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1 3:33:47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3064
郑传(1886-1922),原名之兰,字伯凤,号咏春,盛泽人,柳亚子夫人郑瑛兄长。幼年与小他一岁的弟弟之蕃(字桐荪),一起入父亲郑慈谷在盛泽首创的新式学校――郑氏小学读书。小学毕业与之蕃同赴上海震旦学堂,再转复旦公学。1908年复旦毕业,到苏州任教,先后在江苏高等学堂、江苏铁路学堂和江苏省立工业专科学校任英文教员。当时江苏高等学堂等学校处于草创阶段,教学条件颇不完备,各系各科的整顿、教材的选取、讲义的编订等等都需要教师努力。郑传工作勤奋,他自编教材,印发讲义,改进英语教学方法,颇有贡献。郑传为人诚恳,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深得学生爱戴。每逢寒暑假,郑传必定携家眷返盛泽省亲,与双亲共叙天伦之乐。
柳亚子与郑传本是郞舅,关系十分亲密。1909年,柳亚子与陈去病创建进步文化团体南社,倡导以诗文鼓吹民族民主革命,建立共和政体,中华民国成立后,又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捍卫共和政体。郑传与弟弟郑之番,还有妹妹郑瑛都积极响应,兄妹三人成为最早的南社成员,入社号分别是10、65和5。在郑氏兄妹的带动之下,盛泽还有金光弼、孙延庚、陈锐参加南社。后来,又有徐蔚南、徐蘧轩兄弟,汪大千、洪雄声、唐诵清、钮擎球、简伯龙等人参加新南社。
著名的南社文学家、诗僧苏曼殊,和郑之蕃是安庆高等学校的同事,1912年秋,柳亚子函邀苏曼殊在寒假期间到盛泽郑家作客,曼殊欣然同意。一放假,就与郑之蕃一起到达盛泽,与早就等待在那里的兄长郑传、柳亚子见面,欢聚了好几天。1912年至1913年间,苏曼殊来盛泽作客三次,每次少则逗留三天,多则半月,留下了不少趣话。
苏曼殊到盛泽,对苏邦食品大为赞赏,特别是富有吴江地方风味的麦芽塌饼,更为曼殊酷嗜。每次到来,必定向郑家大要其麦芽塌饼。这种食品,由发过酵的麦芽和糯米磨成细粉,加进清明前后的“紫艾头”等几种药草,裹上甜陷,用素油煎烤而成,香甜软糯,味道独特,有一定的药疗作用。麦芽塌饼,一般人吃一二档(二枚叠在一起,称为一档),已经足够了。苏曼殊则不然,他来盛泽,其他款待不计较,专点麦芽塌饼,不吃则已,吃则不下二十档。对此,真难煞郑家兄妹,不给不好,给也不好。除了麦芽塌饼,他还偏爱吃粽子糖和酥糖,他吃粽子糖就像吃炒盐豆那样咬着吃,酥糖一口气能吃上二三十包。难怪曼殊的肠胃常常闹病,最后性命也就断送在这不加节制的甜食上。
郑传别无嗜好,酷嗜围棋,不下则已,下必专心之至。不过,从不影响工作。性情比较急躁,为人坦白毫无城府,替人谋划尽心尽力,一旦他认为有所不妥,必定直言相驳,有时甚至弄得别人下不来台。不过多数人明白他的赤诚,没有怨言。郑传身体一向清瘦,年近30时,一度呈现富态,身体丰伟起来。1919年秋,父亲过世,既操劳又伤心,重又消瘦,此后始终没能恢复体重。
郑传一生勤奋,生活节奏太过快捷,再加频繁的应酬、繁重的教务,1922年9月,当新的教学任务又压在他肩上的时候,突然急性脑溢血发作而去世,享年只有36岁。郑传去世后,夫人带着五个子女,返回盛泽老家,亏得郑之蕃等亲属的资助,兄妹五人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长大并成才,服务于社会。长女郑葆真,肄业于燕京大学,后赴美国深造并定居,长子郑千里,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后赴英国留学,1947年回国在厦门大学海洋系任教授。
● 主要参考资料:郑葆真、郑千里《郑咏春》,柳亚子《郑咏春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