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二轮修志 >> 黎里镇志 >> 第十八卷 社会

第十八卷 社会

2014/12/2 10:33:23    作者:  来源:  吴江区地方志办公室    【字 号:  】   点击量:4357

第一章 人民生活

第一节 农村居民

一、农民

(一)经济收入

新中国成立前,贫农、雇农、下中农多数种租田。丰收年一般每亩单产“双石头”(合300斤),夏秋两熟仅约400斤,每年秋收后要交租米,丰年勉强能保住口粮。逢旱涝病虫等灾荒年景,口粮也成问题,须外出做长工或帮短工糊口。

新中国成立后,经土地改革及农业合作化,农产品产量提高,农民生活不断改善。1957年,社员人均年收入51.2元。1970年,社员人均年收入10727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生产发展较快,乡、镇、村大办工业,社员人均年收入迅速增加。1983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增至363.77元。1985年,国家将粮食、棉花的统购派购改为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生猪、水产品、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销售实行市场调节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1988年,农民人均年收入1020.9元,其中史北村人均年收入最高,为1347元。80年代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日益增多。据对黎锋村调查,至1990年底,全村238829人,计有自行车599辆、电视机274台(其中彩色电视机44台)、电冰箱11台、洗衣机119台、电风扇473台、缝纫机207台、电饭锅165只、收录机125台、录像机10台、手表632块、脱排油烟机2只、摩托车5辆。1998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2003年,农业税实行先征后补,农民实际承担农业税为零,直接减轻农民负担。2004年,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落实到位,种粮农民收入大为增加,农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05年,据对乌桥、雄锋、方联、建南4个村50家农户家庭基本情况的随机调查,获得相关数据。人员构成:总人口为185人,户均3.7人;其中务农57人,务工73人,经商10人,求学28人,须子女负担的老人17人。收支状况:全年总收入261.63万元,户均收入5.2326万元,人均收入1.4142万元;全年总支出184.178万元,户均支出3.6836万元,人均支出9956元。家庭财物:共拥有轿车6辆、其他汽车1辆、摩托车50辆、电动车39辆,电脑35台、照相机5台、彩电93台、组合音响16台,空调73台、冰箱50台、洗衣机46台,固定电话52部、手机88部、小灵通32部,微波炉37台、电磁灶16台、太阳能淋浴器18台、燃气淋浴器20台。46户农家使用瓶装液化气。

(二)住房建设

80年代以来,农户普遍改造旧房,多数农户兴建新房,19811988年,农村新建房1.79万间,其中大多数为楼房,或两楼两底,或三楼三底。期间,黎锋村私人建房771间,建筑面积20989平方米,其中楼房面积17899平方米。更有部分农户自建水塔,备有抽水机和水箱,自装自来水。至1988年末,农村总计有私房30323间,其中住宅28488间。至1992年,共5585户农民翻建新房。19951996年,有859家农户新建房屋,楼房占有率从68%增至80%。同时,卫生设施进入农家,室内外装饰日趋讲究。2000年后,农村建房逐渐减少,一部分事业有成、先富起来的农民纷纷在镇区购买商品房,或在镇郊置地建别墅。2005年,据对乌桥、雄锋、方联、建南4个村50家农户家庭住房类型调查:自建普通楼房39户(自建普通楼房户中再购买商品房的4户,再建别墅的2户),自建别墅10户,购商品房5户,仍住平房的2户;住房总面积10115平方米,户均202.3平方米,人均住房54.68平方米。

18-1                2000年黎里镇农业村人均纯收入情况表

村名

人口(人)

人均纯收入(元)

村名

人口(人)

人均纯收入(元)

村名

人口(人)

人均纯收

入(元)

东阳

616

5406

史北

994

4979

斜网

901

5264

西阳

771

5281

南星

835

5630

黎锋

708

5741

黎泾

649

5432

欲字

865

4954

何扇

525

4879

下丝

581

5170

华字

1244

4940

富阳

841

5036

甘南

701

5164

南莺

678

5038

汤角

921

5667

建民

953

5235

大联

1001

5612

青石

938

5198

黎东

449

5412

群联

887

4884

益丰

1072

5069

雄锋

1231

5196

新方

952

5144

乌桥

1528

5627

奇士

1075

5177

四联

584

5615

傅家浜

137

5346

18-2              19892005年黎里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表            单位:元

 

人均纯收入

 

人均纯收入

1989

1054.92

1998

5113

1990

1064.47

1999

5200

1991

1087

2000

5300

1992

1388

2001

5592

1993

2010

2002

5920

1994

3100

2003

6721

1995

4069

2004

7265

1996

4609

2005

8427

1997

5000

 

二、渔民

19521953年,黎里渔民300多户成立渔民协会筹备会。1958年,分散下放在各农村高级社的渔民回归,组建黎里人民公社捕捞大队。渔民一户一船,个体劳作,捕得鱼虾归集体,每个劳动力每天领取伙食费,年底由大队集体分红。60年代,渔业经济核算方式改为核定指标、上交积累。1969年,大坪荡围垦,组织部分劳动力改渔务农。70年代,渔业大队先后开办电木粉厂、绿纱厂等集体企业,以安置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渔业经济核算方式变更为按任务上交水产品、按劳动力上交积累,剩余鱼虾允许自由买卖,渔民手中攒有“活络”钱。1973年,吴江县渔业改革委员会组织渔民陆上定居,每建1间房屋补贴100元;渔业大队在镇东统一建造住房200间,称渔业新村,渔民从此结束泊居生活。改革开放后,渔业村逐步完善渔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渔民经济收入大幅增加。19781980年,渔业村人均收入列全公社之首。1985年,根据农业有关政策和渔业生产特点,全镇13个外荡约4700亩水域承包给渔民,政府跟渔业村订立为期6年的渔业承包合同。19861987年间,渔业村接通自来水。90年代,渔民从捕捞、养殖等传统劳作转变为养殖承包及短途贩运,而年轻一代大多放弃祖业,进厂当工人,有的自己办工厂。2003年,渔业村并入黎花村,是年人均纯收入为6872元;2004年、2005年,黎花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428元、8616元。2005年,据对梨花村34户渔民的随机调查,获得相关数据。人员构成:总人口为146人,劳动力114人,其中从事渔业生产57人(包括承包养殖、个体捕捞等)、经商21人(包括在农贸市场设摊贩卖鱼虾等)、务工34人、其他工作2人。住房类型:28户自建楼房(其中1户自建楼房外还购买商品房),1户建别墅,4户购买商品房,2户仍住平房;住房总面积2795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19.14平方米。收支状况:全年总收入171.64万元,户均收入5.0482万元,人均收入1.1756万元;全年总支出139.04万元,户均支出4.0895万元,人均支出9524元。家庭财物:共拥有汽车5辆、摩托车24辆、电动车27辆,电脑10台、彩色电视机52台、组合音响和照相机各1台,空调38台、冰箱25台、洗衣机26台,固定电话26部、手机63部、小灵通2部,微波炉23台、电磁灶1台、太阳能淋浴器2台、燃气淋浴器23台。34户渔民全部用上瓶装液化气。截至2005年,渔业村考上中专、大学的有40多人。253户渔民中,248户住进楼房,其中15户新建别墅。渔民的生产方式发生根本转型,仍以捕鱼、扒贝类为生者仅2030户。

18-3          19902002年黎里镇渔业村经济发展情况表

年份

户数(户)

人口(人)

副业总收入

(万元)

工业总收入

(万元)

人均纯收入

(元)

1990

230

882

167

55

1008

1991

231

904

230

92

1029

1992

919

84

115

1299

1993

236

940

269

465

1850

1994

238

970

380

306

2564

1995

238

984

471

334

3758

1996

236

991

537

344

4439

1997

237

984

1022

60

5338

1998

247

992

2094

268

5737

1999

247

970

2642

206

6300

2000

248

963

1587

675

6288

2001

249

961

1822

949

6633

2002

250

957

2410

625

6711

第二节 市镇居民

一、经济收入

新中国成立前,市镇居民生活困苦。小型工厂、手工作坊或商店中的工人,月薪仅58斗粳米。且物价一日数涨,工资到手时,往往已大打折扣。工人以极微薄的工资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收入低廉而劳动强度极高,尤为源兴油坊的工人每天须挥动30余斤的木柄石榔头,锤打已碾碎的菜籽2000余次,每天劳动14小时以上。工人一旦生病,不但医药费无着,且因此而被辞退,常受失业的威胁。女工失业可能性更大,往往生小孩后即失业。小商小贩资金不足,市场受大老板操纵,生意难做,物价一日数涨,往往售出商品后,补不足原有商品。一般职员及学校教师,多数月薪1石余粳米,少数稍高者不过2石。亦因物价猛涨而使所得工资大打折扣,维持温饱也很勉强。

新中国成立后,实现合作化及对私改造,市镇居民中就业人数比例上升,职员及工人工资逐年提高,生活逐年改善。1958年起,实行退休及保养金制度。1965年,职工人均月工资为34.12元,197944.62元。至80年代,绝大多数家庭为夫妻俩负担1个独生子女,家中老人多数享受退休金或保养金,无须子女负担。1983年,职工人均月工资为53.1元。1985年,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俗称“套改”)。随后,工厂企业、商业财贸等部门职工的工资相应作出调整。1987年,职工人均月工资为96.66元。1988年,黎里城镇职工人均年工资1371元。职工工资的增长,加上家庭就业人数的增加,市镇居民家庭的生活状况明显改善,家庭财产亦相应增多。1990年,据对镇上居民245616人的调查,这些家庭有自行车253辆、电视机225台(其中彩色电视机116台)、电冰箱94台、电风扇489台、洗衣机131台、缝纫机166台、脱排油烟机14台、电饭锅78只、收录机102台、录像机8只、摩托车3辆、手表506块、微波炉1台。

1994年,全镇企业职工全部参加养老保险。是年,市属企业以上单位进行工资制度改革,职工年人均收入从1993年的3360元增至4328元;同时调整退休职工工资待遇,人均月增40元。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正式实施,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城镇企业职工实行一体化养老保险。是年,市镇职工人均收入6100元,退休职工养老金人均月增62.17元。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2005年为16250元。2006年,据对兴黎、黎新、振黎3个社区50户城镇居民家庭的随机调查,获得相关数据。人员构成:总人口145人,户均2.9人;其中在职66人,待岗13人,退休35人,求学25人,无退休金者6人。收支状况:全年总收入253.31万元,户均收入5.0662万元,人均收入1.747万元;全年总支出167.8021万元,户均支出3.356万元,人均支出1.1573万元。家庭财物:共拥有轿车7辆、摩托车29辆、电动车19辆,电脑34台、摄像机2台、照相机19台、彩色电视机89台、组合音响16台,空调96台、冰箱50台、洗衣机51台,固定电话49部、手机70部、小灵通22部,微波炉48台、电磁灶11台、太阳能淋浴器5台、燃气淋浴器32台。49户家庭炊事等使用瓶装液化气。

二、居民住宅

新中国成立前,黎里居民住宅均为砖木结构。市镇居民居住条件较差,源兴油坊为尤,夜间,工人均睡厂房背后的阁楼上,阁楼下堆放菜籽,菜籽发热,阁楼低矮,工人睡下挤在一起,酷热难当,难以安睡。新中国成立初期,黎里区(镇)人民政府接收国民党政府房产、祠堂、庙宇、公产及土改、镇反运动中依法没收的房产,收为公产,此类公房除安排区、镇人民政府机关和有关部门使用外,亦安排一部分出租。19655月,黎里镇成立房管所。全镇居民住房部分为私房,大量租住国家公房。一应租赁、维修事务由镇房管所负责。1982年,因落实房改政策,根据县计委批复,黎里供销社、运输航快社、机电站、环卫所、国营百货、五交化、商办、中学、医药商店、镇机关等单位通过上级拨款或自筹资金,委托房产开发公司、房管部门或与其联合建造职工宿舍,作为福利分配给干部、职工。1984年,南港新村、罗汉新村、人民路小区、兴黎小区等居民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坐落在新镇区的罗汉新村为居民住宅集聚区,占地270余亩,新村一区、新村二区的建筑总面积51690平方米,总投资2186万元。1988年,黎里油脂化工厂(即原源兴油坊)全厂60%工人及家属入住新建宿舍,除厂建宿舍5800平方米外,有9户私人建房562平方米,其中430平方米为楼房。至1989年底,罗汉新村共售出商品房294套,其中161套(建筑面积11956平方米)由企事业单位购入,作为福利房分配给职工居住。从此,市镇职工的住房紧张状况发生根本变化,多数居民住房宽敞,住房布置开始讲究美观舒适,墙壁饰以涂料、墙纸,地板涂漆,有的铺塑料地毯、化纤地毯或羊毛地毯,也有以条木镶嵌地板。厨房及卫生间墙壁贴瓷砖。

1993年,市镇行政事业单位率先实施优惠售房。随后,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全镇各单位将历年已分配给职工的住房按政策优惠出售给职工,福利分房时代结束。住房制度的改革,改变古镇住宅格局,老一辈人多租住弄堂内老屋,或安居祖传院宅;年轻一代绝大部分住进新建的商品房。2006年,据对兴黎、黎新、振黎3个社区50户城镇居民家庭的住房类型调查:原有私房10户,自建楼房6户,自建别墅3户,租赁公房5户,租赁私房1户,房改房9户,购买商品房16户。

18-4                20022005年黎里镇社会事业发展情况表

      

单位

2002

2003

2004

2005

小汽车拥有量

498

1040

1200

1420

固定电话装机(黎里)

11230

13210

14287

13260

移动电话拥有量

8128

15892

16778

17225

参加养老保险人数

17910

26822

31380

32979

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数

22460

42333

41310

40410

参加医疗保险人数

7790

13502

14003

15217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数

189

531

692

619

人均日生活用水量

95

110

110

110

绿化覆盖率

%

40

42

42

46

生活用燃气普及率

%

92

92

95

95

城镇有线电视入户率

%

80

80

82

90

互联网用户(黎里)

189

614

1235

2417

污水处理率

%

80

92

95

95

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

%

100

100

100

100

公共绿地面积

公顷

8

20

21

23

 

 

 

18-5          19922005年黎里镇居民储蓄年末存款情况表

年份

居民年末储蓄

存款余额(万元)

人均储蓄额(元)

年份

居民年末储蓄

存款余额(万元)

人均储蓄额(元)

1992

6062

1560

1999

36340

9789

1993

8966

2306

2000

38414

10354

1994

12005

3188

2001

45110

12251

1995

17390

4620

2002

48248

13188

1996

20830

5537

2003

98383

15444

1997

30267

8068

2004

99665

15631

1998

34101

9130

2005

104276

16360

第二章 劳动就业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黎里镇劳动与社会保障所

197910月,黎里镇劳动服务公司成立,办公地点在镇政府,负责人张钰明。公司属镇办集体所有制性质,业务上受县劳动部门指导。劳动服务公司负责待业人员的教育管理、技术培训、就业安置等。1986年,公司搬迁浒泾路26号(原镇工业公司址,现大润发超市北),杨丽娟任经理。19925月,劳动服务公司更名为劳动就业管理所,杨丽娟改任所长。19934月,建黎里镇城镇职业介绍所,与劳动就业管理所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均为市属集体事业单位。19963月,黎里镇第二劳动服务公司并入黎里镇劳动就业管理所,杨丽娟任所长,王浩明、鲍玲玲任副所长。合并时体制仍为大集体事业单位,经济独立核算、自收自支、自负盈亏。19977月,根据省编制委员会、省劳动厅苏编〔1996121号文件精神,更名为黎里镇劳动管理服务所(简称劳动所),体制转为全民事业单位,镇职业介绍所同时转为全民事业单位。镇劳动所实行市劳动局与所在镇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市劳动局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20002月,成立黎里镇劳动监察中队,杨丽娟任中队长。200110月,市劳动局与社会保障局合并,镇劳动所更名为劳动与社会保障所,副所长陆建新主持工作。后所址迁至人民东路新时代小区西(原黎东村委会)。黎里镇劳动与社会保障所主要职责为安排城镇初高中(含职业中学)毕业生就业、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劳务服务、调解劳资纠纷工伤事故等。2002年起,增设社会保障窗口服务。2003年底,北厍劳动与社会保障所并入;20043月,副所长倪富根主持工作;200510月,副所长武秋官主持工作。200610月,黎里镇劳动与社会保障所并入汾湖镇劳动与社会保障所,黎里在街道办事处设劳动保障办公室,负责人潘巧根。

二、黎里镇劳动就业管理所

198411月,经吴江县劳动局批准,黎里镇第二劳动服务公司成立,经理王浩明。公司借用村办工业公司的一间房屋(现大润发超市南、浒泾南路86号)办公。1986年,公司在人民中路南侧(原黎东村)征地,建三楼三底房屋一幢,作办公用房。19934月,公司建立农村职业介绍所。

第二劳动服务公司的主要职责:代为社队企业招工,负责职工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安置、企事业单位“四工”(农村合同工、季节工、费用工及劳务承包工)使用管理、搬运装卸劳务管理、外来人员用工管理等。

19963月,根据吴江市编制委员会意见,第二劳动服务公司并入黎里镇劳动就业管理所,实行“一套班子、一块牌子、一体办公”。原机构自行撤销。

第二节 就业安置

一、下放人员安置

60年代初,黎里镇下放职工320422人,其中76106人下放外省市,其余均下放当地农村。下放职工中,有3人后来作退休处理,26人于1987年以前顶班上迁或其他原因上迁,2人于1987年以前死亡,119189人于1987年上迁为城镇户口。此外,有外省市人于60年代初下放黎里农村计6569人。1979年后,60年代精简下放人员回城镇,大部分安置就业。

二、城镇知识青年就业

新中国成立后,就业被列为政府施政的要端。50年代末,黎里掀起大办工业热潮,收入低、覆盖广为当时主要就业情况。60年代初,企业整顿,城镇初、高中毕业生就业困难。1962年起,黎里历年有知识青年下放农村。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积聚的“老三届”插队落户;此后陆续有城镇知识青年插队农村(黎里公社、横扇公社),或到苏北大丰建设兵团,仅有少量初高中毕业生留镇就业。197211月累计,黎里镇下放农村知青759人,苏州市知青下放黎里农村145人。19751977年,又下放知青264人。其后,就业形势好转。红旗化工厂、针织一厂、轴承厂等县属大集体单位从盛泽等地招收学徒工。1978年以后,知识青年返城就业。至1980年,下放知识青年就业安置基本解决。

1980年后,劳动部门实行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的“三结合”管理方式。1984年起,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安置办法。是年,黎里城镇应届、历届初高中毕业生104人,安置101人,就业率97.1%1990年,黎里城镇待业青年136人(其中应届初高中毕业生96人)。劳动服务公司组织招工单位择优录取,至年底共招收培训工106人(应届毕业生66人)。是年,《江苏劳动》杂志第8期介绍黎里镇积极做好城镇就业工作情况。1991年,安置就业201名,安置率99.5%1993年,安置就业101人(当地就业59人,异地就业42人)。1996年,安置就业79人,人员去向为松陵、盛泽、芦墟三资企业和黎里镇办企业。1999年起,报名登记的待业青年须参加培训、考试,取得“就业指导培训合格证”。19992001年,共办理城镇失业青年登记428人,安置就业246人。20021月,镇党委、政府印发《黎里镇劳动就业有序化工程实施意见》,并成立领导小组。要求招工单位按《劳动法》规定,与被招录员工订立劳动合同。是年,劳动保障所发布招工信息50次,举办劳动力市场41期,安置市镇失业青年39人、失业职工239人,农村劳动力就业88人。2003年,就业重点转移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年,全镇失业青年258人、失业职工249人得到安置。2004年,以全镇4个社区、13个街道、22个行政村为依托,开展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实施城乡统筹就业,完善动态就业管理服务网络。

三、城镇职工再就业

1988年起,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滑。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黎里部分工厂、商店的经营机制先后发生或被兼并、或所有制转换等重大变革,有的甚至破产歇业,企业职工出现内退(即未到龄退休)、下岗或失业等现象。

1998年,市政府召开全市再就业工作会议。黎里各单位在实施改制的同时,发展生产和经营,让部分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1999年,黎里劳动管理服务所办理失业职工登记230人,向222人发放失业救济金285730元,为27户私营业主办理报批手续,为57人办理经商手续。20004月,黎里镇成立吴江市第一家“再就业联谊会”,编辑印发《再就业》专刊,介绍原工业滤布厂张国荣以一技之长从事纺织牵经、被评为省再就业工作先进个人,原针织一厂徐家华、金文英夫妇自力更生创办家华馄饨店等再就业的实例,引导下岗职工自谋职业。至年底,464人相继走上新的工作岗位。20012002年,办理终止、解除劳动合同和破产企业人员登记861人,实现再就业608人。

2003年,根据江苏省《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意见》,黎里镇成立由党政领导任组长的再就业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劳动与社会保障所建立下岗失业人员普查登记制度,完善再就业服务体系,鼓励企业腾出岗位参加就业岗位援助活动,在录用人员中优先考虑下岗失业职工。11月,劳动保障所与镇妇联开展“架金桥,促就业”援助活动,组织13个骨干企业提供72个岗位,为失业女性提供再就业机会,市妇联、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领导到现场指导。是年,发布用工信息60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507张,通过劳动力市场录用失业职工249人。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所为294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全年失业人员再就业458人,其中安置“4050”(指女性40周岁、男性50周岁以上大龄失业者)人员149人。

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70年代,黎里公社农具厂、耐火电瓷厂、创新塑料厂、第二水泥厂、丝织一厂等社办企业发展迅速,同时队办工业初露端倪。80年代,印染厂、第三水泥厂、啤酒厂、玻璃瓶厂、瓶盖厂相继建成投产,新兴的日化行业充分利用改革开放和黎里镇地理优势,与周边大中城市企业横向联系,乡镇工业、村办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给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广阔空间。1988年,全镇共有镇(社)办企业25家、村办企业119家,职工10881人。

1990年,第二劳动服务公司工作人员下村走访,对农村初高中生进行统计、造册,从户口簿摘录农村青年年龄及工作状况,对农村富余劳力调查摸底、建立台账。据统计,全镇1625周岁的农村富余劳力有581人。19901993年,全镇转移和输送农村富余劳力841人,办理全民、集体企业合同制工人39人,签订各类劳动合同1060份。19934月,黎里农村职业介绍所成立。8月,联合国劳工组织亚太地区开发负责人戈汉姆到黎里考察调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19992001年,农村失业青年登记共221人,参加就业前公共课培训、考试97人,安置就业159人。2002年,安置农村劳动力就业88人。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对全镇22个村进行劳动力资源调查,同时在北厍川心港村举办首届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指导培训班,随后在全镇农村推开。据统计,全年共举办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22期,培训人数1352人,实现培训合格率、转移就业率两个100%

第三章 社会保障

第一节 职工劳动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实现工商业、手工业合作化及对私改造后,职员及工人生活逐年改善。1953年,全镇国营工业、公私合营工商企业、县属集体工厂先后实行集体劳动保险合同制度。1958年,国家机关和国营、公私合营的企业、事业单位施行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19731月,县属集体企业参照全民企业试行退休制度。1978年,放宽企业工人退休条件,提高其退休待遇。19855月,推行劳动合同制暂行办法。是年,劳动合同制工人的劳动保险由原来企业统包改为社会保险。合同制工人工作期间享受与固定工相同的保险福利待遇,由用工单位按合同制工人人均月工资(税前)的18%提取,医疗保险金每人每月2元,向县人民保险公司缴费投保。

1993年,企业将职工失业保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年,黎里镇劳动管理所共收缴41个单位(其中全民企业25个、集体企业16个)、13284人次(全民3461人次、集体9823人次)职工待业保险金79704元(全民58938元、集体20766元)。19951月,实行吴江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标准为每月210元。1999年,企业确立以劳动合同制为标志的新型劳动关系,统一按工资总额的3%征缴失业保险金,其中个人负担1%。是年,黎里劳动就业管理所收缴25个单位失业保险金193372.97元。

2001年,黎里镇各类企业将工伤保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2002年底,全镇1512人办理工伤保险。是年,劳动保障所共办理劳动合同鉴证3731份,其中私营企业2798份,乡镇企业519份。2003年,劳动保障所办理劳动合同鉴证2926份,其中国有企业31份、集体企业177份、私营企业2582份、镇办企业19份、个体8份、三资企业109份。2004年,劳动保障所开展专项监察5次和巡视监察6次,涉及全镇356家用人单位、24866名员工,为370名职工追讨拖欠工资310万元,查处非法招用童工7名,督促用人单位为5236名职工补办用工手续、签订劳动合同。全年受理劳资纠纷131起,调处群体性纠纷41020人次。

第二节 城乡养老保险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发生变化,以家庭赡养老人的传统方式逐渐改变。1990年,镇劳动服务公司筹集收缴劳动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基金,全民、集体共48个单位、365人,缴费81470.72元。1991年,黎里劳动就业管理所收缴54家单位、401人的企业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基金100020.84元。1992年起,全镇增设农村新婚夫妇养老合作保险。199311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由原来国家、企业统包改革为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共同负担。是年,民政局提出在全市建立残疾人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1994年,全镇企业职工全部参加养老保险。19957月,企业职工实行统一提基数、统一提比例、统一计发办法、统一调度使用、统一实施管理的一体化养老保险办法,缴费比例统一为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税前)的23%,其中企业缴纳20%,职工个人缴纳3%

200011月,黎里镇扩大社会保障面,要求各类企业(重点是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必须依法为全部职工办理养老保险。2001年,镇劳动就业管理所经办社会养老保险33个单位、777人,个人投保35人。200210月,吴江市政协十一届第四十五次主席团(扩大)会议提出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议案。年底,全镇1512人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其中托档人员859人,老镇办企业职工191人。是年,办理养老保险扩面1100人。截至2003年底,吴江共出台农村养老保险险种12个,但多为单项性、商业性、补充性保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20043月,吴江市人民政府印发吴政发〔200420号文件,按照“低标准、广覆盖、有补贴”的原则在全市推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文件规定,对于200411日以前年满6055周岁的男、女农民,只要其所有直系亲属已参加城镇或农村养老保险,可直接领取每月基础性养老金80元;对于劳动年龄段人员,农民每年只要负担40%的缴费,市、镇两级财政各为其负担30%的缴费,就可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到龄时即可领取养老金。黎里全镇22个村、10090户、36938人中确定符合政策条件的参保对象为25707人,按照自愿原则,截至年底共有11673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并有7874人实质性享受农村养老保险待遇。200510月起,依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明确我市渔民参保问题的通知》,到龄渔民直接享受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未到龄渔民按照自愿原则,可继续参加“农保”,到龄后按规定享受相关养老待遇。

第三节 土地换保障

2004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吴江市已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的意见(试行)》,对20031231日前因征地而导致失地的农民,到达养老年龄时,除可领取基础性养老金80元外,政府给予失地养老补贴,将其养老金补足到220元,使被征地农民“失地有保”;对于2004年起的新征土地,实行“征地必保”;对16周岁以上的新失地人员,按每人2万元的标准缴纳其“土地换保障”的投保基金,到龄时,至少可领取每月220元的养老金,并继承2万元的投保基金。黎里全镇308个村组,共有8125人被纳入“土地换保障”范围。按20031231日的统计口径,属第二年龄段的有5851人,第三年龄段的有2284人。土地换保障基础性养老金和失地补贴每月享受180元的有3021人,月享受200元的有3030人,月享受220元的有2074人。

第四章 医疗保健制度

第一节 公费医疗和职工医疗保险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机关、全民事业单位实施公费医疗,集体企业也逐步施行劳保医疗,职工因工、因病死亡,发给一定的丧葬费,并对直系供养的家属按月发放抚恤费。195211月,黎里镇实行公费医疗制度。公费医疗享受对象为黎里镇(包括乡)机关、事业单位正式编制人员、离退休人员、国家财政预算内休养者和二等乙级以上革命残疾军人。公费医疗者至规定医疗机构就诊,转诊需逐级,医疗费全部报销。1986年,公费医疗制度实行改革。由单位包干,享受公费医疗人员国家每人每年拨给60元,超支部分由地方财政补贴或单位解决。1988年,黎里镇享受公费医疗341人。1989年,吴江县公费医疗委员会办公室发放“吴江县公费医疗病历卡”。享受公费医疗人员住院治疗仍采用记账方法,医药费继续实行单位总额包干、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办法。

1995年,享受公费医疗人员每人全年经费调整为110元。

199741日起,吴江市进行公费医疗制度改革,在机关事业单位试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黎里镇机关及所属公司、学校、税务、银行(部分)、医院、邮电等单位参加。职工医疗保险费来源,由参保单位按上年在职职工缴费工资总额的12%交纳保险费,职工本人按上年缴费工资总额的1%,缴纳给吴江市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医保基金中心给参保人建立个人医疗账户,并发卡发证。账户年金额为个人缴费工资总额的5%7%。职工治病持本人“医疗保险专用卡”“医疗保险病历证”,到镇中心卫生院或吴江市第一、第二人民医院等约定医疗机构就诊。住院治疗仍采用记账办法,转院按原规定凭当地卫生院证明逐级进行。医疗费从本人账户中扣除,结余留用;不够支付部分,先由职工自负,自负金额以本人年缴费工资总额的5%为限;再有超支部分,由医保基金中心、职工单位和个人,按金额大小分段累加计算负担,其中个人负担为4%16%不等。退休职工的个人账户支付完后,自费260元,再由统筹基金支付限额2000元,期间自负8%。除门诊外,大病住院另有规定。

第二节 劳保医疗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195312月,黎里镇全民企业中百公司职工试行劳动保险集体合同,职工享受劳动保险医疗待遇。195610月,粮食系统及国营商业药店、五金交电商店职工在实行劳动保险条例中,享受劳保医疗。19589月在镇供销社、1974年在百人以上全民企业、1978年在县属集体企业中实行劳保医疗。1983年,改行劳保医疗制度。1988年后,全镇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均实行劳保医疗,职工就诊医疗费全部报销。全镇集体商业及乡镇企业职工就诊,医疗费实行限额报销,超过部分按规定比例报销。19891995年,乡镇企业农民职工享受所在企业劳保待遇,每人每年报销医药费48元,超支部分或报销50%,或报销70%

90年代后期,吴江市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逐步覆盖到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职工。黎里镇实行劳保医疗的企业单位,改革职工医疗费报销办法。一些企业按职工工龄划段,每年限额报销医药费,超过部分按规定比例,审批后报销。一些企业还实行包干制,每月在工资中附发一定金额,职工就诊医疗费不再报销。住院医疗者,则在超过规定金额后,按一定比例报销。

20011030日,《吴江市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实施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出台,改革企业劳保医疗制度,职工医疗纳入社会医疗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加对象,为凡已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险部门法定养老保险的城镇所有用人单位的职工,包括国有、城镇集体、外商投资、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企业职工(企业中的退休人员、老红军及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按上述有关规定办理)。缴费基数统一按全市上年度企业职工社会平均工资,作为缴纳医疗保险费的基数。缴费比例:个人按缴费基数的2%、单位按在职职工人数总缴费基数的8%缴纳。门诊费用从个人账户资金交付,个人账户资金用完后,全部由个人负担;住院超付线、报销范围,操作办法基本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11月,突击落实企业职工的医疗参保工作。是年12月与200235月,黎里镇镇管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先后使用市医保中心统一制作的IC卡、参保职工专用病历卡,实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退休职工亦同步实施,享受相应就诊待遇,建立退休人员医保账户。全镇参加医疗保险2002年为7790人,2003年为13502人,2004年为14003人,2005年为15217人。

第三节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1969年,黎里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由大队、生产队、社员三方面共同负担医疗费用。社员每人每年负担合作医疗费1元,治病后,根据大队自行规定报销医疗费。1976年,建立风险医疗基金制度,施行保健—风险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每人经费调整为2元,其中社员自付1元。对避免因病致贫,对搞好农村预防保健工作,都起到重要作用。1977年,实行一级管理两级核算的社队联办合作医疗。基金标准每人每年2.5元,社员自付1元。19801988年,每人每年经费4元,社员自付1元,生产队公益金负担2元,大队办工业负担1元。1988年,按吴江县委、县政府第73号文件规定,黎里镇建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对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全面领导。

一、大额合作(保健—风险型)医疗保险

198935日,黎里镇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巩固、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规定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按每人每年10元筹集,其中个人负担5元,村队集体负担5元。除乡镇企业中农民工及其独生子女外,全镇农村务农人员及其子女均参加筹集。黎里镇农村实行的保健—风险型合作医疗制度,为风险型合作医疗与保健型合作医疗两种形式的结合。合作医疗基金由集体和个人共同筹集,从合作医疗基金中抽取一定的资金,作为全乡镇风险医疗基金,统一使用。在村卫生室就诊可得到部分医疗费减免,得大病、重病住院治疗可得到较大补偿。黎里镇27个村均实行保健—风险型合作医疗制度。199010月,黎里镇的做法被吴江县卫生局写进《关于我县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报告》中,调查报告作为附件报送县委。1991年,黎里农村推行全镇统筹的“风险型”高额合作医疗制度。11日起,《黎里镇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稿)》实施,参与农村保健—风险型合作医疗人员,每人每年交保健医疗基金5元,风险医疗基金2元,所在村集体负担每人5元保健医疗基金。限额报销所得为人均28元,在村卫生室医疗基金中支付。是年,吴江县在全县实行高额合作医疗。1992年,黎里镇筹集高额合作医疗基金4.3万元,实际报销6.27万元,超支1.97万元。

19931月起,高额合作医疗改称大额合作医疗。黎里镇参加农村大额合作医疗人员,每人每年交医疗基金5元,所在村集体负担6元,作村卫生室购药用;每人每年交风险医疗基金5元,由各村民委员会主任负责筹集,镇政府将其列入年度村主任政务工作责任制考评。农村合作医疗风险基金,各村从当年合作医疗基金总额中按一定比例提取。1993年,全镇参与大额合作医疗16634人,总基金8.32万元,实际报销9.54万元,超支1.22万元。19941月起,黎里镇调整农村大额合作医疗基金和报销规定,医疗基金每人每年个人投资7元,凡是农村户口均须参加。1994年,全镇参加大额合作医疗16747人,为应参人数的68.1%。筹交大额合作医疗基金总额11.72万元,重危病人报销额合计16万余元,全年亏4万多元。1996年,全镇参加农村大额合作医疗22232人,每人每年交基金15元,其中个人交付12元,村集体负担3元,基金合计33.35万元。大额医药费结报338人共27.98万元。收支相抵,是年,余5.37万元。1997年,黎里镇制订《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规定每人每年应交纳村级保健型医疗基金25元,其中个人投资15元,村集体投资10元;大额风险型医疗基金每人每年交纳20元,其中个人投资12元,村集体投资4元,市、镇两级财政分别按每人每年2元拨款补贴。是年,黎里镇参加农村大额合作医疗23001人,每人交付基金16元,基金共收入36.8万元(财政拨款未计在内)。1998年,全镇参加农村大额合作医疗23728人,每人每年交纳基金16元,应交医疗基金37.96万元。2001年,全镇参加农村大额合作医疗21860人,农业人口覆盖率95.24%2002年,黎里镇的农村大额合作医疗基金每人每年22元,其中个人交纳16元(村集体公益金交纳2元),市、镇两级财政所各按每人每年3元拨款补助。农村大额医药费结报补偿,具体分为五个补偿(报销)比例档次,分段结算,累计相加。是年,全镇1050人办理农村大额合作医疗保险,209名大病、长病者,获补偿37.91万元。2003年,全镇办理农村大额合作医疗保险982人,办理大病补充医疗保险933人。

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2003715日,吴江市农村大额合作医疗保险改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年,黎里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42333人,其中 816人报销大额医药费,累计获补偿金97.5万元,内获补偿金 1万元以上的有30人,最高补偿额为1.22万元。

2004年,黎里镇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所。212日,镇人民政府转发由镇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委员会制订的《黎里镇2004年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意见》。《意见》规定全镇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标准统一为每人每年80元,其中镇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居民,以户为单位缴纳,每人每年40元。村集体补助每人每年8元,镇财政部门补助每人每年12元,市财政补助每人每年20元。对低保户,按民政部门核定的《吴江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执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补偿实行分段结算、累计相加的办法。是年,全镇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41310人,参保率96.3%。扣去低保561人,应交人数为40749人,医疗保险基金总额应交纳为185万元,其中已交纳个人基金157.39万元,集体基金26.21万元。家庭账户参保35002人,全年卫生室医疗费用9.34万元,结报金额4.56万元,账户结存金额80.94万元。24人获大额医疗补偿金额共11.94万元,特困4人获医疗救助补偿共1.01万元。

2005年,黎里镇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标准为每人每年110元。其中家庭医疗账户每人每年30元,镇级大病统筹基金每人每年45元,市级大病统筹基金每人每年30元,特困人群医疗救助基金每人每年5元。全镇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应参保44134人,实际参保40410人,参保率91.6%,全年到账基金281.95万元。市级结报210人,镇级结报1800人。

2006年,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改称合作医疗保险,参保对象扩大为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所有在籍村(居)民。是年,合作医疗保险基金标准规定每人每年130元,其中居民个人出资40元,市财政、镇财政各补助45元。经政府认定,年满6055周岁的男女渔民享受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三、城镇大额合作医疗保险  

1998年,据吴江市政府会议精神,全市实行除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外的城镇大额合作医疗制度。620日,黎里镇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印发〈黎里镇城镇大额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细则〉的通知》,成立城镇居民大额合作医疗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镇农村卫生管理所负责。参加合作医疗对象为:属于除镇区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有医疗龙卡统疗人员、外地退休职工以外的所有在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每人每年为30元,其中市、镇两级财政各补贴2元,有单位的个人出资20元,单位补贴6元;无单位的居民每人出资26元。结算采用按比例分段、累计相加的办法。是年,全镇3542人参与城镇大额合作医疗,应交纳保险基金9.18万元,实收保险基金9.18万元。1999年,黎里镇大额合作医疗基金筹集标准为每人每年38元,其中市镇两级财政补贴各2元。有单位的个人出资26元,单位补贴8元;无单位的居民,每人出资34元。20022005年,全市停办城镇大额合作医疗保险。

20061月,凡年满6055周岁的无基本养老保障的城镇户籍男、女居民享受吴江市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待遇。是月,原镇级统筹人员纳入市城镇企业职工医疗保险范围。

第五章 习俗

黎里古镇的民风习俗相较于江南各地,颇多相似而独具特点。这些习俗大多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和衷心祈求,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也掺杂些封建迷信色彩。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尊重民意,除对极少数危害严重的迷信活动加以制止外,民俗活动仍然按照习惯由群众自由举行。

第一节 礼仪习俗

一、生育

(一)担汤

亦称担糖。妇女怀孕后,夫妇双方父母均为即将出世的婴儿准备衣服、抱裙(小包被)及尿布。临产前两个月左右,孕妇娘家将所准备的衣物连同红糖、鸡蛋及核桃等物一并送往男家。

(二)生产

亦称做生母、坐月子。产妇在分娩后10天内需静心休养、加强营养。主要食物有糯米莲心八宝粥、鸡蛋、桂圆、红枣等。

(三)三朝面

婴儿诞生第三天,产妇家要下“三朝面”送亲友邻居。面上菜料为红烧块肉、肉里蛋等。80年代后,为省时省力,“三朝面”多改为卷面、方便面。亲友前往送礼(多为内装钱币的红包)庆贺。

(四)满月

婴儿满月,要以红蛋及糯米粉制成的寿桃分送亲友,婴儿须剃“满月头”,并由大人抱着过两座桥,以示日后婴儿身体强健,容易抚养。是日,办满月酒宴请宾客。新中国成立初,此习俗日渐减少。至80年代,此项习俗又趋盛行。

(五)百日酒

婴儿出生满百日第二次剃发,办百日酒宴请近亲好友。百日前后,婴儿可脱去“蜡烛包”,穿上新的衣裳鞋袜以喜庆“百日”,并照相留念。

(六)周岁

婴儿出生满周岁时,主家办周岁酒宴请亲友,蒸糕、团分赠。设一盘,内放笔、砚、秤、印、剑等物,使婴儿自取之,谓“抓周”。据孩子所取之物来预测其前途。80年代后,办“周岁酒”习俗有沿袭,“抓周”已少有人信,偶或行之,游戏取乐。

二、婚姻

(一)提亲

清末民初直至30年代,婚姻全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当事人不能自主。议婚之初,先由媒人向女家讨“帖子”,“帖子”正面写着女子出生的年月日时,称为“八字”。媒人取来“帖子”后,男家持“帖子”请“星家”算命,再与男子“帖子”相合。男女“帖子”契合不克,则可继续议婚,即由媒人征求女家意见,择定“通讯”(定亲)吉日。90年代,婚姻介绍所承担提亲作媒之责。

(二)相亲

50年代,废除封建包办婚姻,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男女双方频繁接触而感情日深。原先互不相识者,则由介绍人择定日子,约双方见面,通过交流,建立初步印象。其后,男女自主会面,增进互识。

(三)定亲

旧俗又称通讯。“通讯”之日,男家需与女家“道日脚”(商定结婚日子),称为“担小盘”。男方请媒人持和合盘送到女家,盘内有礼金、枣子、定升糕、如意等,以示吉祥。还请媒人给女家每一位长辈1个红封包,并有“通讯帖子”亦称“道门帖子”到女家,提出男家初定的结婚日期。女家收下后,由媒人带回状元糕作为回贺,回赠“允吉”,经女家应承即确定结婚日期,一般择“黄道吉日”。即为定婚。结婚期近,男家送新娘子衣裳(有的送几匹绸)及礼金,称为“担大盘”。

(四)请酒

定婚之日,男家一般要举办酒席,宴请亲友,告知婚讯。

(五)娶亲

结婚之日,双方都办喜酒祝贺,早上先从女家翻“嫁妆”到男家,嫁妆包括家具、被箱笼等,富家还有房屋、田产陪嫁。然后新郎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娘穿新衣,头戴红方巾坐在花轿内,抬到男家,举行拜天地仪式。先拜天地,再对面拜,接着祭祖,再拜父母,父母“念训”,训词是:“勤俭持家,夫妇和睦,千年好合,白头偕老”。念毕,父母给新娘见面礼。新夫妇拜长辈,再送入洞房,新郎揭去新娘头上的红方巾。然后,举行“房前花烛”,由少数至亲陪吃,喜娘尽说些吉祥话。接着“闹新房”。“五四”以后,新思想逐渐传播,开明人士中已有举行新式婚礼者。举行婚仪时除介绍人外,还有主婚人、证婚人到场讲话。主婚人为家长,证婚人往往是社会地位较高者。婚仪一般先由乐队奏乐,接着新郎、新娘对面行礼,交换结婚戒指,再由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讲话,有的还由新郎、新娘讲恋爱经过,或其他来宾致祝辞。

(六)回门

婚后三朝回门,然后“会亲”,男女两家正式作为亲戚来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婚姻法》,男女双方均须符合法定年龄,方可结婚。新婚后“回门”日期多放在婚后第二天。

三、祝寿

旧俗至少30岁方可做寿,过生日。每逢10数的整生日,庆贺礼仪隆重。60岁生日为最隆重,小辈及亲友前来祝贺,赠礼品,如面、糕、寿桃等。小辈向寿翁或寿母拜寿,吃寿面,寿翁或寿母送百岁钱给小辈。也有办寿宴招待来宾的,同时向邻里分送寿面。新中国成立后,此风消失。80年代后,此风又盛行,且儿童亦过生日。除吃面外,还点小蜡烛插于生日蛋糕上,由寿星(或小寿星)吹灭烛火,家人亲友分吃蛋糕,送生日礼物。各式生日卡片亦盛行。

四、丧葬

旧俗青少年夭折,长辈悲痛,葬礼十分简单。而老人逝世,葬礼则较隆重。一般小户人家三朝出丧,中户人家五朝出丧,大户人家七朝出丧。

(一)报丧

人死亡后,立即“发孝”,向亲友报丧。当天夜晚或第二天请和尚念经,晚间“放焰口”。

(二)吊丧

停丧期间,亲友前来吊丧,赠吊礼(挽联、素帐等)。吊丧者向死者行礼,死者家属身系白腰带还礼。

(三)出殡

“出殡”之日,尸体出门时,有人“掼甏”,并有炮手放铳三响。此时,家属哭丧声、和尚道士吹吹打打之声不绝。护送亡者前往殡仪馆火化及骨灰迎返途中,灵车偶或有纸钱抛飞。

出丧后,送殡人回来进门之前要跨火堆。吃回丧饭,菜蔬中必备豆腐。经济宽裕人家兴“荤开丧”。

(四)戴孝

老人逝世后,晚辈要“戴孝”,“戴孝”的形式因辈份及直系、旁系、亲疏近远的关系而不同。

(五)做七

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隔7天,死者家属要为死者烧化纸钱,计烧7次,至“七七”49天后断七。

新中国成立后,丧葬习俗进行改革。70年代后,普及火葬,眷属亲友臂戴黑纱,送花圈、挽联、钱物,以寄托哀思。

第二节 生活习俗

一、炊饮

里人以大米饭为主食。一般早晚吃粥,中午吃饭,一日三餐。新中国成立前,贫困人家有吃2餐的(省去早餐),遇灾年甚至“糠菜半年粮”。炊事方面,镇区、农村家庭均用砖灶,燃料多为干稻草。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温饱问题得以解决,饮食逐步讲究营养及口味。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镇乡居民生活艰苦,米粮定量不足,饮食以稀饭素菜为主。60年代起,煤炉作为炊用燃料进入市镇居民家庭,居民凭券购买煤球。80年代起,人们讲究营养,一般市镇居民吃有荤腥,鸡鸭鱼虾蛋肉经常吃,猪肉要拣瘦肉,杂粮仅作补充食物,调节口味。各类传统点心以米、面制品为主,主要有年糕、团子、粽子、汤元、八宝饭、麦芽塌饼、面条、大饼、油条、馒头、馄饨、饼干、蛋糕等,黎里油墩比较有名。城镇居民每天早晨买菜,供一天食用。农民吃菜则主要靠种自留地和饲养家禽家畜自力解决。菜肴荤素搭配,由经济条件决定。每顿有三四个菜,荤素兼有。来客加菜,逢年过节,举办婚宴丧事等礼仪活动时,菜肴丰富,大多有二三十个菜,烹调方法主要有炖、蒸、烧、炒、煸、煨、煎等。乡村人家有自制冬酿酒的习俗。酒味甘而醇,酒精度低,是春节时百姓最喜欢的一种酒。至1985年,黎里镇少数居民户始以液化石油气为炊用燃料,可在90年代初,煤球仍是市镇居民主要的生活燃料。90年代末,黎里逐步进入以液化石油天然气为主要生活燃料的时期。

二、衣着

清末及民国时期,体力劳动者以穿短衫、折叠大腰裤为主,女性上衣多为大襟服,农村妇女头上包毛巾,脚穿自制布鞋或草鞋,衣料往往为粗布,以自织土布为主。脑力劳动者、商人、士绅、店员,男性以穿长衫为主,或在长衫外罩马褂,亦有穿西装、中山装的,头戴礼帽,脚穿皮鞋或布鞋;女性多穿旗袍或大襟上衣及大腰裤,脚穿布鞋或皮鞋,亦有穿中高跟皮鞋者。衣料有绸缎、呢绒、机制棉布等。男子外出有时持手杖,视为时髦。

新中国成立后,男女服装改变较大。50年代初,流行中山装、西式裤,上衣前排钮扣取代斜门襟,中老年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仍用包头巾,长衫、旗袍、折叠大腰裤逐步绝迹。“文化大革命”期间,衣料颜色以黑、白、蓝、黄为主,并一度流行“草绿军装”。70年代末,衣着打扮开始突破千篇一律的格局。80年代开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市镇职工的衣着大为改善,化纤、毛料是平常衣料,衣服的款式为人们所关注。男女西装十分流行,皮鞋款式也有四季风格的变化。衣料五颜六色,花样图案也变化很多,春秋茄克衫风靡城乡,各式羊毛衫、晴纶衫、绒线衫内衣外穿。冬季及初春,许多人爱用两件棉毛衫夹层垫丝棉内穿,外着呢上装、皮茄克等。另外,各种驼毛、羽绒衫也很流行。农村居民穿着与城市居民相仿,年轻人衣着款式新颖,女装时有翻新,足蹬中高跟皮鞋,并风行佩戴黄金首饰。老年农民仍穿棉袄、棉裤、棉大衣过冬。

三、发型

民国时,男子均剪发,成年男子发型主要有平顶、圆顶,城镇有仿西洋发式三七开的,男孩多为蓬头、瓦爿头,有的男孩父母祈望其长寿,在剃发时留当中一堆扎小辫子。女孩有半月亮头、童花头或扎辫子,辫子有两根辫、一根辫、扫帚辫、绞链辫、羊角辫等花色。成年女子发式有一刀齐、拖畚头等,已婚女子多蓄发盘顶,称“头发把”。新中国成立初,男子发型变化不大,没有人剃光头,游泳式较少。已婚女子留发髻的减少。“文化大革命”中,女青年的长辫子和成年妇女的“头发把”被当作旧风俗剪掉,游泳式、青年式流行。尔后,“头发把”绝迹。70年代起,青少年女子留长发再度兴起,只是以头顶后面一把蓬松在后为多,扎两根辫的极少。80年代起,妇女烫发流行,有波浪式、菊花式、青年式、幸子式等,男青年也有少数烫发。中老年发型变化不大。

四、住房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住房多砖木结构的平房或更简陋的砖、泥、草筑的茅草屋,光线暗淡。集镇官宦商号、富裕人家多住深庭大院,多数是明清时建筑,房屋多有狭长弄堂,一般是老式二层砖木结构楼房或平房,石墙门、石台阶、石板天井,内有大厅、厢房、睡房,独成一家。商店房屋一般沿街开门面,用“排门板”(木板),早开夜关。市镇贫民则住房破陋。

新中国成立后,60年代前,房屋结构及屋内设施与新中国成立前基本相同。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镇住房有较大改善,水泥钢筋成为主要建筑材料,农村翻造新房成风,楼房逐步代替平房,一些富裕村落出现楼房村。新造的楼房或二楼二底、或三楼三底,有围墙、阳台。底楼有宽敞的堂屋、厨房、杂作间等,楼上作卧室。市镇还出现一幢幢多层住宅楼,数幢至十数幢不等,形成居民住宅小区。新房结构趋向水、电、卫生设备合理配套,浴缸、抽水马桶进入普通人家。新公房大户一般近100平方米,中户4565平方米,小户35平方米左右。居民搬迁新居前多以油漆、墙纸、地毡、瓷砖、拼木地板等装饰室内。

五、讨口彩

黎里民风民俗以和融为贵,人际交往多祈盼吉利,生活中盛行“讨口彩”。逢年过节,或有喜庆临门,主家、客家一言一行都要讨个口彩,图个吉祥如意。旧式婚姻仪式中,新郎新娘应合吃百果甜糕,象征夫妻百年和合。新嫁娘在洞房花烛之夜,先吃枣子莲心,以预示早生心肝宝贝的胖小子,再吃两颗花生,比喻养个如花如玉的姑娘。若头胎是个丫头,家人就说是为先开花、后结籽。新媳妇在接连生养二胎之前,万万不可想吃桃(逃)子、李(离)子,否则会遭到公婆丈夫的斥责。每当新春来临,家家户户必须打上几斤年糕,而且得把年糕一层一层的叠起来,隐喻年“高”叠年“高”,希祈日后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农家大门上,往往还要倒贴一个红纸黑字的“福”字,示意新年伊始,福祉即“到”(与倒字同音)。

第三节 岁时习俗

一、四时节令

(一)正月初一

清晨要放三个爆仗(谐音宝财),意为开门有喜,祝愿新的一年时时顺心,事事如意。早点要吃糯米粉白糖“灯圆”,喻合家团团圆圆(现改吃大馒头)。是日,不应做客;遇见亲友熟人,相互拱手作揖,口称恭喜发财。

(二)正月初二

夫妻携子女到长辈家拜年。

(三)正月初三

夫妻携子女到哥、弟、姑、姨等平辈家做客。

(四)正月初四夜

“出财神会”,接“路头财神”。

(五)正月半

元宵节,家家户户吃糯米圆子,上祭品。市街上出灯会。夜间银月高挂,彩灯竞放,群众观赏“走马灯”。乡间则敲锣打鼓,在社场“放田财”,还跑到田埂边“烧田财”,以兆农事兴旺,稻谷丰登。

(六)二月初二

吃撑腰糕。习俗认为吃了撑腰糕,能腰板硬朗,筋骨爽健。

(七)二月十二

百花生日。是日,妇女用五色丝带或染色棉花系于花枝,以志庆贺,名谓“赏红”;或摘花插于发髻。这天出生的姑娘,名“杏仙”者较多。

(八)二月十八

老和尚生日,相传南海观音与老和尚斗法。是日,老和尚过江,风必大,谓观音兴风,意欲将老和尚的帽子吹落江心。

(九)二月十九

观音生日。老和尚图报复,是日,雨必大,其所以作雨,意欲将观音的绣鞋落湿。故老人告诫,二月十八、十九两天不要出远门,尤其不要坐船行水路。

(十)三月初三

谚云:“三月三,野菜(即荠菜)开花结牡丹。”意即乘早多挖些野菜吃,否则野菜将开花萎谢;同时,意味着牡丹花即将盛开,鸟语花香的春天来临。

(十一)清明

居民踏青扫墓祭祖,新坟还要哭吊培土。镇西南原玛瑙庵,曾是游人踏青小憩之处。清明前后要“过节”(即祭祀祖先),农家吃“花草”(即紫云英),妇女摘柳尖插于发鬓。

(十二)立夏

吃鲜蚕豆、甜酒酿,名曰“尝新”。是日,大人、小孩都要秤重,以检肥瘦。

(十三)五月初五

端五节,又称端午、端阳。家家门上挂蒲剑、艾条,屋内焚苍术白芷辟邪驱魔,熏杀蚊、蝇。帐内悬挂一串裹有樟脑丸的“小粽子”,小孩额头用雄黄写个“王”字。中午饮雄黄酒,以为驱邪。晚食端午粽,缅怀屈原。

(十四)五月十三

关王生日。关王,即关羽,人称关王爷。是日,农村之人,右手持一箭一弓,背搭弓袋;左手拎一只白雄鸡,跪在关王前当场斩杀,以示虔敬之意。

(十五)六月初六

谚云:“六月六,猫狗水中浴。”称是日为猫狗生日,隐喻天气炎热,猫狗也得清洗皮毛。里人忌讳六月六出生的人。是日,家家吃馄饨或面。

(十六)七月初七

七夕“乞巧”。姑娘们聚在庭院绣花比巧;也有遥望牛郎、织女两星,焚香默祷,倾诉儿女衷肠,默求织女赐给智巧。

(十七)七月卅

地藏王菩萨生日。晚间,家家门前和庭院中,都要烧地藏香。镇东中立阁附近,原有一座规模颇大的地藏殿,后毁。今为沪江日化厂厂址。

(十八)八月初八

谚云:“八月八,买只菱来剥一剥。”此时,鲜菱上市,嫩藕应时,夜饭过后,合家在庭院中剥菱吃藕尝鲜。

(十九)八月十四

土地生日,出庙会。

(二十)八月十五

城隍生日,夜间要出“城隍会”。八月半又谓中秋节,家家赏月,吃月饼以及菱、藕、南瓜等应时佳品,晚上要饮“团圆酒”。

(二十一)八月十六

“夫人会”(“夫人”指城隍夫人)。禊湖中的城隍庙,连续几天演戏,孩童可以看“放趟戏”。

(二十二)九月初九

重阳节。谚云“九月九糯米饭烧来韧皱皱”。时新糯米上市,拌以白糖、红枣,煮成糯米饭,为应时佳品。

(二十三)十月初一

为“十月朝”,又名“烧衣节”,给亡人送寒衣。

(二十四)十月初五

为“五风信”,渔民聚集“风神庙”,祈祷风调雨顺。

(二十五)冬至

俗语“冬至大如年”。冬至前后,家家祭祖,然后合家团聚吃冬至夜饭,品尝“冬酿酒”,畅饮至深夜。谚云:“有铜钿,吃一夜;无铜钿,冻一夜。”次日早晨为“冬至朝”,农家隔夜磨粉做“冬至团”,充作早点。

(二十六)十二月廿四

是日,俗称“小年夜”,家家做团子。白天,掸烟尘,清清爽爽准备过年。晚上,焚香点烛送灶君上天,谓之“送灶”。平时,信佛的人,每逢初一吃素,每逢月半,要向灶君“献灶”。

(二十七)十二月廿八

俗称“轧廿八”,家家户户忙着置办年货。

(二十八)十二月卅

俗称“年卅”“大年夜”“大除夕”,全家团聚一堂吃年夜饭。年夜饭间,要吃些青菜,谓之“有亲头”;要吃一囫囵蛋,谓之“平平安安滚过一年”;要吃些蹄子肉,谓之“提升好运”。饭后,长辈用红纸包好“压岁钱”,给小辈。当夜做好灯圆,在灯圆上压一方红纸,谓“点彩”。还要拎满水缸,打扫房间,清理灶口,谓“穷灶口,富水缸”。

吃过年夜饭,小孩玩百响、放花筒;老人围桌喝茶闲聊,也有搓麻将的;80年代后,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是万家百姓的一道丰盛精神大餐。通宵达旦,谓之“守岁”。

二、打财神和烧田财

“打财神”和“烧田财”是黎里乡村正月十五元宵夜的一项重要农事习俗。是日,吃罢圆子,村民便漫步村头,几位老农用稻草扎几个“活财神”置于木桩或竹竿上,每户出1人,用铳(后来改用炮仗)对着它放。谁放得高并能点燃“活财神”,谁就会得到“流年财旺”的幸运,并被公认为村上足智多谋的能人,是为“打财神”。所谓“烧田财”,就是在明晃晃的圆月下,举着点燃的柴把,在自家田埂四周飞快地跑上一圈,口里念叨“自家田里三石六,人家田里一蚌壳” 。虽说有点自私,但希望有个好收成的美好愿望还是可以理解的。

三、送灶接灶

送灶、接灶,腊月廿四牵磨做团子过小年夜,是黎里和江浙一带的古老传统风俗。此民俗与灶神爷有关。以前人们讲究卧房宜暗、灶间要明。即使穷苦人家,灶头总要弄得像模像样,不仅描龙画凤,彩绘装饰,还得在“灶山”头请上一尊“灶君菩萨”。据传,灶神系受天庭旨意,降临凡间,体察民情,驱魔辟邪,庇护保佑众生。每年腊月岁尾,必得上天庭一回,往返七天,汇报人间生死祸福。故家家户户莫不对之敬礼膜拜。腊月廿三,人们需备酒添菜,菜肴不论多少,必须有素无荤——这倒不是怠慢,而是提醒灶神爷,上天汇报时,别吃得头脑昏昏,不分皂白,胡乱汇报。灶神爷酒足菜饱后,驾着烈焰明火上得天去,这便是“送灶”。至腊月卅,人们在欢度除夕之前,先必“接灶”。除三巡斟酒外,摆上的菜肴特别丰盛,有荤有素,正好与“送灶”时相反,其原因是人们认为除夕是一年的团圆之日,而黄昏是每日团圆之时,故人们盼望团圆,也就是盼望黄昏。“有荤无素”即是希望每个黄昏都能合家团圆,无穷无尽。

四、赛库

黎里旧俗,每年春二三做春台戏时,大户人家在此时“赛库”。

赛库前,大地主及富豪等,各家请纸扎好手二三十人,费时约1个月,扎成纸质房屋,其大小及形式与大户人家住宅相仿,有花厅、正厅、老爷太太房间、少爷少奶奶房间等。室内用品齐全,连手炉、手拉风扇也一应俱全。

纸屋扎好后,便正式赛库。先将纸屋放在罗汉寺前,请和尚摆三天祭品,诵经祭祖宗、鬼神。值此期间,他人可进入纸屋观看,前观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一边观看,一边品评谁家气派大、孰户用品多。此即所谓“赛库”。三天后,即行“散库”,先通知参观者出,然后,主家请多人用竹片蘸火油以作火把,点燃之,自纸屋四周焚烧,烧得越净越好。纸屋烧净,主客人众方皆大欢喜,悉数散去。

第四节 庙会

一、正月初四夜“接路头”会

旧俗,年初五为“路头生日”,即路头菩萨(财神菩萨)生日。民间(尤其是商界)必接路头财神。为早迎财神爷,有些商家提前行动,年初四夜间就开始。是夜,由各方派人将财神菩萨抬出来绕镇一周,各商号以鲤鱼、猪头、猪尾、鸡供奉,并点香烛,燃放鞭炮、高升(炮仗)。抬财神菩萨的出会者往往在商店门前稍事停留,店主立即赏钱给抬轿人,表示已将财神接进店中,该年即可生意兴隆,财富进门。

二、正月半庙会

正月半,黎里有出年会的传统。每家出人或派款,几年轮流。丰收年景,正月半庙会更热闹。家家置彩灯悬挂于堂屋,街上有高跷队、荡湖船、打莲湘、提花灯、抬老爷等,色彩缤纷,在三里长街上周游一圈。游行队伍开头为吹打乐,其中提大锣者不用手提,而是将锣上的铜钩穿过右肘下皮肉。次为打莲湘、荡湖船、踩高跷等,另有人扮牛头马面者。接着提花灯,花灯各式各样,火树银花,如同白昼。最后高抬庙里菩萨。男女老幼,群集街头观看,各行各业大敲锣鼓,以示庆贺新春,祈求丰年。是日,在伏虎洞等空旷地方,还举行串龙、舞狮子。农村中则玩“逗老爷”,其法是四人两扛,抬出个菩萨,四面用绳缠紧,众人口喊“伊呀呼来”,将菩萨颠倒三转,与神共乐。

三、八月迎神赛会

黎里全年最热闹的庙会为农历八月上半月,从八月初一到八月十六,天天出会,排列为:初一、初二东岳会(八角亭处东岳庙内的东岳菩萨);初三、初四朱天会(浒泾弄刘王庙内的朱天菩萨);初五、初六刘王会(楼下浜的刘王菩萨);初七、初八出鹤脚扇的刘王菩萨;初九、初十出和尚圩的刘王菩萨;十一、十二大王会(下丝村的大王菩萨);十三一天不出会,因从十三起至十六止为演戏4天,十三停止出会,让大家看戏;十四、十五,土地菩萨、城隍菩萨、小天地会;十六夫人会(土地菩萨的夫人、城隍菩萨的夫人)。其间,初一到十三为小会,十四、十五、十六为大会。

会务组织都有专门安排,初七、初八、初九、初十的小会由当地渔民进行,十四、十五、十六的大会则由当地商界举行,经费每年轮流摊派。因商界实力足,所以最后3天的庙会阵容齐整,队伍庞大。

黎里八月庙会基本上按明代官员出巡的排场。四面大铜锣鸣金开道,接着举肃静回避及官员职衔行牌。皂隶判官、旗牌十将,太子、太保前呼后拥,掮旗打伞,穿着类似京剧中的袍帽。扮演者或系自愿,或系雇佣。四座神像中,城隍排场最大,其排列次序为:土地、小天地(即监察神)、财神、城隍。队伍浩浩荡荡,长达一里左右,在上下岸巡视一圈。沿途各店家设香案相接,一路设祭。神像后面,紧跟着手执香火的虔诚信徒,有的信徒背上甚至插上斩条,犹如囚犯,以示虔诚。此为日会。

夜会为夫人会、看灯会。出会队伍中每人手执灯笼,远看似火龙缓缓而行。时间为:十四、十五、十六日3夜,7时开始,12时结束。士绅富商,则乘船游玩,吟诗作对。文人雅士称之为中秋灯舟庙会。

八月迎神赛会期间,市河两岸店铺张灯结彩,大户人家墙门也装上栏杆,挂上对条字画,布置一新。从各地赶来很多小商贩,沿途摆摊做生意,卖梨膏糖、牛肉汤、鸡蛋糕、粉条、泥菩萨等。伏虎洞一带且有西洋镜、变戏法、毛儿戏、动物棚等。亲戚故旧也乘此时赴黎里作客,小孩欢腾跳跃,煞是热闹。

第六章 宗教

第一节 佛教

佛教传入黎里始于西晋永熙元年(290年)。是年,建成黎里最早的寺庙普同院。宋代,改名罗汉讲寺,又称罗汉寺,从此佛教在黎里广为传播。罗汉寺自宋至清,先后修建15次。清嘉庆年间,黎里佛事之宫较前增至数倍,寺院庙宇30多处;清光绪年间,黎里寺院庵堂40余地。30年代,黎里曾有佛学会,在梨花街闻诗堂内,由翁姓等人发起,影响及八坼、吴江等地。每逢香期,善男信女(多为黎里俗家信佛人)虔诚聚会。据史料记载,民国23年(1934年)吴江大旱,75日,黎里佛学会设坛祈祷,昼夜诵经求雨。

新中国成立后,据19508月寺庵僧尼现况调查统计,黎里镇区尚有罗汉寺、东岳庙、地藏殿、土地堂、东圣堂、万寿庵、宝纶庵、大庙等庙庵寺院;农村则有东阳延惠庵、青石大王庵、长田广福庵等数处;镇郊还有建民大王庙等。后罗汉寺为粮管所占用并拆除。宝纶庵(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建)、万寿庵(明崇祯九年〈1636年〉重修)、土地堂(清顺治八年〈1651年〉建)、地藏殿(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建)等寺院彻底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普济禅院(东圣堂,南宋时初建)为街道所用(新中国成立初),办过食堂,后被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得以保存。

“文化大革命”后,宗教活动逐渐恢复。因黎里无佛教活动场所,日益增多的农村信佛者,每逢香期,均结伴外出烧香拜佛。平民百姓对宗教信仰与求神拜佛两者的区分纠缠不辨,不少信佛者在寺庙庵堂的废墟上设案烧香、虔诚跪拜;有的香头、佛娘在家私设香案、招徕香客、问病望卦;亦有“土”和尚为丧家奏乐诵经,唢呐乐队土洋结合;更有聚众筹资,私建小庙。其中,青石村建的小庙面积有50平方米,平望、八坼,甚至浙江的香客皆至,影响甚广。

1996年,镇党委宣传办、科技办联合开展“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参加正常的宗教活动。是年,镇、村联合清除农村私建小庙25处。200012月,黎里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启动清除私搭乱建庙宇专项治理工作,各村及街道调查摸底,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对死灰复燃和新建的各种庙宇坚决拆除。2003年,综治办协同宣传统战部门,与11个行政村、3个社区签订《民族宗教工作责任书》,对乱建小庙、私设香案进行专项治理,清除烧香点12处,彻底拆除青石小庙,将镇东东岳庙迁移至城隍庙,由镇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规范管理,受到市宗教局的表彰和奖励。

第二节 道教

据清嘉庆《黎里志》记载,元至元二年(1265年)道士何唯一在黎里作字圩建全真道院,道教从此在黎里传播。黎里道教庙院最负盛名的当属昭灵侯庙,又称城隍庙、禊湖道院。黎里禊湖道院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江南较为著名的道教胜地。自清顺治九年(1652年)至清光绪九年(1883年),二百三十余载,里人对禊湖道院的修缮次数计十回有余。至“文化大革命”(1966年),道院建筑与设施损毁严重。1994年,禊湖道院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19984月,吴江市政府决定复建黎里禊湖道院,并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71日至1120日,第一期修复工程竣工。122日,吴江市黎里镇禊湖道院管理委员会成立,由叶正贤主持日常工作。1999年,禊湖道院正式对外开放。尽管禊湖道院是道教活动场所,但道、佛两教参混,初一、月半,善男信女烧香不误。至是年底,累计接待来自黎里周边地区及浙江、上海等地的游客、香客5万余人次。1231日,值禊湖道院恢复一周年之际,道院举办“撞灵钟、贺千禧”活动。2004322日,程炳荣兼任禊湖道院负责人。11月下旬,黎里12个企业13位企业家共捐资91680元,助建观音殿、东岳殿等。工程历时2个月,殿内神像、供台、幔、幡,殿名匾、简介铜牌配备齐全;元辰殿斗姆神像及六十甲子星宿像重新彩绘,并新制玻璃橱神龛。苏州市道教协会赠送禊湖道院观音殿带神龛的观世音1尊和金童玉女1对。2005年下半年,道院对城隍殿、夫人殿、财神殿的神像全部重新彩绘、贴金或涂金,新制玻璃橱神龛,将大门、二门、边门、各殿的门窗、旗杆、香炉等油漆一新,改建道院山门。黎里14位企业家捐资120600元。是年底,禊湖道院有专职道士1名,另工作人员4名为道院聘用零工。

禊湖道院属道教正一派,主神供奉的是城隍,道教所传为守护城池之神、地方保护之神,城隍专司保祐万民安泰、各业兴旺之责。禊湖道院恢复对外开放后,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都要举行烧头香、撞头钟和守岁活动。吃过年夜饭,黎里百姓和慕名而至的外地香客,游览、进香者络绎不绝。新年钟声响起,道院内爆竹声震耳欲聋,笑语声此起彼伏,进香朝拜活动达到高潮,呈现一派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香客、游客一批批烧香膜拜,点烛撞钟,直至黎明。据统计,每年除夕夜和大年初一至道院进香、游览的人数在5000人左右。禊湖道院拥有信徒500余人。

禊湖道院(城隍庙)香期(农历):

正月初一     头香

正月初五     迎财神

二月十九     观音圣诞

三月廿七     吴王圣诞

三月廿八     东岳圣诞

五月十一     城隍圣诞

六月十九     观音成道日

六月二十     斗姆元君圣诞

七月十九     值年太岁

八月初七     城隍夫人

八月初八     城隍成道日

八月十四     刘王圣诞

九月初九     斗姆元君成道日

九月十七     广源财神

九月十九     观音出家日

腊月廿八     送寒衣   

第三节 天主教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天主教由苏州传至黎里。清光绪二十九年,黎里天主教堂在九南街建成。作为吴江本堂,新中国成立前夕,黎里天主堂拥有教徒1000余人,其中黎里300余人,绝大多数为渔民。新中国成立初,天主教活动正常,每月举办一次弥撒。1953年,上海揭露披着宗教外衣进行反革命活动的龚品梅(苏州教区主教)集团,天主教信徒减少。“文化大革命”中,宗教人士被扫地出门,天主教堂被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黎里天主堂归还教会;经整修,198312月,天主堂举行复堂典礼,吴江县神职教友1000余人参加复堂典礼及弥撒活动。1984年春,吴江成立天主教爱国会,并举行第一届代表会议。钱俊元(苏州杨家桥本堂神父、黎里本堂神父)任爱国会主任。黎里设天主教堂堂务委员会。198992日,江苏省民族宗教事务局张秉铎等一行由苏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处督导李栋林陪同到黎里天主教堂考察。19991222日,吴江市天主教爱国会举行第二届代表会议,爱国会领导层改选,主任为陆学迪(黎里本堂神父)。

2003319日,黎里天主教堂举行本堂百年纪念庆典、大圣若瑟瞻礼重大活动。各界知名人士和神职教友1300余人参加庆典活动。是年,黎里天主教堂创建文明宗教场所,获市宗教局表扬。200512月,吴江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据各宗教团体评选推荐,经检查考核,对黎里天主教堂等12个文明宗教场所通报表彰。四大瞻礼,即圣诞节、复活节、圣神降临节和圣母升天节每年都要在黎里本堂举办。

19852006年,先后担任黎里天主教本堂神父的有:钱俊元、陆学迪、朱斌杰、戴学峰;修女有:周昭妹、金红珍、周珍妮、唐敏、金珍珠、徐月琴等。200610月,天主教黎里本堂神父戴学峰,修女周昭妹、徐月琴。

第四节 基督教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华基督教会(南长老会)从苏州传至黎里。5年后,夏家桥下岸木排浜西建耶稣教堂。民国24年(1935年),另一教派使徒信心会传入黎里。新中国成立前夕,基督教活动已趋衰落。新中国成立后,黎里基督信徒不多,一般前往盛泽做礼拜,耶稣堂无正常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木排浜口原耶稣教堂被改造为居民住宅。

改革开放以后,黎里基督教信徒逐渐以家庭聚会的方式举行活动,或去平望、盛泽做礼拜(1981年初,盛泽中和桥基督教堂恢复;4月,吴江基督教堂堂务委员会成立)。1994年,黎里基督教房产得以归还。1995年,在原黎里竹业社址(现建新街46号)恢复黎里基督教聚会活动。199810月,黎里基督教会按照设立宗教活动场所的有关条件和要求进行整改,经吴江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审核,准予登记。后由杨炳荣牧师兼任黎里基督教会管理小组组长。恢复之初,聚会信徒50多人。

2002年底,因教会活动场所年久失修,属危房,在商议造新教堂无果后,租用杨家桥北弄原草织社厂房为基督教会新活动场所。出于方便工作、活动等原因,部分领导和信徒仍回由房管所修复的原址活动。至2006年,黎里基督教聚会场所两处,一是杨家桥北弄10号,人称新教会,另一即建新街46号的老教会。两处信徒共400500人。

杨家桥北弄基督教会设管理小组,成员6名,其中专职传道1名,出纳会计2名,义工3名。管理小组除负责教会日常工作外,还须组织礼拜聚会、祷告会、查经会、圣诞等节日聚会及探访信徒活动。至2006年,教会信徒350人左右。教会主要活动有两大礼:一是洗礼,每年一次,在7月份;二是圣餐礼,每月一次,纪念耶稣为世人在十字架舍身流血。三大节:受难节,纪念耶稣受难;复活节,纪念耶稣复活;圣诞节,庆祝耶稣降生。基督教会的宗旨是传扬耶稣基督的救恩。教会提倡互助互爱、尊老爱幼。黎里基督教会虽经济有限,但每年年底总要补助一些贫困的信徒;时或主动捐助灾区。

建新街基督教活动点设会计、出纳等由6名义工组成的管理小组。每星期日为主日礼拜,星期二探望信徒,星期五禁食祷告,星期六乐队训练。至2006年,该活动点有信徒100多人,参与主礼拜活动约6070人。

据了解,黎里尚有小部分基督教信徒的礼拜活动以家庭聚会或外出为主要方式。

第七章 方言

黎里方言属吴语,词汇与苏州话近似,但语言有明显的差别,与吴江市松陵镇也有些差别。

第一节 语音

一、声母

与普通话相比,黎里话没有翘舌音“zh”“ch”“sh”“r”:“争”“增”同声母,“仓”“昌”同声母,“山”“三”同声母。

有些字普通话中声母相同,而在黎里话中声母不同:“轻““琴”“丘”“求”“千”“钱”普通话声母均相同,而在黎里话中,“轻”“丘”声母相同,“琴”“求”声母与“千”“钱”声母有差异。“贪”“天”“拖”“偷”“团”“甜”“驼”“头”普通话声母均为“t,而在黎里话中,前4字声母为“t”,后4字声母为“d”。“潘”“破”“批”“派”“怕”“盘”“婆”“皮”“牌”“爬”等字,普通话声母均为“P,而在黎里话中,前5字声母为“P”,后5字声母为“b”。“川”“传”“愁”“抽”普通话声母均为“ch,而在黎里话中,“川”“抽”声母为“c,“传”“愁”声母为“z”。

有些字普通话中声母不同,而在黎里话中声母相同:普通话中,“除”声母为“ch”,“脐”声母为“q”,“才”声母为“c”,而在黎里话中,声母均为“z”。普通话中,“甲”“括”“隔”声母各不相同,而在黎里话中,声母均为“g”。普通话中,“思”声母为“s”,“书”声母为“sh”,“西”声母为“x”,而在黎里话中,声母均为“s”。

黎里话中“瓦”“外”“咬”“合”及“微”“武”等声母,普通话中没有。

普通话中以jqx为声母的字,在黎里话中分尖音(剂精焦尖酒疽妻清悄千秋取西心消仙修须)与团音(鸡经教检究居欺钦翘谦丘区希欣孝险休虚)。

二、韵母

黎里话中有些韵母混读。“比”“衣”“梯”“米”“鸡”“飞”与“非”“肺”“味”“皮”同韵母“i,“补”“普”“夫”“舞”和“波”“跛”“播”“坡”同韵母“u,“否”“楼”“某”“收”“舟”“抽”“沟”“欧”“走”与“九”“救”“忧”“刘”“修”同韵母“iu,“搬”“贪”“沾”“干”“看”“汉”和“官”“宽”“专”“川”“酸”“短”同韵母“eou,“巴”“麻”“渣”“马”与“瓜”“蛙”“跨”“话”“挪”“磨”及“车”“蛇”“遮”“赊”同韵母“o,“再”“采”“赛”“猜”“衰”“该”“开”“埃”“胚”与“美”“推”“堆”“催”“杯”“虽”“对”“追”“睡”以及“帆”“三”“山”“摊”“班”“产”“丹”和“帅”同韵母“ei,“爸”“妈”“拉”与“拜”“派”“买”“街”“蟹”“假”同韵母“eo,“鸦”“涯”与“邪”“斜”“借”同韵母“ea,“租”“粗”“都”“枯”“奴”“助”与“所”“多”“做”“糯”及“俄”“哥”“坐”“科”同韵母“eu,“汪”“慌”“广”“装”“王”“黄”“双”与“帮”“肮”“脏”“港”“行”“伤”同韵母“ang,“墩”“吞”“孙”与“灯”“生”“藤”“深”“森”同韵母“eng,“碰”“冷”“盛”“生”“棚”“孟”与“张”“浜”及“打”同韵母“an”。

18-6                    黎里话声调概况表

普通话声调

黎里话声调

例字

阴平

阴平

知安天边刚专丁

阳平

阳平

民陈唐云寒穷床才

上声

全阴上

举组比水顶

次阴上

口楚草体普

阳上

买老染

 

 

去声

是坐近淡厚

全阴去

盖汉醉对送爱

次阴平

菜怕退气寇臭

阳去

谢共备树饭帽

阴平

全阴入

说发削

阳平

竹答

上声

次阴入

曲匹铁

去声

立切

阳平

阳入

读局食白服

去声

麦六木纳岳

第二节 词汇

黎里方言中,多数词与普通话相同。但有一部分词与普通话的词义、用法不同。常用词语按事物分包括称谓、天文时令、人体部位(特征)、食品、日常用品和其他等,另外还包括代词、副词、方位词、量词等词类。

一、称谓

拜姆道里……………………妯娌

阿伯…………………………父亲、爸爸

阿爹…………………………祖父

阿姐…………………………姐姐

阿囡…………………………长辈对小辈的昵称

阿嫂…………………………嫂嫂

阿叔…………………………叔父

大佬…………………………哥哥

家小、屋里人………………妻子

舅佬…………………………小舅子

老伯伯………………………伯父

老娘家………………………父亲

两家头………………………两个人

慢娘…………………………后母

慢爷…………………………后父

妹子…………………………妹妹

末拖…………………………家中最小的孩子

姆妈…………………………母亲、妈妈

囡五…………………………女儿

男人…………………………丈夫

伲子…………………………儿子

娘舅…………………………舅父

娘娘…………………………祖母

亲眷…………………………亲戚

嫂嫂…………………………姑母、伯母及一般长辈妇女

舍母娘………………………产妇

婶嫚…………………………婶婶

外公阿爹……………………外祖父

外婆娘娘……………………外祖母

小百戏………………………小孩子

新妇…………………………儿媳妇

二、天文时令

长远…………………………好久

成更半夜……………………半夜

春长里………………………春天

打阵…………………………阵雨、雷雨

大清老早……………………清晨

额塞…………………………气闷

风凉…………………………凉快

隔寒…………………………去年冬天

隔年子………………………前年

寒天公………………………冬天

河胶结冻……………………河水连底冻

鲎……………………………虹

霍显…………………………闪电

几夜天………………………几夜

今朝…………………………今天

旧年…………………………去年

开年…………………………明年

明朝…………………………明天

暖热…………………………暖和

气子…………………………难闻的气味

热天公………………………夏天

日里…………………………白天

上昼…………………………上午

天公…………………………天气

雾露…………………………雾

下昼…………………………下午

夜快…………………………傍晚

一个元月……………………一个月

一日天………………………一天

一歇歇………………………一会儿

一转…………………………一次

印……………………………冷

燠糟热………………………闷热

中点心、日头直……………中午

热头…………………………太阳

三、人体部位(特征)

背梁脊骨……………………后背、脊椎骨

鼻头管………………………鼻孔

臂膊…………………………胳膊

叼嘴…………………………说话咬字不清

肚皮…………………………上腹

膈落桌………………………腋下

机胛…………………………翅膀

剂脚…………………………左脚

剂手…………………………左手

脚花…………………………脚劲

脚节头………………………脚趾

脚馒头………………………膝盖

节头骨………………………手指

节掐、脚掐…………………手指甲、脚指甲

肋棚骨………………………肋骨

聋彭…………………………聋子

膜……………………………耳屎

膀……………………………腿

翘脚…………………………跛子

顺脚…………………………右脚

顺手…………………………右手

小肚皮………………………下腹

胸梦头………………………胸脯

四、食品

面……………………………面条

炒头…………………………炒的菜

馒头…………………………包子(内有馅)

门枪…………………………猪舌

散面…………………………面粉

时件…………………………家禽、家畜内脏

实心馒头……………………馒头

索粉、线粉、水粉…………粉条

塌饼…………………………糯米粉制成的扁平形饼

弯转…………………………虾

下作…………………………猪内脏

小菜…………………………菜

油墩…………………………一种油炸的,用糯米粉制的食物

五、日常用品

矮凳…………………………凳子

被风筒………………………被窝儿

抽斗…………………………抽屉

窗盘…………………………窗

床……………………………指较大的床

春鞋…………………………单鞋

调羹、超……………………汤匙

骨牌凳………………………方凳

户梯…………………………梯子

家生…………………………家具

绢头…………………………手帕

靠背…………………………椅子

麻叉袋………………………麻袋

木梳…………………………梳子

盆子…………………………盘子、碟子

铺……………………………指较小的床

台子…………………………桌子

硬头家生……………………木制家具

余巾…………………………围巾

自来火………………………火柴

六、其他

嗷扫……………………………赶快

巴结……………………………讨好、努力、勤奋

把细……………………………小心谨慎

白笃……………………………白煮

白相……………………………玩耍      

摆………………………………放

板板六十四……………………办事认真

板要……………………………偏要

煏………………………………短时间火上烤

煸………………………………炒

薄………………………………稀(形容流汁)

插蜡烛…………………………1.抛锚。2.发生故障

拆空、拆空老寿星……………落空

长………………………………指个子高

场化……………………………地方、处所

潮面……………………………洗脸

辰光……………………………时候

吃茶、吃酒……………………喝茶、喝酒

吃夹挡…………………………夹在矛盾双方中间,两头不讨好

吃家生…………………………挨打

吃牌头…………………………挨批评

吃生活…………………………受责骂或挨打

吃勿落…………………………1.吃不下。2.胜任不了

赤佬……………………………鬼

出门……………………………出嫁

触头戏…………………………脱空、假的

穿绷……………………………揭穿

瓷搭搭、猪夹夹………………处事不决断、昏庸不清

撮祭……………………………吃东西(含贬意)

搭浆……………………………马虎、草率从事而做坏了

搭煞……………………………事情弄糟、无可奈何

达月……………………………临产

打昏度…………………………打鼾

打瞌充…………………………打盹

打相打…………………………打架

呆勃落触………………………呆头呆脑

倒笃……………………………颠倒过来、瞎窜(王胡阵)

得神……………………………舒适、得意、高兴之态

调枪花…………………………玩手段

定头货…………………………冤家对头

端整……………………………准备

短………………………………指个子矮

羙(读mei)…………………物体烘烤至一定程度而着火

海汇……………………………非常、很

好得……………………………幸亏

好日……………………………结婚

狠………………………………能干、厉害

厚………………………………稠(形容流汁)

唿头……………………………指睡一觉的时间

淴浴……………………………洗澡

话空……………………………凭空乱说

豁边……………………………事情做坏了

霍………………………………贴在锅上烘一下

佳路……………………………能干

嘉………………………………身体强健有力

讲张……………………………说话、讲话

局………………………………好、妥当之意

绝户、寿头寿脑………………吝啬

囥………………………………隐藏

蜡烛……………………………指不识好歹者和不识相者

爦………………………………菜蔬在沸水中过一下

老鬼(ju)……………………内行、老资格

利郎……………………………指小孩健壮而又能干

柳经……………………………说开玩笑的话

落场势…………………………收梢或下场

末事……………………………物件、东西

木知木角、木而角之…………反应迟钝

难为……………………………耗费大

牛吃蟹…………………………做事吃力

弄松……………………………作弄人家

庞亨……………………………体积大

跑路……………………………走路

烹(读pan)…………………用大话吓人

塳尘……………………………灰尘

碰着……………………………遇到

掮湿木梢………………………受人怂恿干蠢事

茄门相…………………………不起劲

趣………………………………漂亮、美丽

三脚猫…………………………学而不精

神乎耀照………………………虚张声势

十三点…………………………1.做得失去分寸。2.呆傻

收梢、落肩……………………结束

收作……………………………收拾整理

宿亢(读“速肯”) ……… 身上的积污

汰………………………………洗

逃步……………………………跑步

逃仙……………………………开玩笑

体太……………………………1.时间宽裕,可以从容办事。2.做得称心

勿松、办勿到…………………身体不适、有病

焐心……………………………高兴

瞎窜猪油筋……………………胡闹

相骂、拌嘴舌…………………吵架

牙啃啃……………………… 不识相(烙烙开开)、不知好歹

眼眵夹充…………………… 指睡眼惺忪状

眼热………………………… 眼红、羡慕

野豁豁……………………… 言行出格,过分

一事一脱式…………………一模一样

阴阴看……………………… 从缝中看,即窥视

用水………………………… 洗下身

有亲头……………………… 懂事,有出息(指小辈)

有喜………………………… 怀孕

燠糟………………………… 肮脏

贼骨牵牵…………………… 轻骨头(即轻挑之意)

轧闹猛……………………… 凑热闹

绽…………………………… 饱满

知墨团团………………… …潜水

指五十六………………… …啰嗦且讨人厌烦,唠唠叨叨,纠缠不清

中间……………………… …客堂

猪牙啃啃………………… …不识相

壮……………………… ……胖、肥

着末…………………… ……最后

着腻…………………… ……上芡粉

作格都………………… ……打呃

作兴…………………… ……也许

做人家…………………… …节约

做舍姆…………………… …生小孩、月子里

做勿连牵……………… ……做不好

七、代词

阿勒头、阿勒浪……… ……在那里吗?

葛格…………………… ……这个

葛里、葛浪……………… …这里

华搭……………………… …哪里

几化……………………… …多少

记格、介格……………… …那个

记戒……………………… …那样

介头、几面……………… …那里

勒头、勒浪……………… …在那里

那(nao)……………………你

那(nao)对…………………你们

那哈…………………………怎样

吾……………………………我

吾对、吾卡…………………我们

一家子………………………独自一人

伊……………………………他、她

伊拉…………………………他们

杂戒…………………………这样

八、副词

隔歇…………………………过一会儿

老讲…………………………经常

齐巧…………………………刚巧、恰巧

一经…………………………一直

亦……………………………又

闸生头里、冷皮生热………突然

九、方位词

北海…………………………北面

当中横里……………………中间

东海…………………………东面

对过…………………………对门、对面

剂面…………………………左边

里向…………………………里面

南海…………………………南面

顺面…………………………右边

西海…………………………西面

十、量词

一巴(车子)………………一辆(车)

一大(楼房)………………一幢(楼房)

一只(船)…………………一艘(船)、一条(船)

一只(床)…………………一张(床)

一只(牛)…………………一头(牛)

一只(学堂)………………一所(学校)

一转…………………………一次

第三节 歇后语

搬起石头压自家脚——自讨苦吃。

鼻头上挂咸鲞——休想(嗅鲞)。

苍蝇掐脱个头——乱转。

草屋上装步鸡——勿配。

城头上出棺材——远兜远转。

吃猪头不用筷——牙啃啃(不识好歹,拎勿清之意)。

赤鼻头勿吃酒——冤枉煞人。

床底下放鹞子——大高而不妙。

大肚皮着裤子——呒搭头。

吊杀鬼搨粉——死要面子。

冬瓜缠勒茄门里——缠错门了。

断链条猢狲——脱手难捉回。

额角头上放扁担——头挑。

风箱里老鼠——两头受气。

赅(声调阳平)米囤饿杀——呆徒、傻瓜。

棺材里伸手——死要铜钿。

猢狲戴帽子——活像个人。

鸡蛋里寻骨头——扳错头。

鸡勒百脚——死对头。

脚炉盖当镜子——看穿。

韭菜面孔——一伴(焙)就熟。

快刀切豆腐——两面光。

瘌痢头撑伞——无法(发)无天。

老虎头上拍苍蝇——讨死。

老鼠钻勒风箱里——两头受气。

冷水打浆——面熟陌(麦)生。

两个哑子睏勒一横头——呒啥话头。

麻子搨粉——蚀煞老本。

猫哭老鼠——假慈悲。

门缝里看人——轻视,小看了。

陌生人吊孝——死人肚里得知。

泥菩萨过江、柴草人救火——自身难保。

弄堂里拔木头——直拔直。

墙头上刷白水——白说(刷)。

青布衫上白虱——吃人钝人。

蜻蜓吃尾巴——自吃自。

揿牢牛头吃草——硬吃输赢。

肉骨头敲鼓——昏(荤)咚咚。

三个指头拾个田螺——稳笃笃。

沙锅里摊面麸——厚仔纳得(厚而浓)。

石头上掼乌龟——硬碰硬。

四金刚弹琵琶——谈(弹)都不要谈。

太湖里消(读上声)马桶——野豁豁。

驼子跌一跤——两头勿着实。

歪嘴吹喇叭——一团邪气。

慢娘拳头——迟早一顿。

王小二过年——一年勿如一年。

网船上只鸭——拖煞。

蚊子叮石臼——看错人头。

乌龟爬门槛——就看此一番。

雾露里摇船——勿晓得东南西北。

瞎子吃馄饨——心中有数。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小虾米炖酱——性命交关。

新箍马桶——三日香。

鸭吃砻糠——空欢喜。

哑子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造房子请箍桶匠——找错人。

竹篮吊水——一场空。

捉个虱来头里搔——自找麻烦。

四金刚腾云——悬空八只脚(脱空)。

第四节 谚语

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

白露身勿露,赤膊当猪猡。

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吃饭防噎,跑路防跌。

吃勿穷,着勿穷,算计不到一世穷。

吃仔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绸不搭布,穷不搭富。

春到六九头,穷人脱苦头。

春天呒烂地。

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冬雾雪。

春雪一把刀,冬雪一条被。

从小看大,到大一半。

打蛇不死蛇讨命。

稻上场,麦藏甏,黄豆挑勒肩胛上。(指怎样才算已确保收成)

稻雾稻郎中,麦雾一场空。

东北风,雨太公,西南风,热烘烘。

东霍霍,西霍霍,明天太阳辣霍霍。

冬吃萝卜,夏吃姜,勿请医生开药方。

寒从脚起,病从口入。

好么楼上楼,勿好楼下笃(扔)砖头。

家无主,笤帚倒笃竖。

金乡邻,银亲眷。

冷勒风里,穷勒债里。

冷粥冷饭好吃,冷言冷语难听。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六月初三打个阵,上昼(上午)耘苗下昼睏。(指多阵雨)

六月六,晒到鸭蛋熟。

满饭好吃,满话难讲。

七九六十三,行人脱布衫。

桥归桥,路归路。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晴到冬至落到年,落到冬至晴到年。

人情逼如债,背仔镬子沿街卖。

人熟礼勿熟。(指人情交往礼为先)

人作有祸,天作有雨。

若要好,大做小。

三朝雾露发西风。

三九、四九,冻煞老牛;五九、六九,沿河插柳。

三九四九,吃饭焐手。

十月工,梳头潮面吃饭工。

死要面子活受罪。

屋里有三虫,人家勿会穷。(三虫指米虫、咸菜虫、酱虫)

勿识相,吃点辣糊酱。

物要防烂,人要防懒。

雾露醒,跳落井(晒煞人)。

西南阵,带过落三村(亦可作“寸”)。

夏雨隔爿田。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星光照烂泥,天亮湿透地。

眼睛一眨,老孵鸡变鸭。

养猪勿赚钱,转身望望田。(指猪粪可肥田)

一日一阵,坐等收成。(指夏季)

一只碗勿响,两只碗叮当。

早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吼吼。

早西夜东风,日日好天公。

第五节 地方俗语

从城隍庙到八角亭——指距离长。

查三爷放金叶子——晚清,黎里镇北查家浜一富户主人,排行老三,为人直爽,缺少城府,多被人设谋,无故舍财。用来揶揄某人易上他人的当,看轻钱财得犯傻,实属“二百五”。

浒泾弄里摇船——狭且直。

浒泾弄里摇船,勿推扳——形容不差、不错。

火烧马张店,迟早要归天——明清时黎里有店家糊纸马出售,俗称马张,专供斋祭焚化。形容灾祸降临,难免一死。

九当十三车——九爿典当,十三个榨油坊。形容人事闹猛或事物繁多。

七粒米八担水,跳个后场荡进去了——形容旧社会下层人民所烧的稀粥往往稀薄得照得出人影。

歪马张——马张作坊生产的神像面目印制歪斜的次品纸马。形容某人行为不端,不走正道。

龌里龌龊道南桥——黎里南港多油坊,榨油需牛力,牛过道南桥时所撒之粪清扫不及,臭气熏天。用来形容某某肮脏之地。

吴阿毛吃施粥,轮来轮去轮不着——黎里八家甸败家子吴阿毛资财耗尽,走投无路,最终自缢在毛灰间。形容某人时运多蹇,无福消受。

摇不出的黎泾港,车不干的揽桥荡——狭窄的黎泾港水路10多华里,船家经行,颇觉单调;民国27年(1938年)秋,日军给养船翻沉揽桥荡,为捞回财物,日军命令农民日夜车水,却不见荡水减退半尺。用来形容做事旷日持久,劳而无功。

忧啊勿要忧,八角亭上只葫芦,照样抹油——形容办事稳当,无须担忧。

雨打八月半,一场不好看——八月中秋,黎里要出“城隍会”,假如天下大雨,就大煞风景。意指设想圆满,结果凄惶。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