雅奏》、《百尺楼锉录》、《五石脂》、《明遗民录》、《明清最初交涉史》、《孙中山先生世系表》等。
1932年,陈去病辞去一切职务,回到同里老家,建造“绿玉青瑶馆”安度晚年。“绿玉青瑶馆”之名典出倪瓒(云林)“依微同里接松陵,绿玉青瑶缭复萦”诗句,为纪念已逝的母亲而筑,馆名由同乡友人、著名书法家杨千里书写。1933年中秋节,陈去病写下“相识满天下,知己有几人”的诗句后在老家同里病逝,逝后葬于苏州虎丘山麓冷香阁。第二年,南社同仁为其举行公葬仪式。
陈去病先生的一生是不断探索的一生,也是百般无奈的一生。他的探索,他的无奈,是近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的一个真实写照,一个孤凉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