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1 16:51:36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8017
吴江县学(又称儒学﹑庙学)旧址在县衙西南,其始创无可考,重修于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元代元贞二年(1296年),吴江县升为州,县学改为州学。明洪武二年(1369年),吴江复称县,仍名县学。县学是官方办学,其办学宗旨是为封建社会培养科举人才。
书院是古代私人或官府所设立的讲学修业之所,是中国知识阶层的文化教育组织,起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全国曾达7000多所。吴江设书院始于唐代,历代屡有兴废,现已无可考证,清代始有记载。
社学是元、明、清三代进行启蒙教育的地方性小学,系书院之支流,属官方所办。明中叶起,社学逐渐废弃。清初,统治者力图振兴社学。康熙九年(1670年),下诏各府、州、县每乡置社学,但效果甚微。
义学,也称“义塾”,旧时的一种免费私塾,是为孤寒生童而办的学校,以读书习字、粗通文墨为宗旨,多为民间自办。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以后,义学逐渐废弃,有的改称小学,有的停办。自此,义学不再存在。
私塾,在新式学堂出现之前,为少年儿童接受启蒙教育的主要场所。吴江私塾源远流长,遍布全县城乡。民国建立后,新式学堂逐渐推广,但私塾仍大量存在,少数私塾开始仿学校设置国文、算术等科,分堂讲授。抗日战争胜利后,私塾依然大量存在。新中国成立初,人民政府允许私塾存在,但规定须向政府登记审核,一律使用统一小学课本。1956年,私塾全部被淘汰。
第一节 县学(州学)
一、概况
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知县李恭、尉聂复奉诏重修庙学。庆历七年(1047年),知县李问欲改庙学为县学,恰逢诏,郡县不准新建县学,遂中止。元祐年间(1086~1094年),知县程端才将庙学改建为县学,学宫基1.47公顷。南宋建炎初(1127年),县学毁于金兵。绍兴年间(1131~1162年),知县石公辙在县城东门外开江营旧址重建县学,建大成殿。乾道初(1165年),知县赵公广拓地建明伦堂,立四斋:兴贤、进德、日新、时敏,通号舍为30楹,又建琴书楼。淳熙五年(1178年),知县陈翥重修。嘉定八年(1215年),知县孙仁荣重修大成殿。嘉定十年,知县吕祖宪整修县学。淳祐(1241年)初,学生王南于县学右建登龙桥。南宋末年,县学悉毁于兵燹。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都元帅宁玉、敦武校尉杜福重建县学正殿,塑绘圣贤像。至元三十一年,知县王柔建讲堂、斋舍。元贞二年(1296年),吴江县升为州,改名州学,设教授主学事,四斋各设训导1名。大德二年(1298年),教授谢起东增建两廊。大德四年,知州李玘建棂星门,筑州学围墙。大德七年,州判王英重塑圣贤像。延祐四年(1317年),知州高仁修殿堂、斋舍,翌年增建仪门、照墙。至治三年(1323年),教授孔文栩重修州学。至正十一年(1351年),知州邵万重修州学。至正十三年,达鲁花赤札牙进重修,置大成殿乐。经历任知州修葺,州学设施“靡不完整”。
明洪武二年(1369年),吴江重新改称县,州学改为县学。正统十三年(1448年),巡抚周忱、知府朱胜复改建明伦堂于大成殿右,堂下为两斋:左“日新”,右“时习”,上下为号房,琴书楼在其后,堂前为泮池,跨以石梁,又前为仪门,外则树坊,为儒学门署,称泮宫,与棂星门并,形成左庙右学的格局。景泰六年(1455年),巡按御史赵缙在琴书楼遗址建后堂及学舍30楹,知县贾亮建庙于堂左。天顺五年(1461年),知县章亮建教谕廨、训导廨。成化五年(1469年),提学御史陈选将废弃的梓潼祠、土地祠分别改建成乡贤祠、名宦祠。正德十年(1515年),巡按御史唐凤仪改建明伦堂,增建学舍16楹。嘉靖七年(1528年),奉诏建敬一亭,镌置御制敬一箴碑。嘉靖九年,诏郡县更圣贤称号以主易像,又令各建启圣祠,于是有司悉撤诸圣贤像而以甓蒙圣容,于仪门外西南建启圣祠。嘉靖十六年,知县林应麒于学宫前建泮宫坊。嘉靖三十二年,知县杨芷重修县学,于敬一亭后建“时化”“射圃”两亭。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知县孙大壮建文昌阁。万历四十八年,知县曹钦程废文昌阁。泰昌元年(1620年),代理知县康元和于时化亭址建尊经阁。天启三年(1623年),知县晏清重建文昌阁。崇祯二年(1629年),知县熊开元大修县学,重建龙门。崇祯十四年,知县叶翼云于射圃亭址建观德堂。崇祯十五年,又于启圣祠右重建日新廨。
清承明制,仍名县学,设教谕、训导各1员。顺治年间(1644~1661年),知县唐增继、吴就恒、雷珽,教谕洪天开相继整修县学。康熙五年(1666年),苏州府同知鲁超、推官龚在升、知县刘定国重修县学。康熙十八年,邑人董訚修儒学门。康熙二十三年,知县郭琇、训导秦去非重修县学。康熙二十四年,在孔庙悬挂御书“万世师表”匾额。康熙四十二年,知县张元振、教谕夏声、训导沈珍重建尊经阁。康熙四十九年,知县张寿峝重修文昌阁。康熙五十三年,建乡贤祠。康熙五十六年,知县石拱极整修文庙,康熙五十七年竣工。雍正二年(1724年),知县徐永祐奉诏改启圣祠为崇圣祠。雍正四年,又移建名宦祠、乡贤祠于大成门外东西两侧。是年,析吴江县偏西地置震泽县,遂以训导专理震泽学,教谕专理吴江学,庙学诸祠两县学并属共享,仍设于原县学所在地(今吴江中学址)。雍正五年,在孔庙悬挂御书“生民未有”匾额。雍正六年,吴江知县徐永祐奉诏建忠义孝悌祠。雍正十年,县内乡绅移建登龙桥。雍正十一年,震泽知县邓圭、吴江教谕廖维新重修文昌阁。乾隆五年(1740年),在尊经阁立御制“平定青海”碑,在孔庙悬挂御书“与天地参”匾额,吴江知县陈王言募捐修崇圣祠,教谕廖维新、训导童贤印重修明伦堂、尊经阁和龙门。乾隆九年,吴江知县丁元正、震泽知县陈和志重修大成殿。至此,孔庙的布局为:入棂星门,东为名宦祠、西为乡贤祠,再进大成门即是大成殿和东西两翼庑廊,后面为崇圣祠;棂星门东为文昌阁。县学的布局为:入泮宫门,进仪门、龙门,即是东西两书斋和明伦堂,后面是尊经阁,其东北为教谕廨;仪门西为土地祠,其西南为忠义孝悌祠,祠后是震泽学训导廨。乾隆五十八年按察使熊枚、道光四年(1824年)邑人黄有熊重修。咸丰七年(1857年)重修。咸丰十年,遭兵燹毁。
同治四年(1865年),吴江知县沈锡华、震泽知县万青选、教谕杨泽清、训导许庚用田赋节余和捐资重建孔庙大成殿及东西两庑、戟门(即大成门)、棂星门、乡贤祠、名宦祠。同治十二年六月至次年五月,吴江知县万青选、震泽知县李庆云、教谕李颐、训导曹辰垣倡议捐资重建县学崇圣祠、明伦堂和东西两斋、头门牌楼、仪门、龙门和忠义孝悌祠,以及县学围墙。孔庙和县学又恢复旧观:庙之外为棂星门,次大成门,名宦祠在左,乡贤祠在右,中为大成殿(学宫主体部分,是生员们朔、望参拜,春秋释典、祭孔的“圣地”),翼以两庑,后为崇圣祠。学之外为门,次仪门,仪门西为土地祠,其西南为忠义孝悌祠,次龙门,中为明伦堂(是学宫对生员宣读“圣谕”、进行训示、品评德行、考核课业以及处理违纪、失德、调解争端的场所),堂中有卧碑,堂下有泮池,跨以石梁,旁列两斋,各3间,上下俱号舍,堂后为尊经阁(贮藏经书的藏书楼),其东北为教谕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学部,废科举、兴学堂,县学教育终结。
县学办学宗旨是为封建社会培养科举人才,教学内容主要是尊孔读经。
吴江县学书籍在明建文(1399年)以前已无可查考。永乐十三年(1415年),始颁发四书五经及性理大全。迄正统年间(1436~1449年),屡有颁发。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吴江县学书籍有:颁发上谕1部,御制盛京赋1部,日讲四书解义3部,御纂周易折衷3部,钦定诗经传说汇编4部,钦定春秋传说汇纂4部,御纂性理精义3部,御纂朱子全书3部,驳吕留良四书讲义1部,钦定学政全书1部,钦定吏部现行则例1部,明史1部,共620本。震泽县学共有书籍362本。
三、学额
县学的师生员额,历代都有明确规定。宋置主学,直学,学长,学谕,学宾,斋谕。元置学正,升州学后,称教授,增训导,生徒来学不限人数。明设教谕、训导,生徒始有定额:20人。清雍正四年(1726年)吴江析吴江、震泽两县后,吴江学设教谕1员,震泽学设训导1员。吴江县学额进13名,震泽县学额进12名,逢恩广增7名,其中震泽县4名,吴江县3名。附学生员各以所居地分属,不限额。文童岁科试各取12名,武童岁试取7名。清末废科举后终止。
四、经费
县学的经费来源主要靠学田租息收入。学田的来源,有官府捐置或拨置的,如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知县朱舜民捐置田300亩,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知县冯任没入吴凤田184.47亩;也有邑人捐助的,如万历三十六年教谕蒋宏宪捐置15亩,四十年,巡抚徐民式置推官钱名世名下田56亩,四十五年,钞关主事张大猷捐置生员陈绍址田40亩,四十六年,知县魏士前捐置生员吴钟名等109亩,上中等荡0.9亩。至清康熙五年(1666年)知县刘定国丈清田亩,通计694亩,通计租米508石6斗3升8合7勺,折租银233两2钱9分4厘。雍正四年(1726年),析置震泽县,吴江县学存学田350亩,岁征租米210石,折租银119两8钱3分5厘9毫。震泽县存学田349亩,岁征租米210石,折租银113两4钱5分8厘1毫。学田有教谕每年收租、支销。主要用于廪生学租银、春秋祭祀银、会文公费米、社师米、贫生米、礼生酬劳米以及庙学修葺费等。
第二节 书院社学
一、书院
(一)概况
县学是官学,然“有司奉诏旨所建,或作或辍,未免具文”,教学活动不正常,且又因学额所限,无法满足旧时读书人的求知意愿,故一些私家创办的书院应时而生。吴江书院清代始有记载。书院传播学术思想,普及礼乐教化,成为民间知识精英思想创新的集结地,一些著名书院,引领文化思潮,甚至辐射政治领域。书院同时也成为生员接受教育、准备科举的重要场所。自康熙五十年(1711年)起,吴江城乡先后建有书院10余所,其中3所毁于火,未修,另外几所,在废科举后,或改办学堂,或把房舍移作他用。
书院的教学内容多以传习八股时文为主,由山长(即院长)或延师讲学,采用个别钻研、彼此问答、集中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内容以研习儒家典籍为主,间或议论时政,对学业优秀者定期讲授科举考试的经文、帖括(科举考试文体名)。一般逢三、六、九日命题作文,题分“生”(进学者)、“童”(未进学者)两种,生员领到课题后,在场外撰就,限期交卷,由山长评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书院为学堂而终止。吴江清时主要书院(包括学舍、公所)有:吴公书院、黎川学舍(一名禊湖书院)、松陵学舍、松陵书院、震泽书院(又名笠泽书院)、同川书院、艺英书院、复古书院、塘书院、肄业公所、切问书院等。
书院初起,多为私人创设,后才得官方资助。书院的兴办,为封建社会传播文化,培养人才,发挥过积极的历史作用。
(二)部分书院简介
1.吴公书院
吴公书院,一名中丞书院,是为纪念江苏巡抚吴存礼而开设的。位于盛泽大饱圩(今盛泽镇中心小学校址)。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郡中豪绅借普济堂的名义,私自向盛泽镇销售的绸匹征税,设立柜台每天都收钱。镇上的行头范秉如、汤维柱、戴起瞻等人为此事上省府去控告,江苏巡抚吴存礼立即饬令禁止,那场风波才得以平息。镇上人对吴存礼十分感激,筹集上千两银子建立书院,规模宏大。里边供奉吴公的长生禄位,来报答他的德政。乾隆七年(1742年)吴江县丞署移驻此地。其时尚有房屋20余间。同治三年(1864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
2.黎川学舍
黎川学舍(又名禊湖书院)位于黎里之南柒字圩,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里人陈时夏等创建,学舍占地1.5亩,为屋20余间,雍正十年(1732年),里人陈炳文、陈谟、周元理等重修。乾隆八年(1743年)知县丁元正题额为之记。乾隆四十年里人李璋修。中供关帝圣像,又有文魁匾四。殿前有惜字炉,东为读书处,中悬朱子像。有楼曰凌宵阁,供文昌帝君魁星像。北向三楹曰吟香书屋,有高宗纯皇帝御笔画梅石刻。西有学古轩,轩旁有房,可下榻。轩后有屋,供创建书院与有功于书院者之位。
书院有八景:石香春色、梧翠新凉、学古修篁、读书丛桂、南楼清磬、曲庑朝曦、学舍论文、凌霄玩月。
3.松陵学舍
松陵学舍,俗称“盛湖西书院”,位于盛泽之北观音弄内(今盛泽实验小学),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捐建。是年,苏州知府雅尔哈善整饬义学,发文至县。吴江知县丁元正奉文劝捐,以兴办义学。9月,知县丁元正、县丞熊晋召集盛泽镇士商协商,里人姚仲英、殷宜等39人及济宁、济南、平阳等许多商人共筹集白银上千两创建。于乾隆九年落成。7月,知府雅尔哈善为之作记。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由东岩徐君出资重修,县丞李养作《重修松陵学舍记》。光绪五年(1879年)起又屡经募资重修。李养的碑记至今仍完好地镶嵌在盛泽实验小学校园的墙壁内。
4.松陵书院
松陵书院原名松陵书塾,位于学宫后下宁元圩。清乾隆四年(1739年)由邑人汪涵光捐建,共11间,额曰“松陵书塾”。乾隆九年,在松陵书院设局开修《吴江县志》。乾隆十二年,知县陈捐俸重修,并奉祀先贤朱熹神位,改额曰“松陵书院”。乾隆五十一年,知县龙铎摧毁平望施家垛三老爷庙淫祠后,将其中的建材用于修松陵书院。嘉庆十一年(1806年)至嘉庆十四年间,知县李汝栋移建东门城内(现松陵公园北门对面流虹路北侧)。咸丰、同治相替时,遭兵燹毁。同治六年(1867年),知县沈锡华重建23间,同治九年续建17间。书院经费来自培养公田130亩、捐田120亩,以及洪胜田418.95亩的年租收入。民国初停办,民国21年(1932年)6月旧屋拍卖,民国25年3月改作县医院。现有同治年间冯桂芬碑记保存在市博物馆。
5.震泽书院(又名笠泽书院)
震泽书院位于松陵下塘街官长圩,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由震泽知县陈和志创办,占地4.65亩,房屋27间,书斋、廊庑、厨房等一应俱全。共花银800余两,其中陈和志捐廉银200余两,其余为劝捐所得。书院的日常经费依靠筹备时劝捐的银950两生息所得。乾隆十二年,延聘金匮(今属无锡)浦玉立为院长。陆燿、沈宗湘(字六如,号莼村)等都曾主持过笠泽书院。嘉庆元年(1796年),吴江知县唐仲冕发起修江震两县志,在笠泽书院设局,延聘平望翁广平、盛泽王鲲等参与。不久,唐调任,修志事中止。民国初震泽书院停办,曾被当作国民党吴江县党部。
6.同川书院
同里的书院,代有兴废。迨至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县陈奉苏州知府傅椿令,创建同川书院。陈捐俸购得富观桥北(今同里中学内)的朱姓土地3亩,作为书院基址,并倡议当地士绅捐金,共襄其事。历4个月竣工,共费银549两7钱。建有讲堂、学舍20间,食堂、寝室等一应俱全。聘里人顾陶元任主教。顾陶元系同里孝廉,品学兼优,为里人所敬重。陈撰有《建同川书院记》一文,述其本末,并勒石于同川书院中。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里人王士僧等募资重葺,知县沈名掞撰《修同川书院碑记》记其事。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邑人倪念祖出资二百四十五千有奇,里人合捐资六十二千有奇”,重修同川书院。嘉庆、道光、咸丰等朝屡有修葺。至清末,科举废,同川书院也随之消亡。
7.艺英书院
艺英书院位于平望螽斯港,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里人张廷衡、赵思敬在义学之西增建。书院正屋3间,东西偏各1间,庭前凿池,叠石莳花木,又于西北隅建小楼1间,名“湖山平远阁”,颇饶泉石之胜。地基共1.5亩,亦属义学。凡诸生肄业及清寒子弟就学均能学有书斋,食有庖厨,盛极一时。咸丰十年(1860年),罹兵燹被毁。同治三年(1864年),知县王树棻倡率士商募建。光绪四年(1878年),就旧基重建瓦舍20余间,虽未能恢复旧观,但肄业诵读之处,尚称完备。光绪三十一年,艺英书院改为平望高等小学。
8.肄业公所
肄业公所,俗称“盛湖东书院”,位于盛泽大适圩太平桥街。创办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冬。该公所原为太平天国乡官沈枝珊宅第。太平天国失败后,里人仲廷机等人禀请官府,没收沈氏宅第,将其中房屋80余间作为生童会课之处。其余房屋,临河楼房10间归社会所有,除花厅外的房屋出租给文会公所,收取的息金充当书院经费。知府李铭皖、知县黎庶昌先后给示勒碑。光绪二十年(1894年)失火,正屋均被烧成焦土。
9.切问书院
清光绪元年(1875年),知县金福曾和士绅凌淦发起,在芦墟南栅城皇庙东侧创办切问书院(“切问”是乾隆朝廉吏陆燿书斋名)。书院的经费由官田、无主田的租息收入提供。入学者多为童生。该书院主讲张文璇,字伯衡,号元之,分湖西北葫芦兜人,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后弃官回故里授徒。他教授学子寒暑不辍,时有自作范文。从学者中屡有县学童试合格者。清末芦墟多位秀才,均是切问书院学子。光绪后期,科举制度衰落,切问书院渐废。
二、社学
社学是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学校,系书院之支流,属官方所办。元制50家为1社,每社置学校1所,故名社学。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知州赵仁因学校在城外而学生的家多在城内,便在县衙东北置“日新”“时习”两社学供学生就近读书。元社学盛举,时称“乡镇城市,弦诵相闻,无间官私,盛倡文教”。明沿袭元制,倡兴社学。明成化五年(1469年),县提学御史陈选在旧址重建社学,中立讲堂,匾曰“养蒙”,翼以两斋,绕以周垣,设教读2人以训童子,并令全县各乡镇开设社学,全县共有社学127所。明中叶起,社学逐渐废弃。清初统治者力图振兴社学,康熙九年(1670年),下诏各府、州、县每乡置社学,但效果甚微。同治七年(1868年),在同里、黎里、芦墟、莘塔4镇各设社学1处,至同治十一年春裁撤。
社学教师大多由地方官绅聘请的秀才担任。康熙时规定选择通晓经书、行谊谨厚者充任民师。教师薪俸一般较低。社学学童入学年龄一般在8~15岁之间。清政府规定近乡子弟年12岁以上、20岁以下者必须入社学肄业。社学的教学内容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孝经》《四书》,特别注重学习冠、婚、丧、祭之礼,使学童自幼懂得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一些社学着重启蒙教育,对学龄稍长的增教礼节、律令和算学。
此外,元朝时设有蒙古字学、阴阳学、医学。这些教学内容有的社学进入明朝即取消,有的则延续到清代。
第三节 学塾
一、义学
义学,也称“义塾”,旧时的一种免费私塾,是为教孤寒生童而办的学校,以读书习字、粗通文墨为宗旨,多为民间自办。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邑人姚芳在一都蒲圩村(今松陵镇三里桥以北、运河以西)建古塘义塾,置义田80亩以给费。这是吴江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义学。嘉靖间(1522~1566年),义塾废。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安徽人张佩芝在盛泽捐办新安义学,不久亦废。雍正年间(1723~1735年),松陵镇的义学设在华严塔寺内,知县捐俸银若干为束脩膏火之资。雍正九年,王荫槐捐田12亩作为松陵镇义学经费。雍正十年,知县赵轩临将黎里五显庙改建黎川义学,共6间。雍正十三年,倪兆鹏捐田123.15亩资助创建震泽、平望、同里、盛泽等4所义学。学田原由儒官掌管,乾隆元年(1736年)奉旨责令义学田亩仍由捐助者本人经理,以防官吏从中侵吞。乾隆九年,姚重英捐资在西庙内创建盛泽义学。乾隆十一年,赵日新等在螽斯港改建平望义学。乾隆十二年,在同里尼字圩置朱姓地3亩创建同川义学,为屋20间。光绪三十年(1904年),民妇张陶氏捐助学田100亩。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以后,义学逐渐废弃,有的改称小学,有的停办。自此义学不再存在。
义学为启蒙教育机构,主要对象是儿童。教学一般从识字、写字开始,习文识字、读书背诵到粗通文义。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龙文鞭影》和《幼学琼林》。教学方法以个别教授为主,重注入,不重启发;重背诵,不重理解、兴趣。
义学教师大多数为科举考试的失败者,或为寒儒之士,或为穷秀才。他们地位低,薪俸很少。
义学经费大多依靠义庄、义田,或为地方公产公款,或靠富户捐资、捐田、捐屋维持,相当微薄。
二、私塾
私塾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在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教育场所。私塾产生于春秋时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除秦朝曾短暂停废外,2000余年延绵不衰。
吴江兴办私塾源远流长,清末至盛,遍布全县城乡。在新式学堂出来之前,私塾为乡镇少年儿童接受启蒙教育的主要场所。
明代,松陵镇给事中沈汉一族即设有家塾,曾担任工部营缮司主事榷税荆州关的杜伟(字道升,号静台),即在沈氏家塾中接受启蒙教育的。嘉靖年间(1522~1566年)担任尚书的周用一族亦设有家塾,他的子孙都是从家塾中受到启蒙教育的。嘉靖初同里陈王道(后任南京道监察御使)即就读于章化光所办的私塾。明末芦墟秀才朱自振,入清后在家乡苏家港设馆授徒。
清初,同里任大任,设训蒙学舍“莲浦书塾”。芦墟的陈桂元,世居白荡湾,雍正五年(1727年)曾任永康知县,谢职后,在故乡“论文讲学以栽培后进”。乾隆年间,举人陈其言在分湖滩陶冶庵里设馆授徒,其高足沈似拭(常熟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考中传胪(殿试第四名)。乾隆、嘉庆朝,赵田、袁琏(字惕三)在芦墟分湖滩袁家浜筑室设家塾“课子弟”。嘉庆、道光年间,芦墟袁腾涛在孙家浜“以课徒为业”。光绪二十年(1894年),同里杨敦颐在家中安雅堂设塾教授弟子,还在成字圩举办“群雅女塾”,专收女学童入学。光绪二十四年,黄亮叔捐田300亩及松陵镇北塘街住宅1所,创办启秀义塾,又改名亮叔学塾,专供清寒子弟求学。光绪二十五年三月,金松岑在同里“大夫第”西墙门的慎修堂创办的私塾,收学生十多人。退思园女主人(任兰生之妻)在家中创办私塾,聘陈去病执教。
私塾入学年龄不受限制,每塾人数多寡不定,教学内容从识方块字开始,然后读《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千字文》,乃至《四书》《五经》等程度较高的经文史书,习作八股文,为科举作准备。废科举、兴学堂以后,一些私塾也按规定使用新式小学课本教学,并改良教学方法。但多数私塾仍用“方块字”、《三字经》作教学内容,每课“读、讲、抄”三样,上午上课、默书,下午写字、教珠算。
私塾大多采用个别教授法,塾师采用死记硬背的读书方法,从“读、写、作”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写字课,塾师手把手地教会学生握笔、运笔的方法后,进行描红练习,然后临帖,大多私塾以学习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人的字帖为主,读过私塾的人大多能写出一手较好的毛笔字。作文方面,塾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等方面的基本功训练,要求学生多读、多写。为使学生达到塾师提出的要求,私塾有着严厉的惩戒手段,塾师对学生常常责令面壁、下跪,有时打手心。体罚在私塾里相当盛行。
民国4年(1915年),江苏巡按使公署颁布的《整理私塾规程》规定:私塾教师应该经地方行政长官考试,合格者方可执教。后又下令取缔私塾,但废而不止,乡间私塾多于小学,还不时发生塾师与学校教师争学生的纠纷。民国22年,开始对私塾进行改造。县教育局为“整理私塾,训练塾师”,举办过三届塾师训练班,通令各地塾师参加。参加培训者仅为塾师的三分之一。据民国24年县教育局的工作报告称:“本县各处私塾约有三百余处以上,各塾师大都不甚合格。”日军侵占吴江时期,许多小学停办,私塾有增无减。当时,一些有识之士为抵制日伪奴化教育,也办起私塾,这些私塾实际上是变相的私立学校。至民国38年上半年,全县尚有私塾124所,学生1264人。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政府对私塾采取维持、改造的办法,办理私塾申请登记立案审核手续,接受所在地中心学校的业务辅导,使用统一的小学课本,开设国文、算术、珠算、历史、地理、政治、自然、常识、图画等课程,并将办得比较好的私塾,有计划地转为民办学校。
1952年,全县有私塾238所,学生6509人。1956年秋,吴江私塾全部被淘汰。
附: 宋代至清代吴江进士名录
吴江宋代至清代文科进士325人,武科进士23人。表1-1~4内容采自民国《江苏省通志稿》、同治《苏州府志》、乾隆《吴江县志》、乾隆《震泽县志》和镇志、乡志以及《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进士所在乡镇,凡两种志书同时登载的列两地,未列乡镇者基本上都是居住在松陵镇及周边地区的。明代分户籍(学籍)和乡贯,表内只列户籍,凡户籍不是吴江的,乡贯都是直隶吴江。清代只有户籍。职务为最后任职。
表1-1 宋代、元代吴江文科进士表
姓名
|
科 分
|
备 注
|
谢炎
|
宋端拱元年戊子科(988)程宿榜
|
七都人,公安县知县
|
谢涛
|
淳化三年壬辰科(992)孙何榜
|
七都、同里人,太子宾客
|
郑载
|
咸平三年庚子科(1000)陈尧咨榜
|
府志列吴县,通志稿列吴江
|
谢绛
|
大中祥符八年乙卯科(1015)蔡齐榜
|
七都、同里人,三司度支判官
|
谢景初
|
庆历六年丙戌科(1046)贾黯榜
|
同里人
|
谢景温
|
皇祐元年己丑科(1049)冯京榜
|
谢绛次子
|
李庭芝
|
皇祐元年己丑科(1049)冯京榜
|
府志列吴县,通志稿列吴江,又作李庭芳
|
陈之元
|
皇祐五年癸巳科(1053)郑獬榜
|
府志列吴县,通志稿列吴江,又作陈之光
|
沈▲
|
嘉祐年间
|
据通志稿,府志、县志未载
|
魏志
|
元祐六年辛未科(1091)马涓榜
|
黎里人,魏宪弟
|
魏宪
|
绍圣四年丁丑科(1097)何昌言榜
|
黎里人,直学士左中大夫,封吴郡开国侯
|
糜锴
|
政和二年壬辰科(1112)莫俦榜
|
同里人,博士
|
陈述
|
政和二年壬辰科(1112)莫俦榜
|
府志列吴县,通志稿列吴江,又作陈迹
|
王闱
|
政和二年壬辰科(1112)莫俦榜
|
震泽人,秘书省正字,朝中依附朱勔
|
魏贲
|
重和元年戊戌科(1118)王昂榜
|
黎里人,魏宪弟
|
王蘋
|
绍兴四年甲寅(1134)特授
|
福建福清人,寓震泽,秘书省著作佐郎
|
陈长方
|
绍兴八年戊午科(1138)黄公度榜
|
福建长乐人,寓震泽,江阴军学教授
|
郑晞颜
|
绍兴十二年壬戌科(1142)陈诚之榜
|
府志列昆山,通志稿列吴江
|
王伯广
|
绍兴十二年壬戌科(1142)陈诚之榜
|
府志列常熟,通志稿列吴江
|
杨邦弼
|
绍兴十二年壬戌科(1142)陈诚之榜
|
福建浦城人,寓震泽,起居郎、中书舍人
|
许光国
|
绍兴十二年壬戌科(1142)陈诚之榜
|
|
糜师旦
|
绍兴十八年戊辰科(1148)王佐榜
|
同里人,糜锴子,显谟阁学士、正议大夫
|
薛甫
|
乾道二年丙戌科(1166)萧国梁榜
|
|
王毓
|
淳熙二年乙未科(1175)詹骙榜
|
震泽人,安庆府学教授
|
盛章
|
淳熙十四年丁未科(1187)王容榜
|
七都人,吏部尚书、敷文馆学士,封吴江开国伯
|
胡允恭
|
庆元二年丙辰科(1196)邹应龙榜
|
浙西提点刑狱公事
|
糜溧
|
庆元五年己未科(1199)曾从龙榜
|
同里人
|
吴埒
|
嘉泰二年壬戌科(1202)傅行简榜
|
|
李自牧
|
嘉定十年丁丑科(1217)吴潜榜
|
|
王斗文
|
嘉定十三年庚辰科(1220)刘渭榜
|
震泽人,徽猷阁学士
|
赵国体
|
嘉定十三年庚辰科(1220)刘渭榜
|
|
周梦发
|
嘉定十三年庚辰科(1220)刘渭榜
|
|
施秉
|
嘉定十三年庚辰科(1220)刘渭榜
|
原籍温州,寓居吴江
|
王熙载
|
嘉定十五年壬午科(1222)上舍释褐
|
|
曹德彰
|
科分不详
|
七都人,理宗时(1225~1246)焕章阁学士
|
曹中帜
|
科分不详,理宗时登进士第
|
屯村人,尚书省工部虞衡司郎中
|
盛文昭
|
宝庆二年丙戌科(1226)王会龙榜
|
七都人,镇江府通判
|
盛文韶
|
绍定二年己丑科(1229)黄朴榜
|
七都人,上饶知县
|
曹梦龙
|
绍定五年壬辰科(1232)徐元杰榜
|
七都人,枢密院待补直学士
|
吴蒙
|
端平二年乙未科(1235)吴叔告榜
|
吴埒侄,端明殿大学士
|
魏汝贤
|
淳祐四年甲辰科(1244)特奏名状元
|
黎里、同里人,魏志四世孙
|
王南
|
淳祐四年甲辰科(1244)特奏第三名
|
学究出身
|
丁应飞
|
淳祐七年丁未科(1247)张渊微榜
|
|
陈炎发
|
淳祐十年庚戌科(1250)方逢辰榜
|
|
赵崇鲁
|
咸淳元年乙丑科(1265)阮登炳榜
|
|
赵师鲁
|
咸淳四年戊辰科(1268)陈文龙榜
|
赵崇鲁兄
|
周昌会
|
咸淳十年甲戌科(1274)王龙泽榜
|
宁国府学教授
|
孙锐
|
咸淳十年甲戌科(1274)王龙泽榜
|
平望人
|
谢景平
|
科分不详
|
谢绛三子,秘书丞
|
陈益
|
科分不详
|
|
曹泰康
|
科分不详
|
曹梦龙次子,元代河南行中书省肃政廉访副使
|
徐纯夫
|
科分不详
|
同里人,翰林学士承旨
|
王朝臣
|
元泰定元年甲子科(1324)张益榜
|
盛泽人,太子司经
|
邹奕
|
至正八年戌子科(1348)王宗哲榜
|
同里人,明赣州知府
|
魏俊明
|
至正十四年甲午科(1354)薛朝晤榜
|
同里人,临海县丞
|
表1-2 明代吴江文科进士表
姓名
|
户 籍
|
科 分
|
备 注
|
萧潭
|
直隶吴江
|
建文二年庚辰科(1400)胡靖榜3甲54名
|
建始县知县
|
姚华
|
直隶吴江
|
永乐十六年戊戌科(1418)李骐榜3甲58名
|
知县
|
范琮
|
直隶吴江民籍
|
宣德八年癸丑科(1433)曹鼐榜2甲12名
|
同里人,广东左参议
|
徐珵
|
顺天宛平匠籍
|
宣德八年癸丑科(1433)曹鼐榜2甲33名
|
改名徐有贞
|
徐正
|
直隶吴江民籍
|
正统七年壬戌科(1442)刘俨榜3甲26名
|
刑科给事中
|
梅伦
|
直隶吴江军籍
|
正统十三年戊辰科(1448)彭时榜2甲7名
|
八坼、同里人,湖广右参议
|
任孜
|
直隶长洲民籍
|
正统十三年戊辰科(1448)彭时榜3甲73名
|
同里人,琼州知府
|
盛昶
|
直隶吴江军籍
|
景泰二年辛未科(1451)柯潜榜2甲27名
|
松陵人
|
莫灏
|
顺天宛平民籍
|
景泰二年辛未科(1451)柯潜榜3甲18名
|
同里人
|
施奇
|
浙江嘉善民籍
|
景泰五年甲戌科(1454)孙贤榜3甲186名
|
黎里人,莱州知府
|
顾以山
|
直隶常熟民籍
|
天顺元年丁丑科(1457)黎淳榜3甲89名
|
松陵人,河南佥事
|
盛侅
|
直隶吴江军籍
|
天顺四年庚辰科(1460)王一夔榜3甲65名
|
盛昶从父,未拜官卒
|
闵珪
|
浙江乌程军籍
|
天顺八年甲申科(1464)彭教榜2甲26名
|
松陵人
|
金鼒
|
武功中卫军匠籍
|
成化二年丙戌科(1466)罗伦榜2甲90名
|
同里人,南京工部主事
|
吴珵
|
顺天大兴匠籍
|
成化五年己丑科(1469)张升榜2甲27名
|
十七都人,太仆寺少卿
|
黄著
|
直隶吴江民籍
|
成化五年己丑科(1469)张升榜3甲74名
|
震泽人,监察御史巡按广东
|
吴洪
|
直隶吴江民匠籍
|
成化十一年乙未科(1475)谢迁榜2甲34名
|
松陵人,南京刑部尚书
|
徐佑
|
直隶肃宁民籍
|
成化十四年戊戌科(1478)曾彦榜2甲32名
|
平望人,太仆寺卿
|
赵宽
|
直隶吴江民籍
|
成化十七年辛丑科(1481)王华榜2甲9名
|
松陵人
|
沈庠
|
应天上元民匠籍
|
成化十七年辛丑科(1481)王华榜2甲90名
|
七都人,贵州副使
|
叶绅
|
直隶吴江民籍
|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1487)费宏榜2甲16名
|
北厍人
|
吴鋆
|
直隶吴江民籍
|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1487)费宏榜2甲101名
|
平望人,兵部武库司郎中
|
鲁昂
|
应天江宁民匠籍
|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1487)费宏榜3甲16名
|
松陵人,蒲圻知县
|
王哲
|
直隶吴江军籍
|
弘治三年庚戌科(1490)钱福榜3甲110名
|
松陵人,南京右佥都御史
|
曹镤
|
直隶吴江民籍
|
弘治六年癸丑科(1493)毛澄榜2甲41名
|
七都人,湖广佥事
|
盛应期
|
直隶吴江军籍
|
弘治六年癸丑科(1493)毛澄榜3甲65名
|
松陵人
|
汝泰
|
直隶吴江民籍
|
弘治九年丙辰科(1496)朱希周榜2甲42名
|
黎里人,永州知府
|
徐忱
|
直隶肃宁民籍
|
弘治九年丙辰科(1496)朱希周榜3甲57名
|
平望人,浙江参议
|
陈天祥
|
武功左卫军籍
|
弘治九年丙辰科(1496)朱希周榜3甲129名
|
同里人,左副都御史
|
徐江
|
顺天大兴民匠籍
|
弘治十三年己未科(1500)伦文叙榜2甲53名
|
吴江人
|
陆鳌
|
锦衣卫籍
|
弘治十五年壬戌科(1502)康海榜3甲10名
|
松陵人,浙江参政
|
周用
|
直隶吴江民籍
|
弘治十五年壬戌科(1502)康海榜3甲154名
|
平望人,徙松陵
|
陈九章
|
直隶吴江民籍
|
弘治十八年乙丑科(1505)顾鼎臣榜3甲134名
|
横扇人,云和知府
|
吴山
|
直隶吴江民匠籍
|
正德三年戊辰科(1508)吕柟榜2甲22名
|
松陵人,刑部尚书
|
吴岩
|
直隶吴江民匠籍
|
正德三年戊辰科(1508)吕柟榜3甲13名
|
吴山弟,四川参政
|
申惠
|
直隶吴江民籍
|
正德三年戊辰科(1508)吕柟榜3甲173名
|
松陵人,广西佥事
|
王銮
|
南京锦衣卫籍
|
正德六年辛未科(1511)杨慎榜2甲78名
|
松陵人
|
何钺
|
应天江宁民籍
|
正德六年辛未科(1511)杨慎榜3甲20名
|
吴江人,常德知府
|
金符
|
武功中卫军匠籍
|
正德六年辛未科(1511)杨慎榜3甲74名
|
同里人,监察御史
|
王问
|
直隶吴江民籍
|
正德九年甲戌科(1514)唐皋榜3甲1名
|
庙港人,大理寺评事
|
何遵
|
应天江宁民籍
|
正德九年甲戌科(1514)唐皋榜3甲248名
|
祖籍吴江
|
陆金
|
直隶吴江军籍
|
正德十二年丁丑科(1517)舒芬榜2甲27名
|
松陵人,江西按察副使
|
储良材
|
广西马平民籍
|
正德十二年丁丑科(1517)舒芬榜2甲61名
|
监察御史
|
顾昺
|
直隶吴江军籍
|
正德十二年丁丑科(1517)舒芬榜3甲144名
|
芦墟人,汝宁知府
|
沈汉
|
直隶吴江军籍
|
正德十六年辛巳科(1521)杨维聪榜2甲5名
|
松陵人
|
史臣
|
直隶吴江民籍
|
嘉靖二年癸未科(1523)姚涞榜2甲97名
|
黄家溪、黎里人,山东佥事
|
盛应阳
|
直隶吴江军籍
|
嘉靖二年癸未科(1523)姚涞榜2甲137名
|
应期从弟,南京武选司郎中
|
毛衢
|
直隶吴江民籍
|
嘉靖二年癸未科(1523)姚涞榜3甲79名
|
七都、黎里人,云南参议
|
范箕
|
顺天大兴民匠籍
|
嘉靖二年癸未科(1523)姚涞榜3甲89名
|
吴江人,刑部郎中
|
王守
|
直隶吴县民籍
|
嘉靖五年丙戌科(1526)龚用卿榜3甲24名
|
同里人,右副都御史
|
陈仲录
|
湖广常德官籍
|
嘉靖五年丙戌科(1526)龚用卿榜3甲158名
|
吴江人,按察副使
|
周相
|
直隶吴江民籍
|
嘉靖八年己丑科(1529)罗洪先榜3甲215名
|
湖南参议
|
闵如霖
|
浙江乌程军籍
|
嘉靖十一年壬辰科(1532)林大钦榜2甲59名
|
闵珪侄孙
|
沈瀚
|
直隶吴江民籍
|
嘉靖十四年乙未科(1535)韩应龙榜2甲16名
|
平望人,广东按察司副使
|
陈椿
|
直隶长洲民籍
|
嘉靖十四年乙未科(1535)韩应龙榜2甲63名
|
同里人,荆州知府
|
吴崑
|
直隶吴江民匠籍
|
嘉靖十七年戊戌科(1538)茅瓒榜2甲11名
|
严州知府
|
沈
|
直隶吴县民籍
|
嘉靖十七年戊戌科(1538)茅瓒榜2甲34名
|
松陵人,湖广按察副使
|
汝齐贤
|
直隶吴江民籍
|
嘉靖十七年戊戌科(1538)茅瓒榜3甲168名
|
黎里人
|
申思夔
|
直隶吴江民籍
|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科(1544)秦鸣雷榜3甲65名
|
邯郸知县
|
皇甫涣
|
直隶吴江民籍
|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1547)李春芳榜3甲68名
|
七都人,广东布政司参议
|
庞远
|
直隶吴江民籍
|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科(1553)陈谨榜2甲4名
|
光禄寺少卿
|
吴邦桢
|
直隶吴江民匠籍
|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科(1553)陈谨榜2甲46名
|
松陵人,陕西按察佥事
|
屠宽
|
直隶上海民籍
|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科(1553)陈谨榜2甲69名
|
二十九都人,南京兵部郎中
|
徐师曾
|
直隶吴江民籍
|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科(1553)陈谨榜2甲77名
|
松陵人
|
王可大
|
南京锦衣卫镇抚司籍
|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科(1553)陈谨榜2甲83名
|
王銮子,台州知府
|
吴承焘
|
直隶吴江民匠籍
|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科(1553)陈谨榜3甲24名
|
吴山孙,广西右布政使
|
叶可成
|
直隶吴江民籍
|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科(1553)陈谨榜3甲33名
|
北厍人,蒲州府同知
|
顾曾唯
|
直隶吴江民籍
|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科(1553)陈谨榜3甲143名
|
同里人,监察御史巡按广西
|
钱于邻
|
浙江嘉善民籍
|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科(1556)诸大绶榜3甲154名
|
平望人,四川佥事
|
王锡命
|
浙江秀水民籍
|
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科(1562)徐时行榜2甲44名
|
盛泽人,江西右参议
|
沈廷观
|
直隶吴江民籍
|
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科(1562)徐时行榜3甲10名
|
行人司正
|
潘志伊
|
直隶吴江民籍
|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1565)范应期榜2甲14名
|
平望人
|
陈王道
|
直隶吴江民籍
|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1565)范应期榜3甲43名
|
同里人,南京监察御史
|
钱锡汝
|
直隶吴江民籍
|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1565)范应期榜3甲113名
|
同里人,刑部员外郎
|
孙从龙
|
直隶吴江民籍
|
隆庆二年戊辰科(1568)罗万化榜2甲40名
|
七都人,江西副使
|
顾大典
|
直隶吴江军籍
|
隆庆二年戊辰科(1568)罗万化榜3甲240名
|
松陵人
|
沈位
|
直隶吴江民籍
|
隆庆二年戊辰科(1568)罗万化榜3甲289名
|
松陵人,翰林院检讨
|
毛图南
|
直隶吴江民籍
|
隆庆二年戊辰科(1568)罗万化榜3甲290名
|
七都、黎里人,发榜后卒于京
|
吴秀
|
浙江乌程民籍
|
隆庆五年辛未科(1571)张元忭榜2甲48名
|
震泽人,扬州知府
|
沈璟
|
直隶吴江军籍
|
万历二年甲戌科(1574)孙继皋榜2甲5名
|
松陵人,光禄寺丞
|
马贯
|
直隶吴江民籍
|
万历二年甲戌科(1574)孙继皋榜3甲21名
|
福建兴化(今莆田)知府
|
沈季文
|
浙江乌程民籍
|
万历五年丁丑科(1577)沈懋学榜2甲34名
|
沈孙,副都御史巡抚河南
|
沈孚闻
|
直隶吴江民籍
|
万历五年丁丑科(1577)沈懋学榜3甲165名
|
又名令闻,季文弟,商城知县
|
邹云鹏
|
直隶吴江军籍
|
万历八年庚辰科(1580)张懋修榜2甲42名
|
南京礼部郎中
|
李周策
|
直隶长洲民籍
|
万历十一年癸未科(1583)朱国祚榜3甲36名
|
松陵人,礼科都给事
|
王有功
|
直隶吴江军籍
|
万历十一年癸未科(1583)朱国祚榜3甲57名
|
王哲侄元孙,赠光禄寺少卿
|
沈瓒
|
直隶吴江军籍
|
万历十四年丙戌科(1586)唐文献榜2甲8名
|
松陵人
|
叶重第
|
直隶吴江民籍
|
万历十四年丙戌科(1586)唐文献榜3甲54名
|
北厍人,贵州提学副使
|
袁黄
|
浙江嘉善民籍
|
万历十四年丙戌科(1586)唐文献榜3甲193名
|
芦墟人,赠尚宝寺少卿
|
毛寿南
|
直隶吴江民籍
|
万历十四年丙戌科(1586)唐文献榜3甲194名
|
七都、黎里人,陕西道御史
|
蒋杰
|
贵州普安卫官籍
|
万历十七年己丑科(1589)焦竑榜2甲57名
|
同里人,广东副使
|
王孝
|
直隶吴江民籍
|
万历十七年己丑科(1589)焦竑榜3甲8名
|
平望人,礼部祠祭司主事
|
储纯臣
|
直隶吴江民匠籍
|
万历十七年己丑科(1589)焦竑榜3甲265名
|
同里人,高州知府
|
吴默
|
直隶吴江军籍
|
万历二十年壬辰科(1592)翁正春榜2甲3名
|
七都、同里人,太仆寺卿
|
顾自植
|
直隶吴江民籍
|
万历二十年壬辰科(1592)翁正春榜3甲175名
|
同里人,江西兵备道
|
沈琦
|
直隶吴江军籍
|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科(1595)朱之蕃榜3甲90名
|
沈汉曾孙,礼部主事
|
沈珫
|
直隶吴江军籍
|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科(1595)朱之蕃榜3甲170名
|
沈琦弟,山东按察副使
|
周道登
|
直隶吴江民籍
|
万历二十六年戊戌科(1598)赵秉忠榜2甲39名
|
松陵人
|
卜履吉
|
应天江宁民籍
|
万历二十六年戊戌科(1598)赵秉忠榜3甲9名
|
盛泽人,福建提学副使
|
吕纯如
|
直隶吴江民籍
|
万历二十九年辛丑科(1601)张以诚榜3甲22名
|
号益轩,北厍人,兵部尚书
|
赵士谔
|
直隶吴江民籍
|
万历二十九年辛丑科(1601)张以诚榜3甲23名
|
赵宽曾侄孙,右佥都御史
|
周应偁
|
直隶吴江民籍
|
万历二十九年辛丑科(1601)张以诚榜3甲30名
|
盛泽人,周用曾孙,宜春知县
|
庄元臣
|
浙江归安民籍
|
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1604)杨守勤榜3甲2名
|
七都、震泽人,中书舍人
|
王家彦
|
浙江嘉善民籍
|
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1604)杨守勤榜3甲19名
|
盛泽人,吏部稽勋司主事
|
毛以焞
|
直隶吴江民籍
|
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1604)杨守勤榜3甲104名
|
七都、黎里人,武库司郎中
|
孙养正
|
直隶吴江军籍
|
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1604)杨守勤榜3甲222名
|
七都人,福建兴化府司理
|
沈珣
|
直隶吴江军籍
|
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1604)杨守勤榜3甲241名
|
沈珫弟,山东左布政使
|
陶朗先
|
浙江秀水军籍
|
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1607)黄士俊榜2甲29名
|
寓居盛泽,山东按察副使
|
沈正宗
|
直隶吴江民籍
|
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1607)黄士俊榜2甲37名
|
沈曾孙,河南大梁道参议
|
陈继徵
|
浙江秀水民籍
|
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1607)黄士俊榜3甲82名
|
黄家溪人,益都知县
|
李逢节
|
直隶长洲民籍
|
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1607)黄士俊榜3甲92名
|
李周策子,兵部侍郎总督两广
|
金元嘉
|
直隶吴江民籍
|
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1607)黄士俊榜3甲205名
|
曹村人,绍兴知府
|
吴瑞徵
|
直隶吴江民匠籍
|
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1610)韩敬榜2甲28名
|
同里人,河南按察副使
|
孙枝芳
|
直隶吴江民籍
|
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1610)韩敬榜2甲40名
|
七都人,福建巡抚
|
徐道登
|
直隶吴县民籍
|
万历四十一年癸丑科(1613)周延儒榜2甲33名
|
河间知府
|
沈振龙
|
浙江秀水民籍
|
万历四十一年癸丑科(1613)周延儒3甲24名
|
苏州卫经历
|
赵士许
|
直隶吴江民籍
|
万历四十一年癸丑科(1613)周延儒3甲84名
|
赵宽曾侄孙,嘉湖兵备道
|
周宗建
|
直隶吴江民籍
|
万历四十一年癸丑科(1613)周延儒3甲175名
|
松陵人
|
宁绳武
|
直隶吴江民籍
|
万历四十一年癸丑科(1613)周延儒3甲224名
|
松陵人,大理寺评事
|
吴焕
|
直隶吴江民匠籍
|
万历四十四年丙戌科(1616)钱士升榜3甲47名
|
吴洪曾孙,湖广按察副使
|
陈万言
|
浙江秀水民籍
|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科(1619)庄际昌榜2甲3名
|
陈继徴子,翰林院编修
|
陆文衡
|
直隶吴江民籍
|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科(1619)庄际昌榜2甲66名
|
济南知府
|
金之俊
|
浙江嘉兴民籍
|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科(1619)庄际昌榜3甲12名
|
曹村人
|
仲嘉
|
浙江秀水民籍
|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科(1619)庄际昌榜3甲154名
|
盛泽人,兵部职方司员外郎
|
赵君邻
|
浙江嘉兴民籍
|
天启二年壬戌科(1622)文震孟榜3甲96名
|
庙港人,行人
|
潘有功
|
直隶吴江民籍
|
天启二年壬戌科(1622)文震孟榜3甲137名
|
平望人,陕西参议关内道守备
|
庞承宠
|
直隶吴江民籍
|
天启五年乙丑科(1625)余煌榜2甲29名
|
庞远孙,湖广布政使
|
叶绍颙
|
直隶吴江民籍
|
天启五年乙丑科(1625)余煌榜3甲28名
|
北厍人,大理寺卿
|
叶绍袁
|
直隶吴江民籍
|
天启五年乙丑科(1625)余煌榜3甲46名
|
北厍人,工部虞衡司主事
|
袁俨
|
浙江嘉善民籍
|
天启五年乙丑科(1625)余煌榜3甲149名
|
袁黄子,高要知县
|
凌义渠
|
浙江乌程民籍
|
天启五年乙丑科(1625)余煌榜3甲172名
|
莘塔人
|
朱天麟
|
直隶昆山民籍
|
崇祯元年戊辰科(1628)刘若宰榜3甲125名
|
黎里人,明永明王东阁大学士
|
韦明杰
|
浙江乌程民籍
|
崇祯元年戊辰科(1628)刘若宰榜3甲230名
|
长兴人,寓吴江,万载知县
|
赵康
|
直隶吴江民籍
|
崇祯四年辛未科(1631)陈于泰榜2甲58名
|
授刑部主事,未仕卒
|
周灿
|
直隶吴江民籍
|
崇祯四年辛未科(1631)陈于泰榜3甲70名
|
盛泽人,浙江道御史巡按江西
|
吴昌时
|
直隶吴江民籍
|
崇祯七年甲戌科(1634)刘理顺榜3甲3名
|
吴昆曾孙,吏部文选司郎中
|
陶廷爗
|
浙江秀水籍
|
崇祯七年甲戌科(1634)刘理顺榜3甲51名
|
平望人,行人司正
|
沈元龙
|
直隶吴江民籍
|
崇祯七年甲戌科(1634)刘理顺榜3甲175名
|
庙港人
|
陈龙正
|
浙江嘉善民籍
|
崇祯七年甲戌科(1634)刘理顺榜3甲240名
|
|
吴铸
|
浙江秀水民籍
|
崇祯十年丁丑科(1637)刘同升榜3甲10名
|
平望人,南明礼部主事
|
盛王赞
|
直隶吴县民籍
|
崇祯十年丁丑科(1637)刘同升榜3甲79名
|
应阳曾孙,南明东阳知县
|
赵玉成
|
直隶吴县民籍
|
崇祯十年丁丑科(1637)刘同升榜3甲179名
|
庙港人,吏部文选司郎中
|
吴晋锡
|
直隶吴江民籍
|
崇祯十三年庚辰科(1640)魏藻德榜3甲14名
|
吴山玄孙,南明大理寺卿
|
蒋克达
|
直隶吴江民籍
|
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赐特用出身162名
|
|
吴昜
|
直隶吴江民籍
|
崇祯十六年癸未科(1643)杨廷鉴榜3甲163名
|
吴山曾孙,明唐王兵部尚书
|
王景亮
|
直隶吴县民籍
|
崇祯十六年癸未科(1643)杨廷鉴榜3甲173名
|
富亩村人
|
钮应斗
|
浙江秀水民籍
|
崇祯十六年癸未科(1643)杨廷鉴榜3甲215名
|
盛泽人,漳浦知县
|
赵庾
|
直隶吴县民籍
|
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杨廷鉴榜3甲232名
|
松陵人,明唐王礼部主事
|
金允治
|
顺天大兴民籍
|
崇祯十六年癸未科(1643)杨廷鉴榜3甲252名
|
莘塔人,晋江知县
|
顾之俊
|
直隶长洲民籍
|
崇祯十六年癸未科(1643)杨廷鉴榜3甲270名
|
同里人,明鲁王御史
|
庞霦
|
直隶吴县民籍
|
崇祯十六年癸未科(1643)杨廷鉴榜3甲271名
|
庞远曾孙,平湖知县
|
孙志儒
|
浙江归安民籍
|
崇祯十六年癸未科(1643)杨廷鉴榜3甲296名
|
七都人,莆田知县
|
注:(1)县志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列赵鸣阳(庙港人)、沈同和(沈季文子)。两人系表亲,会试时,赵代沈答卷,沈录为第一(即会元),赵为第六。事发,两人均被削籍,会试录除名。
(2)据清顺治年间开编的《盛湖志》(二卷本)载:万历十一年癸未科(1583)1甲1名朱国祚,太医院官籍,乡贯浙江秀水,系由盛泽三家村迁嘉兴,官至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二十三年乙未科1甲1名朱之蕃,南京锦衣卫军籍,乡贯山东荏平,系由盛泽迁江宁,官至礼部右侍郎。朱国祚侄子朱大启(原名应麟)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3甲75名进士,太医院官籍,乡贯浙江秀水,官至刑部左侍郎。乾隆《盛湖志》(十四卷本)三人列“流寓”,乾隆《吴江县志》“科第表”未列。
表1-3 清代吴江文科进士表
姓名
|
户 籍
|
科 分
|
备 注
|
范周
|
江南吴县
|
顺治六年己丑科(1649)刘子壮榜2甲5名
|
即周,河南督粮道
|
黄自起
|
浙江秀水
|
顺治六年己丑科(1649)刘子壮榜2甲31名
|
北麻人,河南提学道
|
吴之纪
|
江南吴县
|
顺治六年己丑科(1649)刘子壮榜2甲37名
|
同里人,湖广按察司佥事
|
王勰
|
浙江秀水
|
顺治九年壬辰科(1652)邹忠奇榜3甲36名
|
北麻人,河南提学道
|
张超
|
浙江桐乡
|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1655)史大成榜3甲82名
|
|
吴惠羽
|
浙江乌程
|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1655)史大成榜3甲218名
|
松陵人,汉川知县
|
沈自南
|
江南吴江
|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1655)史大成榜3甲265名
|
同里人,蓬莱知县
|
陆鑑
|
江南吴县
|
顺治十五年恩科戊戌科(1658)孙承恩榜2甲2名
|
松陵人,巴州知州
|
吴源起
|
浙江秀水
|
顺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马世俊榜2甲19名
|
吴铸子,礼科给事中
|
潘见龙
|
浙江秀水
|
顺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马世俊榜2甲27名
|
震泽人,曲靖知府
|
张嘉瑹
|
浙江桐乡
|
顺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马世俊榜2甲39名
|
严墓人,未仕卒
|
张方起
|
浙江桐乡
|
顺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马世俊榜2甲57名
|
|
周爰访
|
江南吴江
|
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严我斯榜3甲119名
|
同里人,江西提学道
|
叶燮
|
浙江嘉善
|
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蔡启樽榜2甲21名
|
绍袁子,宝应知县
|
董訚
|
江南吴江
|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1673)韩菼榜3甲32名
|
翰林院检讨
|
沈攀
|
江南吴江
|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1673)韩菼榜3甲102名
|
庙港人,迁松陵,灵台知县
|
叶舒崇
|
浙江平湖
|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1676)彭定求榜2甲50名
|
叶燮侄子,中书舍人
|
郁世焜
|
江南吴江
|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1679)归允肃榜2甲24名
|
本无锡人,澄迈知县
|
潘耒
|
江南吴江
|
康熙十八年博学宏词科(1679)2等2名
|
平望人,翰林院检讨
|
徐釚
|
江南吴江
|
康熙十八年博学宏词科(1679)2等8名
|
松陵人,翰林院检讨
|
钱士鋐
|
江南吴江
|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蔡升元榜3甲20名
|
武定知州
|
陆虬
|
江南吴县
|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蔡升元榜3甲110名
|
复姓陈,松陵人,温州知府
|
吴楫
|
浙江归安
|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1685)陆肯堂榜3甲114名
|
本姓叶,北厍人,文安知县
|
张尚瑗
|
江南吴江
|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1688)沈廷文榜2甲16名
|
松陵人,兴国知县
|
陈锐
|
浙江归安
|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1688)沈廷文榜3甲58名
|
陈王道玄孙,未仕卒
|
徐元灏
|
江南吴江
|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戴有祺榜3甲54名
|
松陵人,澄城知县
|
陈苌
|
江南吴江
|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97)李蟠榜2甲5名
|
横扇人,桐庐知县
|
周景
|
江南吴江
|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97)李蟠榜3甲30名
|
周灿孙,未殿试卒
|
费洪学
|
江南吴江
|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汪绎榜2甲43名
|
松陵人,博野知县
|
包咸
|
江南吴江
|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汪绎榜2甲45名
|
房山知县
|
陈沂震
|
江南吴江
|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汪绎榜2甲56名
|
陈锐侄子,刑科给事中
|
范景
|
浙江秀水
|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汪绎榜3甲25名
|
安徽庐州府(今合肥)通判
|
秦学洙
|
江南长洲
|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汪绎榜3甲98名
|
县志未列,府志列吴江
|
钱晋珏
|
江南长洲
|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1703)王式丹榜3甲18名
|
工部郎中
|
王允文
|
江南长洲
|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1706)王云锦榜3甲147名
|
本姓马,枣强知县
|
倪溥
|
江南吴县
|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1709)赵熊诏榜3甲68名
|
原籍宜兴,复姓陆溥,未仕
|
钱倬
|
江南吴江
|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1709)赵熊诏榜3甲93名
|
本姓樊,平阳知府
|
徐葆光
|
江南吴江
|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王世琛榜1甲3名
|
潘葆光,坛丘人,翰林院编修
|
钱金森
|
江南吴县
|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王世琛榜3甲4名
|
金森,蒙化府掌印同知
|
郭孙顺
|
江南吴江
|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王世琛榜3甲8名
|
孙顺,翰林院检讨
|
陈谟
|
江南吴江
|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王世琛榜3甲14名
|
陈王谟,盛泽人,刑部主事
|
张鸣钧
|
浙江乌程
|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徐陶璋榜2甲18名
|
七都人,顺天府尹
|
王云倬
|
江南吴江
|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徐陶璋榜3甲15名
|
永福知县
|
吴家骐
|
浙江桐乡
|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汪应铨榜2甲15名
|
北麻人,礼部右侍郎
|
沈师孟
|
浙江归安
|
雍正元年癸卯恩科(1723)于振榜2甲5名
|
复姓倪,震泽人,国史馆纂修
|
俞韩
|
浙江仁和
|
雍正元年癸卯恩科(1723)于振榜2甲47名
|
复姓沈,同里人,未仕卒
|
李重华
|
江南吴江
|
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陈德华榜2甲4名
|
松陵人
|
范璨
|
浙江秀水
|
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陈德华榜2甲35名
|
又名姚璨,南麻人,工部侍郎
|
蔡廷献
|
江南震泽
|
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礼部进士
|
震泽人,未参加殿试卒
|
赵浚
|
江南吴江
|
雍正五年丁未科(1727)彭启丰榜3甲141名
|
本姓杨,兴业知县
|
李治运
|
江南吴江
|
雍正八年庚戌科(1730)周澍榜2甲28名
|
李重华子,浙江按察使
|
叶弘遇
|
江南吴江
|
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金德瑛榜2甲55名
|
本姓苏,泗水知县
|
沈宗湘
|
江南吴江
|
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金德瑛榜2甲71名
|
新淦知县
|
沈廷光
|
浙江嘉善
|
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金德瑛榜2甲86名
|
沈瓒玄孙,仁化知县
|
沈沛然
|
浙江平湖
|
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金德瑛榜3甲31名
|
李沛然,七都人,高安知县
|
吴讷
|
浙江归安
|
乾隆二年丁巳恩科(1737)于敏中榜2甲48名
|
松陵人,未仕
|
沈裕云
|
江南震泽
|
乾隆二年丁巳恩科(1737)于敏中榜3甲2名
|
七都人,崇宁知县
|
俞武琛
|
浙江仁和
|
乾隆二年丁巳恩科(1737)于敏中榜3甲66名
|
俞韩弟,未仕卒
|
沈惊远
|
江南吴县
|
乾隆四年己未科(1739)庄有恭榜2甲37名
|
沈后裔,江宁府学教授
|
周日藻
|
江南震泽
|
乾隆十年乙丑科(1745)钱维城榜3甲159名
|
周宗建曾孙,主讲六安书院以终
|
李祖惠
|
浙江嘉兴
|
乾隆十七年壬申恩科(1752)秦大士榜3甲9名
|
本姓沈,平望人,高安知县
|
吴岩
|
浙江乌程
|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1757)蔡以台榜2甲21名
|
本姓曹,七都人,山西学政
|
金士松
|
江南吴江
|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毕沅榜2甲9名
|
|
王曾翼
|
江南吴江
|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毕沅榜2甲23名
|
同里人,兰州道
|
沈翰
|
江南震泽
|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秦大成榜3甲96名
|
沈八世孙,保定知县
|
孙银槎
|
浙江嘉善
|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科(1766)张书勋榜2甲47名
|
芦墟人,绩溪县学教谕
|
陈庭学
|
顺天宛平
|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1769)陈初哲榜2甲32名
|
同里人,兰州盐驿道署按察使
|
丁云锦
|
江南吴江
|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1769)陈初哲榜2甲38名
|
吉水港(八坼)人,武昌知府
|
杨复吉
|
江南震泽
|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1772)金榜榜3甲76名
|
赵浚孙,年少未授官
|
王元照
|
江南吴江
|
乾隆四十年乙未科(1775)吴锡龄榜3甲46名
|
盛泽人,苍梧知县
|
费振勋
|
江南震泽
|
乾隆四十年乙未科(1775)吴锡龄榜3甲102名
|
松陵人,吏科给事中
|
吴舒帷
|
江南震泽
|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1778)戴衢亨榜2甲14名
|
松陵人,侍讲
|
王锟
|
江南吴江
|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1778)戴衢亨榜2甲44名
|
同里人,甘肃巩秦阶道
|
周兆基
|
湖北江夏
|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科(1784)茹棻榜2甲18名
|
周用后裔,礼部尚书
|
沈清瑞
|
江南长洲
|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1787)史致光榜2甲10名
|
沈惊远孙
|
王祖武
|
江南吴江
|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1787)史致光榜2甲34名
|
同里人,江西道监察御史
|
叶逢金
|
江南震泽
|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1789)胡长龄榜3甲7名
|
北厍人
|
陈预
|
顺天宛平
|
乾隆五十五年庚戌恩科(1790)石韫玉榜2甲12名
|
陈庭学子,山东巡抚
|
陈云
|
顺天宛平
|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1793)潘世恩榜1甲2名
|
陈庭学子,太平知府
|
陈毓咸
|
江苏吴江
|
嘉庆元年丙辰科(1796)赵文楷榜3甲17名
|
同里人,国子监学正
|
沈钦临
|
江苏吴江
|
嘉庆六年辛酉恩科(1801)顾皋榜3甲40名
|
安徽庐州知府
|
费兰墀
|
江苏震泽
|
嘉庆七年壬戌科(1802)吴廷琛榜2甲13名
|
费振勋子,翰林院编修
|
程邦宪
|
江苏吴江
|
嘉庆七年壬戌科(1802)吴廷琛榜2甲47名
|
盛泽人,鸿胪寺少卿
|
费卿庭
|
江苏震泽
|
嘉庆十年乙丑科(1805)彭濬榜2甲32名
|
松陵人,翰林院庶吉士
|
程际韶
|
江苏吴县
|
嘉庆十三年戊辰科(1808)吴信中榜2甲111名
|
程邦宪兄,循化府同知,
|
陶惟煇
|
江苏吴江
|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1817)吴其濬榜2甲35名
|
内阁中书
|
沈福清
|
江苏吴江
|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恩科(1819)陈沆榜2甲57名
|
黄家溪、平望人,解州知州
|
沈超然
|
江苏吴江
|
道光六年丙戌科(1826)朱昌颐榜3甲86名
|
凤阳府学教授
|
迮鹤寿
|
江苏吴江
|
道光六年丙戌科(1826)朱昌颐榜3甲94名
|
莘塔人,池州府学教授
|
陈宗元
|
江苏吴江
|
道光十三年癸巳科(1833)汪鸣相榜2甲37名
|
盛泽人
|
费公彦
|
江苏震泽
|
道光十三年癸巳科(1833)汪鸣相榜2甲43名
|
汾西知县
|
殷寿彭
|
江苏吴江
|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李承霖榜2甲1名
|
黎里人,詹事
|
殷兆镛
|
江苏吴江
|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李承霖榜2甲62名
|
平望人,礼部侍郎
|
殷寿臻
|
江苏吴江
|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孙毓溎榜2甲93名
|
寿彭弟,国史馆协修
|
周士炳
|
浙江桐乡
|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1845)萧锦忠榜2甲32名
|
震泽人,翰林院编修
|
仲孙樊
|
江苏吴江
|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1845)萧锦忠榜3甲71名
|
盛泽人,浙江中防同知
|
沈桂芬
|
顺天宛平
|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1847)张之万榜2甲8名
|
松陵、同里人,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
沈镐
|
江苏震泽
|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1847)张之万榜3甲8名
|
黎里人,兵部郎中
|
杨庆麟
|
江苏吴江
|
道光三十年庚戌科(1850)陆增祥榜2甲6名
|
松陵人,顺天府尹
|
袁嵩龄
|
浙江嘉善
|
道光三十年庚戌科(1850)陆增祥榜2甲80名
|
袁黄九世孙,捐升同知
|
徐宝治
|
江苏震泽
|
道光三十年庚戌科(1850)陆增祥榜3甲27名
|
黎里人,金华知府
|
陈振瀛
|
顺天宛平
|
同治二年癸亥恩科(1863)翁曾源榜2甲76名
|
翰林院编修
|
王景贤
|
浙江秀水
|
同治二年癸亥恩科(1863)翁曾源榜3甲12名
|
盛泽人,广东按察使
|
吴仁杰
|
江苏震泽
|
同治四年乙丑科(1865)崇绮榜2甲7名
|
松陵人,孝子吴璋后裔,春坊赞善
|
费延釐
|
江苏吴江
|
同治四年乙丑科(1865)崇绮榜2甲21名
|
松陵、同里人,河南学政
|
陶模
|
浙江秀水
|
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洪钧榜2甲47名
|
盛泽人
|
张文璿
|
江苏吴江
|
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洪钧榜2甲106名
|
北厍人,辞兵部主事回家讲学
|
殷源
|
江苏吴江
|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陆润庠榜2甲47名
|
殷兆镛子,翰林院庶吉士
|
庞庆龄
|
江苏震泽
|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陆润庠榜2甲53名
|
同里人,以候补同知革职
|
沈恩棨
|
江苏吴江
|
光绪二年丙子科(1876)曹鸿勋榜2甲108名
|
松陵人,寓黎里,户部额外主事
|
周龄
|
江苏震泽
|
光绪三年丁丑科(1877)王仁堪榜2甲39名
|
梅堰人,河南乡试主考
|
钱锡庚
|
江苏震泽
|
光绪三年丁丑科(1877)王仁堪榜2甲71名
|
|
吴兆基
|
浙江秀水
|
光绪六年庚辰科(1880)黄思永榜3甲40名
|
盛泽人,宁武知县
|
王文毓
|
江苏吴江
|
光绪十二年丙戌科(1886)赵以炯榜3甲1名
|
盛泽、同里人
|
陆廷桢
|
江苏吴江
|
光绪十八年壬辰科(1892)刘福姚榜3甲151名
|
寓金泽,荥泽知县
|
吴燕绍
|
江苏震泽
|
光绪二十年甲午恩科(1894)张謇榜3甲84名
|
吴仁杰子,20年代任北大讲师
|
王大钧
|
浙江秀水
|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1903)王寿彭榜2甲10名
|
盛泽人
|
钱崇威
|
江苏震泽
|
光绪三十年甲辰科(1904)刘春霖榜2甲57名
|
松陵人,1954年任江苏文史馆馆长
|
注:沈惊远、沈清瑞,据《垂虹识小录》。
表1-4宋代清历代吴江武科进士表
姓名
|
科分
|
备注
|
徐应勤
|
宋绍定五年壬辰科(1232)林梦新榜
|
梅堰秋泽村人,閤门宣赞舍人
|
徐有功
|
明万历二十年壬辰科(1592)顾凤翔榜
|
二十九都人,都司
|
洪祖烈
|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1616)方仪凤榜
|
原籍休宁,寓居芦墟,后军都督府都督
|
卜鲲
|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科(1619)
|
盛泽人,甘肃宁夏镇中军游击
|
徐士英
|
崇祯元年戊辰科(1628)朱可贞榜
|
徐有功子,太湖营守备,赠明威将军
|
陆平衡
|
崇祯十年丁丑科(1637)文武榜
|
|
王云
|
清顺治十七年庚子特恩(1660)林本植榜
|
由嘉兴徙吴江,浙闽枫岭营游击
|
黄元昌
|
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吴三畏榜
|
北麻人,湖广沔阳卫守备
|
王洽
|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1679)罗淇榜
|
贵州石阡营守备
|
杨允文
|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1685)徐宪武榜
|
广东廉州营守备
|
费允伦
|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1685)徐宪武榜
|
四川遵义协游击
|
邢斌
|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1685)徐宪武榜
|
平望驿丞邢士标子,寄籍吴江,宣化镇营守备
|
汝先标
|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97)缴煜章榜
|
黎里人,未仕卒
|
陈元佐
|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1706)杨谦榜
|
由嘉善迁居芦墟,江西南昌卫守备
|
徐绶
|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赛都榜
|
芦墟人,广东西宁营守备
|
王绍宗
|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赛都榜
|
王洽子,处州镇守备
|
曹鹏飞
|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1721)林德镛榜
|
浙江海塘营守备
|
王斌
|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1721)林德镛榜
|
平望人,上海松江柘林营都司
|
李周郁
|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1721)林德镛榜
|
盛泽人,湖广沔阳卫守备
|
丁大业
|
雍正五年丁未科(1727)王元浩榜
|
蔚州路参将
|
叶永清
|
乾隆七年壬戌科(1742)贾廷诏榜
|
松陵人,三等侍卫
|
徐人骥
|
光绪七年庚辰科(1881)黄培松榜
|
震泽、庙港人,辛亥后任松江府海上缉私分统
|
徐人熊
|
光绪九年癸未科(1883)杨廷弼榜
|
震泽人
|
注:康熙《吴江县志续编》卷五、乾隆《吴江县志》卷二十四载,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万寿恩科武进士周宇春,乾隆志注“殿试论削”。道光《分湖小识》卷五则云,周宇春,本姓沈,居大胜村,康熙五十二年癸巳进士,殿试论削。据此,周宇春不是武进士,县志虽将他列入进士榜,但没有以状元姓氏命名的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