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 11:13:22
作者:
来源:
吴江区地方志办公室
【字 号:
】
点击量:2192
黎里历来尚文重教,读书风气甚浓。清末兴办黎川学舍等私人学堂,民国初开始注重国民教育。至新中国成立前夕,黎里地区已有12所小学、1所初中,学生160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50年代初,许多村纷纷开办小学;60年代中期又兴办耕读小学、农业中学,后期出现一批“戴帽子”初中。70年代,农村小学普遍开设幼儿班。1977年、1981年,先后创办黎里公社中学和成人教育中心校。
1985年,吴江实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镇)两级管理的教育管理改革。是年,黎里镇教育管理委员会成立。随后,启动中小学民办教师报酬实施办法。
1989年,全镇有完中1所,初中5所,成人教育中心校1所,小学27所,幼儿园27所;在校高中生316人,职业高中生69人,初中生978人,小学生2838人,幼儿园幼儿768人;在职教职工324人。
1990年,黎里镇投资105.2万元,新建、翻建部分村校,更新课桌,添置各种办公用品和教学仪器设备,全镇基本达到具备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标准。1991年,镇教管会接管农村幼儿教育。1992年10月,黎里镇被苏州市政府评为尊师重教先进乡镇。
1997年,黎里镇加快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投资800万元易地新建黎里二中,镇中心校搬迁至原黎里二中,同时各中小学校添置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是年,通过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先进镇的评估验收。
2000年7月,为落实“科教兴镇”战略,高标准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黎里镇制订《黎里镇创建省级教育现代化镇实施意见》,是年秋,大幅度调整学校布局:黎里镇中心幼儿园搬迁新校址,原中心幼儿园改为一所市镇完小,将农村17所村小撤并为8所初级小学;黎里二中新建教学楼、宿舍楼;各校添置闭路电视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总投资800余万元。2001年3月,黎里镇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
2001年春,安徽籍教师胡友龙创办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后称黎里镇友谊小学。是年2月8日正式开学,全校从学前班到六年级共7个班,80余名学生,9名教职工。
2002年9月,规模为十轨制纯高中的新黎里中学校舍交付使用。
2003年底,北厍、黎里两镇合并。2004年,黎里镇再次调整学校布局,撤销农村全部小学。
2006年秋,全镇有高中1所,初中2所,成教中心校1所,中心小学2所,中心幼儿园2所,村幼儿园12所;在校学生8732人,其中普通高中生1398人,职业中专生195人,初中生2824人,小学生3116人,幼儿园幼儿1199人;在职教职工617人。外来民工子弟学校2所;在校学生2219人;教职工63人。
第一章 幼儿教育
第一节 概况
一、农村幼儿教育
黎里农村幼儿教育始于70年代中期。此时期,全公社27个生产大队大部分设幼儿班,称“红幼班”,由大队自行选派教师任教,支付其报酬;农村幼儿教育由公社妇联扎口管理,公社中心校设一名辅导员负责全公社“红幼班”的教学管理工作。因生源等因素,部分大队的幼儿班不能正常运作,至1982年仅剩11个幼儿班。80年代后期逐渐恢复。
1989年,全镇28个行政村设有25所幼儿园,25个班级,532名幼儿,28名教师,各幼儿园均附设在该村所在小学。
1991年起,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由镇教管会接管,全镇统一村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对村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报酬实行全镇统筹,确定报酬标准,落实支付渠道。镇第二中心小学配备1名幼教辅导员,负责全镇农村幼儿教育的管理工作。是年,全镇农村有24所幼儿园,26个幼儿班,765名幼儿,28名教师。
2000年开始,随着生源逐年减少,农村幼教布局进行多次调整。是年,东阳、西阳、黎泾幼儿园并入藏龙幼儿园,四联幼儿园并入新方幼儿园;2001年6月,南莺幼儿园并入华字幼儿园,何扇、富阳、汤角幼儿园合并为富阳幼儿园,青石、益丰、乌桥幼儿园合并为乌桥幼儿园,12月,欲字幼儿园并入雄锋幼儿园,群联幼儿园并入大联幼儿园;2002年6月,建民、黎锋幼儿园并入镇中心幼儿园,奇士、史北、南星幼儿园并入雄锋幼儿园,12月,大联幼儿园并入新方幼儿园;2003年,藏龙幼儿园并入镇中心幼儿园。至此,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结束。是年9月,农村共有6所幼儿园,9个班,240名幼儿,9名教师。
2003年12月,北厍并入黎里镇。2006年9月,全镇农村有12所幼儿园,18个班级,357名幼儿;18名教职工。
农村幼儿园设施较为简陋,教学器材也不丰富,一般有滑梯等体育器具,风琴、录音机、桌面玩具等教学器材及部分图书。教师都属民办代课。
1989~2006年,黎里农村历任幼教辅导员:闵梅珍、朱勤英、王新英、吴菊华;2004年起北厍农村幼教辅导员:陈佩。
表14-1
1989~2006年黎里农村幼儿教育事业规模选年情况表
年 月
|
园数(所)
|
班数(个)
|
幼儿数(人)
|
教职工数(人)
|
年 月
|
园数(所)
|
班数(个)
|
幼儿数(人)
|
教职工数(人)
|
1989.9
|
25
|
25
|
532
|
28
|
2001.9
|
15
|
18
|
290
|
18
|
1990.9
|
25
|
27
|
397
|
27
|
2002.9
|
13
|
16
|
302
|
17
|
1991.9
|
24
|
26
|
765
|
28
|
2003.9
|
7
|
11
|
215
|
11
|
1994.9
|
24
|
30
|
740
|
31
|
2004.9
|
15
|
18
|
379
|
18
|
1995.9
|
22
|
27
|
739
|
28
|
2005.9
|
12
|
18
|
338
|
18
|
1996.9
|
24
|
29
|
727
|
29
|
2006.9
|
12
|
18
|
357
|
18
|
二、镇区幼儿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南新街小学、建新街小学开始附设幼儿班,并逐步形成每校2个幼儿班的规模。1978年秋,两所小学共有4个幼儿班,182名学生。生源主要来自镇区及镇郊的黎东大队。体制上仍属小学管理,设一名教师为幼儿园负责人。1988年,两所小学共有6个幼儿班,334名幼儿,9名教职工。
1992年,镇妇联根据吴江市妇联“让四岁以下儿童也能享受正规幼儿教育”的意见,将原机关办公楼改建为黎里镇幼托中心。是年,来自镇区、农村、外来工等家庭150余名幼儿进幼托中心,缓解全镇幼儿入学入托难的矛盾。至此,全镇形成镇中心小学幼儿园、南新街小学幼儿园及镇幼托中心3所幼儿园。
1997年,黎里镇中心小学搬迁,原黎里镇中心小学的校舍全部让给幼儿园,于是,形成完整意义上的镇中心校幼儿园。
2000年,镇中心校幼儿园迁至新校址。
2001年,镇幼托中心因生源因素停止运作,幼儿全部并入镇中心幼儿园。
2003年,镇中心幼儿园向0~3岁婴幼儿教育延伸,建成托幼一体化示范园,开设第一个托班。
2003年底,北厍、黎里两镇合并,北厍中心幼儿园归属黎里管辖。至2006年9月,全镇农村有12所幼儿园,幼儿班18个,幼儿357人;教职工18人。市镇中心幼儿园2所,24个班级,842名幼儿;教职工79人。
第二节 课程与教育科研
一、课程设置
新中国建立初期,幼儿园分班没有统一规定,也没有统一的幼儿教材。幼儿园的教学以识字、识数为主。60年代开始,幼儿班教学以识字、识数、游戏、手工劳动为主。
1986起,幼儿园按年龄分班:3~4岁进小班,4~5岁进中班,5岁至入小学前进大班。开设语言、常识、计算、美工、音乐、体育6门课程。
1996年,国家教委颁发《幼儿园教学纲要》,幼儿园开设语言、计算、美术、常识、音乐、体育等课程。并要求开展各类游戏,活跃幼儿在园学习生活。
2005年起,黎里镇中心幼儿园采用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教材,实施综合课程,开设语言、数学(科学、计算)、社会、艺术(美术、音乐)及健康等课程。
二、教学活动
1952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暂行纲要》,幼儿园工作实行“教养合一”的原则,教养活动开始重视对幼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1981年10月,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提出幼儿园教学应以“教养并重、教养结合”的原则,把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作为幼儿教育的目标。
2000年,幼儿教学活动以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镇中心幼儿园以“一切为了孩子健康活泼的成长,全心全意为幼儿、家长服务,面向全体,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全面发展”为办园宗旨,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设计教育方案,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2001年,全园分年级开展幼儿穿衣、叠被、系鞋带等竞赛活动。2002年,以认识节日为目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2003年,幼儿园按年级分别进行文明教育,情感教育,爱家乡、爱祖国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劳动教育。2005年起,幼儿园与镇中心小学接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及日常生活中。
三、教育科研
2002年,黎里镇中心幼儿园申报立项吴江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幼发展心理辅导的研究》的子课题《幼儿合作教育的实践研究》。北厍中心幼儿园承担苏州市“十五”规划课题《美术活动中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2003年6月,黎里镇中心幼儿园申报立项苏州市教育科学滚动课题《幼儿园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及家园共育的研究》。2006年,申报“十一五”苏州市教育学会规划课题《幼儿“养成”教育的个案研究》,全体幼儿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实践,撰写教科论文。至2006年,黎里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7篇,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1篇,苏州市级刊物上发表12篇,吴江市级刊物上发表20篇。北厍中心幼儿园有180多人次的美术作品在全国、省、市级大赛中获奖。第三节 学校简介
一、黎里镇中心幼儿园
(一)概况
黎里镇中心幼儿园源自镇区南新街小学、建新街小学附设的幼儿班。1980年,共有4个班级,185名幼儿。1988年,黎里镇中心小学在校区东隅建造几间与小学活动区保持一定距离的幼儿班教室,初步形成“园”的格局。是年,2所小学共有6个幼儿班,334名幼儿,9名教职工。
1997年,黎里镇中心小学迁至原黎里二中校址后,原黎里镇中心小学的校舍全部让给幼儿园,形成独立的教学区,园区占地面积15584.4平方米,建筑面积3670平方米。是年,幼儿园有10个班,426名幼儿。
2000年,镇中心校幼儿园迁至人民中路39号新校址。搬入新校址后,正式定名黎里镇中心幼儿园,仍属镇中心小学管辖。园区占地5994平方米,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园内配置室内游戏室、舞蹈房、科学活动室、图书室、结构活动室等专用活动场所和活动器具。每班均设有办公室、盥洗室、午睡室,总投资460万元。是年,共有9个班级,其中小班3个、中班3个、大班3个,幼儿310名,教职工29名。
2001年,镇幼托中心因生源因素停止运作,幼儿全部并入镇中心幼儿园。
2002年,为创建“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增添园内闭路电视、园内广播,每班都接入宽带网,配有电脑、空调、电视机、钢琴、视频转换仪等现代教学设施。是年,建民、黎锋幼儿园并入镇中心幼儿园。翌年,藏龙幼儿园并入镇中心幼儿园。
2003年,在满足本镇3~6周岁儿童入学的同时,镇中心幼儿园挖掘潜力、创造条件,吸纳外来工子女入园,并向0~3岁婴幼儿教育延伸,建成托幼一体化示范园,开设第一个托班,当年有8名幼儿入园。
2006年,全园共有13个班级,468名幼儿,其中托班1个,幼儿13名,小班5个,幼儿158人,中班4个,幼儿170人,大班3个,幼儿127人;教职工41人,其中公办教师21人,代课教师6人,取得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17人,中师学历2人,获得小学高级教师资格的11人。
表14-2
1989~2006年黎里镇中心幼儿园教育事业规模选年情况表
年 月
|
园数(所)
|
班数(个)
|
幼儿数(人)
|
教职工数(人)
|
年 月
|
园数(所)
|
班数(个)
|
幼儿数(人)
|
教职工数(人)
|
1989.9
|
2
|
6
|
236
|
8
|
2001.9
|
1
|
9
|
340
|
17
|
1990.9
|
2
|
6
|
381
|
18
|
2002.9
|
1
|
10
|
319
|
29
|
1991.9
|
2
|
8
|
366
|
11
|
2003.9
|
1
|
9
|
294
|
29
|
1994.9
|
2
|
8
|
335
|
17
|
2004.9
|
1
|
10
|
413
|
33
|
1995.9
|
2
|
9
|
339
|
18
|
2005.9
|
1
|
11
|
438
|
37
|
1996.9
|
2
|
8
|
337
|
20
|
2006.9
|
1
|
13
|
468
|
41
|
注:本表所列数据不包括“镇幼托中心”的数据。
(二)教育成果
2002年11月,镇中心幼儿园被评为苏州市基本现代化幼儿园。 2003年4月,被评为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2006年,获“苏州市绿化幼儿园”称号。1989~2006年,镇中心幼儿园共获得省级荣誉1次,苏州市级荣誉2次,吴江市级荣誉10次;教师获省级荣誉1人次,苏州市级1人次,吴江市级52人次;教师在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16人次,省级奖38人次,苏州市级奖14人次;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8人次,省级奖2人次,苏州市级奖4人次。
(三)领导任职
1989~2006年,历任镇中心幼儿园园长:石凤喜(1968~1986,负责人;1987~1991,园长),孙彩珍(1992~1999,园长),闵梅珍(1999~2006,园长)。
二、北厍中心幼儿园
(一)概况
1974年,北厍公社中心小学开设幼儿班。1993年,建造北厍中心幼儿园,园址梅东路。
2004年,根据全镇农村幼儿园整体布局调整方案,黎星、梅墩、浮楼、港上、南参等村的幼儿园并入中心幼儿园。是年,中心幼儿园共有10个班级,332名幼儿;32名教职工。
2006年,学校占地面积10106平方米,建筑面积3156平方米,绿化面积4200平方米。园内班班有电脑,班班通网络,建有多功能活动室,内设弹跳、海洋球池等活动项目,还有彩电、录像机、投影仪、钢琴等多种教学器材。是年,再次撤并沈家港、朱家湾、汾湖村3所幼儿园。至2006年秋,农村有幼儿园6所,幼儿班7个(大港上、叶周、西新、北珠、永新、大长港),幼儿185人,教职工8人;中心幼儿园有11个班级,幼儿374人,教职工38人,其中专任教师25人,大专以上学历19人,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资格7人。
(二)教育成果
2004年,北厍幼儿园获“苏州市绿色幼儿园”称号。2005年12月,中心幼儿园被江苏省教育厅和环境保护厅评为江苏省绿色幼儿园。2006年12月,中心幼儿园通过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的复查验收。
(三)领导任职
2004~2006年,园长任职情况:徐丽仙(2004~2005),沈红(2005~2006)。
第二章 小学教育
第一节 概况
一、农村小学
民国19年(1930年)后,葫芦兜开办学校,定为第四区第五国民学校,有两个教学班,51名学生,3名教师。抗日战争前夕,尤港乡有区立初级小学两所,长田、四港、大义等乡各有区立初级小学1所,四港乡有乡立小学1所。民国29年后,除上述学校外,又有大义、东阳、马鞍坝、华字等村办起初级小学,施家港小学在黄杨浜设分校。抗战胜利后,农村共有10所初级小学:四港乡(施家港)第七保国民学校,池树乡(华字圩)第一保国民学校,池树乡(梓树圩)第三保国民学校,池树乡(沈家港)第九保国民学校,尤港乡(葫芦兜)第六保国民学校,尤港乡(大义)第十保国民学校,以及施家港黄杨分校,马鞍坝、九龙、东阳等学校。新中国成立前夕,黎里区农村有吕家栅、华字港、鸭头湾、南参、施家港、大义、华字、梓树下、沈家港等国民学校和黎东乡中心国民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50年代后期,大多数大队开办小学,并出现一个大队有多所小学的现象。全公社发展到50多个教学班,2000余名学生,70多名教师。各小学隶属黎里公社中心小学管辖。黎里公社中心小学下设前霞、西北、己黄等辅导小学。
1964年8月,中央领导提出在全国试办半工(农)半读学校的指示后,耕读小学遍布乡村,耕读小学由生产队单独办或几个生产队联合办;有全日班、半日班、中午班等多种办学形式。至1965年,全公社创办67个耕读小学班,近千名学龄儿童得到上学机会。1968年,根据上级教育部门意见,耕读小学全部停办。
70年代后期,黎里农村教育迎来新的高峰期。1979年,全公社27个大队共有41所小学,10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055人,教职工137人。1986年,党中央提出普及农村初等教育的方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翌年底,黎里镇28个行政村共有26所小学,67个教学班,1869名学生,94名教职工,其中公办教师68名,民办教师26名。各村小隶属黎里镇第二中心小学管辖。黎里镇第二中心小学下设乌桥、大联、雄锋、藏龙等辅导小学。
90年代开始,随着生源的逐年减少,农村小学的布局进行多次调整。
1991年,经教管会批准,西阳小学撤销,并入东阳小学;撤销欲字小学、大坪小学,并入雄锋小学;南莺小学撤销,按就近分流原则并入斜网小学和华字小学。1994年,东阳小学易地新建,更名藏龙小学。
1994年8月25日,经吴江市政府批准,黎里镇两所中心小学合并为黎里镇中心小学。原黎里镇第二中心小学校址恢复新方小学,各村级小学归属黎里镇中心小学管理。是年秋,农村共有21所村级小学,63个教学班,1627名学生,100名教职工,其中民办教师42名。1998年,又撤并4所村小:群联小学并入大联小学,黎泾小学并入藏龙小学,下丝小学、渔业小学并入镇区小学。
2000年,按照“充实学额、减少复式、节约编制、有利管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农村儿童与市镇儿童享受平等条件的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经镇政府批准,全镇大幅度调整农村小学布局:农村五、六年级学生全部撤并到镇区小学;史北、南星、奇士小学并入雄锋小学,华字小学并入斜网小学,大联小学并入新方小学,汤角、何扇小学并入富阳小学,青石、益丰小学并入乌桥小学,黎锋小学并入镇区小学。是年秋,农村小学由原来的17所减至6所初级小学,共有37个教学班,1020名学生,68名教师,其中合同代课教师34名。
2002年,藏龙小学并入镇区小学。2004年2月,为妥善解决200多名外来工子女的就读问题,镇政府决定撤销富阳小学,并入镇区小学,其校舍让给友谊小学分校使用。是年6月,根据上级教育部门“整化教育资源,实施规模办学”的精神,黎里镇政府决定,自2004年9月起,撤销乌桥、新方、斜网、雄锋四所村小,并入镇区小学。至此,黎里农村小学学生全部入镇区小学就读,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农村小学教育宣告结束。是年,北厍亦完成农村村小的全部撤销工作。
表14-3
1989~2003年黎里镇农村小学教育事业规模情况表
年月
|
校
数
(所)
|
班
数
(个)
|
学
生
合
计(人)
|
其 中
|
教
职
工
数
(人)
|
其 中
|
一
年
级
|
二
年
级
|
三
年
级
|
四
年
级
|
五
年
级
|
六
年
级
|
公
办
教
师
|
民
办
代
课
|
1989.9
|
26
|
69
|
1967
|
374
|
333
|
292
|
351
|
341
|
276
|
89
|
67
|
22
|
1990.9
|
26
|
69
|
1833
|
174
|
370
|
329
|
280
|
346
|
334
|
105
|
66
|
39
|
1991.9
|
21
|
64
|
1539
|
120
|
177
|
365
|
319
|
262
|
296
|
103
|
64
|
39
|
1992.9
|
21
|
63
|
1529
|
341
|
118
|
183
|
357
|
287
|
243
|
99
|
64
|
35
|
1993.9
|
21
|
64
|
1613
|
396
|
324
|
117
|
184
|
318
|
274
|
93
|
68
|
25
|
1994.9
|
21
|
63
|
1627
|
346
|
387
|
308
|
116
|
160
|
310
|
100
|
58
|
42
|
1995.9
|
21
|
64
|
1728
|
424
|
353
|
384
|
303
|
101
|
163
|
87
|
60
|
27
|
1996.9
|
21
|
66
|
1775
|
370
|
343
|
340
|
368
|
260
|
94
|
92
|
41
|
51
|
1997.9
|
21
|
69
|
1925
|
347
|
350
|
315
|
326
|
325
|
262
|
90
|
36
|
54
|
1998.9
|
17
|
64
|
1774
|
280
|
335
|
301
|
270
|
278
|
310
|
89
|
37
|
52
|
1999.9
|
17
|
64
|
1750
|
276
|
331
|
297
|
266
|
274
|
306
|
91
|
38
|
53
|
2000.9
|
6
|
37
|
1020
|
237
|
283
|
228
|
272
|
—
|
—
|
68
|
34
|
34
|
2001.9
|
6
|
30
|
872
|
164
|
229
|
267
|
212
|
—
|
—
|
48
|
21
|
27
|
2002.9
|
5
|
23
|
675
|
120
|
151
|
194
|
210
|
—
|
—
|
42
|
23
|
19
|
2003.9
|
5
|
17
|
487
|
80
|
96
|
150
|
161
|
—
|
—
|
37
|
24
|
13
|
二、市镇小学
民国元年(1912年),黎里有市立小学3所:树人高等学校、禊湖初等学校、辅商初等学校;私立小学3所:第一女学、明懿女学、黎东初等学校;此外,还有一所私立第一初等平民学校。各校规模都较小,6所学校学生总数234人,教师39人,教室13间,分为25个班级;平民学校学生64人。
民国4年(1915年),柳亚子、毛啸岑等筹建县立第四高等小学。民国11年暑假前,树人小学与第四高等小学合并,成为完小,名为吴江县第四小学。
抗日战争前,黎东镇有完全小学1所(夏家桥小学)及初级小学1所(汛署地九成湾),黎西镇有完全小学1所(庙桥弄小学)。
民国29年(1940年),黎里东西两镇计有黎里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庙桥弄小学)、黎里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夏家桥小学)、九成湾初级小学和天主堂办的有原小学等4所。
民国35年(1946年)下半年至民国36年上半年,市镇有黎里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庙桥弄小学)、黎里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夏家桥小学)及天主堂办的有原小学(不久停办)。
民国38年(1949年),庙桥弄小学(后称南新街小学)被确定为黎里镇中心小学,下辖夏家桥小学(后称建新街小学)。“文化大革命”时期,撤销中心小学,由镇教革组取代。1978年,吴江县恢复中心校管理体制,建新街小学改为黎里镇中心小学,下辖南新街小学。是年,镇中心小学有20个小学班,4个幼儿班,1130名学生,其中南新街小学10个小学班,2个幼儿班,516名学生。
1988年,黎里镇中心小学(含南新街小学)有18个小学班,6个幼儿班,1160名学生。
1994年8月25日,经吴江市政府批准,黎里镇两所中心小学合并为黎里镇中心小学。2003年底,北厍小学归属黎里管辖。
2006年秋,全镇有中心小学2所,小学生3116人,在职教职工217人。
第二节 学制课程
一、学制
民国初,推行壬子学制:初等4年,高等3年;后实行壬戌学制:初级4年,高级2年。新中国成立初,小学试行五年制。50年代中期,实行六年制。
1968年1月,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根据 “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小学改为五年制。
1982年,江苏省教育厅发出关于城市小学恢复六年制的意见。是年起,各校开始招收六年制的一年级新生。小学生入学年龄从6周岁半放宽到6周岁。1987年,全镇完成小学五年制过渡到六年制的工作。
二、课程
民国时期,学校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手工、美术、体育、唱歌等。
50年代初,学校的主要课程设语文、算术、写字,中高年级还设有作文、自然、地理、历史等课程。
1958年,小学一、二、三、四年级开设语文、算术、体育、唱歌、图画、周会。五、六年级开设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唱歌、图画,周会改为“社会主义教育”课,学习一些基本的政治常识。从三年级起开始教学珠算,每周一节。各年级均开设“生产劳动”课,在教材内容上增加一些农业知识。
1967年后,各校陆续复课,无固定教材。主要学习语文和算术。突出政治课,改体育课为军体课。70年代初,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常识、体育(军体)、音乐(革命文艺)、图画,学农课及学《毛主席语录》等。
1981年秋开始,学校执行教育部《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和《关于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课的通知》,小学各年级开设思想品德课。当时小学的主要课程有思想品德、语文(分讲读、作文、写字)、数学、自然、地理、历史、劳动、音乐、体育和美术等。每天增加课间操、眼保健操和活动课。
1986年,小学各年级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三、四、五、六年级起分别增设劳动、自然、地理和历史等课程。
1993年秋季,各校执行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学制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安排表(试行)》。小学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社会、自然、体育、美术、劳动、音乐等九科。1994年起,各年级增设健康教育课。1995年秋季起,小学高年级开设英语课。2001年秋季开始,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
2002年,小学三年级起开设信息技术课。是年秋,小学起始年级实行新课程改革,一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与健康、艺术等课程,三年级起,增设品德与社会、科学、英语、综合实验活动等课程,原有的思想品德、音乐、美术、自然等课程不再开设。黎里镇中心小学在一年级开设英语实验班,各年级增设心理健康课。
第三节 教学与科研
一、教育教学
1958年,各校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开设劳动课。“文化大革命”期间,以学习毛泽东思想为主要内容,兼学一些文化知识,废除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取消考试和升留级制度。各校实行“开门办学”,请“工农兵讲师”进校上课。
1979年9月,教育部重新颁布《中、小学生守则(试行草案)》。各小学学习执行守则,加強学生管理。
1990年,各小学执行县教育局提出的三个“五认真”:教师“五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和认真检查考试);学生“五认真”(认真预习、认真听课、认真复习、认真作业和认真考试);督促家庭做好“五认真”(认真安排好学习计划、认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认真安排好作息时间、认真与学校联系和认真检查督促)。
1994年,黎里镇中心小学、黎里镇第二中心小学两校合并,学校成立由党政领导、教导主任、班主任代表、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的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是年,学校学习黑龙江佳木斯一中的经验,开展“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的“五心”教育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创建德育特色学校。
1995年,“五心”教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吴江电视台、苏州电视台、《吴江日报》对此均作了报道。1996年《苏州教育》第一期为黎里镇中心小学开展“五心”教育的活动情况开辟专版。
黎里镇中心小学执行省、市教育部门意见,开齐、上足、教好各类规定课程。1997年起,学校根据吴江市教育局意见,对村小实行音乐、体育、美术、自然学科的“走教”制度。“走教”即音乐、体育、美术、自然学科的专职教师按时到指定村小上课。全学区共抽出22名音乐、体育、美术、自然学科教师,从事“走教”工作。
从90年代中期开始,黎里镇中心小学全面贯彻执行省市教育部门提出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规定,在“优化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认真落实活动类课程,开辟第二课堂,成立各类兴趣活动小组,组织放心班,使学生兴趣爱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1999年,在中国教学学会组织的“小数报”第一届数学竞赛国际数棋比赛中,学校选拔的参赛选手有6人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在省教委组织的“金钥匙”科技竞赛中,有4人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并同时获竞赛“先进学校”称号。
2002年,各学校开展学习《吴江市中小学生公民道德行为准则》。在加强德育常规的基础上,学习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黎里镇友谊小学认真组织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纪律教育等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2006年上半年,学校开展“国防行,伙伴心”活动,请镇人武部领导向全体师生作国防知识报告,举办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的图片展、书法展。6月30日,吴江市委副书记范建坤、市人武部部长庞亚明、黎里镇镇长严伟方等领导参加此项活动,同时为学校捐赠图书和书橱。
二、教育科研
1995年9月,黎里镇中心小学成立教科组,开始启动全校教育科研工作。1997年秋,经镇教管会批准成立教科室,并形成教育科研网络。是年12月16日,学校举行省级“九五”科研课题《苏南乡镇小学德育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的开题会。2001年5月,科研课题经省教育学会秘书长姚文蔚、省教育报刊社总编陆明德、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等专家、领导鉴定,顺利结题。
2002年11月,学校申报的《发展性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策略》被批准立项为国家级“十五”教育科研课题。
至2006年,黎里镇中心小学申报立项国家级课题1个,省级课题2个,苏州市级课题3个,均已结题。此时期,教师撰写的教科论文在各类国家级刊物发表21篇,省级刊物发表17篇,苏州市级刊物发表32篇,沈桂卿、唐根林合编的《小学德育整体化的实践》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北厍中心小学有1个国家级教科课题、3个苏州市级教科课题结题;学校教师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22篇,省级刊物发表论文9篇,苏州市级刊物发表论文17篇。
第四节 学校简介
一、黎里镇中心小学
(一)概况
黎里镇中心小学前身为百年前里人创办的“养正学堂”和“求我蒙塾”。此后,学校几经发展和变迁。民国38年(1949年),庙桥弄小学(后称南新街小学)被确定为黎里镇中心小学,下辖夏家桥小学(后称建新街小学)。“文化大革命”时期,撤销中心小学,由镇教革组取代。1978年,吴江县恢复中心校管理体制,建新街小学改为黎里镇中心小学,下辖南新街小学。是年,镇中心小学有20个小学班,4个幼儿班,1130名学生,其中南新街小学10个小学班,2个幼儿班,516名学生。
80年代,学校的教育事业稳步发展。1989年,学校(含南新街小学)有18个小学班,6个幼儿班,1107名学生,53名教职工。
1994年8月,经吴江市政府批准,黎里镇2所中心校合并为黎里镇中心小学,学校下辖南新街小学及农村17所小学。全学区共有87个小学班,38个幼儿班,3826名学生,173名教职工,其中镇区24个小学班,8个幼儿班,1429名学生,73名教职工。
1997年夏,黎里二中迁入新校址,黎里镇中心小学搬迁至原黎里二中校址,校区总面积10522.8 平方米,建筑面积5829平方米。原镇中心小学校舍全部让给中心小学幼儿园。同时撤销南新街小学建制,在原校址设镇中心小学分部。是年,全校(镇区)有24个教学班,学生1336名,教职工102名,施教区范围为市镇户口及镇郊农村户口的学生。
1997年起,学校逐步建成校园广播网、宽带网、多媒体教育系统、双向控制闭路电视教育系统和音像备课中心,配置图书室、微机室、自然实验室、美术室、劳技室等专用教室。
2000年,黎里镇教育布局大调整:镇中心小学幼儿园迁至人民路39号新校址,成立黎里镇中心幼儿园。原校址恢复建新街小学,归属中心小学领导,施教区为东半镇市镇户口以及镇郊农村户口学生;农村小学五、六年级全部并入镇区小学就读,其中雄锋小学并入建新街小学,藏龙小学并入中心小学,斜网、新方、富阳、乌桥小学并入中心校分部;同时,黎锋小学并入镇中心小学。2002年,藏龙小学并入镇中心小学。
2004年,根据黎里镇政府关于调整小学布局的精神,建新街小学撤迁至原黎里中学校址,建制九南街小学,隶属镇中心校管辖;富阳、乌桥、新方、斜网、雄锋五所村小,分别撤并至镇中心校及九南街小学。至此,黎里镇中心小学的布局为一东一西两所小学,即镇东的九南街小学及镇西的中心校校部。
2006年秋,黎里镇中心小学共有35个班,1597名学生,107名教职工,其中九南街小学18个班,823名学生,50名教职工。
表14-4
1989~2006年黎里镇中心小学(镇区)教育事业情况表
年月
|
班数
(个)
|
学生
合计
(人)
|
其 中
|
教职
工数
(人)
|
其中
|
一
年
级
|
二
年
级
|
三
年
级
|
四
年
级
|
五
年
级
|
六
年
级
|
公办
教师
|
民办
代课
|
1989.9
|
18
|
871
|
152
|
159
|
145
|
155
|
134
|
126
|
53
|
53
|
—
|
1990.9
|
19
|
924
|
130
|
175
|
152
|
167
|
148
|
152
|
67
|
61
|
6
|
1991.9
|
21
|
974
|
123
|
136
|
190
|
154
|
185
|
186
|
66
|
66
|
—
|
1992.9
|
21
|
925
|
139
|
119
|
166
|
248
|
253
|
193
|
72
|
71
|
1
|
1993.9
|
22
|
1016
|
178
|
147
|
126
|
141
|
232
|
192
|
56
|
56
|
—
|
1994.9
|
24
|
1094
|
232
|
185
|
154
|
129
|
159
|
235
|
73
|
69
|
4
|
1995.9
|
23
|
1100
|
205
|
245
|
194
|
153
|
143
|
160
|
87
|
80
|
7
|
1996.9
|
24
|
1190
|
195
|
207
|
259
|
206
|
192
|
131
|
95
|
92
|
3
|
1997.9
|
24
|
1336
|
204
|
209
|
230
|
272
|
240
|
181
|
102
|
100
|
2
|
1998.9
|
30
|
1522
|
209
|
214
|
253
|
267
|
320
|
259
|
114
|
110
|
4
|
1999.9
|
31
|
1534
|
211
|
216
|
255
|
269
|
322
|
261
|
94
|
92
|
2
|
2000.9
|
48
|
2220
|
279
|
336
|
254
|
272
|
548
|
531
|
110
|
99
|
11
|
2001.9
|
47
|
2170
|
201
|
282
|
347
|
259
|
535
|
546
|
133
|
115
|
18
|
2002.9
|
46
|
2138
|
207
|
221
|
314
|
392
|
468
|
536
|
132
|
119
|
13
|
2003.9
|
42
|
2094
|
178
|
252
|
251
|
354
|
602
|
457
|
118
|
116
|
2
|
2004.9
|
47
|
2120
|
181
|
219
|
306
|
361
|
471
|
582
|
125
|
125
|
—
|
2005.9
|
39
|
1883
|
205
|
198
|
263
|
331
|
385
|
501
|
120
|
120
|
—
|
2006.9
|
35
|
1597
|
207
|
204
|
216
|
256
|
327
|
387
|
107
|
107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特色教育
1998年,学校探索德育内化的规律,提出德育心理学化的工作思路,开始启动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学校成立德育处。
2003年11月7日,学校举办省心理教育年会现场观摩会,来自全省350多名从事心理教育的专家、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半天的观摩活动。2004年6~8月,《吴江日报》连续9期报道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和经验。至2005年,学校已初步形成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办学特色。学校以“求我、养正”的校训作为心育活动宗旨,通过做心理健康操、入心理咨询室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2006年,学校被省教育学会命名为江苏省心理教育优秀实验学校。是年,学校有省级心育名校长1名,校级心育合格教师5名,心育骨干教师3名,其中2人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
(三)师资队伍
80年代末,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函授。至1997年,先后有50名教师取得中师函授毕业证书,其中民办代课教师15名。是年,全学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90年代中期开始,教师积极参加大专、本科层次函授。1996~2006年,有54人取得大专函授毕业证书,14人取得本科函授毕业证书。
2006年秋,全校在编教师128人,其中大专学历91人,本科学历14人;取得小学高级教师资格60人,小学中高教师资格1人;有吴江市学科带头人2人,吴江市教学教科能手5人,吴江市教坛新秀7人。
至2006年,曾在学校任职的具有小学中高资格的教师:沈桂卿、唐根林。
(四)教育成果
1996年,学校被评为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2004年11月,被评为21世纪中国体育发展研究优秀实验学校;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心理教育名校。至2006年,学校共获得国家级荣誉8次,省级荣誉15次,苏州市级荣誉19次;教师获国家级荣誉17人次,省级荣誉12人次,苏州市级荣誉18人次。教师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56人次,省级奖42人次。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89人次,省级奖62人次,苏州市级奖96人次。先后有1位教师任苏州市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委员,1位教师被选为苏州市人大代表,1位教师被选为吴江市人大代表,1位教师被推选为吴江市党代表。
(五)领导任职
1989~2006年,历任校长和党支部书记:龚源洋(1989~1994,校长),钱剑雄(1989~1991,书记),徐小行(1991~1994,书记),沈桂卿(1994~2001,校长、书记),唐根林(2001~2006,校长、书记)。
二、北厍中心小学
(一)概况
1905年,北厍乡立第一初等小学成立。学校几经更名和变迁。1987年,改名北厍中心小学。校址育才路1号。
1989年起,北厍镇启动村级小学调整撤并工作,全镇村小学校布局先后经历5次较大规模调整。2004年9月,随着徐金、富湾、大胜最后3所村小并入镇中心小学,村小撤并工作全部结束。
2006年,学校占地面积30520平方米,建筑面积10434平方米;是年秋,班级33个, 学生1519人,教职工109人,其中专任教师101人。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 80人 ,小学高级职称 66人,小学中高级职称1人,吴江市学科带头人2人。
(二)特色教育
大阅读教育是北厍中心小学的办学特色。2003年,被评为吴江市特色学校。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开展读写活动,同时参加省、市乃至国家级读写大赛。2004年6月,学校获中国青少年读写大赛全国优秀组织奖。2005年,学校被评为吴江市2A级特色学校。2005年、2006年,邹静稀、顾晨咪两同学参加全国读写大赛成绩突出,先后获全国“读写大赛五十杰”称号。
(三)教育成果
2004年9月,学校被评为苏州市信息化实验学校。是年,又被评为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学校。2006年12月,被评为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2004~2006年,学校获国家级荣誉4次,省级荣誉7次;教师个人获国家级荣誉4人次,江苏省级4人次,苏州市级2人次。教师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奖34人次,江苏省级34人次,苏州市级13人次;学生在国家级、省级竞赛中获奖近百人次;有1位教师被推选为吴江市党代表。
(四)领导任职
2004~2006年,校长、党支部书记任职情况:徐惠民(2004~2005,校长、书记,2005~2006,书记),孙海龙(2005~2006,校长)。
三、黎里镇友谊小学
(一)概况
黎里镇友谊小学创办于2001年春,是由安徽籍教师胡友龙租用吴江远红外元件厂闲置的三层办公楼经改造而成的一所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学校占地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校址:人民东路可蒙新村25号。是年2月8日正式开学,全校从学前班到六年级共7个班,80余名学生,9名教职工。学生均为安徽、贵州、河南、四川及苏北等地的外来民工子女。学校使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通用教材。
2002年7月,经吴江市教委审定,学校取得市教委颁发的“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随着黎里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外来民工日益增多,友谊小学规范的教学和管理深受外来民工的信任和肯定,学生数迅速增多,学生来源不仅覆盖黎里地区,紧靠黎里的北厍、芦墟、浙江田乐等地的外来工子女也纷纷就读该校。2003年,学校向外扩展,先后租用黎里农具厂、黎里交管所的闲置场所增设教学点。是年秋,在校学生874人,教师18人。
2004年,黎里镇人民政府根据吴江市教育局关于地方政府要想方设法支持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意见,于2月初决定将富阳小学撤并到镇中心校,腾出校舍给友谊小学发展教育事业。6月,在黎里镇教育布局大调整过程中,又将原新方小学让给友谊小学。是年,黎里友谊小学共有2个校外教学点,全校24个教学班,1230名学生。
2005年,学校使用的教材与吴江小学接轨,启用江苏省编教材,并参加吴江市教育局组织的各类考试。是年,学校开始争创“苏州市合格学校”。在镇政府的支持下,撤销办学条件不合格的原吴江远红外元件厂校址,校部迁至原南新街小学。至此,学校3个教学基地占地总面积1324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241平方米,全校26个教学班,1337名学生,29名教职工。搬入新校舍后,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至2006年,学校建有配备36台电脑的计算机房、收藏7000多册图书的图书室、科学实验室、音乐室,添购多媒体、宽带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总投资35万余元。
表14-5
2001~2006年黎里镇友谊小学教育事业规模情况表
年月
|
班级数
(个)
|
学生
合计
(人)
|
其 中
|
教职
工数
(人)
|
学
前
班
|
一
年
级
|
二
年
级
|
三
年
级
|
四
年
级
|
五
年
级
|
六
年
级
|
2001.9
|
7
|
130
|
15
|
21
|
22
|
20
|
20
|
18
|
14
|
11
|
2002.9
|
10
|
436
|
36
|
66
|
68
|
63
|
65
|
67
|
71
|
15
|
2003.9
|
16
|
874
|
70
|
134
|
130
|
138
|
134
|
136
|
132
|
18
|
2004.9
|
24
|
1230
|
130
|
167
|
250
|
163
|
210
|
180
|
130
|
24
|
2005.9
|
26
|
1337
|
200
|
257
|
180
|
180
|
158
|
182
|
180
|
29
|
2006.9
|
28
|
1370
|
220
|
240
|
185
|
185
|
180
|
187
|
173
|
30
|
说明:2005年、2006年教职工数分别含镇中心小学支援的5人、3人。
(二)师资队伍
建校初,学校教师无一人为师范毕业生,均是社会招聘人员。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水平亟待提高。2003年起,在镇退教协会关工委的大力支持下,由退休骨干教师在该校传授班主任工作经验,定期开展听课、评课活动。2005年9月,黎里镇中心小学选派5名骨干教师支援学校的教学工作,其中1名教师担任副校长协助教学管理。是年起,学校每周组织教师观摩学习镇中心小学教师承担的公开课、示范课等教学活动。
至2006年,全校30名聘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3人,大专学历11人,中师6人,其余教师均取得吴江市教育局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
(三)组织机构和教育成果
学校建有校长室,胡友龙任校长,并配备4名副校长,下设教务处、总务处、德育处等职能部门。2003年起,学校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年度考评,2003年获二等奖,2004~2006年,连续三年获一等奖。
第三章 中等教育
第一节 概况
民国14年(1925年)秋,黎里曾由热心于教育的人士集资创建一所初级中学。学校设董事会、校务会,推选王旅昌为校长,柳亚子为常务董事之一。校址设于禅杖浜。该校初建时招收1个初中班,1学期后招插班生,次年暑假又招1个初中班。不满两年,因经济困难停办。
民国37年(1948年),私立吴江禊湖初级中学成立,校址黎里镇东首九成湾。1956年,学校转为公办,易名吴江县黎里初级中学。
1958年5月,在江苏全省“大办农业中学”的形势鼓舞下,黎里农业中学应运而生,校址鹤脚扇,校长平昌华。是年招收主要来自农村的高小毕业生近百名,分成2个班级,有教师3人。学生全部住宿,实行半耕半读,上午上课,下午在学校农场劳动。学校开设的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农业知识、会计知识等。1959年,学校迁至原黎里联合诊所所在地。1961年,首届农业中学学生修业期满毕业。原吴江市委书记汝留根是该校毕业生。是年秋,根据上级有关精神,黎里农业中学停办。
1964年8月,中央领导提出在全国试办半工(农)半读学校的指示, 根据省委意见,吴江县制定具体贯彻方案,在全县范围内又掀起大办农业中学热潮。是年12月,建民农业中学率先开办,招收一年级新生20余人。1965年8月,雄锋、东风、勤丰、新方等4个大队的农业中学及黎里镇农业中学同期成立。4所大队办农中均招收新生1个班,学生30余人,教师2人;镇农中招收新生2个班(市镇、农村各1班),学生60余人,教师4人。14名下乡、回乡知识青年担任6所农业中学的全部教育教学工作。因正值“文化大革命”, 上课并不正常。1966年,没有续招新生。1968年,随着小学开办两年制“戴帽子”初中班的盛行,农中不复存在。
1968年开始,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在“上小学不出生产队, 上初中不出大队” 的
口号影响下, 黎里农村积极开办小学附设初中班(即“戴帽子”初中),先后有乌桥、益丰、勤丰、新方、大联、南莺、建新、奇士、雄锋、东阳、下丝等10余所小学增设初中班。一般每校开设初一、二年级各1班,每班30人左右(南莺等小学开设初一班,初二并入临近学校)。
1969年,黎里初级中学开设高中班,自此成为完全中学。是年秋,黎里中学有高中班1个,初中班9个。
1977年,黎里公社中学创建。是年,招收两年制初、高中各1个班级,学生112名,教师6名。
1981年,全县调整初中布局,全公社“戴帽子”初中全部撤销。是年,根据吴江县文教局意见,黎里公社成立雄锋、勤丰、大联、建新等4所联办初中,并开始由黎里公社中学(后称黎里二中)接管,负责各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各联中设1名负责人主持学校工作。是年秋,4所联办初中共有8个教学班,375名学生,22名教职工。
1983年,黎里实行镇管村体制,黎里公社中学更名黎里第二中学。是年起,学校招收职业高中班,并在乌桥増设联中。1987年,勤丰联中并入黎里二中。
1988年秋,黎里中学共有高中班7个,初中班6个,学生647人,教职工74人。黎里第二中学有初中班15个,职高班2个,学生766人,教职工76人。
1991年秋,黎里二中下辖的雄锋、大联、建新、乌桥等4所联中全部并入黎里二中。
1994年,黎里中学遵照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指示精神,开始探索职业教育,招收职高班。
1996年,黎里二中易地建造新校舍。1998年,根据吴江市教育局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黎里中学初中段教学逐渐过渡并入黎里二中,黎里中学成为一所纯高中。2002年9月,新黎里中学竣工并交付使用。
2003年底,北厍、黎里合并。2006年秋,全镇有高中1所、初中2所,学生4222人,教职工291人。
第二节 学制课程
新中国建立后,黎里初级中学的学制为3年,按照《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开设课程。1956起,初一开设的课程有汉语、文学、算术、中国历史、自然地理、植物、卫生常识、体育、音乐、图画;初二有汉语、文学、代数、几何、物理、中国历史、世界地理、植物、动物、体育、音乐、图画;初三有汉语、文学、代数、几何、物理、化学、中国地理、政治常识、体育、图画等课程。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制缩短,课程简单化。初中动植物改为农业基础知识,高中物理、化学改为工业基础知识,工农业基础知识以“三机一泵”(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水泵)和三麦、水稻、棉花等为教学内容。语文加强毛主席著作、马列著作和应用文的内容。数学突出农业会计、珠算、土地测量等内容。初中音乐、美术曾改为革命文艺,体育改为军体。
1971年春始,实行初中2年、高中2年的“二二”分段学制。
1978年秋,黎里公社中学、黎里中学的初中开始实行3年学制。1982年秋,黎里中学招收高一新生时,学制改为3年。
1986年,各校执行《江苏省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初中各年级均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课程。初一、初二开设历史、地理、生物,初二、初三开设物理,初三开设化学、生理卫生。初一每周总课时32节,初二、初三33节,每节课一般为45分钟。高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时政、劳技等12门必修课,高二、高三增设选修课(社会实践活动)。每周按6天安排教学,高一每周总课时32节,高二、高三29节。
1991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执行调整后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由学科课程和活动两部分组成。学科课程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活动包括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必修课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劳动技术共11门。选修课分两类:高一、高二开设单科性选修;高三开设分科性选修,分文科、理科、英语、艺术、体育、职业技术6类课程。
1993年起,初中执行国家教委的课程计划,开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13门课程。1994年起,开设健康教育课。
2000年秋,黎里中学对一年级新生实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设新课程——研究性学习。
2001年,黎里二中开设信息技术课。2002年,历史、地理合并为历史与社会,音乐、美术合并为艺术,体育改为体育与健康。初一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与社会、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课程,初二起增设物理,初三增设化学。原来的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课程不再开设。
第三节 教学与科研
一、教育教学
50年代后期,学校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各科教学中要求“政治思想挂帅”“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学校以相当多的时间组织学生校内劳动或去农村参加劳动。“文化大革命”期间,用毛泽东思想统帅文化课。1970年后,推行开门办学,积极开展学工、学农,走出去拜工人、农民为师,或请工农兵进校,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1986年以后,学校不断开展教材、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改革。
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中学德育大纲(试行)》。是年起,各校按照德育大纲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
1989年,黎里中学根据县文教局要求,成立学校德育领导小组,由党支部、校长室统一领导,发挥团委、团支部和政教处、班主任两支思想工作队伍的作用。1990年,黎里二中成立由党政领导、教务处主任、班主任代表、团总支书记等组成的德育领导小组。
1991年,各校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教育局制定的三个“五认真”(内容与小学相同)。
1992年,黎里中学在开学前组织高一新生军训,时间5天左右,并形成一种制度。
90年代起,各校逐步改变传统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中使用录音机、投影仪、电视机、电子计算机、投影机等电化教学设备?1997年,各学校按照省教委素质教育实施意见,执行新的课程计划。
2000年9月,黎里中学制订《实施〈中学生德育大纲〉的若干意见》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学校充分利用柳亚子故居这块德育基地,充分挖掘古镇社会人文教育资源,开展“弘扬亚子精神,塑造完美人格”的特色建设活动。自2001年起每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柳亚子故居,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是年,学校成立柳亚子文学社。
2001年3月12日,黎里二中与黎里公安分局共同召开“警校共建校园文明”法制教育大会。4月,针对社会不良青年对学校学生安全的侵扰,学校与派出所商定成立“警校共建治安岗”,由派出所选派一名专职联防队员长驻学校,担任综合治理工作,此举开创吴江市教育系统治安工作的先河。2002年6月28日,学校与黎里公安分局合作开展为期2天的“手拉手”夏令营共建安全文明活动,此项活动持续3年之久。是年,学校被吴江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确定为“四五”普法系统“联系定点单位”。2005年6月,学校被评为苏州市依法治校先进集体。
2005年,黎里中学以创建省三星级重点中学为契机,大力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将柳亚子的事迹、诗文,柳亚子与南社、与革命伟人交往的故事,以及师生书画作品、师生颂扬柳亚子的诗歌作品等在校园里展示。是年,教育局提出《吴江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试行)》,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深化有效教学与管理,开发校本课程。
二、教育科研
1990年,黎里二中提出“教育科学研究必须以教育实践为基础,必须与教研活动相结合”的指导方针,形成“在教研活动的基础上搞教育科研,在教育科研的指导下搞好教研活动”的工作思路。
1997年,黎里二中、黎里中学分别成立教科室,黎里二中聘任15名教师组成教科室中心组成员。黎里中学配备专职教科主任,各学科聘任兼职教科员,建立教育科研组织,并提出“教科先导,科研兴教”的办学方针。
1999年,黎里二中英语组、语文组先后成功申报国家级子课题《学习困难生成因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研究》和省级子课题《作文与做人关系的研究》。是年9月,黎里中学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子课题)《作文创新教育及能力培养》。2001年3月,该校又先后承担江苏省级“十五”专项课题《利用传统文化教学资源,提高农村中学学生综合素质研究》、省级子课题《教育科研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及群众性教育科研开展的研究》。
2002年,黎里二中以德育教育优先为切入口,结合传统美德教育,挖掘地域文化研究,逐渐形成“传统美德教育”的办学特色。2004年,被列为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学校。学校的艺体组拥有苏州市、吴江市体育学科带头人等优质教育资源,在开展常规性体育工作及新课程改革中成效显著。2005年10月,被市教育局确定为吴江市初中教学改革学科研究中心,承担全市初中体育教研活动,组织实施公开课、示范课,开展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
至2006年,黎里二中申报并立项的国家级课题 2 个,省级课题 2 个,苏州市级课题1个,吴江市级课题 2个,已全部结题;此期间教师撰写的论文在《黎花源》校刊及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其中在国家级刊物发表2篇,苏州市级刊物发表10余篇。黎里中学学校共承担国家级课题1个,省级课题2个,苏州市级课题4个,吴江市级课题3个,并全部通过结题鉴定;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撰写的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12篇、省级刊物上发表7篇,苏州市级刊物上发表10篇(1999~2002年);有72篇论文在国家、省和市级评比中获奖,其中国家级8篇,省级31篇,苏州市级33篇(1997~2004年)。
第四节 学校简介
一、黎里中学
(一)概况
吴江市黎里中学的前身是民国37年(1948年)正式定名的私立吴江禊湖初级中学,校址黎里镇东九成湾。学校设校董会,推举殷尚恩为校长。有单轨2班,学生几十人,聘徐慰萱、徐熙纯、朱剑芒、张彭龄、张公伟等六七名文人学士授教。
1956年,学校转为公办,易校名吴江县黎里初级中学。学校健全行政组织,设有教导处、总务处,始建党组织。
1969年,开设高中班,自此成为完全中学。 1981年,学校改教导处为教务处,并增设政教处,成立校团委。
1988年秋,全校共有高中班7个,初中班6个,学生647人,教职工74人。学校占地12254.4平方米,建筑面积5125平方米,有教学楼、理化实验室、礼堂、操场等主要校舍设施。
90年代,学校事业趋于稳定,高中5~7个班,初中6~8个班,学生600人左右。1992年,吴江撤县建市,学校更名吴江市黎里中学。1994年,学校遵照国家教委提出的中国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指示精神,开始探索职业教育,开设“空调、制冷设备与维修”专业职业高中班,招收25名学生。1995、1996年,又分别增设“财会微机”专业职业高中班。学校连续开办3届职业高中班,为社会培养输送一批有技术的劳动者。
1998年,根据市教育局意见,全镇教育资源重新整合,学校停止招收初一年级新生,初中段教学逐渐过渡并入黎里二中。2000年秋,黎里中学成为一所纯高中。是年,在校11个班,其中高一4个班,高二3个班,高三4个班,学生506人,教职工58人。
2000年10月,学校根据吴江市高中段教育发展需要,向吴江市政府、吴江市教育局、黎里镇政府提交黎里中学扩建改造的方案。是年,经市、镇两级政府及市教育局共同研究决定,学校易地新建。2001年4月,新校建设工程启动。2002年9月,交付使用,校址黎里镇人民东路2号。学校占地面积56154.3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285.27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17366.69平方米。学校整体布局包括教学、运动、生活三大区域,设备完善的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图书馆、餐厅及公寓式学生宿舍一步到位。并辟有美化绿化带等休闲场所,绿化面积17139.18平方米。2005年9月,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的学校艺体馆竣工并投入使用。至此,学校总投入4000万元。
自2002年秋季开始,学校每年新招高一新生10个班,每班50人左右。2004年秋,学校规模达到高中十轨制30个班,全校学生1454人,教职工115人,其中专任教师105人。
表14-6
1989~2006年黎里中学教育事业规模情况表
年月
|
初 中
|
高 中
|
教职
工数(人)
|
班级(个)
|
学生
合计
(人)
|
其中
|
班级(个)
|
学生
合计(人)
|
其中
|
一
年
级
|
二
年
级
|
三
年
级
|
一
年
级
|
二
年
级
|
三
年
级
|
1989.9
|
6
|
316
|
113
|
111
|
92
|
6
|
257
|
66
|
87
|
104
|
72
|
1990.9
|
6
|
329
|
114
|
114
|
101
|
5
|
187
|
49
|
60
|
78
|
75
|
1991.9
|
11
|
363
|
146
|
108
|
109
|
5
|
180
|
78
|
46
|
56
|
72
|
1992.9
|
8
|
393
|
153
|
140
|
100
|
5
|
182
|
79
|
58
|
45
|
70
|
1993.9
|
8
|
380
|
106
|
145
|
129
|
6
|
212
|
89
|
66
|
57
|
65
|
1994.9
|
7
|
346
|
115
|
98
|
133
|
7
|
217
|
73
|
77
|
67
|
73
|
1995.9
|
7
|
351
|
147
|
113
|
91
|
8
|
279
|
118
|
87
|
74
|
75
|
1996.9
|
7
|
345
|
102
|
142
|
101
|
9
|
310
|
114
|
108
|
88
|
71
|
1997.9
|
7
|
332
|
92
|
99
|
141
|
9
|
375
|
160
|
109
|
106
|
66
|
1998.9
|
4
|
191
|
—
|
94
|
97
|
10
|
446
|
185
|
153
|
108
|
75
|
1999.9
|
2
|
96
|
—
|
—
|
96
|
10
|
456
|
121
|
184
|
151
|
65
|
2000.9
|
—
|
—
|
—
|
—
|
—
|
11
|
506
|
202
|
122
|
182
|
58
|
2001.9
|
—
|
—
|
—
|
—
|
—
|
16
|
720
|
366
|
212
|
142
|
63
|
2002.9
|
—
|
—
|
—
|
—
|
—
|
22
|
1115
|
551
|
361
|
203
|
81
|
2003.9
|
—
|
—
|
—
|
—
|
—
|
26
|
1333
|
532
|
489
|
312
|
104
|
2004.9
|
—
|
—
|
—
|
—
|
—
|
30
|
1454
|
456
|
525
|
473
|
115
|
2005.9
|
—
|
—
|
—
|
—
|
—
|
30
|
1434
|
505
|
439
|
490
|
116
|
2006.9
|
—
|
—
|
—
|
—
|
—
|
29
|
1398
|
480
|
482
|
436
|
113
|
说明:1994~1998年含职业高中班数字。
(二)师资队伍
1998年5月,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黎里中学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全面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高中教师本科率为80%以上。是年起,在职本科函授掀起高潮,学校克服困难,每年安排教师参加专升本函授,有25位老师先后取得本科函授毕业学历证书。
2002年起,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新教师连续3年大幅度增加,学校成立青年教师指导委员会,健全完善师徒结对制度,建立教学基本功竞赛制度,帮助年轻教师成长。
2003年,有2名英国学生到校实习讲学。2005年,学校有1名英语教师被选派去澳大利亚进修。
2006年,在编教师总数10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7人,占6.6%;本科95人,占89.6%;专科10人,占9.4%;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资格16人,中学一级教师22人。
至2006年,曾在学校任职的中学高级教师:孔育才、王形彪、王志峰、王健民、王骏、平一德、孙夏林、朱小英、朱振林、朱新龙、汝友国、冷庆年、厐全观、张玉昆、张绍华、张海云、张留根、杨春琴、杨鑫生、沈海金、沈菊珍、陈文根、陈兆良、陈昌林、费正秋、倪龙泉、凌生荣、凌康楠、徐天林、翁泉林、钱昌基、屠元元、盛秉忻、黄国安、黄领浦、龚桂金、程家梁等。
(三)教育成果
2003年3月,学校被评为苏州市级重点中学。 是年12月,评为江苏省二星级高中。2003年2月,学校被命名为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是年8月,被命名为首批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2004年1月,评为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4月,被评为苏州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2002~2004年,教师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21人次,省级奖 11人次,苏州市级奖10人次;学生在学科竞赛、体育比赛中获国家级奖21人次、省级奖11人次,苏州市级奖10人次。
2005年7月,学校晋升为江苏省三星级普通高中。是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84人,其中本一3人,高考录取率93.6%,连续13年完成或超额完成吴江市教育局下达的本科上线指标。
至2006年,全校有1人被评为苏州市“十杰”校长,1人被评为吴江市“十佳”校长,1人获“吴江市劳动模范”称号;有吴江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1人,吴江市教(学)科能手6人,吴江市教坛(科)新秀7人,吴江市德育新秀1人。先后有1名教师被推选为吴江市党代表,3名教师被推选为吴江市人大代表,4名教师被推选为吴江市政协委员。
表14-7
1989~2006年黎里中学高中毕业生升学情况汇总表 单位:人
年份
|
本科录取人数
|
录取
总人数
|
年份
|
本科录取人数
|
录取
总人数
|
年份
|
本科录取人数
|
录取
总人数
|
1989
|
4
|
9
|
1995
|
1
|
17
|
2001
|
19
|
103
|
1990
|
2
|
10
|
1996
|
2
|
32
|
2002
|
7
|
69
|
1991
|
1
|
无资料
|
1997
|
8
|
27
|
2003
|
11
|
123
|
1992
|
2
|
8
|
1998
|
3
|
19
|
2004
|
50
|
229
|
1993
|
1
|
15
|
1999
|
25
|
61
|
2005
|
52
|
364
|
1994
|
6
|
21
|
2000
|
23
|
70
|
2006
|
32
|
326
|
(四)领导任职
1989~2006年,历任校长和党支部书记:翁泉林(1989~1999,校长;1996~1999,校长兼书记;1999~2000,书记),许勤斌(1989~1996,书记),张玉昆(1999~2000,校长;2000~2001,校长兼书记),孙夏林(2001~2006,校长兼书记)。
二、黎里第二中学
(一)概况
1977年夏,黎里公社中学成立,校址西新街南栅藻西浜。学校建平屋11间及800平方米操场1片。招收两年制初、高中各1个班级,学生112名,教职工8名。是年11月,黎里公社党委决定扩建公社中学,在操场北侧建造两层34间的教学大楼,建筑面积1433.7平方米,1978年8月,竣工交付使用。
1978年,黎里公社中学独立建制,受黎里公社和吴江县文教局双重领导。学校扩至5个班级,学生268人,教职工19人。10月,经镇团委批准成立共青团黎里公社中学支部。翌年,成立学校教育工会。
1980年起,学校不再设置普通高中班,初中实行三年制教学。1981年,学校接管农村4所联办初中,1983年在乌桥村增设乌桥联中。
1983年,黎里实行镇管村体制,学校更名黎里第二中学。是年,学校在吴江县机电公司大力支持下面向全县招收首届机械专业职高班1个,学制2年,学生44人。
1986年,经黎里镇党委批准成立黎里第二中学党支部,与黎里第二中心校党支部脱钩。
1988年学校占地10522.8平方米,建筑面积4995平方米,有教学楼1幢、实验楼1幢、宿舍楼2幢及内外操场。全校共17个初中班,696名学生;2个职高班,70名学生。
1991年9月,学校新建的教学楼交付使用。是年,联办初中全部并入校本部。全校初中班15个,学生771名,职高班2个,学生63名,教职工73名。
1991年起,学校停止招收职业高中班。从1983~1990年,学校每年招收1个职高班,开设贴近社会需求的机械、机电、财会等专业,为社会培养300余名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合格劳动者。
1996年,镇党委、政府决定易地重建黎里二中。1997年,投资800万元的新校舍竣工投入使用,学校占地面积26568平方米,建筑面积5968平方米,校址人民东路8号。
1998年,根据吴江市教育局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黎里中学初中段教学逐渐过渡并入黎里二中,2000年起,学校承担全镇初中教学任务。因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再次建造教学楼等建筑,以满足扩班需求。2001年,全校3个年级均实行十轨制。至2003年,学校有教学楼、实验楼、行政楼、师生宿舍楼、图书馆、食堂等校舍,建有专用操场,总建筑面积8631平方米。
2004年,吴江市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中小学校招收外来工子弟入学。是年,在镇政府支持下,经市教育局同意,利用原乌桥闲置校舍成立黎里二中乌桥教学点,招收外来工子弟初一新生108名(2个班),学校选派5名教师担任全部教学工作。随后,教学点逐年得到发展。
2006年秋,黎里二中共有37个教学班,1675名学生,在编教师总数98人,其中乌桥教学点5个班,213名学生。
表14-8
1989~2006年黎里二中教育事业规模情况表
年份
|
初 中
|
职业高中
|
教职
工数
(人)
|
校数
(所)
|
班数
(个)
|
学生
合计
(人)
|
其中
|
班
数
(个)
|
学生
合计
(人)
|
其中
|
一
年
级
|
二
年
级
|
三
年
级
|
一
年
级
|
二
年
级
|
三
年
级
|
1989.9
|
5
|
15
|
662
|
217
|
227
|
218
|
2
|
69
|
38
|
31
|
—
|
74
|
1990.9
|
5
|
15
|
675
|
265
|
229
|
181
|
2
|
69
|
31
|
38
|
—
|
75
|
1991.9
|
1
|
15
|
771
|
305
|
270
|
196
|
2
|
63
|
—
|
25
|
38
|
73
|
1992.9
|
1
|
17
|
849
|
301
|
311
|
237
|
1
|
25
|
—
|
—
|
25
|
74
|
1993.9
|
1
|
18
|
875
|
308
|
282
|
285
|
—
|
—
|
—
|
—
|
—
|
73
|
1994.9
|
1
|
19
|
886
|
336
|
305
|
245
|
—
|
—
|
—
|
—
|
—
|
74
|
1995.9
|
1
|
19
|
970
|
353
|
329
|
288
|
—
|
—
|
—
|
—
|
—
|
74
|
1996.9
|
1
|
17
|
839
|
194
|
342
|
303
|
—
|
—
|
—
|
—
|
—
|
72
|
1997.9
|
1
|
16
|
642
|
122
|
187
|
333
|
—
|
—
|
—
|
—
|
—
|
72
|
1998.9
|
1
|
17
|
731
|
432
|
118
|
181
|
—
|
—
|
—
|
—
|
—
|
71
|
1999.9
|
1
|
20
|
1097
|
551
|
427
|
119
|
—
|
—
|
—
|
—
|
—
|
73
|
2000.9
|
1
|
28
|
1510
|
550
|
542
|
418
|
—
|
—
|
—
|
—
|
—
|
86
|
2001.9
|
1
|
30
|
1588
|
499
|
548
|
541
|
—
|
—
|
—
|
—
|
—
|
93
|
2002.9
|
1
|
30
|
1532
|
499
|
497
|
536
|
—
|
—
|
—
|
—
|
—
|
91
|
2003.9
|
1
|
30
|
1575
|
544
|
542
|
489
|
—
|
—
|
—
|
—
|
—
|
94
|
2004.9
|
1
|
31
|
1401
|
421
|
493
|
487
|
—
|
—
|
—
|
—
|
—
|
98
|
2005.9
|
1
|
35
|
1682
|
657
|
512
|
513
|
—
|
—
|
—
|
—
|
—
|
97
|
2006.9
|
1
|
37
|
1675
|
552
|
644
|
479
|
—
|
—
|
—
|
—
|
—
|
98
|
(二)师资队伍
80年代,学校的师资队伍跟不上办学规模的发展,大部分教师来自小学,同时向社会招聘民办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校要求不达标教师参加高师函授或中学专业合格证书考试。至1991年,先后有16人取得大专函授毕业证书,3人获中学专业合格证书。1998年,全校有教师71人,其中本科4人,大专54人。是年起,学校鼓励教师参加本科函授,有26名教师先后取得本科函授毕业证书。
2000年,学校承担全镇初中段教学工作,连续数年班级数、学生数大幅度递增,教师也同步增加。2000~2005年,新增教师34人,同时向社会招聘代课教师。学校加强对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及时选配“导师”,组成师徒结对,实施“青蓝工程”。
2006年9月,全校在编教职工98人,编外代课教师16人,其中本科学历60人,大专学历33人;取得中学高级教师资格11人,中级职称30人。有苏州市学科带头人2人,吴江市学科带头人2人,吴江市级教学能手6人,吴江市教坛新秀3人。
至2006年,曾在学校任职的中学高级教师:王法根、包金林、朱建初、吴元钧、吴文沁、宋耕、李桂祥、沈琳、周为良、施兰红、赵泳棣、翁建华、翁海根、钱黎明、高春其、龚昱来、程良权、鲍嶶嶶、樊东林等。
(三)教育成果
1991年,学校被评为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2003年,被评为江苏省示范初中、苏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2005年,被评为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2006年,获“苏州市安全文明学校”“苏州市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称号,2005年、2006年,先后获“第四届中国青少年读写大赛”江苏省优秀组织奖和江苏省“中国青少年读写大赛”优秀组织奖;教师获省级荣誉1人次,苏州市级荣誉7人次。先后有1名教师被推选为吴江市人大代表,2名教师被推选为黎里镇人大代表。至2006年底,教师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5人次,省级奖12人次,苏州市级奖32人次;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20 人次,省级奖59人次,苏州市级奖41人次。
(四)领导任职
1989~2006年,历任校长、党支部书记:包金麟(1989~1997,校长兼书记);屠元元(1997~1998,校长);包金麟(1997~1999,书记);程良权(1998~2003,代理校长、校长、校长兼书记;2003年,书记);翁海根(2003,校长,2004~2006,校长兼书记,2006,书记);周为良(2006,校长)。
三、北厍中学
(一)概况
1958年9月,北厍中学创立。校址北厍镇柳宅内(今北厍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学校几经变迁。于1993年,易地建造新校舍,校址育才路28号。
2004年,学校占地面积44022平方米,建筑面积9313.7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14650平方米。学校共有教室25间,建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微机室、仪器室,美音劳等专用教室及食堂、宿舍等辅助设施,还装备闭路电视系统,建成校园网。2006年秋,学校共有25个教学班,1149名学生,其中初一9个班,451人,初二8个班417人,初三6个班281人;教职工人数88人,其中专任老师82人,大专本科以上学历71人,中学高级职称人数6人,吴江市学科带头人1人。
(二)教育教学
学校挖掘地方人文资源,以叶燮、柳亚子、张应春等北厍历史文化名人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情操。逐步形成“勤奋、务实、团结、进取”的校风,“诲人不倦、教人求真”的教风和“学而不厌、学做真人”的学风,并提出“正身养德、明理致远”的校训。
2004年、2005年,初三学生参加中考取得显著成绩,其中2005年全校参加中考成绩在600分以上的考生有68名,占考生总数的20.4%,有3名学生考入苏州中学国际班,沈雨茜以665分的高分获吴江市第一名。
2005年 5月11日,学校老门卫、老党员吴福生去世,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在其枕下留给学校的一封信及一叠现金和11张存单,信上恳请学校领导收下他的全部积蓄51500元,作为学校教学奖励基金。此举在全校乃至全市引起强烈反响,学校认真总结吴福生一生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工作的先进事迹,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开展向老党员吴福生学习的活动。时任吴江市委书记朱民就吴福生事迹作出批示,号召全市共产党员学习吴福生崇高精神。
2005年6月,学校在“希望书库杯”第四届中国青少年读写大赛中获江苏省优秀组织奖。是年8月,获2004—2005年度吴江市初中教学质量考核优良奖。2006年8月,获吴江市教学质量考核优良奖。
(三)领导任职
2004~2006年,历任校长、党支部书记:贝新华(2004~2006,校长),徐建方(2004~2006,书记)。
第四章 成人教育
第一节 农民教育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读书识字的人极少。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民文化,大力开展成年农民扫除文盲工作。1950年冬,吴江县文教科从黎里南新街小学抽调教师以大阳乡为试点,开办夜校,开展冬学活动,随后扩大到各乡。1964年起,各大队兴办业余夜校,重点组织青壮年入学,开设初小、高小班。
1975年,扫盲工作再度掀起高潮,至1978年,共计扫除15~40周岁的文盲1619人。
1983~1984年,全镇继续开展对壮年的扫盲工作,并以行政村为单位,村村开办夜校,经过2年努力,共计扫除文盲997名。是年,全镇非文盲率为89.2% 。
1989年8月,根据吴江县人民政府和文教局意见,在农村开展“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的“双学双比”活动。是年, 根据吴江县文教局工作意见, 自7月份起有计划地在农村开展扫除剩余文盲的工作,年底有46名学员符合脱盲要求。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镇15~40周岁人口中尚有502人是半文盲,非文盲率为97.31%。
1991年冬至1992年夏,黎里镇根据国家规定的高标准扫除文盲的要求(村达到95%以上,街道达到98%以上),全镇组织中小学、成教中心校、妇联等单位,对半文盲进行认真复查,分类指导,在南星、华字、南莺、西阳、渔业、蔬菜等村开展扫盲及查证验证工作。经过两年努力,共扫除文盲272人。1992年8月,经苏州、吴江两市联合验收组抽样验收,全部合格。至此,全镇非文盲率为99.03%。
1992年10月,经黎里镇教管会批准,全镇27个行政村相继建立村成人学校。各村成人学校均建立校委会,学校有固定教室、课桌和基本的电教设备,有办学计划,有兼职教师,同时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教学业务由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扎口管理。
1993年,全镇27所村成人学校开设人口科学知识、农业知识、妇女双学、脱盲巩固等短训班35期,参学人数1394人。乌桥村成人学校全年开办6期短训班,有206人次参加学习。1994年,乌桥村成人学校被苏州市教委评为苏州市合格村成人学校。
90年代后期,村成人学校活动逐渐淡化。2004年开始,启动村民学校组织各类教育活动。
第二节 职工教育
1951年,黎里镇兴办职工业余学校,又称职工夜校。入学对象为文盲、半文盲,设扫盲班及初小班,学习和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1952年起,职校分期分批开设扫盲班,至1958年,先后有320余名职工脱盲。
1965年,镇职校再次开办扫盲班,并开设高小和初中文化班,举办机械制图及电工班。1976年后,职工业余教育再度兴起。1979年,镇职校开办第一届中央电视大学电子、机械教学班。
1980年,黎里镇工会职工业余学校正式定名。
1982年,全镇在职工中进行初中文化补习,补习班由工会职校举办,或工会与镇工交办联合举办,也有各系统单独举办,初步形成一个职工教育网络。
80年代后期,职工教育转入技术学习阶段,各系统、单位先后建立系统内的职工学校或教育组织,逐步开展初级工、中级工的培训工作,镇职工业余学校做好配合工作。
1990年,黎里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在吴江机电公司的支持下举办为期3个月的中级技工培训班,吴江开关厂、吴江轴承厂、吴江煤矿电器厂、黎里农具厂等企业的20余名职工参加培训。
90年代初,随着乡镇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的职工教育开始启动,由镇成人教育中心校负责指导乡镇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工作。
1991年,吴江啤酒厂、吴江第二水泥厂等18家企业在厂内利用工前、工后时间组织职工进行安全消防、工艺质量、产品组装技术、保全工知识及妇女双学等培训活动,全镇2411名职工接受教育,培训覆盖率为全镇乡镇企业职工总数的83.3%。
1992年,经黎里镇教管会批准,在吴江啤酒厂、吴江第二水泥厂、创新厂、工业滤布厂、华联丝职厂、日化厂等12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中建立厂职工学校。各厂职工学校均建立校委会,学校有固定教室、课桌和基本的电教设备,有办学计划和兼职教师,同时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教学业务由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扎口管理。
1993年,12家厂职工学校共举办培训教学活动18期,参加学习的职工有1430人次。
1995年春,吴江啤酒厂委托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分批对全厂职工进行以厂规厂纪为主要内容的全员脱产培训,此举拓宽企业职工教育的新思路。是年夏,黎里电力站委托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以短训的办学方式在全体职工中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
1998年起,随着国营大集体、镇村企业转制工作的全面展开,企业职工学校名存实亡,职工教育主要由镇成人教育中心校组织实施,开展各类专业技术培训。
第三节 社区教育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简称《计划》)。该《计划》要求各地“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吴江市教育局按照省市主管部门意见,决定启动社区教育实验工作。2000年,黎里根据全镇所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提出“五校一馆”的社区教育实验模式,并被确定为吴江市社区教育实验先行镇。
“五校一馆”即镇党校、镇成人校、镇老年学校、镇人口学校、中小学家长学校以及柳亚子纪念馆。
1999年10月22日,黎里镇成立以镇长为组长,宣传、文教、科技、计生、司法、妇联、团委、劳动就业管理所、工业公司、农业公司、副业公司、街道、党校、成人校、老年学校、人口学校、中小学校及柳亚子纪念馆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的社区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成人校扎口管理。
2000年初,黎里镇社区教育工作在镇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全面启动。镇党校确定“理想、信念”这一主题组织全体党员分批进党校轮训,有1600余人参加学习;镇成人校面向务农群体进行农副业实用技术培训,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对基层干部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中长班和大中专学历层次的教育,有2000余人次参加各种教育活动;镇老年学校开设“理想、信念”“揭批法轮功”等13门必修课和“书画”“花卉”“老年人健康知识”等25门选修课,还成立歌舞队、腰鼓队、木兰拳操队、门球队等组织,开展集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活动,246名老年学员积极投入“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各种教育活动之中;镇人口学校全年组织12次新婚教育,4次孕产期培训,1次更年期培训,有2000余人次的新婚夫妇、适龄妇女接受婚育知识和健康教育;各中小学家长学校开展“家教经验交流”“家庭教育失当与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中如何加强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等讲座,有3000余人次的家长参加由中小学组织的家长学校;柳亚子纪念馆为黎里镇中心小学开展中华传统教育拟订计划、编写材料,同时,走出纪念馆在中小学生中宣讲柳亚子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有1000余名中小学生接受教育。据统计,全年参加“五校一馆”组织的学习教育活动达万余人次。
2001年,黎里镇社区教育工作进一步向社会辐射,充分利用公园、文化中心等场所开展健身、文艺活动;利用党校、中小学等体育活动资源举办象棋、兵乓球、篮球、门球、拔河等比赛及拳操训练。这些文体活动吸引一大批社区成员,为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作用。2002年6月,在苏州市终身教育工作会议上,黎里镇作为苏州市乡镇的唯一代表在大会上交流全镇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做法和体会。是年,黎里镇决定以镇党校、成人校为核心,成立黎里镇社区教育中心,进一步强化全镇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更好地发挥中心的职能作用。镇社区教育中心成立后,扩大教育的覆盖面,面向社区居民举办家庭烹饪、插花艺术等生活休闲类培训,利用节假日,面向中小学生举办英语、科技等培训班。
2001年11月,由镇成人校主持的水产示范基地经江苏省教育厅、农林厅、科技厅等五部门验收,被评为“江苏省乡镇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后,镇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决定将“示范基地”建设纳入社区教育范畴,从而形成“五校一馆一基地”的社区教育模式。
2002年年3月13日,吴江市政府在黎里镇召开全市社区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期间,黎里镇全方位展示全镇社区教育工作。
2004年初,社区教育向农村延伸,形成“社区教育中心—五校一馆一基地—村(市)民学校”三级教育管理活动网络,有效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2006年,全镇各教育点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教育活动,全年培训总量18489人次。是年11月,黎里镇社区教育中心通过省教委专家组对创建“省级社区教育中心”的评估验收。
第四节 黎里镇成人教育中心校
一、学校建设
黎里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创建于1981年夏,初名黎里公社成人教育中心校,是一所面向广大从业人员举办各类政治、文化、科技等知识培训的综合性学校。学校与黎里公社干部学校(后称黎里镇党校)实行“资源共享,两校合一”的建校模式,校址九南街花车大兴弄。1983年,镇乡合并,学校更名为黎里镇成人教育中心校(简称镇成人校)。
1986年7月,学校搬迁至人民中路3号新校址,学校占地4685.31平方米,建筑面积2048平方米。是年,学校进一步完善“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个阵地”的办学机制,健全由镇党委、政府等领导组成的组织机构。
1993年6月,根据吴江市教育局意见,经吴江市编制委员会批准,黎里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为单独列编的建制学校。此时,学校在编教师5人。
1991~1994年,学校在校门东侧建造一幢宿舍楼,扩建教学用房,形成两幢三层连通式教学楼,建筑面积增至2761平方米,同时配套计算机专用教室、语音教学室和餐厅等辅助设施。1999~2001年,又先后建立多媒体教学室和电子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累计投入150万元。
2003年12月,黎里镇、北厍镇合并。2004年初,北厍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并入黎里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原校址改名黎里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北厍教学点。
2005年,学校再次改善办学条件,改建校门,扩建校舍,更新教学设施。至此,全校区(含北厍)共有3幢教学楼、1幢宿舍楼,建筑面积4203平方米,有专用教室11间,计算机80台。
二、办学特色
(一)短期、中长期培训
学校发挥“两校合一”的优势,每年举办各类党员干部培训班、农副工三业技术培训班及岗前培训班。
1990年暑期,学校组织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参加为期7天的实用技术培训,有186人参加农业技术、林果技术、职业道德等知识的学习,领取岗位培训证书,此项工作持续10年之久。
1992年末,人口教育列入学校工作。学校被确定为江苏省P20项目(即人口教育)实验学校。1993年9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口基金高级项目官员安沙·爱里·康博士在时任国家教委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李家林及时任省教委副主任陈乃林等领导陪同下到学校考察评估P20项目实施情况,并给全镇计生干部作“人口与环境”的演讲。
1994年7月,学校举办由苏州职工大学老师执教的第一期计算机培训班,全镇27名从事人事、会计等工作的干部接受20天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1995年,学校引进计算机教师,建立计算机房,将计算机培训列为学校常设教学班,面向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开办计算机应用能力(办公自动化)考核培训班,年培训量100人左右。
1998年8月,经吴江市教委批准,委托黎里镇成人校承办吴江市计算机师资培训班,由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办公自动化专业教师担任主讲教师,来自全市中小学从事计算机教育工作的41名教师参加10天培训,学习windows95、word、excel、网络、多媒体技术等知识,此举开创乡镇成人校举办市级培训班的先河。
1999年起,学校根据省市教育部门要求,探索乡镇社区教育工作,逐渐形成“五校一馆一基地”的社区教育模式。
2000年,为贯彻实施省教委提出的“5112”教育富民工程,学校联合黎里镇水产技术推广站开展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品的养殖、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2001年12月,由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主持的水产示范基地,经省教育厅、农林厅、科技厅等五部门专家组成的评估小组验收,成功获得首批“江苏省乡镇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称号。2002年,学校引进翘嘴红白新品种,进行试验养殖,随后小范围推广。
2006年秋,有5000余人次的党员干部和从业人员参加各类思想政治理论、实用技术培训班。
(二)成人学历教学
学校积极开办学历层次的教学班,以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和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1989年起先后开办业余财会、企业管理等专业的电视中专班。1996年,面向企事业单位及农村基层干部开办业余高中教学班。1997年4月,黎里成人教育中心校经吴江市人事局批准,组建“经济管理大专专业证书”教学班,并委托苏州大学财经学院承担该班的教学工作。历时20个月,74名学员全部通过考试。1999年初,学校再次开办“经济管理专业证书”教学班,由苏州大学党校教师执教,有47名学员参加为期1年半的学习。
2004年起,学校挂靠南京财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江苏电视大学开办网络大专班。是年有282名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参加学习。2006年秋,全校有业余大中专班11 个,学员216人。
(三)职业教育
1989年开始,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办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电工”“财会”等专业职高班。1995年,学校挂靠省属中专苏州商校开办普通中专“工商财会”班,面向全市招收44名应届初中毕业生,毕业后全部由吴江市人事局安排就业。
1998年,学校与亚洲啤酒(苏州)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开办“酿造与营销专业”职高班,并特请江南大学轻工学院酿造专业老师执教专业课,40名学生毕业后经亚啤公司挑选,22名学生进企业工作。这种校企挂钩的办学形式为后续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1999年起,学校与苏州新区人力资源中心联合办学,连续开办5届“电子装配与电脑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职高班,毕业后由苏州人力资源中心推荐进苏州新区企业工作。2005年,学校进一步开拓办学思路,挂靠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办五年一贯制高职教学班。
2006年秋,全校有5个全日制教学班,学生195人。
至2006年,学校共开办13个职业高中班、9个普通中专班、1个高职班,为社会培养和输送613名具有一定专业和文化知识的专业人才和劳动者。
三、师资队伍
建校初,学校仅有3名教职工。1993年,学校单独列编成为一所建制学校后,办学事业不断发展,教职工逐年增加。2006年秋,全校教职工12人,其中专任教师10人,本科以上学历9人,获中学高级教师职称1人。
至2006年,曾在学校任职的中学高级教师:李晓英、肖耀华、郑九智、韩俊才。
四、教育成果
1991年,学校被省教委评为江苏省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1994年12月,被评为江苏省重点乡镇成人学校,2006年10月,通过省教委专家组对创建“省级社区教育中心”的评估验收。
至2006年,学校获省级荣誉2次,苏州市级荣誉7次,吴江市级荣誉5次;教师获苏州市级荣誉6人次,吴江市级荣誉18人次。1992年,吴江市教育局开始对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实行年度考评,学校连续15年获一等奖。在各类竞赛中,教师获苏州市级奖3人次,吴江市级奖7人次;学生获吴江市级奖27人次。
五、领导任职
1989~2006年,历任学校负责人:计良荣(1989~1990,负责人,辅导员)、吴仲文(1990~1991,负责人,辅导员),肖耀华(1991~1993,负责人,辅导员;1993~1998,校长,1998~2003,校长兼书记,2003~2005,书记),仲新民(2003~2005,校长,2005~2006,校长兼书记)。
表14-9
1989~2005年黎里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办学情况统计表(一)
年份
|
培训班
|
业余学历班
|
期数
(期)
|
人数
(人)
|
中专
班数
(个)
|
人数
(人)
|
大专
班数
(个)
|
人数
(人)
|
本科
班数
(个)
|
人数
(人)
|
1989
|
42
|
1735
|
1
|
12
|
—
|
—
|
—
|
—
|
1990
|
38
|
2685
|
1
|
12
|
—
|
—
|
—
|
—
|
1991
|
37
|
3320
|
2
|
27
|
—
|
—
|
—
|
—
|
1992
|
37
|
2629
|
2
|
27
|
—
|
—
|
—
|
—
|
1993
|
51
|
3104
|
2
|
36
|
—
|
—
|
—
|
—
|
1994
|
37
|
3507
|
1
|
19
|
—
|
—
|
—
|
—
|
1995
|
39
|
4837
|
1
|
19
|
—
|
—
|
—
|
—
|
1996
|
36
|
3579
|
—
|
—
|
—
|
—
|
—
|
—
|
1997
|
35
|
4810
|
—
|
—
|
1
|
75
|
—
|
—
|
1998
|
35
|
3922
|
—
|
—
|
1
|
75
|
—
|
—
|
1999
|
36
|
5029
|
1
|
59
|
1
|
48
|
—
|
—
|
2000
|
35
|
3508
|
1
|
59
|
1
|
48
|
—
|
—
|
2001
|
32
|
3688
|
2
|
58
|
—
|
—
|
—
|
—
|
2002
|
46
|
3751
|
1
|
40
|
—
|
—
|
—
|
—
|
2003
|
43
|
3610
|
3
|
84
|
—
|
—
|
—
|
—
|
2004
|
52
|
4856
|
9
|
207
|
10
|
282
|
1
|
15
|
2005
|
57
|
4994
|
8
|
170
|
8
|
194
|
1
|
13
|
2006
|
—
|
—
|
9
|
196
|
2
|
20
|
1
|
28
|
表14-10
1989~2006年黎里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办学情况统计表(二)
年 月
|
全日制学历班
|
职高
班数
(个)
|
人数
(人)
|
中专
班数
(个)
|
人数
(人)
|
大专
班数
(个)
|
人数
(人)
|
1989.9
|
1
|
26
|
—
|
—
|
—
|
—
|
1990.9
|
1
|
26
|
—
|
—
|
—
|
—
|
1991.9
|
1
|
26
|
—
|
—
|
—
|
—
|
1992.9
|
1
|
22
|
—
|
—
|
—
|
—
|
1993.9
|
1
|
22
|
—
|
—
|
—
|
—
|
1994.9
|
2
|
62
|
—
|
—
|
—
|
—
|
1995.9
|
1
|
50
|
1
|
44
|
—
|
—
|
1996.9
|
1
|
50
|
2
|
86
|
—
|
—
|
1997.9
|
—
|
—
|
3
|
117
|
—
|
—
|
1998.9
|
1
|
44
|
2
|
73
|
—
|
—
|
1999.9
|
2
|
64
|
2
|
73
|
—
|
—
|
2000.9
|
3
|
95
|
1
|
31
|
—
|
—
|
2001.9
|
3
|
82
|
—
|
—
|
—
|
—
|
2002.9
|
4
|
138
|
—
|
—
|
—
|
—
|
2003.9
|
4
|
159
|
—
|
—
|
—
|
—
|
2004.9
|
4
|
140
|
1
|
36
|
—
|
—
|
2005.9
|
2
|
67
|
2
|
79
|
1
|
42
|
2006.9
|
1
|
28
|
3
|
125
|
1
|
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