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6 3:06:11
作者:
来源:
吴江方志
【字 号:
】
点击量:19017
垂虹桥本名利往桥,俗称长桥,跨东门外古吴淞江上。始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初为木桥。当时,吴江南、北两城之间有宽阔的吴淞江阻隔,往来全靠渡船,风急浪大,船翻人亡时有发生。知县李问和县尉王庭坚(字世美)为兴办县学劝捐得钱百万缗,但朝廷下令不得新建学校,便将此款用来建桥。庆历八年六月二十八日桥建成,全长200丈,用木料万计,桥中央加阔建一座楼阁,匾曰“垂虹”,两堍各建一亭均匾“利往”。桥左江右湖(太湖),如长虹卧波,被誉为吴中绝景,文人骚客题诗作赋挥毫泼墨赞誉不绝,其中苏舜钦的“云头滟滟开金饼,水面沉沉卧彩虹”,杨杰的“八十丈虹晴卧影,一千顷玉碧无瑕”,郑獬的“插天螮蝀玉腰阔,跨海鲸鲵金背高”,世称长桥三名联。
宋元丰四年(1081)大水,桥被冲垮,重建后仍为木桥。建炎初,宋金之战桥被焚,后重建。德祐元年(1275),元兵南进再焚。当年,重建为85栱。元大德八年(1304),平章阇里增建14栱,成99栱。泰定元年(1324),建东长桥,号称双虹。泰定二年,吴江州判官张显祖请嘉兴匠人姚行满主持,易石重建,长1300多尺,62孔,中有3大孔可通大船。桥水底以桫枋加固,桥面铺大砖,桥栏饰以狻猊,两堍建底定、汇泽两亭。泰定三年,达鲁花赤完者在桥两堍各镇以两石狮,并将原东长桥拆除。至正十二年(1352),达鲁花赤的斤海牙重建垂虹亭,并书“垂虹”二大字楣于亭中。不久,淮东张士诚攻战吴江,亭毁于兵燹。至正十六年(1355),张士诚派其弟张士德拓建吴江城,新城东门与垂虹桥西端较近,中有城濠,濠上有正对东门的吊桥,明正德四年(1509)吊桥称福民桥。垂虹桥全部在张士诚所建的吴江县城之外。
明洪武元年(1368),吴江知州孔克中修桥,并在水中立石柱,添造垂虹亭为11间,两厢立三忠祠,祀伍员、张巡、岳飞。成化七年(1471),知县王迪修长桥,撤旧石易以青石,栏杆、桥洞焕然一新,仍为62孔。当时,汇泽、底定二亭已废,负责督修的申俊、庞谅出资在垂虹亭西南垒石筑基,建屋数间,供游览者宴息。成化九年六月竣工。成化十六年,桥靠城一端倒塌,本地人屠晟遗孀赵氏,因长子先亡,怕次子无力守家业,捐银1000两,让孙女婿周禋请求知县冯衡(字叔平,四川合江人)准予修治,不到3个月即完工。当时请华亭人钱溥(正统进士、官南京吏部尚书)作《重修垂虹桥记》,记中说垂虹桥在屠母赵氏修桥之前“桥在吴江县治东里许”、“桥袤千有余尺,下开七十二洞”,记中还说赵氏捐资修桥“经始于其冬,不三月遄复其旧,焕然维新”。这样就出来一个“垂虹桥七十二栱”的版本。崇祯八年(1635),知县章日炌(字敬明,浙江德清人)又修长桥。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知县张寿峒(字鹤峰,甘肃平凉人)组织疏浚长桥河时,将桥栱墩两旁的桫枋挖出许多,导致桥摇摇欲堕。康熙五十九年,西半桥又倒坍,知县王前(字道元,北京大兴人)带头捐款,请原房山知县包咸太学生钱敬中、贡生费宗源负责修桥,五月动工至第二年闰六月竣工。咸丰十年(1860),清军与太平军的战争中,桥、亭均遭毁坏。同治五年(1866),知县沈锡华捐俸修桥、重建垂虹亭。吴县冯桂芬作《重建垂虹亭记》,记中说到,垂虹桥所在地已不是当年临太湖枕吴淞江的景观,蒿芦拥塞渐成平陆之状始于明中叶。
民国3年(1914),吴江县知事丁祖荫带头捐出一年俸禄,倡修垂虹桥。民国4年,继任县知事周焘申请省拨款千元,又自捐400元,委派邑人费承禄监修,殷澍生、樊谨之协助,盛泽钮云峰参与,循故桥疏淤、修治通栱前后共花9个月时间,花费7500元。镌桥联:八十丈虹晴卧影,万千年浪直冲湖”,前句取自宋代杨杰诗,后句取自明代杜庠句。此时,“虹霓璀璨之壮观已不能恢复”,只能起到“行旅往来交口称便”的作用。随岁月迁移垂虹桥的原名“利往”渐渐被人淡忘,松陵人都称之为“长桥”。
1957年8月,垂虹桥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称存47孔。1967年5月2日20时40分,西首大孔及邻近之孔倒塌,当天21时许又倒塌8孔。之后,桥石陆续被拆走,只剩下被掩埋在土中东西两端。1985年,县粮食局施工建房挖出西端遗迹8孔半,进行复原性大修,建垂虹桥遗址公园,1986年7月列为吴江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市政府拨款修东端遗存,与周边新建华严塔、计成纪念馆等组成“垂虹景区”,勒石作记,立于东端桥头和桥侧。垂虹桥为薄栱窄墩连栱桥,从现遗址两端桥的桥石看,有武康石、青石、花岗石等,用石较杂,因历史上屡次修建所造成。2006年6月垂虹桥遗址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