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二轮修志 >> 黎里镇志 >> 第七卷 农业

第七卷 农业

2014/12/2 14:13:26    作者:  来源:  吴江区地方志办公室    【字 号:  】   点击量:3535

黎里地处太湖下游,地势平坦,湖荡密布,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具有发展农副业生产的优越环境和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经济制度变革,农村生产力空前提高。1983年,全镇耕地面积51810亩,全年粮食总产量28206.5吨,其中水稻总产量23771.2吨,亩产501.5公斤,油菜籽总产量1470.2吨,亩产131.1公斤,水产品总产量511.4吨,出栏肉猪28396头,出售家禽32246羽,农副业总收入1789.6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63.77元。

进入9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等进程中得到发展。在种好粮食的同时,积极发展渔牧、林果、蔬菜等多种经营,形成粮油、水产品、畜禽、苗木、林果、蔬菜等六大农业产业基地,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移,为促进农业增收开辟途径。

2002年,全镇耕地面积20077亩,全年粮食总产量10274吨,其中水稻总产量9816吨,亩产576公斤,油菜总产量926吨,亩产90公斤,水产总产量3514吨,肉猪出栏29185头,出售家禽31.85万羽,农副业总收入3.34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920元。

200312月,黎里、北厍合并。2005年,全镇耕地面积32440亩,全年粮食总产量16387吨,其中水稻总产量15478吨,亩产510公斤,油菜总产量1244吨,亩产155.6公斤,水产总产量8490吨,出栏生猪55611头,出售家禽19.22万羽,农副业总收入5.57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8427元。

第一章 农业体制

第一节 土地改革

新中国建立前,土地归私人所有,大量土地为地主、富农占有,绝大部分农民没有土地,只能依靠租田耕种或当长工、雇工度日。

19508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和“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中共吴江县委在城厢区浦北乡进行土地改革试点。10月中旬,黎里区新参乡被确定为土改扩点试验乡。11月下旬起,土改工作在章湾、大阳、黑龙、乌桥、藏龙、天福、南莺、平林、新珍等乡中全面展开,翌年3月基本结束。

土改中首先整顿和发展农会、妇联、民兵、青年团等群众组织。至19513月,全区共有农会会员12222人(其中妇女会员5211人),民兵1836人,青年团员83人。接着便开展反封建斗争。全区共召开斗争恶霸地主、不法地主和封建反动势力大会24次,镇压恶霸地主3人,关押10人,管制12人,参加斗争大会的人数11677人。然后,根据政务院《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釆取先自报,再经农会小组、村农民协会、乡农民协会三级审议,逐户划定阶级成份。其中,定地主、富农户的要逐级上报,由县审定。全区10个乡共划定地主94户,富农125户,中农2786户,贫农5801户,雇农400户,小土地出租者125户,工商业资本家39户,其他劳动者65户。

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据19513月统计,黎里区共依法沒收、征收土地46995.515亩,房屋779.5间,家具2663件,耕畜52.5头,农具1379.5件,粮食239136斤。没收、征收的土地、农具、耕畜、房屋、家具中,除1617.52亩土地乡里留用外,其余全部分给农民,农民分得的土地、房屋,由县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房屋所有证》。

二节 农业互助合作

一、互助组 

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土地,生产积极性高涨,但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户与户之间劳动力强弱不同,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不平衡等现象,部分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上难以为继,被迫将土地出租或转让,乃至出卖。19511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随后,黎里区委、区人民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克服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鼓励农民在劳力和生产资料等方面进行交换互助,以亲邻好友为对象,组织临时性、季节性伴工互助组,并逐渐过渡到常年固定互助组。据藏龙乡统计资料显示,至19525月,全乡12个行政村中,共有临时季节互助组103个、常年互助组10个,参加农户448户,占总农户数的50%,其中金星村临时季节互助组10个,常年互助组3个,参加农户59户,占该村农户总数的83%。常年互助组根据等价交换、民主管理的原则,实行“以工換工”和“死工活记”的计工方式。政策规定地主富农不得参加互助组。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互助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逐渐暴露组织松散、大型农具不足等弱点。1953年下半年,遵照中共中央关于“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对互助组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在此基础上创办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4月,张春宝互助组与沈明高互助组合并,成立黎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随后,初级合作社组织在全区相继成立。至1955年底,全区共有初级社172个,入社农户4633户,占总农户数的44.27%。初级社内部实行土地评级入股,大型农具、耕牛等生产资料折价入社,生产统一经营。劳动计酬按件定分、定质、定量,按劳得分。分配实行土(地)劳(力)分红,土地占40%,劳力为55%,同时提留5%公积金。初级社规模一般在2030户左右,大的也有上百户,设社务委员会正副社长、会计和社务委员若干人作为管理机构,下分若干作业小组,实行小段定额包工。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10中共中央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农业合作社问题的决议》在农村宣传贯彻后,掀起初级社向高级社过渡的热潮。1956年春,黎里区乌桥乡益锋高级社、黎锋高级社、明丰高级社、藏龙乡第一高级社、第二高级社、第三高级社、南莺乡黎星高级社、黎明第一高级社、第二高级社、第三高级社等先后成立,至年底,绝大多数初级社合并转为高级社,一些单干户也在这一过程中入社。至19589月,黎里乡共有高级社23个,总户数6256户,劳动力13059人。

高级社是以村或邻近的初级社合并建成,其规模为100400户之间。它既是组织生产的经济实体,又是基层的行政单位。由社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管理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管委会由59人组成,设主任、副主任、会计、委员;监委会由35人组成,设主任、委员。社内下分若干生产小队,配有队长、副队长、会计和队委,还建有党、团、民兵、妇女等基层组织。高级社的劳力统一调配,土地归集体所有,划出占总面积的3%5%为社员自留田。取消土劳分红,实行按劳分配,耕畜和大、中型农具全部折价入社。高级社的建成,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由于合作化运动将众多的自耕农裹挟进来,年终分配时他们感到吃亏,农业合作社内部矛盾冲突显露出来,凭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原则,出现一股退社风。在中共吴江县委对藏龙乡第一高级社的调查报告中显示,全社418户中要求退社的有68户,占总户数的17.6%。事后,经内部整顿,稳定一部分人的情绪,但退社现象仍有发生。据《黎里乡1958年年中基本情况综合报告表》反映,全乡尚有161户、367个劳动力没有入社。

第三节 人民公社

19588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在农村中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定》,是年9月,黎里人民公社成立,下设14个生产大队。在随后的几年中,生产大队规模不断调整,至1963年,全社大队数增至27个(见第一卷第一章《建置区划》)。

人民公社是工农兵学商五位一体、农林牧副渔五业结合的单位。黎里公社成立管理委员会,下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劳动组织编制营、连、排、班,劳动组合实行“三化”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劳动力分等定级,统一调度,搞大兵团作战。1958年由公社统一进行经济核算,社员自留地收归集体,开办公共食堂,实行以“吃饭不要钱”为主体的“供给制”。

19594月,黎里公社根据中共中央郑州会议精神和《关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若干规定(草案)》,逐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落实以生产大队为基础,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核算的管理制度。下半年,停止军事化劳动组织形式。

1961年上半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精神,黎里公社纠正一平二调,刹住共产风,解散公共食堂,取消供给制, 粮食分到户,并进一步落实“三级核算,大队为基础”的经济管理体制。

1962年,公社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进一步理顺劳动组织和分配关系,生产小队作为核算单位,有权支配本队所有耕畜和大中型农具。在财务管理上设会计、现金出纳、仓库保管员;在劳动管理上划分作业組,实行定额管理;在计划管理上,年初根据公社、大队的统一规划,制定年度和小段生产计划。同时,恢复自留地、饲料田,允许社员搞家庭副业,农业生产逐步得到发展。

1965年起,各大队、生产小队全面制订和健全各项制度,逐月召开社员大会,实行民主理财,将各月钱粮收支逐项向社员大会公布,并上墙公示。

1966年开始,黎里公社全面推行大寨大队的劳动管理经验,取消劳动定额制度,强调政治领先,一度出现“出工不出力,多劳不多得”的新平均主义倾向,挫伤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同时,在经营方针上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把发展多种经营视为资本主义自发倾向来批判。直至197112月,中共中央指示各地不要生搬硬套大寨的办法,才逐渐恢复劳动定额、评工记分、按劳分配的制度。

19837月,黎里镇、社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农村经济组织由原来的生产大队改为村经济合作社,生产小队改为村民小组,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镇经济联合委员会。

第四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各地出现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是年起,黎里镇蔬菜大队经社员讨论,将全大队分成7个组,实行大组联产计酬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19809月,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即75号文件)下发后,黎里公社雄锋、新民、新丰、红星等大队相继进行生产责任制的探索,新民大队第6生产队在大队党支部的帮助下,经过社员多次讨论,决定在坚持生产队“五统一”的前提下,以小小组形式实行定田亩、定产量、定成本、定报酬、定奖赔的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1982年,黎里公社在明丰大队开展推行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的试点工作。19831月,黎里公社管理委员会下发《关于实行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的试点章程》。随后,包干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社推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对分离,土地归集体所有,由农户承包经营,农户与生产队签订承包合同。土地承包实行“三田制”:口粮田人人有份(人均0.6亩),饲料田见猪分配(每头0.197亩左右),责任田按劳力分摊。农户完成粮油等定购任务,缴足国家税金和集体的“两金一费”(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剩余农副产品不受仼何制约,全部自主安排。1983年,全社8209户承包47033.24亩土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村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大批农民投入到工业、副业、运输、建筑等行业,各类种植、养殖专业户也应运而生,农民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1985年,全社19386个正半劳动力中仅有7577个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全年农村承包经营经济总收入2617.78万元,扣除费用总支出后的纯收入为1438.37万元,缴纳国家税金78万元,提留集体积累54.07万元,承包农户实得1934.56万元,人均649.2元。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为解决农机使用、农田灌排、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矛盾,黎里镇经济联合会在乌桥村试点,加强农村村级服务组织的建设。1988年,乌桥村综合服务站成立,综合服务站对全村实行机耕、管水、清理沟渠、防病治虫、供应肥药和品种布局“六统一” 的做法,把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个体经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深受农户欢迎。1989年,全镇有8个村成立村级服务站,有8个村实行分线统管服务,其余9个村采取统分结合、能统则统、不统则分的服务形式。

1995年,根据中央精神,黎里镇在进行第三次粮田调整的同时,全面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解决一部分农民因外出务工、家中劳力不足而要求转让责任田,部分承包户要求增加承包田的矛盾。            

1997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指出,“第一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延长土地承包期后,乡镇人民政府农业承包合同主管部门要及时向农民颁发由县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印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998829日,根据省、市意见,黎里镇党委、政府、农工商总公司联合下发黎委发[1998]24号《关于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和确权发证工作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等文件。《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农户具有承包经营权的耕地统称为‘承包地’,不再分为口粮田与责任田,实行按人平均计算”“承包人口的确定,应以符合土地承包政策规定的在册农业人口为准,具体时间为199881日”等政策界定和实施原则;《实施意见》还进一步明确要使“要种田的农户有田种,农民自愿放弃的田有人种”“确权后的土地需转包经营者,必须签订土地使用流转协议书和规模经营承包协议书”等具体办法。

此项工作经过宣传发动、核实人田基数、确定调整方案、做好确权发证测算方案、公布方案、征求农民意见、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填制土地承包证书、签字发证等环节,于9月底全面结束,历时近1个月。

全镇26个农业行政村中,对因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影响、镇郊规划区和少数不足5分田的75个村民小组2363户,实行缓发、不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涉及面积6608.57亩;226个村民小组6450户取得确权证书,发证人数17859人,发证面积24412.07亩,户发证率、农户签字率、流转协议签订率均为99.5%以上;全镇确权发证的6450户中,要求土地流出的有4674户,占发证农户的72.46 %,流出面积5875.72亩,占确权发证面积的24.06 %;要求流进的有1709户,流进面积1762.37亩,其中规模经营88户;流出土地的4674户农户均与村委会签订《土地委托转让协议书》。

7-1                  1998年黎里镇土地确权发证基本情况表  

村名

土地户籍核实

不发、缓发证

发证情况

现有耕地

面积(亩)

户数(个)

户数(个)

面积(亩)

户数(个)

面积(亩)

西阳

1002.47

274

108

494.12

166

461.58

东阳

926.81

203

203

926.81

黎泾

1055.92

291

231

1051.92

下丝

476.2

242

123

162.24

119

313.96

甘南

1110.23

327

61

111.31

266

971.15

建民

1233.28

400

400

1204.05

黎东

364.46

303

233

219.43

70

145.03

雄锋

2088.02

521

168

587.45

353

1500.57

奇士

1580.26

402

402

1580.26

史北

1150.17

344

130

458.16

214

6910.52

南星

1241.29

329

329

1241.29

欲字

1151.02

350

124

317.7

226

833.32

华字

1537.52

519

70

42.85

449

1488.62

南莺

1143.16

321

321

1143.16

大联

1918.86

467

467

1884.78

群联

1595.69

333

333

1588.69

新方

1767.85

389

389

1694.35

四联

562.48

218

77

56.12

141

493.86

斜网

1073.44

318

25

39.96

293

1020.48

黎锋

665.23

229

229

665.23

何扇

863.98

174

174

857.27

富阳

841.85

287

21

20.18

266

821.67

汤角

1152.48

335

335

1152.48

青石

1491.84

331

162

738.64

169

736.46

益丰

1713.73

387

253

1103.04

134

609.49

乌桥

1591.65

579

579

1591.65

合计

31299.89

8813

2363

6608.57

6450

24412.07

第五节 产业结构调整

黎里农民世代以种粮谋生,这种传统单一的种粮观念及“文化大革命”中推行的“以粮为纲”方针阻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1981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提出“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1985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的“一号文件”,指出要“大力帮助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支持发展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林业等产业”。黎里镇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出台“资金扶持”等政策,鼓励各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年,黎泾、黎东、雄锋、南星、史北、南莺、华字、大联、新方、青石、乌桥等行政村利用低洼田开挖鱼池569.65亩,饲养四大家鱼;乌桥、南星、欲字、四联等村将236.8亩粮田改为果园,栽植柑橘、梨、桃等果树。政府从财政专项拨款11.52万元作为奖励。翌年,建民、甘南、雄锋、方联等村又将414亩粮田改种蔬菜。至19914月,全镇鱼池面积增至845亩,林果面积975.1亩,蔬菜面积1981亩。

1992年,黎里镇围绕“调整结构,致富农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按照“优先规划远田,低田开挖鱼池,部分高田优先安排种果”的原则,落实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批准新开鱼池1175.95亩,新建果园519.08亩。是年,农业总收入2596万元,多种经营总收入8903万元。

1994年,西阳等村首次养殖罗氏沼虾获得成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此举,加快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1995年,鱼池面积增至5830亩。是年起,青虾、南美白对虾养殖相继在黎里推广,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得到发展。2002年,鱼池面积增至11053亩。与此同时,蔬菜种植面积亦在不断增加,全镇蔬菜面积为7193亩。是年,农业总收入3320万元,多种经营总收入3.012亿元。

进入21世纪,苗木生产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从20012003年,先后有9家苗木园艺场成立,种植金合欢、香樟、杜英、桂花等苗木。2003年,全镇粮田改苗木种植的面积为543.4亩。

2005年末,全镇有耕地面积32440亩、鱼池面积20704亩、河荡养殖面积21355亩、蔬菜面积8145亩、苗木种植面积370亩。

第六节 规模化经营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自主经营。村经济合作社组建农业综合服务站,为承包户难以和不能解决的生产环节提供服务,这种“双层经营体制”切实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减少用工量,使农户有时间、有精力从事二、三产业。1994年,全镇二、三产业劳力比重74%,农业劳力比重从1983年的55%下降到1994年的26%

1993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少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本着群众自愿原则,可以采取转包、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这一政策的出台,正好与黎里一部分农民因外出务工、家中劳力不足而要求转让责任田,部分承包户有一技之长要求增加承包田的情况相吻合。

199510月,黎里镇借鉴东南地区33个试验示范村规模经营的成功经验,在进行第三次粮田调整的同时,全面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出现种粮大户和村办农场。            

一、种粮大户

1996年,全镇签约的种粮大户88户,承包面积5153.62亩,其中黎里镇65户,吴江市外乡镇3户,外市2户,外省18户;承包面积在30亩以下的28户,面积537.96亩;3050亩的25户,面积1005.43亩;50100亩的21户,面积1424亩;10020012户,面积1635.18亩;200亩以上2户,面积541.05亩。浙江省嵊县友谊乡前岩村钱树龙在东阳村承包291.053亩,成为该年承包面积最多的种粮大户。

1997年开始,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工作有序推进。2006年初,全镇119户种粮大户承包8774.4亩粮田。

7-2               20012006年黎里镇种粮大户基本情况表

年份

承包面积(亩)

户数(个)

    

最大户承包面积(亩)

黎里镇

外乡镇

外省市

面积

()

户数

(个)

面积

()

户数(个)

面积

()

户数(个)

2001

6329.84

81

2613.53

47

61.57

1

3654.75

33

346.1

2002

5870.4

78

2050.7

40

111.9

2

3707.8

36

207.4

2003

4591.5

64

1162.6

29

139.1

3

3289.8

32

211

2004

6889.4

119

3778.6

83

37.4

2

3073.4

34

217.9

2005

8428.3

122

2604.1

50

5824.2

54

302.6

2006

8774.4

119

2674.9

65

6099.5

54

238.1

 

二、村办农场

(一)汤角村农场  

汤角村农场成立于199511月,下辖两个分场,实种面积426.8亩。农场设正、副场长各1人、会计人,陆向忠任场长。农场与村经济合作社签订承包协议,并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农场建立机耕服务队和植保服务队,还负责肥药供应和水浆管理,有职工17人。两个分场各设正、副场长1人,农场对两分场实行五定(定产量、定用工、定肥料、定用药、定种子)、一奖赔(节支奖励、超支赔偿)的奖惩制度。

农场重视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和应用,1997年该场98.12亩粮田被列为吴江市级丰产方,获苏州市丰产方竞赛进步奖,亩产576公斤;1998年,该场百亩粮田被确定为吴江市种子公司种子培育基地。农场每年向种子公司提供11万~12万斤优质种子。培育的小麦品种有“宁麦8号”“苏麦6号”,水稻品种有“申优1号”“9522”“9331”“泗优422”等。19961999年又分别承担塑盘抛秧、机直播和机插秧等新技术的试验工作。

1999年起,因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用地量增加、农产品收购价格下降等因素,农场面积逐渐减少。200010月,农场终止运作。

(二)乌桥村农场   

乌桥村农场成立于1995年底,建场初面积135.02亩,翌年面积扩大为185.97亩,分成2个作业区。农场设场长1名、副场长2名,侯菊观任场长,乌桥村农业服务站20余名工作人员为农场的全部职工。农场实行风险承包,每年向村经济合作社上交180200元每亩承包款。农场应用旱育稀植等先进的生产技术,使用中拖等现代农机具耕作。1996年、1997年,平均亩产均超550公斤。

1999年,苏嘉杭高速公路拆迁户安置工作启动,根据镇村规划,农场大部分土地确定为拆迁户建房区,剩余土地改由种粮大户承包。是年底,乌桥村农场解散。

第二章 粮油作物

第一节 水稻 三麦

一、耕作制度

黎里为水网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新中国建立前,一般一年两熟,夏熟作物为三麦、油菜、紫云英及少量蚕豆,秋熟作物为水稻。

1956年开始,试种双季稻,以后双季稻面积逐年扩大。1965年起,推行三熟制。进入70年代,大面积实行三熟制耕作制度。1978年,水稻种植总面积47462亩,其中前季稻35068亩,后季稻42453亩,单季稻面积仅5008.8亩。三熟制的粮食亩产比两熟制明显增产,但双季稻在秧田面积上比单季稻多三分之一左右,每亩工本比单季稻多用化肥约75公斤、种子25公斤,农药也多施23次,劳动工约多用30个,且双季稻出米率比单季稻低。所以,种植双季稻产量虽高,但成本亦高,有“增产不增收”的说法。

由于一年种植三熟的安排在季节、肥料、成本等方面的矛盾突出,80年代起,政府不再强调三熟制面积的安排,此后逐年减少。1987年,水稻种植面积为46800.98亩,其中前季稻仅3054.69亩,后季稻4115.79亩,而单季稻面积增至42665.24亩。1988年开始,全镇已不再种植双季稻,实行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

二、面积和产量

(一)耕地面积 

1971年,全公社实有耕地52224亩。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全镇共有耕地47033.24亩。以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镇村企业的发展,境内国道、公路的拓宽,镇村道路修筑以及民房建筑增多,耕地逐年减少。1993年,耕地面积40317亩。至2005年,全镇实有耕地面积32440亩。

(二)产量  

1971年,水稻亩产437.1公斤,总产量20861吨,三麦亩产115.3公斤,总产量1952.25吨,全年粮食总产量为22813吨。随后稻麦产量逐步递增,至1989年,水稻亩产470.35公斤,总产量21528吨,三麦亩产为203.85公斤,总产量5580.65吨,全年粮食总产量为27108吨。以后,在镇农业公司的指导下不断运用科学种田方法,引进稻麦优良品种,开展有效的防病治虫工作,稻麦单产提高幅度较大。1991年,水稻单产第一次实现超千斤(556.2公斤)。2002年,水稻单产576公斤,为历史最高年份。2005年,三麦单产269公斤,也创历史最高纪录。

7-3           19892005年黎里镇水稻、三麦面积产量统计表

年份

粮食

总产

(吨)

   

   

面积

(亩)

亩产

(公斤)

总产量

(吨)

面积

(亩)

亩产

(公斤)

总产量(吨)

1989

27108

45771

470.35

21528

27377

203.85

5580.65

1990

28482

45482

481.3

21890

29846

220.9

6592

1991

33524

49534

556.2

27550

27878

214.3

5974.6

1992

30152

44139

532.1

23486

26488

251.7

6666

1993

25070

40410

480.7

19425

21723

259.9

5645

1994

22317

37195

485.8

18069

18182

233.6

4248

1995

21691

35672

497.8

17758

15743

249.8

3933

1996

23593

35363

552

19520

15145

268.9

4073

1997

23835

35065

554

19426

17031

258.9

4409

1998

20595

33379

571.4

19073

13521

115.6

1554

1999

19642

30782

539.8

16616

12344

245.1

3026

2000

13557

23712.5

544.6

12914

3566.4

180.2

643

2001

10462

17935

575.3

10318

884

162.9

144

2002

10274

17041

576

9816

2284

200.7

458

2003

14101

26129

536

13983

540.4

218.4

118

2004

16064

29080

551

16017

183

254

47.5

2005

16387

30350

510

15478

3378

269

909

 

三、作物品种

(一)水稻

新中国建立初期,水稻主要品种是粳稻,多为地方品种早熟晚粳。50年代末,提倡种植晚粳稻,品种有“老来青”“飞来凤”等。60年代中期,全面推广“农垦58”,该品种具有矮杆、抗倒伏、产量高等优点。60年代末,种性退化,植株变形,产量下降。70年代起,选育、推广“桂花黄”“广二矮3号”“农虎6号”“沪选19”“嘉农33”“武农早”“京引15”等。

80年代中期开始,镇农业公司引进、推广优良品种,以提高粮食产量。一般来说,一只新品种在当地推广使用仅23年,随后,因种性退化,米质、产量下降等因素而停止种植,需要更換新品种。19892005年,“8524”“8204”“丙88122”“9117”“丙9331”“9522”“9764”“苏引201”等品种先后成为全镇各村广泛使用的当家品种。

8204”即“秀水-04”,由浙江嘉兴市农科所培育,1982年通过品种审定。该品种具有抗倒伏,穗形大等优点。1985年引进,19891991年,大面积种植。1991年,种植36487占全镇水稻总面积的79%

 “丙88122”,具有抗稻瘟病、稻飞虱,抗倒伏,穗形大的优点。1991年引进,19921994年,大面积种植。1992年,种植42906占全镇水稻总面积的90.1%

9117”,是从嘉兴地区引进的又一新品种,该品种穗形大,灌浆快,老相好,青秆活熟,产量高。1994年引进,19951996年,大面积种植。1996年,种植20020占全镇水稻总面积的56.6%

“丙9331”,具有株型紧凑、穗形较大、抗倒伏、产量高、米质好等优点,属中熟晚粳品种。1996年引进,19971998年,大面积种植。1997年,种植32776.6占全镇水稻总面积的93.4%

9522”即“武运粳7号”,该品种是常州市武进农科所培育的早熟晚粳品种,具有茎秆粗壮、耐肥抗倒能力强、生长清秀、熟相好、成穗率高、穗形大的优点。1997年引进,19982000年,大面积种植。1999年,种植29499.6占全镇水稻总面积的81.2%

9746”,系武进农科所从“武运粳7号”中系统选育而成。该品种株型紧凑,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穗形大,千粒重高,出糙率高,适宜于太湖晚粳区及周边地区种植。2000年引进,20012002年,大面积种植。2001年,种植13684.1占全镇水稻总面积的76.3%

“苏引201”,是嘉兴市农科所培育的高产型晚粳新品种。该品种有较强的早播早抽穗倾向,属中熟偏早品种;灌浆快,成熟一致;穗型偏大,千粒重高;植株清秀,谷色黄亮;食味软糯,富有弹性。2002年引进,20032005年,大面积种植。2004年,种植25743.2占全镇水稻总面积的88.5%

(二)三麦

1、小麦

 50年代,主要品种有“矮粒多”。60年代,有“扬麦3号”“吉利麦”。70年代,有“扬麦3号”。

80年代后期,小麦种植品种主要以“扬麦5号”当家。90年代中期开始,搭配“宁麦8号”“扬麦10号”。

“扬麦5号”是一个高产、稳定、适应性广的小麦品种。该品种对赤霉、白粉、条锈等病害的抗性达中抗水平;早春冻害轻,播期弹性大;耐高温、逼热,熟相好;种子皮色浅,粒粒饱满,出粉率高,蒸者品质优良;穗、粒、重协调,分蘖成穗率高。

“宁麦8号”是由江苏省农科院选育出的春性小麦新品种,具有分蘖性较强、耐肥抗倒、中抗赤霉病、后期熟相好、穗大粒多等良好性状。

2、元麦

 60年代,推广种植品种有“立夏黄”“757”等。70年代开始,以“浙114”为主。80年代起,停止种植。

3、大麦 

70年代,推广种植品种有“早熟3号”。1989年,全镇种植面积18548亩。推广种植品种有 “矮早三”及“盐麦2号”。90年代起,种植面积逐渐减少。1996年,全镇种植大麦面积仅41亩。1997年,开始停止大麦的种植。

四、作物栽培

(一)水稻

水育秧是水稻传统育秧方式。60年代末,曾采用尼龙薄膜育秧。80年代后期,全镇对育秧方式逐步进行改革,推广稀播育壮秧等新技术。1994年,开始全面推广肥床旱育稀植。1997年,进行塑盘抛秧育秧尝试,2004年,在黎阳村施行双膜泥浆法育秧技术。

水稻肥床旱育稀植是水稻栽培史上的一次新突破,与传统水育秧比较,旱育秧具有“五省二增”等优点:“省秧田”,一亩秧田可种2025亩大田,而水育秧一亩秧田只能种6.57亩大田;“省种子”,旱育秧一亩大田只需要2.53公斤种子,水育秧1亩大田则需44.5公斤;“省水”,旱育秧不需上水,节约用水成本;“省肥料”,旱育秧基本采用干耕、干整、平施、全层施肥,肥料利用率高;“省工”,旱育秧比水育秧所占秧田面积小,所以,减少劳动用工;“增产、增收”,1994年,全镇实种1374.2亩,亩产591.15公斤,比常规栽培苗增52.75公斤,增幅9.8%,增收73.85元。

1996年起,大面积实行肥床旱育稀植新技术。1997年,旱育稀植面积34800亩,占实种面积的99.2%

90年代开始,全镇推广宽行条栽,塑盘抛秧移栽、水直播、机直播等新型栽培技术。

宽行条栽是旱育稀植的配套措施。1996年起,全镇全面推广宽行条栽新技术,对丰产方要求:行距78寸,株距3.53.7寸,每亩密度2万穴左右;每穴栽23株,每亩基本苗6万左右。对大面积栽插要求:行距6寸以上,株距3.54寸,每亩密度2.2万穴左右,每穴23株,基本苗6万~7万。1997年,全镇宽行条栽面积30133亩,占水稻实种面积的85.9%

(二)三麦

传统的三麦栽培是点播稀植。60年代后期,学习沙洲县塘桥经验,薄片深翻,宽坉散播。80年代采用免耕麦。90年代起,全镇推广套播麦新技术,这是一种稻茬免耕栽培方式,也是一项简化农艺、粗种细管、抗灾低耗的效益技术。套播麦即是把麦种直接播在未收割的稻田内。要求适时套播,套播时间宜掌握在割稻前56天,稻麦共存期为8天左右;适量匀播,一般套播麦的每亩播种量在1820斤,基本苗16万~18万,要求按畦称种匀播,播后用竹杆摇稻株,使麦粒落地。

1997年,全镇套播麦面积10607亩,占三麦种植面积的78.5%

五、肥料

(一)有机肥

绿肥、人畜粪尿、河泥、堆沤肥是传统且优良的主要有机肥源,俗称“农家肥”,具有来源广、成本低、容易积造等特点。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深入,劳力紧张及种田观念的变化,传统的农家肥已不受农户欢迎。

“秸秆还田”(主要指油菜秸秆还田)是改善土壤有机质成分最廉价、最容易积造的有机肥源源。“秸秆还田”就是利用作物秸秆直接还田,通过上水耕翻沤土,促使其腐烂,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改良土壤,使田脚由僵变松,耕层由浅变深,土地由青变黑,土壤由瘦变肥。

1988年,全镇开始推广油菜秸秆还田新农艺,但限于农民的认识水平,且存在秸秆腐烂速度慢、影响水稻移栽等直接因素,推广阻力重,一度出现将秸秆在田间焚烧,造成到处浓烟滚滚。随着秸杆还田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及适度行政干预,秸秆还田工作稍有起色。1992年,全镇秸秆还田面积33594亩,占实种单季稻面积的76.1%

(二)化肥

50年代,农村开始使用化肥,60年代,大面积推广。80年代,化肥已成为农作物主要肥料。农作物广泛使用的化肥有:

1、氮肥   

大面积施肥以碳酸氢铵和尿素为主。碳酸氢铵在水稻中常作基肥投入,追肥以尿素为主。

2、磷、钾肥   

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需要,单独或通过混合后作为复合肥来满足作物磷、钾元素的需要。磷肥主要有过磷酸钙,钾肥主要有氯化钾及少量硫酸钾。

3、三元复合肥  

主要使用地产复合(氮8%、磷8%、钾9%)和高浓度配比(氮15%、磷15%、钾15%)两种颗粒状复合肥料,增产效果明显。三元复合肥常作基肥和追肥使用。

4、微量元素肥料  

硼肥、硅肥及磷酸二氢钾,主要用于根外追肥。

六、无公害粮食产地、产品

2004年,北厍大胜村、东方村申报无公害粮食产地。经江苏省农林厅审核,符合申报无公害产地标准和要求被认定为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大米)产地,产地规模3000亩,有效期200312月至200612月。

2004年,北厍申报“元鹤”牌大米为无公害农产品。4月,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该产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要求,批准产量3200吨,有效期20044月至200612月。

第二节 油菜

一、面积和产量

(一)种植面积  

油菜是黎里的主要经济作物,也是百姓的食用油来源。1966年,全公社油菜种植面积为8210亩。80年代后期,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以及小麦、油菜籽购销全面走向市场,退出保护价收购等新情况的出现,黎里镇适时提出“缩麦稳油”新思路,油菜种植面积稳中有升。1983年,油菜种植面积10478亩。1989年为18191亩。1995年,油菜种植面积增至18677亩,为历史之最。2001年过后,由于土地征用等因素,粮田大幅减少,油菜的种植面积亦相应减少,2002年,降至10288亩。2005年,为7997亩(黎里2964亩,北厍5033亩)。

(二)产量  

1966年,油菜籽亩产仅42.55公斤,总产量656.9吨。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产量较比过去明显提高,1989年,亩产117.45公斤,总产量2136.55吨。 1989200517年间,有11个年份单产超1989年。1992年单产157.9公斤,为历史最高年份。2004年起油菜种植面积大幅减少,是年,总产量980吨。

7-4             19892005年黎里镇油菜面积产量统计表

年份

面积

(亩)

单产

(公斤)

总产量

(吨)

年份

面积

(亩)

单产

(公斤)

总产量

(吨)

1989

18191

117.45

2136.55

1998

17929

57.5

1031

1990

15894

148.1

2354

1999

16797.8

134

2251

1991

16875

154.6

2607.8

2000

18120.6

138

2501

1992

16568

157.9

2615.3

2001

10669

88.4

943

1993

16703

152.4

2554

2002

10288

90

926

1994

18412

92.1

1694.7

2003

14083

75.7

1067

1995

18677

140

2614.5

2004

6483

151.2

980

1996

18141

144.8

2626.5

2005

7997

155.6

1244

1997

16588

144.8

2402.1

 

二、作物品种

50年代末,引进“胜利”油菜,种植时间较长。80年代,种植“华油8号”“上海23”。1989年起,全镇油菜主要以“中油821”“汇油50”及“苏油1号”为当家品种。

“汇油50”是优良的甘兰型油菜良种。1990年,经国家科委推荐列入国家成果推广项目,在全国享有很高声誉。“汇油50”属中熟偏早型,苗期生长旺盛,春发势强,较耐菌核病,并耐肥抗倒伏,籽粒饱满,色泽光亮乌黑,千粒重4.24.5克,含油率39%41%

“苏油1号”是太湖地区农科所通过杂交育成的中熟高产甘蓝型品种。19998月,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准予推广。该品种株高165170厘米,株型紧凑挺拔,长势旺盛、繁茂,叶片较宽大,根系发达,分枝为上生分枝型,分枝数多;籽粒圆正且具光泽,种皮黑色略微红,千粒重4克左右,含油率40.1%,而且菜籽中芥酸含量1.59%,为双低优质油菜。

三、作物栽培

(一)油菜育秧   

秋分播种,选择高处旱地做秧地,精整苗床,落籽均匀,施足基肥、追肥,及早除草、间苗,用药物防治病虫害,确保秧苗健壮。

(二)油菜移栽  

传统油菜种植方法是用石制圆锥打潭移栽,上面盖灰泥,后改为用刀,横劈条栽。80年代起,全部采用免耕移栽的种植方法,即按行距1.3尺,株距5寸,用铁铲或铁锹在板田中开缝,然后将油菜秧插入土缝后压实,并施用复合肥作随根肥,每亩移栽密度70008000棵左右。

第三节 植物保护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缺乏科学知识,且缺少植保器械和农用药剂,一旦病虫害危及农作物,则束手无策,只能听天由命。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宣传科学种田,使农民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施用药剂防治作物病虫害。70年代开始,大面积的病虫害已基本控制,但个别年份仍有大的灾情发生。其中1977年的麦粘虫,1982年的麦白粉病,1983年的小麦赤霉病,1984年的油菜菌核病,1985年的稻飞虱,灾情均较严重。

80年代后期开始,受气候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出现一些新情况。黎里镇镇村两级植保队伍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严格控制病虫害的危害。

一、水稻病虫害防治

(一)纹枯病   

水稻常发病害,主要危害水稻植株的中部、叶鞘、叶片,严重时可危害茎杆及穗,一般分蘖期发病,孕穗到抽穗期进入发病盛期,严重田块可使部分水稻直株“冒穿”,造成严重减产。1999年,全镇纹枯病比常年提早15天发生,为90年代发病最重一年。

农业防治方法是合理轮作,减少其病菌初次侵染的来源,分蘖期适时适度“烤田”,控制再次侵染的机率。

药剂防治方法是当病情发展到防治标准时,及时用井岗霉素农药进行大水喷洒,一般在分蘖期和孕穗期喷洒基本可控制。

(二)稻瘟病   

稻瘟病有苗瘟、叶瘟、穗颈瘟、谷粒瘟等,在水稻的各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尤以穗颈瘟最为流行,对粮食产量影响最大。1991年,全镇穗颈瘟发病较为严重。

农业防治方法是选用抗病品种,实行稀播育壮秧,控制水稻中后期的氮肥用量。

药剂防治方法是在水稻抽穗扬花初期用三环唑喷洒。

(三)螟虫   

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二化螟在黎里发生第一、二、三代,在秧田期和大田分蘖期危害造成枯心苗;在拔节孕穗期危害造成白穗。2003年,二代二化螟为大发生年。

农业防治方法是合理布局,调整水稻播种期和移栽期。

药剂防治方法是二化螟防治掌握在卵孵化高峰后两天内及时用药,可选用稻虫胺农药进行防治,用药时,田间保持610厘米水层。

(四)稻飞虱  

普指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一年发生34代。黎里以迁飞性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直接危害水稻,严重时造成田块颗粒无收。灰飞虱为黎里虫源,主要传播条纹叶枯病。2005年,是褐飞虱20多年一遇的特大发生年,虫害遍及71市,是年92223日为“冒穿”高峰,全镇村村、队队都有不同程度“冒穿”,折实面积354亩。2006年,又是一个暴发年,造成后期出现“冒穿”,折实面积80亩(不含北厍)。

农业防治方法是釆取推迟播种期等方式,规避迁飞高峰。

药剂防治方法是7月中旬防治白背飞虱,8月中下旬开始防治褐飞虱。用甲胺磷、扑虱灵、吡虫啉防治。

(五)纵卷叶虫 

迁飞性害虫。凡迁入时梅雨量大,常吹西南风,其成虫在黎里迁入量就大,危害则重,反之则轻。纵卷叶虫在黎里发生34代,主要危害水稻叶片,一条幼虫危害57片稻叶,重点防治第二、三、四代。2005年,全镇四代纵卷叶虫为特大发生年。

农业防治方法是适时适量施氮肥。

药剂防治方法是7月中旬用甲胺磷加杀虫咪防治二代纵卷叶虫,8月中旬用甲胺磷、杀虫咪防治三、四代纵卷叶虫。

二、三麦病虫害防治

(一)纹枯病 

90年代主要病害,它受菌源、品种、气候、栽培管理等因素制约,一般是秋冬温暖,来年随着气温回升,阴雨潮湿的天气易于发病,凡播种过早、密度过度、麦苗陡长、杂草繁多的田块,发病较重。1999年是90年代发病最重的一年。

农业防治方法是合理选择播种时间,适当控制种植密度。

药剂防治方法是3月中旬用井岗霉素防治12次。

(二)赤霉病  

 该病为气候性病害,从苗期到穗期都有发生,可引起苗腐、茎腐、根腐和穗腐等症状,尤以穗腐危害最重。1998年为赤霉病暴发流行年,田间自然发病率达60%左右。

农业防治方法是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减少田间湿度。

药剂防治方法是用麦病宁、多菌灵进行防治,一般喷药12次。

(三)小麦蚜虫

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危害是刺吸麦株茎、叶、嫩穗的汁液。麦苗被害后,叶片枯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后期麦株受害后,叶片发黄,麦粒不饱满,严重时麦穗枯白,不能结实,甚至整株枯死。并能传播病毒病。

药剂防治方法是根据发生的不同时期,用乐果、吡虫啉、菊脂类农药防治。

三、油菜病虫害防治

(一)菌核病

油菜常发性病害,在油菜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而以开花期以后发病为重,油菜的叶、茎、花、荚都能受害,但以茎受害为最重。一般情况可减产20%左右,重发年份可减产30%以上。

农业防治方法是合理密植,降水防渍,打掉下部老叶。

药剂防治方法是在油菜开花盛期,叶病株率10%以下、茎病株率1%以上时用油丰灵或多菌灵药剂进行防治12次。

(二)油菜蚜虫

多密集于叶背、菜心、茎枝和花轴上刺吸汁液,使叶片卷曲萎缩,幼苗生长迟缓;嫩茎、花轴生长停滞,花、角果数减少,常致植株枯死。并能传播病毒病。

药剂防治方法是根据发生的不同时期,用乐果、吡虫啉、菊脂类农药防治。

四、田间杂草和“加拿大一枝黄花”治理

水稻杂草主要有稗草、牛毛草、鸭舌草、节节果、眼子草、陌上菜、千金子等。三麦杂草主要有看麦娘、菵草、巢菜、猪秧秧、繁缕、蓼草、早熟禾等。油菜杂草主要有看麦娘、巢菜、繁缕、稻槎菜等,80年代以后,一般使用使它隆、麦草克、骠马、稳杀得、盖草能、油草双克等除草剂喷杀。

 “加拿大一枝黄花”又称“黄莺花”“麟麒草”,原产北美。30年代中期,作为观赏植物引入上海、江苏一带。以后的几十年里,其种子经风、鸟传播和人为因素扩散蔓延,成为河滩、荒地、道路两侧、农田旁边、平原城镇住宅旁及绿化地带的杂草,属恶性杂草,被列为检疫性植物。植株高1.53米,花为金黄色,它是多年生植物,根状茎发达,繁殖力极强,传播速度快,生长优势明显,生态适应性广,与周围植物争阳光、争肥料,直至其他植物死亡,可谓是黄花过处寸草不生,故被称为“生态杀手”“霸王花”。2005年开始,在吴江地区蔓延,危害当地农作物的生长。

防治方法是焚烧和药剂防治两种。焚烧是将其花穗剪去,地上部分和块状茎拔出,然后尽快集中焚烧。2006年,“一枝黄花” 在全镇发生面积计6757平方米,是年10月,黎里镇各行政村进行两次集中整治,采取人工拔除、剪花、割梗等办法清除、焚烧,有效地控制其蔓延和危害。药剂防治是在一枝黄花出苗、开花时期用10%草甘膦水剂1:50倍液加20%,使它隆1:800倍液等办法防治。

第三章 多种经营

第一节 水产养殖

黎里地处水网地区,境内湖荡众多,河港密布,水域环境良好,适宜鱼类生长,渔农民结网捕鱼,养殖鱼虾,历史悠久。据《吴江县政》第二、三期合刊载,“民国24年(1935年),全县养殖重点在第一区和第四区”,第四区即黎里区。

随着历史的推移,在改革开放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黎里镇加快水产业发展步伐。

一、常规水产养殖

“青鱼、草鱼、白鲢、花鲢”四大家鱼是黎里的常规水产品,以外荡养殖为主。1970年,总产量144.5吨。70年代后期,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水产养殖普遍受重视,全镇掀起退耕还渔、建立商品鱼基地热潮。1980年,全镇拥有水产养殖面积7790亩(其中外荡养殖7180亩,内塘养殖610亩),水产总产量275.3吨。

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以解决城乡居民“吃鱼难”问题。随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步,全镇部分村利用低洼田开挖鱼池,发展渔业生产,除镇水产养殖场、渔业村外,全镇有雄锋、何扇、奇士等15个行政村相继组建19个集体养殖场。1993年,全镇水产养殖面积12941亩,其中河荡养殖面积8543亩,鱼池面积4398亩,养殖常规水产品总产量2502吨。

1994年,黎里镇淘汰日益退化的鲤鲫,改为养殖速生个大的建鲤和异育银鲫,同时增加草鳊鱼的放养比例,从而使水产品养殖由“四大”家鱼发展为“青、草、鲢、鳙、鲤、鳊、鲫”七大家鱼。1996年,全镇水产养殖面积11703亩,其中河荡养殖面积6199亩,鱼池面积5504亩,全镇常规鱼总产量2584.45吨,其中青鱼149.25吨,草鱼558.1吨,鲢、鳙1157.9吨,鲤鱼333.8吨,鲫鱼145.9吨,鳊鱼239.5吨。

2005年,全镇水产养殖面积42059亩,其中河荡养殖面积21355亩,鱼池面积20704亩,养殖常规水产品总产量3907吨。

二、特种水产养殖

(一)鱼类

1、加州鲈鱼与革胡子鲶鱼  

 黎里镇鱼类特种水产养殖始于90年代初。19926月,黎里镇副业公司组织引进革胡子鲶鱼11000尾进行试养,获得成功。翌年,为鼓励各养殖场开发新品种,公司垫付6000元种苗款,再次从浙江等地引进革胡子鲶鱼5.9万尾,同时引进1.7万尾加州鲈鱼,将鱼种分给何扇、大联等养殖场。在副业公司的支持和帮助指导下,何扇养殖场饲养革胡子鲶鱼1亩,放种9000尾,当年收获1175公斤,收入9400元,获利7800元;大联养殖场饲养加州鲈鱼3亩,放养3000尾。当年收获160公斤,收入8500元,获利6000元。经过多年饲养,加州鲈鱼养殖日趋成熟,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2003年,全镇饲养加州鲈鱼面积274亩,产量153吨。

2、鳜鱼  

 又称桂鱼,因供鳜鱼生长的饲料鱼的繁殖难度大,养殖管理要求高,迟迟无人试养。19964月,甘南村养殖专业户王巧根率先承包44.6亩鱼池,从广东佛山引进15000尾鳜鱼苗,开始从事鳜鱼的养殖工作,一举获得成功。年底,共出售10600条鳜鱼,产量7.65吨,成鱼销往上海、南京、无锡、苏州等地,获净利润24万元。同年,八坼镇3位农民也分别在甘南村承包鱼池,加入饲养鳜鱼行列,是年,全村(也是全镇)鳜鱼养殖面积170亩,总产量26.9吨。2000年过后,全镇鳜鱼养殖得到发展,先后有黎花、雄锋、华莺、青石等村的养殖专业户涉足鳜鱼养殖。2005年,全镇鳜鱼养殖总面积1166亩,产量585吨。

3、翘嘴红鲌  

为长江流域优质经济鱼类之一,又称太湖白鱼, 肉质洁白细嫩,肉味鲜美。2002年,翘嘴红鱼由黎里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主持的江苏省乡镇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黎里镇特种水产养殖场引进,试养面积10亩,亩产250公斤,总产量2.5吨。翌年,在全镇小范围推广。

(二)虾类

1994年起,黎里镇先后引进、养殖罗氏沼虾、青虾、南美白对虾等特种水产品,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产品研发不断取得新成果。

1、罗氏沼虾   

原产东南亚地区,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个体较大,颇受消费者青睐。1994年,西阳村在马雪生的带领下,开挖70亩鱼池,养殖罗氏沼虾。是年,群联、大联亦开发罗氏沼虾养殖。3个村当年试养均获得成功,平均亩产128公斤,每亩净收入2858元,西阳村亩均净收入3500元。

199410月,黎里镇副业公司租用粮田,开挖鱼池,成立黎里镇特种水产养殖场,作为全镇罗氏沼虾示范推广基地。是年,该场195亩罗氏沼虾养殖总产80吨,平均亩产193公斤,最高池塘亩产221公斤。自1995年起,黎里镇水产技术推广站利用镇特种水产养殖场这一基地进行多次养殖试验,并在全镇推广,促进罗氏沼虾养殖的发展,1996年,全镇罗氏沼虾养殖面积1112.55亩。2002年,全镇罗氏沼虾养殖面积增至2340亩,总产量713吨。对61户养殖户的调查,平均亩产305公斤,亩均利润1000元左右。

2002年,为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市场准入,提高水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吴江市根据省市无公害标准化基地的要求,筛选确定“十大”无公害水产品罗氏沼虾标准化养殖基地,黎里榜上有名。

2、青虾   

又称草虾,形似河虾。青虾始养于1995年。由于青虾养殖成本低、周期短,一年春、冬两季供应市场,效益高,深受渔农民欢迎。1997年,全镇青虾养殖面积950亩。随后,发展生态养殖开发稻田养虾,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青虾养殖进一步得到发展,2002年,青虾养殖总面积增至5008亩,总产量270吨。是年,建南村养殖专业户张兴观放养32亩青虾,亩产63公斤,亩均净收入1100余元。2005年,全镇青虾养殖面积增至10092亩,总产量858吨。

3、南美白对虾   

具有生长快、抗病能力强、肉质鲜美、个头大、外形美观等优点。

20015月,黎里特种水产养殖场率先引进南美白对虾新品种,放养80亩,亩产200公斤,总产量16吨,试养成功后在全镇迅速推广。2002年,全镇饲养南美白对虾583亩,产量146吨,对25户养殖户调查,平均亩产275公斤,亩均利润1200元。2005年,全镇南美白对虾面积5568亩,总产量2295吨。

此外,源自70年代中后期的河蚌育珠,曾给广大农民带来很大的收益,进入90年代,因市场销量锐减、环境污染等因素而逐渐萎缩。90年代初开始,养殖的河蟹亦因经验不足而效益不尽如人意。2005年,养殖1006亩,产量41吨。

7-5                19992005年特种水产养殖情况统计表   

年份

鳜鱼

鲈鱼

罗氏沼虾

青虾

南美白对虾

面积(亩)

产量(吨)

面积(亩)

产量(吨)

面积(亩)

产量(吨)

面积(亩)

产量(吨)

面积(亩)

产量(吨)

1999

32

6.4

24

6

2070

481

2908

154

2000

164

20

74

22

2560

691

4748

201

2001

100

50

100

30

3050

885

4919

208

80

16

2002

142

78

35

11

2340

713

5008

270

583

146

2003

723

319

274

153

3251

1162

9588

867

4034

1806

2004

1495

747

498

384

525

247

8231

673

5151

2833

2005

1166

585

849

542

303

10092

858

5568

2295

 

三、水产养殖场

7090年代,黎里镇集体水产养殖场随着水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规模。1976年,黎里镇水产养殖场成立。1986年起,雄锋、何扇、群联、大联、南星、欲字、奇士、建民、南莺、斜网、华字、四联、新方、汤角、史北以及渔业村相继建立村水产养殖场。90年代中期,由于水产生产经营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全镇各村水产养殖场逐渐转由水产养殖专业户承包。

19951998年,黎里镇副业公司与汤角、富阳、乌桥、益丰、东阳等村通过租赁粮田方式开挖鱼池,先后成立黎里镇特种水产养殖场、黎里镇特种水产一分场和黎里镇联合水产养殖场,以引导和推动全镇水产养殖业的大发展。2004年,因政府机构改革而相继撤销。

(一)黎里镇水产养殖场

黎里镇水产养殖场成立于1976年,地处黎里镇东首大平荡,为镇级独立核算单位,组建初仅有鱼池100余亩,职工20余人。随后,在落实“退耕还渔”政策过程中,大平荡内的围垦田逐渐开挖成标准鱼池。

该场以精养四大家鱼为主。1982年,因亩产250公斤而获得苏州市高产奖。是年起,镇水产养殖场在养鱼的同时,利用太浦河堤岸建立果园,面积18亩,种植梨树、桃树,其工作持续11年之久。19821984年,开办珍珠场,为周边大队开展河蚌育珠提供种植蚌珠的技术服务,同时与吴江县水产科学研究所合作开办珍珠层粉厂,生产专供化妆品、医药用的珍珠粉。

1989年,镇水产养殖场从上海水产大学引进7000尾罗氏沼虾在0.8亩鱼池中试养,这在吴江县内尚属首家。经精心饲养管理,获得成功,收获成虾16公斤,收入640元。但当时该品种尚未被群众接受,基于价格、销售等因素,未能继续放养。

1992年,镇水产养殖场鱼池面积280.8亩,职工40人。是年,常规鱼平均亩产576.5公斤,为全镇最高。水产总产量168吨,创造经济效益50余万元。

1993年,太浦河疏浚拓宽工程启动,大平荡逐渐成为堆土场。1994年底,黎里镇水产养殖场停止运作。

(二)黎里镇特种水产养殖场

1994105日,黎里镇副业公司与汤角、富阳两村签订租赁协议,租用粮田287.56亩(其中汤角村218.36亩,富阳村69.2亩)开挖鱼池,养殖罗氏沼虾,拟作为全镇罗氏沼虾养殖示范推广基地。1995年,拥有养殖面积195亩的标准化水产养殖场成立,取名黎里镇特种水产养殖场,场址318国道华美加油站西侧。该场由镇水产技术推广站殷金华具体负责罗氏沼虾的生产、管理和技术研发,全场职工13人。是年,195亩罗氏沼虾养殖总产80吨,平均亩产193公斤,实现净利润50余万元。

19951998年,镇特种水产养殖场先后对“罗氏沼虾专用饲料研制与应用”“五千亩罗氏沼虾池塘养殖增产技术”“罗氏沼虾池塘高产养殖”“罗氏沼虾池塘双季养殖”等进行一系列试验和推广,其研究成果分别获得省水产局、苏州市政府和吴江市政府的科学技术进步奖。1999年,全镇2070亩罗氏沼虾养殖面积总产量481.9吨,平均亩产232.8公斤。

20015月,该场引进南美白对虾新品种,试养80亩,获得成功。总产量16吨,平均亩产200公斤,随后迅速在全镇推广。2002年,全镇放养南美白对虾583亩,总产量146吨,平均亩产250.4公斤。

2002年,黎里镇特种水产养殖场与镇成人教育中心校联合开发新品种——翘嘴红鲌,试养10亩,为大面积推广进行有益尝试,提供成功经验。

2003 9月,黎里特种水产养殖场被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认定为省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

2004年,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及租赁合同的规定,黎里镇特种水产养殖场机构撤销,其养殖面积退回给汤角村,转由养殖专业户承包。

(三)吴江市渔厍特种水产繁殖场

吴江市渔厍特种水产繁殖场成立于1993年,原系镇办企业,场址北厍永新村。建场初占地6亩,投资80余万元建造育苗房,购置蒸气锅炉、加水锅炉、发电机等设备。该场以繁育罗氏沼虾为主,年产种苗6000余万尾。1996年,增开鱼池80亩,养殖罗氏沼虾等水产品,实现育苗、养殖一体化。

2001年,繁殖场转由个人承包,2003年,经拍卖转为个人独资企业,法人代表周荣华。是年,再开挖鱼池80亩。

2003年,在吴江市水产局的支持下,该场被确定为全市F1代罗氏沼虾供种培育基地。是年,从浙江南太湖水产研究所引进F1代罗氏沼虾种苗5万尾。2004年开始繁殖并获得成功,当年出苗5000余万尾,苗种供应全市及周边地区水产养殖企业。2005年,投资280万元扩展苗场10亩,新建育苗面积2600平方米。是年,出苗1.8亿尾。2006年,该场成功注册“鹤湖” 牌商标。是年,出苗2.3亿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18万斤,产生经济效益100余万元。

四、无公害水产品

2003年,黎里镇申报绿帆牌青虾为无公害产品。是年12月,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该产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要求,批准产量130吨,有效期限200312月至200612月。

第二节 畜禽饲养

一、家畜

家畜饲养种类包括猪、牛、羊及獭兔等小品种。

(一)猪 

肉猪是黎里家畜饲养的主要品种。新中国成立前,一般农户养肉猪,少数农户养母猪。农民养猪目的主要为积肥,农谚有“养猪勿赚钱,回头看看田”。

50年代初,仍以农户私养为主。1958年“大跃进”时期,曾大办集体养殖场。1962年,鼓励社员家庭养猪,给予必要饲料供应,使社员养猪发展较快。1964年,成立黎里公社畜牧兽医站。1974年,建立公社种猪场,旨在推进养猪业健康发展,加速品种改良。1975年冬,贯彻中央《关于大力发展养猪事业的通知》,集体养猪与私人养猪并举,社员出售肉猪给予奖励,以后养猪发展较快。1980年,上市肉猪28999头。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养猪以农户饲养为主。1985年,生猪圈存量25305头,其中母猪2186头;出栏肥猪20796头。

80年代末,黎里镇执行县镇两级政府制定的生猪奖励政策,开始出现养猪大户。1992年,全镇30头以上养猪专业户12户。是年,全镇出栏肉猪15734头,出栏苗猪16051头。1993年,雄锋村王家浜自然村掀起养猪热,全村饲养3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28户。1994年,黎里镇结合生猪产销政策放开,将雄锋村王字浜建成全镇第一个千头养猪生产基地,并积极给予政策扶持。

1997年,甘南村蔡建军投资10多万元开办养猪场,建造猪舍50个,成为养猪专业户。1998年,分批引进良种母猪40多头,形成母猪、苗猪、商品肉猪一条龙生产模式,年出售肉猪600余头。2001年,兼并、收购史北村65个猪舍,使养猪规模进一步得到发展。

2002年,全镇饲养15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25户。全镇出栏肉猪29185头,出栏苗猪13730头。

2005年,养猪专业户蔡建军出栏肉猪1200头、苗猪1400头,产品销往浙江、苏州、宁波、安徽、安吉、福建等地,是黎里镇最具规模的养猪专业户。是年,全镇出栏肉猪47806头,出栏苗猪7805头。

7-6              19902005年黎里镇生猪饲养情况表   

年份

肉猪出栏(头)

苗猪出栏(头)

生猪存栏(头)

猪肉产量(吨)

肉猪

母猪

苗猪

1990

20910

20500

9138

1087

1991

15734

16051

8106

1101

1992

14800

8270

784.4

1993

12513

16468

6695

577

1994

13888

7426

5410

320

1995

15757

9286

10496

423

1996

15926

9510

11328

467

1997

20500

10340

12397

868

2968

1998

24710

15347

17391

1073

5847

1999

33442

15911

10890

787

3071

2000

31916

16214

11424

617

3058

2001

28360

15190

11537

715

3749

2002

29185

13730

11240

717

3554

2003

47000

12779

6589

400

2520

6150

2004

33363

8290

6642

371

3592

5004

2005

47806

7805

8048

454

2040

6693

 

(二)牛

黎里农村养牛以水牛为主,主要使役于农田耕翻等农活。1962年,全公社有耕牛792头。以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耕牛逐渐减少,1988年,仅有109头。90年代初,全镇已无耕牛,只有少数待宰菜牛。

(三)羊

黎里农村的养羊均为家庭分散饲养,数量较少,主要供自家食用,品种以山羊为主。1962年,全公社有328头,至1985年,仅剩4头。

(四)其他

1998年开始,全镇小品种家畜饲养有所发展,曾先后推广试养獭兔、肉狗、巨型安奇拉长毛兔、湖羊等新品种。19995月,史北村张昌林从浙江桐乡引进獭兔种兔60只(母兔45只,公兔15只)。翌年4月,经繁殖发展为1027只。年出栏600余只,每只产生40元的经济效益。在他的影响下,全镇獭兔的饲养发展较快。2001年,有15个专业户从事獭兔的饲养工作。但5年后,因市场、效益等因素,獭兔饲养逐渐萎缩,唯独汤角村吴泉生保持年出栏1000只的生产规模。

二、家禽

家禽养殖主要指鸡、鸭、鹅3种,早期以农户散养为主。1978年,鸡、鸭、鹅养殖总数为4.22万羽。80年代中后期开始,家禽饲养的规模经营水平有所提高。1992年,全镇饲养500羽以上的养禽大户15户。南英村周志明系原黎里哺坊职工,在玛瑙庵桥堍饲养种鹅多年。1999年,黎里哺坊转制后,周志明成为养鹅专业户。养鹅场占地5亩多,年出售种鹅10001200羽。

2002年,全镇年上市500羽以上的养禽大户18户,其中养鸡6户,养鸭4户,养鹅8户。是年,全镇家禽出栏数31.85万羽。2005年,全镇家禽出栏数19.22万羽。

7-7              19902005年黎里镇家禽饲养情况表 

年份

禽出栏数

(万羽)

    存(万羽)

禽蛋产量(吨)

合计

1990

464

7.23

4.81

1.47

0.95

124

1991

63

8.13

4.79

2.12

1.21

602

992

46.11

4.59

183.48

1993

39.6

4.29

2.76

1.19

0.34

158.83

1994

31.75

3.54

2.14

1.07

0.33

77

1995

50.5

5.98

3.28

1.88

0.82

187.41

1996

40.47

6.23

4.13

1.67

0.43

208.4

1997

45.2

10.13

6.81

2.79

0.52

272.5

1998

57.8

11.06

7.51

2.64

0.91

389.5

1999

49

6.08

3.58

2.01

0.49

130

2000

49.29

7.7

3.9

2.26

1.59

119.5

2001

51.82

10.55

4.28

3.41

2.85

102.6

2002

31.85

8.31

4.45

3.14

0.71

108

2003

27.38

8.95

215

2004

14.6

8.16

198

2005

19.22

16.55

243

 

三、生猪无公害产地

2004年,黎里畜牧兽医站申报生猪无公害产品产地。是年11月,经江苏省农林厅审核,该产地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相关标准和要求,被认定为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产地规模0.9万头生猪,有效期200411月至200711月。

四、禽流感防治工作

20041月,全国部分地区发生禽流感疫情。121日,吴江市政府召开禽流感防治工作会议后,黎里镇立即投入此项防治工作。根据上级要求,黎里镇在江浙交界的史北村、建南村设卡口,拦截载禽车辆,做到绝不让外省一羽禽、一个蛋流入黎里镇,每只卡口设4人以上24小时值班岗。黎里镇兽医站全体人员分成9个小组,突击一周,对22个行政村逐村逐户不漏一禽地做好禽流感疫苗的防疫注射工作。

其间,政府共召开会议12次,参加会议人员136人次。在卡口拦截车辆213辆,按规定经消毒后退回活禽2.71万羽、禽类产品67.048吨,经消毒后放行的生猪5429头。在突击防疫中共免疫家禽2.51万羽,防疫密度为100%

320日,根据吴江市政府意见,史北村、建南村两卡口撤卡,历时2个月的禽流感防治工作结束。

五、黎里畜牧兽医站

1966年,黎里畜牧兽医站成立,属全民事业单位。其职能是负责全公社畜禽阉割和疫病防治,站址东亭街原饲料组内。成立时有职工8人,凌金荣负责兽医站工作。1976年起,周木兴任站长。兽医站曾先后易址公社大院门楼、种猪场、公社糖坊等处,1981年,搬迁至浒泾路42号。2000年,有职工9人,其中兽医师4人,助理兽医师5人。

兽医站管理苗猪、生猪交易市场,负责苗猪的检疫、防疫、仔猪阉割、药品配给、饲料供应等工作,对苗猪阉割做到边防、边割、边打耳标。20032004年,防疫密度、免疫耳标佩带均为100%;对生猪进入屠宰市场按规定一律凭证、凭标,白肉检验做到严格把关,一头不漏。20032004年,全镇屠宰生猪分别为2.9万头、4万头,检出不合格鲜销胴体分别是78头、68头,销毀内脏分别为507.5公斤、568公斤。

2004年,黎里镇兽医站被评为苏州市先进兽医站。

第三节 林果业

一、林木

(一)概况

黎里的林木生产起步晚,发展缓慢,后劲不足。80年代初,南莺村曾在杨秀港附近开办一苗圃场,但没有形成规模,后逐渐被淘汰。

2000年,宋解荣在何扇村租赁48亩粮田,成立何扇苗木场,种植金合欢等品种。随后,黎里镇掀起一股办苗圃热潮。20012003年,先后成立的苗圃场有:黎阳苗圃场,场址黎阳村,面积80亩,种植金合欢等品种;吴江市山通苗木园艺场,场址华莺村,面积30亩,种植杜英、桂花等品种;苏州金合欢园艺责任有限公司黎里分场,场址方联村,面积60亩,种植金合欢,杜英等品种;吴江市桃花源绿化工程公司阳扇苗圃场,场址汤角村,面积69亩,种植香樟等品种。此外,还有黎丰苗圃场、益丰苗圃场和华莺苗圃场等规模不大的苗木生产基地。2004年,全镇花卉苗木总面积564.5亩。

各苗圃场生产的苗木均以外销为主,产品销往昆山、常熟、苏州、上海等地,供公路道路及城镇建设用。但因市场竞争激烈,造成销售疲软,2006年开始,大部分苗圃场停产,退林还田。

(二)黎里公园苗圃场  

黎里公园苗圃场是全镇唯一一家由公司自筹资金投资建设的集体性质苗木生产基地。2001年成立,场址大平荡内,总面积60亩,有职工26人。生产的产品有:香樟、女贞、垂柳等乔木类品种;黄杨、龙柏球、海桐球等灌木类品种;桂花、紫薇、红叶李、腊梅等花灌木品种。其产品除公园自用外,大部分供应镇区绿化和环城公路、黎民北路、新阳路等路段的绿化工程。黎里镇政府、沪江日化厂、黎里中学、镇派出所、镇党校等单位的绿化工程均由该公司负责,公司负责工程后续的养护管理。公司年出售苗木50530株,产生经济效益18万元左右。

二、水果

(一)概况

黎里的果树栽培始于70年代初。1972年,乌桥大队利用辖区内太浦河堤岸种植桃、梨、橘等果树,面积仅10亩。1981年,全公社利用旱地种植果树,总面积64亩,水果年产量22.05吨。

1985年起,黎里镇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年,乌桥村34队将70余亩粮田调整为果园,栽培柑橘等果树。随后,全镇粮田改果园面积不断扩大。1989年,果树栽培面积886.6亩,种植柑橘、桃子、梨等品种,总产量101.6吨,其中柑橘占62.2%,果品总收入29.86万元。

199110月,日本园艺专家、九州大学教授白石真一在吴江县进行以柑橘为主的果树生产交流。1024日,白石真一先生对乌桥村的橘园进行考察和指导。

1991年秋,黎里镇柑橘种植大户陆其生,承包雄锋村章湾荡沙盆圩28亩土地,种植橘树22亩、桃树6亩,凭着自己的苦干精神和钻研精神,果园生产年年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994年,橘子产量8万斤,桃子产量5000斤。

1994年,全镇粮田改果园面积继续扩大,26个行政村中有17个行政村建立果园。栽培以柑橘为主的果树,总面积1627亩。但因技术、市场、品种等因素,果树栽培开始萎缩,逐渐出现退果还田现象。至2003年初,全镇果树总面积为408.74亩。

2003年,浙江金华果农陈福明在建南村租赁承包40.7亩粮田,签约15年,种植葡萄,成为全镇果树种植大户。他先后从日本引进藤稔、醉金香、比昂扣、金丰、维多利亚等10余种优良品种,种植1万余棵。2004年,第一次挂果,亩产200斤。2005年,亩产增至3500斤,总产量14万斤,产品全部在当地销售,年产值40万元。

(二)无公害水果产品

2004年,黎里镇申报绿帆牌葡萄为无公害产品。是年12月,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该产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要求,批准产量1200吨,有效期为200412月至200712月。

78              19892005年黎里镇果品生产情况表               单位:吨

年份

合计

桃子

橘子

年份

合计

桃子

橘子

葡萄

1989

173

42

131

1998

410

60

350

1990

241

66

175

1999

838

106

732

1991

180

38

142

2000

418

106

312

1992

190

64

126

2001

371

16

355

1993

309

76

233

2002

267

31

236

1994

334

74

260

2003

427

56

371

1995

413

80

330

2004

174

28

104

42

1996

442

113

329

2005

207

35

102

70

1997

447

87

360

第四节 蔬菜业

一、蔬菜

1983年以前,黎里的蔬菜生产基地较多,曾有集体性质的市镇蔬菜大队、公社蔬菜大队以及下丝等大队的副业队,也有建民、甘南等镇郊大队以种植蔬菜谋生的广大农户,每年为市场供应充足的大宗蔬菜。

1983年,镇社合并,公社蔬菜大队改名蔬菜村。是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那时起,全镇供应市场的蔬菜全部由农户自产自销。1985年开始,黎里镇在推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认真落实“菜蓝子”工程,以解决城乡居民的蔬菜供应,逐年递增蔬菜种植面积。1991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为1981亩,总产量1252吨。2005年,蔬菜种植面积增至6492亩,为市场提供蔬菜7083吨。

90年代开始,菜农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大棚蔬菜的种植,市场蔬菜供应品种越来越多,品质越来越好,绿花菜、生菜、木耳菜、洋芹菜、日本南瓜、美洲南瓜、节瓜、水果黄瓜、杭椒等新品种的出现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1991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为1981亩,总产量1252吨。

1996年,平其林等菜农被吴江市科委确定为“科学种植示范户“,其种植的番茄、绿花菜等品种深受居民欢迎。

2000年,四川杜开明在傅家浜承包6亩半菜地,搭建6个大棚(其中5个竹大棚,1个钢管大棚),大棚面积3亩,年生产蔬菜50吨,产值5万余元,成为黎里镇规模最大的蔬菜种植专业户。

黎里种植的大宗蔬菜品种主要有:

芥菜类:芥菜、雪菜、多头菜、榨菜等;

甘蓝型菜类:绿花菜、白花菜、包菜等;

白菜类:大白菜、青菜等;

绿叶菜类:菠菜、芹菜、苋菜、莴苣、莴蒿、蕹菜等;

根菜类:萝卜、胡萝卜、大头菜等;

茄果类:番茄、茄子、辣椒等;

瓜类:黄瓜、冬瓜、南瓜、丝瓜、瓠瓜、苦瓜、菜瓜等;

豆类:豇豆、蚕豆、菜豆、豌豆、毛豆、扁豆等;

薯芋类:马铃薯、芋、姜等;

葱蒜类:葱、蒜、洋葱、韭菜等;

水生蔬菜类:茭白、慈姑、藕、水芹、菱等;

多年生蔬菜类:竹笋、芦笋等;

食用菌类:磨菇、草菇、香菇等。

二、无公害蔬菜产品

2004年,黎里镇申报“绿帆”牌黄瓜为无公害产品。是年9月,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该产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要求,批准产量120吨,有效期20049月至20079月。

2005年,黎里镇申报“绿帆”牌番茄为无公害产品。是年12月,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该产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要求,批准产量150吨,有效期为20061月至20091月。

79                   19892005年黎里镇蔬菜种植情况表             

 

 

(亩)

总产量

(吨)

 

 

(亩)

总产量

(吨)

 

 

(亩)

总产量

(吨)

1989

1470

1995

4545

1050

2001

6492

5079

1990

1470

1989

1996

4696

1211

2002

7193

5643

1991

1981

1252

1997

6976

4514

2003

9189

8454

1992

4470

2410

1998

6268

4522

2004

8186

7000

1993

2357

620

1999

4209

3488

2005

8145

7083

1994

3567

924

2000

8930

5595

第四章 农田水利与农业机械

第一节 机电灌溉

机电灌溉始于50年代末,19596月,黎里农村第一座机房——章湾机房投入运行。随后,以灌溉为主的电力排灌工程建设逐步发展。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后期,建设跨圩大机房,雄锋、东风、新方、乌桥、益丰、群联等大队的机房分别跨圩23只,灌溉面积千亩左右。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建设以圩为单位的小机房,即一只圩块建一所机房,灌溉面积200500亩左右。一个行政村一般要建23座机房方能解决农田的灌溉。大联村建有4只小型机房,是全镇机房数最多的行政村。至1987年,全镇有电灌站60座,干支渠道435条,105千米;毛渠245米,42.5千米,支斗门940个,倒虹吸62个。

80年代末开始,电力灌溉发生较大变化,各电灌站先后停止运行,被小水泵取代。原因是:渠道长,水源浪费大,成本高;渠道占地面积大,土地浪费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需求不统一,矛盾突出。电灌站停止运行后,渠道改为机耕道、乡道或村级公路。而小水泵则因灵活、方便、高效、低耗等特点深受农户欢迎。2005年,全镇有各种型号水泵1145台,总动力7280千瓦。

第二节 修圩建闸

一、联圩建设

70年代中期开始,黎里农村实施以排涝为主的联圩工程(又称“大包围”),以增强抗洪防涝能力。至1981年,共建有藏龙、章湾、南莺、团结、黎锋、先锋等6个联圩。藏龙联圩涉及黎泾、东阳、西阳等大队,堤防总长度9.154千米;章湾联圩涉及雄锋、欲字、南星、史北、奇士等大队,堤防总长度13.17千米;南莺联圩涉及大联、群联、南莺、华字、斜网、新方、四联、何扇等大队,堤防总长度23.844千米;团结联圩涉及富阳、汤角、何扇、青石、益丰、乌桥等大队,堤防总长度20.781千米;黎丰联圩涉及黎丰等大队,堤防总长度5.156千米;先丰联圩涉及甘南等大队,堤防总长度4.585千米。1996年,为解决镇区居民遭受洪涝之苦,建设镇区联圩,堤防总长度6.818千米。

联圩建设初期,根据水利部门要求,联圩堤项高程为太浦河南4.8米、太浦河北4.5米。1999年,黎里镇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最高水位4.6米,部分村圩堤遭受威胁。随后,全镇进一步加固加高堤顶高程,至2003年,藏龙联圩堤顶高程增至5.25.3米,章湾联圩达5.25.5米,南莺联圩为5米,团结联圩一般5米,最高处5.7米,黎锋联圩5米,先锋联圩5.2米,镇区联圩一般高度5.25.5米,最高处5.8米。

与此同时,各联圩先后建立11处排涝站,其中藏龙联圩1处,章湾联圩1处,南莺联圩3处,团结联圩2处,黎锋联圩1处,先丰联圩1处,镇区联圩2处,排涝总电动力1658.5千瓦,排涝受益面积7.44万亩。

据统计,2005年,全镇共有13个联圩,20处排涝站,安装电动水泵43台,总电动力2900.5千瓦,总流量 71.9立方米每秒,排涝受益面积12.03 万亩。

7-10          2005年黎里镇联圩、排涝站排涝动力流量汇总表

地域

联圩名称

排涝站名称

      

面积

(万亩)

台数(台)

千瓦

流量(立方米每秒)

黎里

藏龙联圩

姜河荡

2

160

4

0.66

章湾联圩

三家村

4

320

8

1.69

南莺联圩

  

4

129.5

3.45

2.03

南莺联圩

张字港

3

240

6

南莺联圩

  

2

84

1.45

团结联圩

西凌荡

3

240

6

1.76

团结联圩

滑沿路

1

55

2

先锋联圩

囡囝荡

2

160

4

0.62

黎锋联圩

西晒港

1

45

1

0.19

镇区联圩

寺后荡

2

160

4

0.49

镇区联圩

新开河

1

65

1.5

北厍

南联圩

张家湾

4

320

8

2.5

南联圩

陶文港

1

80

2

南联圩

池家湾

3

240

6

西联圩

螺蛳港

3

240

6

1.62

西联圩

差鱼号

2

160

4

东联圩

沿头港

2

90

2

0.26

元鹤圩

横港里

1

45

1

0.11

玩字联圩

玩字

1

45

1

0.1

翁家港联圩

翁家港

1

22

0.5

0.08

 

二、护坡建设

1982年开始,黎里对全公社(镇)65千米圩堤实施护坡工程,以巩固堤岸,抵御大风大浪侵袭。早期,采用块石护坡(又称块石挡墙、直立墙)。19821984年,每年新建块石护坡4千米。随后,每年新建护坡控制在2千米左右。在此时期,护坡结构方式也在不断改进,楼板护坡、预制板护坡等结构也被广泛使用。至1990年,共建成护坡36630米。1991年,特大洪水过后,全镇加大护坡建设力度。是年,完成护坡2543米,其中直立墙845米,楼板护坡1698米;全镇对65千米外围未达标圩堤统一做好修圩工作,完成土方18万方。

2003年底,全镇通过新建、改建等方式完成护坡总长度63561米。

三、水闸建设

水闸建设始于60年代中期,1966年,位于四联大队的南汇港套闸,乌桥大队的羊头颈防洪闸、黎锋大队的西旺港防洪闸、门前港防洪闸相继建成。1976年开始,水闸建设全面铺开。1988年,全镇建有各类水闸39座,其中套闸20座、防洪闸16座,分级闸3座。

1989年以后,水闸建设进一步加强,至200610月,全镇农村新建、改建水闸 60座,其中套闸 6座,防洪闸51座,多级闸3座;镇区新建水闸6座,其中套闸2座,防洪闸4座。

7-11            19892006年黎里镇水闸新建、改建情况表

水闸名称

所在

村名

类别

闸门顶

高程()

孔径

(米)

启闭形式

竣工时间

黎泾港东闸

黎阳

防洪闸

3.8

4

手推横拉

1989.6

惠具港水闸

黎阳

分级闸

3.8

4

手推横拉

1990.10

东阳港水闸

黎阳

防洪闸

4.2

3.5

手动直升

1998.6

姜河荡闸

黎阳

防洪闸

4.2

4

手动直升

1998.6

蟹鱼港水闸

黎阳

防洪闸

5

4

手动直升

2000.5

靴统荡水闸

黎阳

防洪闸

4.8

4

手推横拉

2003.5

黎泾港西水闸

黎阳

防洪闸

3.5

手动直升

2005.6

俞家甸水闸

黎阳

防洪闸

3.0

手动直升

2006.6

夹华里水闸

雄锋

防洪闸

4.2

4.5

手动直升

1990.7

小官荡水闸

雄锋

防洪闸

4.5

4

电动直升

1996.7

华士港水闸

雄锋

防洪闸

4.5

4

手动直升

1997.6

南星河水闸

雄锋

防洪闸

4.5

4

手动直升

1997.6

大小坪

防洪闸

雄锋

防洪闸

5

3.5

手动直升

2002.5

夹华里水闸

雄锋

防洪闸

4.0

手动直升

2004.5

史家甸水闸

史北

防洪闸

4.2

4

手推横拉

1996.7

北胜港水闸

史北

防洪闸

5

4

手动直升

2000.8

史北闸

史北

防洪闸

5

4

手动直升

2000.8

新开河水闸

奇士

分级闸

3.8

4

手推横拉

1989.7

元黄港水闸

奇士

防洪闸

4.2

4.5

手动直升

1992.6

黄字港水闸

奇士

防洪闸

5

4

手动直升

2000.5

大坝水闸

华莺

防洪闸

4

4

手推横拉

1989.7

杨秀港套闸

华莺

套闸

4.5

6

电动直升

1996.10

南杨秀港水闸

华莺

防洪闸

4.8

4.5

手动直升

2003.5

平桥港水闸

斜网

套闸

4.5

4

电动直升

2000.9

张字港水闸

大联

防洪闸

4.5

3.5

手动直升

2000.6

胜字圩闸

大联

防洪闸

5

4

手动直升

2001.4

康家浜水闸

大联

分级闸

3.8

3.6

手动直升

2002.6

赵甸港水闸

群联

防洪闸

3.8

4.5

手推横拉

1993.6

小月港水闸

群联

防洪闸

4.5

3.5

手动直升

1998.3

汝家坟水闸

方联

套闸

4

4.5

液压升

1991.1

小圩坝水闸

方联

防洪闸

4.2

4.5

手动直升

1991.12

南湖港水闸

方联

防洪闸

4.2

4

手动直升

1997.9

石湾港水闸

阳扇

防洪闸

3.8

4.5

手推横拉

1992.6

西林港套闸

阳扇

套闸

4.5

4.5

电动直升

2001.4

湾林港水闸

汤角

防洪闸

3.8

4

手推横拉

1989.8

何家浜水闸

汤角

防洪闸

4

手动直升

2005.5

大圩扇西水闸

青石

防洪闸

4

4

手动直升

1992.6

大圩扇东水闸

青石

防洪闸

4

4.5

手推横拉

1993.6

滑沿路水闸

青石

防洪闸

4.5

4.2

手动直升

1998.5

匠人港水闸

青石

防洪闸

4.8

4

手动直升

2003.6

水东港水闸

青石

防洪闸

4

手动直升

2004.5

坝里港西闸

乌桥

防洪闸

4.2

4

手动直升

1996.6

坝里港套闸

乌桥

套闸

4.2

5.5

电动直升

1996.7

肥皂港水闸

乌桥

防洪闸

4.2

4

手动直升

2002.1

西晒港水闸

黎丰

防洪闸

4

4

手推横拉

1996.7

茶壶港套闸

黎丰

套闸

4.2

6

电动直升

1997.11

蜘蛛港水闸

黎丰

防洪闸

4.5

4

手动直升

1998.3

西凌荡水闸

黎丰

防洪闸

4.2

6

电动直升

1999.12

西林港水闸

建南

防洪闸

4.5

4

手动直升

2000.6

囡囝荡闸

建南

防洪闸

4.8

4

手动直升

2002.6

白马港水闸

下丝

防洪闸

3.8

4

手推横拉

1996.10

下丝港南闸

黎丝

防洪闸

5

4

手动直升

2000.5

鹤脚扇水闸

黎丝

防洪闸

5

4

手动直升

2000.6

下丝港北闸

黎丝

防洪闸

5

4

手动直升

2001.4

和尚圩港水闸

镇区

防洪闸

3.8

4

手推横拉

1989.6

望平桥水闸

镇区

防洪闸

4.2

4

电动直升

1996.7

镇东套闸

镇区

套闸

4.2

6

电动直升

1997.11

寺后荡套闸

镇区

套闸

4.2

6

电动直升

1998.5

道南桥水闸

镇区

防洪闸

4.2

4

手动直升

1999.6

新开港水闸

镇区

防洪闸

4.5

3

手动直升

1999.7

梅东水闸

梅墩

防洪闸

4

手动直升

2004.6

长方水闸

汾湖

防洪闸

3.5

手动直升

2005.6

野人浜水闸

沈家港

防洪闸

4

手动直升

2005.6

西姚浜水闸

沈家港

防洪闸

4

手动直升

2005.6

青枫桥水闸

黎星

防洪闸

4

手动直升

2006.10

第三节 防汛抗洪

黎里地势低平,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较为严重的水灾。(见第一卷《地理》)

60年代开始,黎里镇通过修建水闸,实施联圩工程,加强圩堤建设,不断增强防汛抗洪能力。每逢汛期来临,迅速成立防汛指挥部,建立巡逻队、抢险队,准备好抗洪物资,以确保防汛抗洪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

19892006年间,黎里镇遭受两次特大洪涝灾害,全镇人民全力以赴抗洪救灾,使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一、1991年抗洪救灾

199168月,黎里镇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袭击。6月、7月两次洪水高峰分别达到4米和4.05米,超过1954年最高水位。87日傍晚,第三次风雨袭击黎里,日降雨量80.5毫米,水位达3.88米。67两个月中,总雨量相当于常年的2倍多,达到500毫米。

高水位造成圩堤毁坏、塌方,道路淹没,农田受淹,部分居民住房及工厂进水。据统计,全镇有32只圩出险350处,出险圩堤总长13千米;分散小圩的圩堤较低,有15只圩被水淹没;全镇有52处堤坝塌方,计1800米;有16处护坡倒塌,计1020米;有94处道路积水,最深处50厘米,其中镇区马路6处积水,职工上下班需趟水行走;有3500亩农田遭灭顶之淹,600亩果树、430亩蔬菜、450亩瓜地、700亩鱼池受淹;有33个乡镇企业进水,30个企业停产,160万块砖坯损坏,全镇因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440多万元。

伴随暴雨而来的龙卷风吹坏不少广播、电话线杆,吹断电力线,造成人员死亡。88日斜网村一妇女不小心踩在被风吹断的电力线上触电身亡。

抗洪期间全镇组织抢险队130个,投入抢险人数29050人次,加固加高险情地段350处,计土方22810方。全镇发动群众收集到编织袋9万余只,企事业单位捐助编织袋3000多只;全镇收到单位捐款1.5万元,个人捐款6.6万元,粮食1.243万斤。在第一次汛期来临时,全镇及时关闭所有水闸,开足排涝动力,降低内河水位,减少农田受淹时间;第二次汛期发生时,镇北排涝站立即开机,及时降低水位,减少工厂、居民家庭损失。抗灾期间共用去柴油100吨。

二、1999年抗洪救灾

19996月、7月梅雨季节,黎里镇遭受特大洪涝灾害。3.54米的水位持续75天,其中4米以上水位长达25天,73日凌晨2时水位涨至4.5米,上午8时达4.6米,为历史最高水位。整个汛期降雨量790毫米,超过1991年汛期的总雨量。

全镇受淹水田1.5万亩,压水1.6万亩,其中林果面积580亩,蔬菜240亩;有130户居民住宅、23家工厂进水。

在整个抗洪救灾过程中,全镇出动劳力31940人次,抢险土方3630万方,用去蛇皮袋232500只、毛竹2860根、铅丝948公斤、草包10930只。联圩关闸预降排涝100天,用去柴油130吨、电67万度,排涝流量35.45米每秒,动力24707千瓦。

第四节 农机具

一、传统农具

黎里地区农民干农活时历来使用的是传统农具。人力翻耕水田用阔板四齿铁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逐步深入,绝大多数传统农具被现代农机具淘汰。

二、现代农机具

(一)耕田机具  

70年代开始,使用手扶拖拉机,并配套使用双轮双铧犁。80年代,手扶拖拉机在农村广泛使用。1989年,全镇有手扶拖拉机293台。1985年,淮阴靖江拖拉机厂生产的“江苏504”中型拖拉机(简称中拖)进入斜网村。1993年,乌桥、黎锋、益丰、青石等村分别购进中拖。是年,全镇中拖有12台。1996年,黎里镇加大投入力度,投资195万元发展中型拖拉机21台及其他现代农机具,成为吴江市第三个基本实现中拖化的乡镇。1999年,全镇拥有中拖68台。由于农村广泛使用中拖耕田,农用手扶拖拉机逐渐被淘汰。2005年,全镇有大中型拖拉机67台。

(二)插秧机具   

70年代,曾使用过水稻插秧机,但由于土质及习惯等因素,没有被农民接受。1997年,镇农机站为推广机动插秧机,购进韩国产东阳高速插秧机及上海申江产水稻直播机,在汤角村农场使用,但未能在全镇推广。进入21世纪,插秧机逐渐在黎阳、汤角、乌桥、青石等村使用,2005年,全镇有步插机 8台、高速插秧机台、直播机 2 台,但利用率较低,绝大多数农民插秧仍沿用传统的人工栽插方式。

(三)收割机具 

收割机的使用始于80年代中期。1985年,斜网村引进1台“湖州100”稻麦两用联合收割机,但未能推广。直至90年代中后期,收割机才被广泛使用。1995年,黎里镇购进“桂林3号”联合收割机1台,与“江苏504”中拖配套,但仅能割麦。1998年,镇农业公司购置“洋马”联合收割机1台,拟推广使用。是年,沪江日化厂赠送给农业公司1台“洋马”联合收割机。这两台“洋马”联合收割机活跃在农村田头,深受广大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的欢迎。2001年,镇农机站与黎锋村又联合投资购进3台“洋马”联合收割机,以满足需求。2002年,全镇有“洋马”联合收割机6台,2005年,全镇有联合收割机30台。大部分地区的农民结束世代沿袭的人工割稻、麦历史。

(四)脱粒机具   

60年代,农村开始使用铁木结构的脚踏脱粒机。70年代,柴油机拖动及电动的脱粒机广泛使用。1989年,全镇有机动脱粒机1815台。1998年,稻麦两用“洋马”联合收割机的出现,减轻脱粒的用工和劳动强度,机动脱粒机的利用率下降,仅在分散农户中使用。2005年,全镇机动脱粒机仅剩640台。

(五)植保机具  

50年代,开始使用人力喷雾器于水稻、三麦、油菜等作物喷药防治病虫害。70年代起,出现机动喷雾器,喷雾速度快,效果好。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管理由农户分散进行,机动喷雾器需求量下降,而手动喷雾器却逐年增多。1989年,全镇机动喷雾器465部,手动喷雾器6045架。90年代中期开始,机动喷雾器在种粮大户中广泛使用,需求量有所增加。2005年,全镇有机动喷雾器606部,人力喷雾器1680架。

7-12               19892005年黎里镇现代农机具情况表

年份

大中型

拖拉机

(台)

小型

拖拉机

(台)

机动

插秧机

(台)

机动

喷雾器(部)

手动

喷雾器(架)

联合

收割机

(台)

机动

脱粒机(台)

农用

水泵(台)

1989

1

293

465

6045

1

1815

515

1990

1

293

1

566

3250

1

1775

583

1991

1

300

1

566

2048

1

1815

767

1992

1

294

566

1224

1

1645

867

1993

12

263

566

1200

1

1645

896

1994

15

263

1

566

1200

1645

916

1995

25

123

1

566

750

2

1420

945

1996

46

85

1

566

750

21

1240

1050

1997

63

30

1

566

750

45

840

1120

1998

67

1

566

960

52

840

1180

1999

68

1

566

1060

53

650

1372

2000

68

2

566

2260

55

650

1580

2001

64

2

566

2460

51

580

1650

2002

62

1

566

2460

49

350

1700

2003

78

34

2

646

6200

47

996

1345

2004

67

18

6

606

1800

30

847

1120

2005

67

21

1

606

1680

30

640

1120

 

三、农机管理

1979年,黎里公社农机管理站成立,属乡镇级事业单位。设站长1人,管理人员2人,刘大罗任站长。199011月,根据吴编〔199085号文件精神,农机站转为全民事业单位,核定编制4人,设站长1人,王关龙任站长。镇农机站负责对全镇村经济合作社社长、农机操作人员进行农机管理、农机维护、保养等内容的培训,并承担维修及安全监理、机械化示范、推广等工作。90年代后期,随着现代农机具的不断增加,各村亦相应成立村级农机管理服务站,负责该本村农机具的调度、维护保养及人员培训工作。

1995年、1996年,镇农机站两次被苏州市水利局评为农机优质服务先进单位。2000年,王关龙被苏州市人事局、苏州市水利农机局评为先进个人。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