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 14:16:24
作者:
来源:
吴江区地方志办公室
【字 号:
】
点击量:17545
黎里老街——黎里古镇街区,东起八角亭遗址,西至望平桥,南起黎里南环路,北至褉湖道院的寺后荡。杨家荡水东流,经牛斗湖进入黎里老街,过望平桥、子来桥后分为两路,南水经南栅港,注入囡囝荡;北流至杨家桥再析为两支:一支继续向北,经清风桥、亭子桥流入禊湖、寺后荡、太浦河;另一支为主流,径直奔东,贯行三里,经小官荡、揽桥荡汇入太浦河,里人素称其为市河。老街主体是依三里市河两岸分布的9条街道,连同各街道所辖的110余条弄堂、巷路,以及古镇区15万平方米全部建筑群落(其中明清民国古建筑9.7万平方米),构成古镇的核心区,面积约0.6平方千米。
黎里,一名梨花里,古时又以水名之曰黎川、褉湖。西晋永熙元年(290年),里北建普同院(后称罗汉讲寺),里中已有村落。唐元和四年(809年),湖州刺史范传正奉旨疏浚平望至吴县的官河,遣村官黎逢吉至梨花里整理河道,开辟道路,百姓感其恩德,为纪念之,遂改梨花里名黎里,穿村而过的河道也谓黎川。宋咸淳元年(1265年),黎里建造全真道院,后增建的棂星门石柱雕刻“癸酉至顺(1333年)”字样证明,这是黎里有明确纪年的古建筑遗存。建炎初赵构南渡,北方随附官民涌入江南,黎里人口剧增,东西两个村落终衔接成“市”。自明清起,黎里属粮食交易市埠,商旅汇聚,舟楫塞港,“镇之东栅,每日黎明,乡人咸集,百货贸易,而米及油饼尤多”(徐达源《黎里志》)。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黎里老街格局已成,黎川岸畔,街舍森蔚,厅廊栉比,商铺林立,行人摩肩,熙来攘往。
黎里,积淀着宋元明清和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有宋代的古井和明清的石桥,有明代建筑鸿寿堂和进士第,清代的古建筑更多,官宦望族的祠堂、退野名士的园林、诗文世家的藏书楼等,密集分布于三里老街。其中柳亚子旧居占黎里名人故宅之鳌头;端本园是吴江古典园林代表作,周宫傅祠为吴江仅存的两处家祠之一;老街问心堂中药店清同治以后,造福桑梓历时130多年。
黎里老街文物景点众多,其中有位于中心街75号的柳亚子旧居,位于中心街大观弄底的端本园、浒泾街鸿寿弄的鸿寿堂及洛雅草堂、南新街庙桥弄的周宫傅祠、西徐家弄与老医院弄的徐达源故居、平楼街24号的东圣堂、浒泾街新蒯家弄的退一步处、浒泾南路28号的南社通讯旧址、黎里市河驳岸古桥,位于梨花街28号前的全真道院石柱、浒泾街李厅弄的李厅、哺坊弄与西邱家弄的德芬堂敬承堂、平楼街汝家弄的汝氏砖刻门楼、浒泾街中徐家弄的中徐宅砖刻门楼、梨花街西王家弄的中共淞沪地委联络点、中心街中王家弄的王宅、梨花街闻诗堂弄的闻诗堂、西新街伏虎洞35号的城隍庙、中心街15号的王三房宅砖刻门楼、平楼街楼下浜23号的进士第、南新街46号的沈宅鸳鸯厅、浒泾街新蒯家弄的新蒯厅、东亭街东蔡家弄的东蔡宅、中心街108号的德心堂、梨花街彭家弄的彭宅,合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8处,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16处。
第一章 街道
流经古镇的市河将老街分为上岸、下岸、横街、南北栅和西栅。为便于管理,将沿河街区划分成9个行政单位,即9个街道:河北岸(俗称上岸),从东至西依次是东亭街、平楼街、中心街、浒泾街、梨花街;河南岸(俗称下岸),依次有九南街、建新街、南新街。这8个街道所在的街路均东西走向,唯上岸梨花街与下岸南新街往西沿市河分别北折和南折至横街东岸,分称北栅东岸和南栅东岸,街路南北走向。横街西岸有1个街道,即西新街。
第一节 上岸街道
东亭街东起八角亭遗址,西至东风桥,以镇东原有八角亭(中立阁)而取名。全长约480米,宽5~6米。起讫段内弄堂、巷路(巷路)均为南北走向,即弄堂口朝南向着老街、市河,弄堂向北延伸。主要弄堂陆家弄原名陆家墙门,弄内存有褒扬前辈尊老崇孝民族传统的古建“怀橘清芬”砖刻门楼。
二、平楼街
平楼街东起东风桥,西至楼下浜口,街名取自太平桥(东风桥前身)和楼下浜各一字。全长约270米,平均宽4米。起讫段内弄堂、巷路均为南北走向。其中,三泰弄因弄侧曾开设三泰纱庄而得名;汝家弄内的瑞文堂为清乾隆年间建造,颇具古意。
三、中心街
中心街东起楼下浜,西至新蒯家弄,因居镇中心而取名。长约340米,宽5~6米。起讫段内弄堂、巷路均为南北走向。其中,楼下浜,原为一条窄水浜,两岸民居中人从楼上可俯视水面,故名之,1952年填没建菜场;黄祥泰弄口原是里中商家黄祥泰开设的东典当,故以店招为弄名;周赐福弄内赐福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柳亚子旧居;民国一代影星殷明珠建造的小洋楼为中丁家弄增色几许。
四、浒泾街
浒泾街东起新蒯家弄,西至陈家湾堂,因街路中段原有小河浒泾而取名。全长约325米,宽4~7米。起讫段内弄堂、巷路均为南北走向。其中,新蒯家弄,弄之东西分别为“退一步处”和蒯厅,两处清代建筑张扬着里中名人独处慎思的鲜明个性;西当弄名取自弄侧曾有的西典当;老蒯家弄,原为蒯姓大房住宅,与曾经居住蒯姓小房的新蒯家弄两相对应,因而得名。
五、梨花街
梨花街东起陈家湾堂,西经盐店汇,北折至亭子桥,连接镇西路,因黎里起源于梨花村落而取名。长约415米,宽3~5米。起讫段内弄堂、巷路大多数为南北走向。其中,西徐家弄内的写韵楼和新咏楼,为清乾隆、嘉庆年间徐达源、吴琼仙夫妇琴瑟和鸣、诗文吟咏之书斋;闻诗堂弄,因弄内清道光年间殷氏弟兄读书处闻诗堂而得名;老街著名露天弄堂清风弄(东西走向)位处梨花街北栅东岸路。
第二节 下岸街道
一、九南街
九南街东起九成湾,西至东南港,从九成湾至南港,故名九南街。全长约460米,宽3~4米。起讫段内弄堂、巷路均为南北走向,弄堂口朝北,弄堂向南延伸。其中,主要弄堂花车大兴弄,弄两侧为汝氏老宅,因弄口曾开设大兴酱园、弄内有轧花饼作坊而取名。
二、建新街
建新街东起西南港,西至施家浜,全长约360米,宽3~4米。起讫段内弄堂、巷路为南北走向。其中,商办弄,因弄侧为国营、集体商业办事处而得名,与时俱进理念深入里人心底,由此可窥一斑。
三、南新街
南新街东起施家浜,西经竹行湾,沿市河南折,至南栅东岸接桂桥。全长约540米,宽3~4米。起讫段内弄堂、巷路大多数为南北走向。其中,南丁家弄内存“视履吉祥”清代砖刻门额;庙桥弄之“庙桥弄小学”传承老街百年文萃;南徐家弄,弄内存清代建筑和“俭以养廉”“五凤名裔”“孝穆遗风”砖刻门额,昭示修敬堂主人祈望后代节俭持家、秉承祖业的愿景;坐落在南新街道的周宫傅祠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船长浜(禅杖浜,东西走向)与南栅东岸路在该街道南栅街区呈“丁”字形相接。
第三节 横街西岸街道
黎里横街,除市河东岸梨花、南新两街道的部分街区外,西岸有1条街道,即西新街,其中段旁逸至市河西栅,东西向夹水镶筑。
西新街在南北向市河的西面,南起南栅西岸藻西浜,北至北栅西岸蔡家浜、亭子桥堍。街道南接镇南路,北连镇西路,径通伏虎洞、禊湖道院。全长约600米,宽3~4米。起讫段内主要街巷为南栅西岸路、横街路和北栅西岸路,这3条街路均为南北走向的沿市河老街,自南至北,首尾相连;主要弄堂之杨家桥北弄,东西走向的露天弄堂,弄内有黎里基督教活动场所。
另外,西新街在西栅市河南、北岸,从子来桥至望平桥路段,尚有部分街区。主要街巷为:西栅南岸路,东西走向的市河南岸老街,黎里老企业双精轴承有限公司恰处街路南;西栅北岸路,东西走向的市河北岸老街,西端至望平桥北堍,直抵玛瑙庵桥,桥畔黎里自来水厂址曾为上世纪老街西栅著名的黎里老轮船码头。
第二章 驳岸 河埠 缆船石
明代中期以前,黎里是个一河两岸型的集镇。从明代后期起,老街又由明月桥向南北拓展出400米左右的横街,形成“丁”字形的镇区。清代,再向西扩展200米,镇区老街由丁字形发展为“十”字形。里人于屋舍门前河岸垒石筑埠,供浣洗之需;后于河埠之间堆垒石驳岸,以护堤固岸;一俟河畔泊舟,集艺术与实用于一身的缆船石便应运而生。
2005年1月,黎里市河的驳岸、河埠、缆船石被列入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节 驳岸
黎里的古市河长1900多米,市河两边老街保存完好的驳岸有3800米左右。
驳岸始筑于元代,其初,只是一段段护卫河埠的段落,为使河埠坚固耐用,为防河埠两边的土堤坍塌,里人在河埠两边垒筑石堤,是为驳岸的雏形。到明代,驳岸开始连缀成为系统,岸基下还打上木桩,以防石头下陷或位移。元代和明代前期,修筑驳岸使用的石材均为青石;明代中晚期起,里人改用花岗石修筑驳岸,主要采自苏州西郊金山,故称“金山石”,也叫“麻石”。
黎里老街中心地段的古驳岸,东起梅兰桥,西至横街明月桥,单面1246米,两岸共2492米;南北向的驳岸,由接桂桥至望恩桥,单面397米,两岸共794米;由子来桥到望平桥一段民国时修建的石驳岸,两岸合起来,长约500米。
第二节 河埠
河埠,俗称“河桥”,沿市河两岸修筑,每隔三五丈就有一座。从外部形态来分,有淌水式、双落水、单落水及悬挑式等。淌水式河埠最为宽阔,其一级级石阶与河道平行,七八级、十来级不等。双落水河埠,又称“菱角河桥”,其形状象个“八”字,有正“八”字和倒“八”字之分。正“八”字,一般中间一个三五尺宽的平台,两边安排7~9级石阶;倒“八”字,就象两个相对的单落水河埠安排在一起。“顺和春”茶馆、“紫阳观”南货庄一带河段,都是双落水河埠。单落水河埠,称“木鱼河桥”,分为外凸式和内凹式,根据河面宽窄设计,一般宽3尺左右,7~9级石阶,远远看去,就象八字的那一撇或一捺,斜斜地插进水面;若遇单落水河埠石阶超过10级的,设计者会因地制宜地设个中间平台以舒缓步频,或造成来复式石阶以减少空间占有。悬挑式河埠最为简便,只在石驳岸边上横插5~7块条石。也有将几种形式组合起来的构筑复杂的河埠,先安排淌水式石阶3~4级,再安排外八字式的双落水,这种“内淌水外双落水”式的河埠,都修建在较高的河岸上;若街面很高且狭窄,为避免淌水石阶过多,致使产生危险和占据街路妨碍交通,就先筑成内凹式的倒“八”字,再接外凸式的正“八”字双落水,“易安书场”门前的河埠即此样式。
市河两岸老街共有河埠266座,其中淌水河埠10座,双落水河埠174座,单落水河埠82座。
三节 缆船石
缆船石,船只停靠系缆绳的支点,黎里的缆船石可以分为两大类:立柱式和洞穴式。立柱式一般不加藻饰,少数雕有简单花纹;立柱式缆船石大多建造在濒水岸头。洞穴式始自明代,早期,很少有雕饰,大多形似象鼻,所以缆船石又称“象鼻眼”;清代,缆船石在实用的基础上逐渐增加纹饰,构图古朴庄重,典雅美观,有横式、竖式、平雕、浮雕和透雕多种;洞穴式缆船石一般镶嵌在驳岸侧面。
黎里老街河埠和石驳岸上共计镶嵌254颗洞穴式缆船石,三分之一以上雕有纹饰,虽经漫长岁月的风吹雨打,上面各种雕刻仍是十分精致细巧,栩栩如生。其图案各种各样:有的是“犀角”,相传犀角可以分水,将之雕刻成缆船石,往来的船只就能免受水浪的冲击,船上的人就能平安无虞。犀角的图案各不相同,有单犀、双犀,有直犀、弯犀,也有与“双胜”(两个定胜图案)连缀在一起,寓意“接连胜利”;有的是历来在民间作为吉祥之物的“如意”,其形状有直挺的,也有弯曲的,有平雕的,也有立雕的,有单独的,也有与“笔锭”(图案为1支毛笔加1个金锭)相合,象征着“必定如意”,还有的在石驳岸上连续出现9个如意,应合《诗经》中的祝福语“九如”;表露里人美好祈求的缆船石雕刻还有象征长寿的“双桃”,期盼吉祥的“双橘”,追求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的“石榴”,以及“象鼻”“八仙”“五色旗”“瓶(平)笙(升)三戟(级)”等。缆船石纹饰图案总共40余种。
缆船石最实用的功能是系缆,再就是测量水位,预报水灾。一座“内淌水外双落水”式河埠,上规格的要安排4个洞穴式缆船石:河埠平台外侧2个,位置较低;河埠两边驳岸上2个,高一些;高低相差大多在1尺上下。驳岸上的缆船石距离路面总在40~80厘米,这是基本的定式。有的缆船石会出现例外,安置得特别高,为的是警报水位。水位的升降,牵连农事的丰歉,维系百姓的喜怒哀乐,所以百姓称之为“忧欢石”。黎里老街中心北岸,有一颗雕刻葫芦吐蝙蝠图案的高1.3尺的缆船石(一般缆船石为1~1.2尺高),即具有警示水涝的作用。
第三章 古桥
老街核心区,原有20余座形态各异的石桥。因发展交通运输的需要,浒泾等数条市河支流被填,部分石桥拆毁,为通行车辆,有些石桥改建成水泥桥。老街古桥尚有17座,其中保留古式形制的8座,略作改建的6座,重建的3座。已拆除的老街古桥有5座。
第一节 保存完好的古桥
一、青龙桥
青龙桥又名相家桥,在市河东段,跨平楼街和九南街,南北走向单拱石桥。旧名际恩桥,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游方僧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里人陈姓重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里人公捐重建。桥长14米,中宽2.6米,堍宽3.1米,桥孔跨径5.45米,矢高3.8米,桥北堍14级石阶,南堍16级石阶。桥身两侧共有龙头4个、石耳(即系石)4个;拱圈、桥匾(镌刻“青龙桥”三字)、龙头、石耳均为武康石,桥身大部分是青石,桥栏为花岗石。青石望柱上雕刻着覆莲。桥两侧镌刻桥联,东侧是:长虹高挂千门月,巨锁遥连万顷云;西侧为:物华天宝日,人杰地灵时。
二、迎祥桥
迎祥桥又名汝家桥,在市河东段,跨平楼街和九南街,南北走向三孔梁式石桥。明正统六年(1441年)建。清嘉庆四年(1799年),里人用石重建。清同治八年(1869年)再建。桥全长18.4米,宽2.2米,桥中孔跨径4.7米,边孔跨径1.4米,高3.3米。桥北堍为双落水坡,6级石阶接落水平台,平台东西分别有9级、8级石阶,桥南堍单落水坡,15级石阶;均为花岗石砌置。桥栏原为石柱嵌圆木,1969年改为水泥砖砌;桥墩、桥柱、桥面、落水平台和起步石级完好。桥柱东西两侧镌刻桥联,东侧云:日色照临迎百福,风光会合集千祥;西侧为:东西迎接川流水,南北长通行旅人。
三、道南桥
道南桥在老街下岸,跨市河分支南港河,东西走向单拱石桥,桥西堍为双落水坡,东堍单落水坡,桥石均为花岗石。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里人陈永年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里人蔡甲先、张鸣驺、沈正模发起阖镇士民重建。桥全长17.3米,宽2.75米,矢高3.9米。拱圈、石阶均完好,桥栏两侧镌“二龙抢珠”,桥面正中刻有“五蝠捧寿”图案。
四、梯云桥
梯云桥又名唐桥,在市河中段,跨中心街和建新街,南北走向单孔梁式石桥,花岗石砌置。初建无考。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里人用石重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里人张鸣驺、汝光祖募捐重建。民国2年(1913年)再建。桥全长17.4米,宽2.15米,桥孔上宽下窄,呈倒梯形,上宽3.9米,桥墩下部宽3.7米,高3.8米。桥墩两侧各建一泄水孔。桥北堍是双落水坡,5级石阶接落水平台,平台东西各11级石阶;南堍是单落水坡,13级石阶。
五、进登桥
进登桥又名夏家桥,在市河中段,跨中心街和建新街,南北走向单孔梁式石桥,花岗石砌置。初建无考。明嘉靖七年(1528年),游方僧修。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里人重建。清光绪元年(1875年),里人公捐修整。光绪二十年,里人沈光锦、蔡丙圻、王室蕃集捐重建。桥全长19.6米,宽2.75米,桥孔跨径4.3米,高3.6米。桥墩两侧各建一泄水孔,石桥南北两边均是双落水坡;南落水平台东西各有5级石阶,北落水平台东西各有9级石阶。
六、清风桥
清风桥在老街北栅,跨南北向市河北段梨花街和西新街,东西走向三孔梁式石桥,又名普宁桥,也名新丰桥。初建无考。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游方僧重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里人重修。现存之桥为民国19年(1930年)重修。桥长17.1米,宽2.7米,桥中孔跨径3.8米,边孔跨径2.8米,高3.3米;东堍10级石阶,西堍9级石阶。桥柱南侧刻有桥联:庚午重逢悦新盛,仲秋载造东丰盈;北侧刻有:清秀一川星可望,风高千古月分明。
七、望恩桥
望恩桥又名亭子桥,在老街北栅,跨南北向市河北段梨花街和西新街,东西走向单拱石桥。旧时桥上有两亭,故名亭子桥。明嘉靖五年(1526年),道士王光曙建。明隆庆五年(1571年),里人周善、同邑吴邦相等修缮。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里人陈世华重修。清咸丰二年(1852年),里人公捐重建。桥全长21.6米,中宽2.55米,东堍宽2.7米,西堍宽2.85米,桥孔跨径7.4米,矢高4.1米。桥身正中有一佛教轮回图案;桥东堍23级石阶,西堍21级石阶;桥由武康石、青石、花岗石混合砌置。桥西立有“重建万善望恩桥记”石碑一块,碑高1.7米,宽0.85米,已断成两截,字迹模糊不能识别。1983年,黎里镇人民政府重修。
八、秋禊桥
秋禊桥又名叽咯桥,在老街西北部禊湖道院旁,跨“丁字型”市河北栅出口,东西走向三孔梁式石板桥。清初里人建。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道士卜斗文募缘用石重建。桥长17.5米,宽2.1米,中孔高1.75米;桥东堍6级石阶,西堍4级石阶。桥身正中有一轮回图案。两边条石间搁25块长方形石板,人走桥上,“叽咯”声响,俗呼叽咯桥。桥为花岗石砌置。1998年,整修禊湖道院时重修。
2005年1月,青龙桥、迎祥桥、道南桥、梯云桥、进登桥、清风桥、望恩桥、秋禊桥8座古桥列入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改建重建的古桥
一、部分结构改建
(一)古木桥
古木桥又名望平桥,在老街西栅,跨牛斗湖入镇口市河南北两岸。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里人龚世廉建。清初,僧清远修。清同治九年(1870年),里人刘春藻募捐重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里人沈光锦、王室蕃募捐重建。民国33年(1944年),里人将之改建为石桥,桥上石刻“甲申孟夏徐芷湘”字样保存至今。1968年10月,改建为水泥桥面,定名望平桥。
(二)子来桥
子来桥在老街西栅,跨市河南北两岸。建置无考,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分湖巡检司钟清源率里人重修。原为石桥,后改为石桥墩水泥梁桥。
(三)接桂桥
接桂桥在老街南栅,跨“丁字型”市河南段,东西走向。清嘉庆三年(1798年),里人公建。清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光绪十七年公修。原为梁式石桥,2002年,改建水泥梁桥。
(四)里仁桥
里仁桥又名鲍家桥,在老街南栅,跨“丁字型”市河南段,东西走向。初建无考。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罗汉寺僧净月、千江重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里人重建。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分湖巡检司钟清源率里人重修。原为梁式石桥,后改为水泥梁桥。
(五)大陵桥
大陵桥又名庙桥,在市河西段,跨梨花街和南新街,南北走向。因旧时南北桥堍各建有庙宇(财神庙、全真道院)而俗称庙桥。初建无考。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道士吴云山重建。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里人重建。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分湖巡检钟清源率里人重修。清光绪八年(1882年),里人重修。单孔石梁桥,现存桥墩和条石桥面,栏杆改为水泥砖砌。
(六)梅兰桥
梅兰桥在老街东九成湾,跨市河,南北走向石桥。民国21年(1932年),里人金姓出资建造。1983年,修复危险桥墩,并改建为水泥桥面、水泥栏柱、铁栏杆。
二、在原址拆除重建
在原址拆除重建的只有一座太平桥,又名东风桥,位于老街上岸东部,跨市河分支桥后底河,因桥西堍北侧曾有土地庙,故又名土地桥。东西走向单拱石桥。初建无考。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道士杨浩然重建。清康熙年间,里人陈永年再建,名太平桥。桥联云:西北珠渊涵福地,东南宝阁峙文峰。1972年8月,在原址改建为水泥双曲拱桥,长26.3米,宽4米,名东风桥。
三、移址重建
(一)明月桥
明月桥又名杨家桥,在老街上岸西部“丁”字形市河交汇处,跨梨花街和西新街。一名民悦桥。石级拱形桥,东西走向。初建无考。元大德三年(1299年),里人施十重建。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游方僧再建。清乾隆五年(1740年),里人用石重建。清嘉庆三年(1798年),里人冯远等募建。1979年3月,黎里镇革委会报告县计委、财政局、交通局,因桥基下沉且地处水陆交通要冲,准备拆除重建。是年,在原桥南建水泥梁桥,仍名杨家桥。
(二)鼎新桥
鼎新桥在老街中部,跨浒泾街和南新街。古名通济桥,梁式石桥,南北走向。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游方僧建。清乾隆年间,里人重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里人周兆松、沈镐昌倡捐重建,易名鼎丰桥。1974年9月拆除,在原桥西建水泥平桥,称黎新桥,里人称新桥。1998年,随道路改造,桥面向西拓宽4米,与浒泾路同宽。
第三节 已经拆除的古桥
一、登瀛桥
登瀛桥又名浒泾桥,原在老街浒泾浜与市河连接处(跨作字、发字两圩),东西走向古石桥。初建无考。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里人重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重建。清道光二年(1822年),里人李德仪重修。1959年,填浒泾(浜),拆除登瀛桥。
二、通秀桥
通秀桥俗称大桥,原在老街南栅、南北向市河南端(跨染字、使字两圩)、接桂桥南,东西走向单孔石拱桥,跨径6米。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秀水王化同室史氏建。清嘉庆三年(1798年),里人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间,起步条石被拆,用作建仓库、机房,剩主拱石板,行人无法通过。1973年,吴江县革委会交通局接黎里镇、黎里公社报告,派员查勘,并作出查明情况、重建或修建、确保安全等三点批复。后,桥被全部拆除。
三、万安桥
万安桥初名永安桥,原在连通浒泾浜与后场荡的小河上(跨发字、后场两圩),梁式石桥。清乾隆五年(1740年),里人陈时夏建。乾隆六十年,里人蒯谦吉、蒯嘉树等重建。80年代中期,因开发新镇区,在修筑兴黎路时拆除。
四、宛转桥
宛转桥在璧字圩,老街东栅市河出口处,跨市河驳岸与中立阁遗址。清乾隆九年(1744年),里人公建。现已拆除。
五、香华桥
香华桥在作字圩,老街西北罗汉寺山门前,梁式单孔石桥。桥石上曾刻有桥联:境内无遗影,心中存如观。香华桥与罗汉寺一起拆除。
第四章 廊棚 弄堂
第一节 廊棚
黎里老街的店家为聚人气、揽生意,在店门前搭建简单的木架构,落地柱,柱架梁,梁钉椽,上覆砖瓦,给顾客提供驻足处,是为廊棚。老街上岸、下岸和镇西横街,全搭建廊棚,长度1900余米。老街的廊棚,介于店堂与市河之间,虽不是固定的活动场所,可里人上街、商旅出行时,全靠它避风挡雨遮太阳,路人经行停歇自如。老街廊棚还有代替民居入口门廊的作用,既省却土木工筑之累,又获入宅登堂的从容自在,一举两得。
老街廊棚,建造形式多样,有披檐式、人字式、骑楼式,还有过街楼等式样。披檐式,是在店铺门前加建一个斜披,一般宽2~4米,沿市河一侧立有廊柱。老街下岸沿河民居北面的廊棚,基本为披檐式;迎祥桥南堍之东、进登桥南堍之西,以及南新街南蔡家弄口等的廊棚,即此类构式,至今保存完好。人字式,为双坡形的廊棚,沿市河一侧落有柱子,坡面宽于披檐式,多在3~5米,棚顶构造多极考究,有的廊棚人字架构下还设置拱形椽子,覆以网砖,故这类廊棚顶部的纵剖面,外观为人字形,内侧呈拱圈式。老街上岸只要建有沿河下摊房屋的路段,基本上全被此类人字式廊棚所遮覆,青龙桥畔恒丰泰弄口的店面廊棚,鼎新桥北堍高记鞋店廊棚,高畅而宽爽。骑楼式,廊棚建成人字式屋面,再在人字式屋面上骑建楼房,所建楼房的进深距离为廊棚的三分之一,或者一半,甚至更多。过街楼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为街道两侧房屋通过两层连廊连通,底层中间为街,两侧是店面房,形成“街从宅中过”格局;一为上面的楼房一侧与沿街店面房自成一体,临市河的另一侧立柱支撑,立柱四周砌砖加固,楼房下的空间即为街道。明清两代黎里老街廊棚,保留下来的多数是披檐式和人字式,过街楼则在以往的建设性破坏中被拆毁,可历史的烙印无法抹去,梨花街原经济饭店东、平楼街何家浜口的那两座过街楼,形制不失机巧,气势可谓雄伟。
考察黎里老街古建历史,南宋中期,简易廊棚产生,元代,骑楼和过街楼问世,明初,黎里形成粮食贸易集镇,市河“上岸”演变为商业街,廊棚重重复重重。清代袁枚在《黎里行》中留下“长廊三里覆,无须垫角巾”的诗句,可谓名实相副。
黎里老街廊棚做得考究的,沿市河一侧有“美人靠(一种坐倚两用的园林式护栏)”,唐桥原公盛酱园下滩、清风桥堍原锦芳茶馆下滩等公共地带即建有这种护栏,方便行人休憩;更多地段是在沿河一侧安排长石,以供坐歇。
第二节 弄堂
黎里老街的民居,单体以木构一层、两层厅堂式住宅为多。黎里民宅按规模可分大、中、小三类。大宅是富商、官宦的宅第,宅院少则4进,多则7~8进,最多的有9进(鸿寿弄)。为方便进出,里人在宅第旁边设计出备弄,凡住宅朝南,备弄置东侧,住宅朝东,备弄安排在北侧。平时进出,不必打开扇扇大门,径走备弄。一进进厅堂院落里的备弄,一落落幽深老宅间的通道,这就是弄堂。备弄上面覆盖屋面,成暗弄堂。清乾隆时期黎里的工部尚书周元理,建有六进大宅与一后花园,东侧就以一条备弄跟陈鹤鸣豪宅相邻,称“周赐福弄”。该弄堂第二进处设90度弯子,转弯处建石库门,大块麻石制作门框,按上厚实的门板,俗称“健门”。健门后的门栓安设在深深的右墙洞中,用时拉出,横插于左右墙洞;健门后有两条门栓,还加个“落地撑”。即便不在转弯处,每间隔一段距离,弄堂内就设石库门一道。新蒯家弄的石库门计有4道之多。浒泾街西当弄、北栅西岸老街朱家弄,两弄墙壁上每隔一二丈就开一个灯龛,呈“介”字形或像桃子形状,点上灯盏或蜡烛,用以照明。与暗弄相对的是明弄。老街明弄最有名者为庙桥弄,宽2米有余,长83米,全由条石铺就。
黎里弄堂的命名方式呈多样化,最主要的是以姓氏命名,黎里镇“周、陈、李、蒯、汝、陆、徐、蔡”八大姓,每个姓都有弄堂。周赐福弄、陈家湾堂弄、李厅弄都是老街要弄,陆家有陆家弄,蒯家弄、汝家弄、徐家弄均各有3条,最多要数蔡家弄,东、西、中、南、北蔡家弄,计5条之多。以姓氏命名的弄堂共计62条。另外的命名方式为:依据弄旁富有特色的建筑——镇西大陵桥南面的石板弄,因桥头原有庙宇而随桥名呼为庙桥弄;老街多古桥,桥堍多弄堂,因桥起名为“某某桥弄”者10条:老街自东至西,梅兰桥弄、汝家桥弄、唐桥弄、夏家桥弄、庙桥弄,横街自南至北,接桂弄、鲍家桥弄、杨家桥南弄、杨家桥北弄、清风弄,桥畔弄,弄伴桥,桥弄相映,情趣盎然。依据弄边的有名店铺——恒丰泰弄、祥和弄都因与百年老店毗邻而得名,大观弄弄口曾开设大观楼茶馆。依据弄内作坊——油车弄、花车大兴弄、哺坊弄、染坊弄即是。依据弄堂特征——石皮弄,弄径石板满覆,俨如皮蒙。老街弄堂起名之奇思异趣,堪称江南古镇之最。
根据1980年吴江县地名普查资料记载,黎里老街共有弄堂95条,其中超过百米的弄堂有11条,最长的是李厅弄,长135.7米;最宽的弄是庙桥弄;最狭的弄,恒丰泰东弄、南丁家弄和范家弄,只有0.7米。
表4-1
1980年黎里老街弄堂情况表 单位:米
序号
|
名称
|
长
|
宽
|
序号
|
名称
|
长
|
宽
|
1
|
陆家弄
|
51
|
2
|
49
|
梨花弄
|
26.3
|
1.1
|
2
|
衬衫弄
|
73
|
1.2
|
50
|
石皮弄
|
15
|
1.7
|
3
|
包家弄
|
41
|
2
|
51
|
清风弄
|
53
|
1.6
|
4
|
东蔡家露天弄
|
85.2
|
1.75
|
52
|
西肖家弄
|
44
|
1
|
5
|
东蔡家弄
|
73
|
1.6
|
53
|
冯家弄
|
38
|
1.1
|
6
|
梅兰桥弄
|
21.9
|
1
|
54
|
凌家弄
|
106.7
|
1
|
7
|
天和里东弄
|
39.7
|
1.2
|
55
|
王家弄
|
45.9
|
1
|
8
|
天和里西弄
|
69.3
|
1
|
56
|
鲍家东弄
|
45.9
|
1
|
9
|
新华弄
|
69.7
|
1.2
|
57
|
鲍家西弄
|
17.7
|
1.3
|
10
|
吕家弄
|
54.4
|
1.1
|
58
|
花车大兴弄
|
134.6
|
1.5
|
11
|
三泰弄
|
60
|
1.3
|
59
|
汝家桥弄
|
42
|
1.85
|
12
|
恒丰泰东弄
|
59.6
|
0.7
|
60
|
染坊弄
|
60
|
2
|
13
|
恒丰泰西弄
|
62.5
|
1.4
|
61
|
唐桥弄
|
53.5
|
1.65
|
14
|
金家弄
|
72.5
|
1.1
|
62
|
邱家弄
|
32
|
1.05
|
15
|
肖家弄
|
60
|
1.35
|
63
|
商办弄
|
48
|
1.5
|
16
|
永新弄
|
49
|
1.1
|
64
|
中蔡家弄
|
74.9
|
1.65
|
17
|
汝家湾堂弄
|
67
|
0.9
|
65
|
托儿所弄
|
27.1
|
1.2
|
18
|
汝家弄
|
67
|
1
|
66
|
中凌家弄
|
43
|
1.1
|
19
|
吴家弄
|
49
|
1.05
|
67
|
中金家弄
|
30.5
|
1
|
20
|
新开弄
|
15.5
|
1.1
|
68
|
汪家弄
|
56.3
|
1
|
21
|
中汝家弄
|
84.7
|
1.4
|
69
|
张家弄
|
8.8
|
1.4
|
22
|
毛家池弄
|
95.4
|
1.9
|
70
|
夏家桥弄
|
46
|
1
|
23
|
中王家弄
|
60
|
1.05
|
71
|
施家浜东弄
|
40
|
1.05
|
24
|
毛家弄
|
60.7
|
1.1
|
72
|
陈家弄
|
60
|
1.3
|
25
|
黄祥泰弄
|
123
|
1.75
|
73
|
南新弄
|
33
|
1.1
|
26
|
大观弄
|
14.8
|
1.15
|
74
|
诸葛弄
|
47.5
|
1.1
|
27
|
九洲弄
|
92
|
1.25
|
75
|
南蒯家弄
|
50.8
|
1
|
28
|
周赐福弄
|
92.9
|
1.3
|
76
|
袜厂弄
|
31
|
1.4
|
29
|
胡家弄
|
105
|
0.95
|
77
|
南丁家弄
|
60
|
0.7
|
30
|
哺坊弄
|
90
|
1
|
78
|
南冯家弄
|
82
|
1.2
|
31
|
西邱家弄
|
92
|
1.05
|
79
|
南蔡家弄
|
61.3
|
1.1
|
32
|
中丁家弄
|
85.8
|
1.05
|
80
|
庙桥弄
|
83
|
2.1
|
33
|
中心弄
|
44
|
1
|
81
|
南徐家弄
|
80.5
|
1
|
34
|
新蒯家弄
|
90
|
1
|
82
|
裘家弄
|
29.8
|
1
|
35
|
祥和弄
|
107.3
|
1.2
|
83
|
鲍院弄
|
9.5
|
1.3
|
36
|
西当弄
|
100.6
|
1.15
|
84
|
鲍家桥弄
|
36
|
2
|
37
|
鸿寿弄
|
105
|
1
|
85
|
沈家弄
|
31.3
|
1.5
|
38
|
老蒯家弄
|
83
|
1.05
|
86
|
接桂弄
|
45
|
1.3
|
39
|
周家弄
|
76.1
|
1.1
|
87
|
范家弄
|
16
|
0.7
|
40
|
李厅弄
|
135.7
|
1.25
|
88
|
南栅蒯家弄
|
17.3
|
1
|
41
|
中徐家弄
|
119.7
|
1.1
|
89
|
南栅汪家弄
|
13
|
1.2
|
42
|
陈家湾堂弄
|
93.4
|
1.2
|
90
|
杨家桥南弄
|
28.2
|
1
|
43
|
彭家弄
|
33.8
|
0.9
|
91
|
杨家桥北弄
|
68.2
|
1.7
|
44
|
西徐家弄
|
108
|
0.9
|
92
|
朱家弄
|
58.7
|
1
|
45
|
老医院弄
|
26.3
|
1.1
|
93
|
北蔡家弄
|
90
|
1
|
46
|
西蔡家弄
|
68.5
|
1
|
94
|
西新弄
|
42
|
1.8
|
47
|
闻诗堂弄
|
81
|
1.15
|
95
|
宋家弄
|
21.5
|
1.15
|
48
|
西王家弄
|
106
|
1.3
|
96
|
—
|
—
|
—
|
第五章 名人故居
第一节 柳亚子旧居
柳亚子旧居(前称“柳亚子故居”)位于老街上岸中心街75号,朝南面河。原为清乾隆直隶总督、工部尚书周元理私邸,落成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之前,宅名“赐福堂”。全宅前后六进,再加一个五亩园,占地面积2603平方米,建筑面积2862平方米,101个自然间,备弄深92.9米。太平天国时期,慕王谭绍洸入驻,设为王府。民国11年(1922年)秋,近代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向周氏后裔典租该宅第四、五进,这里便成为一代诗人会见四方仁人志士、议论国家大事、编辑《南社丛刻》、撰写诗词文章的地方。民国16年5月,柳亚子遭国民党“清党”之难,离开故里,流亡日本。回国后,一直未能回归故居,但这里第四、五进始终保持着柳亚子一家生活原貌。1982年3月,柳亚子故居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5月28日,由民革中央等6个单位在柳亚子故居举行“纪念柳亚子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暨柳亚子半身塑像落成典礼”,同时,柳亚子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2006年5月,柳亚子旧居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亚子旧居第一进为门厅。门厅正前方挂着屈武题写的“柳亚子纪念馆”六字匾额,内门楣上方有廖承志题赠的“柳亚子先生故居”横匾。第二进是茶厅,又称“轿厅”,为纪念馆序厅。茶厅面阔10.7米,进深10.3米,高6.2米,中间安着落地长窗,厅后装有屏门,厅中央置放着柳亚子汉白玉半身雕像,座基上镌刻着邓颖超手书的“柳亚子先生像”6个大字。两侧柱子上悬挂周恩来于民国34年(1945年)赠给柳亚子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楹联墨迹。东西两侧的墙壁上布置着毛泽东与柳亚子的唱和词《沁园春》大幅手迹。
第三进为正厅,名“赐福堂”。面阔13.7米,进深15.9米,高8.95米,东侧紧接一楼一底厢房,西侧连有三楼三底。厅前廊下长窗垂地,刻有团龙纹饰。主梁上彩绘金色“双凤”及花卉图案,梁的两端饰有“扑云”,厅堂两侧粉墙上砌有砖刻的墙裙。厅堂正中上方悬挂着一块当年无锡籍大学士嵇璜题写的“赐福堂”烫金巨匾,两侧墙面挂有由周元理孙子周光纬题跋的八幅董其昌手书颜真卿《赠裴将军》拓片屏条。前后四根大柱上悬挂着两副对联,其中一副为“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彩霞”,真切描绘当年周府冠盖如云、高朋满座的情景。另一副为“积善余庆,百代云仍承燕翼;蒙恩受福,九如天保答龙光”。联中的“承恩受福”四字异常绝妙。据载,当年乾隆皇帝每年十二月初一要在漱芳斋升座,将宠臣爱卿传入,尔后,挥毫书写斗大的“福”字,一一赐予。周元理为官一生,兢兢业业,从不懈怠,深受乾隆喜爱,多次得到御赐“福”字。告老回乡后,大学士嵇璜特地书写“赐福堂”三字制成一匾专程送到周宅(其中间的“福”字为仿乾隆皇帝的手迹,故高出两旁之字)。周家将这匾悬挂起来,同时把此座大厅命名为“赐福堂”(又称“十福厅”)。厅堂以“峥嵘岁月”为题,陈列着大量的图片、文字和实物,展示柳亚子波澜壮阔的一生和爱国诗人风貌。
第四进是柳亚子一家的生活起居楼,七楼七底。楼上东起为客房、柳母费太夫人卧室、柳无忌卧室、柳无非柳无垢卧室、柳亚子夫妇卧室。楼下正中为花厅三间,东西两边是账房间与佣人卧室。花厅前建有半轩,轩下落地长窗,厅后白屏门,眉毛天井两侧为回廊与厅相通,厅内按厅堂陈设布置,两壁挂着柳氏一家不同年代的生活照片。
第五进为藏书楼,亦为七楼七底楼房。东西两侧各以厢楼贯通,构成富有吴地特色的“走马堂楼”。 楼上除东、西两间外,都作藏书用。原收藏有柳亚子12岁至41岁整整29年中的藏书4.4万册,1950年,柳亚子将全部图书捐赠给上海图书馆。现藏书楼为库房,收藏有国家一至三级藏品126件,还有各种书画400余件。楼下大厅中央悬挂着一副对联:“少年虽亦薄汤武,许身何必定夔皋”。从该联上联的小视“汤武”到下联的否定“夔皋”,可见柳亚子甚为鲜明的反对封建“君王”“忠臣”的处身立世思想和十分高尚的“许身”民众、报效国家的情操。东侧的“磨剑室”书斋,柳亚子兼作笔耕歇乏之处。室内原有一堂制作精巧雅致的宫窗,将书斋一分为二。斋内陈列着柳亚子当年用过的书桌、书橱、书架等物,墙上悬挂着一副由当年南社社员傅钝根书赠给柳亚子的对联:“青兕后身辛弃疾;红牙今世柳屯田”。其上联切合柳亚子的名(柳亚子初名慰高,因仰慕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改名为“弃疾”,并以辛弃疾的别号“青兕”为笔名在报上发表反对“南北议和”、反对向袁世凯妥协的文章),下联则切合柳亚子的姓。第五进楼上西首第一间内有着颇具传奇色彩的“复壁”。民国16年(l927年)5月8日深夜,已叛变革命的蒋介石指派部下到黎里,武装搜捕坚持革命的柳亚子,柳亚子隐匿于“复壁”之中,才幸免于难。在“复壁”中,柳亚子曾口占《绝命诗》一首:“曾无富贵娱杨恽,偏有文章杀祢衡,长啸一声归去矣,世间竖子竟成名。”
第五、六进之间有着一条24米长的碑廊,廊内陈列着36块家乘碑,镌刻柳氏几代人的行状和事迹。
第二节 徐达源故居
徐达源故居位于梨花街西徐家弄与老医院弄之间。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原为八进大宅,总面积2017.68平方米。故居今存第三进写韵楼、第五进新咏楼。
写韵楼,为徐达源夫人吴琼仙的书斋。坐北朝南,面积108平方米,面阔三间10.9米,进深12.28米,高两层8.75米,硬山顶。楼厅前有一庭院,院中原有砖雕门楼、花台等,现存半残漏窗一个,其两边刻有云彩、上下四只蝙蝠图样。吴琼仙(1768—1803),字子佩,号珊珊,吴江平望人,清朝乾隆嘉庆时著名女诗人。幼年在家塾读书,婚后,与夫感情甚笃。她工诗书,擅绘画,其诗风格清新,著有《写韵楼诗稿》《双巢翡翠阁小札》。36岁殁,殁后,邑人曾刻其画像、诗篇于石上,筑于平望莺脰湖中的平波台上,供后人瞻仰。
新咏楼,三开间带两厢楼,为徐达源书房。楼厅坐北朝南,面阔三间6.38米,进深七椽8.8米,檐高2.7米,硬山顶。楼内九扇落地花格长窗一字排开,长窗裙板上雕刻各种图案。楼前有一石板天井,南侧矗立一座砖雕门楼,门额上“兰桂俱芳”四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凿掉,但字迹仍能依稀辨识。徐达源(1767—1846),字岷江,一字无迹,号山民,别号小峨山人,黎里镇人。为人豁达淡泊,看轻仕途,在任翰林院待诏一年后,即返故里闭门著述。他工诗文,善绘画,所画墨梅“简老疏古”,山水小幅也有独特风格。在故居新咏楼,著有清嘉庆《黎里志》等,并刻有著名的《紫藤花馆藏帖》。现浙江南浔小莲庄长廊壁间嵌有《紫藤花馆藏帖》刻石31方,为徐达源与刘墉、法式善、袁枚、赵翼、洪亮吉等20多位著名文人学士往来投赠之篇章、尺牍等。刻就《紫藤花馆藏帖》的拓本也流传至日本,藏于圣庙之中。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著名诗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到徐达源家小住,徐氏夫妇拜袁枚为师,成为随园弟子。徐达源和吴琼仙极具才学,被誉为文学夫妇。
1986年7月,徐达源故居中的写韵楼、新咏楼,被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节 退一步处
退一步处位于老街中段浒泾街新蒯家弄底18号,系清末爱国将领张曜故居。建于清同治年间,两层楼房,面阔四间14.2米,进深8.3米,由内宅、书斋、下房组成。
张曜(1832—1891),字亮臣,号朗斋。浙江钱塘人。系黎里籍官宦人士蒯贺荪(字士芗)内侄,幼时随蒯贺荪到黎里读书,后蒯贺荪在河南固始任知县,张曜投奔他帮其协办团练。在与捻军作战中,张曜多次立功,先后擢任河南布政使、总兵等职。清同治三年(1864年),张曜在黎里新蒯家弄底东侧建造宅第,自书匾额“退一步处”,有退隐之意。后又复出,随左宗棠入新疆,抗击英、俄侵略,立下战功,被授予协办新疆军务之职。中法之役,又被召回保卫京城。后历任海军帮办、广西山东巡抚等职。张曜精通水利,亲自督治山东境内黄河水害,殉职于工地。张曜故居主体建筑为一“船厅”,四楼四底,西面是“船头”,东面为“船艄”,中间两间为“船舱”。“退一步处”匾额原先挂于“船厅”北面板壁上方中间,“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只剩下挂匾额的两个铜配件。厅房内门窗隔扇雕刻精美,方砖铺地,斜斜的呈菱形,是清代武将独有的特征。厅前有一庭院,院内尚存上圆下方的两颗缆船石,是为张曜“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象征物。
1986年7月,退一步处被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章 亭园 厅堂 宅 第
第一节 亭园
黎里亭园,除现在尚存的端本园与70年代被拆除的中立阁外,据清嘉庆版《黎里志》、光绪版《黎里续志》中《古迹》卷记,还有五亩园、五峰园、七峰园、且园、后圃、紫藤花馆及开鉴草堂等。惜均废不在。
一、端本园
端本园位于中心街58号大观弄底。清乾隆初年,通判陈鹤鸣所建,清同治年间重建,为当时吴江名园之一。据传,陈鹤鸣次子陈绚文破满汉禁止通婚之律,娶满洲正白旗副都统、清宗室永豪杰女,故端本园有“郡马府”一称。
端本园临水而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曲桥、荷池、假山、伴月廊、半山亭、双桂楼、平波轩等,佳构应有尽有,布局错落有致。
园内右侧那幢古色古香小楼,因楼前植金桂、银桂各一枝而得名“双桂楼”。楼面阔三间11.65米,进深8.48米,硬山顶。登楼观景,全园景色尽收眼底:楼前满池荷花,一条走廊逶迤向北,走廊北侧矗立着一座木柱砖顶六角亭,名曰“半山亭”。亭东侧是一座嶙峋假山,山上绿藤盘绕,一棵古树耸立山旁。园内景色宜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刻印的《黎里续志》刊有顾玉熙诗作,其中有对园中美景作形象描绘之句:“梨花明白柳朦胧,绿水朱栏宛转通。”
端本园现存双桂楼、六角亭及部分假山、回廊。
1980年5月,端本园被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二、中立阁
中立阁位于老街东栅市河出口处之水中央,有宛转桥(梁式石桥)与北岸相通,前人称其为“玲珑水上楼”。
清乾隆九年(1744年),中立阁由里人陈时敏筹建。亭阁建造在八角形的花岗石岸墩上,底层较大,阁的造型亦呈八角形,八只脊角向外挑出,故有“八角亭”之称。阁共有三层:底层供有玄坛菩萨(赵公明)塑像,一手高举钢锏,一手按在膝前,怒目而视,很是威武。面前长贡桌右方,有一只光亮的泥塑老虎,虎尾高翘。据说摸摸老虎尾巴,可以保佑身体康健;第二、第三层楼均为正方形,四面长窗,窗外有两块方砖宽阔的走廊,装护栏杆,供游人眺望。二楼供奉一尊观音娘娘塑像,头戴珠花珠帘的头面,身穿绣衣,粉脸玉手,独自坐在靠背椅里。面前有一张贡桌,上有供品、烛插,设有签筒签诀,供求签、详谶用;三楼上供着一些小型菩萨,高约2尺左右,排放在用玻璃窗关着的佛龛厨里,前面放着烛台架和拜堆。阁顶像宝塔形,飞挑出四角,中央竖有一只铜锡合金葫芦,高1丈2尺。每隔几年,专门工匠会上去将其抹上一层油。整个建筑物造型别致,气势宏伟。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据说是观音生日)、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天,中立阁举行斋饭,以吸引香客。
游人身临中立阁胜境,或蹀躞驳岸流连环廊,细瞻四周水面游鱼和过往舟楫,或拾级登楼举目远眺,一览“小桥、流水、人家、农田” 的乡野景色和三里长街发端官塘上、煤水滩一带鳞次栉比的市廛,其心必宁,其情甚怡。“中立晚眺”被列为“黎川八景”之一。
中立阁先后修建两次:清同治八年(1869年),里人沈宝芬、周江表、徐宝树、陆莹、蔡丙圻集募重修。民国10年(1921年),又一次修建。1963年,因中立阁趋于坍破,黎里人民公社向县人民委员会提出拟修复的报告,报告转交县文教局,由其复函黎里人民公社:“八角亭的修复经费甚大,县里难以安排”,“八角亭的修复可能性不大”。1966年8月,黎里镇人民委员会向县人委提出拆除中立阁的报告。70年代,中立阁被拆。现存遗址。
三、五亩园
五亩园位于发字圩青照楼东。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周元理之子周升士始建。对园内景致,清光绪版《黎里续志》中冯珍有诗如此描绘:“且上层楼望花顶,扑面风来香馥馥,湖光倒映琉璃窗,荡漾红澜百回曲。”
四、五峰园
五峰园位于发字圩,为理问邱玉麟所居。小园面积虽不满2亩,但有桥有水有峭立奇石,美树翠竹扶疏。初入,路极狭。从小径曲而北,循水滩北渡,芳径有石蹬坐卧。野鸟啾啾,白莲、渔台,皆别具野趣。
五、七峰园
七峰园位于发字圩,封翁蒯承濂所居。前人有诗咏园:“摇碧高浮一叶中,半篙春涨小桥北,水原林尽无穷妙,大好投竿作钓翁。”
六、且园
且园位于作字圩,太学陈兆凤所居。园内有东、西二路,有回廊、山房、秋宜室;庭中种有杏树数十,植芭蕉、方竹。折而西有门,门敞以石洞。
七、后圃
后圃位于发字圩,文学邱冈所居。后圃赏菊素为文人雅事。清许立均《后圃看菊》诗云:“我逐征鸿到,东篱菊正舒。”谭书《同东湖后圃看菊》亦有诗载:“屋北新开径,沿流走屈盘。得因先路导,来就菊花看。”
八、紫藤花馆
紫藤花馆位于发字圩,清嘉庆年间徐达源所居。馆名为长洲(今吴县)顾元熙题写。清汝阶玉、袁鸿、计楠、郑璜、孙晋灏、柳清源等皆过访紫藤花馆,一一唱韵抒怀、题诗以志。
九、开鉴草堂
开鉴草堂位于作字圩清照楼西,属寿恩堂内一花厅。厅堂挂有“甸封绥寿”匾额,是为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直隶总督周元理70岁生日之际,皇帝亲书,御赐贺寿之礼。厅前辟有“成园”,园中置假山、池塘、旱船、亭子诸景。厅、园相连,浑然一体。开鉴草堂在民国时期是南社在黎里的活动中心。
第二节 厅堂
一、新蒯厅
新蒯厅位于浒泾街新蒯家弄,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为时任山东曹州同知的黎里籍人士蒯嘉珍造。新蒯宅为蒯姓宅第中一处厅堂式建筑群落,坐北朝南,分东西两路,东路五进,西路七进,其代表性建筑新蒯厅“树滋堂”在西路第三进,面阔三间12.3米,进深12.9米,高8.15米,硬山顶。两边各有两楼两底厢楼。东厢楼保存完好,楼上有称“抽屉窗”的格窗,虽然光线较暗,却能清楚望到楼下厅堂,而厅堂上的人则无法觉察楼上的动静,设计巧妙。
新蒯厅宽大高敞,光线明亮,冬暖夏凉,在晚清及民国时期当作书场,常有响档莅临。因时任浙江按察使蒯贺荪涉及清末余杭举人杨乃武冤案自杀,故蒯厅有不说评弹《杨乃武与小白菜》之禁。然纵观蒯氏一生,不失清白,林则徐曾为他的书房题名“求是斋”,是即明证。
新蒯宅西路一至四进(包括新蒯厅),新中国成立后归供销社使用,第一进改建为供销社门市部,原门厅与仪门上的“大夫第”匾额已不存。第五至第七进为民居。
1994年,新蒯厅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二、李厅
李厅位于浒泾街李厅弄50号,第一、二、三、六进为清朝康熙年间建造,其余为晚清或民国初期建造。整个李厅建筑群坐北朝南,共九进。据志载,李厅为清乾隆年间南韶连兵备道、观察李璜所居。李厅在第三进正厅,原名“传经堂”, 后鉴于李璜惨遭官场变故及后辈所遇种种不测,李氏儿孙将其改称“易安堂”,以表达不求闻达、但求平安的心曲。李厅面阔三间9.6米,进深9米,高6.7米,青石覆盆柱础,檐柱抹角,柱上置斗拱,梁架厚实。大厅前曾有砖刻门楼,上书“康熙癸未仲冬 立”。据此,该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李厅建筑群第六进五楼五底堂楼结构基本如初。
李厅曾辟为书场,称“易安书场”,至1984年歇业。现李厅年久失修,破损严重。
1994年,李厅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三、沈宅鸳鸯厅
鸳鸯厅位于南新街46号,建于清末,原是沈氏私宅一部分。沈宅共四进,鸳鸯厅在朝南第一进,为楼厅,宽敞明亮,装饰讲究、别致。面阔三间14.23米,进深17.65米,硬山顶。厅为南北方向,中间以折板折成南北双厅,楼上楼下各8间。厅前仪门有门楼一座,现已不见雕刻文字。楼上楼下原有落地雕花长窗、栏杆,后遭破坏。楼下厅堂的木架梁上有木雕人物,雕刻精细,栩栩如生。现存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沈宅曾为吴江针织一厂厂房,其余的房屋被拆建,存鸳鸯厅。
1994年,沈氏鸳鸯厅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四、鸿寿堂与洛雅草堂
鸿寿堂位于浒泾街鸿寿弄3号,为明代建筑,原系清乾隆年间工部尚书周元理从弟周王图旧宅。鸿寿堂为一平厅,三开间,阔11.74米,进深12米,高5.8米,建筑面积171平方米,硬山顶,屋顶平缓,木质柱础,梁架用料粗壮。具明代宅居形制的梁头棹木保持完好。18个楠木材质的木鼓柱础呈圆台形,下为一块四方形青石,石上刻有阴槽,木础恰嵌于槽内。历经五六百年,木础至今完好无损。
洛雅草堂位于浒泾街鸿寿弄9号、鸿寿堂之后,为清代典型小宅院建筑,五开间两厢房堂楼。建于清康熙、乾隆年间(1713~1750年),系清代周星(周元理之叔父)与其子周元德(王图)建造。洛雅草堂堂楼面阔15.23米,进深14米,高9米。堂上有“洛雅草堂”四字匾额,系清嘉庆七年(1802年)苏州状元吴廷琛手书。梁上刻有四只仿明“加官翅”。堂前檐下置着古朴的挂落,两侧厢楼安装和合窗,堂外两侧分别砌有两重漏窗,各构成一处“眉毛天井”。堂前有一石板天井,四周有回廊环通,南侧立有一座砖雕门楼。
1986年7月,鸿寿堂和洛雅草堂被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五、寿恩堂
寿恩堂位于老街浒泾南路28号,为清朝周元理私宅,建于清康熙年间(1703~1711年),坐北朝南,共六进,正厅“寿恩堂”三字匾额,为乾隆亲笔所书。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柳亚子随父母迁居于此。1909年秋,柳亚子等人创建南社,寿恩堂成为南社通讯处。1915年,柳亚子等人组织南社支社“酒社”,常在此活动。柳亚子在寿恩堂居住24年,寿恩堂是南社人员聚集之地,也是柳亚子编辑《南社丛刻》之场所。
寿恩堂现存第一进店面房5间和第四、五前后两进楼厅。前楼厅(题红仙馆)五开间,下层均安有半窗。楼前有一石板天井,后楼厅(永春辉室)三开间带两厢房,楼前也有一石板天井,天井南侧立有一座已残破的砖雕门楼。
1997年9月,寿恩堂(南社通讯处旧址)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六、闻诗堂
闻诗堂位于梨花街闻诗堂弄5号,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早年是黎里长田人殷寿彭、殷寿臻兄弟俩的住所,他们在此读书应考。殷寿彭、殷寿臻先后于道光二十年、二十四年中进士,且兄长得中的是传胪二甲第一名,仅次于状元、榜眼、探花,在进士中位列第四。身登龙门传佳话,殷氏后代遂将大厅改名“闻诗堂”。
殷宅整体建筑坐北朝南,有东西两路,东路六进,西路七进,是一建筑群落。主体建筑“闻诗堂”(即大厅)在西路第三进,面阔三间10.2米,进深11.4米,高6.88米,硬山顶;厅堂高轩、宽敞,青石鼓墩镂刻花纹,呈清初风格;梁施彩画,蠡壳长窗16扇尚完整,基本保持原有框架结构,惜蠡壳不存。厅前原有砖刻门楼,已被拆除。
1994年,闻诗堂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七、德心堂
德心堂位于中心街108号。整个建筑为五开间,纵深六进,前三进、后三进分别建于清末和民国初。今保存第三进、第六进及第二进小部分建筑。第一进在1983年拆除,改建为青砖小瓦、马头墙的沿街商住楼。
德心堂在第三进平厅,坐北朝南,青石覆盆柱础,斗拱、纱帽翅梁架用料粗壮,面阔三间12米,进深14米,硬山顶,高大、宽敞。原为丁姓私宅,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当作镇手工业联社办公室、职工业余学校、俱乐部、镇鞋棉社(皮鞋厂)厂房、家具店仓库。后进为楼房兼两厢房,现已改作住宅。
1994年,德心堂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八、德芬堂 敬承堂
德芬堂、敬承堂是位于中心街东邱家弄(哺坊弄)西邱家弄之间的古建筑群落,属邱姓宅第,建于明末清初,纵深五进。弄后原有一园名五峰园,已废弃。邱宅及五峰园原为清雍正、乾隆年间(1723~1795年)理问(布政使司直属官员之一,掌勘核刑名)邱玉麟所居。
德芬堂在东邱家弄内(哺坊弄1号)邱宅第二进,坐北朝南。德芬堂曾当作街道印刷厂,后空置,已破旧。敬承堂在西邱家弄2号内邱宅第二进,坐北朝南。面积与德芬堂相仿。敬承堂面阔三间11米,进深11.7米,高6.56米,硬山顶。看柱粗壮,梁架用料厚实,斗拱、山雾云齐全,覆盆青石柱础。堂外天井三面青石阶沿。第三进存一座堂楼,梁架有斗拱,并雕饰山雾云,荷花墩代替矮柱,两侧靠山墙用“月亮”串。天井外原有砖刻门楼,后毁;仪门墙上留半残壁画(在第三进);西窗装修基本完整,保持蠡壳窗和彩色玻璃。
德芬堂、敬承堂是明末或清初仿明建筑,作为邱宅的主体建筑,厅堂屋架未动,保留着当时的建筑特征。原有“德芬堂”“敬承堂”两块匾额,后不存。
1994年,邱宅德芬堂、敬承堂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九、瑞文堂
瑞文堂位于平楼街汝家湾堂弄3号,为汝氏老宅,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瑞文堂建筑群坐北朝南,原有七进,后除第一、三、四进外,其余均拆除或翻建成现代民居。瑞文堂在第三进楼厅,面阔三间8.2米,进深9.2米,硬山顶。旁有两厢,属空置危房。厅前有砖刻门楼,上刻“八仙”“和合”,门楼左右围墙上塑“渔樵耕读”图。
十、修敬堂
修敬堂位于南新街徐家弄,建于清代,原为黎里名人徐达源继子及其后人居住。建筑坐北朝南,中间备弄,东西两路各四进。修敬堂在东路第二进楼厅,面阔三间9.25米,进深6.7米,硬山顶。北墙中间尚存砖刻横额“俭以养廉”四字,右下方存“星桥”“顾宗泰”两方印章;南天井存砖刻门楼一座,门楼上部破损严重,存横额“五凤名裔”四字。
十一、承裕堂
承裕堂位于南新街70~72号南蔡家弄,为蔡姓老宅,建于清末。蔡宅坐北朝南,北向面河,为六进建筑,现存五进,有备弄贯通。承裕堂在蔡宅第三进楼厅,面阔五间11.2米,进深8.4米,硬山顶。楼厅两侧有漏窗,木雕精美,落地长窗保持良好。
第三节 宅 第
一、施家洋房
施家洋房位于西新街北栅西岸路32号。建于民国18年(1929年),坐西朝东,前后三进,面阔三间,硬山顶,为一幢含有东方建筑元素之西式洋房,保存较完好。沿街筑两根四方细磨石子门柱,原有铸铁大门,后无。第一进楼房为清水红砖水泥嵌缝墙体,正中间为西洋式水泥细磨石子门楼一座,上部标“1929”建筑时间。主体阔14.5米,进深6.6米,屋后建南北两厢楼。第二进亦为楼房,楼前建有南北两厢楼,与第一进厢楼联体,以走马堂楼建构相贯通。第一、二进中间形成天井,内有水泥外墙,石库门楼一座。第一、二进屋内下层各铺有西洋花卉地砖,平整、清晰,无损坏。第三进为进深略浅的三间平屋,顶部有西露台,周边装有民国时期的铸花栏杆,与第二进之间有水泥天桥联通。
二、东蔡宅
东蔡宅位于东亭街东蔡家弄。建于清末,坐北朝南,面阔五开间,纵深八进,面积1787.69平方米,为典型的江南水乡乡绅居所。宅旁有备弄,长73米,宽1.6米,为黎里最宽的暗弄堂。现存第一进墙门五楼五底;第二进平厅,原作饲料组房,现已撤出,东三间无人居住;第三进楼厅,有砖刻门楼;第四进平屋,私人已建新宅;第五、六进,被拆除,建三层楼商品房;第七进已拆除建民宅;第八进仅存部分建筑。东边有菜花楼,西边有桂花楼。建筑虽小,但具有一定的文物和观赏价值。
原房主蔡冠雄,清末民初黎里人,参加过南社湘集,追随柳亚子。其诗文、书法均有所造诣,特别是篆刻,出版过印集《拊焦桐馆印存》上下两册,由柳亚子、胡适、李根源、郑逸梅等人作序。
1994年,东蔡宅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三、陆宅
陆宅位于东亭街539~543号。建于清朝,坐北朝南,前后三进,面阔五间,每进之间均有厢房连通,称走马堂楼。天井内砖刻门楼一座,额题“怀橘清芬”。第一进楼房,东西各两间,中间有过道;第二进平厅原面阔五间,西一间已拆,被改建,现存四间,另存西厢楼一栋;第三进楼厅、船篷轩及木雕部件保存完好,北墙有一残破石库门,无额。第三进面阔18.38米,进深11.25米,硬山顶。
陆氏为吴门大姓,据考证是三国时陆绩的后裔。
四、黄宅
黄宅位于平楼街楼下浜11号。建于民国19年(1930年)前后,民国建筑特征明显,房屋木构雕刻精美。整座建筑坐北朝南,面阔四间13米,进深6米,楼房一进一院落,带独立西厢楼,硬山顶。三楼三底楼房,西连建一楼一底小楼房,西南角有一独立厢楼。裙封板下端刻有精细木纹花边,下三间正屋落地长窗保存良好。院内有一老井,井圈上刻有“凝华井”三字(此为老教师黄应龙的伯父黄翰飞之手迹),端正清晰。正南石库门上方一砖刻横额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
黄宅原属汝姓住宅,后被黄翰飞购买重新建造。
五、进士第
进士第位于平楼街楼下浜23号。建于明朝,历经多次修建,现存建筑大多属清初翻建。据清嘉庆《黎里志》记载,明朝弘治以来,汝姓一族曾有3人中进士:汝泰,明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其子汝齐贤,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汝先标,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武进士。清康熙时,进士第为汝先标所居。房屋由沿街面到后河,共有九进,坐北朝南。进士第现存三间厅房及两厢房,平厅面阔19.2米,进深10.2米。厅梁架施有简单雕刻及附件,4个青石鼓墩柱础,东侧第三柱见一木础。门前原有石狮子一对,门楣有“进士第”匾额一块,现都不存。
新中国成立后,进士第曾作蒋同顺烟号工场、烟糖商店糕团工场、印刷厂厂房。
1994年,进士第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六、金宅
金宅位于平楼街22~23号。建于清朝光绪年间,雕刻精美,保存完好。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前后六进,面阔三间,硬山顶。第一进楼房;第二、第三进楼房;第四进楼房,面阔三间9米,进深7.8米,有西厢楼一栋,楼上内阳台、回纹花木栏三间齐全,下挂木花篮、狮子滚绣球一对、莲花座一对,雕刻精美,保存完好无损坏;第五进平屋,天井内石库门一座;第六进楼房有东西两厢楼,后包沿已落地翻新。
金宅第一进为商业用房;第二进、第五进、第六进为居民居住用;第四进为房管所所有;第三进,1973年户主金智信搭建平屋两间、西厢披屋两间。
七、汝宅
汝宅位于平楼街49~52号汝家弄。建于清朝,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前后六进,硬山顶。第一进楼房,面阔15米,进深6.7米;第二进平厅带西厢屋、天井;第三进平厅,天井内有“汝氏砖刻门楼”(为吴江县文物控制保护单位);第四进楼房,天井内有残破门楼一座,西厢房已翻建,正房内船篷轩保存完好;第五进仅存两楼两底及西厢楼;第六进楼房,比前五进在西边多建一楼一底及厢楼。厢楼东贴建一厢屋,故第六进面阔六间。
八、冯宅
冯宅位于九南街4~6号。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坐北朝南,前后四进,面阔三间,硬山顶。第一进楼房;第二、三进楼房,各带东西厢楼;第四进楼房,面阔三间9.5米,进深8米。南北两天井,各带东西厢楼;第四进楼房北天井内,尚存砖刻门楼一座,保存基本完好。横额“缉熙纯嘏”,两方印章,西“郑华熙”题,东“光绪壬辰年仲冬”。北沿口廊柱有木雕,保存基本完好。
冯宅原属金梅钦、金胜清,民国年间他们去台湾前,以几十担米的市价典租于冯根元。1965年房改后,冯氏迁出,房产归房管部门。
九、鲍宅
鲍宅位于九南街28~29号鲍家东弄。建于清朝,坐南朝北,前后三进,面阔三间,硬山顶。第一进楼房,阔三间10米,进深5.8米;第二进楼厅,带东西厢楼,为走马堂楼,与第一进贯通,厅内落地长窗内外均建有轩廊,外有鹤颈一支香轩,内有鹤颈轩,保存尚好。天井内有残破砖刻门楼一座,只见痕迹,无砖刻、额题,石制门框尚存;第三进楼房,南天井带西厢楼,北天井带东西厢楼。
十、王宅
王宅位于中心街中王家弄内。坐北朝南,为清末道光年间的建筑群落,弄西三开间五进,现存总面积554.83平方米,各进房屋都有改建。第一进门面三开间;第二进大厅已破旧;第三进三开间楼房;第四进三楼三底破败不堪;第五进院子内有两间平屋,已改建。王宅的第三进楼房,作过办公场所,保存最为完整。梁架及船篷轩均有雕刻,其人物战车图等颇有艺术价值;落地长窗挂落也雕刻花纹,并配有蠡壳窗。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王倪寿芝在王宅创办黎里第一所私立学校“求我蒙塾”。
1994年,王宅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十一、毛氏宅
毛氏宅位于中心街毛家弄。本是明代老宅,重建于清中叶,坐北朝南。毛氏宅面阔三间9.2米,进深9.63米,硬山顶。原有七进,现存六进,前五进为楼房,后一进为平屋。第一进楼厅三开间,第二进三开间平厅,第三进面阔三间,第四、五进为楼厅,第六进平屋,除第六进空置外,其余均被住户租用。
十二、胡宅
胡宅位于中心街80~81号。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建筑坐北朝南,前后六进,面阔三间。第一进楼房,阔8.4米,进深7.3米;第二进楼房,带东西厢楼,天井内石库门一座,已用砖封闭;第三进楼房,东西厢楼为走马堂楼,与第二进贯通;第四进楼房,东西厢楼为走马堂楼,与第三进贯通。天井内有一砖刻门楼,上部已毁,下部尚存;第五进楼房,带西厢楼,破残砖刻门楼一座,已用砖墙全部封闭,此进房的格式、风格与前四进不同,疑是后期添建;第六进楼房,两栋之间的间距明显比前几进大,似在后花园中添建。
胡宅,是一庞大的清代建筑群。胡家弄西一落七进原为胡姓家宅。前三进加门面房,为胡莘田建造,后三进属购买房屋。现第二进、第三进、第四进为胡姓私宅。第二进的朝北墙上曾有砖刻“滋兰树蕙”四字,现保存第一个字“滋”及题款“光绪辛巳年”;第三进曾名“庆余堂”,第五进曾名“传经堂”。
十三、徐宅
徐宅位于浒泾街57~59号中徐家弄。建于清朝,是一建筑群,坐北朝南,前后六进,现存五进,面阔三间,硬山顶。第一进楼房;第二进楼房,天井内搭建东西两披屋;第三进楼厅,面阔三间7米,进深8.8米,为徐宅之主厅。天井内尚存残破砖门楼一座,横额已毁。正房沿口梁架刻有人物、花卉,非常精细。下层三间鹤颈轩保存完好,屋基为青石基础;第四进已拆为场地;第五进带西厢房,东边新建一平屋上搭有露台;第六进楼房带东西厢楼。中徐宅原为清代吴江望族徐达源后裔所居。新中国成立后,除徐氏族人留住外,其余均入住其他居民。
十四、彭宅
彭宅位于梨花街彭家弄。建于清末,民国24年(1935年),彭宅第二进被大火焚毁,重新翻建。彭宅属于清末和民国建筑结合的群落,五开间五进,南立面宽12.6米,北墙宽9米,东墙长38.9米,西墙长31.6米。现存门楼3座;第二进楼房木构件画栋雕梁,用料粗壮;第三进楼房前的天井中有假山、垒砌的小花坛,西侧有古井一口,井圈为武康石。
1994年,彭宅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十五、丁氏宅
丁氏宅位于南新街丁家弄7号。坐北朝南,共五进,均面阔三间,西有备弄。丁氏宅一至四进建于清朝,第五进建于民国10年(1921年)。第四进楼房,雕刻精美,挂落齐全,厢房存蠡壳窗,南墙通第五进处存一清水红砖方柱门楼,上部拱圈内饰有水泥灰沙花卉图案。第五进是典型的民国早期建筑,装修齐全,仪门上有“视履吉祥”四字砖刻门额,为辛亥革命志士、南社社员蔡寅所书。
十六、诸葛家宅
诸葛家宅位于南新街18~19号。坐南朝北,东西两路,东路为六进清代建筑,西路为民国建筑。东西两路面阔各为3间,硬山顶。东路第一进楼房已翻建,现为水暖商店;第二进平厅比较破旧,尚存3间船篷轩,部分已破损,沿口木雕部件已拆;第三进、第四进楼房;第五进平屋带两厢楼屋;第六进已拆除,尚存屋基及西厢屋两间。西路第一进楼房,中间为通道;第二进楼房,面阔四间,中间为通道。北包沿底层上部饰有花纹,清晰完好;第三进楼房面阔12米,进深12.5米;西路第四进带西厢楼,楼下大厅落地长窗、木雕挂落齐全,梁架上木雕精美完好。正厅三间有完好如新的鹤颈一支香轩廊,楼厅内安有三排柱础,中间已无落地罩。
诸葛家宅为诸葛一族迁居黎里时建造、购买。新中国成立后属诸葛轩等人之居所。后来,该宅东路先后为运输社、商店所用;西路先后为妇女保健站、镇政府、镇工会等单位办公地,1986年后为文化中心、振黎社区及退休教师协会用。
十七、朱宅
朱宅位于西新街北栅西岸9号。建于清朝,坐西朝东,前后三进,面阔三间,硬山顶。第一进平屋,天井内南北各搭建两间披屋,主屋结构未变;第二进楼房,三间阔11.5米,进深5.7米。第二进楼房虽经装修、改造,但保存基本良好。外体屋架未改变;第三进楼房,保存原貌。朱宅三进房屋均用作住房。
第七章 义庄 书院
第一节 周氏义庄
周氏义庄是黎里镇周氏数代造福族中鳏寡残弱、践履祖训“乐善好施”的场所。
清道光十年(1830年),周宪曾(周元理曾孙,周光纬之子)在族叔周芝沅和族兄弟们的协助下,筑造周氏义庄得以竣工。
义庄坐落在黎里镇染字圩、现南新街150~152号门牌处(周宫傅祠东数十米)。前后共有五进房屋,均为普通三开间平房。义庄门前(北面)即是“乐善好施”牌坊。周氏在黎里所建的所有房屋中,只有义庄有悖于常规的坐北朝南,正门朝北而开,为的是方便需要照顾的老人、残疾人等就近进入义庄(街路在义庄北边),免除绕道远路兜至南门入庄而带来的诸多困难,可见仁慈备至,宅心良苦。
周氏义庄五进房屋布局规整,功能齐全。
第一进门厅房,建在市河下岸街路的南侧、“乐善好施”牌坊的后面(南边)。街道之北,沿河,正对义庄大门垒有一座宽敞的淌水河埠,专供船运入库的大米之类货物上下进出。河埠两侧各留有一方空地,围有角尺形石栏凳,可供路人歇息小坐。由河埠过街道,穿牌坊,进门厅,三开间房子的中门两旁,靠有一对圆形青石门墩,门楣上方,挂有“周氏义庄”四字匾额;门厅左右两间边房用于接待来客、登记访者。经门厅,过一场地,便是第二进义庄主厅——承志堂。
“承志”为主厅的堂名,顾名思义,是周氏先祖希冀后裔们要世世代代铭记乐善好施、惠泽桑梓的训导,将济困扶贫、积德天下的家风传承发扬下去。承志堂内共挂有三块匾额,中间主匾上书“勗承善志”(堂名即取自其中二、四两字)四个大字,笔法温润,锋铦神浑,落款“江苏学政申啟贤题”。东首之匾,书有“谊敦一本”四字,隶法遒逸,落款“江苏布政司梁章钜题”;西首之匾,书有“敦宗尚义”四字,笔势刚健,由苏州知府苏廷玉所题。正匾下方挂有宫傅公周元理画像,像前立有香案供桌,供桌上供奉自周氏黎里始迁祖之后的祖先神位。厅堂两侧的墙上除张贴义庄制度、条规守则之类外,更有激励失意后辈自强不息的铭句格言。
第三进,义庄具体事务办理之所。参行承志堂祭祖祝祷等礼仪后,需要帮助的乡里鳏寡、族中残弱,就在第三进屋内办理所需支助:东首为财务室,支拨一应赈济费用;中间为餐厅,西首辟有一小厨房,免费供应求援者汤食餐饮。
第四、第五两进全是仓库用房,陈放救济物品。第四进粮仓,存储稻米;第五进衣物间,置放棉衣、蚊帐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
整座义庄的西侧留有一条备弄,进门入弄后,可直抵各进厅屋。
民国16年(1927年),周芝沅之曾孙周孚先在义庄门厅房与承志堂之间的场地上加建教室三间、穿堂一条,又在承志堂和粮仓后增建东厢房各一间,并添加校门一座(厢房用作少数路远师生宿舍,而穿堂则作为老师办公之所)。将开设于周宫傅祠后进的周氏惠黎小学搬入周氏义庄。此后,周氏义庄便成为庄、校合一的六进建筑群。
新中国成立后,周氏义庄几经变迁,先后被镇农业中学校、联合诊所、镇办印刷厂所占用。现第一、第二进保存基本完好,第四进由一居民户租赁。
第二节 禊湖书院
禊湖书院,位于老街下岸南新街庙桥弄底东侧,周宫傅祠西侧稍南处。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里人陈时夏等创建,初名黎川学舍。面积1亩5分,建造房屋20余间。书院正门朝南,穿过正门,走过一片大场院,是三开间讲堂,讲堂东边建有一幢三开间楼房,主要作居室之用,讲堂西边靠北处也有一幢三开间楼房,与此楼相对有一幢朝北小楼,小楼稍南建有精舍,黎里民众称为“南庵”,庵中和尚除日常佛事,兼负看守书院之责。清雍正十年(1732年),里人陈炳文、陈谟、周元理、周元瑛等重修书院。清乾隆八年(1743年),吴江知县丁元正专门题写“禊湖书院”匾额,并撰《禊湖书院记》。乾隆四十年,里人李璋再修书院,在书院中供奉关帝圣像,还为里中4位乾隆朝举人周元理(戊午科)、徐楠(庚午科)、陈兆登(壬子科)、沈璟(庚申科)各立“文魁”匾额一块。此后乡绅们修建书院更加频繁。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有陈阶琛、蒯嘉德;清道光十年(1830年),有蔡湘、周芝沅;道光二十八年,有萧镒、徐宝治;清同治五年(1866年),有王同桢、沈光鉴、陈桐畅、蔡丙圻、周汉表、周邻表等人,多次捐资对书院修建与扩建。捐资修建书院者大多还捐银两和学田,捐银最多的数同治六年创建嵩武军的张曜,他会同王同桢、倪锦元、蔡丙圻等人捐奉一大笔膏火银,补贴书院学生生活费,并用作考课优胜者的奖励。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禊湖书院有学田105亩9分,学田出产用作书院授课者的薪金及学生的种种补贴。
禊湖书院环境布置完备。正殿前置惜字炉,殿东为学子读书处,室中高挂宋代大儒朱熹画像。并有凌霄阁楼堂一座,供奉文昌帝君、文曲魁星像。朝北3间名吟香书屋,乾隆皇帝御笔画《梅》石刻一幅陈列其间。西面有学古轩一栋,轩旁有房间可供教授下榻休息,轩后有屋,供奉书院创建者与对书院发展建有功勋者的神位。书院内蕉桐桂竹,奇石曲栏,花卉时新,四季景异。
书院最具文化品位和文物价值者首推乾隆御画梅花碑,碑材为青白石,呈方形,四边均长60厘米。碑面左边,一杆苍劲古梅,绽吐新花,梅花老枝下钤有一方篆体阳文印章,镌刻“探梅为春”四字;右边,乾隆引录唐代名臣宋璟《梅花诗》,并于诗后题跋,御笔书法,遒媚劲健,跋语后钤印章3枚,上面是圆形章“乾”,中间是方形章“隆”,下面为篆体方形印章“幾暇临池”。这幅梅花图,乾隆画就后赐给工部尚书周元理。两年后,周元理告老还乡,专门请人勒石成碑,存放在禊湖书院吟香书屋,老梅吐新枝,古镇育人才。乾隆的梅花图碑,与周边书院环境相融,成为书院八景之首,定名为“石香春色”,其他七景分别是梧翠新凉、学古修篁、读书丛桂、南楼清磬、曲庑朝曦、学舍论文、凌霄玩月。
自从禊湖书院创建,黎里文教日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黎里中举者至少有35人,考上进士的也有多人,仅清道光年间就有4人,他们分别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殷寿彭,道光二十四年的殷寿臻,道光二十七年的沈镐,道光三十年的徐宝治。
禊湖书院外聘名师多位,其中有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举人、邻县震泽名士周嘉福(嘉庆二十五年入教席),江西宜黄的程其珏〔道光二年(1822年)入教席〕等,道光二十年举人、吴县名士贝信三也主讲禊湖书院十多年。书院更多延请乡里贤哲执教,其中有讲究师者示范的秦若千、秦镛父子,教育严厉而有法度的陈昌言,文德双馨的叶锦组,诗文、丹青、书道兼备的范其骏等。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下令各省州府县停办书院。是年,禊湖书院改建为禊湖初等学校。停办后的书院,几经改造,其原貌现已不复存在。
第八章 砖雕门楼 碑刻 表坊 古井
第一节 砖雕门楼
砖雕是黎里古代民房建筑的一大特色,并以砖雕门楼为最多。凡黎里大户人家,都要在偌大的一进进楼房的庭前房后建造一座甚至几座砖雕门楼,以显示其气派。全镇尚能看到的门楼还有二十多座,其中最为讲究、最具文物价值的近十座。
一、赐福堂砖雕门楼
赐福堂(柳亚子旧居)内原有砖刻门楼4座,其中正厅(第三进)前“竹林七贤”砖刻门楼,在吴中首屈一指,50年代由南京博物院拆去。现存3座,均保存完好。
位于第二进正前方的细砖仪门楼,雕刻着种种花纹,上方是回字纹饰,下方是菱形,托有两朵硕大的牡丹,左右各有两块人物浮雕,一人骑牛一人骑马,仙风道骨,气度非常,正中有“朂虔介祉”四字。
第四进正前方的细砖仪门楼最高大气派,哺鸡正脊踞于顶端,檐牙高啄,筒瓦密布,龙凤瓦当间以寿字花纹,高高的发戗之下,饰以各种艺术造型的水磨砖,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由下往上看,齐平的檐口高耸入云。门楼上部是百鸟朝凤,饰有春桃、夏莲、秋菊、冬梅四季花卉,下部水族龙宫,螃蟹、水兽、鲤鱼,还有各种水下珍奇,水波正中隐隐露出一角龙宫,几条鲤鱼争相跳跃,一条苍龙沉浮其间。左右两侧各有一块浮雕,蓝天白云,树木花草,车马轿乘,各类人物栩栩如生,门楼中间刻有“诒谋燕翼”四字。
在第五进正前方还有一座细砖仪门楼,门楼上方雕刻着“凤穿牡丹”,中间有“天赐纯嘏”四字题额,左右两边是浮雕,左边是相府,右边是帅府,文臣武将出入其间(已半残),下方刻有“狮子滚绣球”图案。刻技精湛,形象生动逼真。
二、陆家墙门砖雕门楼
陆家墙门砖刻门楼位于东亭街539~543号(陆家弄)第二进庭院内,建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已残,门楼正中“怀橘清芬”四字仍清晰可见。
陆氏为吴门大姓,据传是三国时陆绩后裔。《三国志?吴书》记载:陆绩6岁那年,在九江拜见袁术,袁术拿出几枚上好橘子招待,陆绩吃几枚小的,暗中把三枚大橘放在怀内。告辞时行跪拜礼,橘子从怀中滚落地下。袁术笑着调侃说:“陆郎来作宾客,把橘子放到怀里吗?”陆绩没有起来长跪着回答:“这么好的橘子,我很想让母亲也尝尝。”袁术听后感到非常惊奇。从此,人们就将“陆绩橘”或“陆氏橘”作为孝敬父母的典故。
现存的额题“怀橘清芬”四字就是将此典故作为庭训,教育后代孝敬长辈。
三、汝氏砖刻门楼
汝氏砖刻门楼位于平楼街汝家弄49~52号汝宅第三进瑞文堂前的天井仪门上,建于清乾隆年间。砖刻门楼高5.4米,正面宽2.82米,侧面宽0.7米,内面宽2.05米,细砖雕刻,工艺精细。最上层两侧雕有各具情态的“八仙”,中间刻有“三英战吕布”;第二层左右两边是“和合二仙”,中间题有“诒谋燕翼”四字;下部雕刻象征热闹祥瑞的“狮子滚绣球”等图案。现雕刻砖块已有脱落,门楼孤零零耸起,岌岌可危。
1994年,汝氏砖刻门楼被列入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四、王三房砖刻门楼
王三房砖刻门楼位于中心街15号王三房宅第三进平厅前,雕刻有戏文、纹饰等,中有题词“槐荫庭留”,清光绪十五(己丑)年(1889年)建。砖刻门楼高6米,正面宽2.9米,内宽2.15米,侧面宽0.7米。第四进楼前也有一砖刻门楼,双层结构,造型美观,惜已毁坏。
1994年,王三房砖刻门楼被列入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五、中徐宅砖刻门楼
中徐宅砖刻门楼位于浒泾街中徐家弄西侧第三进前,清乾隆年间建。现砖刻门楼除上部较完整外,下部已毁;原有题字“观国之光”及人物雕刻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残存的砖刻造型生动,雕工精细。
1994年,中徐宅砖刻门楼被列入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六、修敬堂砖雕门楼
修敬堂砖雕门楼位于南新街徐家弄修敬堂前,门楼上部破损严重,存横额“五凤名裔”四字,寄寓徐氏后裔铭记先祖品德和继承家族功业的心志。
第二节 碑刻
一、存世碑刻
乾隆御祭周元理碑(清朝),青石材料,161厘米×80厘米×20厘米(以下尺寸单位均为厘米),上存谕祭文,原有御旨令字迹已磨损。现存周宫傅祠。
乾隆御赐周元理诗碑(清朝),青石材料, 46×127×15,字迹部分剥落,发现于原蒯家祠堂,由镇文保所收藏。
乾隆御笔画梅石刻碑(清朝),青石材料,74×67×14,个别字迹磨损,在南新街小学地基中发现,由镇文保所收藏。
英廉为爕堂书碑两块(清朝),青石材料,33×75×10,保存基本完好,发现于原蒯家祠堂,由镇文保所收藏。
嵇璜为爕堂撰稿碑刻(清朝),青石材料,31×74×9,保存基本完好,发现于原蒯家祠堂,由镇文保所收藏。
灵鹫读书图碑刻(清朝),青石材料,31×77×9,保存基本完好,发现于原蒯家祠堂,由镇文保所收藏。
褉湖书院残碑两块(清朝),青石材料,已残断,在原南新街小学翻建时收集,由镇文保所收藏。
书院改筑记碑〔民国14年(1925年)〕,青石材料,35×45×8,保存基本完好,在原南新街小学翻建时收集,由镇文保所收藏。
苏州府严禁抗租碑(清朝),青石材料,116×60×15,有篆额,保存完好,文字清楚,从东圣堂收集,由镇文保所收藏。
吴江知县王记教民风化碑(清朝),青石材料,111×46×14,有篆额,部分字迹磨损不清,从东圣堂收集,由镇文保所收藏。
董其昌书《赠裴将军》碑(清朝),青石材料,141×35×11,共4条,其中2条已断碎,从原房管所场地及居民家中收集,由镇文保所收藏。
重建万善望恩桥记断碑(年代不详),青石材料,175×66×20,已断成两截,字迹模糊,现在望恩桥西堍。
无款识诗书残碑(年代不详),青石材料,81×33.5×14,从浒泾街居民家中收集,由镇文保所收藏。
观音庵二树记碑刻(清朝),青石材料,40×32×10,保存基本完好,原立于甘南村(现建南村),后在奇字村(现史北村)发现,由镇文保所收藏。
学碑记(清朝),青石材料,字迹受盐卤侵蚀已难辨认,在庙桥酱园发现,由镇文保所收藏。
王倪寿芝捐资兴学篆刻碑记(民国),青石材料,66×32×13 ,碑及座已毁,仅存篆额,字迹尚清楚,但不够完整。在原建民村发现,由镇中心小学收藏。
周公墓志铭残碑(清朝),青石材料,属墓志铭中的首块,从原孵坊发现,由镇文保所收藏。
月湾义渡碑记(清朝),青石材料,已残缺一角字面鎚损,在原玛瑙庵附近发现,由镇文保所收藏。
祝寿图碑记(清朝),青石材料,103×34×10,略有磨损,在冯家弄屠姓家发现,由镇文保所收藏。
鸣锣防盗及禁放牛食茭草碑两块(清朝),花岗条石,两块内容相同,在原公社内发现,由镇文保所收藏。
詹事府主簿沈光锦墓志铭(清朝),青石材料,40×40×30,较完整,在原甘南村3队发现,由镇文保所收藏。
陈炳文墓表(清朝),青石材料,77×40×19,是墓表中末一块,已断成两截,由镇文保所收藏。
众善堂碑记两块(清朝),青石材料,部分字迹已磨损,由镇文保所收藏。
徐宗翰墓表铭两块(明朝),青石材料,字迹已磨损,在原甘南村李家发现,由镇文保所收藏。
汝母张孺人墓志铭篆盖(年代不详),青石材料,64×64×9.5,字迹尚可辨认,在原新方村发现,由镇文保所收藏。
严禁丐匪骚扰碑(清朝),青石材料,110×52×22,保存基本完整,现存在原东阳小学内。
永隆庵界碑(清朝),青石材料,其碑立于庵前,后庵改建为朝阳小学。现存放在原朝阳小学前,碑文模糊。
刘王庙碑刻(年代不详),青石材料,100×48×12,嵌砌于原刘王庙后进墙上。
广福庵记(年代不详),青石材料,83×32×10,原在广福庵内,后庵改建为南长田小学,碑记存放在该校,现已被丢弃。
二、柳氏家乘碑廊
1987年,建柳氏家乘碑廊,在柳亚子旧居第五进与第六进之间,全长24米,内有碑石36块,分上下两排嵌砌于墙体内,形成窗式结构的碑石长廊。36块碑刻记载着柳亚子上五代的行状事迹,其中16块为原件,先后刻录于清朝道光、光绪和民国等不同历史年代,还有20块碑石根据柳氏家乘拓片于1987年重刻而成。
碑石原件:
太学贡生古槎柳君诔(2块),69×31×11.5;胜溪居士传(1块),69×30.5×10.5;柳先生墓表(1块)62×31×8;清故候选训导岁贡生柳君墓志铭(2块),83×30×10.5,69×30×11.5;从弟应墀家传(3块)77×31.5×9.5,76×31×10.5,76×31×9.5;柳公钝斋墓志铭(2块),62×31×8;柳寅伯先生墓表(3块),62×30×8,62.5×30.5×8.5,61×30.5×8.5;柳钝斋先生诔辞(2块),61.5×30.5×9.5。(以上尺寸单位均为厘米)
根据柳氏家乘拓片重新补刻的碑石(不属于文物):
国学生柳君逊邨小传(2块);国学生柳君逊邨墓志铭(2块);柳逊邨翁墓表(2块);清故文学柳君墓志铭 并序(2块);胜溪处士柳君墓表(4块);清故太学贡生柳君墓志铭(2块);以及补接“太学贡生古槎柳君诔”原件(1块);补接“胜溪居士传”原件(1块);补接“柳先生墓表”原件(3块);补接“柳公钝斋墓志铭”原件(1块)。
三、碑文选录
(一)乾隆御祭周元理碑
乾隆四十七年皇帝上谕:原任工部尚书周元理,前任直隶总督,老成勤慎,宣力有年,嗣复加恩内用,洊擢尚书。后因老病乞休,特加太子少傅,以示优眷。兹闻在籍溘逝,深为轸恻,着加恩令江苏布政使司前往赐祭一坛。钦此。
皇帝谕祭病故原任工部尚书周元理之灵曰: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恤死报恩,国家之盛典。尔周元理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方冀遐龄,忽闻长逝,朕用悼焉。特颁祭典,以慰幽魂。呜呼!宠锡重墟,庶沐匪躬之报;名垂信史,聿昭不朽之荣。尔如有知,尚克歆享。
(二)董其昌书《赠裴将军》碑
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战马若龙虎,腾陵何壮哉!将军临北荒,胆赫耀英材。剑舞耀游电,随风萦且回。登高望天山,白雪正崔巍。入阵破骄虏,威声雄震雷。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功成报天子,可以画麟台。
(三)《江南苏州府严禁抗租碑》
钦加三品衔调补江南苏州府正堂加三级随带加二级记录十次许为
颁示勒石严禁事。据吴江县绅士周郑表、黄沅芝、张鸣驺、汝爕庚、徐世泽、钱崇威、蒯思曾、殷文漠、沈正模、范曾泰、黄福年、蔡甲先、柳念曾、鲍其淦、冯秉钧、徐巨璋、陶耘经、殷葆濬、丁煜、蒯文鼎、徐文藻、徐士诒、柳受恒、陶耕经、汝仁龙、蔡寅、张履、徐康、王嘉珍、王靔培、王锡田、蔡祖铿、陶仁恺、丁玉墀、金东清、金昌年、鲍其煌、毛林麟、陈兆麟、顾久贤、李思永、金寿榕、蔡福潮、蔡维城、王桂良、陆圠鸿、朱祥麟、邱敬承、金寿祺、丁士坚呈称:窃绅等薄有田亩,坐落吴江县治,给佃耕种,良莠不齐,人情疲顽。租风之坏,倍于从前,刁顽之户不得不禀请比追。讵近来奸计万端,每届秋收登场,赶砻出粜,不剩颗粒。避匿他境,提追无从。芒种之后,回家播种,业户恐妨东作,无复顾问。年复一年,刁佃视为得计,迨至秋收,仍施故技。他佃闻风兴起,日甚一日,纷纷效尤。甚至禀请提比,佃则躲避,耸令白头亲老,幼稚妇女,出头蛮霸,寻死觅活,百计恫吓。土客民教混杂,在教者幸经神符司铎主教函请,如有藉教抗租,照例送请比追,不致公然挺比。惟客佃开垦,或有借本垦种,秋收之后,携资脱逃。土著越境躲避,请追无从。或有到案之后,偶尔因病不及请保,在押身故,或佃属因病死者,或因他事短见者,适催租者到门,该佃属即藉端纠集无赖,或抬扛尸骸,或扶佃属亲老到业主家,百般逞凶,毁抢诈扰,甚至有掳捉业主、司账勒赎,虽经禀办,贻害匪浅。更有绝不干涉之产亡痘疡,任意牵拉硬砌。种种恶习,莫可言宣。环求颁示,勒石永禁,俾挽颓风而全租赋等情到府。据此,刁佃藉端诈扰,图遂其吞租之计,殊属可恶。除批示并行县一体示禁外,合行颁示,勒石永禁。为此示仰吴江县各区各圩农佃圩催人等,一体知悉。尔等须知,业户置买田产,衣食课赋,皆须取给于斯,额外既不能取,亩额内即不任短少。即该农佃等,一家数口,虽云自食其力,而思源推本,究从业田而来,抗欠已属不应,何可别施刁狡!自示之后,务当激发天良,各安本分。每届刈获登场,即将名下应完租籽,赶紧依限清缴。庶业无催追之烦,佃无比枷之累。倘再仍前,顽抗以及藉端诈扰,或扶病人,或扛尸骸,或因妇女产亡、小儿殇夭,辄向业主逞凶噪闹。种种不法情事,一经本府访闻,或被业主指禀,定即照例从重严办。圩甲串庇,并于加等惩办。其各凛遵毋违。特示。
光绪叁拾年贰月廿二日示
第三节 表坊
据清嘉庆《黎里志》和光绪《黎里续志》记载,明清两代在黎里共建有表坊(石牌坊)29座,其中明代6座,清代23座。这些表坊中有考得状元、举人和进士的家族或官府为示荣耀而建立的“迎恩坊”“冲云坊”“攀桂坊”“登科坊”;有祈颂百岁老人安康昇平的“昇平人瑞坊”; 有旌表孝子、良母和乐善好施者的“施孝坊”“完节升闻坊”和“乐善施好坊”; 而更多的是为那些烈女、节妇所建的“心迹双清坊”“旌节坊”“洁操贞心坊”“志烈秋霜坊”“苦节清风坊”“香闺冰雪坊”“一片冰心坊”等等。这些表坊中除“心迹双清坊”外,其余均在六七十年代被拆毀。
“心迹双清坊”是黎里老街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表坊,位于平楼街29号,坐北朝南,属花岗石榫铆结构的表坊。二柱三梁,3.4米高,3.6米开阔,柱为0.4米见方。上横梁阔3.6米,厚0.3米,高0.3米,在其南、北的横梁上均刻有缠枝花草;中横梁阔2米,厚0.25米,高0.29米,南向刻有“二龙抢珠”图案,北向刻有花卉图案;下横梁阔2米,厚0.25米,高0.32米,南向中刻有“双狮滚绣球”图案,两边刻有“双龙吐珠”图案,北向中刻有篆体“孝”字。双柱下原伏有一对石狮,后不存。
据清嘉庆《黎里志》卷三“表坊”中记载:“心迹双清坊,在发字圩,乾隆十年为府学生员汝殿邦妻朱氏立。知县邹玉章详请题旌。”卷十“烈女” 中有记:“朱氏,生员梦麟女,适府学生员汝殿邦,四载,殿邦卒。氏年二十九,誓以身殉。乾隆十年七月初七夜,乘间自缢死。里人艳传其事,皆有咏歌。同邑沈进士祖惠作传,即于是年旌。”
何谓“双清”?汝氏为丈夫自缢成为烈妇,这可算作一清,另一清则应当出在那个“孝”字上,结婚四年中,尽心尽力服侍公婆,极尽孝道。
第四节 古井
一、彭宅古井
彭宅古井位于黎里镇梨花街彭家弄第三进后院西侧。井栏圈为武康石,圆形。栏高43厘米,内径28厘米。井內圈直径约80厘米,井壁用青砖砌成。据2006年版《古镇黎里》记述,该井大约建于南宋时期。此井尚在使用。
二、洛雅草堂古井
洛雅草堂古井位于黎里镇浒泾街鸿寿弄洛雅草堂东厢房外侧,东备弄尽头处。井栏圈外方内圆,内径27厘米,其上口与大厅地面相平,不吊水时用双层井盖盖平,下盖为圆形青石块,上盖为方形石块,因此很难看出此地有井。井栏圈方形盖板已无踪影,圆形盖板尚属完整。井内圈直径约70厘米,井壁为土瓦所圈。据2006版《古镇黎里》记述,该井建于元朝。此井已不能使用。
三、黄宅古井
黄宅古井位于黎里镇平楼街楼下浜11号院内东侧。井栏圈外圈呈六角形,并刻有“凝华井”三字,内圈为圆形,栏高45厘米,内径32厘米,有石盖板一块,直径36厘米。井内圈直径约80厘米,井壁为土瓦所圈。凝华井建于民国初,距今近百年历史。此井已不在使用。
此外,据嘉庆《黎里志》记载,尚有四口古井:罗汉寺井,位于天王殿后;全真道院井,位于殿庭右侧;萧庵(玛瑙庵)井,位于前殿左廊;石皮弄井,位于石皮弄孙家场。因寺院被毁,或建筑物改造,这四口井均已报废或被埋于地下。
第九章 寺观庵院
黎里古镇历史悠久,里人心善性慈,素以济世效国安境为信念,加之历代朝廷推崇和地方官府扶植,镇区乡域所建宗教祭祀场所以半百计。老街西北面的罗汉讲寺是黎里最早建造的佛教寺院,该寺在被拆毁前,里人虔诚敬信,视如神域圣境,历朝历代,均有慈善积德之士舍田筹款,修葺扩建,尽心尽力。千六百年,香火旺盛;士人居民,亲之近之。全真道院、普济禅院、昭灵侯庙、周宫傅祠等处至今位于老街,有的古迹还得到保护开发。但是,罹动荡社会战乱兵燹人祸之侵,寺观庵院损毁严重,太常祠等名人宗祠仅存遗迹,地藏禅院、宝纶庵、刘王庙、土地神祠、东岳庙等近20处,惜今已废。
第一节 罗汉讲寺
西晋永熙元年(290年),镇作字圩、禊湖边老街西北处(现市场路),由里人施氏舍地,僧法灯始建黎里最早的寺庙,名普同院。宋淳熙元年(1174年),僧梵敷重建大雄宝殿,宋孝宗赐额“罗汉讲寺”,遂改名罗汉讲寺。明永乐元年(1403年),僧来与修。明宣德七年(1432年),里人汝思远舍田,僧永文增建。明正统八年(1443年),僧净月修。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僧千江募修。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里人沈承懋、毛以煃、毛以焞、吕纯如、秦道一、史学策、朱云凤等捐饭僧田,旋毁于火。明崇祯四年(1631年),重复饭僧田,明崇祯六年,僧普思募建大殿,工未竣而飓风大作,殿复圮。清康熙元年(1662年),里人胡曜、谢朝鸣等重建;康熙二十六年,里人陈思德重建天王殿。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僧实裕重修;乾隆五十年,僧实望修;清乾隆五十二年,里人蒯承濂、毛丕烈捐田十四亩;乾隆五十三年,里人陈大谟重修天王殿,内有玉带山房、毗庐阁、迎爽阁、松月堂和枕流阁;乾隆五十九年,僧出尘募修大殿及毗庐阁。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里人陈堦瑞等纠族捐资重修天王殿。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僧如尘与里人王朝魁、蔡傅梅等募修毗庐阁。清同治四年(1865年),僧如尘重修方丈室;同治十三年,僧成德重修山门及方丈室。清光绪九年(1883年),里人沈光锦、蔡丙圻集捐重修大殿、山门;光绪十九年,僧皓月重修方丈室;光绪二十年,僧皓月重建毗庐阁。蔡丙圻撰《重修罗汉讲寺记》。
至民国初年,罗汉寺主体建筑保存尚好,颇具规模。中轴线上由南而北的建筑是正山门、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和方丈室。天王殿中安坐弥勒菩萨,左右为四大天王。天王殿后面置巨鼎式香炉,左右两边是相传植于南宋的两棵银杏,东首钟楼已毁,西首鼓楼破败。大雄宝殿内安置3尊佛像: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琉璃光佛、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和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每尊佛身两边各有一位菩萨立像,为左右协侍。在药师佛旁的是日光偏照菩萨和月光偏照菩萨,在释迦牟尼佛旁的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在阿弥陀佛旁的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大殿两边供有十八尊罗汉。三世佛像背后修有海岛,观音菩萨立于海岛之上。中轴线东边有云水堂、伙房、古井,西边有禅堂、宿舍、闭关房和阎王殿。
民国年间,罗汉寺方丈悟川多次募资修建大殿、天王殿等建筑。
罗汉寺寺院广阔,殿宇雄伟,古树参天,曲径幽深,暮鼓晨钟。“罗汉晓钟”一景,由此而生。
1952年,罗汉寺被征用为粮管所仓库。1969年“文化大革命”中,大雄宝殿被拆,佛像被毁,古井被埋,相传生长数百年的银杏树也毁于一旦。以后粮管所建仓库、烘谷房、职工住宅,罗汉讲寺荡然无存。
附:罗汉寺匾额及楹联
天王殿匾额 慈航普渡
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诸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佛国重光人天喜,道场成就海众欢。
大雄宝殿匾额 大雄宝殿(外),佛国长春(内)
楹联 慈云遍覆,法雨均施度众生,同臻解脱;
慧日高悬,佛光普照愿含识,澈悟圆通。
法堂楹联 江山千古秀,佛出西方丈六金身腾汉室;
佛国万年春,法流东土三千玉轴献唐朝。
藏经楼楹联 清凉圣地,塔影栖深丛树隐;人间净土,钟声飞下一江秋。
方丈室楹联 禅房花木深,圣位禅那修万行;曲径通幽处,妙中之妙玄中玄。
千佛身金色,佛道宏扬宗风永振;
百福相庄严,法轮大转慧日高悬。
云水堂楹联 宗为净土极乐邦,圆光普照众生蒙荫,增长善根;
根性善缘闻妙法,觉海金舟迷人得度,万法皈宗。
第二节 全真道院
全真道院,俗呼大庙,在镇作字圩,现老街梨花街28号。元至元二年(1265年),道士何维一建。元延祐七年(1320年),凌可久重修,后毁。元至顺三年(1332年),赵居贞、蒋达胜改建东岳行宫。明隆庆元年(1567年),道士俞世昌募资重建五岳楼。明崇祯十年(1637年),道士李悟晨重修,里人施洪化舍基增建元坛殿。康熙十一年(1672年),道士施奇策、里人谢朝鸣募修大殿,里人施伯荣重建元坛殿。康熙十八年,僧成庵、超抡修缮。清雍正九年(1731年),道士朱鸿增建斗姥阁。清乾隆七年(1742年),道士杨洪成募修。乾隆五十八年,里人蒯承濂室吴氏重建斗姥阁(壁间有三官经石刻,华亭董尚书其昌书,里人蒯嘉玢购藏)。清嘉庆二年(1797年),道士王杓募修,重建大殿、前廊,内有五岳楼、惜字炉、进士匾、道行可风匾、翊赞元风匾。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道士王照募修。清同治四年(1865年),道士虞濂修;同治十年,道士虞濂募修山门。清光绪五年(1879年),里人沈光锦等修斗姥阁;清光绪十九年,道士陈权募修大殿及大殿两廊。
民国时曾设民众教育馆。新中国成立后,曾临时作工会筹委会活动场所,后被粮管所作粮库。至1984年,原有建筑全部拆除,作粮食供应站,建造粮管所职工宿舍。
现门前元代两石柱尚存,柱高3.7米,直径0.44米。上部0.8米为八角形柱体,下部2.9米增加长为0.14米石门框(0.58米×0.44米),成多边形柱体。东侧青石柱内侧镌刻有三行正楷小字,除一行已经模糊外,其余两行记载:“癸酉至顺闰三月吉日”“干缘蒋达胜工匠韩文显立”。为黎里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建筑物。1994年,全真道院石柱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第三节 普济禅院
普济禅院,俗呼东圣堂,在镇之东发字圩,老街东部,现平楼街24号。东圣堂始建于南宋,堂内原供有任南宋秘阁修撰赵磻老雕像。明嘉靖三年(1524年),知县王纪奉巡抚陈案改为社坛,里中社长讲乡约于此,有社坛碑记(知县王纪立)1方。清康熙初年,以尼易道,清雍正间里人重修,清同治八年(1869年),里人汝鸣球募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僧妙镜重修。厅内原有明嘉靖三年“教民风化碑”和清光绪三十年“苏州府严禁抗租碑”,现存黎里文保所。社坛碑对研究当时民风习尚、乡规民约颇有价值,而严禁抗租碑则反映清末黎里农民不畏强暴、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抗租斗争的情形,具有史料价值。
东圣堂现存一厅两厢房和门厅三间,大厅坐北朝南,面阔三间12米,进深9.5米,高7.46米,一式落地长窗。1986年7月,被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黎里镇政府对东圣堂进行维修。
第四节 昭灵侯庙
昭灵侯庙,俗呼城隍庙,又名禊湖道院,在黎里横街北栅。道院整个建筑群四面环水,南为金镜湖,北临禊袴湖,西侧秋禊桥通达伏虎洞,为江南一带建造在湖中的较为完整且玲珑雅致的道教胜地。秋夜,月朗风静,水平如镜,树影斜映,此时之湖景犹如在画中。古时文人墨客爱其恬静,常乘秋月之夜,或凭栏赏月,或邀友泛舟,十分热闹。“禊湖秋月”为黎川八景之一。
据史载,昭灵侯庙祀唐太宗第十四子李明;初封曹王,后为苏州刺史,有惠政,唐先天二年(713年)立祠。唐末淮兵围苏,吴越钱氏祷于祠,有应,封昭灵侯,建庙。元大德三年(1299年),改名衍庆昭灵观。洪武二年(1369年),封侯为监察司民城隍显祐伯,明洪武三年,诏至,称吴江县城隍之神。据清康熙《吴江县续志》记载,黎里城隍庙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顺治九年(1652年),道士施奇策重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里人公建斗姥坛。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道士卜斗文募建环碧堂、望春亭。清乾隆二年(1737年),里人邱赐麟、邱赐书奉父遗命于殿前增筑戏台三楹;乾隆五十五年,道士吴希贤重修。清嘉庆五年(1800年),道士施景松复修,内有文昌宫。嘉庆年间,里人黄若渊重修独运中天额、禄命持衡额,函谷修龄匾、齿尊道妙匾。至此,城隍庙(禊湖道院)建造基本定型,其建筑有斗姥坛、环碧堂、望春亭、戏台、山门、东西固亭、文昌宫等。清咸丰年间,禊湖道院毁。清同治五年(1866年),里人公捐重建;同治七年,重建戏坛头门。清光绪九年(1883年),里人重修。
新中国成立后,禊湖道院一直被粮库占用,早先把大殿神像搬至第一进戏台下,山门、木栅、固亭尚存,供百姓进香。至“文化大革命”(1966年),神像及道院设施俱毁,存2殿(城隍正殿和财神殿)、1楼(粮管所建)及3间平屋。1994年,禊湖道院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1998年4月,吴江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宗教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同意恢复黎里禊湖道院,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并对外开放。7月1日,苏州市文物古建筑工程处下属施工队进场施工;11月20日,第一期维修工程竣工。工程占地总面积约6亩,建筑面积517.59平方米,主要项目有大殿(113.87平方米)、星宿殿(94.07平方米)、夫人殿(137.28平方米)、财神殿(100.62平方米)及厢房、围墙、门楼、门头等分项工程,总造价70万元。1999年1月28日,禊湖道院重建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2004年11月下旬,禊湖道院筹建观音殿、东岳殿、刘王殿和吴王殿。2005年1月27日,道院举行观音殿等4殿竣工揭牌仪式。至2006年1月中旬,禊湖道院维修、改建工程竣工。17日(农历十二月二十八),举行修缮工程竣工落成仪式。
第五节 周宫傅祠
周宫傅祠是为清代乾隆年间工部尚书周元理所建的祠堂。
祠堂基址位于染字圩,老街西部庙桥南堍,现南新街庙桥弄18号。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周元理病卒。是年,乾隆皇帝下达御祭文后,由周元理之子周升士与母亲许太夫人一起主持建祠。至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周宫傅祠建造竣工。
首建落成的建筑群共三进房屋加一亭子(占地约近2亩)。祠堂坐北朝南,门前两厢石狮护卫,气势雄武。踏进祠堂,居中一座砖雕照壁,壁之中央雕有一方二龙戏珠吉祥图案。照壁背面,“周氏家祠”四个大字,端正庄重。走过一块石板场地,便是第一进门厅间。
门厅房正屋三间,左右各有一耳房(专供祭祀官员停轿之用)紧贴。厅门立于正梁之下,上檐挂一匾额,“周宫傅祠”四字赫然在目。一对圆形青石门墩分设门外侧两旁。
第二进御碑厅,因厅前院子里建一御碑亭而命名之。御碑亭为六角亭,除屋顶外,其他墩座和六根亭柱均用花岗石材打磨而成。亭子造型庄重古朴。亭内有一硕大石龟,即赑屃,使用青白整石雕琢。赑屃为龙首龟身的神兽,传说是龙王九子之首,力大好负重,能驮三山五岳。赑屃背负刻有皇帝祭文的碑石。碑石高161厘米,宽80厘米,厚20厘米。碑之正面镌刻乾隆御旨,背面刻有皇帝谕祭文(相当于悼词)。碑石顶端镶有一青白石护首额,宽82厘米,高54厘米,厚24厘米。碑额正面一正龙,龙首昂扬,口吐明珠;背面刻有二龙戏珠图案,明珠下方有“谕祭”二篆字,正对碑面的谕祭文。厅堂门楣挂有“御碑厅”匾额。进入两扇对子门,两侧置长桌,供祭祀者登记留名并领取祭祀用品之用。对子门内侧上檐北向也挂一匾额,上书“之江物望”四字,由清满洲正白旗人、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的阿桂所题。“之江”,寓宫傅公祖籍浙江之意。
御碑厅后的大院子由青石板铺设,踏进场院,祭祀大厅就展现眼前。
第三进主厅。该厅面阔三间12.1米,进深10.8米,高6.9米,面积121.21平方米。大厅高大宏伟。厅屋顶脊两端双龙对视。从场院登上五级台阶,为一大平台,台阶旁的平台前南两侧各有一青石垒筑的长方形花坛,四季花木长青;平台中央置一人多高大型三足铸铁香炉;平台两边围有青石护栏。上平台,再举步二级台阶,即进入祭祀大厅。厅堂檐口梁坊,雕有花鸟图案,缀以祥云,衬以象征吉祥的“卐”符号,雕镂精绝。厅堂面宽三间,18扇雕花镂空落地长窗一字排护。厅室正中高悬“庆馀德荫”匾额,黑底金字,苍劲有力,由清乾隆朝浙闽总督、安徽桐城人方维甸题写。匾额下供奉周元理石刻画像(按“灵鹫读书图”藏本勒石而作),宫傅公慈目正襟,释卷若思,画面线雕流畅,人像神采奕奕。厅内四柱支撑,柱础青石雕琢,镌刻荷花图案,喻示志向高洁,基业永固。厅内柱前朝南排一青石供台,长约470厘米,两端折边,立面雕花。台上供奉先祖神位,宫傅公和三位一品夫人列主位,神位前摆有祭器。大厅两侧墙上张贴祭祀守则,下陈相关物件。东侧墙边木架插出行“开道牌”,并挂有多面需两人扛的特大号铜锣,后侧还挂有“家法板”,警示小辈务须遵纪守法。西侧墙边摆放板箱等简单行李,内有宫傅公上朝穿戴的官帽、朝服、朝珠等物及被褥之类简朴行装。墙角叠有许多圆蒲团,供祭跪时垫用。祭祀大厅外墙两侧各有一狭小的鹅卵石铺设的边弄,穿弄可绕至主厅后大门。出祭祀厅,后面是一堵高高风火墙。
首建的祠堂就包括这三厅一亭,为每年春、秋二季的御祭场所。
清道光元年(1821年),周元理孙周光纬又在主祭厅北围墙后加建三进房屋。出主厅后为一小院,院内居中是第四进“宗祠楼”,面阔三间,砖雕门楼。楼下三屋供奉祖先神位与周氏世系图。楼上三间,则供奉先祖周敦颐神位,展示其相关史料。从宗祠楼下,穿东首备弄,即抵第五进“敬齐堂”,为访客的休憩之所。第五、第六进之间的小天井两侧,对称建有耳房各一,为守祠人居所。敬齐堂楼面三间及第六进房(沿街后门楼),于建祠两年后作倡办义学之教室用(春、秋御祭时仍为外地官员食宿之所)。敬齐堂楼上,孔子圣象居中供奉。民国初,每年,镇上祭孔活动都在此举行。祭祖与祭孔合一,周宫傅祠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为江南家祠少有。
1986年7月,周宫傅祠被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2003~2004年,吴江市文物部门和黎里镇政府对第三进祭祠大厅进行修缮。
第六节 已毁的庵堂神庙和祠堂
一、地藏禅院
地藏禅院,初名古太平庵,原址在镇东侯字圩,原八角亭宛转桥对面(现属沪江日化厂)。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僧达真与里人朱应隆、陆维垣、徐建宝、吕彦文、徐文蒸等募建。嘉庆十八年,增建山门、大殿,里人周升士室彭氏捐凿放生池,并捐饭僧田90亩,易名地藏禅院。嘉庆二十二年,僧道素建大悲阁,又阁东西各3楹。清道光六年(1826年),增建僧房10余间。同治六年(1867年),僧慧通募建纯阳殿;清同治十年,募建大殿两廊。
周光纬撰《地藏禅院记》云:黎里发字圩旧有太平庵,奉地藏菩萨香火,后楼供魁星像,岁久倾圮。清初〔顺治八年(1651年〕〕,僧剖初即其址改为土地神祠,移供菩萨像于旁舍。中立阁住持于阁旁隙地劝募,建屋三楹,迎菩萨像供奉于中。
二、宝纶庵
宝纶庵,原址在西栅上丝圩,望平桥北堍。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里人胡万程建。按:明故工部虞衡司主事显暨子太常卿信墓即于庵后,两公于天顺(1457~1464年)、景泰(1450~1456年)间均有谕祭敕命,成化辛卯年(1471年)敕葬,旧有祠,在墓侧,碑二、一墓志、一封诰及谕祭葬之文;至万历丁巳年(1617年),阅年已久,几不能保,胡居士元岳建庵其上,名曰宝纶。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里人龚世廉重修,有膳田碑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里人毛锡申创捐,僧清远重建。清乾隆间,武林僧募建凉亭于庵前,有公捐姓氏碑(按:是碑将旧立谕祭葬碑磨去重刊)。清嘉庆五年(1800年)废。是年,里人增建观音殿,清嘉庆六年,里人顾藻、陈赫及僧明初募建僧房3楹。清咸丰十年(1860年) 毁。清同治九年(1870年),僧芳云重建观音殿及僧房3楹;同治十二年,增建山门及僧房4楹。清光绪二年(1876年),增建佛楼、客堂10余楹,有悟心堂。
三、刘猛将军庙
一名刘王庙,祀元指挥刘承忠(一说祀宋将军刘锐)。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以驱蝗示灵,加封为神,各地建庙祭祀。黎里刘王庙有两处。一址在镇北作字圩,现老街浒泾北路小商品市场附近。初建无考。清康熙年间,里人重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里人增建斗姥阁,有天听民依额、粒我蒸民额。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里人陈剑募修,嘉庆二十三年,里人重修。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里人沈瑞五募修。
四、太常祠和其他祠堂遗址
太常祠,即凌太常祠,原址在上丝圩,现望平桥北堍西,老街西栅北岸路43号。祀明太常寺少卿凌信。明成化七年(1471年)建。清嘉庆七年(1802年),里人徐达源等重修,有文献芳型匾、使星槎额。洪亮吉撰《重修明太常少卿凌公祠墓碑记》。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裔孙凌环、凌云等重修。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清同治十年(1871年),裔孙凌大咸等重建。
凌太常祠坐北朝南,现存两进。第一进大门、平屋;后进为楼房,面阔三间9.3米,进深5.55米,东西配有厢楼。走廊东墙砌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所刻《严禁污渎神灵记碑》。祠内原挂有清末将领张曜为太常寺少卿凌信后代向左宗棠索请的对联:文高九能,道重三物;风宣八节,气备四时。现已残破,另存。
位于老街的其他名人祠堂遗址尚有:汝氏家祠,原址在镇东发字圩,现汝家桥北、楼下浜东附近。明嘉靖年间庆符知县汝砺创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裔汝璞重建,中有忠烈儒臣匾。蒯氏祠堂,原址在镇北后场圩醒庵旧址。清嘉庆二十二年( 1817年),候选布政司经历蒯嘉玢室顾氏创建。清光绪三年(1877年)蒯馨孙修,光绪九年蒯祚延重建。徐高士祠,原址在镇染字圩、众善堂仁寿祠南,现木排浜西南。祀明孝廉徐枋。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徐达源建。
表4-2
1986年统计的黎里老街其他庵堂神庙遗址一览表
名称
|
座落
|
现址
|
始建
|
修整(重建)情况
|
备注
|
梵光庵
(潮音庵)
|
染字圩
|
南新街
|
无考
|
明隆庆五年(1571年)潘堂至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女僧元顺闻元等,共修7次
|
|
莲华庵
|
染字圩
|
唐桥弄
|
宋嘉泰年间
|
明万历(1573~1619年)间僧湛如至清同治十年(1871年)女僧寿生等,共修4次
|
|
无量庵 (南圣堂)
|
染字圩
|
庙桥弄底
|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
|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李璋至同治六年(1867年)僧雨苍等,共修4次
|
|
三笑庵
(三官堂)
|
作字圩
|
浒泾北路
|
明万历元年(1573年)
|
清顺治(1644年)初僧密印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僧西安等,共修5次
|
|
圣堂
|
作字圩
|
—
|
清初里人
|
清康熙间新安众姓至光绪九年(1883年)里人沈光锦、蔡丙圻等,共修4次
|
|
醒庵(初名新庵)
|
后场圩
|
—
|
清乾隆初陈含三室叶氏
|
清光绪年间废
|
|
万寿庵
(妙德庵)
|
发字圩
|
兴黎桥
西南堍
|
无考
|
明崇祯九年(1636年)僧海岩至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女僧原修等,共修3次
|
|
女贞庵
|
发字圩
|
楼下浜
|
清乾隆初年女僧净觉
|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女僧净明至嘉庆八年(1803年)女僧道成等,共修2次
|
|
大悲殿
|
上丝圩
|
姚家扇
|
无考
|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天台山僧道能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里人等,共修4次
|
|
佛亭
|
作字圩
|
庙泾浜
|
清康熙初里人王某
|
—
|
|
东净庵
(前庵)
|
染字圩花园港
|
花园浜
|
无考
|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周元理室许氏至嘉庆十八年(1813年)周室彭氏等,共修2次
|
|
大悲庵
(后庵)
|
染字圩花园港
|
花园浜
|
明末里人
公建
|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女僧道明至光绪七年(1881年)改为忠义祠,共修2次
|
|
关帝庙之一
|
横街西栅
|
望平桥北堍
|
无考
|
清同治五年(1866年)陈桐畅、周汉表等重修
|
|
关帝庙
之二
|
染字圩
|
—
|
无考
|
清同治五年(1866年)沈光锦、蔡丙圻等重修
|
|
土地神祠(土地堂)
|
发字圩
|
东风桥
西堍北
|
清顺治八年(1651年)僧剖初,汝煊
|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至光绪十二年(1886年),共修4次
|
|
东岳庙
|
璧字圩
|
东亭街522号
|
民国23年(1934年)
|
—
|
供销社门市部
|
注:表内“始建”栏标注始建时间(或时、人),“修整(重建)情况”栏标注首次与末次重建的时间、人士。
第十章 教堂
第一节 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在老街东部相家桥南堍西侧,九南街15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天主教苏州主教到黎里购下现九南街一块旧园地,翻建成天主堂。堂柱刻有“天主降身1903年冬”,意即此年建堂。黎里天主教堂隶属苏州,原为上海教区的一个总铎区。黎里天主教堂为吴江本堂,又名大圣若瑟本堂,在吴江境内还有6个分堂,分别设在同里、盛泽、平望、震泽、芦墟、金家坝等乡镇。“文化大革命”期间,神父、修女、佣工扫地出门,天主教堂被侵占。80年代初,宗教政策得到落实,黎里天主教堂归还教会,并进行整修。1983年12月,举行复堂典礼。
黎里天主教堂以社会募捐和政府拨款进行三次整修(1982年、2002年、2006年)后,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尚有大部分被占用房产未曾归还)。主体建筑礼拜厅面阔三间12米,进深20米,内高7米,外高11.5米;正南方有东、中、西三座台阶,高约1.25米;屋脊上中央塑有“荣主显愈”字样,四字中间堆砌一“十” 字架,大厅门楣上悬挂“若瑟堂”匾。
黎里天主教堂按教会惯例一年四大瞻礼,即圣诞节、复活节、圣神降临节和圣母升天节,平时还有主日弥撒、本堂瞻礼等活动。
附:天主教堂楹联
正门楹联 惟有一元开造化,从无二上可钦崇。
大厅前柱楹联 元圣尊荣,往古来今,无如救主。
声灵赫濯,上天下地,惟有义名。
大厅中柱楹联 家乃圣者,品乃贞者,垂型立表。
鼚乎鼓之,轩乎舞之,蹈德咏仁。
大厅后柱楹联 祜干萌生机,三圣合家光宇宙。慈云遮下土,七楹宝柱丽天庭。
大厅挂联一 圣德超群,宇宙乾坤仰兹三圣。家庭聚乐,古今中外只此一家。
大厅挂联二 祭神祭祀,发至慈大慈天主。希圣希贤,以诚爱永爱世人。
第二节 耶稣教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老街中部木排浜西建造耶稣教堂,主体部分为礼堂。民国15年(1926年)夏,耶稣堂马牧师募集捐款,又建一楼一底房屋。民国25年,耶稣教堂翻建为两楼两底楼房。“文化大革命”期间,木排浜口原教会房产被占用,后被房管所改造为居民住宅。1994年,通过吴江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及黎里镇党委、政府的协调,黎里房管所以调房的形式归回基督教会房产。1995年,吴江基督教两会同意黎里基督教恢复聚会,地址在建新街46号原竹藤柳器社。2002年底,租用杨家桥北弄原草织社厂房作为基督教会又一活动场所。
第十一章 文物藏品
第一节 柳亚子纪念馆藏品
柳亚子早期曾收藏书画等许多文物。新中国成立初,柳亚子将收藏的6000余件文物全部捐给中国历史博物馆,1600余件文物捐给苏州博物馆,将收藏的44000余册图书全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
1987年,柳亚子纪念馆成立。在建馆前后,殷安如不遗余力,通过与柳亚子亲属、好友和南社社员的广泛联系,不断征集到柳亚子与亲友往来的各种书信、赠品和生前遗物。这些藏品中有党中央领导给柳亚子的题词、信札,有鲁迅、何香凝、廖承志等题赠的书画,有柳亚子的手卷、文稿、诗轴、印章等,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史和文学史的重要文物资料。
1991年,柳亚子纪念馆特邀中国革命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周永珍到馆具体指导鉴定,确定218件定级文物,其中国家一级品3件,二级品16件,三级品199件。1993年6月5日,又经省文物处对一、二级品文物重新鉴定,确定国家一级品5件,二级品6件,其余261件暂定为三级品。2006年7月,柳无非后裔把柳无非生前遗物,及其柳亚子1950年用过的衣物、箱子、日常用品等捐赠给纪念馆。至此,柳亚子纪念馆征集收藏的文物珍品中经鉴定为国家一级藏品5件,二级藏品6件,三级藏品115件,还有各种书画400余件。
柳亚子纪念馆收藏的国家一级藏品有:《柳亚子1939年10月遗嘱》《柳亚子1950年10月24日遗嘱》《何香凝画柳亚子题红梅轴》《何香凝等绘祝寿图》《东都谒庙图手卷》等5件;二级藏品有:《柳亚子为梅电龙书横幅》《鲁迅赠柳亚子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南社社员为柳率初钱颂南所题兰臭图》《鸥梦圆图手卷》《何香凝画山水轴》《南社社员宋教仁行书对联》等6件;还有柳亚子编著的《南社纪略》《怀旧集》《子美集》《南明文辑》等手稿、陈去病著《巢南文集》手抄稿件、栁亚子为姨甥徐孝穆书条幅、柳亚子致毛啸岑书、柳亚子书赠狄狄山扇面、《新黎里报》、柳亚子家信(1948~1949年)、柳亚子夫妇与母费淑芳合影(原照)、以及柳亚子生前用过的生活用品等三级藏品115件。
第二节 民间藏品
明清朝至民国的一些年里,黎里镇有每年中秋举办显宝活动的风俗,显宝活动展示黎里镇的民间藏宝。其中有寺庙社坛的藏品,还有大户望族的藏品。
新中国成立后,黎里镇上的收藏长期不再。直至改革开放,收藏之风得以重振。
一、寺庙社坛藏品
民国时期,镇东土地堂收藏明代书法大家祝允明行草字迹的屏条。镇西城隍庙(禊湖道院)藏有两件宝物:一对2尺多长的玉如意,晚清甲辰(1904年)末科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传胪张启后的四屏条。
东圣堂是黎里镇的社坛,堂内收藏《文徵明行书长卷》,还汇聚、显示富家大户的一些书画。
二、大户藏品
民国时期,黎里镇的一些大户人家,或祖传或觅得,藏有不少佳品。
周元理家最珍贵的藏宝是乾隆御赐的13个“福”字;乾隆作于庚子阳月(1780年11月)的《梅花图》;乾隆使用过的一支毛笔,黑漆管上嵌有“赐福苍生”四个金字;唐伯虎寄托身世的力作《双雀图》。
清初,陈永年家声名鹊起。陈家藏有殷商时期的平行线纹镜、清代薛惠公造镜等铜镜百面。
李璜家主要收藏文房四宝。毛笔有元代系列的湖笔、大管、竹管,也有陶瓷、玉石、象牙、犀角制作的。墨,主要有唐代李廷珪的一方宝墨,清康熙楷书题名的曹素功“御制耕织图”套墨。宣纸,有元代的明仁殿纸、端本堂纸,还有清仿明仁殿纸等。砚台,不下百方,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齐全,最有名气的是北厍才女叶小鸾遗留下来的一方眉子砚。
蒯家显出的宝物是蒯氏一族从清乾隆年间至光绪年间作的书法和丹青。其中有蒯嘉珍的汉隶墨梅,其夫人钱与龄的梅花画。蒯家最为珍贵的藏品是王羲之的真迹,四寸长两寸宽一页手迹,有明代董其昌“书圣”两字的题首,明华亭沈度和沈粲的题跋,数十位清代书家的题咏,裱成一个长卷。
汝家藏品多为象笏和印章。象笏近百件,均为明代及明代前汝家祖上的遗物。还有近两百颗印章,其中一颗田黄石章,汝氏家族称其为“石帝”。
陆家的藏宝是各种壶型的紫砂壶。
徐家珍贵的藏品,主要有清乾隆年间翰林院待詔徐达源及夫人吴琼仙的著作、丹青墨宝。其中有徐达源的《墨梅图》《归去来辞》手迹;吴琼仙的自画像及自画像刻石拓片。还有《紫藤花馆藏帖》。
蔡家的藏品为大量古钱币、各式棋子。棋子材质各不相同,有白玉的、翡翠的、犀角的,不下五六十种。还有清嘉庆道光年间弈棋高手蔡文朴的专著《泠善草堂弈谱》。
黎里镇还有一些殷实人家也藏有佳品。如来自北方三槐堂的王家,民国年间崛起的金家、鲍家、倪家收藏的犀角雕刻,有荷叶杯、鼻烟壶式犀角印盒等宝物。
三、私家藏品
改革开放后,一些爱好者继承传统,广收博集历朝各种钱币、青铜镜、文房四宝、书画古玩,藏所冠名以居、舍、楼、堂之称。
(一)柳南居
柳南居藏主李海珉。
李海珉喜爱书画,研究书画理论,搜罗南社社员手迹,收藏当代书画作品。柳南居收藏南社社员及当代书画家丹青墨宝300多件,主要有:南社书法家姚鹓雏(1894—1954)“水乐、山居”行书对联,著名花鸟画家张书旂(1900—1957)《菊花图》,台北陈立夫(1900—2001)先生墨迹“乐善不倦”等三幅,四川文史馆馆员书画家蒋仁庵(1923—2003)《荷花白鹭图》,南京博物院老院长梁白泉篆书“南雁图”两幅,得著名画家吴青霞真传的女画家王雪蕉《潇湘旅影(芦雁图)》和《鱼乐图》各一件,还有苏州已故书法家沈玉山“高朋、蕉影”行书对联等。
(二)黎花砚舍
黎花砚舍藏主陈良。
砚舍收藏180多种砚台300多方。上至远古、下至当代,其中有西汉时期的饼形砚、三兽足石砚,魏晋南北朝的圆形三足青瓷砚,隋唐时期的箕形有足端砚,宋元时期的抄手砚,明清时期的太史砚、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蠖村砚,民国时期带有铭文的方形盒砚。300多方砚台具石、澄泥、铜、铁、锡、玉石、翡翠、玛瑙等不同材质,体现各个历史时期的主流砚式。
藏品以名砚多见长。190多种中国地方名砚,黎花砚舍搜集有110多种,其中不乏绝佳之品:明代的角石砚,清朝的湖南浮邱寺石砚、湖北大沱石砚,民国时期的太保金音石砚。
藏主陈良还收藏300多册反映黎里人文历史的古籍、近现代书刊。内有清嘉庆年间刊印的徐达源《诚斋诗集》8册,邱璋的《存研楼诗编》16册,周光纬(周元理长孙)的《红蕉馆藏真》拓本、《红蕉馆诗钞》各1册,王淑(周光纬夫人)的《竹韵楼诗钞》1册,民国年间刊印的蔡真《附焦桐馆印集》2册,黎里名人的一些早期著作、照片、书信。
(三)玉雨楼
玉雨楼藏主查文荣。
查文荣自幼喜爱书画,曾得前辈沪上徐孝穆和苏州吴养木指点。查文荣还爱好收藏。
玉雨楼收藏明清至近代一些书画家的作品、碑拓、手札和古籍共300多件。内有毛锡年的《钟馗戏婴图》,清代徐达源的《梅花图》,吕默庵的《山斋听雨图》《溪山平远图》,陈揆一的《山水清音图》,钱九英的《月下荡舟图》,池亭才女叶秋霞的《仕女图》。还有清拓《紫藤花馆》、顾元熙《洛神十三行》、蒯冰涵藏彭玉麟《梅花图》拓本,明代周紫虚《剑门草剩》等手抄本,有关南社的书刊和社员的手稿。
(四)二知堂
二知堂藏主金晓东。
金晓东爱好书画,曾投叩虞山金悠清先生门下,始得书法篆刻之门径。读书临帖之余寻师访友,得藏翰墨丹青近50件。
二知堂主要藏品有:徐穆如、宋季丁、马士达的行草轴,吴野洲的花鸟轴,翁瘦苍的行书轴,钱持云的山水手卷。
第三节 文物选介
一、《柳亚子遗嘱》手迹
1950年10月,柳亚子偕夫人郑佩宜从北京乘车南行,拟先抵上海,然后去无锡、南京和吴江故里一行。10月16日,上海市市长陈毅在上海百老汇大厦设宴,为柳亚子洗尘,席间劝阻柳亚子原拟10月18日的吴江故乡之行,因当时乡下社会秩序尚未完全正常,且蒋介石虽然逃离大陆,仍要加害柳亚子等左派人物,潜派特务跟踪,伺机杀害。柳亚子赴南京晋谒孙中山陵及廖仲恺墓后,于10月23日离宁返沪,据报告途中“有人窥伺”, 时值24日凌晨4时,柳亚子当即研墨起笔,在火车上写下遗嘱:
我此次自宁返沪,据华东局高署长报告,途中有人窥视。自问衰朽,蒋匪帮不应重视;或者彼为反噬之计,图破坏民主党合作,且将血口喷人,混淆海内外视听耳!为此声明,柳亚子不论在何时何地,有何意外,决为蒋匪帮毒手。我死以后,立刻将此嘱在报纸公开宣布为要!!!我死后裸体火葬,一切迷信浪费绝对禁止;于公墓买一穴地,埋葬骨灰,立碑曰:“诗人柳亚子之墓” 足矣!(地点能在鲁迅先生墓地附近最佳,我生平极服膺鲁迅先生也。)如不遵照,以非我血裔论!!!
此幅“遗嘱”手迹纵19厘米,横29厘米,现存放在柳亚子纪念馆内。
二、《祝寿图》图轴
1958年,柳亚子68岁寿辰,国民党元老何香凝偕廖承志及著名画家潘素、周元亮、吴镜汀合作,绘画这幅山水人物图轴,为柳亚子作寿。《祝寿图》画面上半部为层峦叠嶂;下半部为几方岩石、一片参差的古木,岩石之上有两人怡然对弈;层山与岩石之间,画家们给人留下想象的空白,使人悟出这里是淙淙的流水,山高水长,源远流长。
柳亚子谢世后,他夫人把6000余件历史文物捐献给国家,只留极少数书画作纪念,《祝寿图》是留存中的一件。1973年,柳亚子的儿子柳无忌从美国回来探亲,持画请郭沫若题诗留念,郭沫若欣然命笔,在右下空白处补题七律一首,并落款署名:
高山长水无疆寿,词伯诗豪万古垂。
浩浩南风传四海,森森古木一盘棋。
一九七三年初冬应无忌兄之命补白
郭沫若
随后,柳无忌将此画携回美国。1987年,在纪念柳亚子诞辰一百周年暨柳亚子纪念馆开馆之际,柳无忌将此画赠予柳亚子纪念馆。
此幅画纵100厘米,横32厘米,现存放在柳亚子纪念馆内。
三、《东都谒庙图》手卷
《东都谒庙图》手卷是柳亚子请尹瘦石绘图,并请叶绍钧题字,又自题《南明延平王三世庙谥议》《东都谒庙图记》及《自题东都谒庙图二十一叠九字韵》诗歌之长卷,是集画卷、史卷、诗卷、书卷为一体的珍品。民国33年(1944年),请尹瘦石绘图。民国34年10月,图及题叙实际完成。手卷纵34.5厘米,横710厘米。东都,台湾的别称。庙,郑成功延平王祠。
尹瘦石所绘的《东都谒庙图》,纵32厘米,横100.5厘米。该图描绘柳亚子将与夫人郑佩宜等人一起赴台谒庙时理想中的情景:延平王庙重檐翘角,赫墙朱门,白石栏杆,石狮昂首,古柏参天,颇庄严而雄伟。柳亚子夫妇带领谢冰莹、廖梦醒、杨瑾瑛三位义女,林北丽、陈馨丽二位义妹,刚谒庙后步出大门,站于台阶稍息。图左下角署:“三十四年十月写于渝都,瘦石”,钤有篆体“瘦石”两字朱文印章。
叶绍钧题字,纵32厘米,横29.5厘米。所题“东都谒庙图”五字为篆书。上下款楷书“亚子瘦石先生属题 叶绍钧”,姓名下钤有篆体朱文印章“叶绍钧”。
柳亚子撰书的《南明延平王三世庙谥议》,纵32厘米,横114.5厘米。《谥议》提出抗战胜利后重修延平王庙的建议,并以史家之笔,评郑氏三世及其文武诸臣的功罪,提出尊谥与否的意见。文末署“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七日南史氏谨议”。钤有“柳亚子”(篆体朱文)、“佯狂屈正则”(篆体白文)、“孤愤贾长沙”( 篆体朱文)三印。
柳亚子亲题的《东都谒庙图记》,纵32厘米,横239.2厘米。首行下钤有“亲炙中山”(篆体白文)、“私淑列宁”(篆体朱文,倒钤)两印。《图记》首叙请尹君作图的经过,继述台湾自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据有其地,直至施琅攻陷东都(台湾),冯锡范、刘国轩挟郑克塽降清,及台湾为日本侵占,前后计70余年的历史。文中对抗战必胜、台湾必归充满信心。《图记》对图中人作详细介绍,并希望能与图中人同游东都,谒延平王庙,“共践此宿诺”。文末署“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七日吴江柳亚子题于沙坪镇之津南村十一号庑下”。下钤“柳亚子”(篆体朱文)、“羿楼”(篆体白文)两印。
卷末柳亚子又作《自题东都谒庙图二十一叠九字韵》,纵32厘米,横62.3厘米。诗作反映柳亚子“对河山还我”的欢欣和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缅怀。末署“一九四五年双十节亚子题于渝州”,钤有“柳亚子”(篆体朱文)印章一方。
此手卷由柳亚子女儿柳无非于1988年捐献给柳亚子纪念馆,现存放在纪念馆内。
四、《宋教仁行书对联》手迹
宋教仁(1882—1913),湖南桃源人,名练,字钝初,号桃源渔夫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加入同盟会,曾致力于国民革命,主张成立责任内阁制,制定民主宪法,反对袁世凯专权。民国2年(1913年)在上海车站被袁遣人刺杀。
此对联撰写于民国元年(1912年)2月的一天,宋教仁到上海《天铎报》社拜会柳亚子,遇到同在报社的冯平。冯平,江苏太仓人,字心侠,号壮公,与宋、柳二人都是同盟会会员、南社社员。宋对冯平在家乡成立中国少年社培养反清人才等立身行事早有所闻,聚谈之后,宋即席书赠“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一联以订交,并附有跋语:“民国成立后一月,遇壮公于海上天铎社,剑光闪闪,肝胆逼人,湖海青灯,订知交焉。君于九、十月间毀家成中国少年社,社友北行者再,大功告成在指顾间,用书是联,以博一笑。武陵渔父。”上联的“白眼”,语义双关,冯平一只眼睛先天性青白眼,此处当作冷眼解;下联“丹心”句,宋将冯平引为同调,共勉赤胆忠心为国为民竭尽全力。
此副对联纵126厘米,横32厘米。1987年柳亚子纪念馆开馆时,冯氏后裔专程前往捐赠这副行书对联。该对联手迹现存放在柳亚子纪念馆内。
第十二章 革命活动遗址
一、中共黎里支部联络点
中共黎里支部联络点在何家浜西平楼街32号。
民国37年(1948年),黎里地下党联络点设在镇北栅清风桥堍洋房隔壁的益农米行。党支部负责人平静人和党员包一鸣、张淦泉分析商量,北栅地段偏僻,出入不便(需从洋房进出),有暴露危险。决定春节后,到镇东开一小店,作为党的秘密联络点。经汇报,得到吴(江)嘉(兴)工委书记金佩扬同意。民国38年初春,镇东何家浜口西“小小商店”正式开张(原铁匠铺,前后两间,前作店堂,后作宿舍)。由此至5月初黎里解放,上级党组织派人至黎里布置工作、传递信息,地下党内的活动和一些小型会议都利用“小小商店”这个联络点。新中国成立前夕,击退土匪胡伯龙的战斗,就是在“小小商店”里作出部署并发布战斗命令的。
二、中共黎里支部秘密印刷厂
中共黎里支部秘密印刷厂在老街道南桥堍九南街46号,印刷厂“分厂”在镇东栅原乾丰米行。
民国36年(1947年)冬,黎里地下党支部为解决党内文件学习材料少的问题,经支部书记吴关龙请示上级党领导刘世和同意,在道南桥堍协源米行的后进仓库楼上、平静人的卧室内,办起地下“印刷厂”。民国38年初,又在镇东栅乾丰米行(原八角亭旁、地藏殿隔壁)后进的小平屋里设“分厂”。地下“印刷厂”的刻印、装订由党员平静人、平征明、平元增、汝贤浩分工负责,都在晚上秘密进行。至黎里解放,共翻印《新民主主义论》《中国共产党党章》《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10多种党内文件和学习材料。油印的文件、材料一部分给黎里同志传阅,一部分由上级党组织至黎里联系工作的同志带去,供芦墟、平望、盛泽、嘉兴等地党内同志学习。1959年3月,苏州历史博物馆在黎里征集到当时的油印文件和滚筒、油墨罐等工具。
三、“武抗”黎里联络点
“武抗”黎里联络点在老街上岸楼下浜25号。“武抗”——“华东人民武装抗日会”的简称,总会设在上海,属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特科为在上海进行地下斗争而成立、领导的外围组织。
民国27年(1938年),中共中央在上海的情报系统负责人徐强、高原派丁秉成(原名李愈秋,又名陈显堂,丁秉成是化名)到江浙太湖地区开辟工作。是年秋,丁奉命再次到吴江,主要任务是争取武装力量,改造杂牌游击队,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组织上派沈月箴(平望人,“武抗”会员)当向导,并负责情报工作;沈由丁秉成单线领导。民国28年3月,丁秉成由施家骅(“武抗”会员)陪同到黎里与毛海涛、朱智千联系,并结交在黎里、北厍一带活动的抗日游击队大队长郝道生(郝为东北人,于淞沪抗战中溃败流散在此)。丁秉成数次在毛海涛家与郝道生会面,直接向郝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经协商,郝同意“武抗”会员沈润泉、章燕、刘子荣、江军、于大桢等人编入部队。5月,郝道生部被日军击垮,文化教员沈润泉牺牲,其余“武抗”人员撤至严墓政工队。中共吴江支部在严墓车家坝成立,丁秉成任书记,并成立党支部领导下的“武抗”吴江支部,丁兼任书记。)
四、翳桑文艺研究社旧址
翳桑文艺研究社旧址在中心街13号医药商店下滩。
民国34年(1945年)11月,中共黎里支部负责人迮一祥(丁庠一)去平望请示中共淞沪工委淀山湖地区特派员沈小方(肖方),由沈批准成立“翳桑社”,并确定由党员丁铎、吴关龙负责。“翳桑”,隐蔽居住家乡之意。是月15日,“翳桑文艺研究社”油印文艺刊物《浅作》承前出版(民国33年初,裕隆酱园店学徒丁铎、协康布店职工吴关龙筹办“集阅“图书馆,曾出版刊物《浅作》)。
民国35年(1946年)2月,迮一祥、丁铎在唐桥上岸天福永布店下滩开设文具书报店,掩护上级领导沈小方在黎里工作。“翳桑文艺研究社”社址设在文具书报店内,以“练习写作、研究文艺”为名,以文会友,进行党的宣传活动。“翳桑”社成员主要来自黎里,还有盛泽、震泽、横扇、芦墟、八坼、苏州、上海等地青年共六七十人。4月,书店活动引起国民党黎里区党部注意,沈小方、迮一祥撤离去青东。
民国36年(1947年)2月,震泽女社员张育英因“翳桑”社期刊《浅作》被发现,涉嫌“赤化”宣传罪,张被押送吴江军事法庭接受审讯。3月,丁铎由组织安排出走外地,文具书报店交丁宝忠经营。3月20日,“翳桑”社印发《解散通告》;随之《浅作》停刊。
五、张应春烈士读书、工作旧址
张应春烈士读书、工作旧址在建新街46号名门花园(原黎里镇中心小学)。
民国5年(1916年),张应春随父到黎里,进女校高小读书。张应春勤奋好学,各科成绩均佳,数学尤为出众;待人诚朴热忱,秉性刚强,嫉恶如仇,深得同学拥护钦佩;毕业后考入上海女子体育师范学校。民国11年,张应春到厦门集美女师担任体育教师;民国12年秋,经柳亚子介绍到松江景贤女子中学任教。民国14年春,受黎里女校聘请回家乡任教。是年夏,黎里镇办起暑期妇女学校,被公推为主任教师。
民国14年(1925年)8月,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在上海成立,张应春当选为执行委员兼妇女部长,随后抱病赴上海就职。11月,由侯绍裘、姜长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5年3月8日,创办《吴江妇女》月刊。民国16年4月11日,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后杀害,年仅26岁。
六、击退土匪胡伯龙处
击退土匪胡伯龙处在老街夏家桥南堍。民国38年(1949年)4月28日(一说27日),土匪胡伯龙诈称“共产党”,企图劫收黎里镇。由地下党控制的区大队短枪班和镇工商自卫队根据部署,在黎里区区长、区自卫队大队长的配合下,在夏家桥区公署、楼下浜、南栅浜口、南港等处以武装力量击退胡匪的进攻,战斗达3个多小时。黎里镇的粮食、武器、文书档案等得以保存。
七、黎里国民外交后援会旧址
黎里国民外交后援会旧址在梨花街28号。
民国14年(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柳亚子等在黎里发起成立“黎里国民外交后援会”,组织宣传演讲、散发传单、发动募捐等反帝革命活动,群情激奋。是年6月30日,在大庙召开黎里公祭被帝国主义惨杀烈士大会。学校罢课,手工业工人罢工,商店悬挂“打倒帝国主义”“毋忘五卅、坚持到底”白色纸旗;3000多人臂缠黑纱参加大会;会后2000多人举行游行示威,沿途高呼“打倒帝国主义”“取消不平等条约”等口号,声震屋瓦,道旁观者无不肃然起敬。
八、夏令讲学会旧址
夏令讲学会旧址在南新街庙桥弄18号。
民国14年(1925年)7月15~19日,在黎里第四高等小学(后称庙桥弄小学)举办夏令讲学会,由第四高等小学校长毛啸岑具体安排。讲学者有中共党员侯绍裘、杨之华、沈雁冰、杨贤江、肖楚女、陈望道、王一知、姜长林、刘重民、黄竞西、董亦湘,还有朱季恂(国民党左派)、张仲友(教育界人士、张应春堂叔)、邵纪昂(进步新闻工作者)等。讲学会历时5天,演讲6场,还召开谈话会。讲题有《五卅惨案与中国工农党》《教育界之切身问题》(侯绍裘)、《最近国际间之政治状况》(沈雁冰)、《青年问题》(杨贤江)、《妇女问题》(王一知)、《我们怎样站到民间去》(姜长林)、《民族主义》(董亦湘)、《苏曼殊之我见》(柳亚子)、《革命之口号及其方法》(朱季恂)、《甘地主义与中国》(张仲友)、《中国工农历史的使命》(邵纪昂)。每日听课者甚多,外地不少人前往赴会。侯绍裘、朱季恂等和通俗演讲团成员在晚上还举行提灯演讲会,到茶馆等处演讲,市民听说是名人演讲,蜂拥而至,一时街道堵塞。
九、中共淞沪地委吴江联络点旧址
中共淞沪地委吴江联络点旧址在梨花街西王家弄1号、5号。
民国29年(1940年)9月,中共淞沪地委(中心县委)派夏明辉到淀山湖以西吴江地区开辟党的点线工作,随后到平望西塘街大生杂货店与金佩扬见面。10月,经夏介绍,上级批准,金佩扬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0年初,夏明辉在黎里建立秘密联络点,用西王家弄弄口房屋(现西王家弄1号)一楼一底开设“大同”文具店作为掩护,又用金佩扬的居室(现西王家弄5号、与店面相隔三四进))为秘密联络集会处,发展党组织,开展抗日斗争。8月,中共淀山湖工委书记诸敏到黎里,领导淞沪地区的地下党工作;10月,夏明辉与诸敏发展迮一祥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夏明辉离黎去浙东游击队;12月,淀山湖工委派张荣生(陈企周)到黎里,以金佩扬香烟摊为联络点,继续开展党的工作。为秘密与淞沪中心县委、淀山湖工委联系,由党员张仁敢当交通员,开通平望—黎里—芦墟—朱家角—松江的航船,以贩运为掩护,摸清水路情况,搜集情报。这是淞沪中心县委在吴江开辟的第一个秘密联络点,也是吴江地下组织人员金佩扬等最早的秘密活动点。
十、中共浦西工委联络点
中共浦西工委联络点在老街北栅城隍庙秋禊桥堍。
民国33年(1944年)2月,中共浦东地委书记姜杰调浦西工委书记陈正(振)之、工委委员陆雪林(陆文杰)、党员李毅(李尚同)到吴江,与从浙东回黎里的金佩扬在城隍庙秋禊桥西堍开设糖坊。陈正之为“老板”、陆雪林为“伙计”、李毅为“会计”、金佩扬为“跑街”;并派党员张仁敢等以贩运粮糟为掩护,与松江北部、青浦西地区的党组织进行联系,领导该地区与黎里、平望、芦墟、北厍等地下党的工作。6月,中共浦西工委建淞沪支队,陈正之兼任支队长,领导武装斗争。10月,陈正之离开吴江去昆山,陆雪林去青浦,吴江工作由金佩扬负责。
第十三章 老店 特产
第一节 老店
明清以来,商业贸易为黎里主要经济成分之一。清嘉庆年间,以老街东栅为主要贸易区,其后,商贾市肆逐渐遍及整个镇区,上岸三里长街,门面房均为店铺。民国23年(1934年)前后,黎里老街共有303家商店,以夏家桥为界,东市174家,西市129家。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市以唐桥、相家桥、桥后底一条街最为繁华,名牌商号有石柜台南货店、公盛酱园、问心堂药店、久昌腌腊店、天福永棉布店、恒丰泰棉布店、老万盛酱园、万云台茶馆等;西市以浒泾桥、庙桥、横街为热闹市头,著名店家有李永兴酱鸭店、西大兴酱园、紫阳观茶食店、顺和春茶馆、陈同春药铺、生禄斋南货店、大新布店等。
一、万云台茶馆
万云台茶馆位于平楼街19~20号。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黎里吴氏创建。房屋坐北朝南,临街两进,为前店后厅,分别作茶馆兼书场用。第一进两层,面阔两间5.63米,进深9.25米,高6.26米,硬山顶。第二进平厅。天井内尚存砖刻门楼一座。2006年,黎里镇房管所按茶馆原样翻修,屋架未动。第一进房屋现为茶馆兼棋牌室,第二进平厅分割成数间,为居民租用。
二、问心堂药店
问心堂药店位于黎里老街唐桥堍中心街29号。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由计景星、毛冠生、迮子善、鲍润生创办开业。计老板在创办问心堂时,立下宗旨:凭着良心为桑梓服务,坚持货真价实,真正做到问心无愧。店故名之。店堂坐北朝南,面阔三开间11.2米,前店后坊共三进,进深6.3米。为黎里镇唯一的百年中药店。药店共三进。一进为店面,面积80多平方米。原来东面是问心堂,西面是天福永布店,中间为公用,俗称“和合门面”。50年代,天福永布店迁走,房屋全部归属问心堂,东边为中药铺,西面是西药柜,中间仍是走道。第一进楼房,北墙与第二进平屋搭建屋面联接为室内通道,由此进入第二、三进。第二进平厅,为药店仓库。第三进楼房,带东西两厢楼,为工场,因年久失修,属危险房屋空置。第三进北面屋后原有近3亩地药园1个,种有竹子、菊花、薄荷等药草,兼作药材晒场。70~80年代,于园地建土瓦平屋3间,剩余药园面积不足10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问心堂先后改名为医药商店、黎里医药公司总店门市部、国医零星连锁有限公司黎里医药商店。药店经销范围以中药为主,包括中西成药及药材、饮片;为顾客加工药材、配制膏丹丸散的经营特色百年未变。问心堂药店保存下来的物件仍在使用。6顶百眼橱、散橱,每顶排列隔屉45只,共270只,供存放中药材用;38个锡盖磁瓶,用于存放名贵中药;直径52厘米的稀有大瓷盂1只及搡筒、药船等物,供碾碎药材、配方用。其中铜药船1只,为问心堂创始之物,弥足珍贵。
三、紫阳观茶食店
紫阳观茶食店位于黎里老街市西梨花街1号,呈前店后坊格局,以制作、经销各种糕点为主。店为三开间门面,深三进。一进店面,面积60多平方米,二进为仓库,三进为工场。紫阳观茶食店为紫阳观糖烟酒商店之前身。民国25年(1936年),朱瑞春开设此老字号商家,店址初在市西石皮弄东首下摊,后,易址于上摊。70年代,迁移至现址。70多年来,紫阳观商店继承传统特色,制作糕点讲究质量,在黎镇乃至外埠,享有不小声誉。在其经销之传统食品中,以猪油芝麻炒米糕为上,黎里居民时或将其作为土特产品馈赠亲友。
第二节 特产
黎里镇地处江南水乡,物茂货盈。老街作为里中商贾百业集合区,应时物产丰富,其中不乏渔农珍稀和时令美味。时至今日,有些特产已然阙如,有些仍然活跃于老街市肆,满足居民四时三餐口福之享。清嘉庆《黎里志》与光绪《黎里续志》载,主要特产有红菱、银鱼、梅鲚鱼、斑鱼、蟹、立蚌、蜂蜜等。民国年间,黎里镇的一些商家,发挥各自专长,以黎地物产,配以传统工艺,制作出精美食品。新中国成立后,黎里镇的传统食品主要有:蜂蜜、饴糖、皮蛋、油墩、猪油炒米糕、月饼、麦芽塌饼、“老虎”豆、李永兴酱鸭。80年代后,又有辣鸡脚、吉星走油蹄、阿王套肠等。
一、菱
菱,黎里湖荡所产极多。六月花开,满湖皆白;在老街叫卖的菱角,无论生熟,味道均比其他地方出产的胜三分。秋季,黎里老街还常有酽红得讨人喜欢的叫“雁来红”的水菱面市。男女老幼习惯上都称它红菱,食之较其他菱角更有清润津甜的美味。
二、银鱼
银鱼,因其状细如银丝而得名。黎里远近水域均有出产,靠近镇西南秦家湾的银鱼肉质尤其细腻、柔软,鲜美食味丝毫不比平望莺湖的差。
三、梅鲚鱼
梅鲚鱼,长约五寸,黎里西北各湖荡都有这种鱼。形状像江中的鲚鱼,可味道比江鲚还要肥甜鲜美,因盛产于黄梅时节,故得名。五月梅雨天,市河驳岸边停靠的划子船,鲚鱼跳舱,煞是可爱。
四、斑鱼
斑鱼,形状像河豚鱼,但小些,背上有斑纹,无毒,食味亦佳,肺泡尤其鲜美,黎里境内各个湖荡都有这鱼。夏秋之交,渔家沿老街设摊叫卖,数量多至累百上千,市肆之盛,别处莫及。
五、蟹
蟹,以分湖出产的为佳,称为紫须蟹。红稻花香,紫蟹正肥,里中街市随处有买。产于镇北乌龟漾的蟹,足爪锋尖,壳呈红色,体量特别硕大,蟹肉鲜肥,俗称驸马坟蟹。因其他地方绝不出产,故最为著名。
六、立蚌
立蚌,原玛瑙庵前月漾湾水域出产,形状像刀豆。其他地方没有这种水产品,口舌之味极其鲜美,里人都把立蚌比喻成江中的瑶柱琼笏,给老街的鱼行铺子点缀几多水玲珑。
七、饴糖
饴糖生产以米粞为主要原料,并用发好之大麦、小麦为引子。先将米和米粞在工场灶上蒸熟,存入大圆桶中,均匀地泼上已磨成的麦芽浆,打匀盛入缸中,发酵10小时左右,然后放入开水,继续发酵。经20个小时后,放出糖浆在大镬中熬制,到一定度数盛入甏中。饴糖生产,向为一灶二人作坊形式。黎里饴糖业始于清光绪年间。至民国10年(1921年)有糖坊10余家。新中国成立后,作坊生产户日趋减少。1958年,黎里镇饴糖厂(即吴江商业饴糖厂)开办,1974年黎里公社糖厂开办。90年代,部分村办饴糖厂改用反应锅、浓缩锅等先进设备生产饴糖,销路遍及黎里镇及周边地区。生产规模较大的镇、公社糖厂,均经营至90年代停产歇业。
八、油墩
油墩,黎里老街美食之一。关于油墩之名,据传为清乾隆皇帝所赐。黎里油墩,用料讲究,糯米经精选,置于水中浸泡24小时。洗清后,水磨成粉,拌和为团,均匀捏成坯子,以豆沙或鲜肉馅包入其中,用平底镬油氽,至金黄色为宜。兴黎路圆圆糕团点等均有油墩应市。
九、荤油芝麻炒米糕
荤油芝麻炒米糕是黎里紫阳观茶食店制作的传统糕点之一,民国时期已远近驰名。
制作过程:先将炒米粉、熟芝麻、荤油、食糖拌和(以一定比例配入),然后把粉团装入木格内,划成均匀35方块,蒸熟。荤油芝麻炒米糕油足、味香、甜度适中,向为紫阳观老店之特产。1998年后,先后经承包、转制,黎里紫阳观糖烟酒商店由徐春林个人经营。然,炒米糕制作的工艺、用料的配方却从未改变。
十、月饼
月饼,中秋佳节老街南货店都可随意买到,数黎里陆氏生禄斋的做工细巧,配料讲究,蒸煎得法,名声远播别的省份。京城望门名公,甚至有不远千万里前来购买,由轮舶寄运回京的。新中国成立后,生禄斋月饼仍为黎里百姓的中秋应时美食。至80年代,月饼制作工艺为紫阳观茶食店所承继改良。
十一、麦芽塌饼
麦芽塌饼,老街传统时令美食,清明、立夏节气百姓必购之尝新。制作时用麦芽、米粉、紫艾头草为原料,拌和成粉团,切成小段,再搓成圆饼状,分别配之以黄豆、豆沙、桃仁等馅料。在饼面上撒些黑芝麻,后以平底镬油煎,抹上白糖水即成。软糯适中,甜味醇厚。麦芽塌饼现以老街紫阳观茶食店制品为上。
十二、豇豆糕
豇豆糕是老街糕类食品中最具特色的。上市于每年夏初,主要原料为米粉、豇豆。豇豆采摘后洗净、烧熟,冷却后,连豆带水加糖拌和于糯、粳米粉中,成粉团,搓成每段为2两左右的腰圆形坯子,置于粽叶上,以刀将粉坯面划出条纹。置于蒸笼以旺火蒸,待粉色变后出笼,抹上少许色拉油,冷却、装盘。现冯家糕团店、姚好官糕团店、兴源糕坊等均有豇豆糕供应。
十三、团子
团子,分青团子、夹团、叉团等。以清明前后上市的青团子为最受食客青睐。制作中用水磨粉渗入经腌制后的南瓜叶,调和而成。口感清凉、香糯。现创新路章记点心店有团子应市。
十四、“老虎”豆
“老虎”豆即奶油五香豆,店址在黎里老街市中夏家桥北堍。创始人龚寅生,老虎豆业已三代相传,有70多年之久。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龚寅生自浙江嘉兴王江泾逃难到黎里。为谋生度日,他烧起祖传奶油五香豆。制作中,先将干蚕豆、盐和有关调料加水入锅,用大火烧开后,继以小火慢煮;至水分将干略炒,再以奶油香精拌入,冷却后成。因其香味独特、甜咸适口,很得民众青睐。龚寅生出生于虎年,人们乐将此豆称为“老虎”豆。(龚寅生去世后,其儿、孙仍在原址相继制作“老虎”豆。)
十五、李永兴酱鸭
李永兴酱鸭店创始人李海兴,李锡祥、李正良先后为第二代、第三代传人。李永兴酱鸭在制作中,严格选鸭,最常用自家饲养的麻鸭;烧煮中,加入配置的草药,不仅去腥、除腻、跑油,还有特殊香味。现特色卤菜李永兴酱鸭已恢复经销。
十六、辣鸡脚
辣鸡脚是由川菜泡椒鸡脚改进而成。80年代后期,出现黎里辣鸡脚,苏阿大为最早摊户。其制作过程:先将鸡爪(又称凤爪)洗净、处理(剪去鸡脚甲,并在鸡掌上划一刀,以入味)、煮熟,冷却后,将其浸没在醋、味精、大蒜、香料、辣椒等料汁中即成。由于调料品种、量配独特,黎里辣鸡脚给人“辣而不厌、熟而不酥”的感觉。2006年,吴江市14种菜肴,在苏州市农林局举办的首届农家菜烹饪大奖赛中,获入围奖。苏阿大辣鸡脚,为其中之一。
十七、吉星走油蹄
吉星走油蹄是老街吉星饭店卤菜系列之一。制作过程:先将蹄髈水煮,再以饴糖抹在蹄髈表面一遍;起油锅,将蹄髈油炸以“走油”;冷却后,将蹄髈置于高汤中煮,加入天然药材、香料、调料等。吉星走油蹄在色、香、味上有独到之处,蹄髈皮起皱纹,形如绉纱;质肥而不腻,油而不烂;食之不粘牙,不腻口,味鲜香,肉酥软。
十八、阿王套肠
套肠,又名筒肠。早在明末清初,已是黎里老街的一道名菜。
黎里套肠,均选用当地肉猪的大小肠。先清洗,热水泡过,后再用酸醋和面粉,去污秽、除膻味;以大肠套小肠,并加进调料,烧煮。先急火烧20分钟,后焖二三小时。1977年,利群饭店厨师王黎平向老师傅学得制套肠绝活。90年代,在企业转制后,王黎平夫妇以其特长开办套肠店。由于艺精物美,生意红火。套肠店业主姓王,故黎里套肠又称“阿王套肠”。(现阿王套肠店仍设于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