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文学艺术 >> 民间文艺 >> 汾湖飘逸山歌风——记“吴歌•芦墟山歌”国家级传承人杨文英

汾湖飘逸山歌风

记“吴歌•芦墟山歌”国家级传承人杨文英

2023/1/2 3:41:36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7436

“山歌勿唱忘记多,搜搜索索还有十万八千九淘箩,吭嗨吭嗨,扛到吴江东门格座垂虹桥浪去唱,压坍仔格桥墩塞满东太湖……”二月的一个下午,在汾湖镇文体站里,国家级传承人杨文英唱起了长篇叙事山歌《五姑娘》的歌头。她一开口哼唱,一股淳朴、自然、清新的田野之风便扑面而来。

杨文英生于1948年,上小学时,学校里有个叫陆阿妹的校工,闲暇时喜欢哼唱一些山歌小曲,十分动听,许多学生被她的歌声吸引,课余时就常常聚在她的身边,听她唱山歌。杨文英就是其中的一个。那个时候,小学生们并不知道,这个陆阿妹就是日后轰动一时的“山歌女王”。杨文英迷上了陆阿妹那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歌声,除了课余时间,星期天、寒暑假,杨文英也会情不自禁地来到学校,听陆阿妹唱山歌。久而久之,那些旋律、那些歌词就深深地烙在了杨文英幼小的脑海里。

提到芦墟山歌,不得不说起陆阿妹和她传唱的《五姑娘》。陆阿妹肚子里有唱不完的山歌,那都是她父亲流传下来的。《五姑娘》等许多传统山歌“男女燕私离别之事”,虽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但毕竟是描写男女私情的情歌,解放后依然不能公开演唱。但陆阿妹可以即兴编词,用传统旋律唱新歌,如编唱合作社、互助组、大炼钢铁等内容,有时也会唱一唱《五姑娘》的歌头。上世纪80年代,吴江文化部门发掘、整理的长篇叙事吴歌《五姑娘》,就是由陆阿妹演唱的,填补了汉族无长歌的空白,在文化学术界引起轰动。陆阿妹也因此被称为“山歌女王”。

杨文英得到专家和社会的认可源于一次交流演出。1998年5月,杨文英与当时的芦墟镇文化站站长郁伟演唱的用传统芦墟山歌曲调填词的《分湖边上新事多》,参加江浙沪毗邻地区田 ( 山 ) 歌会串演出,赢得普遍好评。曾听到过陆阿妹演唱的专家称奇道:“这味道就是陆阿妹的!”从此,杨文英经常出现在省内外山歌演唱的舞台上。她先后参加过“中国原生态民歌演唱会”、“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 “第七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 “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中国原生民歌展演”、“2010上海世博会”、“第六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等重大演出。2013年2月,她还和青年歌手包志刚登上了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新春音乐会的舞台。

秧歌、田歌,人们很容易理解:即种田、插秧时所唱之歌。提到“芦墟山歌”,一些人往往会发出疑问:芦墟是一片水乡泽国,不见一点山的影踪,为何称为“山歌”? 被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种解释是,“芦墟山歌”不是根据地形地貌而定,而是取“山野之歌”之意。吴歌中的“白茆山歌”、“河阳山歌”以及其他一些地区的民歌均可作如此解释。芦墟山歌是吴歌中的一个重要支脉。在吴江境内传唱的山歌几乎全部源于芦墟山歌。芦墟山歌以分湖边的芦墟、莘塔、黎里、北厍、金家坝5个乡镇为中心,向周边乡镇发散,辐射浙江的嘉善县、上海的青浦区。

芦墟山歌产生于哪个年代并无文字记载,今天所能见的关于芦墟山歌最早的文字是清乾隆刻本的《吴江县志》,其《声歌》篇这样描述“……宋以后声音之学尽失其传,而民俗歌谣庙堂亦不采以入乐。今民间所作之歌谓之山歌,而吴江之山歌,其辞语音节尤为独擅,其唱法则高揭,其音以悠缓收之,清而不靡,其声近商,不失清商本调;其体皆赠答之词,或自问自答,不失相和本格;其词多男女燕私离别之事,不失房中本义……”这里描述的 “吴江山歌”也就是今天的“芦墟山歌”。

芦墟山歌的演唱形式按篇幅可分为长山歌和短山歌两大类;按演唱方式可分为独唱、对唱与和唱(俗称撩山歌),又以独唱为主。芦墟山歌的特征一般均以四句唱词为一个基本段落,第一句句末加唱“呜咳嗨嗨” 衬词,“呜咳嗨嗨”——“其唱法则高揭”,是芦墟山歌的显著特征。

2006年,苏州市将芦墟山歌与常熟白茆山歌、张家港河阳山歌一起作为“吴歌”的代表,合并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7年入选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作为芦墟山歌的代表,杨文英也被评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文英说,演唱芦墟山歌的老艺人很多,与自己同龄的演唱者也大有人在,国家把这样的荣誉给了自己,自己深感压力很大,传承的担子很重。为了做好芦墟山歌的保护传承工作,汾湖镇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1998年6月成立了融搜集整理、理论研究、创作演出、培养新人于一体的 “芦墟山歌社”。山歌社成立至今,社员从初创时的85名发展至目前的300多名(不包括学生人数),遍及全镇各村,在人员结构上有农民、城镇离退休人员、干部、职工、教师、学生,年龄结构上可分70岁以上、50岁以上、25岁以上、在校中小学生以及10岁以下的幼儿5个年龄层次。在近10年里,山歌社的社员们创作了大批贴近生活、讴歌新时代的新作品,获得了不少奖项。山歌社每个月都要举办活动,活动的记录统计表明,山歌社活动由1998年的每年10余次递增至2006年的48次,受众由90年代的每年几千人次扩大到目前每年5万人次以上。

上世纪80年代,长篇叙事吴歌《五姑娘》的公开发表,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学术界为此先后召开了多次吴歌学术研讨会,有力推动了芦墟山歌的挖掘、整理等抢救性工作。进入90年代,又陆续搜集到《赵圣关》、《鲍六姐》、《周小妹嗷郎》、《卖盐商》、《打窗棂》、《载阿姨》、《庵堂相会》、《董永和张七姐》、《刘猛将神歌》9部中长篇山歌,每部都在1500行以上,最长达3000行以上。2004年出版了《中国?芦墟山歌集》,该集180万字,收录了上述包括《五姑娘》在内的长篇山歌、短篇山歌近500首。2006年以来又搜集整理的中短篇山歌有《白蛇传》、《孟姜女》、《玉蜻蜓》、《碧玉簪》、《陶疯子》、《陆永和》等,准备结集出版《中国?芦墟山歌续集》。

芦墟实验小学在1997年9月开办的少儿山歌班,每周集中教唱排练,杨文英是教唱的主要老师之一。至2012年,学校共举办了五届校园山歌节,为山歌班的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舞台。学校还建立了山歌长廊,编写了由师生创作的新山歌、新童谣数集。芦墟中心幼儿园也于2002年开办了幼儿山歌班。2006年芦墟在分湖公园建立的社区山歌馆,成为弘扬民间艺术的重要窗口。目前汾湖镇正在着手规划筹建一个规模更大、规格更高的芦墟山歌馆,新馆拟征地100余亩,总体设计将融资料收集、保存展览、山歌广场、长廊、演出场馆、学术研讨、歌手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芦墟山歌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无论是在小学、中学还是工作单位,杨文英都是活跃分子,是学校和单位的文艺骨干。1997年,杨文英从企业退休后,进入汾湖镇文体站成为一名文化志愿者。除了参加图书馆管理工作外,很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少儿山歌班的教学和参加山歌交流演出活动。自2008年年以来,镇文体站送戏下乡,一村一场,全年50场,杨文英是该项活动的节目策划、主持,她演唱的山歌深受村民们的欢迎。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芦墟山歌,传唱芦墟山歌,杨文英采取了就近教学和走出去传播两种方法:一方面把原汁原味的芦墟山歌传授给当地学生;另一方面还与苏州市博物馆联手在每年的端午节期间,去苏州城里教唱芦墟山歌,面对自愿报名而来的普通市民,杨文英先将芦墟山歌作简要介绍,尔后示范演唱几段,并根据市民们喜欢哪段她就教唱哪段。此项活动不仅受到群众欢迎,而且还使芦墟山歌扩大了受众范围。

一度时间,杨文英曾为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而着急,可现在她的心总算比较安定了。一是在小山歌班发现山歌苗子,并且对传统山歌十分喜爱,杨文英有意进行重点培养;二是文体站的几个年轻人,对唱山歌有一定的功底和实践经验。一有时间,杨文英就会向他们传授,或交流或切磋,使山歌的传承和弘扬奠定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

“唱山歌要个起头人,航船出港要靠格根橹绑绳,老祖宗传下来的山歌勿勿少------”杨文英又演唱起了芦墟山歌,那歌声带着泥土的芬芳,在春风中传得很远很远……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