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二轮修志 >> 吴江市教育志 >> 第十二章 教育行政

第十二章 教育行政

2014/11/21 15:55:16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6250

第一节  教育机构

一、行政机构

清代学校,沿袭明制,各省有府、州、县学,并设学官,“县曰教谕,以训导副之”。光绪三十年(1904年),吴江县最后一任教谕徐嘉祁到任。光绪三十四年,学部颁布劝学所章程,规定省以下各厅、州、县都设置劝学所,为官方教育管理行政机关。县劝学所受省提学使管理,其任务为“推广学校,筹措经费,劝导入学,调查学务,宣传教育宗旨”。劝学所以本地地方官为监督,设总董1人,综合各区事务,全县根据人口疏密、学校数、班级数的多少,分为若干学区,每区设劝学员1人,任本区内调查、筹款、劝学、兴学等事项。时吴江县设劝学所,负责全县学校教育。

民国元年(1912年),县劝学所撤销,于县行政公署下设学务课,管理全县教育,亦称学务科,后改第三科,掌教育行政,专司教育管理。民国7年起,吴江县又改三科为劝学所,县设视学,负责巡视、督导全县各学区之责。民国12年,吴江县劝学所改为教育局。民国13年,吴江县教育局以局长1人,视学2人及事务员若干人组织之,内设文书股、编辑股、会计股、庶务股。文书股设文牍员1人、书记员2人,编辑股设编辑员1人,会计股设会计员1人,庶务股设庶务兼收发员1人。教育局设董事会,董事会名额7人。全县分8个学区,每一学区设学区教育委员会。

 

12-1  民国13年(1924年)吴江县教育局职员一览表

 

姓名

职务

部分经历

任事年月

金松岑

局长

清优行廪膳生、南菁书院学长、保举经济特科,民国5年省议会议员、9年国务院咨议,历任同川公学校长、吴江县教育会会长

民国135

孙组经

董事

前第八区都五小学校长

民国134

钱崇固

董事

前省议会议长

民国134

倪鸿孚

董事

吴江县款产经理处总董震泽市总董

民国134

周岐

董事

黎里市议会议长

民国134

朱元直

董事

省议会议员严墓市总董

民国134

施宗潮

董事

吴江市参事会参事员

民国134

陈锐

董事

吴江市参事会参事员

民国134

夏宗朴

县视学

南京高等师范毕业

民国139

孙守廉

县视学

南京高等师范毕业

民国139

王定一

文牍员

江苏高等学校毕业

民国135

周积理

编辑员

公立第二女子小学校校董

民国138

计子行

会计员

前吴江县二科助理

民国135

倪恩龄

书记员

省立第二中学毕业

民国135

汤文钧

书记员

吴江中学毕业

民国138

蒯葆麟

庶务员

曾任沪宁铁路管理局庶务

民国135

王定一

第一区江南湖教育委员

江苏高等学校毕业

民国元年7

赵升元

第一区八坼教育委员

省立第一师范本科毕业

民国138

金明远

第二区教育委员

上海复旦大学文科毕业

民国137

张德能

第三区教育委员

曾任第三区第五小学校校长

民国132

沈邦光

第三区教育委员

江苏优级师范毕业

民国141

汝人禄

第四区教育委员

省立第二师范二部毕业

民国138

张令颐

第五区教育委员

上海青年会中学毕业,曾任县立第五高小教员

民国119

丁逢甲

第六区周芦教育委员

曾任莘塔学务专员

民国34

顾珩

第六区莘厍教育委员

曾任县立第四高小教员

民国88

钮善

第七区教育委员

曾任县立第二商业校长

民国92

孙天雄

第八区平梅教育委员

曾任县立第一商业校长

民国88

沈兆玑

第八区横都教育委员

曾任第八区都二小学校校长

民国98

 

民国21年(1932年),吴江县教育局根据江苏省政府公布各县教育局暂行规程,设局长、督学、教育委员及局员若干人,掌管全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文化事业。民国36年,吴江县获江苏省经院令核准设教育局。

民国38年(1949年)5月,吴江县人民政府成立教育科。19507月,改名为吴江县人民政府文教科。19558月,根据江苏省人民委员会的通知,更名为吴江县人民委员会文教科。19567月,吴江县人民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后,改名为吴江县教育局,同时成立吴江县文化科。19579月,吴江县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吴江县教育局,合并成立吴江县文教局。

19665月~19673月初,“文化大革命”期间吴江县机关实行军管。19684月,县文教局由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直接管理。197064日,改称为吴江县革命委员会文教局。1976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县机关领导班子渐趋稳定,19814月,吴江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后,恢复吴江县文教局。

1986年,吴江县文教局设人秘股、普教股、文化股、成教股、基财股5个科室,编制19人,文教局办公地点设在县政府大院。

19905月,按照县政府决定,撤销吴江县文教局,文化管理职能从文教局划出,成立吴江县教育局。1992年,市教育局迁至松陵镇流虹路8号(原吴江县教师进修校)。19925月,吴江撤县设市。吴江县教育局更名为吴江市教育局。199512月,单独设立监察室。

199612月,吴江市政府根据苏州市委、市政府批准的《吴江市党政机构改革方案》,决定吴江市教育局更名为吴江市教育委员会,同时成立中国共产党吴江市教育委员会。19974月,按照吴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吴江市教育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吴政办〔199744)〕号的文件精神,调整市教育委员会内设机构,设办公室、人事科、普通教育科、计划财务科、审计科、成职教科;另按规定成立中国共产党吴江市教育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并设监察室,核定市教委机关(含挂靠机构)行政编制28人。

200110月,根据《吴江市市镇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吴江市教育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吴江市教育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吴江市教育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分别更名为吴江市教育局、中国共产党吴江市教育局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吴江市教育局纪律检查委员会。教育局内设5个职能科室:办公室、组织人事科、普通教育科、财务审计科、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科,均为股级建制;另按规定设纪委、监察室(合署办公),核定市局机关(含挂靠机构)编制24人。2002年,办公地点迁至松陵镇笠泽路77号吴江市世纪大厦16楼。是年,财务结算中心实行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实行事前审计、会计核算、结算。2008年,市教育局仍内设5个职能科室:办公室、组织人事科、普通教育科、财务审计科、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科;另设纪委、监察室(合署办公)核定市局机关编制24人,附属编制4人。

吴江市教育局为政府工作部门,职能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落实省、市有关教育工作的法规、规定,制定并组织实施好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综合管理全市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指导、协调各镇及有关部门的教育工作。负责教育督导与评估。监督有关部门对教育方针的贯彻和各项计划的实行,全心全意为基层服务。

 

12-2  19042008年吴江县(市)教育行政机构及负责人一览表

设置时间

机构名称

姓名

职务

任职年限

备注

光绪三十年(1904年)

县学

徐嘉祁

教谕

光绪三十四年,吴江设劝学所。

金祖泽

总董

民国元年(1912年)

学务课

王菼

课员

19121916.4

民国元年,撤县劝学所,改设学务课

民国3年(1914年)县市乡教育款产经理处成立。

民国5

第三科

蒋云阶

主任

1916.41916.10

学务课改为第三科。1916424日王菼辞职,蒋云阶为第三科主任,105日仍委王菼为主任

王菼

主任

1916.10

民国7

劝学所

费伯埙

所长

19191922

第三科仍改为劝学所。撤销教育款产经处,由劝学所直接管理

民国12

教育局

吴鸿一

局长

1923

县劝学所改为教育局

金松岑

局长

19231924

张北湖

局长

19241926

高鸿奎

局长

19351937

民国27

学务局(伪政府)

周同祺

局长

1938

 

民国29

教育局(伪政府)

黄董膄

局长

1940

 

 

 

周同祺

科长

民国36

教育局

赵升元

局长

19471949

 

民国385

教育科(文教科)

袁焕

科长

1949.51950.7

吴江县人民政府教育科

原俊臣

副科长

1949.51950.4

 

施诵新

副科长

1950.41950.7

1950.7

文教科

袁焕

科长

1950.71955.8

吴江县人民政府文教科

施诵新

副科长

1950.71955.8

1955.8

文教科

袁焕

科长

1955.81956.7

吴江县人民委员会文教科

施诵新

副科长

1955.81956.7

1956.7

教育局

袁焕

局长

1956.71957.9

吴江县教育局

施诵新

第一副局长

1956.71957.9

沈祖吉

第二副局长

1956.71957.9

1957.9

文教局

朱维灏

局长

1957.91959.12

吴江县文教局

鲍一鸣

局长

1959.121961.3

张曾明

局长

1961.31969

姚双雄

副局长

1966.91969.7

1968.4

政工组

陆左向

组长

1968.41970.8

吴江县文教局由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直接管理

史振康

副组长

1968.41970.8

庞锦林

副组长

1968.41970.8

1970.6

文教局

庞锦林

负责人支部书记

1970.91971.3

吴江县革命委员会文教局

罗人权

副职、副书记

1970.91971.3

陈不让

副职

1971.21974.7

冯学礼

局长

1971.41972.5

王益奋

局长

1972.91978.10

李翊华

副局长

1972.81975.8

王途光

副局长

1973.91977.2

张曾明

副局长

1976.91978.10

1970.6

文教局

徐芳梅()

副局长

1976.91977.2

吴江县革命委员会文教局

徐静柏

副局长

1976.91977.2

张曾明

局长

1978.111980.9

徐静柏

副局长

1977.21980.12

费多()

副局长

1978.51980.9

王正斌

副局长

1980.41980.9

1981.4

文教局

王正斌

局长

1980.101984.2

吴江县文教局

费多()

副局长

1980.101984.2

吴根荣

副局长

1980.31983.8

王新生

副局长

1981.21984.2

沈健男

副局长

1982.11984.4

杨应福

副局长

1983.81985.5

王新生

局长

1984.21990.5

薛平

副局长

1984.11988.2

刘强民

副局长

1985.51990.5

袁一匡

副局长

1986.51990.5

汝仰高

副局长

1988.81990.5

1990.5

教育局

袁一匡

局长

1990.51996.12

吴江县教育局

姚荣荣

副局长

1990.51996.12

张新华()

副局长

1990.51996.12

汝仰高

副局长

1990.51994.6

汤乃文

副局长

1994.51996.12

钱云林

副局长

1995.21996.12

1996.12

市教委

袁一匡

主任、党委书记

1996.122001.10

吴江市教育局更名为吴江市教育委员会

姚荣荣

副主任、副书记

1996.122001.10

张新华()

副主任

1996.122001.10

汤乃文

副主任

1996.122001.10

钱云林

副主任

1996.122001.10

沈洪昌

副主任

1997.112001.10

陈维麟

副主任

1997.112001.10

2001.10

教育局

王剑荣

局长、副书记

2001.102003.12

吴江市教育委员会更名为吴江市教育局

局长、党委书记

2003.122007.01

局长、党委副书记

2007.012008.12

俞弘声

党委书记

2001.102003.12

金文华

党委书记

2007.1

张新华()

副局长

2001.102003.12

汤乃文

副局长

2001.102007.12

沈洪昌

副局长

2001.102003.9

陈维麟

副局长

2001.10.10

钱晓荣

副局长

2002.11

沈卫红

纪委书记

2003.6

沈正元

副局长

2003.9

顾忆红

副局长

2005.8

徐月新

副局长

2007.8

史建荣

局长、党委副书记

2009.1

俞正荣

党委书记、副局长

2010.2

 

12-3  197219905月吴江县文教局内设机构负责人一览表

 

机构名称

姓名

职务

任职年限

人秘股

唐培坤

股长

1980.61988.6

严君豪

副股长

1981.31984.8

陈玉珍

副股长

1983.31986.5

张觉民

副股长

1986.21988.6

张觉民

股长

1988.61990.5

秦继军

副股长

1988.61990.5

普教股

薛春明

股长

1972.91986.9

黄积胥

副股长

1981.81990.5

梁云龙

股长

1986.91990.2

文化股

王永祥

股长

1981.81983.12

陈明兴

股长

1984.11990.5

成教股

沈健男

股长

198041982.8

景瑞林

副股长

1982.81984.2

景瑞林

股长

1984.21988.8

陈仁良

股长兼秘书

1988.81990.1

张克明

副股长

1988.81990.5

基财股

毛兆金

副股长

1974.111985.10

赵金良

副股长

1982101989.12

赵金良

股长

1989.121990.5

 

12-4  19901996年吴江市(县)教育局内设机构负责人一览表

 

机构名称

姓名

职务

任职年限

秘书股(科)

朱富星

副股长

1990.81991.8

朱富星

股长

1991.81993.8

谢惠平

科长

1993.81994.12

韩春娥

副科长

1994.81996.12

李国平

科长

1994.121995.12

人监股(科)

张觉民

股长

1990.51991.11

秦继军

股长

1990.51991.8

曹吉林

副股长

1990.81995.12

秦继军

股长

1991.81995.5

陈维麟

副股长

1991.81995.5

陈维麟

科长

1995.51996.12

曹吉林

监察室主任

1995.121996.12

普教股

简铁权

股长

1990.8199.12

黄积胥

副股长

1990.51991.8

任定

副股长

1991.81996.12

成教股(科)

张克明

副股长

1990.51990.8

张克明

股长

1990.81992.7

陈丽英

股长

1990.81995.3

董卫国

副科长

1992.71994.8

成教股(科)

董卫国

科长

1994.81996.12

钱晓荣

副科长

1993.41996.12

计财股(科)

赵金良

股(科)长

1990.51996.12

沈春林

副科长

1991.81996.11

徐洪加

副科长

1994.81996.12

 

12-5  19962001年吴江市教育局内设机构负责人一览表

 

机构名称

姓名

职务

任职年限

秘书科(办公室)

韩春娥

副科长

1996.121997.6

钱晓荣

副主任

1997.51999.1

钱晓荣

主任

1999.12001.10

人事科

陈维麟

科长

1997.51998.3

董卫国

科长

1998.32001.10

孙兵

副科长

1999.72001.10

监察室

曹吉林

主任

1996.122001.10

普教科

任定

副科长

1996.122001.10

金成

科长

1997.62001.10

成职教科

董卫国

科长

1996.121998.3

钱晓荣

副科长

1996.121997.5

屠新祥

副科长(督学兼)

1997.82001.10

计划财务科

赵金良

科长

1996.122001.12

徐洪加

副科长

1996.122001.10

审计科

赵金良

科长(兼)

1997.52001.12

蒋忠明

科长(兼)

1997.82001.10

 

12-6  200110月至200812月吴江市教育局内设机构负责人一览表

 

机构名称

姓名

职务

任职年限

办公室

钱晓荣

主任

2001.102004.9

王卫明

主任

2006.05

钟金福

副主任

2006.08

组织人事科

董卫国

科长

2001.102004.2

张敏

科长

2003.11

监察室

计志民

主任

2002.12

王东明

纪委委员(副科长级)

1999.9

普教科

章小英

负责人

2001.102002.12

任定

副科长

2001.102003.1

吴志华

科长

2002.12

顾桂荣

负责人(小教)

2002.82004.8

沈鲁

负责人(小教)

2000.8

姚伟斌

教研室副主任

2007.08

职社科

屠新祥

科长(督学兼)

2001.10

吴高富

副科长

2006.08

财审科

孙兵

科长

2001.10

徐洪加

副科长

2001.102004.9

(此后为正股级干部)

蒋忠明

副科长(督学兼)

2001.10

 

1956年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成立后,至2008年,吴江市教育局的直属事业单位有6个。吴江市人民政府督导室(详见本章第四节)“教育督导”,中国教育工会吴江市委员会(详见第十四章第四节“教育工会”)为二级局建制,挂靠吴江市教育局。

(一)吴江市教育局教育教学研究室

195612月,吴江县文教局教学研究室成立,负责全县教研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教研室工作停顿。1978年,恢复工作。1992年,吴江撤县设市,更名吴江市教育局教育教学研究室。内设小(幼)教组、中学文科组、中学理科组、教学管理组。建立市学科中心组—片中心教研组—校教研组的三级教研网络。主要职责是研究和贯彻教学思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评估等,对全市中小学教学进行业务指导;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推动教学改革;组织研究教学评价,监控学校的教学质量;配合教育局抓好中小学校教师管理,发现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电化教育的研究,加强教育资源库存建设,促进教育新技术的应用。1996年,市教育局更名为市教育委员会,市教研室更名为市教委教研室。2001年,市教委更名为市教育局,市教委教研室更名为市教育局教研室。历任负责人为:吴国梁、刘作先、俞骏、顾慕贤、戴力行、周渊良、章定民、金成、章小英、蒋蓁。2008年底,吴江市教研室有正副主任2名,专职教研员27人。办公地点在吴江市松陵镇滨中路18号。

(二)吴江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室

19905月,吴江县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1992年,更名为吴江市教育科学研究室。教育科学研究室在吴江市教育局领导下,受苏州市教育科研研究室业务指导,负责本市教育科研工作,主要职能:制订教育科研发展规划和教育科研工作计划;为教育局的行政决策提供科学研究、论证、参谋和建议;指导开展、检查和考核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为发展和繁荣教育科学服务。2000年,评为江苏省先进教育科学研究室,2008年底,吴江市教育科学研究室有正副主任2名,工作人员2名。历任负责人为:胡继渊、徐炳嵘。办公地点在吴江市松陵镇滨中路18号。

(三)吴江市勤工俭学与装备管理办公室

19802月,校办工业公司成立。19914月,吴江市勤工俭学办公室成立,保留校办工业公司建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职能是督促、扶持校办企业的发展,管理校办企业,抓好生产,创收增效,为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师生福利提供经济支撑。19949月,吴江市教育局决定设立教育技术装备室。19978月,成立吴江市教育委员会电化教育馆。19996月,吴江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技术装备室和电化教育馆合并为吴江市教育技术装备电化教育室。吴江市教育技术装备电化教育室内设科室有工作人员1名。2004年,按照“关于深化市属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教育技术装备电化教育室与勤工俭学办公室合并,成立勤工俭学与装备管理办公室。2008年底,吴江市勤工俭学与装备管理办公室有主任1名,副主任1名,工作人员11名,办公地点在吴江市松陵镇滨中路14号。历任负责人为:张惠清、汝仰高、孔凯荣、吴再祥、叶明林。

(四)吴江市招生(自考)办公室

1977年,吴江县成立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即吴江县高校招生办公室(简称招生办)。1992年,更名为吴江市高校招生办公室,工作范围是承担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及各类高级中等学校的招生、考试、体检、政审、录取工作。1977年至1983年间吴江县招生办公室为临时办事机构。19845月,为常设机构。1987921日,成立吴江市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简称自考办),和市招生办合署办公。自考办工作内容是组织自学考试的宣传发动,指导、监督及有关事宜。2008年底,吴江市招生(自考)办公室有主任1名,副主任2名,工作人员4名。办公地点在吴江市松陵镇滨中路18号。历任负责人为:俞弘声、汤心宽、沈法林、孙夏林。

(五)吴江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培训中心

20029月,吴江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培训中心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素质教育培训中心是由吴江市教育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73011部队吴江管理处共建。为全市中小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实施军事训练、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优越的培训场所。20035月,培训中心被苏州市科技局、苏州市教育局命名为苏州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底,培训中心有主任1名。历任负责人为:姚荣荣、俞弘声、吴再祥、傅伟荣、谢和明。

(六)吴江市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

20061229日,吴江市青少年科技文化中心成立,位于吴江市中山南路218号。该中心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宗旨,以丰富青少年业余文化活动为重点,以“科技兴市养科学精神、文明强市育创新人才”为目标,开设科普展示活动区、文化艺术培训区、大型活动与学术会议区、办公服务区等4个区。该中心核定编制10人。20062008年,主任沈新元,副主任徐志林、沈凤根、杨晓婷。

第二节  行政管理

清末,吴江设18个市(镇)、乡,各市乡设劝学员,由县劝学所总董推举学区内“土著之绅紟、品行端正、夙能留心学务者”,分管区内办学事宜。劝学员均为义务职,只在外出时酌给车船费,平时不离学区,仅于劝学所召开会议,才集中城区开会。后吴江在各市乡又设学董。尽管当时劝导兴学,不同于以后的行政机构和管理,但已初步形成县(劝学所)、学区(劝学员)和市乡(学董)三级管理体制。

民国肇建,在县学务课之下,全县18个市乡共分8个学区,设学务委员(初称学务专员),由各市、乡董自行遴选不兼公职的本地士绅充任,报县备案。民国3年(1914年),各市乡设学务委员1人,由县知事遴选师范毕业生且素有经验而不兼教师职的人,加以委任,直接归县第三科领导,不受市乡董节制。民国12年,吴江建立县教育局,每区设学区教育委员会,学务委员改称教育委员,受教育局长领导,办理本学区教育事务。教育委员除巡视本学区学校外,规定留局办公。抗战胜利以后,推行“政教合一”的国民教育。各乡、镇小学分设中心国民学校,成立辅导区,负责管理、辅导本乡镇所属国民学校。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吴江县人民政府领导下,各区人民政府内设文教员或办事员,负责辖区内教育工作。以后,区文教员作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派出人员,统称文教办事员,其主要任务为负责管理本区内的小学教育工作和扫盲工作。1950年,县、区、乡建立冬学运动委员会,县教育局(科)增设社教(扫盲)科员,区、乡一级相应增设社教(扫盲)干部。1951年后,改称文教助理员(有的区称文教股长)。是年,撤区改乡,以至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仍称乡(公社)文教助理员(以后改称文教卫生助理员,简称文卫助理员,纳入乡行政人员编制)。中心小学建有小学辅导组(50年代也有一个辅导区辖几个乡的),组长一般由中心小学校长兼任,接受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区、乡的双重领导,协助搞好辅导区各小学(50年代还包括私塾)的教育行政管理、教学业务指导、人事调配、组织教师学习以及县拨教育经费(包括教师工资等)的收支工作。1958年,改称业余教育干部、业余教育辅导员,负责所在地的扫盲和工农业余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中学教育工作则由县文教局(科)直接管理。50年代末,全县划分为湖滨、平望、黎里、震泽、铜罗5个视导片,每片设片长1人和会计1人,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片长负责了解、督促本片小学包括人事、基本建设在内的有关行政工作,遇有重大问题,请示县文教局研究解决;会计负责指导和审核各小学的财务工作。为更好地开展扫盲活动,各视导片后又增加1名扫盲辅导员。公社中心小学普遍设辅导片,管理下属小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公社设教育革命领导小组(简称公社教革组),统一领导本公社教育工作。取消视导片和中心小学,由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简称贫管会)直接管理学校,包括学校教师的调动、学校经费,甚至开展教学活动。

1978年起,按教育部通知精神,中小学的人事权由县文教局管理。公社(乡)的行政机关中,仍设文教助理,负责管理本地的小学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后恢复全县5个视导片。各片片长、会计根据需要召开有关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开展有关活动。各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仍由县文教局直接领导。1984年,县政府颁发《吴江县征收农村学校教育费附加和城镇教育基金的实施意见》,全县中小学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中学分为县属和乡镇属两部分,7所县属完中(震泽中学、吴江中学、盛泽中学、平望中学、黎里中学、芦墟中学、同里中学)和实验小学、教师进修学校由县管,其他农村完中由县乡共管,乡镇的初中和小学由乡镇管。县文教局对乡镇所管学校的实际包干经费继续下拨,不足部分和事业发展需要增加的经费由乡镇解决。教师由县局和乡镇共同管理,公办教师以县管为主,民办教师由乡镇管为主。为了管理教育,各乡镇都成立乡镇教育管理委员会,设文化教育助理1人。1986年,吴江县办、县管的学校有:震泽中学、吴江中学、盛泽中学、县实验小学、县教师进修学校。乡(镇)办、县、乡(镇)共管的完中有平望中学、黎里中学、松陵一中、铜罗中学、震泽一中、同里中学、芦墟中学、八坼中学、北厍中学、庙港中学。乡镇办、乡镇管学校有各乡(镇)初中、小学。村办、乡(镇)管学校有各乡(镇)村小。

1988年,吴江县依据《江苏省基础教育分级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县(市)管理基础教育的主要职责:领导和管理全县(市)的基础教育工作,制订全县基础教育事业计划并组织实施;规划和调整全县的教育结构;审批、管理全县初中、小学的设立、停办和布局调整,管理本县(市)高中、初中、职中、小学、幼儿园;制订全县基础教育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办好县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负责全县学校公办教师的管理和调配;管理指导全市学校的教育教学业务,建立基础教育督导制度。镇(乡)管理基础教育的主要职责:管理全镇的基础教育工作,制定全镇基础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实施全镇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全镇基础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规划全镇学校的布局,提出初中、小学的设置,报县(市)批准后实施;负责全镇初中、小学招生,组织本镇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入学;举办并管理全镇初中、小学、幼儿园,协助县(市)教育部门管理初中、中心小学校长和全镇公办教师;筹措本镇教育经费等。

1993年,市办、市管中等学校有震泽中学、吴江市中学、盛泽中学、市职业中学、市教师进修学校、市成人教育中心校。镇办、镇管完中有平望中学、黎里中学、松陵一中、铜罗中学、震泽一中、同里中学、芦墟中学、八坼中学、北厍中学、庙港中学。初中、小学、村小分级管理体制不变。

1995年,吴江市村小的人、财、物和布局调整全部纳入镇政府规划和管理,村小以村办镇管改为镇办镇管。

20026月,吴江市委、市政府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实施“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中小学教师工资统一管理体制。全市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由市财政局统一管理,纳入预算。设立教育职工工资资金专户。建立中小学教师统一管理制度,由市教育局依法履行对全市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业务考核等管理职能。

2008年,吴江市办、市管学校有南京邮电学院吴江职业技术学院、震泽中学、吴江市中学、吴江市高级中学、盛泽中学、市教师进修学校、市职业中学、市第二职业中学、市实验初级中学、市实验小学、市鲈乡小学、市特殊教育学校。

镇办、镇管学校有市第二高级中学(原平望中学)、黎里中学、芦墟中学、松陵高级中学、各镇(区)的初级中学、小学、幼儿园、成人教育中心校。

第三节  学校管理

清末,新型学校最初称蒙养学堂,以后改称小学堂,由地方筹款或私人捐资创办,或由当地人士就书院、书屋改办,大多为单班,设堂长1人,总揽学堂事务。少数学堂设董事,主管学堂事务、筹措经费等重大事项,另聘堂长,负责具体教学事务。教学人员,由堂长延聘,称教习、教授或教员。学级较多、规模较大的学堂,在堂长领导下,指定专人,分别担负教务和庶务(相当以后的事务、总务)之责,有的也设书记(相当以后的秘书、文书),处理文牍工作。设监学,负责管理学生生活和执行学堂规约。由于当时没有统一规定,因此,各校设置人员不等,名称不一。

民国建立后,学堂改称学校,堂长改称校长。民国16年(1927年),公立学校改为政府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私立学校实行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管理学校,下设教务、训育、事务(庶务)3处,每处设主任1人,“秉承校长,管好分工事宜”。民国24年开始,小学一度实行训教合一,将训育处并入教导处,中学设教务、训育、事务(总务)3个处,直到解放。民国36年,吴江县立中学在校长之下设校长办公室、教务处、训导处、事务处等3处,各处设主任1人,分别秉承校长处理各处应办事务。

 

附:民国36年(1947年)吴江县立中学行政组织大纲

第一条本校以江苏省吴江县县费设立,定名为吴江县立中学。

第二条本校设校长1人,秉承教育局长综理全校行政。

第三条本校设校长办公处,置文书兼统计员1人、书记1人,秉承校长办理文书、统计、缮写等事宜。

第四条本校设教务、训导、事务三处,各设主任1人,秉承校长分别处理各该处应办事务。

第五条教务处设教务员1人、图书仪器管理员1人、干事书记若干人,秉承主任办理该处应办各项事务。

第六条训导处设训导员1人,女生指导、体育指导各1人,秉承主任办理该处各项应办事务。

第七条事务处设会计、出纳、庶务各1人,干事若干人,秉承主任办理该处各项应办事务。

第八条本校为检讨及改进校务,教务、训导、事务各项兴革事宜,分设校务、教务、训导、事务四种会议,其组织规程另订之。

第九条本校各处室办事细则另订之。

第十条本校教职员以专任为原则。

第十一条本校高、初中各级各设级任导师1人,就专任教员中聘兼之,协助训导处理、办理各项应办事务。

第十二条本校为处理全校员生卫生医疗事宜,特约校医主持办理。

第十三条本校为办理各项专门事务,设经济稽核委员会、招生委员会、学生升学就业指导委员会、出版委员会,必要时得增设其他委员会。

第十四条本大纲如有未尽事宜得随时修订之。

第十五条本大纲呈报教育局备案,施行修订时亦同。

 

 

 

12-2  民国36年(1947年)吴江县立中学管理示意图

 

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取消训育处,中学设校务委员会、教务委员会、生活辅导委员会(一度设生活辅导处),与教务、总务(事务)2处并列,协助校长进行工作。有寄宿生的另设舍务主任和膳食管理委员会。江苏省立吴江乡村师范还成立学习委员会负责组织教职工和学生的政治思想学习,成立生产节约委员会,负责管理学生生产劳动工作。规模大的小学也设校务委员会,下设教导处和总务处,生活辅导附属于教导处。中小学均实行集体领导。校务委员会、校长、教导主任均为委员,并有教职员代表、学生代表参加。凡学校的重大问题,教职员工的职务安排,经费的预决算和稽核等,均须经校务委员会研究、评议、审核、批准。1950年,吴江县一般多级学校的组织领导情况如图12-4

 

 

12-3  1949年秋季吴江县同里镇中心国民学校行政组织示意图

 

12-4  1950年吴江县一般多级学校的组织领导示意图

 

1950年后,中小学分别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负责学校团队工作。1952年,根据国家颁发《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吴江县中小学一般只设校长1人,规模较大的学校设副校长。小学5班以上设教导主任,15班以上设教导副主任,班级多、事务繁的学校,设事务主任或事务员。中学设教导、总务两处,各设主任1人(规模较大的设副主任),协助校长,领导教学工作、思想工作、生产劳动和总务工作。中小学仍实行校长领导下由部门负责人和教师代表参加的校务会议讨论和决定学校重大事项的制度。学校以教学班为单位,改级任导师为班主任,班主任负责联系本班各科教师,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随着备课、听课逐渐形成制度,小学的语文、算术,中学的语文、数学、外语等科分别成立教学研究组织(以后推行到理化、史地、自然、音体美等科),每组设组长1人,负责组织备课、听课、以及学习业务、研究教学改革的事宜。19541955年,吴江各校陆续建立中共支部或联合党支部。1958年,全县学校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633月,吴江县根据中共中央颁布《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明确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学校党支部对学校行政工作负有保证和监督的责任。

“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领导体系被打乱,学校行政机构瘫痪。1968年下半年起,工人宣传队和贫下中农宣传队陆续进驻学校。学校成立有工(贫)宣队成员、造反派代表和革命领导干部参加的“三结合”的“革命生产领导小组”,负责“抓革命、促教育”。1970年后,吴江县各中小学的“革命生产领导小组”又陆续改称“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负责管理学校,下设政工组、教育革命组和后勤组,分别负责组织大批判等革命工作、教学工作和后勤工作。1977年底,吴江县所有学校的工、贫宣队退出学校。

1979年起,吴江县中、小学先后撤销“文化大革命”期间建立的“革命委员会”和“革命领导小组”,恢复学校党支部领导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80年,确定校长是学校行政的负责人。各校又先后撤销政工组、教革组、后勤组,恢复教导处、总务处。1984年,各中、小学校先后成立职工代表大会。是年起,吴江县各中学先后成立政教处(先完全中学后初级中学、小学,后改为德育处),负责管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原教导处改为教务处,负责教学工作。19861月,吴江县召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试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对各校的教职工实行定编、定员、定工作量、定工作规范,建立合格的考核制度。1987年,全县学校开始向校长全面负责制、党支部起保证监督作用、教工民主管理的管理体制过渡。1989年,吴江县文教局制定《吴江县教师道德规范、教学工作和常规管理制度》60条,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工作。

1993年,吴江市制定《吴江市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配套改革试行意见》,全市14个乡镇中的22所中小学首批试行“五制”改革,即“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考核奖励制”。19948月,全市中小学全面推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90年代初,吴江学校成立教科室,负责管理学校教育科研。2000年,市教委下发《关于在全市学校推行校务公开的意见》,校务公开的重点是人事安排、财务收支,招考招生中坚持政策公开、程序公开和结果公开。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纳入长效管理轨道,全市各校都依法制定《学校章程》及各项配套制度。是年,全市教育系统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在编6898人中有6702人签订聘用合同。2002年,全市学校推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年,平望中心小学试行正职校长定向推荐、民主选举;同里镇第二中心小学试行副校长竞聘。市教育局首次组织对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进行民意测评工作以及后备干部推荐工作。2004年,在全市教育系统首次公开招聘10名小学副校长。

12-5  2008年吴江市中学行政管理示意图

 

2006年,吴江市教育系统实行中小学校行政领导职务聘任制管理,取消校长任职终身制,明确校长聘任制管理,聘任年限为4年,同一学校同一职位最多连任两届。

2008年,强化校长队伍建设,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新任校长履行岗位职责和依法科学管理学校的能力,全市共有43名中小学正副校长参加培训;13名中小学校长参加江苏省教师行政培训中心举办的校长培训班;4名中学校长参加苏州市中小学校长培训。按照《吴江市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满考核细则(试行)》的要求,对2007年暑假提拔到中小学正副校长岗位的23人进行试用期满一年的考核鉴定,试用期表现认同率在94%以上。是年,继续面向全市小学中层干部公开竞聘副校长,共有6名中层被聘用到6所小学的副校长岗位。对32所中小学的95名校级领导和拟提拔的中层干部进行综合考察,提拔副校长19名,调整校级领导33名。

第四节  教育督导

一、督导组织机构

民国初,吴江县根据教育部颁发的视学规程,设置县视学。据民国2年(1913年)《吴江视学报告》记载,其时吴江县视学由周公才担任,由县民政长委任。民国13年,县视学由夏崇朴、孙守廉两人担任。

民国16年(1927年),吴江县根据江苏省公布的县督学暂行条例,设县督学3人。

民国36年(1947年),国家教育部参照各县人口数、教育经费数及学校数,将县级督学分为甲、乙两级,甲级设督学4人,乙级设督学3人。吴江县属甲级,设督学4人。

新中国成立后至19917月,吴江县没有专门的督导(学)机构,对全县学校的督查、督导,主要由教育行政机构所属科室实施。8月,吴江县教育局成立督学室,设督学2人,建立督导制度,开展教育督导工作。

19949月,吴江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成立(二级局建制),受人民政府委托附设在教育局开展工作。它既受市教育局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又受上级督导机构的指导。

1997年,吴江市获“江苏省教育先进县(市)”称号,确认为全国“构建督导评估机制,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实验区。

2002年,吴江市成立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下设教育督导团,督导团主持教育督导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吴江市教育督导委员会主任为市政府副市长秦星坡,副主任为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张卫国、市教育局局长王剑荣,18个部委办局的分管领导担任教育督导委员会委员。11月,全国“构建督导评估机制,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实验县(市、区)研讨会在吴江市召开。

2008年,吴江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董卫国,督导室附设在教育局。

 

二、督导职权范围和人员任用条件

(一)督导职权范围

民国7年(1918年),按教育部规定吴江县视学的职权为:督察各区对于教育法令施行事项;督察各区对于学务计划进行事项;察核各区教育经费及学校经济实况;查核各区学龄儿童就学及出席实况;视察各学校设备、编制及其他设施状况;视察各学校卫生、体育及学生健康状况;视察社会教育及其他设施状况;视察主管长官或省视学所指定之事项;宣达主管长官指示事项。县视学视察时亦可调阅各项簿册,并根据需要考试学生成绩,或变更教授时间。

19974月,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吴江市教育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吴政办〔199744号)精神,明确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科级建制)的职能是负责制订教育督导计划和督导方案、标准;组织实施对下级人民政府和向市教育局报告、反馈督导情况及建议;培训兼职督导员和各镇教管会助理;负责和协调教育督导有关事宜;指导和参与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推进和窗口示范学校、模范学校的建设工作。20022008年,吴江市成立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其职责是:加强对全市教育督导工作的领导,研究和组织开展对全市重大的教育督导活动。开展对全市教育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执法检查和督导调研,保证全市教育目标的实现,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决策。督导考评工作覆盖吴江全市的乡镇教管会、中小学校、教师、学生。

(二)人员条件

民国19年(1930年),江苏省县督学规程规定,选任的县督学必须符合下列资格之一者:国内外大学教育学院或教育科毕业,并任教育职务一年以上著有成绩者;国内外专科或专门以上学校毕业,并任小学教员两年以上著有成绩者。吴江县在民国时期选任督学均符合此规程。

1988年,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建立督导室时提出督学的任用主要条件为: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和积极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较高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水平,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受过高等教育或具有同等学历、有十年以上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教育思想端正,熟悉教育业务,有一定领导管理能力和文字水平;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实事求是,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坚持一线工作,一般应是教育工作骨干。吴江县教育局督学室和吴江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均按此条件选任督导人员。

 

12-7  19912008年吴江市(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人一览表

 

姓名

职务

任职年限

周渊良

副主任

1991.81994.8

简铁权

主任

1994.91996.5

汤心宽

主任

1996.122001.12

任定

副主任

2002.92004.9

董卫国

主任

2004.22008.12

 

三、督导工作

(一)民国时期的督导工作

民国2年(1913年),县视学周公才在《县视学报告》中提出督导意见:须成立县立女子高小,扩张普通教育以适应社会之需要,县治所在地须建立小学图书馆,技能讲习所宜每年举行一次,宜集全县小学之成绩汇萃一处任人展览而批评之,宜设县专项费用派员出洋考察,学习西、东洋之教育。民国4年,县视学周公才在《县视学报告》中提出督导意见:师范毕业生出而任事,宜在无成绩之学校及低等儿、劣等生之学校。农村小学教师,宜出于本地且须求农校之毕业生为之;是年612日,江苏省视学视察吴江、同里、黎里、盛泽等处学校办学情况,至18日结束;912日,苏州视学徐孟至吴江县视察学校,越三周而返。民国7年,省视学林懿均视导吴江县教育后,在视学报告中言:该县教育向称发达,其经费总额约十万余元,县得十分之三强,市乡得十分之七弱。学校总数129所(内县立中学1所,男女高小8所),学生总数7600余人。全县分八学区,原设学务委员11人,现因公费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以致进行停滞,极为可惜。劝学所迭次易人,亦以经费未定,各项设施尚未完善。唯县署三科左治,及能称职。县视学亦服务认真,教育事业赖以维护。民国37年,江苏省督学吴龢至吴江考察,其视察报告分5个部分:经费情况、学校总体情况、中等教育、国民教育(小学情况)、社会教育(民众教育馆),客观地总结其时吴江县全县的教育状况。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督导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至吴江县成立督导室之前,教育督导检查工作均由教育行政部门各科室实施。成立督导室后,主要开展督政和督学两方面工作。

1.对乡镇教育工作的督导(督政)

吴江县(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对乡镇教育工作的督导,主要是不断完善对各镇政府教育工作的年度考核。

1988年,吴江县文教局开始对乡镇政府教育工作进行考核。考核重点是督导乡镇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

1992年,考核重点是督促乡镇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年底,吴江市人民政府依法宣布完成“两基”达标任务。

19931994年,考核重点是“两基”达标的巩固和提高,改造薄弱村小、薄弱初中,改善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

19952000年,考核重点是督促乡镇确立教育现代化理念,创建江苏省和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先进镇,为深化素质教育创造优良的办学条件。到2000年,吴江市乡镇全部建成江苏省和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先进镇,吴江市中小学校全部达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是年,吴江市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验收

2001年,考核重点是教育现代化成果的巩固和提高,乡镇行政区撤并后村小布局调整,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教育管理、布局调整等。

2004年,江苏省人民政府督导团组织人员对吴江市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情况进行督查,检查芦墟、盛泽、七都、同里4个镇9所学校的办学情况,了解吴江市义务教育“以市(县)为主”管理体制落实情况。

2008年,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印发《乡镇教育工作的职责和要求》,教育督导室在上半年首次对乡镇(平望镇)教育工作进行综合督导评估。是年,吴江市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

 

12-8  2002年吴江市对镇政府教育工作考核方案

 

考评

考评内容

分值

考评标准、评分细则

自评分

考核分

A1提高两基成果

B1提高普九成果

20

C1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3分,有一个不达标扣2分。

 

 

C2初中入学率达100%99.8%99.5%分别得431分,低于99.5%不得分。

C3初中巩固率达100%99.5%分别得61分,低于99.5%不得分。

C4初中毕业升学率达98%92%分别得71分,低于92%不得分。

A2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50

B2布局调整

10

C5每镇设12所中学,每万人设1所小学。小学布局5千人起至1万人间每千人为1.5分,共7.5分。在城镇就学的小学生数占70%以上或比去年提高5%2.5分。确保交通安全,根据实际情况,按比例得分。

 

 

B3政府任务书

20

C6完成市政府下达给本乡镇的《2002年乡镇教育现代化任务书》规定的任务。信息技术装备做到校校通宽带网、校校有主页、校校有多媒体电化教室、校校有50台以上的微机教室(按最大班容量达单人单机)。学校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生均绿化面积、生均图书、专用教室及教学装备达省教育现代化标准。按实际情况赋分。

 

 

B4保障教育经费

20

C7教育规费的征收完成市指标得3分,每降10%1分,低于60%不得分。

C8教师年度考核合格者,1个月考核工资发放100%2分,发放不足按比例扣分,直到扣完。

C9教师岗位奖金镇支付50%7分,每增加10%1分,每降10%1分,低于30%不得分。

C10中小学校的财政拨款年生均公用经费达市标准并比去年有所提高得2分。

C11根据吴政办〔200239号《关于吴江市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文件的通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按教职工工资总额的2.5%、教育附加费的5%下拨到学校得4分。

C12依法做好教育工会经费下拨,每年按教职工工资总额的2%下拨到学校得2分。

 

 

 

 

A3乡镇教育管理常规工作30

B5依法治教

8

C13把乡镇教育工作列入镇党政会议和年度镇政府工作报告(以资料为准),无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现象发生得8分。中小学发生违规违纪事件,发生重大事故等,经查实,视情况扣分。

 

 

B6上报材料

4

C14年初上报镇政府教育工作计划1分,年终上报工作总结1分,上报“两基”年审材料等1分,按时上报、材料规范、质量较高1分。未按规定时间上报材料,迟报每次扣0.5分,材料不合要求每次扣0.5

 

 

B7会议与工作

10

C15助理会议2分。因故缺席,事后不主动补课,每次扣1分。

C16镇领导关心、指导、协调学校工作。分管镇长、助理经常深入“四中心”校,在学校建设、学校管理、素质教育检查等方面能帮助学校解决实际问题,全面完成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成绩显著,按实绩分别得46分。

C17承办教育工作会议,做好教育接待工作得2分。

 

 

B8教师编制

4

C18严格教职工编制管理。全镇各校教职工不超编2分,公办教师达95%以上2分。

 

 

B9三教统筹

4

C19建立农科教三结合的社区教育基地、社区教育网络、网站1分。普职成三教协调发展1.5分。成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实施市教育富民工程形式多样、效果好1.5分。

 

 

A4工作特色

B10创先争优

加分

C20本年度镇政府教育工作某一方面有突出成绩,如新创省教育现代化先进镇、省无流生镇,“四个中心”校今年有大的新建项目,有新获苏州市以上模范示范学校称号等。15分封顶。

 

 

合计

 

 

注:A1A2A3A4分别为考核的4个方面,B为考评的具体内容,C为考评的细化标准及评分细则。

 

2.对学校工作的督导(督学)

1991年,开始对中小学校的基本设施、组织领导、师资队伍、学校管理、教育质量等工作进行全面督导评估,一般为期23天。提前一个月通知督导要求、项目。由被督导学校进行自评,写出自评报告,经教育行政部门同意,由教育督导室牵头,会同教育行政部门有关科室人员组成督导组到学校,通过校领导介绍、听课、师生座谈会、阅卷调查、查阅资料、察看校容校貌等途径对学校进行评估,督导结束前与学校领导交换意见,写出书面督导评估报告(通知)。吴江成立教育督导室后,每年选择中、小学各45所进行综合督导评估。督导室在对学校进行综合督导评估的同时还每年对学校进行专项督导。

19911994年,要求学校配合乡镇人民政府,实现市政府下达的“两基”达标验收任务,奠定实施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专项督导重点以校容校貌为标志的学校常规管理,引导学校做到校园洁净、绿化、美化、师生行为文明,营造素质教育良好环境。

1995年起,专项督导评估的重点是完善教育督导评估方案和以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为主的督导评估。1996年底,修订和完善了《吴江市乡镇教育管理委员会教育工作评估方案》《吴江市中学素质教育评估方案》《吴江市小学素质教育评估方案》《吴江市村校素质教育评估方案》等一系列教育督导评估方案。1997年起的连续4年中,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以省教委颁布的《江苏省素质教育十条基本要求》为依据,以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为主,加强对中小学的综合督导、专项督导、随机督导,督导结果与学校考评挂钩。

20012002年,专项督导重点是在加强素质教育基础上增加新课程改革内容的学校特色建设。

20032005年,专项督导重点是对学校行政行为,监督学校贯彻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促进各校提高管理水平。

20062008年,专项督导重点是对全市各学校执行《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情况进行督查。

 

12-9  2002年吴江市小学综合督导评估方案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及优秀标准

评估得分

自评

复评

C

B

A1办学方向(100

B1全面贯彻(40

C1办学思想(15

办学思想端正,教育方针宣传学习、贯彻有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有措施;有明确校风、教风、学风及其建设措施。

 

 

 

 

C2德育为首五育并举(15

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统筹安排好措施有力。

 

 

C3教育规划、计划(10

有切合实际的中远期教育规划和学年、学期教育计划及其总结;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成校明显。

 

 

B2实现教育目标(60

C4面向全体学生(15

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针对各类学生实际,统一要求,因材施教;学生个性发展有成效,后进生辅导有措施。

 

 

 

 

C5学生全面发展(15

学生自小能打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知识能力、文体活动、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基础,整体水平较好;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好,在学科、文体、科技等竞赛活动中获奖的等级、人次水平较好;服务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好,社会对学校评价良好。

 

 

C6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30

 

 

小结评语

 

A1=

P1=

A1=

P1=

A2管理体制和领导班子(100

B3管理体制(20

C7校长负责制运行(20

校长负责制有方案,正常运行;充分体现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重大问题集体研究;教代会制度健全,参与学校管理,工会工作正常。

 

 

 

 

B4领导班子(30

C8班子配备和培训(15

班子成员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敬业勤政,团结协作,办事公正,有威信;校级领导持证上岗,主要领导参加过相应层次的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

 

 

 

 

C9班子建设(15

能按《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校领导有学习制度、民主生活制度、廉政勤政制度等各种自身建设制度,执行严格;校长主要精力用于领导教育教学工作,能胜任12门主要学科的教学,经常听课(20/学期),坚持上课;参加和指导教科研活动。

 

 

B5依法办学(50

C10执行教育法规(20

组织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保证适龄儿童按时入学有措施;对辍学有严格控制的措施,按期受完初等义务教育;严格执行《小学管理规定》。

 

 

 

 

C11执行素质教育基本要求(30

认真贯彻执行素质教育基本要求,不分重点班、快慢班,不办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特色班;按课程计划开齐课程、上足课时;学生在校活动未超过6小时;节假日不整班补课、复习和上新课;无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毕业考试学校命题;推行素质教育报告书,实行等级记分;不乱订购教辅用书、学具等。

 

 

小结评语

 

A1=

P1=

A1=

P1=

A3教师管理和提高(130

B6教师管理(70

C12编制和结构(25分)

符合省定编制的教职工数,师生比合理;学科师资基本配套,有专职音、体、美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学历达标率在市标准以上;无民办合同教师和长期缺编代课教师。

 

 

 

 

C13职业道德(25分)

教师模范执行师德规范;无侮辱歧视学生现象;无对学生进行盈利性家教;无违法违纪现象。

 

 

C14聘任制、责任制、考核制(20分)

建立并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进行考核奖惩;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积极性。

 

 

B7教师素质提高(60

C15思想政治工作(25分)

教职工的政治学习,有制度、有成效;在思想上、生活上关心教师;执行《教师法》,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为教师排忧解难。

 

 

 

 

C16培训、培养和业务水平(35分)

执行教师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对教师文化业务的进修、培训和继续教育有计划、有措施;教师业务水平逐年提高,能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听课中的好和较好的课占75%以上;努力提高学历层次;对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养有成效。

 

 

小结评语

 

A1=

P1=

A1=

P1=

A4教育教学工作(220

B8德育工作(60

C17德育队伍建设与网络(15分)

建立德育工作管理机构;健全德育工作队伍;成立家长学校;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

 

 

 

 

C18德育基地和工作制度(15分)

重视建立校内外基地;有切实的德育工作计划和总结;健全德育工作制度,开展德育研究,改进工作方法,增强育人效果。

 

 

C19德育工作考核(15分)

各种教学、各项活动都重视德育渗透,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建立德育考核制度,定期检查,有考核档案。

 

 

C20德育措施和活动(15分)

认真实施《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按大纲搞好思品教学;充分发挥少先队作用;建立升国旗制度;抓好养成教育,创建先进班集体工作有成效。

 

 

B9教学工作(80

C21教学过程管理(20分)

建立教学常规,对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复习、考试等教学环节有具体要求,“六认真”落实。

 

 

 

 

C22学生课业负担(10分)

能按照课外活动,严格控制学生的课外作业量和考试次数。

 

 

C23课外活动(10分)

安排好课外活动,成立多种兴趣小组;做到组织、内容、时间、辅导四落实。

 

 

C24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10分)

加强仪器设备、文体器材、图书资料的管理;现代化设施使用率高;图书借阅率高,充分发挥效益。

 

 

C25教改教研和科研(30分)

教研、科研组织健全;教改专题明确;教研科研活动经常;各科教学按《大纲》要求,加强实施素质教育的教科研活动;有县区级以上立项教科研课题并在教育工作中实施研究;每年举办一次教科研成果交流活动。

 

 

B10体育卫生工作(40

C26体育工作(20分)

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上好“两操两课”,按大纲要求上好体育课;进行国防教育;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开展群众性达标锻炼和竞赛活动;每年举办运动会。

 

 

 

 

C27卫生工作(20分)

认真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建立卫生保健制度;进行健康教育;搞好个人和环境卫生;加强学生卫生安全教育;杜绝在校的食物中毒和传染病事故。

 

 

B11艺术教育(20

C28艺术活动(20分)

严格按计划开设音乐、美术课;按大纲要求进行音乐、美术教学;注重在各项教学活动中渗透美育;有其规定的措施;能开展各种艺术活动。

 

 

 

 

B12劳技教育(20

C29劳动课和实践活动(20分)

对学生教学劳动教育有计划、有内容、有要求;参与一定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小结评语

 

A1=

P1=

A1=

P1=

A5行政工作的常规管理(100

B13机构和制度(20

C30机构设置(10分)

行政机构设置健全、分工明确;各职能部门有岗位职责和考核办法。

 

 

 

 

C31规章制度(10分)

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各部门有学期(学年)工作计划并有落实措施。

 

 

B14管理和服务(80

C32学籍管理(15分)

严格执行《省小学学籍管理规定》,按规定办理入学、转学、休学、复学、毕业等手续;无复读生和未按规定办理手续的借读生;严格控制班额;历年学籍管理材料齐全,立卷存档。

 

 

 

 

C33档案管理(15分)

教学工作、教师业务、学校资产、文书、会计等档案材料规范齐全;有档案资料室;有专人管理,有管理制度;能收集各类资料,分析反馈,指导工作。

 

 

C34财务后勤(20分)

执行财务制度,严格财经纪律,不乱收费;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定期经审;妥善保管校产,无危房。

 

 

C35勤工俭学(10分)

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搞好学校产业;提高教育效益和经济效益,改善办学条件。

 

 

C36校园管理(20分)

校园建设有规划,校舍布局合理,校园管理有制度;校园环境优美,绿化、美化、整齐、清洁、地面无纸屑,墙面无涂痕,校园内标志醒目、规范;校园文化氛围浓;为师生提供良好生活服务,有符合要求的饮用水设备,有食堂和宿舍的学校,应设备齐全,卫生整洁;安全保卫落实,无责任事故发生。

 

 

小结评语

 

A1=

P1=

A1=

P1=

A6办学条件(100

B15教育经费(40

C37财务收支(40分)

全年教育预算内拨款,生均费和生均公用经费达到标准,逐年增长;学校预算外收入经费改善办学条件达50%;教育附加费和专项经费用途正常;教职工工资按月发放,医疗保健福利待遇历年落实。

 

 

 

 

B16学校设施(40

C38校舍场地(15分)

学校规划合理,绿化、道路、供电、消防等基础设施符合要求;校园用地、校舍、操场、桌椅均达省标;有规定的专用教室,办公条件现代化达到要求;学校周围环境无污染。

 

 

 

 

C39仪器设备(25分)

国家教委规定目录要求的教学仪器、电教、体育、音乐、劳动课等器材按标准配备;有存放器材橱柜和器械室;三机一幕到教室。

 

 

C40图书资料(10分)

有图书室和阅览室;报刊杂志达规定要求;生均图书20册,并每年增添一定量的新书;有教学音像资料及教学软件。

 

 

C41卫生设备(10分)

有卫生保健室或保健设施、设备,有保健资料和专、兼职人员。

 

 

小结评语

 

A1=

P1=

A1=

P1=

A7教育质量(250

B17德育(60

C42德育知识(20分)

学生对思品课和德育要求的知识掌握较好。

 

 

 

 

C43道德行为(40分)

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关心国内外大事,知道重大纪念日;自觉遵守《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具有良好的道德品德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学生遵纪守法,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无违法犯罪现象;校风、校纪良好,后进生转化率高。

 

 

B18智育(80

C44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80分)

学生各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各年级各学科学年成绩合格率能达到(随班就读生除外)一二年级100%、三四年级100%,五六年级99%

 

 

 

 

B19体育卫生(40

C45身体素质和卫生习惯(40分)

学生具有一般体育卫生知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身体发育、体质和体能状况较好;体育合格标准达标率95%以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率90%以上;近视率、多发病率较低;积极开展和参加各项体育竞赛并取得好成绩。

 

 

 

 

B20美育(20

C46美育水平(20分)

学生基本掌握音、美大纲要求的基础知识;具有初步的识谱、现唱及素描临摹能力;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初步审美能力;基本做到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积极开展和参加各项艺术竞赛活动并取得好成绩。

 

 

 

 

B21劳动教育(20

C47劳动观念(10分)

学生具有劳动的观念和劳动的习惯,自觉从事力所能及家务劳动和校内外公益劳动;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珍惜劳动成果。

 

 

 

 

C48劳动技能(10分)

学生掌握年级所要的劳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B22办学成果(30

C49学校自报(30分)

(实绩、学生特长、办学特色)

 

 

 

 

小结评语

 

A1=

P1=

A1=

P1=

注:隶属度:PX=AX得分/AX分值。

第五节  教育经费

一、经费来源

(一)旧时教育经费来源

宋代重修县学之前,学款多为私人创设,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重修县学,始为官府拨款。书院兴盛,多由民间富绅或地方官僚捐田捐资。元代政府一方面鼓励地方办书院,另一方面官方也创设书院,并给予地方官学一样待遇,山长授官衔,领官俸,经费有了保证。清政府明令书院由私办变为官办或半官办,半官办即官办民助,由地方富有士绅捐田出资。清末,学款基本上由学堂或市乡自筹,来源有原书院、学署学田租金、各种杂税如茶捐、米捐、丝捐以及学杂费收入等,还有私人捐款,省里也偶有拨款。同治年间(18621874),黎川学舍有膏火钱1250贯存在钱庄生息,学田6.67公顷。宣统元年(1909年)推行地方自治,自治经费主要是随漕带征,每石40文,主要作为教育经费。宣统二年,江震公立高等小学堂一学期经费总收入银1574两,其屮来自茶捐10两,吴江县米、绸捐731两,震泽县丝、米、油捐647两;公立同川两等学堂一学期经费总收入银1157两,其中米捐240两,肉捐等284两,学生缴纳学费500两。不少热心教育的人士捐资办学。同里任传薪、沈颂墀为创办丽则女学,分别捐大洋2174元和1190元;吴江(松陵)黄亮叔捐田3顷余,捐宅1所,创办启秀义塾,后改名亮叔初等学堂。

民国时期,吴江县划附税五成充作教育经费。民国元年(1912),县教育经费13291元,市、乡教育经费86366元。民国2年,以附税收入的45%用于教育经费,占总支出的42.9%。其中附税84601元,杂税8426元,公产租金5260元,合计98287元充当市、乡教育经费。附税靠农业收入,不稳定。民国元年至10年,全县每年教育经费,包括私人捐款在内约10万元。市、乡教育经费超过县教育经费。民国10年,全县受灾,教育附税短收5万元以上。民国14年起,教育款产由教育系统自管。民国16年,开征普及教育亩捐(又名八分亩捐、新亩捐),由县教育局集中管理使用。是年前后,屠宰税充作教育经费。民国1115年,教育专款收入79997元,教育行政费159609元。民国18年起教育经费列入县财政。

 

12-10民国3年(1914年)8月至民国47月吴江县教育款产收入情况表

单位:银洋

项目

金额

旧管

3476.981

乙种师范余款

23.081

田荡租息

7280.905

各典存息

571.61

震市房租息

260.245

苏市房租息

10.044

苏路股票第二三期本息

82.845

江苏公债第一次本息

5.85

忙漕税

25190

注:中国有着2600年征收农民税的历史,经查有关资料,旧时田赋分期征收称“忙”。民国沿袭清朝捐税,所以“忙漕”应该是土地赋税的总称,在江浙一带用的较多。

 

民国20年(1931年),因水灾奇重,年预算教育经费30多万元,实征只得8万余元。民国25年,吴江县有学产田4996亩,每年可收租1万元,另有房产10间,每月收租10元。教育经费实收情况:附税111428.16元,亩捐68156.85元,学产收入8693.38元,学杂费15516.78元,寄附费10627元,合计214422.17元。

民国34年(1945年)9月至民国37年,教育文化经费计183285万元(法币)。民国35年,县教育经费约占全县经费25%。据民国366月调查:全县中心国民小学37所,经费由县拨给,保国民学校128所,经费由地方自给,除少数保国民学校优于中心国民小学外,多数学校毫无办法,尤以小镇上的保国民学校经费更加短缺。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全县每年教育经费约25万元。抗日战争时期,全县教育经费减半。抗日战争胜利后,吴江县财政管理委员会(后改称公有款产管理委员会)清理公有款产,教育款产田地340.53公顷,房屋9间;县属乡、镇公有款产房屋3间,同里区学田58.73公顷。那时法币不断贬值,教育经费无法保证。

(二)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经费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教育经费以财政拨款为主,学杂费和各校勤工俭学及地方集资收入作为办学经费的补充,原有的公学田产由政府公产部门接管。1985年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城乡征收教育事业费附加,为学校教育经费增加一条新的重要来源。

1.财政拨款

1949年,吴江县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后,教育经费即按政府核定标准支拨。1953年起,吴江县教育经费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由省政府安排下达,县(市)地方机动财力略有补充。1982年实行地方财政包干后,吴江县教育经费全部由县(市)财政拨发,省稍有补助。19852008年,吴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提出“三增长一优先”,即县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费用逐年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七五”期间,教育拨款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逐年有所增长。基本建设投资的增加部分,优先用于教育事业建设。

 

12-11  19491985年吴江县教育财政拨款统计表

单位:万元

年份

教育拨款

全县财政支出

占比(%

年份

教育拨款

全县财政支出

占比(%

1949

1.90

11

17.27

1954

65

146.40

44.40

1950

1.40

32.20

4.35

1955

73.60

161.70

45.52

1951

3.60

47.30

7.61

1956

100.70

236.20

42.63

1952

2.10

47.50

4.42

1957

103.10

269.30

38.28

1953

65

136.60

47.58

1958

113.20

569.10

19.89

1959

130.40

503.10

25.92

1973

179.50

671.60

26.73

1960

147.40

558.80

26.38

1974

203.80

803.60

25.36

1961

119.10

390.80

30.48

1975

210

932

22.53

1962

107.80

343.80

31.36

1976

222.50

967.40

23.00

1963

102.60

284.20

36.10

1977

235.50

994.20

23.69

1964

114.10

339.30

33.63

1978

263.40

1289.70

20.42

1965

123.20

337.60

36.49

1979

268.90

1444.60

19.86

1966

142.60

392.60

36.32

1980

351.30

1353.20

25.86

1967

155.30

386.30

40.20

1981

400.40

1435.50

27.89

1968

136.30

407.30

33.46

1982

464.70

1912.30

24.30

1969

147.40

516.10

28.56

1983

553.60

2344.40

23.61

1970

148.80

498.70

29.84

1984

604.20

2752.20

21.95

1971

151.30

574.70

26.33

1985

802.70

3940.90

20.73

1972

167.50

712.80

23.50

 

12-12  19862008年吴江县(市)教育经费收入一览表

单位:万元

年份

总计

财政拨款

教育费附加

事业收入

勤工俭学收入用于教育

捐资助学

其他收入

1986

1659.30

872.50

519.80

98.00

127.00

42.00

1987

1891.46

967.40

582.80

112.38

149.63

62.95

16.30

1988

2460.10

1130.80

781.60

111.60

320.30

57.30

58.50

1989

3196.80

1504.50

1007.40

162.10

352.00

86.60

84.20

1990

3574.90

1578.20

1331.20

187.40

308.20

122.30

47.60

1991

4104.50

1689.70

1682.20

234.50

352.90

136.50

8.70

1992

5635.20

2312.70

2189.40

286.50

466.80

348.90

30.90

1993

7735.40

3046.20

2574.00

404.10

609.80

497.70

603.60

1994

10851.20

4722.00

3235.10

840.00

755.40

438.70

860.00

1995

13786.60

5777.00

3747.20

1388.80

816.90

708.50

1348.20

1996

17099.70

7107.00

4452.00

1510.60

820.20

1660.80

1549.10

1997

20804.40

8085.70

5265.40

1828.20

1090.10

1136.50

3398.50

1998

22780.70

9529.30

4991.00

3241.20

836.30

1788.20

2394.70

1999

28966.00

12333.30

5417.90

6850.50

937.30

1537.70

1889.30

2000

30468.50

16001.30

3585.60

7750.00

827.00

1049.10

1255.50

2001

37281.10

16649.20

5384.10

9434.00

663.40

3399.30

1751.10

2002

46028.10

20725.00

5903.90

12363.60

492.20

4059.80

2483.60

2003

58298.90

30865.80

6848.10

13895.00

223.20

1832.80

4634.00

2004

63706.60

34290.40

7460.90

15291.20

88.20

922.40

5653.50

2005

79972.80

48484.60

8716.00

18016.70

90.30

1261.80

3403.40

2006

97049.00

54910.00

10124.00

19033.20

174.50

1742.50

11064.80

2007

114661.40

70091.00

16160.00

16431.20

1308.00

10671.20

2008

131063.20

80235.00

19564.00

17742.90

1430.60

12090.70

 

2.学杂费收入

新中国成立后,公办学校的学费上缴县财政,民办学校学费收入留学校使用。1980年起,实行公用经费定额包干办法后,规定上缴比例,余额学校留用。1984年,中小学学杂费每学期的标准调整为:小学12年级3元;小学34年级4元;56年级5元;初中8元;高中9元。减免比例:县镇减免比例为5%以内;农村为15%以内。1986年,小学低、中、高年级的学杂费标准分别是每生每学期5元、7元、9元,初中13元,高中学费20元,杂费16元。是年,全县学杂费收入98万元。1993年,普通高中开始招收自费生。2000年,中小学学杂费标准是每生每学期70元、初中100元,高中因非义务教育实行缴费入学,学费标准是省重点高中850元,市重点高中650元,一般高中500元。2003年起,普高招收择校生,标准为省重点高中3万元,市重点为2万元,一般高中1万元。2005年,全市学费收入为9098.10万元。是年春季,出台“一费制”包含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3项收费内容,并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两免一补”制度,为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生免费提供课本,减免杂费(减免比例为学校收费总额的15%左右),补助经济困难住宿生的生活费。2006年,对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讲义费和信息技术费。对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免收课本费、作业本费,补助住宿生生活费。据统计,秋季学期免费学生共74470人(其中小学生43748人,初中生30722人),免除金额1053.87万元。全市用于帮困助学资金427.85万元,受助学生7045人。2008年,义务教育学生只交纳作业本费1114元每学期。三、四星级高中交纳学费和代办费850元每学期。公办幼儿园最高收费省示范幼儿园320元每学期,其他民办学校均按规定收费。

3.教育事业费附加

198564日,按照江苏省人民政府有关征收教育费附加的办法,县政府颁布《吴江县征收农村学校教育事业附加费和城镇教育基金的实施意见》,规定教育事业费附加由乡(镇)财政所负责征收,用于本乡镇教育事业。吴江县财政局和教育局一起发文,《关于对教育事业费附加使用范围意见的通知》,对教育事业费附加的使用原则、使用范围和使用手续、制度等作出要求。是年,全县各乡农村学校教育事业附加费实征217.18万元。城镇教育基金由县税务局代征,统筹使用于全县教育事业,全县共征收109.1万元。1986年,开始征收城市教育事业附加费。是年,实际征收教育附加费519.80万元,其中农村教育附加费411.80万元,城市教育附加费108万元。1988年,农村教育附加费、城市教育附加费共781.6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19862008年,总计征收农村、城市教育附加费十多亿元,用于吴江市教育事业的发展。

4.人民教育发展基金

1994年,市人民政府发文,在吴江市境内筹集人民教育发展基金。19941998年连续筹集,境内有劳动收入的现职人员,每人每年不少于20元,2001年,实收74.38万元。人民教育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发展市高中段教育事业。

5.建筑费附加

1995年,根据吴江市委、吴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精神,全市乡镇以上新建房屋开征建房教育地方附加费。从1997年起,全市各镇规划内的建房单位(或个人)新建、扩建、改建房屋,不分投资来源,都按建筑面积缴纳教育地方附加费。新建、扩建房屋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25元征收,营业性用房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35元征收。

6.学校勤工俭学和校办企业收入

50年代,先后在中小学开展过生产节约运动,勤工俭学和“学工、学农”活动,部分学校办过小工厂、校农场,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70年代后,校办企业迅速发展,按规定校办企业利润29%49%用于改善办学条件,15%20%用于提高教师福利。2002年后,勤工俭学办公室的重点逐步转向为教育后勤服务、为教育市场服务。全市校办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全部完成企业改制,完成其历史使命。19882002年,校办企业用于投入教育事业发展的资金1亿多元。

7.社会助学资金

社会捐资助学的内容包括:设立奖学金、帮困扶困助学金,资助学校校舍建设、添置装备设施、奖励教师等方面。出资或发起筹捐有集体和个人。

集体的主要有:妇联设立的“春蕾爱心助学”,吴江商会“光彩事业奖励基金”,德伊集团设立“德伊中职奖励基金”。个人的主要有:费孝通设立的“费孝通教育奖励基金”,美籍华人、著名企业家唐仲英设立的“唐仲英德育奖学金”,吴福生教学奖励基金。19862008年,全市捐资助学金累计2亿多元。

 

二、经费支出

清末,学堂经费,校各自为政,量入而出。

民国时期,教育经费支出主要包括教育行政费、普通教育经费(小学高级和中学)、义务教育经费(小学初级)、社会教育经费(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地位提高,国家教育部明令社教经费应占全部教育经费的10%20%)。

民国时期,官办、公办学校的教育经费有政府出资,私立学校主要来自学费收入,还有校董会资助和政府少量补助。其时公办学校教育经费的支配以学级为单位的。民国22年(1933年),省教育厅定标准为:初级小学每级每年200元至350元不等;高级小学每级每年500元至700元;幼稚园每级每年650元。教师待遇:正教员每月2840元,专科教员2435元。社会教育机关,每年每所2000元至5000元不等,其职员待遇,每月1850元。

 

12-13民国3年(1914年)7月至民国48月吴江县教育支出统计表

 

项目

明细

共支出

支拨县立学校

县立中学7429.996元,五高小8826.596

16256.592

补助私立学校

爱德高小240元,丽则师甲680元,爱德幼稚250元,丽则高小310元,丝业高小200

1680

饬解省立师范

省饬全年解2000

2000

款产经理处开支

正董1人、副董2人公费350元,书记、会计3人月薪440元,膳食费288元,杂费199.75

1277.75

县视学员开支

全年俸给480元,印刷费292元,办公费245.72元,特别费88.92

1106.64

县宣讲员开支

全年俸给384元,往来川资96

480

其他各项开支

省会听讲330元,南通参观20120元,师范听讲25.9元,行政会议等9.1元,六区暑假讲习120

305

 

12-14  民国初期松陵镇地区学校经费情况表

单位:银元

学校名称

学校原名

民国元年5

民国元年11

民国48月至57

常年费

常年费

特别费

常年费

特别费

吴江县立中学

吴江县立中学

6460

5150

1360

区立江一国民学校

市立城区初高等小学

923

854

40

1230

区立江二国民学校

市立盛厍初等小学

115

200

280

720

私立亮叔国民学校

私立亮叔国民学校

318

307

10

600

爱德女子国民学校

爱德女子学校

1140

1040

500

2200

750

私立爱德蒙养院

吴江私立蒙养院

400

382

55

200

 

12-15民国1137年(19221948年)部分年份吴江县教育(文化)支出情况表

 

年份

教育行政费支出单位:元(法币)

年份

教育(文化)费支出单位:元(法币)

年份

教育(文化)费支出单位:万元(法币)

11

22203

18

80913

34.9-12

517

12

36140

19

78210

35

1313

13

51077

20

80538

36

16045

14

50189

22

273472

37

165410

15

23

232661

16

24

258513

17

25

243602

18

26

279303

注:民国1826年教育(文化)费支出占财政收入的33%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经费在县财政拨款范围内开支。列支项目有初等教育、中学教育、中专教育、工农教育和其他教育等。1985年,列支项目为幼儿教育及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专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师补助、广播电视教育、教师进修、干部培训教育、其他教育等。

 

12-16  19491985年吴江县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表

单位:万元

年份

社会文教卫生科学费

年份

社会文教卫生科学费

预算内支出

其中教育

预算外支出

其中教育

预算内支出

其中教育

预算外支出

其中教育

1949

2.0

1.9

1968

211.1

136.3

1.4

1950

1.5

1.4

7.9

7.6

1969

228.4

147.4

21.1

1951

4.6

3.6

27.4

19.4

1970

275.5

148.8

11.4

1952

2.1

44.4

34.8

1971

348.2

151.3

24.1

5.0

1953

78.2

65.0

6.3

6.3

1972

331.8

167.5

16.1

5.0

1954

82.6

65.0

3.9

3.9

1973

350.6

179.5

15.2

5.0

1955

91.1

73.6

11.0

11.0

1974

390.5

203.8

8.7

1956

132.4

100.7

28.9

22.6

1975

380.4

210.0

14.5

6.5

1957

134.5

103.1

5.0

1976

418.0

222.5

15.0

6.5

1958

166.6

113.2

1977

437.8

235.5

13.0

5.0

1959

166.3

130.4

1978

518.8

263.4

19.5

11.0

1960

223.5

147.4

0.6

1979

543.2

286.9

222.2

13.0

1961

177.1

119.1

0.4

1980

608.4

351.3

25.2

12.0

1962

206.7

107.8

7.1

1981

734.8

400.4

32.2

16.0

1963

151.8

102.6

2.7

2.0

1982

819.0

464.7

17.5

6.5

1964

169.9

114.1

2.4

2.0

1983

1024.1

553.6

16.7

5.0

1965

181.8

123.2

3.4

1984

1133.0

604.2

22.8

5.0

1966

217.2

142.6

6.5

5.0

1985

1455.1

802.7

13.0

1967

219.0

155.3

4.8

2.5

合计

12619.6

7199.8

472.3

220.6

 

19862008年,吴江市教育事业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事业经费开支也逐步上升,这段时间的教育经费支出的情况见表12-17

 

12-17  19862008年吴江市(县)教育经费支出表

单位:万元

年份

总计

事业性经费支出

基建支出

合计

个人工资等经费

公用部分

合计

其中

自筹基建支出

1986

1656.40

1641.40

839.70

801.70

15.00

1987

1845.06

1830.06

945.99

884.07

15.00

1988

2489.30

2489.30

1475.50

1013.80

1989

3240.30

3240.30

1603.10

1637.20

1990

3557.00

3557.00

1752.50

1804.50

1991

4098.00

4098.00

1882.40

2215.60

1992

5600.30

5450.30

3046.20

2404.10

150.00

1993

7761.40

5669.90

4344.50

1325.40

2091.50

2055.50

1994

10758.00

8548.00

6454.80

2093.20

2210.00

2210.00

1995

14189.90

11406.50

7255.60

4150.90

2783.40

2783.40

1996

17099.70

13071.30

8577.20

4494.10

4028.40

4028.40

1997

20804.40

15871.50

10480.70

5390.80

4932.90

1998

22692.10

16204.00

12110.00

4094.00

6488.10

1999

24514.50

21724.50

14821.90

6902.60

2790.00

2000

29619.00

25827.20

17958.10

7869.10

3791.80

2001

35351.90

30407.50

21746.10

8661.40

4944.40

2002

43586.80

39171.50

26986.20

12185.30

4415.30

2003

57126.50

49555.00

31867.50

17687.50

7571.50

2004

61281.20

52707.10

40637.90

12069.20

8574.10

2005

79738.40

58164.90

44607.70

13557.20

21573.50

2006

94458.10

76255.80

52730.40

23525.40

18202.30

2007

113604.90

99133.10

64669.40

34463.70

14471.80

2008

121255.40

106978.40

71671.20

35307.20

14277.00

 

三、经费管理

民国初期,县公署第二科主管教育经费。民国3年(1914年),吴江县款产经理处成立,管理学田款产,并发放全县高小及区初小教育经费。民国7年,教育款产经理处并归劝学所,负责筹措地方教育经费、审核全县预算决算、稽核款项出纳等。民国16年,全县教育经费统归教育局支配。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经费的管理是按照省、市制定的经费标准及财务制度收支和管理。局财务部门根据各个时期不同的情况制定对教育经费管理、使用的规定、标准和要求,明确收费的内容和金额、支出的范围,规范经费管理。1980年,根据江苏省政发〔1980112号文件批转省财政厅《关于机关、文教科学卫生事业单位“预算包干”试行办法》的通知精神,全县学校事业制定预算包干经费定额和指标,实行“定额包干,结余留用”的办法。

1985年起,实行县、乡(镇)分级办学后,县直管学校所需经费,在财政拨款、学杂费收入及城市教育基金中开支。乡镇中小学经费以正常经费额为基数拨给乡镇包干使用,不足部分和事业发展、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职工待遇增加的经费,在各乡(镇)征收的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和乡(镇)财政中解决。学杂费留作学校办学经费。校办厂利润主要由学校用于扩大再生产资金和改善办学条件及改善教师生活福利。随着教育事业发展,学校招收非施教区学生收取择校费及高中扩招生收取捐资助学费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补充。

1989年,按照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财政部颁发的《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全市乡镇管的学校经费由乡镇筹措并管理。市直属学校有市财政扎口管理,各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

19955月,吴江市物价局和市教育局发出《关于吴江市中小学建立统一收费卡制度的通知》(吴教育计〔19956号)。是年8月起,全市中小学建立统一收费卡制度(简称“一卡制”),加强中小学收费管理工作。

1997年,市教育局成立审计科。2001年,计财科、审计科合并为财务审计科,规范财务管理、

20025月,成立教育局财务结算中心。全市14所市管学校及6个局直属单位的财务结算纳入局结算中心。乡镇学校纳入乡镇结算中心统一管理,学校财务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和调控,使财务制度更加健全,教育经费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完善。

2006年秋季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讲义费、信息技术费全免。

2007年,市教育局出台《关于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及捐资助学管理的若干意见》,捐资助学纳入教育局专项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做好收费公示和督查工作,坚决查处乱收费行为。

2008年,实施好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贫困生助学制度。全市免费学生春季68394人、秋季63495人,免费金额1821.86万元;免课本费167792人次,金额1282.94万元;各校对家庭经济困难住宿生补助生活费731人次42.24万元。落实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制度,39名学生获得贷款21.53万元。落实好普通高中政府助学金151.1万元、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679.8万元。是年,受助学生5130人次,帮困资金504.64万元。

第六节  勤工俭学

清末学校授以农业、手工业或商业知识,让学生以后有谋求生计的技能。吴江县的女子初等、高等小学设女红,目的是使女学生学会编结、缝纫等手艺。光绪三十七年(1907年),黎里民立小学校在学校创始人王倪寿芝的倡导下,创立“女子放足会”“嘤鸣手工会”,鼓吹女子放足,并学习刺绣、缝纫、记账等,使学生将来能自食其力。是年,民立小学“嘤鸣手工会”所作工艺品参加“南洋劝业会”展览,得奖状和银章奖各二。

民国元年(1912年),遵照《小学校令》规定,吴江县高等小学女生的缝纫课扩大为家事科。民国21年,吴江县按照《小学课程标准》将教材分为家事、校事、农事、工艺4项。以增强学生生产的观念。震泽梅诗场小学,由于学生大多来自劳苦大众家庭,学校教以实用手艺:手工劳动分设木工、藤工、刺绣3类,男生参加木工组,每周三、六下午实习,藤工组男女学生可选学,其余女生参加刺绣组,学校还开辟小农场,种植果树、蔬菜、瓜类,培养学生从小学习农业和园艺,增长稼穑知识。民国38年,江苏省立吴江乡村师范学校农场收获油菜籽636斤,大麦1117斤,小麦1748斤,马铃薯273斤,还有其他农作物。全县农业种植18085厘;同时,还从事养殖、手工生产(做衣服、搓草绳、结渔网、做鞋底)等劳动。劳动所得贴补学校开支和补助困难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把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儿童劳动观念作为建设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时,县内中小学的勤工俭学,主要是配合社会中心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性的劳动,例如除螟、除四害、植树绿化、种植、饲养等。1958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列为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后,全县各级学校广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大办工厂、农场,参加大炼钢铁,支援秋收秋种等活动。在劳动形式上主要以校内劳动和校外突击劳动相结合,且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妥善安排劳动时间(大部分每星期2个下午劳动,初中一般6小时,高中一般8小时左右)。是年,各校普遍建立劳动基地,吴江师范当时有桃园、蔬菜地20亩,稻田10亩,饲养猪30余只。全县学校帮助人民公社割稻100030亩,拾稻穗1133672斤和拣矿石831500斤,为国家炼出14010斤钢、66405斤铁和24500斤焦。当时的农业大学和农业中学也大搞试验田。据“1958年勤工俭学计划完成指标”的统计,吴江师范、吴江县中学、震泽中学等8所学校种植双季稻、小麦、蔬菜、果树,饲养猪、羊等和开展其他手工劳动等勤工俭学活动。勤工俭学在小学校中也蓬勃开展。1959年,全县小学校共有生产园地200多亩,饲养兔子2450只,鸡、鸭367只,猪9头,羊102头,以及其他手工劳动等,收益4280.37元。60年代初,全县强调学校以教学为主,纠正前几年中、小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时间过多,削弱基础知识教学的倾向。一些中小学校办的工厂、农场相继停办,学生的劳动也随之减少,但仍有一些简单的学生力所能及的勤工俭学活动,如农村学校的师生,利用校园和“十边”废地种粮、种瓜、种菜及饲养猪、羊、兔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响应“学工、学农、学军”的号召,实行“开门办学”。各中小学纷纷建立学工、学农基地,学校办厂,开辟学农田。组织师生下乡、下厂参加劳动。有的中小学将课堂教学搬到工厂、农村。其时,勤工俭学活动,是以组织师生参加劳动锻炼为主要目的,并不注重经济效益。

1971年,贯彻“五七指示”,全县中小学共建立学农基地1995个,七大镇中学都创办农村分校,各地校办小农场302个,土地533亩,校办小工厂(场)169个,小饲养场489个,养猪180头,养羊300多头,养兔6300多只,很多学校开展常年积肥支农活动,割青草1350万斤,罱河泥28000担,积猪羊灰33000多担,师生还参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挖土方6万多方。

1974年,全县不少公社、镇中小学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勤工俭学活动,如:敲三合土、拾废品,种植蓖麻、中草药、向日葵、扫帚草,培育银耳、蘑菇,掼砖坯,编织渔网,制作纸盒、信封、水泥袋,晒、剪羊毛等。

70年代末,吴江县部分学校开始办以谋求获取经济效益为主的校办工厂,如梅堰中学的废油炼油厂、盛泽二中的丝织厂、八坼中学的线路板厂、平望中学的绿纱厂等。80年代,校办企业成为勤工俭学的主要形式。19802月,县文教局成立校办工业公司,负责指导和管理全县的勤工俭学、校办工业工作。是年底,全县校办厂有70个,完成产值175.48万元,其中中学纯收入49.7万元、小学纯收入68.8万元;50万元以上的校办厂1所,20万元以上的1所,10万元以上的10所,5万元以上的10所,其余在5万元以下。全县校办工厂利润75万元中,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支出17万元。是年,县文教局有6个直属校办厂。

 

12-18  19781982年吴江县校办工厂、农(林)场情况表

 

年份

学校

校办工厂(车间)

校办农(林)场

其他勤工俭学收入(万元)

纯收入总数(万元)

数量(个)

总产值(万元)

纯收入(万元)

农场面积(亩)

林场面积(亩)

其他面积(亩)

粮食产量(万斤)

农副业纯收入(万元)

1978

普通中学

56

73.21

20.01

276.25

1.39

11

5.58

0.57

0.16

20.74

小学

48

65.30

14.54

78.33

2.39

0.47

0.96

15.97

104

138.51

34.55

354.58

1.39

11

7.97

1.04

1.12

36.71

1979

普通中学

65

98.126

21.53

409.98

0.50

10.87

1.0815

0.65

23.2615

小学

23

10.56

2.05

56.31

0.30

1.79

0.65

0.7307

3.4307

88

108.686

23.58

466.27

0.80

12.66

1.7315

1.3807

26.6922

1980

普通中学

28

95

26.96

61.30

0.20

0.30

0.59

0.63

0.17

27.76

小学

42

80.48

22.74

7.50

0.70

0.27

0.07

0.62

23.43

70

175.48

49.70

68.80

0.20

1

0.86

0.70

0.79

51.19

1981

普通中学

38

188.53

39.34

58.50

0.15

0.47

0.15

39.96

小学

56

152.24

29.50

2.20

0.12

0.06

0.72

30.28

74

340.77

68.48

60.70

0.27

0.53

0.87

69.88

1982

普通中学

40

320.00

49.07

27

29

0.30

1.00

50.37

小学

90

180.00

43.93

10

21

0.20

0.50

44.63

130

500.00

93.00

37

50

0.50

1.50

95.00

 

12-19  1980年吴江县部分校办工厂情况一览表

单位:万元

单位

中学

小学(中心校)

厂名

总产值

年利润

厂名

总产值

年利润

湖滨

丝织厂

2.7651

0.3427

塑料制品厂

2.3302

0.5273

八坼

印刷线路板厂

19.1505

5.1628

同里

光仪镀膜厂

1.9796

0.0622

菀坪

镜架厂

2.5433

镀镜厂

0.5650

0.0920

屯村

标牌厂

8.1037

2.5930

手套加工厂

1.3000

0.2500

莘塔

纸盒厂

4.4601

1.0228

纸盒纸箱厂

2.8063

0.6599

芦墟二中

贝壳粉厂

工艺厂

9.5052

2.0000

北厍

电器厂

12.7682

2.4736

五金木模厂

15.0000

3.7500

金家坝

木器厂

1.3000

0.1300

收音机外壳厂

5.2708

0.7606

黎里

塑料带厂

0.4085

0.0533

头巾纱厂

10.8035

1.0350

平望二中

电机修理厂

镜片厂

4.6810

0.4284

梅堰

纸管厂

1.5029

0.2043

炼油厂

13.8027

2.7614

盛泽一中

服装厂

6.1070

0.8411

五金厂

4.5917

0.1153

坛丘

服装厂

0.8814

0.0484

南麻

橡胶制品厂

1.2037

0.1634

塑料制品厂

1.2000

0.0070

八都

皮鞋厂

1.5026

塑料制品厂

1.1103

0.2515

横扇

塑料制品厂

0.9992

0.1107

油化丝织厂

2.1870

0.4063

七都

140”去锈水厂

横机轴承厂

0.5016

0.1884

庙港

塑料制品厂

1.4500

0.5656

太湖皮鞋厂

2.3227

0.1395

震泽一中

工艺美术厂

0.3200

0.0482

尼龙衫缝合厂

12.0539

0.7177

铜罗

印刷线路板厂

8.7000

4.0000

教育系统工艺服装厂

3.7700

0.7000

青云

沙发厂

0.5699

0.0615

油桶复制厂

1.9900

0.4000

桃源

标牌厂

9008

0.2100

松陵二中

乐器修理厂

0.7500

0.1050

震泽二中

氧化铅厂

盛泽二中

五金纺器厂、纺织厂

55.9489

11.3407

松陵镇

印刷厂

6.0473

1.8142

震泽镇

矿烛厂

1.0468

0.3100

盛泽镇

印刷制品厂

10.3141

2.3355

同里镇

塑料制品厂

3.2314

0.7228

黎里镇

塑料纸盒厂

12.2749

1.7791

平望镇

石膏硼带冷作厂

3.9235

0.8536

芦墟镇

文教纸盒厂

7.9141

1.9330

吴江中学

电器厂

6.1658

0.9696

盛泽中学

电器厂

6.1666

1.3339

同里中学

金刚砂制镜厂

2.8354

1.3675

震泽中学

橡胶制品厂

10.9739

4.7744

黎里中学

塑料制品厂

11.4834

4.6457

平望中学

塑料厂

30.7025

7.7032

芦墟中学

小五金厂

5.2000

1.7459

总计

184.9307

46.5961

163.4617

30.4219

 

1983年,因校办企业免缴所得税,全县兴起一股大办校办企业的热潮。是年,县文教局发出《关于校办工业有关问题的试行意见》,明确供销人员实行购销承包计酬,实行联利计酬承包,规定校办工厂负责人的职级相当于同级学校的中层干部。调整校办厂的收益分配:规定按税后利润6%上缴县,30%~40%用于扩大再生产;29%~49%用于改善办学条件,15%~20%用于提高教师福利。

1988年,全县有96所校办厂,15个商业经销部(店),全年工业总产值3594万元,商业营业额1092.43万元,利润总额657.25万元。是年,盛泽镇中心小学丝织厂厂长施之福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个人。

1989年,县文教局对校办工业10个先进单位和16个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是年,吴江县校办工业经过治理整顿深化改革,校办企业总产值达6122.83万元,净利润1001.57万元,校办企事业纯利润的40%用于教育事业。“七五”期间,校办企业平均年增长速度为50%。

1990年,全县校办企业共有140个(其中校办工业124个,第三产业16个,职工2876人,固定资产1521.3万元,流动资金724万元),校办工业基本可分为化工、丝绸、五金电器、橡胶塑料、服装工艺、印刷品等6个行业。是年,全县校办企业创产值7551万元,创利润1168万元。吴江县教育局校办工业公司对成绩突出的10家校办厂进行表彰,以推动全县校办厂更快发展。

 

12-20  1990年吴江县10家校办企业实绩表

 

厂名

产值(万元)

利润(万元)

吴江县炼油厂

1302.60

239.31

吴江县石油加工厂

1035.00

110.01

吴江县盛泽镇教育系统丝织厂

451.80

103.28

吴江县新泰丝织厂

338.00

63.36

吴江县盛泽镇教育系统丝织厂一分厂

232.08

49.68

吴江县新泰丝织厂二分厂

182.90

40.88

吴江县盛泽镇教育系统丝织厂二分厂

169.49

40.19

吴江县松陵镇文教丝织厂

162.20

32.00

吴江佳丽童装厂

106.72

25.25

吴江县塑料纤维厂

132.19

22.53

 

19914月,吴江县成立吴江县勤工俭学办公室,保留校办工业公司建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1992年,吴江市逐步建立乡镇校办工业公司。是年,全市校办企业达到136家,职工3322人,产值1.53亿元,利润1603.50万元,增长22.50%。市校办工业公司在着力抓好现有校办工业的基础上,先后成立吴江新泰实业公司、吴江工艺家具厂、吴江太湖绣品厂,并在开发区着手建立吴江市亚高达净化设备有限公司,入股中国高科技集团公司,成立吴江市高科技经贸公司,参与浦东开发,成立上海东吴经贸公司。各校办厂抓项目开发促企业发展,吴江炼油厂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兴建多烯多胺工程,吴江石油加工厂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兴建二正丁胺工程,两个项目均为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新化工项目。

1993年,全市18个乡镇成立校办工业公司。菀坪中心小学缝纫机二分厂利用乡镇企业的运行机制,引进大中型企业的管理机制,从村办厂起家,走股份合作制之路,很快发展壮大起来。

1994年,全市校办企业产值19035万元,销售20652.26万元,利润1560.06万元。

 

12-21  1994年吴江市部分校办企业生产经营及上缴利润情况表

单位:万元

企业名称

产值

销售

利润

上缴市公司

直属企业

吴江空气净化设备厂

448.01

448.01

34.90

13.19

吴江自动化电器厂

49.30

48

0.75

吴江工艺家具厂

601.30

574.98

6.84

1

太湖针织厂

54.26

52.36

-22.75

吴江太湖制衣绣品厂

105.79

59.26

-37.37

吴江新泰丝织厂

534.50

337.25

60.04

15

吴江园丁饭店

145.69

10.90

吴江市校办工业公司经理部

805.97

12.68

1

小计

1793.16

2471.52

65.99

30.19

市属企业

吴江新泰丝织二分厂(盛中)

393

389.90

87.50

3.60

松陵文教丝织二分厂(江中)

106

332

31

1.20

吴江华生化工厂(江中)

1156.52

1148.05

75.14

3.40

震泽中学电器厂

30.69

30.69

5.43

吴江城建丝织厂

522.25

608.49

59.25

1.50

吴江石油加工厂

1610

1593.37

150.20

4.50

吴江炼油厂

5116.53

4326.39

147.70

吴江文教彩印厂(实小)

80.54

80.54

5.14

0.15

吴江文教印刷厂(实小)

86.11

86.11

4.48

吴江华野纺配厂

7.17

7.17

0.45

0.07

震中校办厂经营部

244.92

2

吴江教育服务部(教研室)

61.24

0.49

吴江昌谊贸易公司(师范)

38.89

1.30

小计

9108.81

8917.76

576.82

14.42

松陵

吴江姑苏电器厂

28.84

28.84

-1.20

松陵二中心塑料工艺厂

99.52

99.52

14.18

松陵二中心印刷厂

96.61

74.95

3.30

松陵二中心塑料制品厂

3.07

3.07

0.25

松陵二中心化纤丝加工厂

21

21

4.40

小计

249.04

227.38

20.93

同里

同里中学分流器厂

19.60

19.60

13.36

0.20

同里二中净化设备厂

19.70

19.70

0.73

同里二中文教包装塑料厂

58

58

8.58

同里小学塑料制品厂

50.67

50.67

6.65

0.68

同里二中心电调设备配件厂

9.21

9.21

0.30

同里二中心暖通设备配件厂

95.24

95.24

7.20

小计

252.42

252.42

36.73

0.88

八坼

八坼中学电器厂

35.50

35.50

4.39

八坼印刷线路板厂

6.79

6.79

2.22

八坼文教印刷厂

2.18

2.18

0.78

小计

44.47

44.47

7.39

菀坪

菀坪缝纫机零件三厂

787.20

787.20

102.52

中标公司菀坪缝纫机二分厂

2915.48

2277.20

219.05

1

小计

3702.68

3064.40

321.57

1

平望

平望中学塑料纤维厂

76.60

101

10.01

2.70

平望制冷化工设备厂

376.80

376.80

27.20

平望二中金属材料厂

46.20

42.22

0.49

平溪玻璃冷冻设备厂

161.32

161.32

-0.29

平望物贸供销公司

2177.08

43

小计

660.92

2858.42

80.41

2.70

盛泽镇

盛泽教育系统丝织二分厂

328.47

337.99

60.40

1.32

盛泽教育系统丝织厂

1272.28

1268.78

163.59

3.60

盛泽古龙织造厂

873.80

698.70

100.30

盛泽新星丝织厂

464.23

231.50

60.20

1.10

盛泽太平街小学电器厂

35.92

35.92

8.35

0.25

盛泽益中丝织厂

248.80

163.70

1.40

盛泽东都经营公司

139.30

55.98

0.90

小计

3223.50

2875.89

450.22

7.17

 

1995年,全市全年校办企业总产值3个亿,利润2500万元,产值利润率为8.4%。校办工业分布结构比重是丝绸25%、石油化工34%、机电20%、轻工9%、其他12%。

1998年,全市进行校办企业体制改革试点,选择4个直属厂进行转制的试点。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增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机制,99%的校办企业都制订产品标准。

1999年,全市完成14家企业的改制工作;对于未转制的企业,全年校办企业完成产值3.3亿元,实现利润2500万元,外贸收购额5000万元。

20003月,吴江市教委颁发《关于中小学校办企业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4个企业转为股份制,27个企业实行租赁经营,7个企业加强承包责任制。是年,以校办企业为主投资800万元建造的市高级中学、震泽中学7000多平方米民营公寓式学生宿舍投入使用,改造老宿舍5000平方米,为校办企业的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加强对校服的管理,降低校服价格。全年减免特困生服装1150套,合计7.76万元。在全市50多所学校实施学生饮用奶统一管理。

2001年,校办企业产权制度深化改革,3个企业完成改制工作。全市有校办企业24个,总产值13500万元,利润350万元,吸收社会职工1059人。

2002年,勤工俭学办公室的重点逐步转为向教育后勤服务、教育市场服务,成立吴江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培训中心,为全市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提供活动场所,每年培训学生17000余人次。

2004年,改制工作结束,教育技术装备电化教育室与勤工俭学办公室合并,成立勤工俭学与装备管理办公室。

2005年,吴江市勤工俭学与装备管理办公室的常规工作走上正规。提高学生校服的质量、降低成本、减少学生家长的负担,搞好校服的统管、经营;选择质优价廉的簿本进学校,全年发售簿本308万本;做好学生奶的征订工作,提高订奶率;做好教育设备添置工作,新添电脑1600多套;全市定点完小实现“校校通”。

2006年,校服原材料的采购,同采购管理中心一起,委托苏州中介机构进行公开操作,并实地随机抽样,把好质量关。全市教育系统招标电脑1800多套。

2007年,构建宽带教育域网和信息中心,实现宽带校校通,校内班班通。全市已建成网络教室228只,多媒体(液晶投影机)539套,微机14081套,闭路电视系统66套,广播设备66套,图书馆66个(其中省级图书馆10个),理化生实验室211只,音体美专用教室284只,投影器1985台。

2008年,继续做好校服生产和发放、学生饮用奶征订、中小学生簿本供应以及学生的保险理赔服务工作。

 

12-22  19882002年吴江市(县)校办企业年利(税)情况一览表

单位:万元

年份

利(税)

年份

利(税)

1988

657.25

1996

3055

1989

1001.57

1997

3100

1990

1168.06

1998

3000

1991

1亿(产值)

1999

2500

1992

1603.5

2000

1993

2200

2001

350

1994

2100

2002

340

1995

2800

 

第七节  教育设施

一、学校校舍

清末年间,学界热心人士自发推广新学,草创学堂。校舍大多沿用书院、学塾旧舍,或借用公房、庙祠余屋,或租用民房私宅,稍加修葺。

民国初期,各市乡新式学校纷纷兴办,办学者献田献宅,当地士绅、民众捐款出资。学校建设较清末时期有较快发展。其时全县各地教室、操场、校舍新建甚多,当时县教育行政部门以为学校新建筑赠字的方式示以褒奖。

 

12-23民国35年(19141916年)吴江县学校新建设赠字一览表

 

学校

赠字内容

赠字时间

县立第二高小新教室

百年基础

民国3

黎里第二国校新校舍

清风徐来

民国3

私立丽则女学新操场

起弱之门

民国3

平溪第一国校新操场

英才乐育

民国4

梅堰第一国校新校舍

岭南一枝

民国4

吴江第一国校新操场

满城桃李

民国4

县立第五高小新教室

底定始基

民国4

同里第一女校新校舍

国华揽秀

民国4

盛泽第一国校新教室

于斯为盛

民国4

莘塔第一国校新教室

风土清嘉

民国5

平溪第一女校新教室

莺湖毓秀

民国5

县立第二女校新校舍

惟淑能训

民国5

 

抗战前夕,城区和集镇的学校建设均有长足的进步,但大多数农村初级小学依然是破屋旧舍、缺桌少凳。民国26年(1937年),日军入侵,吴江县立中学毁于战火,被迫停办。震泽育英高中迁至上海。许多学校校舍、设备遭到破坏,八年浩劫毁失甚多。抗战胜利后,学校修复,然其时政府亦财力不足,所拨之款也只能作修复校舍之用,而校具、教具一应设备,几无添置更新。

 

12-24  1949年吴江县秋季部分学校校舍场地情况表

 

学校名称

大礼堂(只)

教室(只)

办公室(只)

教员宿舍(只)

图书阅览室(只)

游戏场(块)

儿童自治活动室(只)

运动场(块)

农场(个)

平望镇中心国民学校

1

14

3

1

1

1

0

0

1

横扇镇中心国民学校

3

15

3

5

1

1

1

1

1

梅堰乡中心国民学校

1

4

1

2

1

1

1

0

0

溪港乡中心国民学校

0

3

1

0

0

0

0

1

1

芦墟镇中心国民学校

0

11

2

4

0

0

0

0

0

周庄乡中心国民学校

0

2

1

0

0

0

0

0

0

北厍镇中心国民学校

0

4

1

3

1

1

1

1

1

莘塔镇中心国民学校

1

16

2

2

0

1

1

1

1

震泽镇中心国民学校

1

9

1

1

1

1

1

1

1

柳塘乡中心国民学校

1

6

1

1

1

0

1

1

1

七都乡中心国民学校

1

3

1

3

1

0

1

1

1

八都乡中心国民学校

1

4

1

0

1

1

1

1

1

开弦乡中心国民学校

1

3

1

1

0

1

1

0

2

大庙乡中心国民学校

2

5

1

0

0

1

0

0

0

私立震泽丝业小学

2

12

2

2

2

1

1

1

1

黎里镇中心国民学校

1

13

4

0

1

0

1

1

1

黎东乡中心国民学校

0

2

1

2

0

0

0

0

0

盛泽镇中心国民学校

0

13

1

0

0

0

0

1

0

同里镇中心国民学校

1

11

2

1

1

0

1

2

0

松陵镇中心国民学校

1

12

2

1

1

0

0

1

0

八坼镇中心国民学校

0

8

3

1

0

2

1

1

1

南厍乡中心国民学校

0

4

1

0

0

0

1

0

0

南麻乡中心国民学校

1

3

1

3

0

0

1

1

2

善骏乡中心国民学校

1

4

1

2

0

0

0

1

1

铜罗镇中心国民学校

3

16

2

2

0

1

1

1

1

集贤乡中心国民学校

0

3

0

0

0

0

0

0

0

志和乡中心国民学校

0

3

1

1

0

2

0

1

1

桃源乡中心国民学校

0

3

1

2

0

0

0

1

1

 

12-25  1949年秋季吴江县部分学校教育设备情况表

 

学校名称

课桌(只)

课椅(只)

办公桌(只)

办公椅(只)

黑板(块)

图书(册)

挂图(幅)

体育用具(件)

风琴(架)

平望镇中心国民学校

284

317

24

22

14

1794

163

93

3

横扇镇中心国民学校

117

147

11

11

8

455

4

0

1

梅堰乡中心国民学校

70

60

8

6

8

300

60

2

1

溪港乡中心国民学校

48

62

4

4

4

27

0

1

0

芦墟镇中心国民学校

400

470

16

29

19

340

105

10

2

周庄乡中心国民学校

30

30

0

0

0

0

0

0

1

北厍镇中心国民学校

75

75

4

6

5

300

40

4

0

莘塔镇中心国民学校

87

0

4

0

4

0

0

0

0

震泽镇中心国民学校

342

334

14

16

14

698

21

3

2

柳塘乡中心国民学校

65

65

0

0

4

448

79

5

0

七都乡中心国民学校

74

84

6

5

7

288

123

2

1

八都乡中心国民学校

50

50

1

0

4

10

0

0

0

开弦乡中心国民学校

46

90

2

5

7

68

7

0

1

大庙乡中心国民学校

64

63

3

0

3

300

44

0

1

私立震泽丝业小学

68

70

3

0

4

216

2

20

1

黎里镇中心国民学校

229

275

16

17

16

1356

132

10

2

黎东乡中心国民学校

62

56

3

4

3

0

0

0

0

盛泽镇中心国民学校

228

232

22

20

13

534

15

11

2

同里镇中心国民学校

238

293

24

28

20

1253

22

6

2

松陵镇中心国民学校

283

320

13

6

12

1056

6

2

2

八坼镇中心国民学校

141

141

10

14

9

146

60

2

1

南厍乡中心国民学校

40

30

2

0

4

129

1

0

1

南麻乡中心国民学校

82

82

4

4

4

1

0

0

0

善骏乡中心国民学校

53

51

7

8

10

373

102

1

1

铜罗镇中心国民学校

91

221

8

20

15

225

4

10

2

集贤乡中心国民学校

10

10

0

0

3

0

0

0

0

志和乡中心国民学校

53

55

4

4

6

300

103

0

0

桃源乡中心国民学校

58

59

4

3

6

300

100

1

0

 

新中国成立初,各校学生骤增,原有校舍、教室均不敷应用,经政府拨款,学校挖潜,当地群众踊跃输捐、献工献料,尽力扩充校舍教室,方勉容纳。农村单级小学多数仍租借庙宇或民房。这些房屋大多年久失修,矮小潮湿,光线不足,但人民政府亦因财力之匮而无力改善。1952年,县人民政府拨给公立中小学修建费4.97万元。1958年后,学校基建投资逐步增加。19581961年,国家用于全县学校的基建费37万元,完成建筑面积11.60万平方米。1965年,全县校舍总面积12万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中,吴江县教育基建费,国家投资64万元,苏州地区和县投资40万元,校办厂投资30万元,学费收入投资30万元,总共164万元。此外,社队集体资金支出在164万元左右。1978年,全县校舍总面积24万平方米,在新增的校舍面积中9万平方米是采用地方集资和国家补助(即民办公助)的方式建造的。

1980年,国家投资18万元,县地方财政支出17多万元,社队支出15万元,新建及翻建0.90万平方米校舍。19791981年,修复危险校舍面积29560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8%,全县危险校舍减少到15000平方米左右。1984年,修建校舍总面积2.85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扩建的面积2.03万平方米。1984年,基建费219.35万元中,县文教局投资94.10万元,占42.90%,乡镇集资87.59万元,占39.93%,学校自筹37.66万元,占17.17%。是年,更新双人课桌7000副,单人课桌4000副,总支出25万元,其中文教局补助费12.50万元。其时,全县已基本实现“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的目标。

19861992年,吴江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工程,增加教育投入,校容校貌普遍改观。1986年,全市中小学占地面积93.80公顷,建筑面积331743平方米。1988年,全县学校基本建设36个新项目。从1986年到1992年底,全县新增校舍面积133998平方米,维修危房65421平方米。

 

12-26  19752000年吴江市(县)中小学办学条件情况表

 

年份

小学

普中

学校数(所)

占地面积(公顷)

建筑面积(平方米

新增面积(平方米)

危房面积(平方米)

学校数(所)

占地面积(公顷)

建筑面积(平方米)

新增面积(平方米)

危房面积(平方米)

1975

897

71

130932

75

36.07

52623

1979

733

159000

10000

79

80000

5800

1980

692

81.40

160243

10863

72

36.47

82462

6162

1981

695

52.33

161840

6782

137

35.80

86916

4407

1982

697

52.33

166130

6762

137

35.80

95955

4407

1986

609

50.27

188310

4620

7141

133

43.53

143433

7348

11587

1987

591

52.23

195560

7250

13680

113

43

150403

6970

9530

1988

580

55.33

205052

9492

12939

107

44.87

163596

13193

10544

1989

571

50.33

216084

102

46.27

171242

1990

552

70.13

233471

12842

94

51.60

184194

5091

1991

493

86.27

251740

12618

79

57.67

203517

12008

1992

451

103.67

267839

16099

62

68.07

229984

26467

1993

422

114.47

276851

56

74.47

249041

1994

412

116.27

283546

52

78.20

241714

1995

399

115.40

280688

52

78.47

237620

1996

350

118.80

297255

45

74.60

255131

1997

318

120.13

311260

40

77.47

261272

1998

235

120.47

341442

33

98.80

349747

1999

194

122

358910

34

105.80

373173

2000

165

116.67

308121

35

122.87

379931

 

1995年,吴江市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至2008年,全市易地新建或原地大规模改建、扩建的学校56所,其中幼儿园16所,小学16所,初中17所,高中1所,职业中学2所,成人教育中心校2所,南京邮电大学吴江职业技术学院1所,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1所。

2008年底,全市幼儿园占地面积22.5888公顷,建筑面积129284平方米,每个学生平均(简称生均)占地面积10.85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6.21平方米。全市小学占地面积102.98公顷,建筑面积397459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24.60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9.50平方米。全市普通中学占地面积196.0948公顷,建筑面积774393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45.76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18.07平方米。全市职业类学校占地面积55.1675公顷,建筑面积186581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47.57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16.09平方米。

 

二、设施与设备建设

清末时期,学校内部设施设备极其匮乏,设备简陋,虽课桌椅亦不齐全,以方桌长椅充任。所谓设施装备唯其黑板、桌椅而已。

民国时期,装备设施虽有逐步添设,也只是几所城镇规模较大的学校。几所中学虽配备实验室,也是缺东少西,勉强凑合。抗战前夕,各校均配置必备的教室,必要的校具用品、教具、图书、体育器械等。

新中国成立后,吴江逐年增加教育投入,然其时财力有限,另外,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缺口甚多,投入装备设施方面的建设已无甚余力,故发展甚缓。“文化大革命”中,校舍破坏严重,仅盛泽中学一年修理课桌椅就用木材3立方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吴江县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国策,全县学校的装备建设发展速度逐步加快。80年代,吴江县响应江苏省开展农村中学合格实验室的创建活动号召,建成农村学校实验中心18个,总投资138.49万元。90年代中期,吴江市推进教育装备现代化建设。1998年,经苏州市复检,吴江市所有中学、小学全部通过苏州市合格实验室评估验收。1999年,全市各中小学有理化生实验室(包括小学自然室)178个,储藏仪器室及准备室205个;多媒体教室41个,多媒体41套,微机2682台;彩电1431台,摄像机46台,其中44所学校建成校内闭路电视系统;投影仪1860台,录音机1410台,复印机33台,办公用一体机34台,钢琴121架,图书170万册。

2000年,全市拥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共248个,仪器室共251个;音体美劳专用教室472个;图书藏书室152个;师生阅览室135个,期刊报刊900余种;微机总计4050台,投影器2400台,语音室44个,多媒体设备52套;各中小学均开通一线通联网,54所学校装备闭路电视系统,22所学校建成第二微机室,10所学校建成校园网。

2001年,全市中小学拥有理化生实验室304个,各种专用教室530个;中小学图书馆(室)165个,图书阅览室170个,可流通图书201万册;各中小学(镇中心小学以上)均建有微机室,达到每20人一台微机,微机4477台(其中上网2008台);投影器2650台,语音室45个(共计2570座),多媒体62套,闭路电视系统59套。

2002年,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育仪器配备标准,各镇中心小学、实验小学配齐新一类小学数学、自然教学仪器,全市初中实施新一类理科配备标准,配备新增仪器设备,17所高中、完中、职中按标准配齐新增理科仪器设备。实施学校实验室的第二次改造工程。学校图书馆管理走向自动化,实行微机采编、登录、流通、统计、借阅。是年,全市中小学拥有理化生实验室307个,各种专用教室549个,各中小学(中心小学以上)均建有微机室,微机总数7509台,达到14人一台,多媒体专用教室136个,液晶投影仪105套,闭路电视系统63套。20022004年,全市每年用于学校设备奖励在500万元以上。

2005年底,全市各校共拥有微机12449台,达到平均每8名学生拥有一台电脑,条件比较好的39所学校生机比小于81。据统计,全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已投入1亿余元。

2007年,添置电脑1560多台、多媒体教育设备220多套,更新闭路电视、广播室3个、实验室11个,整修电脑108台,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配送电脑85台。全市学生用电脑14081台,教师用电脑4977台,多媒体设备943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计算机专用教室147个;中小学生机比达到8.51,师机比达到1.51,平均2.2个班拥有1套多媒体设备。

2008年,全市幼儿园图书藏书162402册;小学图书藏书1133140册,固定资产56882万元;普通中学图书藏书1695255册,固定资产85828万元;职业类学校图书藏书389331册,固定资产36240万元。

 

12-27  20032008年吴江市幼儿园办园条件情况一览表

 

年份

幼儿园占地(公顷)

校舍建筑面积(平方米)

其中

户外活动场地(平方米)

图书藏量(册)

教学用房(平方米)

行政用房(平方米)

生活用房(平方米)

其他用房(平方米)

2003

16.2662

76420

47780

5747

6397

16496

73807

83383

2004

16.5428

76402

49789

4759

6041

15813

60268

87222

2005

17.0080

83126

55511

5198

6693

15724

69444

102169

2006

22.8201

130625

95052

7941

9162

18497

89225

133422

2007

18.8365

106362

73374

7575

7806

17607

92020

139321

2008

22.5888

129284

88375

8211

9483

23215

107758

162402

 

12-28  20012008年吴江市小学办学设施情况表

 

年份

学校数(所)

占地面积(公顷)

建筑面积(平方米)

教学用房(平方米)

计算机(台)

图书藏量(册)

固定资产(万元)

2001

155

108.53

304779

196865

1920

1046171

17374.62

2002

130

104.6

294497

194374

2895

1136201

19775.61

2003

98

104.07

305289

199531

3880

1176792

20742.40

2004

76

102.33

322253

211658

5254

1189262

25352.50

2005

65

103.07

336039

203343

4876

1172745

30170.70

2006

52

103

365153

192007

5381

1176372

38686

2007

37

97

359330

182015

6183

1132593

42854

2008

36

102.98

397459

200183

6668

1133140

56882

 

12-29  20012008年吴江市普通中学办学设施情况表

 

年份

学校数(所)

占地面积(公顷)

建筑面积(平方米)

教学用房(平方米)

计算机(台)

图书藏量(册)

固定资产(万元)

2001

35

138.47

459894

218465

2557

960694

28926

2002

35

145.27

514256

238700

4614

1108994

34996

2003

33

154.27

529394

229493

5344

1135436

41883

2004

33

159.07

553953

240258

5994

1315390

46574

2005

36

187.27

659881

270617

7573

1556167

72065

2006

36

192.2

688254

281857

8002

1779841

106948

2007

36

194.13

683454

283220

7898

1493092

88821

2008

35

196

774393

300615

8544

1695255

85828

第八节  国际交流与合作

清末、民国时期吴江县的教育国际交流主要是以学生出国留学为主。清末,吴江籍学生徐佩璜成为江苏省第一届16名庚子赔款留美学生之一;杨锡仁(庚款公费留美全国考试第一名)、程延庆成为江苏省第二届24名庚款留美学生之二。民国时期,也有许多吴江县学士赴欧美、日本留学,学习国外先进科技知识,归国后为国家效劳,为乡梓造福。新中国成立后,除少数吴江籍的学子在50年代初公派留学苏联外,其他则几乎没有国际交流。1983年,邓小平教育“三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题词发表,随着改革开放深层发展,吴江县教育国际化步伐开始起步,与国际交流渐趋活跃。主要形式:缔结友好学校;国际教育团体到吴江进行访问、交流;吴江师生赴国外考察、交流、访问、培训;延聘外教和援外支教。

 

一、缔结友好学校

 

12-30  19952008年吴江市部分学校缔结友好学校情况表

 

吴江市学校

缔结的友好学校

缔结时间

市实验小学

日本国内滩町大根布小学

199510

市实验小学

俄罗斯巴什拉哈市综合学校

19985

市高级中学

加拿大安大略省渥太华卡尔顿学区布鲁克·费尔德中学

20031

青云中学

韩国釜山广域东莱中学

20057

鲈乡实验小学

新加坡圣尼格拉女校

20069

江苏省震泽中学

澳大利亚圣三男子学校

20069

 

二、国际教育团到访

90年代,吴江市友好城市日本千叶市和内滩町多次派员到吴江进行访问、交流活动,其间多次参观吴江市部分中、小学校。

200112月,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官员本立曼博士及加拿大爱加信国际教育集团主席朱超杰一行7人,到吴江市芦墟镇考察,洽谈在芦墟镇建立国际合资学校事宜,后在该镇创办中加枫华国际学校。

20049月,日本内滩町中小学友好访问团一行20人与市实验小学、鲈乡实验小学、松陵镇中心小学、市实验初中、松陵一中五校进行交流和联欢活动。

20055月,英国五月花学校、格林渥德学校校长率团至市高级中学、盛泽中学等校进行教育考察和交流活动。11月,新加坡崇文中学师生到七都中学进行为期一周文化教育交流活动。12月,新加坡圣加俾尔中学校长李业麒等十余人到吴江开发区实验小学进行交流访问。

20065月,澳大利亚达博市学生访问团访问爱德小学,是月,新西兰黒斯廷斯男子、女子高级中学校长率团访问青云中学。9月,新加坡圣尼拉女校51位师生与鲈乡实验小学师生进行联欢交流。

20079月,新加坡崇福小学31位师生到舜湖学校进行访问交流。10月,澳大利亚达博市15名学生代表团与吴江市学生交流联欢,新加坡马西岭中学对市实验中学进行为期8天的访问;英国昆顿豪斯、莱切斯特蒙台梭利学校校长访问了青云实验学校。11月,新加坡圣尼加拉女校、军港小学师生到鲈乡实验小学进行为期5天的访问。

20085月,澳大利亚教育访问团到爱德小学进行友好交流。1117日,新加坡军港小学师生到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进行为期3天交流访问。

19862008年,吴江市教育行政部门和18所学校分别接待日本、俄罗斯、加拿大、韩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美国、德国、葡萄牙、罗马尼亚、荷兰、意大利等14个国家的代表团的到访;还接待众多外国友人、专家、师生的参观、交流、访问。

 

三、吴江师生出访

1986年起,吴江市政府和教育部门及有关学校先后派出多个代表团赴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英国等国进行考察、访问及文化教育交流,部分学校教师分别赴澳大利亚、韩国、英国、俄罗斯、新西兰、越南、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法国、朝鲜等国进行考察、交流、培训。吴江市还多次组织中小学生利用暑假赴日本、欧美等国家、地区参观、学习、培训。

 

四、延聘外教和援外支教

1981年,吴江县中学1名教师支教法国。1995年,平望中学利用暑假延请外籍教师来校举办暑期英语教师培训班,全市中学英语教师参加培训。20002008年,每年均有欧美国家志愿者到吴江市各学校开展英语支教工作。其间,震泽中学1名语文教师到新加坡支教3年。2008年暑假,市教育局举办双语骨干教师培训班,延请4名美国教师为吴江101名教师进行英语培训,为期25天。通过培训提高学员的英语听说能力,了解美国的教育体制、学校教育的基本情况、美国教育发展的趋势,掌握一些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通过中外文化与习俗的交流,增进友谊,促进教育的国际融合,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为全市中小学英语和小学双语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