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二轮修志 >> 吴江市教育志 >> 第十六章 人物

第十六章 人物

2014/11/21 15:42:28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33917

第一节  人物传略

徐仁荣

徐仁荣(生卒年不详),元代人,字德刚,梅堰秋泽村人。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辟授崇德州学正,重建庙学,授翰林国史院编修,致仕,迁居嘉兴之新溪,卒年六十,葬象贤乡。

沈位

沈位(15281571),字道立,松陵镇人。进入国子监后,秉承欧阳修、苏洵体例,被推为吴江古文之首。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举人第一(解元)。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任册封肃王朱克副使,回来时为漕卒所伤,卒于道。著有《都邑便览》《沈氏族谱》等。

叶绍袁

叶绍袁(15981648),明诗文家、词人。字仲韶,号天寥道人,北厍人。天启五年(1625年)乙丑科进士,历任国子监助教,工部主事,后因不耐烦官场中的繁琐礼节,借母亲年老辞官回乡。入清以后,他带着4个儿子削发为僧,自号“天寥”,遁迹在吴越间的荒山破庙里,一边为抗清义师密谋策划,一边撰写记录民族大耻的《甲行日注》《湖隐外史》等著作,借个人身世浮尘,寓国家兴亡之感,颇具感染力。叶绍袁做官以清苦自守,中进士时,正是阉党横行之日,魏忠贤的亲信内阁大学士顾秉谦曾以高官厚禄招诱,遭他严词拒绝,表现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应有的骨气。一榻书卷,相度伴日。为教育子女,叶家厅堂取名“清白”。他生有奇慧,博览群书,精通释典,从事佛学研究,著有《金刚经注》《楞严集解》等。

叶燮

叶燮(16271703),字星期,号己畦,叶绍袁幼子,北厍人,人称横山先生。自幼善诗文,任笔所至,千言立就。清康熙九年(1670年)以浙籍举人成进士。十四年,任江苏宝应知县。为官时不肯屈服于上司,任职不到两年就被罢官。后隐居苏州市郊横山,授徒讲学。远近向他求学的人很多,其中有著名的沈德潜、张玉书、薛雪等。应吴江知县郭琇之聘,纂修《吴江县志》,三月而就,著有《己畦文集》《己畦诗集》等。最有影响是《原诗》,这是继《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受到古今文人的推崇。

潘耒

潘耒(16461708),字次耕,号稼堂,平望镇溪港人。幼年丧父,依兄潘柽章生活。他博览群书,过目成诵,师事徐材、顾炎武,博通经诗、历算、音乐。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布衣中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编纂《明史》,主纂《食货志》。寻充日讲起居注官,纂修《实录》《圣训》,又充会试考官,名益盛。忌者颇众,遂南归。晚年,研究声韵、易象,著有《类音》《遂初堂诗集、文集、别集》。

周日藻

周日藻(生卒年不详),字旭之。以震泽籍入太学,清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恩科顺天榜举人,乾隆十年乙丑科进士。不愿意当官,终身教学。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鄂尔泰延聘教授诸子,前后七年,没请鄂尔泰办过一件私事。主持六安书院以终。

费振勋

费振勋(17231802),字策云,号鹤江、鸿江、蒙士。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戊子举人,乾隆四十年乙未科进士。选入武英殿修《四库全书》,书成授内阁中书,转户部四川司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擢山东道监察御史。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六月,以内阁中书,出任四川乡试同考官。乾隆五十四年八月,任广西学政,增减生员数额,建造考场。迁吏科给事中。任满,推辞提拔。主讲苏州正谊书院,立院规选课程,理学本程颢、程颐、朱熹,文章师韩愈、欧阳修。入祀吴江乡贤祠。

金士松

金士松(17291800),原名学礼,字亭立,号听涛,松陵镇金家埭人。先求学于吴江县学,后寄籍宛平(今北京丰台),更名入学。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丙子科举人,考中后,查出是寄籍,被停止参加会试一科。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升翰林院侍读。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出任福建乡试正主试。历任广东学政、左春坊左庶子、侍讲、侍读学士入直南书房、日讲起居注官。乾隆四十年乙未武科会试,以翰林院侍读学士出任副总裁。乾隆四十三年戊戌武科会试,以詹事府詹事出任副总裁,又任文渊阁直阁事。乾隆四十五年,任直隶(顺天)学政。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转任左侍郎,调任兵部左、右侍郎,吏部左侍郎。乾隆五十一年,再任直隶学政。任满,改任经筵讲官,派阅翰林院散馆卷,又派阅大考翰、詹诸臣卷,任武英殿总裁。乾隆五十七年壬子乡试,以吏部侍郎出任浙江乡试正主试。乾隆六十年乙卯乡试,以吏部侍郎出任江西正主试。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会试,以左都御史出任正总裁,晋升礼部尚书,转兵部尚书。他经历乾隆、嘉庆两朝,以文学功底深受皇帝宠爱,谥文简,入祀乡贤祠。著有《乔羽诗巢集》。

费兰墀

费兰墀(17691825),字心谷,一字秀生,松陵人。清嘉庆七年(1802年)壬戌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时考试中钦点第一,授编修。因父亲生病回吴江,服侍到父亲病愈,就上常熟虞山书院讲诗文,教授文艺理论,注重培养青年学子。道光三年(1823年),江浙大水,他上书御史陈述水情,主张奖励地方绅士捐米赈灾。又在松陵、同里创立仁善公局、仁仁堂等民间机构,提倡道德文章仁义行为。著有《蘧庵文抄》等。

殷兆镛

殷兆镛(18061883),字序伯,号谱经,平望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科进士。担任翰林院编修,入上书房授钟王奕诒、孚王奕譓侍读,还为道光皇帝讲解经传史鉴。曾主持湖北、陕西等省乡试和京城会试。历任兵部、工部、吏部、户部、礼部侍郎,几乎成了清末朝内的通才。朝中王公朝士不少出自他的门下。赐紫禁城骑马殊荣。光绪五年(1879年),英法联军侵犯天津,不少大臣主张议和,殷兆镛却上疏数千言,主张抗击。光绪八年,因病告老回到吴江。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就是殷兆镛撰书。著有《松陵诗征》《斋庄中正堂诗集》。

沈毓桂

沈毓桂(18071907),字寿康,号赘叟、赘翁,松陵淘沙浜(今双板桥西)人,遭火灾后迁居黎里镇。中国早期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震泽县学的附生,早年科场失意,惟屡试不第,乃灰心仕途。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到上海,结识王韬,介绍进入上海墨海书馆,接受西方文化。咸丰七年(1875年),担任西方传教士秘书,并接受洗礼,后随传教士艾约瑟到山东等地传教。同治五年(1866年)授职云南昭通府通判,但未到任。同治七年,协助美国传教士林乐之创办《万国公报》,担任主笔。光绪五年(1879年,一说光绪八年),创办上海中西书院,自任总教习,培养中西学知识的人才,在其任职18年间,该校培养人才3000余名。他与西方学者共同翻译《英国志》《中西关系略论》《格致探源》及天文、化学、算数、医理诸书30余种。

杨敦颐

杨敦颐(18601928),字粹卿,后号苏民,费孝通的外公,同里人。从小潜心于学,才华横溢,在震泽县学入泮名册上旁注为“府一”(苏州府一等)。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授镇江府丹徒县县学训导。光绪二十年,因料理兄长杨纯卿丧事,辞官回到同里。在家乡,除潜心研究宋儒著作外,还在家中安雅堂设塾教授弟子,在成字圩举办群雅女塾,专收女学童入学。光绪二十八年,他编写一本关于文字的书《汉字元音释》,经江苏省学务处鉴定后,把该书作为小学堂教科书。后来,该书再版,作为江苏省立第二中学学生文字课的课本。光绪三十一年,他携带家藏书籍数千卷,移居苏州赁屋而居。到苏州后执教于当时的江苏省立第二中学(即草桥中学,今苏州市一中),教授国学,著名学者顾廷龙就是他的高足。光绪三十四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编纂《辞源》,他是首届50名编校者之一。民国元年(1912年),他编撰的《满夷猾夏始末记》上海新中华图书馆出版。全书1112册,从满族的部落起源写起,以大量史实揭露清廷统治者残民的罪行,书中有辛亥革命伟人孙中山等29帧肖像。他还热心资助苏州振华女校创办。民国10年,苏州振华女校董事会成立,他被推举为董事长。民国1711月病逝,于右任自称世侄,为杨敦颐写《杨苏民先生像赞》。于右任在像赞中对杨的人品、学问和子女教育进行全盘评价:“志洁行芳,巍然吴会。”其原任校董的苏州振华女校,为他开追悼会,进行奠祭。振华校刊上登有祭文及他的传。

倪寿芝

倪寿芝(18641943),女,黎里人,又称王倪寿芝,黎里第一所私立小学创始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胞弟倪与三劝勉下,前往上海城东女校求学,学成返里。翌年,她在胞弟的支持下,以簪珥等首饰捐助,设立“求吾蒙塾”(黎里镇第一所私立小学),自任学监,从事儿童教育。该校男女生兼收,设立国文、算术、自然等课程。因男女同校,遭顽固势力非议。她不畏人言,坚持招收女生,鼓励女生不裹脚,向学生灌输新思想。光绪三十年,该校更名为民立小学校。由于办学有方,学校声誉日起,校舍不敷使用。光绪三十三年春,设民立小学分部。学校成立嘤鸣手工会,学生所作工艺品,获“南洋劝业会”奖章、奖状各二。次年,因经费拮据,停办男学。民国3年(1914年),民立小学与黎里镇明懿女校合并,成立第四区女子学校,仍任校长。在任期间,她任劳任怨,一心办学,曾建六楼六底新校舍1幢。民国13年秋,因病辞去校长职务,但仍捐田70亩充作学校经费,拆去家中花园、假山作为学校操场。

施肇曾

施肇曾(18651945),字鹿珊,号省之,震泽人。早年为国子监生员,曾先后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学院、电报学校。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起,先后任知县、同知、道员等职。光绪二十年,赴美。先后任驻美使馆随员、纽约领事馆正领事官等职。光绪二十三年,回国,任汉阳铁厂提调,兼理京汉铁路工程。光绪三十二年五月,任沪宁铁路总办兼招商轮船局董事。光绪三十四年,又改任沪杭甬铁路总办。民国元年(1912年)后,督办陇豫铁路。民国211月,获二等嘉禾勋章。民国10年,在无锡学宫旧址创办国学专修馆,聘请太仓唐文治主讲古代文学,并刊刻《十三经读本》等古籍。民国12年,与胞弟施肇基捐资2万银洋在震泽镇创办震属初级中学,任董事长,招收本镇及附近学子就读。民国18年,捐资圣约翰大学新建大礼堂。民国22年,在震泽创办育英高中。民国27年,震泽被日军侵占后,将育英中学迁往上海觉园并设附属育英小学,担任主席、校董。民国34年,在上海寓所无疾而终。

洪鹗

洪鹗(18671927),字雄声,盛泽人。晚清秀才。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柳亚子的岳父郑式如在自家大厅世泽堂创办郑氏小学(盛泽第一所学校),他受聘作该校教员。光绪二十九年,视兴学为当务之急的洪鹗,与里人郑式如、张嘉桐共同创办盛湖公学,校址在太平桥书院,出任盛湖公学校长。在他的主持之下,盛湖公学发展迅速,延聘20来位教师,教室由3间扩展到10间,学生达400余名。受到当时著名教育家黄炎培的肯定,专门为之题写“明礼达用”横匾。光绪三十一年,自费东渡扶桑,考察教育,一年后返国作《东游记》(铅印本),介绍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教育状况。光绪三十二年六月,私人出资创设盛湖女校,自任校长。民国元年(1912),添设蒙养院(即幼儿园)。民国12716日,《新盛泽》报创办,被聘为特约撰述员,为《新盛泽》报撰写很多稿子。积极兴学,特别是大开女学之风,受到家乡父老好评。他精于治学,“欲与经史颉颃,斟酌乎汉魏,咀嚼乎坟典”(金松岑语),平时擅诗嗜酒,与同邑知名人士柳亚子、金松岑等相友善,著有《洪雄声先生六十双寿汇刻》。

郑式如

郑式如(18671919),名慈谷,字二贻,号式如,盛泽镇人。两岁丧父,少而好学,弱冠补诸生。及长,爱国爱民,急公好义。戊戌维新后,兴学劝商之风大盛,他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辟居宅,出私财,聘贤能,在自家大厅世泽堂创办了盛泽的第一所新式学校——郑氏小学。光绪二十九年,他又参与创建盛湖公学。光绪三十二年,与张庆镛等发起成立盛泽商会,任坐办。辛亥革命后,吴江光复,被推为盛泽司令部长,又被选举为省议员。长子郑永春、次子郑桐孙,女儿郑佩宜(柳亚子的夫人)。

金祖泽

金祖泽(18671941),字砚君,晚号饨髯,同里人。乡人私谥“贞靖先生”。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和同里区劝学员金松岑叔侄两人在同川书院旧址劝学所内,办起理化传习所,利用假日培训私塾学堂的师资,为吴江新式教育起到一定推进作用。民国时期,曾任吴江县劝学所总董,咨议局议员,江苏省议会秘书长。

杨文震

杨文震(18681935),字晓帆,震泽人,丝商家庭出身。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隆昌震丝经行,经营“辑理干经”出口业务,丝经年销售量达500担。经营中注重质量,从未发生因质量问题而引起索赔的纠纷。民国元年(1912年),任震泽丝业同业公会会长,处事公正,颇得同业赞许。同年,创办震泽丝业小学。民国12年,积极支持江苏女子蚕业学校师生到震泽巡回宣传科学养蚕及改良制丝知识,并与该校在震泽镇联合举办土丝改良传习所。他热心公益,在丝业萧条时,仍说服同业维持学校经费,建校舍,添设备,不遗余力。

钱崇威

钱崇威(18701969),字慈念,新中国成立后改字自严,家住松陵镇下塘街。父亲钱锡庚,清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进士,仕工部主事。钱崇威少年丧父,光绪十六年,肄业于江阴南菁书院。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二十八年壬寅恩正并科乡试中举,光绪三十年甲辰科进士,选庶吉士,与王菼等创办爱德女校。光绪三十二年,官费东渡日本。宣统二年(1910年),毕业于东京法政大学法科。同年回国,当选江苏省咨议局议员,授翰林院编修。民国元年(1912年),受聘私立亮叔初等小学校长,出任江苏省高等检察厅检察长。民国3年,任上海律师公会主席。民国7年,任青岛实业银行秘书长。因病辞职,回上海疗养,又折返松陵,以书画自娱。倡导社会办学,与费伯埙等共议筹建吴江中学,建议震泽施省之(肇曾)创办震泽初中、育英高中,并曾有办大学的设想。民国26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开始后,携家避居严墓、黎里。局势稍有稳定,回到松陵。民国272月,好友朱元直出任伪吴江县长,以副县长之职诱他出山。他毅然化装出走,隐居上海南昌路美乐坊26号,潜心经史子集,以卖文鬻字为生。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吴江县开明绅士。19509月,出席苏南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二次会议,担任苏南行署参事。195410月,出任江苏省文史馆馆长。当选为江苏省第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政协江苏省第一、二、三届委员。精于诗词、木刻,著有《荐雁诗草》《木刻精印》。擅长孙派太极拳,在松陵阁老厅建有私家拳厅。1969年病逝上海。

沈昌眉

沈昌眉(18721932),字眉若,号长公,芦墟人。少年丧父。清宣统二年(1910年),他与兄弟昌直发起建立分湖文社,同年由柳亚子介绍加入南社,在《南社丛刻》上发表诗文。早年在私塾执教,接着在芦墟的陶冶学堂与黎里树人小学任教。在黎里小学任教时,与张应春的父亲张鼎斋同事。民国11年(1922年),苏州第一师范开设吴江分校,委任唐昌言为主任,培养师资以普及教育。唐昌言聘请沈昌眉作助手,请他协同开办在职教员培训班,开办两年后,接办高等小学。昌眉襄理筹划,呕心沥血,任劳任怨。民国17年,柳亚子营造张应春烈士衣冠冢,他出力甚多。民国20年,他的弟子集资印行《长公吟草》,柳亚子作序,纪念先生60寿诞。日军侵占吴江时,到芦墟杀人放火,沈宅被毁,生平著作焚毁殆尽。现仅存《南社从刻》中的部分诗文和《长公吟草》。

金松岑

金松岑(18731947),原名懋基,又名天翮、天羽,字松岑,号壮游、鹤望、鹤舫,笔名麒麟、爱自由者、金一、天放楼主人等。近代著名爱国志士、国学家、诗人和教育家,同里人。少年师事顾绚愚、钱词锷习诗文。崇拜王夫之、顾炎武的学识、节操。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陈去病、蔡寅等组织“雪耻学会”,研究时政、新学,探求维新救国之道。光绪二十五年二月,在“大夫第”西墙门家中办起私塾,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八日(1902415日),中国教育会在上海成立,与陈去病去参加成立大会。不久,中国教育会同里支部成立,任会长。是年三月十八日(1902425日),在同川书院旧址内创办同里第一所学校——同川学堂,开吴江现代新式教育的先河。翌年,应蔡元培之邀到上海参加中国教育会,并在爱国学社(中国教育会附属机构)工作。《苏报》案发,他回乡筹措经费,延请律师为章太炎、邹容辩护,资助邹容出版《革命军》。光绪三十二年,同川学堂改为同川高等小学,并创办明华女学。宣统三年(1911年),迁居苏州。民国元年(1912年),选为江苏省议员。民国12年,任吴江县教育局局长2年。民国16年,任江南水利局局长。曾任安徽通志馆编纂、光华大学文学系教授。民国22年,参与组织中国国学会。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租界,光华大学解散,复返吴门,在苏州廉溪坊家中潜心著作,寄情诗歌。民国36年,病逝于苏州。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天放楼诗集》(正续季集)、《天放楼文言》(正续遗集)、《鹤舫中年政论》《孤恨集》《皖志列传》等。

陈去病

陈去病(18741933),原名庆林,又名佩忍,字伯儒、百如,号汲楼,别号巢南、垂虹亭长,笔名季子、醒狮、大哀、南史氏、有妫血胤、东阳令史等,同里镇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同里和金松岑等人组织雪耻学会。光绪二十五年,在退思园女主人(任兰生之妻)创办的私塾执教。光绪二十八年,加入蔡元培等发起的中国教育会,组织同里支部。光绪二十九年夏秋间,回到上海,在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女学任教。光绪三十一年,先后任教于苏州苏苏女学和镇江承志中学。光绪三十二年,到徽州中学堂任教,由老友刘师培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光绪三十四年,到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宣统二年(1910年)春,到杭州任教于浙江高等学堂。民国5年(1916年),赴浙江省公署任民政秘书,兼杭州法政专门学校讲师。民国106月,到南京任东南大学讲师,主讲中国文学及诗赋等课程,并移居南京。民国14312日,孙中山逝世后,他的精力主要放在学术研究方面。此后,出任文物保管委员会苏州分会主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等职。民国20年,因“年老多病”而辞去各职。其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浩歌堂诗钞》《续钞》《明末遗民录》《五石脂》等。

王菼

王菼(18761922),字振之,又字耐可,曾名王家琰,吴江松陵人,吴江县近代女子教育开创人。出生于儒学门第,家学渊源,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考中秀才。光绪三十年,变卖家产,与费伯埙、钱崇威等人将培萼女塾改为私立爱德女子两等小学堂。始办初小,继办高小,曾办师范班。十余年间他将自己编译、授课所得,全部捐献给学校,共计万元(银元)。民国时期,先后担任吴江县劝学所总董兼县视学5年,县学务课课长、县第三科科长10年。民国2年(1913年),教育部授予金质一等嘉祥奖章;民国4年,获大总统颁发的八等嘉禾奖章,以彰其为地方兴教办学之勋。民国9年春,被镇守使朱熙聘为苏州女子职业中学校务主任,自此在松陵、苏州两地间奔波。民国11623日,在参加苏州女子职业中学校董事会时,突染急病,至24日下午5时不治身亡。其著作有《初等小学算术教科书》《高等小学算术教科书》《代数学新编教科书》《新编初等代数教科书》及《天涯区域实地测量法》,翻译《查尔斯密初等代数学》《查尔斯密氏霍尔氏大代数讲义》。其著作和译著均为清末民初中小学的课本,为西方数学在中国学校的普及起过不小的作用。

薛凤昌

薛凤昌(18761944),原名蛰龙,字砚耕,号公侠,同里人,晚清秀才,近代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协助金松岑办同里自治学社,教授自然科学知识,主编《理学杂志》。民国元年(1912年),与费伯埙等创办吴江县立中学,任校长,后离职。民国4年,又回任校长。民国5年,与陈去病、柳亚子等人组织吴江文献保存会,整理、研究吴江乡帮文献。曾执教于无锡师范。抗日战争前夕赴上海光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抗战全面爆发后,避难返里。民国31年秋,与顾怀素、薛天游、陈旭旦等创办同文中学,任校长。其办学目的明确:中国的沦陷区同胞不受日化教育,学生不受奴化教育,中国人仍学中国字,中华民族的文化决不能断源。侵华日军的“大东亚共荣圈”就是想要同化奴化中国人,每个学校派驻日籍教员,强制上日文课,学日本话。薛凤昌坚决拒绝日军在私立的中国学校——同文中学推行日化教学,因此被日本占领军逮捕。在狱中受尽酷刑,他正义凛然,以绝食而明其志。民国321225日(1944120日)惨遭日本宪兵队杀害。薛凤昌除精于国学外,旁及史地、理化、水利诸学,对金石、碑帖等也有研究,喜收藏图书,工书法,行、隶、楷皆秀美,以楷书见长,清末民初时与余曲园、毛际可、孔剑秋等齐名。著述颇多,主要有《龚定庵年谱》《钱牧斋全集》《松陵文征》《语石考证》《吴江文献保存会书目》(与柳亚子合辑)、《邃汉斋碑帖目》《淳化阁帖萃编》《游痒录》《籍底拾残》等。

张农

张农(18771927),原名肇甲,字都金(一作多金),号鼎斋,北厍人。清末秀才。自小喜好吟咏,与4位堂兄并称“葫芦兜五子”。早年在南京造币厂供职,由此开拓视野。后来回乡办村塾,为家乡教育事业奔前忙后,不辞辛劳。该村塾是第一批公立小学之一“葫芦兜初级小学”的前身。对于教育的热情反映在他写的一首《自嘲》诗中:“家无长物依然乐,座有蒙童足解愁,世事沧桑多不问,一窗书味字优游。”民国6年(1917年),毅然参加柳亚子主持的南社组织,与社员们一道以文字鼓吹革命,支持民主革命活动。军阀混战国难当头时刻,支持长女张应春参加反帝反封建反内战的革命运动。张应春惨造杀害,他忧伤过度,不久亦去世。

庄严

庄严(18771846),原名承第,字蓉裳。吴江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取入震痒。光绪三十年,入两级师范学堂,毕业后受聘镇江中学。辛亥革命起,归里与杨剑秋等创建丝业小学。后应吴江中学校长费伯埙之请,任监学兼文史教习,而后任吴江中学校长10年。又复任震属中学校长3年,嗣膺南京国学图书馆之聘。著有《洁庵诗剩》《洁庵杂记》等。

费伯埙

费伯埙(18791925),名揽澄,字安定,号伯埙、觉迟,以伯埙行世,松陵辉德湾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和王菼等人将培萼女学改为私立爱德女子两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考入东吴大学师范科。光绪三十四年,毕业回乡。先后在江震公立小学堂、爱德女子小学堂任教,倡办城区初等小学堂。将三年薪金500银元捐赠爱德女校,获捐资兴学嘉禾银质奖章和奖状。宣统三年(1911年),地方自治,被推举为城区董事。他在文昌阁旧址建第一初等小学(今市实验小学幼儿园),在城南建第二初等小学(今松陵镇中心小学)。民国元年(1912年),与薛凤昌等创办吴江县立中学,任国文教员。后接替薛担任校长,兼任语文教师。以“自强、自学、自治”为办学方针,开设拳术课,制订课外研究规划,组织学生自治会。民国87月,从同里丽则女学监考返回途中,胃出血猝然倒地,多方治疗转危为安,改任县劝学所所长。在任期间,制订教育纲要,编辑教材,编写《吴江乡土志》,日夜操劳,旧病复发,民国1444日逝世。柳亚子撰挽联云“为一乡教育物望所归奈何早逝,于全国痛哭元勋之际又悼先生”。吴江教育界人士为他举行盛大的追悼大会哀其早逝,并在吴江中学校园内建“费伯埙先生纪念碑”。

杨澄中

杨澄中(18791932),字剑秋,号铮者,震泽人。丝商家庭出身,清末秀才。后就读上海龙门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光复后,任教于上海青年会中学。民国元年(1912年),回震泽,与庄严(蓉裳)等人创办震泽私立丝业第一初高等小学,校址在旱桥庄宅,自任校长。由于办学有方,翌年该校被江苏省定为模范小学。民国9年,得丝业公会中热心教育人士及邑绅施子英、施省之的资助,在镇北栅购地建造新校舍。民国12年,学校迁入新址。学校有西式教学大楼2幢、大礼堂1座,图书、教学仪器及生物标本等完备设施,师资力量充实、雄厚。该校被人们称为“丝业公学”或“丝业小学”。

费朴安

费朴安(18791969),又名璞安、朴盦,同里人。幼丧父,由杨敦颐抚养长大。清光绪三十年(1904),在杨敦颐的资助下去日本东京宏文学院师范科留学。光绪三十二年,学成回国,先后在山东青州蚕桑学堂、南通师范学堂、通崇海公中学、苏州省立二中任教。光绪三十三年,回吴江,到江震公立高等小学任教,后任校长。宣统三年(1911年)十一月十五日,主持宣布吴江、震泽两县光复,重新合并为吴江县。此后他重新从事教育工作。民国9(1920),迁居苏州。曾担任江苏省教育厅督学和苏州某中学语文教师。民国36年,出任刚组建的同里私立仁美中学董事会董事。夫人杨纫兰(18801927年,同里杨敦颐之长女)于宣统三年七月,在松陵镇积善弄开办私立第一蒙养院,开创吴江幼儿教育先河。女儿费达生、长子费振东、次子费青、三子费霍、四子费孝通。

黄亮叔

黄亮叔(生卒年不详),清末秀才,松陵中山街人。受戊戌变法维新思想影响,主张教育救国。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捐田300亩及松陵镇北塘街(即中山街,现中山路)住宅1幢,创办亮叔学塾,专供清寒子弟求学。民国元年(1912),学校改称私立亮叔初等小学,4个学级,1个教室,学生34名,教员2名,常年费318银元。是年11月,改称私立第一初等小学。民国4年,改名私立亮叔国民学校,2个学级,学生78(其中女生27),教员3名,全年经常费600银元。民国24年,学校由政府接管。

郑辟疆

郑辟疆(18801969),字紫卿,盛泽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毕业于杭州西湖蚕学馆。翌年,就读于日本长崎农林高等专门学校蚕业科,培育出个体大、成熟快的蚕种和生命力强的山地桑。回国后,先后到山东青州蚕桑学堂、山东省立农业专科学校任教,编写中国近代第一套蚕桑学教材。民国7年(1918年),担任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长。他吸收最新蚕桑科技,结合国情和教学,先后编出《桑树栽培》《蚕体解剖》《蚕体生理》《蚕体病量》和《蚕业概论》等一系列教材专著。在中国近代蚕业史上被誉为“土种革命”和“土丝改良运动”的先驱者。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十分器重他,并委之以重任,先后担任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校长(达51年之久)、苏州丝绸工学院院长。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60年,他领导和参与中国第一台D101定纤自动缫丝机的研制,获得成功。先后被推为第一届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特邀代表,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蚕学会第一届名誉理事长等。他还校译《蚕桑辑要》《广蚕桑说辑补》等著作。

唐昌言

唐昌言(18811963),号润生,字退庵,松陵人。吴江师范创始人。早年在苏州紫阳书院求学,后毕业于两江优级师范,先后在上海浦东中学、无锡竞志女校、湖北省湖郡女校等校任教。民国3年(1914年),利用假期,东渡到日本去考察教育,看到日本的学校教育和中国的学校教育大不相同,对日本小学生做操、打拳和搏击活动特别感兴趣。回国途中琢磨着怎样改变中国学校中只重视读书、不注重学生体育的做法。一回到无锡,他就仿照武汉文华中学的童子军,设计一套方案,成立江苏省童子军。凡参加的学生一律穿统一的服装,早晨、课间、课后活动时间和体育课上,进行操练,有体操、棍棒操、搏击、队列训练等等。他组建的江苏省童子军被推广到全省各地,先是苏南然后苏北,他的家乡吴江的学校也出现童子军。此后,被任命为无锡第三师范学校附小的主事(相当于校长)。民国11年,调任江苏省立第一师范教务主任。同年,该校在吴江筹设吴江农村分校,任主任。民国15年上半年,创办中国红十字会(吴江)城区分会并任主任,发动医生每年举办义诊,为贫苦民众送医送药。民国16年,农村分校改称江苏省苏州中学乡村师范科,任师范科主任。民国21年,该校改为省立吴江乡村师范学校,任校长。他同情关爱思想进步的学生,国民党当局盯上几个进步学生,他设法让他们躲避,使之免遭迫害。为此,国民党政府当局对其很为不满。民国22年夏天,被迫辞职养老,时年53岁。以后,又先后在苏州图书馆、上海育英中学、北京大学图书馆供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吴江师范任教,直到解放。1955年退休。1956年,政协吴江县委员会成立,被聘为政协吴江县学习委员会委员。1959年,担任政协吴江县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并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省里每月发给生活津贴(40元)。19634月,因中风不治而逝世,享年84岁。

张应巢

张应巢(18821933),名德驺,字应巢,别号云岫、泰然,盛泽人。自幼好学不倦,曾从叔父张伯华学经史。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自费东渡日本,留学于东京弘文书院(即高等师范学校前身)。光绪三十二年,归国,在上海龙门师范学校接受本国的师资培训,毕业后由袁观澜举荐担任上海私立商船小学教务主任。宣统三年(1911年),因母病由沪返盛。民国元年(1912年)至6年,担任北区小学及观音弄小学校长。民国2年,当选为盛泽区教育会会长。民国14年,被任为盛泽区(第三学区)教育委员,负责盛泽6所区立小学、2所县立小学、3所私立小学的经费筹划与领发、师资的任用与调度、教育质量的考核。民国16年,率领盛泽学界参观团一行12人前往晓庄师范学校参观,向陶行知提出创办群众教育团体的设想,陶行知十分支持,给他极大鼓舞。同年,成立盛泽群育馆筹备处,公推他为筹备主任。翌年春,正式成立吴江县第一个群众教育团体——盛泽群育馆。民国18年秋,赴沪参加中华职业教育社年会。民国19928日,成立盛泽职业指导所,地址设在群育馆内。他毕生对桑梓教育事业十分关注,自奉简约,但不吝捐助教育经费,民国22年,吴江县立中学在西门外鲈乡亭旧址扩建校舍,慨捐100块银元。民国2210月,因脑溢血逝世后,群育馆无法维持而停办。

邵力子

邵力子(18821967),原名夙寿,又名闻泰,字仲辉,原籍浙江绍兴。中国近代政治活动家、外交家、教育家,被誉为和平老人。其父邵霖为吴江县丞,母亲张氏为盛泽人,家居盛泽镇后街30余年。早年加入同盟会。民国9年(1920年)5月,与陈独秀等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后改为共产党小组。民国1110月,与于右任等创办上海大学,任副校长、代理校长。民国125月,与柳亚子等在上海创立新南社,提倡大众文学。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和创办黄埔军校,国民革命时任黄埔军校秘书长。后任中国公学、复旦实验学校校长,甘肃、陕西两省主席,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驻苏联大使。30年代初,远在兰州任甘肃省主席时,听到绍兴尚无一所完全中学,当即出银币1000元,于民国216月创办私立绍兴中学,并亲书“卧薪尝胆”作为校训,以培训爱乡报国之才。民国22年春,回乡探亲,目睹乡村中迷信盛行,教育落后,又出资兴修“明强”“运川”两所小学。民国33年冬,奉母灵柩回乡安葬,当了解该村无一农家子弟入学时,则决定利用坟庄房屋,出资办起棠阴小学,还购置渡船,接送邻村农民孩子入学。19517月,他将与夫人傅学文一起创办的南京私立力学小学捐给人民政府,学校更名为南京市力学小学。

杨天骥

杨天骥(18821958),原名锡骥,后改天骥,字骏公,号千里,别署天马、东方、闻道、茧庐,杨敦颐之子,同里人。民革党员。幼年承其父教,学诗词书法。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入上海南洋公学,曾从师吴昌硕治印。光绪三十年,在上海澄衷学堂任国文教员,新的思想新的教法深受学生爱戴。胡适当年是他的学生。光绪三十三年后,提倡新学,介绍严复译《天演论》,并先后参与编辑《民呼》《民吁》《民立》《新闻报》。民国元年(1912年),任教育、司法、外交等部参事、秘书等职。民国36年,倡议并资助同里镇创设仁美中学,任学校董事会主任。新中国建立后,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曾担任上海市徐汇区政协委员,受聘华东文物管理委员会特约顾问。19581227日,因脑溢血在上海愚园路寓所去世。其著作有《茧庐吟草》《茧庐长短句》《茧庐印痕》《茧庐治印存稿》等。

沈建勋

沈建勋(18821942),字秩安,震泽人。清末秀才。江震师范传习所毕业。加入中国同盟会从事革命,先后参加辛亥革命和讨袁之役,后回震泽致力于地方公益事业。民国2年(1913年),任震泽市禁烟专员。其后的20年间从事教育事业,创办第五高等小学,继办梅诗场小学,任校长,后又协助施省之创办私立震属初级中学,任校董。历任震属七区教育联合会会长,吴江县第三学区委员。民国12年,当选震泽市议会副议长。同年,主持创办《震属市乡公报》。民国2426年,任第五区区长,主持开辟转道运河——新开河,利用开河挖出的泥叠土成山,创辟震泽公园,在修复“康庄别墅”和修筑平南公路等工作中,尽责尽力。抗战爆发后,曾任县政府第一科科长和县府秘书。民国31年病逝。

沈昌直

沈昌直(18821949),字颖若,号次公,芦墟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到黎里镇任塾师。塾馆与柳亚子家相邻,柳亚子常去塾馆与昌直谈诗论文。翌年,回芦墟。光绪三十四年,再到黎里镇任塾师。宣统二年(1910),与兄长昌眉共同组织分湖文社。同年,由柳亚子介绍加入南社,在《南社丛刻》上发表诗文。民国元年(1912年),赴无锡第三师范任教13年,研究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作为讲义。其学生毕业后服务于地方政府乃至中央的不乏其人。抗日战争前,辞职回乡,在家设帐授徒。抗日战争中,沈宅被日军放火烧毁,其所有藏书稿本荡然无存。原来的同事、时任光华大学教授的钱基搏邀请他到光华任教,被他婉言谢绝,以笔耕授馆为生,直到终年。

沈鹏

沈鹏(18831982),字万之,盛泽人。早年就读于嘉兴秀水学堂及南浔浔溪公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毕业于浙江武备学堂,经邵力子介绍,到陕西省立优级师范任教。宣统元年(1909)冬,受聘于上海商团及复旦公学、中国公学,白天上课,晚上参加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后,上海革命党人响应,任南路副总指挥,率商团武装攻打江南制造局,为上海光复立功,受沪军都督府奖励。民国2年(1913年)7月,上海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任军械处长。民国36年,出任国民政府江苏省政府委员、民政厅厅长。民国38年去香港,后去台湾。

张士一

张士一(18861969),一名谔,盛泽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攻读铁路工程,课余翻译书籍,以充学费,且补贴家用。因劳累过度患眼疾辍学任教,先至成都高等学堂,后又受聘母校任英文教员兼西文文案,因不满该校的清规戒律约束而辞职。民国3年(1914年)7月,进上海中华书局任英文编辑。翌年,又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文教员,创办高等师范体育科,并创10分钟体育操(课间操)。民国6年,由学校公费送美研究教育,并选修多国语文,两年后获教育硕士学位。回国后,任教育系、英文系教授。抗日战争期间,随学校迁四川,甘于清贫,潜心教学科研。抗战胜利后,台湾大学聘他赴台任教,他却率家避匿沪上。民国386月,赴北平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后历任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外语系教授兼系主任,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主要著作有《记忆学》《初中直接法英语教课书》《英语教学法》等,译著有《韦氏英文大辞典》等。

任传薪

任传薪(18871962),字味知,任兰生之子,同里退思园第二代主人、丽则女学创办人。早年就读于金松岑创办的同川自治学社,与柳亚子等人同学,并与柳亚子等一起参加中国教育会同里支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其母亲的支持下,以退思园为校舍,聘请名师,创办私立丽则女学,把园内光线较好的退思草堂、琴房、旱船、桂花厅等处作为教室,捐赠5万多册藏书,开设图书馆,再开辟自然实验室、音乐室、小工场等,还在校外建起一个风雨操场。当时年仅19岁,不久又与柳亚子、任传鹤等人入上海健行公学求学,校务工作主要靠其母亲管理。后又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后赴德国、日本考察教育,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思想。回国后,在丽则女学增设艺术专修科,发展艺术教育。宣统元年(1909年),开设师范本科班,专为家乡培养女教师。为提高教育质量,任不惜高薪,聘请包括国学大师钱基博在内的名师到校任教。一时间,丽则女学名声鹊起,引得四方女孩纷纷前来就读。前后共办两届。民国4年(1915年)7月,丽则师范班停办后,马上接办丽则女子中学,从丽则女校高小部毕业的学生可直接升入中学,该校成为一所集中小学于一体的女子学校。由于学生逐年增长,校舍不够,他不吝其私囊,耗银币计八千三百,在退思园东侧建造一幢三层教学大楼,于民国51115日落成。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著名教育家傅增湘亲笔题写“诚勤朴爱”校训,勒石置于大楼北侧三层正中的墙体,钱基博撰写《校宇记》,由女教育家庄娴书写,镶嵌于两楼明间的墙上。后来,任传薪离开同里,赴沪任教。

郑桐荪

郑桐荪(18871963),又名鹓序、赓螽,号桐荪,别号焦桐,又号仲蕃、焦桐,以号桐荪行世,郑式如之次子,盛泽人。著名教育家、数学家。早年肄业于上海震旦大学,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赴美留学,毕业于康乃尔大学数学系。宣统三年(1911年),回国,先后在马尾海军学校、上海南洋公学等校任教。民国9年(1920年),至清华学校任教。民国2324年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民国2835年,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讲授中国诗词。抗日战争胜利后,又任教清华大学,直到1952年退休。清华大学原算学系创办人之一,曾担任多门基础数学课程的讲授,著有《四元开方释要》《微分方程初步》和数学史专著《墨经中的数理思想》,参与编纂《数学名词》。一生任教40余年,桃李满天下,周培源、华罗庚、赵访熊、沈同、王懋蔚、王宪钧等著名科学家和教授都是他的学生。

柳亚子

柳亚子(18871958),原名慰高,字安如,后改名人权,字亚卢,再更名弃疾,字亚子,原籍北厍乡大胜村,12岁随家人迁居黎里镇。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家乡参加中国教育会,随即赴上海入爱国学社读书。早年反清排满,光绪三十二年,在上海健行中学教国文。是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民国12年(1923年)4月,与毛啸岑等创办《新黎里》报,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是年底,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145月,上海爆发“五卅”运动,6月,发起成立“黎里国民外交后援会”声援;8月,在黎里禊湖书院旧址创办黎里初级中学。“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被通缉,流亡日本。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活动。解放战争期间,在香港与李济深、何香凝等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委兼监察委员会主席。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等职。一生写下大量诗文,有“今屈原”之称。与毛主席和诗被传为美谈。现辑成《柳亚子文集》。

徐佩璜

徐佩璜(18871973),字君陶,横扇潘岐头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公考录取去美国(江苏省首届庚款留美学生),宣统二年,在威廉士敦高中毕业。民国3年(1914年),于麻省理工学院化工专业修业期满后,先后在美当过大学助教、工程师、研究员。民国10年,回国,先任上海五洲肥皂厂工程师,后为南洋大学(今交大)中院主任。北伐胜利后,曾任上海农工商局、教育局、公用局局长。抗战时期,去云南省任化工材料厂及裕滇磷肥厂厂长。新中国建立后,任昆明市轻工业局副总工程师,云南省工商联副主任委员,云南省第一届至第三届人民代表及昆明市第一届至第五届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1966年退休回苏州。

程延庆

程延庆(18881968),震泽人。江苏省第二届庚款留美学生,美国康乃尔大学理科毕业。历任东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化学系教授。新中国建立后受聘上海复旦大学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教研室教授。

王绍鏊

王绍鏊(18881970),字却尘、恪尘,同里镇人。10岁作《变法论》,后入江苏法政讲习所学习。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赴日留学,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回国。在此后的十余年中,热衷议会政治,参加议会选举和制宪活动,多次当选为国会议员,参加过讨袁。民国22年(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他在中共中央特科领导下,在太湖地区组织抗日武装。民国30年,因身份暴露,转移香港。解放战争期间,他根据中共党组织的指示,开展民运工作。民国34年底,与马叙伦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当选为理事。随后,创办民本中学,任校长。民国36年,赴香港,成立民进港九分会。民国375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建立后,任财政部副部长、全国人大预算委员会副主任、民进中央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委等职。

唐昌治

唐昌治(18881957),字荃生,松陵人。幼年早孤,曾就学于苏州第一师范,经考试被选送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农业大学,专攻农艺、蚕桑、水稻等专业。毕业后回国,就聘江苏省第一农业学校任农科主任、教务长等职,培养出一批农业上颇具才华的农业科技人员,对改良江苏省农业技术、提倡科学种田、改进蚕桑栽培、育选良种等均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后就聘于南京金陵大学、北京大学任农科专业教授,专心致志为学员传授农业科学。民国31年(1942年)后,任江苏省第三农业学校(即淮阴农校)校长。他对家乡农业生产亦很关心,曾多次前来辅导、介绍种植、蚕桑、养鱼等农业技术,为家乡农业界所赞誉。

倪慰农

倪慰农(18891961),黎里人。12岁入南洋公学就读,直至21岁。辛亥革命后,入国立京师农政学堂学农学,毕业考试全科第一名。应南通张謇之邀赴清江浦(今淮阴市)办气象观测所,后供职农商部商标局。民国16年(1927年),辞职回黎里,创办农业试验场“慰农学圃”,引进番茄、包心菜、白猪、长毛兔,试种的水稻亩产达430公斤。抗日战争爆发后,先流亡到浙江安吉,后回乡做小买卖度日,坚持不与汉奸合作。新中国建立后,为支援解放军解放上海,他一次献粮60石。1956年,当选为吴江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兼任县政协委员。他在黎里中学任教,教植物学,将家中后园蔬菜花木地,无偿赠给学校作为实验园地。著有《中等农业气象学》《新屯垦法》等。

朱剑芒

朱剑芒(18901970),原名长绶,字仲康,改名慕家,后以剑芒名行世,黎里人。早年曾协助表叔陈申伯创办平民小学,对贫苦子弟免收学费,还资助笔墨用具。清宣统元年(1909年),加入南社。民国2年(1913年)起,先后任平望英毅二等学校教师、梅堰第一国民学校校长,苏州多所学校都招聘他前去任教,一度出任苏州博文学校和桃花坞中学教职。民国8年,赴上海,执教于寰球中国学生会校、竞雄女学和市北中学,兼任上海世界书局编辑。北伐军兴,他秘密编著一套《三民主义国文读本》,等到国民革命军占领上海,各校普遍采用这套课本,由此声名大噪。民国1325年,在上海一边教书,一边为世界书局编书,其中《朱氏初中国文》和《朱氏高中国文》影响较大。他冲破国民党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的重重阻力,大量采用鲁迅、茅盾、朱自清、叶圣陶等进步作家的作品,并在语法改革方面作大胆的探索,课本编成后深受学校师生欢迎。1949年秋,返回家乡黎里,到禊湖中学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任教国文,加入中国教育会。1951年,经柳亚子介绍,到常熟从事教育。著有《复泉居士诗文集》《南社诗话》等。

金一新

金一新(18901950),字瀛怀,黎里杨墅乡人。毕业于上海民立中学,因成绩优良,被选拔赴日本东京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学成回国后,先后任上海大学教授、嘉兴永明电灯公司经理兼工程师、江苏省南京工业专门学校代理校长兼机械科主任。民国12年(1923年),曾参加江苏省教育厅赴日考察团去日本考察日本与朝鲜工厂,后又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科长、浦津铁路局材料厂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汉口应中华职业学校邀聘,去重庆该校任机械科主任。抗战胜利后即随该校迁回上海继续任教。著有《基本工程画》《机械工程画》《应用力学》等教科书。

张慰慈

张慰慈(18931976),字祖训,震泽镇人。入上海澄衷学堂、复旦公学求学。民国元年(1912)留学美国。在埃阿瓦大学,以论文《美国市政之委员制与经理制的历史与分析》获哲学博士学位。民国6年夏回国,进入北京大学任教,是北大最早的政治学教授,《新青年》《每周评论》撰稿人。参加民国9年《争自由的宣言》、民国11年《我们的政治主张》的签名活动。加入努力社。历任法政大学、上海东吴大学法律学院、中国公学政治学教授等职,第一个把比较方法介绍到国内。民国19年起,历任安徽大学法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财政部秘书、沪宁沪杭甬铁路管理局运输副课长、北宁铁路管理局总务处长、铁道部参事。民国23年,参加中英广九铁路通车谈判。抗日战争开始,任资源委员会购置室主任,不久便辞职。民国29年初,任职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民国32年起,历任国民政府经济部参事、战时生产局参事、南京中国政治学会干事。195559日,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主要著作《英国选举制度史》《政治概论》《市政制度》《政治学大纲》《宪法》等,译著《现代民治政体》《妇女论》等。

李学清

李学清(18921977),震泽人。九三学社社员。民国5年(191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研究所。民国11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地质学会。民国13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理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央大学教授、地质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岩矿教研室主任,率先研究中国沉积岩。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有《河南南阳独山之玉石》《中国寿山石之研究》《直隶西部平山县的刚玉》等。

徐佩琨

徐佩琨(18921980),字叔刘,为佩璜之胞弟,横扇人。早年留学美国,获俄亥俄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芝加哥大学院毕业,并任美国生打飞铁路、伊利诺中央铁路研究员、美国大陆银行研究员。回国后,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交通与管理学院教授兼院长,暨南大学、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学院等校教授,民国20年(1931年)6月起,历任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代理院长、院长、国立上海商学院院长,民国228月离职。后又任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院长、国立新加坡南洋大学商学院教授兼院长、致用大学校长等职。晚年从香港返回上海,任上海文史馆馆员。著有《商情调查》《金本位之末日》等。

孙本文

孙本文(18921979),原名彬甫,曾用名孙共,别名时哲,孙本忠兄,七都人。早年在吴江县立小学任教师,民国4年(1915年)8月,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南京高等师范附中任教。民国104月,赴美留学,获得社会学硕士、博士学位。民国15年,回国,先后在上海大夏大学、复旦大学任教。民国17年,与游德嘉等在上海发起组织东南社会学会,当选为理事长,并创办《社会学刊》,任主编。民国195月,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民国206月,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21年,辞去官职专事教学。民国30年,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并被教育部聘为部聘教授。民国33年,创办《社会建设》月刊,任总编。新中国建立后,被聘为南京大学教授。1952年起,在南大地理系教统计学。1962年起,先后在南大政治、哲学系任教。著有《社会学原理》《社会学上之文化论》等。

金国宝

金国宝(18941963),字侣琴,金松岑堂弟,同里人。早年在复旦大学攻读经济学。民国6年(1917年)毕业后,在吴江中学任英文教员。民国8年,翻译列宁著作《鲍尔雪维克的所排斥与要求》,刊登在《解放与改造》创刊号上。民国11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攻统计学,获硕士学位。民国13年,回国,在暨南大学、上海商学院、上海法学院任教。民国188月,任南京市财政局局长。民国19年,任交通银行总稽核、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处专门委员。民国33年,任中央银行会计处处长。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并任复旦大学统计专修科主任。1950年,被正式接纳为国际统计学会会员。著有《凯恩斯之经济学说》《统计学大纲》《中国币制问题》等。

程瀛章

程瀛章(1894—?),字寰西,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后赴美国留学,在普渡大学获学士学位后,入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北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商务印书馆编辑、民国政府教育行政委员参事、大学院秘书、工商部技正、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化学系主任、中央造币审查委员会化验主任、国立暨南大学理学院院长等职。民国37年(1948年)6月去台湾。著有《化学小史》《机械工程名词草案》《航空工程》《无机化学工程》《放射》等。

范烟桥

范烟桥(18941967),名镛,字味绍,号烟桥,别署含凉、鸱夷、西灶、乔木、愁城侠客,范仲淹从侄范纯懿后裔,同里人。少年师事金松岑,后入苏州草桥中学求学。清宣统三年(1911年),加入南社。在家乡创办同南社,入社者500余人,编印《同南》,刊登社友诗文词。民国2年(1913年),入南京国民大学,肄业后在吴江历任小学教员、劝学所劝学员、吴江县第二高等小学历史教员、第二女子小学国文教员等职。民国11年,在同里创办《吴江》报,介绍新思想、新文化。同年,迁居苏州,任教东吴大学。民国30年,他主讲东吴大学小说课,次年东吴大学附中教员组织临时学校养正中学,被推为校长。民国32年,兼大夏大学教务。抗日战争胜利后,《文汇报》复刊,负责总务,主编《文汇画刊》。民国35年,养正中学移交东吴大学,恢复为附中,他辞去校长,任国文教员,并到大学讲授小说课程。新中国建立后,当选为中学教职员联合会代表。1952年,到苏州中学任教。1954年,任苏州市文化处处长,后任局长,与周瘦鹃等筹备苏州文物管理委员会。1958年,任市文管会副主任。还先后担任中国民主促进会苏州市委员会副主委、秘书长和政协苏州市委员会副秘书长,苏州市第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著有《诗学入门》《中国小说史》《吴江县乡土志》《北行杂诗》等。

赵汉威

赵汉威(18951984),字仁铸,赵增(字省身)长子,八坼人。中国有机化学界知名的前辈科学家之一。民国7(1918),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理学士学位。民国710年,在瑞士苏黎世大学留学,获理学博士学位。民国1112年,在法国、德国从事科学研究。曾任欧美同学会会长、法兰西皇家科学院院士。民国1226年,任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民国26729日,日军侵占北平后,他毅然退职还乡,教育子女要不忘国耻。民国3538年,任上海大同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教授。治学严谨,先后开设有机化学、植物原料化学、有机分析化学和化学德语等课程,为化学教育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民国382月起,任复旦大学教授。1956年,参加九三学社。1974年,退休。

赵升元

赵升元(18971960),字自权,生于横扇的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又去上海函授进修。早年曾在闵行上海县立师范学校执教,任教务主任。离沪返吴江后,于民国15年(1926年),出任横扇小学校长。在镇港南石墩桥东侧征地建造了足以开办完小的校舍,成了当时比较规范的“洋学堂”。先后在吴江县教育局任教育员、督学、局长。抗战爆发,县政府避迁严墓(铜罗镇),随同前往仍任教育局长。在日伪压力下,县政府人员全部疏散后,先后避居杭州和苏州,后弃政返横扇兴办股份制的荣丰油坊及荣大米行。抗战胜利,又先后任县政府主任秘书、教育科长、教育局长等职。民国3855日吴江解放后,他向新生政权移交有关档案,参加革命学习后去震泽私立育英中学任校长。1953年,调公立太仓县横泾中学执教。1955年,因受冤案牵连而误判服刑。19891125日,经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纠错,颁发〔1989〕刑核字第30号判书,撤销当年吴江县人民法院原判,得到平反昭雪。

薛天游

薛天游(18971975),薛凤昌之侄,同里人。早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数理科,任中学数学教师多年。民国21年(1932年),著《薛氏代数》,供中学作教本,风行各省,代替了原版教材。此后,被江苏省教育厅聘为编审委员。民国23年,创办省立松江高级应用化学科职业学校,任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停办,回同里。民国31年,与薛凤昌等一起创办私立同文中学,任教导主任兼数理教师。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江苏省教育厅督学。民国35年,任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校长。新中国建立后院系调整,先后任苏北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科、理化科、物理科主任,扬州师范学院物理系主任、院务委员会委员,直至逝世。

孙本忠

孙本忠(18971968),字瓞绳,七都人。民国7年(1918年),考入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民国10年,毕业。民国13年赴法留学,先后入蒙贝里亚农业专科学校、里昂大学动物学系研究蚕体生理。民国17年,发表《家蚕中肠细胞的生理研究》论文,获博士学位。是年,回国,任江苏省农矿厅荐任技正兼无锡蚕丝试验场场长,后任中央大学、浙江大学蚕桑系主任。民国22年,任中央农业实验所荐任技正蚕桑系主任。195112月,中国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任研究员兼养蚕系主任、蚕种研究室主任。还先后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蚕学会理事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第二届人大代表、民盟镇江市委副主任委员。一生致力于家蚕育种。新中国建立后,整理出华八、华九、华十、瀛翰、瀛汶等5个品种、11个品系的杂交方法,培养出春用品种“镇江1号”“镇江2号”,选育出“镇江3号”“镇江4号”双限性品种。

唐进

唐进(18971984),字英如,平望人。民国15年(192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艺系。先后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助教、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研究员、技师兼植物标本室主任。民国1417年,任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访问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研究员、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是中国单子叶植物,特别是兰科、百合科、莎草科等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与汪发缵合作,发表3个新属和大量新种,并编写兰科、百合科资料,为编写《中国植物志》兰科和百合科奠定基础。

宋爱人

宋爱人(18971963),原名鼎基,又名翼,号翼庐,同里人。五世业医,民国4年(1915年)起承家学。民国14年,开业行医。在苏州执业,医术影响及周围数县及浙江嘉兴一带,曾任苏州国医专科学校教师和国医馆理事。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教师。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起,任南京中医学院伤寒温病教研组组长。对《伤寒论》及温病学造诣较深,擅长杂病调理,尤长于治疗中风和肺痨。主编有《伤寒论释义》《温病学新编》等,著有《医经读本》《马元仪临床学诠证》《伤寒论讲义》等。

夏蕴文

夏蕴文(18971985),芦墟人。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毕业后,先后在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当教员。民国16年(1927年),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改称苏州中学,受聘为高中部语文教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迁上海,后又返苏州中学任教,一直到1972年退休。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1954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江苏省苏州市委顾问。江苏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江苏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著有《中国小说史》等。

许半农

许半农(18981939),又名观曾,字盥孚,芦墟镇人。20岁时学医于其舅、七代世医陈秋槎。民国11(1922),赴上海研习外科。民国13年,回芦墟组织红十字会。重返上海学习,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回芦墟司浜“师让小筑”悬壶开诊,擅治痈疽。民国142月间,到上海广益中医院任外科主任,中医专科学校任教。民国16年,在上海创办中国医学院,出任上海中医学会执委、上海国医公会执委。著有《内科概要》《中国外科学大纲》《中西医之比观》《中医诊断学大纲》《疡科学》《喉科学》《药奁启秘》等。早年加入南社。

沈体兰

沈体兰(18991976),早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入英国牛津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长期致力于交谊事业和基督教传播。民国16年(1927年),与吴耀宗等发起组织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协会。民国20年,担任上海麦哲伦中学(今继光中学)校长。解放战争期间,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和张志让等组织上海各大学民主教授联谊会,开展争取民主、反对内战的斗争。新中国建立初,在北平和廖承志代表全国青年代表大会,欢迎毛泽东、朱德进入北平,沈体兰致词,毛泽东与他握手合影。新中国建立后,回到上海,先后担任上海市体委主任、政协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常委等职。

毛啸岑

毛啸岑(19001976),字兆荣,黎里人。江苏省立第三师范肄业后返乡,任吴江县立第四高等小学教师、校长。民国12年(1923年),协助柳亚子创办《新黎里》报,宣传国民革命与孙中山三大政策,提倡新文化。民国13年,参加改组后的国民党。民国14年,任吴江县督学。民国169月,至苏州中学乡村师范科任教。民国21年,赴上海,先任教师,后入招商局会计室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王绍鏊的帮助下,参加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88月,离沪赴香港从事情报工作。民国38年春,毛啸岑将国民党整编后军队的番号、驻地和人员的情报,交给党组织。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当选为上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957年,被错定为右派。1979年,予以平反。

张应春

张应春(19011927),女,字蓉城,别号秋石,北厍黎星村人。革命烈士、优秀共产党员。自小随父亲在黎里女校读书。民国8年(1919年),考入上海两江女子体育师范专门学校,毕业后至厦门集美女师任教。民国12年秋,受聘松江景贤女中。在共产党员侯绍裘影响下加入国民党。民国14年春,到黎里女校任教。为使更多的妇女从封建礼教的毒害中解脱出来,在她的倡导下,在黎里镇创办一所暑期妇女学校,被公推为主任教师,负责教务工作。是年秋,任中共浙江区委妇委会委员,党外仍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执委兼妇女部长。在任期间,与国民党右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是年11月,由侯绍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51月,作为江苏省代表,出席在广州举行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38日,在柳亚子协助下创办《吴江妇女》,在发刊词中强调,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推翻旧礼教,要求妇女和全人类平等;312日,孙中山先生陵墓奠基典礼在南京举行,张应春在演说中,呼吁为大多数工农群众的利益而革命。奠基仪式后举行游行,国民党右派雇佣打手骚扰和阻扰。与其他同志一起予以反击。民国16411日凌晨,在参加中国共产党内会议时被捕,狱中她始终坚贞不屈,只说一句话:“我是共产党员!”敌人把张应春捆入装有石灰的麻袋,用刺刀活活戳死,抛入秦淮河中。殉难南京时,虚龄27岁。民国17年,流亡日本归来的柳亚子求张应春遗骨未得,请画家绘制《秣陵悲秋图》,并征集题咏。柳亚子等人在北厍乡葫芦兜村建烈士衣冠冢,于右任题碑文“呜呼,秋石女士纪念之碑”。其墓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苏州市、吴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龚积芝

龚积芝(19011982),震泽人。民国19年(1920年),留学日本,先后在日本盛罔高等农林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就读。毕业后回国任震属初级中学校长,由柳亚子介绍加入国民党。民国163月北伐时,任吴江县临时行政委员会实业委员。“四一二”事变遭通缉,翌年,再次东渡日本。回国后,参加冯玉祥讨蒋,任总司令部参谋。失败后赴美欧考察。历任黄埔军校办公厅书记、上校教员、少将科长、少将参议等职。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秘书处副主任、北京农业出版社编辑。1954年,退休。

钮泽全

钮泽全(19021985),松陵人。吴江中学毕业后,考入唐山交通大学,后转入上海交通大学,民国13年(1924年)毕业。翌年,参加护送孙中山灵柩至沧州。民国2326年,在平绥铁路南口机车厂任厂长。当日军进犯北平时他率领工厂员工将设备撤到山西省大同。抗日战争期间,跟随铁道部撤往桂林,又到西北筑公路。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将手中掌握全上海的交通器材完整地交给人民政府,受到上海市军管会领导的表扬。民国38年夏,应聘北方交通大学任教授,先后担任机车车辆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教务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公正待遇。1969年,下放到焦枝铁路工地劳动。1978年,携夫人回吴江,看到家乡巨变欣喜万分,提出开发小城镇、在太湖地区设沿湖风景区、建造环湖铁路等许多有见地的建议。1984年,退休。

黄文东

黄文东(19021981),字蔚春,震泽人。就读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毕业后返乡行医达10年,深受大众信任。民国20年(1931年),应邀去上海在母校执教,任教务长17年。自此扎根上海,为中医教育事业作贡献。新中国建立后,先后担任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和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任,中医学院院长、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长等职,培养大量医学专业人才。曾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并受奖。著有《丁氏学派的形成和学术上的成就》《黄文东医案》等。他还受国家卫生部委托主编了供全国高等院校使用的《中医内科学》。

费达生

费达生(19032005),女,费孝通胞姐,松陵人。著名蚕丝专家,中国乡村制丝工业的首创者。民国9年(1920年),毕业于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后留学日本。民国12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专科学校。回国后任母校推广部主任,主持蚕丝改良工作。带领师生巡回各地从事桑、种、蚕、丝方面的实地指导,开展土丝改良运动,为中国最早废除土法留种、采取近代科学方法的先行者之一。原苏州丝绸工学院副院长,苏州市政协第六、七届副主席,江苏省九三学社顾问。

唐炳麟

唐炳麟(19031968),字期成,盛泽人,实业家。早年毕业于湖州东湖第三中学。民国15年(1926年),筹建盛泽戏院,并自任经理。民国23年,随沈鹏赴安徽滁州任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总务科长。民国26年,随沈鹏入川,任四川省永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总务主任。民国28年起,在重庆筹设上海公司,任总经理之职。常去香港、缅甸、越南贩运物资,与中航公司关系密切。抗战胜利后,先在香港开设华成、期成进口公司。民国351月,返沪,筹设亿中银行,任董事长。在南京、无锡、南通、天津、厦门等5个分行中调度金融,颇着声望,并在胶州路购买地皮,造公寓转卖出租。与杜月笙、许世英、刘峙、顾祝同、钟天心等均有过交往。唐炳麟热衷家乡教育事业,民国351月,盛湖初级中学经费发生困难,校长马蜚英赴上海向其求助,他慷慨解囊,负担学校的全部经费,并任校董。他采取措施降低学费标准,调整教职人员工资,设“炳麟奖学金”,捐书2000多册成立“炳麟图书馆”,被家乡人民传颂。新中国建立后迁居香港,继续经营金融业务。1968年,在香港病逝。(其子唐仲英现在美国芝加哥市,钢铁工业巨子。其女唐可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州阿尔伯马学院教授,钢琴演奏家。)

凌敬言

凌敬言(19041959),又名景埏,号玄黄,别号撷芬楼主人。莘塔人,从小迁居平望。中国著名文学研究家。自幼受私塾教育,民国8年(1919年),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附属中学。民国13年,入东吴大学。民国17年,毕业,留校任校长办公室秘书兼中文史教员。民国18年,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中文部。民国197月,提前一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东吴大学任教。民国278月,任燕京大学国文系讲师兼研究生导师。抗日战争胜利后,赴沪任圣约翰大学国文系副教授。民国352月,回苏州。历任东吴大学、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新中国建立后,曾任苏南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苏州市、苏南区人民代表。1956年,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并入南京师范学院,他即移居南京。其戏曲和通俗文学的论文大部分已收入《撷芬室文存》。

丁趾祥

丁趾祥(19041972),盛泽人。早年毕业于江南学院。30年代,创办《盛泽报》和《吴江晨报》,在报上撰文倡导平民教育。民国24年(1935年),在他的奔走努力下,吴江县立初级丝织职业学校创办(开吴江县职业教育之先河),任校董,并将其一幢住宅作为校舍。民国32年,私立盛湖初级中学创办,再次任校董。

严一士

严一士(19051991),字如锷,同里人。电气工程专家,南京工学院电机学科创始人,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首批电机学科研究生导师。民国18年(192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学院。民国248月,任上海高昌庙电机制造厂工程师。民国271月,任长沙中央电工器材厂第四厂正工程师,7月,任南京金陵大学电机系教授。民国382月,兼任中央大学电机系教授。195210月起,任南京工学院电机系教授。著有《75瓩广播用调幅输出变压器及500瓩调幅输入变压器》《扼流圈的设计》等。

仲肇湘

仲肇湘(19051998),字绍骧,盛泽人。教授,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去台湾。上海交通大学毕业,中华民国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及格,中国国民党国防研究院结业。民国36年(1947年)9月,任吴江私立盛湖中学董事长。历任民国江苏省政府科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三处同少将专员、中央政治学校主任秘书兼教授、中国农业银行董事会主任秘书、江苏省第三选区第一届立法委员、中国国民党中央设计考核委员会委员、国立政治大学教授、《中央日报》总主编、第十二届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员。

李鉴澄

李鉴澄(19052006),松陵人。中国著名天文学家、近代天文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民国14年(1925年),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除系统学习数学外,还选修中国现代著名天文学家余青松开设的经典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课程,毕业后留厦门大学物理系任教。民国197月,余青松受邀担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并主持创建中国第一座近代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李鉴澄也被调到南京协助筹建。是年,他加入中国天文学会,从此开始在天文学领域的不懈追求历程。新中国建立后,开始中国古天文仪器、古历法的系统研究。曾任《天文爱好者》杂志社首任主编,撰写或编写《中国天文学史》《自然科学小丛书》《中国天文史料汇编》等天文著作,为中国天文事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曹诒孙

曹诒孙(19051993),震泽人。蚕体病理学家,中国家蚕病害防治研究的奠基人。民国14年(1925年),毕业于江苏省第二农校(今苏州农校)蚕科,赴日本入国立鹿儿岛高等农林学校蚕科学习。民国17年毕业后,考入东京高等蚕丝学校。民国19年,学成回国,应聘淮阴农校蚕科主任。民国21年,任浙江大学农学院蚕体解剖及病理学讲师,又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从事蚕体病理研究。民国26年,任江苏省蚕丝试验场场长。日军侵占南京后,他辗转到上海租界,在江苏蚕丝专科学校任教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复任江苏省蚕丝试验场场长。新中国建立后,任无锡蚕丝试验场技师。195112月起,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所研究员、蚕病组组长、病理研究室主任,后任顾问。

费巩

费巩(19051946),原名福熊,字寒铁、香曾,费树蔚之子,同里人。民国2年(1923年),考入复旦大学。民国14年,参加“五卅”运动,是年冬,与袁世凯孙女袁慧泉结婚。民国15年,从复旦大学社会科学科政治系毕业后,自费学习外语2年,赴法国留学,又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民国20年毕业,取道苏联回国,在中国公学任教。民国21年,回母校任教,讲授中国的政治制度。民国22年秋,应聘浙江大学任政治经济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浙大内迁至贵州遵义。民国29年,被推举为浙大训导长,坚持不参加国民党。民国341月,应邀赴重庆复旦大学讲授民主与法制。为了讲课和著述,他广泛调查国民政府的腐败情况;35日凌晨,准备到北碚复旦大学讲学,途中遭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遇害。197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著有《英国文官考试制度》《英国政治组织》等。

费青

费青(19051957),费孝通之二哥,松陵人。中国民盟盟员。民国18年(1929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律系。民国24年,赴德国留学。回国后,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东吴大学法律系主任、教务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法律系主任,北京政法学院教授、副教务长。著有《国际私法论》《法理学概要》《西方法律史》,译有《法律哲学现状》等。

徐子为

徐子为(19061958),别号恒庐,震泽人。青少年时,从金松岑、章太炎学古文。成年后,除从事经商外,热心地方事业。民国22年(1933年),协助创办吴江县私立震属育英高中,并任该校董事。民国24年,联络湖州士绅创办苏嘉湖汽车公司,任董事。抗日战争爆发后,只身经云南、贵州入四川,在黄培炎主持的募债委员会工作。他还先后参加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民主建国会。抗日战争胜利后,致力于震泽育英中学复校和苏嘉湖汽车公司复业,任该公司董事长,出任吴江县副议长。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参加杭州麻袋厂、常州大成纱厂、南京毛纺厂的筹建和复业工作。1958年,在南京工商联学习时逝世。他诗字文皆擅长,喜收藏古籍字画,现震泽中学所藏古籍不少原系他所收藏。

唐蕴玉

唐蕴玉(19061992),女,松陵人。旅美华侨,画家。毕业于上海神州女学美术科,旋在上海启秀女学教美术。民国16年(1917年),随柳亚子夫妇同往日本,攻习油画。民国17年,回国。旋又考入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当年,由何香凝证婚,与博士郑揆一结婚。民国27年,回国后,分别在上海新华艺专和上海美专教授油画。民国35年,她曾假上海大新公司举办个人画展。晚年与丈夫郑揆一旅居美国,加入加州美术协会、华人美术学会。

金元宪

金元宪(19061985),字立初,号赟盦,金祖泽的长子,同里人。诗词古文秉承家学,师从堂兄金松岑,弱冠从无锡钱基博游。民国18年(1929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曾任杭州之江大学文理学院、上海圣约翰大学、苏州东吴大学教授。与章太炎、费仲深、金松岑等发起组织苏州国学会。新中国建立后,为苏州市政协特邀代表,任苏州市政协委员。一度应华东师范大学及江苏师范学院之聘为古文进修班教授。

钱太初

钱太初(19062003),同里人。毕业于复旦大学。苏州业余大学教授,《汉语大辞典》主编,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协名誉理事、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苏州市沧浪诗社顾问、苏州市书协第一任会长。曾任苏州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苏州市委委员、苏州大学书画研究会顾问。著有《后乐诗声》。

倪征

倪征(19062003),黎里人。民国17年(1928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获法学士学位。民国18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后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法学研究所荣誉研究员。民国20年,回国。先后在上海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持志大学讲授国际法、国际私法、比较民法等课程。民国3537年,作为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监察组成员、中国检察组首席顾问,参加对日本甲级战犯的审判工作。民国37年,任上海东吴大学教授兼法律系主任。1951年,兼任该校教务长。1956年,任外交部条约法律司顾问。1981年,当选为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次年,任外交部法律顾问。1985年,任联合国国际法院大法官。1991年,成为国际法研究院(欧洲)院士。1995年后,任中国海洋法学会会长。长期在外交部工作,参与处理了一系列重大涉外法律案件。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中国海洋法学会会长,后任名誉会长。第三、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著作有《法律的进化》《美国和英国的司法制度》《国际法中的司法管辖问题》《淡泊从容莅海牙》等。

吕逸群

吕逸群(19071951),又名吕世杰,横扇人。民国15年(1926年),毕业于吴江中学。民国17年,任横扇镇国民小学校长。民国23年,任横扇镇镇长,并发起组织壮丁队(后称自卫队),维护地方治安并兼任大队长。民国2611月,苏州地区被日军攻占。吕逸群率自卫队员108人携带84支长短枪、1挺轻机枪,开赴塘南马家港,与王岳麓、钮锡卿(烈士)等人一起训练部队开展抗日斗争。民国318月,为筹措抗日军费从上海返回南塘,由于叛徒告密被日伪捕获。在狱中,日伪软硬兼施利诱其投降,他义不屈节,被判10年徒刑。日军投降后,吕逸群获释,任吴江县第八区(平望区)区长。民国37年,任县教育局督学、指导员。同年,复任横扇国民小学校长。

柳无忌

柳无忌(19072002),原名锡礽,笔名啸霞、胜己,黎里人。柳亚子长子,美籍华人,教授。民国16年(192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在耶鲁大学获英国文学博士学位。民国20年,赴欧洲深造。民国21年回国后,历任天津南开大学、长沙临时大学、昆明西南联大、重庆中央大学教授。民国35年,应聘到美国讲学,此后定居美国。先后在罗林期大学、耶鲁大学、哈脱威克大学、匹兹堡大学、印第安纳大学任教。潜心研究中外文学,致力写作诗歌和散文。60年代初,在印第安纳大学创办东方语文系,为沟通中西文化、培养人才作出了贡献。

徐北汀

徐北汀(19081993),原名熹,又名渺尊、徐熹、淼翁,黎里人。擅长中国画。从师于清代画家吴观岱。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特约教授、北京白马会会长。民国14年(1925年)时,就有作品入选《近代名人画集》,选送日本展出。民国20年,于江苏、上海“白马画社”卖画课徒为生。民国28年,曾任北京大学文学院艺术研究会国画导师。后任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教授。一生致力于美术教学50多年,提倡在中国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国内外从学者甚多。国画大师齐白石曾题“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的篆联赞誉。中央电视台录制了专题片《画家徐北汀》。曾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在北京举办《徐北汀从艺60周年画展》,中央电视台作新闻报导。代表作品有《溪山揽胜图卷》《归游情话图卷》《雨后飞瀑》等。出版有《中国山水画法》等。

孙云蔚

孙云蔚(19081996),又名孙华,七都人。著名园艺果树专家。民国17年(1928年),毕业于苏州农校本科。后任南京中山陵园技术员。民国2125年,在日本国立园艺试验场和九州岛大学农学部攻读研究生。学成回国后,历任西北农学院教授、中正大学农学院教授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昌大学农学院教授、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山东农业大学名誉教授。后一直在西北农业大学任教授兼系主任。长期从事果树栽培和果树资源的教学、科研和果树专著的编著工作,先后出版著作50多部,1500多万字,主要论文2000余篇。1990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从事高等教育突出贡献”的荣誉证书。

黄文熙

黄文熙(19092000),平望人。中科院院士,中国土力学工程技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土木系。先后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历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华东水利学院、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兼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率先在大学开设土力学课程,建立土木实验室,培养大批水利工程与岩石工程专门人才,长期致力于水土结构与岩土工程的研究和实践,取得独特成就,提出拱坝分析格栅法。提出的砂土液化试验方法,已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积极参加淮河、黄河治理,西南水电建设,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以及宝钢、武汉长江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咨询和研究工作。著有《格栅法在拱坝、壳体和平板分析中的应用》《土的工程性质》等。

顾昌栋

顾昌栋(19091978),曾用名顾祥森,同里人。民国22年(1933年),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在苏州私立东吴大学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民国248月,在清华大学生物系任教,为教学编写《新学制生物学实验教程》《普通生物学指导》《教学参考用普通生物学实验准备书》等教学用书。抗战胜利后,至湖南南岳任国立师范学院教授兼博物系代理主任。民国36年,到南开大学任动物教研室主任。1956年,创办《咸淡水生物学丛刊》。1977年,他投入“梭鱼、对虾、饵料训练班”教学,给学员讲“港养”部分。论文《河北省的咸淡水养殖业——港养事业》曾在四国渔业会议上的发表,在国内外颇有影响。他为国家培养一批动物学方面教学、科研的栋梁之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王祖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相建海等以及一些高等院校的院系领导均系其学生。

费孝通

费孝通(19102005),松陵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民国17年(1928年),入东湖大学医预科学习。民国19年,转入燕京大学社会系学习,获学士学位。民国22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中国本土首位社会学及人类学硕士学位。民国25年,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留学,获博士学位。民国2837年,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魁阁”)工作。19491957年,历任清华大学教授、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教务长,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1978年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事务委员会顾问,国务院学会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教授、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七、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主席、名誉主席等职。自民国25年夏天首访江村(七都开弦弓村)后,先后26次访问江村。他坚持“走到实地去”“从实求知”,将社会学与人类学融为一体,使社会学本土化。他的江村研究跨越“文野之别”,开创人类学研究的新领域。倡导“发展乡村工业”“城乡相成”,提出“小城镇,大问题”“边区开发”“区域发展”“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长江为腹地”“全国一盘棋”等主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言献策。1980年,在美国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章;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获日本亚洲文化奖;1994年,获菲律宾马克赛赛社会领袖奖。论著甚丰,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生育制度》《乡土中国》《费孝通社会文集》《社会调查自白》《小城镇四记》《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爱我家乡》《学术自述与反思》《费孝通文集》《志在富民》等。

刘汝醴

刘汝醴(19101988),字百余、百斋,同里人。民国16年(1927年),先后在上海艺术大学、南国学术院肄业。民国19年,入中央大学。民国21年,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民国22年,从苏州美专毕业,赴日本入东京川端美术学校等校,研究西洋画与美术史论。民国29年,任苏北鲁迅艺术学校教授。1949年起,任浙江美术学院军事代表,上海文管会主任秘书。1953年起,历任华东艺专教授,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院长,江苏美学学会副会长、顾问,江苏美术馆顾问,教授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南京市造型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美术纵横》主编。著有《苏联艺术的发展》《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等。

钱玄

钱玄(19101999),字小云,同里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苏语言学会顾问,汉语大辞典编委。民国23年(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曾任江苏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长期从事汉语史教学及文字、训诂、校勘、三礼等学术研究。主要著作有《三礼名物通释》《校勘学》《古代汉语概要》等。

唐长孺

唐长孺(19111994),平望镇人。民国21(1932)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文科。民国22年起,历任上海爱群女中、浙江南浔中学、上海圣玛利亚女中教师,上海光华大学讲师、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武汉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辽、金、元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以及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整理和研究。历任唐史学会会长、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历史学会会长、省考古学会会长等。著有《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中国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唐书兵志笺正》等。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隋唐五代部分、《吐鲁番出土文书》《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等。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九三学社第六、七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

沈同

沈同(19111993),盛泽人。其家始居盛泽镇,后迁居吴江城内。民国22年(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后赴美国留学。民国28年,获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不久,返回祖国。曾历任西南联大生物学系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调至北京大学任生物系教授、生物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生理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会常务理事,《营养学报》《生物学通报》《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主编《生物化学》上下两册。

赵仁镕

赵仁镕(19111992),八坼人,赵增次子。民国20(1931),考入南京金陵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民国25年,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专攻农学,获理学硕士学位。民国26年,回国。历任上海华南大学副教授,福建协和大学副教授,福建农学院教授兼系主任、教务长。民国35年,任复旦大学教授。1952年,复旦农学院合并到沈阳农学院,坚持在沈阳农学院开设生物统计课程,先后任沈阳农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农学系主任、系学术委员会主任,院工会主席等,同年加入九三学社。1961年,沈阳农学院成立生物统计与田间设计教研室,任教研室主任。是年8月,当选九三学社沈阳分社第二届委员会委员。19791981年,受农业部委托,主持举办三期全国生物统计培训班。1981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4月,推举为九三学社辽宁省委员会顾问。

郑重

郑重(19111993),又名莘,字千里,盛泽镇人。民国23(1934)毕业于清华大学,留校任教。民国27年,赴英国留学,攻读浮游生物学。民国33年,获阿伯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阿伯丁大学、牛津大学任教。民国36年回国后,创立厦门大学海洋浮游生物学专业。历任厦门大学教授、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曾任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是国家科委海洋组生物学科组成员、国际桡足类学者协会会员。长期致力于海洋浮游生物学的研究和教学,对海洋浮游甲壳类,特别是对挠足类、樱虾类和枝角类的研究,奠定开发近海渔业的理论基础。对海洋污损生物的生态、海洋鱼类的食性和海洋浮游生物的生态系进行研究。著有《浮游生物学概论》《海洋枝角类生物学》,合著《海洋浮游生物学》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特等奖。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与夫人顾学民捐资5万元,设立厦门大学“重学奖学金”。

钮骏

钮骏(19121943),号伯乐,严墓(今铜罗镇)人。上海大夏大学文学士。曾任第五区助理员,震泽中学教员,第七区区长。抗战初期在第七区组织自卫队,筹款创办抗日小学十余所。民国32年(1943年)1月,严墓地区失陷,随其父钮善及俞旭初、金福勤、沈宝生等6人赴浙西后方,拟向吴江县长沈立群述职,途经浙江吴兴区千金镇三里许,突遇伪军李太山部时被俘,于36日遭杀害,碎尸沉于河中。钮骏被害时年仅32岁。19958月,吴江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将其父钮善和他的事迹编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的抗日英烈录中。

陈应谦

陈应谦(19122006),黎里人。著名医学教授。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获学士学位。后在南京中央医院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由李克农介绍到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先后任教员、教育长、附属医院院长、副校长。19531959年,任人民卫生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19601979年,任宁夏大学副校长、宁夏医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曾为毛泽东、刘少奇、叶剑英、陈云、王稼祥、邓颖超、贺龙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诊治过疾病。1980年,调任北京第二医学院院长。1984年,离休。1987年,任中国红十字会东方老年服务中心理事长,在开展国内外的医疗保健工作中,受到国内外患者的赞扬。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鲁思

鲁思(19121984),字九皋,原名陈鹤,芦墟人。著名戏剧电影评论家、教育家。抗战期间,从事戏剧艺术教学,参加创办华光戏剧专科学校,培养青年影评工作者。抗战胜利后任记者,在反内战、争民主、争自由的斗争中不计个人安危,宣传民众,揭露敌人,掩护同志不遗余力。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在上海戏剧学院授课,担任上海电影专科学校电影文学系主任,并兼任多个领导职务。生前撰写大量电影史料文章,由中国电影出版社汇编在《影评忆旧》一书中。

费旭初

费旭初(19131979),松陵人。民国23年(1934年),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肄业。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回乡投身抗日救亡宣传。民国35年,开始接近吴江县的中共党组织,加入吴江青年音乐会,逐渐成为主导者。音乐会更名吴江青年歌咏队后,任指挥。编印多本歌集,第一集以民歌为主,第二、第三集渐趋激进,还编印两次不公开的、思想更为进步的32开本小册子歌集。歌咏队在三维堂内举办演唱会,轰动松陵镇。民国37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月,任浙江浦江县师范学校音乐教师;7月至民国385月,任吴江普益书报室干事。新中国建立后,任吴江乡村师范音乐教师、校委会主任、副校长。195210月,任震泽中学校长。1958516日,受到开除党籍和行政撤职的处分。曾任吴江县中学、同里中学音乐教师。19739月,摘掉“反革命”帽子。197910月,去世。1984117日,中共吴江县委恢复他的党籍,县政府恢复他的名誉。

费以复

费以复(19131982),又名彝复,同里人。民国20年(1931年),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专攻油画。1953年,到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任教。1960年,至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任副教授,后又任副主任。中国美协委员,担任浙江美协理事。1982年初,年近古稀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去甘肃敦煌考察,因劳累过度,8月,在归途兰州市病逝。其代表作有《羊王庙》《为四化贡献力量》等。

顾学民

顾学民(19141987),女,同里人。原厦门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民盟福建省委常委。民国22年(1933年),毕业于江苏省立苏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同里女子小学任教,边教学边温习功课。民国23年,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民国28年,在贵州遵义毕业。曾任苏女师沪校、上海乐群中学教师以及上海同德医学院化学系讲师。民国373月,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化学系深造,获化学硕士学位。民国383月,回国。新中国建立后,在浙江大学任副教授。1952年后,随丈夫郑重教授调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历任厦大化学系主任、副教授、教授。19876月初,逝于厦大医院。临终前,将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1万元捐给厦大化学系作为“顾学民奖学金”。

冯新德

冯新德(19152005),同里人。中科院院士、中国高分子化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民国37年(1948年),毕业于美国诺脱丹大学研究院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北大教授。率先在国内开设高分子化学课程,成立全国第一个高分子化学教研室,担任教研室主任达28年。中国石化总公司技术顾问。先后担任日本京都大学医用高分子研究中心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中心客座教授。长期担任《高分子学报》与《中国高分子科学》(英文版)主编。1998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化学奖。著有《高分子合成化学》,发表中英论文近300篇。

倪淑英

倪淑英(19161943),女,又名宋维,松陵人。民国17年(1928年),考入苏州女子师范。毕业后,在吴县新阊小学和上海中振小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家乡从事抗日救亡运动,编印抗日刊物,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街头剧。日军侵占吴江前夕,到严墓纽汇小学任校长,在农民中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民国2611月,和家人一起离开吴江向浙西撤退,年底到达湖南长沙,再赴汉口。民国27年春,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2年秋,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发动扫荡,因怀孕,不能随大部队行动,组织上决定让其留下,参加战斗小组活动。1011日夜,遭到敌人包围,她坚守阵地掩护战友撤退,终因弹尽无援,身中8弹,于12日凌晨壮烈牺牲,时27岁。

严秉淳

严秉淳(19161988),又名冰人,同里人。民国29年(1940年),毕业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士学位。民国345月,经考试由重庆资源委员会派往美国进修。民国365月,回国。民国38年,任南京化工厂工程室主任。19509月起,任苏州东吴大学教授。1951年起,任化工系主任。1952年,调任华东化工学院教授,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1954年,创办国内第一个化学制药专业,任教研室主任。1958年起,担任副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原华东精细化工系化学制药专业教授。曾兼任上海化学化工学会会员、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会会员、上海市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医药工业》《国外药学》和《中国药物化学》等期刊编委。1958年,参与创办《国外医学》药学分册杂志并任历届编委。

徐孝穆

徐孝穆(19161999),柳亚子外甥,黎里人。竹刻家。曾任上海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文物保护科学实验室主任,上海建人业余艺术专修学校校长。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纂,上海生活美学学会常务理事,苏州沧浪诗社社员。曾为周恩来、宋庆龄、廖承志、柳亚子、郭沫若、何香凝、梅兰芳刻像。1984年,上海电视台拍摄《竹刻家徐孝穆》专题纪录片,介绍他的篆刻生涯。出版有《徐孝穆雕刻选集》。

郑蘅

郑蘅(19171990),字蘅纨,女,盛泽人。浙江农业大学教授,蚕桑学家。民国28年(193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蚕桑系。历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农学院助教、讲师,浙江农业大学教授。曾任浙江蚕桑学会《蚕桑通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野蚕学会评议员等职。从事教学、科研40多年,学术造诣较深,对中国蚕业有较大贡献。在教学方面,讲授“普通蚕桑学”“野蚕学”和“养蚕学”等课程,曾担任《养蚕学》全国统一教材副主编,自编《野蚕学》教材,并参加编写了多种有关养蚕方面的专著。

范家鼎

范家鼎(19181993),黎里人。原大连理工大学土木系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民国26年(1937年),入上海同济大学测量系学习。民国31年,毕业,留校任教。曾担任测量学、大地测量、天文测量、测量平差等课程的教学。1951年,到大连工学院任教。40多年来,为测量学科的发展、测量学的课程建设、学校建设作出重大贡献。曾任辽宁省测绘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测绘学会工测专业委员会委员,大连市测绘学会副理事长,《测绘学报》《工程勘察》等学术刊物的编委。

钱国桢

钱国桢(19211996),同里人。大学教授,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家。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中国协和医院解剖科研究生。曾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组织胚胎学教授、教研室主任、专家组成员,总后卫生部第四届科委会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组副组长,中国解剖学会理事兼组织胚胎学专业组组长,《解剖学杂志》副主编、编委会顾问,《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第一届编委。

何庚

何庚(19241977),河北省深泽县人。民国33年(1944年),考入西北联大外文系,因从事学生民主运动被开除。民国34年,入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民国35年,随校迁苏州。民国36年,参加(南)京沪学生“5·20”运动。民国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从事学生运动。新中国建立后,先后担任中共苏州市委办公室秘书,《新苏州报》编委兼副主编、苏州市人民出版社副主编,苏州市第三中学、第二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62年,调吴江工作,先后任震泽中学、吴江中学校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不公正待遇。1969年冬,带薪下放落户至北厍参加农业劳动。他勤奋好学,农闲或雨天休息时,就在居住处读书、看报、钻研学问。19719月,任北厍中学负责人、校长,以非凡的胆魄抵制江青反革命集团对教育的破坏。任职期间,亲自上课并和教研组教师共同钻研教材,探讨教法,整顿教育秩序,师生们为之振奋。他上的英语课,深受师生好评。他还创办北厍中学电机修理厂,既为学生提供参加实践活动的场所,又弥补学校教育经费的不足。1975年秋,何庚拖着病躯,任盛泽中学党支部书记兼革命委员会主任。在当时教育部提出对“文化大革命”破坏教育的纠偏措施的背景下,何庚经过深思熟虑,提出学校工作的一整套方针,为抓文化课正名。不久,“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每次开会,他都变成批判的对象,处境越来越困难。在如此险恶的形势下,他的病情越加严重,夜间经常还不能入睡,躺下就要咳嗽,只能坐在床上,有时甚至整夜坐着,即使这样,仍然坚持工作。最后一次回苏州的家,老朋友张英霖夫妇(张系原苏州博物馆馆长,是何庚的亲密战友和知己)苦苦相劝,让他留在苏州治病。何庚才答应回去处理一下再回来看病。他常说的一句话:“我走了,学校怎么办?”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他关心的仍然是工作,而不是自己。19773月,因肾功能衰竭而病逝,享年54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八个字,何庚是当之无愧的。何庚逝世后,老红军杨晶明(原吴江县中学党支部书记、何庚的同事)撰诗:“垂虹波涛唱忠曲,鲈乡风雨涌哀情”,表达大家对何校长的哀思。

吴福生

吴福生(19242005),北厍人,一位51年党龄的老党员,北厍中学普通门卫。幼年丧亲成为孤儿,终生未婚,孑然一身。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当了生产队长。19709月,作为贫下中农参与管理学校的代表,走进北厍中学。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他就将学校当成自己的“家”。他的职业是门卫,对于本职工作,从来都是一丝不苟。每天早晨起床,通过收音机核对时间,校正时钟,这是坚持了一生的习惯。尽管当时都是手工打铃,但是从早晨的起床铃,到晚上的熄灯铃,每次都是看着秒针掐准时间,正确无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乐此不疲地管着各种各样的“闲事”:每天早、中、晚在全校范围巡查各一次,义务“兼职”学校的保卫工作;学校搞基建时,每一次建筑材料进校时,都要仔仔细细进行检查。吴福生不仅关注着学校的一草一木,也关心着学校的学生们:哪个学生调皮捣蛋,哪个学生学习刻苦,哪个学生病了没来校,他都一清二楚。他是临时工,收入一直不高。从1983年之前的记工分到之后的微薄工资,毕生收入为116633.2元,总开支为32493.2元,平均月开支仅123元,而多年来治疗疾病的费用占据开支的很大部分。他一生生活俭朴,宿舍内用的是补了多层的棕绷床、苏州牌黑白电视机、红灯牌收音机、印有毛主席语录的瓷杯,最现代化的是学校“强行”安装的空调。他多年来一直心系教育事业。1998年,他就拿出3万元设立“吴福生教学奖励基金”。临终前,留下遗书,将全部积蓄51500元捐献给学校作为奖学金。根据吴福生的遗愿,他捐献的钱款成立“吴福生教学奖励基金”。北厍中学决定拓宽奖励范围,帮助因贫失学的学生重返校园,并定期注入专项资金,确保“吴福生教学奖励基金”一直发挥其特殊作用。2005511日,吴福生逝世后,他的事迹在吴江市特别是在教育系统引起强烈反响。市委有关领导作了批示,要求全市党员向他学习,学习他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艰苦朴素、任劳任怨、一心想着祖国未来、默默奉献的无私精神。

项祖英

项祖英(19261999),同里人。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民国38年(1949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历任苏州吴平国乐团团长、名誉团长。曾执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上海民族乐团学馆、政协上海创新音乐学校、上海戏曲学校、中国福利会上海少年宫等。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民族管弦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20世纪40年代,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民间音乐及刘天华、阿炳经典作品,并首次将《二泉映月》《听松》搬上舞台。19561962年,曾3次为毛泽东表演《二泉映月》。1956年,随中国艺术团出访苏、德、波、匈、捷等国,被誉为50年代中国四大民乐演奏家之一。编著有《怎样拉好二胡》《孙文明二胡典集》《二胡辅导材料》等。

第二节  人物简介

严赓雪(1910—)字春阳,同里人。原新疆八一农学院教授,新疆高等林业教育创始人之一。民国23年(193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民国24年冬,参加国民政府考试院高等文官考试,以优等第一名成绩录取于森林科,随即分到机关工作。民国2538年,先后在全国经济委员会农业处、实业部、经济部、农林部任科员、技士、专门委员、技正等职。民国38年,南京解放,到华东军区农林部林业总局工作。1952年,调赴新疆八一农学院任副教授。获国务院颁发的“对高等教育作出突出贡献”证书。1985年,退休。

杨承宗(1911—)八坼人。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中国科技大学创始人之一。民国21年(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获理学学位。民国36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师从约里奥·居里夫人进修放射化学,获博士学位。1951年秋,回国,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所)放射化学研究室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研究室两个研究室主任。1958年起,参与创办中国科技大学并出任中国科大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首任系主任、教授。19611969年底,兼任国家第二机械部铀研究所副所长,负责制备原子弹试爆用铀,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立下汗马功劳。1978年,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1980年,创办安徽省合肥联合大学,兼任校长。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是第三至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第六、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协会主席。2000年,中国科技大学出版《杨承宗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称他是“没有勋章的功臣”。

殷恭毅(1912—)号慧刚,平望人。苏州东吴大学理学院生物学系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又进金陵大学农科研究所植物病理学科进修,获理科硕士学位。民国28年(1939年)起,先后在华西协合大学生物学系、金陵大学植物病虫害学系及南京农学院、江苏农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的植物保护学系任教,由助教升至教授,讲授植物病理学、真菌学等课程,幷任植病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兼任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副主任、系主任及校、系学术委员会委员多年。专长果树病理学、低等真菌形态和分类学研究。著有《真菌形态和分类学》《果树病理学》等。19917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胡式仪(1912—)震泽人。浙江大学农学院毕业。历任浙江大学助教、讲师,重庆中央设计院专员,上海圣约翰大学副教授。新中国建立后,在安徽农学院先后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主要教授粮食作物栽培,参加全国合作编写《作物栽培学》。

王辅世(1913—)同里人,绍鏊长子。国民21年(1932年),求学于天津南开大学,继转入同济大学。毕业后去德国留学,在德国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民国314月底,回国。曾在重庆志愿委员会工作,参与抗日,后来又去桂林的无线电厂工作。抗战胜利后,到上海。1949年以后,先是在南京的材料试验所工作,后来去杭州,在浙大教普通数学。民国224月,发明中国第一部“秘密无线电话”。所谓的秘密无线电话,就是没有电话线也能正常使用的电话,也是后来出现的移动电话或手机的前身。当时上海的各家报纸争相对大学生王辅世进行报道,他的发明惊动了时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

陈传方(1915—)同里人。早年考入北京大学,民国27年(1938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曾在交通部工作。1965年,调至上海海运学院,任教授、外语系主任、研究生导师、答辩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杨嘉屏(1915—)震泽人。上海同济大学教育系毕业。历任上海五爱中学教导主任,上海第一师范教导主任、副校长,国家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出席国庆十周年观礼,出席全国群英会。主编《小学数学实验教材》。

钱家俊(1916—)曾用名云麟,字中川,笔名田丁,同里人。原上海电影学院教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总技师。民国24年(1935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历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讲师、教授,教育电影画片社绘图组组长,励志社卡通股主任,香港、广州南国动画学院校董,中华书局编辑所教育电影部顾问,中华全国美术会南京分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美工股股长等职。1949年后,先后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动画科教授、科主任,中央电影学校动画专修科教授、科主任,上海电影学院动画系教授、系主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总技师,中国电影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中国动画学会顾问,中国电影家协会上海分会名誉理事。长期从事电影美术和动画片的导演、创作、教学和理论研究,成果丰硕。著有《关于动画及其学习方法》《动画理论》《线描画的理论和技法》等。

徐次达(1916—)黎里人。民国30年(1941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曾任之江大学、浙江大学副教授,同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计算力学研究生导师,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委员会数值方法组长,国际计算力学协会会员。开创新的计算力学分支取得成功,国际交流12篇论文受到重视和好评。著有《固体力学加权残值法》《固体力学有限元理方法及程序》等。

周蔚昌(1916—)震泽人。毕业于震属育英高中。民国279月(1938年)入皖南新四军教导总队学习。历任新四军第一师作战科副科长,华中军区特务团副团长兼参谋长,华东军区处长,江苏省军区参谋长,南京陆军学校副校长(正军级)。

丁浩(1917—)盛泽人。幼时就读于盛泽淘沙弄小学,名丁滨衍。民国20年(1931年),赴上海求学和学画。后从事广告画设计,作品常登载于上海《新闻报》《申报》,成为著名的广告画家。新中国建立初,曾在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任教,后调至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19595月,参加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的筹建,建校后任工艺美术系主任兼国画系主任,后任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装潢美术系主任、装潢美术刊授大学副校长、中国广告函授学院副院长等职。著有《书法艺术与包装装潢设计》等。

沈文倬(1917—)字凤笙,芦墟人。先后师从沈昌直、金松岑、姚廷杰三先生受文史之学,最后从前清翰林院编修、湖北存古学堂经学总教、吴县曹元弼先生专攻“三礼”之学。不久,日军入侵,为避战火,沈家迁居苏州宝林寺前。历任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出版过《孟子正义》点校本等。

沈善炯(1917—)同里人。中科院院士,微生物生化和分子遗传学家。民国31年(1942年),昆明西南联大生物系毕业,入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随戴芳澜教授研究真菌。抗战胜利后,于民国35年到北京大学植物系任研究助教。19506月,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1月,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副教授、中科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等职。1955年,主持金霉菌研究和生产工作。1964年,从霉菌中又发现能使木糖转变为木酮糖异构酶,这个发现使该领域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1979年起,先后担任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Gosney访问研究员,纽约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与哈佛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和分子遗传学系访问教授,波士顿医学生物研究所杰出访问科学家。1980年,获美国加州中国工程师及科学家协会科学杰出成就奖。1996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97年,被授予陈嘉庚生命科学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任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化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长期致力于微生物化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发表论文50多篇,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内大奖。

刘建康(1917—)松陵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湖北省委主任委员、湖北省科协名誉主席。民国27年(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理学院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民国282月,在四川重庆北碚国立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当研究生。民国301月,任该所助理研究员,兼北碚黄角树复旦大学生物系副教授。民国36年,获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民国379月,任美国麻省北安普顿斯密司学院动物系研究员。民国381月,回国,任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华东军管会动物学研究所研究员。19501月,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生态室主任,兼任苏州东吴大学生物系教授。1954年起,先后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水生所副所长、所长兼研究生主任。1987年起,担任水生所名誉所长。19891993年,任淡水生态和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理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1981年~),中国科学院第二届学位委员会委员(19841987年)。发表近百篇论著,《鳝鱼的始原雌雄同体现象》一文(发表于民国33年)引起国际动物学界的关注。

钱今昔(1918—)原名钱景雪,笔名薛璇、斯丁,著名书法家钱崇威之孙,松陵人。九三学社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学术委员、学位委员、博士生梯队导师、硕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市老干部大学教授,中国人文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协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席,经济地理委员,《人文地理》季刊副主编,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兼能源经济主任,中国农村能源技术经济研究会顾问,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理事,国际地理学会委员,东北亚工业研究委员会委员,国际能源研究会会员。在国内外发表专著11本,学术论文100多篇。著有《解放了的西藏》《中国的能源》《南方地区农村能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等。

程开甲(1918—)盛泽镇人,生于民国7(1918)。民国3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留校任教。民国3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博士学位。19508月回国,到浙江大学任教。1952年调南京大学物理系,参与创建金属物理教研室和核物理教研室。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后,历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国防科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专业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兼基地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大学教授。先后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是中国核试验事业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之一。自1960年起,先后主持进行地面、地下、空中核试验30多次,参与关键技术的研究。提出“超导电的双带模型理论”“轻子八重态理论”“内耗的热力学理论”,推导出“T-F近似冷压状态方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国家发明奖两项。著有《固体物理学》《超导机理》和《TFD模型和余氏理论对材料设计的应用》等。1999918日,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第二、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胡家骏(1918—)黎里人。民国30年(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民国35年,获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卫生工程硕士学位。民国389月以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土木系副教授,同济大学城建系、环境工程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名誉主任等。长期从事城市建设及给排水工程的研究。翻译《排水工程》,主编《排水工程》《环境工程手册》《英汉土木建筑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土木工程卷》,并为《辞海》的给排水工程编写条目。主要论文有《我国传统城市排水规划设计原则初探》《悬游液沉降柱实验的统一诠释法》等。

杨嘉墀(1919—)震泽镇人,生于民国8(1919)。民国3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民国3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工程科学和应用物理系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历任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七机部502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63年,任研制核爆炸试验用仪器技术总负责人。1966年,领导研制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自动控制专业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提出用标准模块组成计算机测控系统,组织CAMAC系统硬件和软件的研制工作。以后,历任航天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航天部总工程师等职。1985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等。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863”计划创议者之一。论文主要有《中国近地轨道卫星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返回型对地定向观测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及飞行试验结果》《中国空间技术的二次开发与应用》等。1999918日,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郑声镛(1922—)盛泽人。民国31年(1942年),毕业于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沪校)。抗日战争时期,在贵州从事蚕业教育工作。19569月,调江苏省蚕桑学校任教。长期从事桑树病虫害防治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历任教研组长、副教授、教授、副校长等职。江苏省第六届人大代表。19892月,退休。

殷恭宽(1922—)平望人。民国33年(1944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协合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士学位。后又考入金陵大学化学研究部进修物理化学,同时在华西协合大学化学系任助教。1952年,华西大学化学系改名为四川医学院药学系后,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72年,任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讲授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课程。主编《物理药学》与《物理化学》两书。

孙棉龄(1924—)庙港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53年,在南京第三军医大学全国第一届高师班公共卫生专业进修,同年结业,分配至浙江医学院卫生系(现为浙江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环境卫生学教研室任教。1955年,调往四川医学院(现为华西医科大学)任教。历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从事环境卫生学的教学及科研实践活动近四十载,1986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环境卫生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发明奖特邀审查员等职。

范祖尧(1924—)黎里人。民国36年(1947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工学院。曾任南京淮河水利总局助理工程师,上海同济大学讲师,南京华东水利学院讲师,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机械工程系学术、学位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第七届、八届政协委员,上海市徐汇区第十届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文教委员会主任。主编《结构力学》《起重机结构力学》等5部著作。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科研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国家“有特殊贡献人员”津贴奖。

吕荣春(1925—)同里人。1954年,厦门大学外文系毕业。毕业后在福建师范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的比较研究工作。在全国性、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有《鲁迅与中外文学遗产论稿》《茅盾与外国文学》,并为《福建论坛》编委。

钱国梁(1925—)同里人。195l年,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毕业后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长期从事建筑科研工作,并取得显著的成果。其“钢筋混凝土深梁设计方法”及“钢筋混凝土高桩码头桩帽的设计方法”均被列入交通部港口工程技术规范。发表论文有《集中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连续深梁试验研究》和《钢筋混凝土深梁的试验研究》等,并为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委员会编写《钢筋混凝土深梁设计规程》。

王叔文(1926—)字树萼,芦墟人。原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院长、北京市第九届人大代表。1956年起,先后在北京纺织干部学校、北京纺织工学院、北京化纤工学院、北京化工学院任教。19781989年,任北京化纤工学院副教授、教授、副院长、院长。曾讲授工程力学、机械基础和化纤机械等课程,主编《化纤机械和设备》,主审《合成纤维长丝加工手册》等著作,对建设和发展纺织高等教育作出贡献。1989年,退休。

张仲寅(1926—)同里人。西北工业大学教授。1960年,作为空气动力学专业四年制研究生,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工程系,留校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空气动力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飞机工程系主任等职。1978年,成为硕士生导师。1985年,成为博士生副导师。19935月,被航空航天工业部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理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航空工业部航空空气动力专业史编委会委员,航空航天工业部国际合作课题考评委员会委员,飞行试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代表性论著有《超临界翼型设计》《运输机的跨音速机翼设计》等。199210月,退休,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盛敬超(1926—)曾名盛公望,盛泽人。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政协委员。盛湖中学创办初,任该校教员。民国37年(1948年),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今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工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521978年,任机械系、电机系教师。1958年后,任机械系水力机械教研室主任。19781985年,任机械系副教授、液压教研室主任。1986年,晋升为教授,同年9月到12月,任日本上智大学访问教授。19861989年,任第二届杭州流体传动及控制国际学术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著有《制冷工程》《水力透平》等。

叶祥苓(1927—)同里人。1950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同年执教于苏州市萃英中学(现苏州市第五中学)。1955年,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室研究班学习。1956年,毕业,至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民主促进会南京师范大学支部主任,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副主编,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国际汉语语言学会原始委员。致力于中文语言的研究及教育工作,先后6次参加国际性会议,并多次出国讲学。主要著作有《苏州方言地图集》《苏州方言志》《苏州方言词典》,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徐景蕃(1927—)盛泽人。著名中医专家,南京中医学院教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579月,至南京江苏省中医院(后改称南京中医院附属医院)工作。长期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及科研。擅长脾胃系统疾病的诊疗研究,任中医内科教授、主任医师。曾编写《中医内科学》《中医护病学》等医书。在国家级、省级中医杂志发表中医学术论文近百篇。

宋立人(1927—)同里人。1956年,江苏省中医学校毕业。毕业后在南京中医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中医教学和文献研究工作。60年代主持编写的《中药大辞典》,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其后又编写《中国医药百科全书·中药卷》《伤寒论释义》等。个人专著有《伤寒准绳》校注本等。

邵桐荪(1928—)同里人。1954年,山东大学生物系毕业。毕业后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任全国生殖生物学会副秘书长。为纽约康乃尔大学医学院访问学士。长期从事人体胚胎学、人体生殖系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在全国期刊上发表《抗生育药机理》《男性生殖细胞生长分化》及《雌雄性别分化》等科学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有《人体胚胎学图谱》《男性节育药棉酚的实验研究》等。

严复(1928—)别号明,女,同里人。1950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化学系。196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化学副博士研究生毕业。从事生物化学、发酵工程、生物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大连轻工业学院食品工业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大连市科技顾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辽宁省生物化学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中国调味品》《微生物》杂志社编委。陕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纤维素酶基地兼职研究员。大连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主编工业发酵用《生物化学》教科书,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

丁原(1928—)别号伯康,笔名汀兰,黎里人。1953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药科,留校任教,兼任生药学科秘书。1955年,至沈阳药学院任教。1970年,调往沈医海阳分院,担任医疗系中草药课主讲。1978年,调至青岛市医药科学研究室任生药研究所主任。山东省海洋药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青岛药物研究所技术顾问,山东省医药技术高级职称评审会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药物学分会首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医学会高级会员。编写有《中草药制剂选编》《中国药用海洋生物名录汇编》。参加创办世界上唯一的《海洋药物》杂志,任该刊副主编。

蒋家良(1928—)松陵人。华裔新加坡人,新加坡标准化学公司经理、董事。民国3436年(19451947年),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化工系。民国36年~38年,转读于台湾台南工学院(现改名为成功大学),获工学士学位。1960年,赴泰国,曾设计建造了日产300吨的硫酸厂。1964年,赴新加坡,仍从事化工业,创立标准化学公司。该公司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在中国台湾中华化学公司、锡兰标准化学公司、泰国曼谷化学公司、新加坡蒋氏产业公司都有设计及股份。关心资助家乡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1982年起,每年都来华。1991年,捐资母校同里中学建造纪念亭——振林亭,并在吴江市中学设置奖学金。

王家斌(1929—)横扇人。195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后,分配在浙江农林厅(今农业厅)工作。先后任茶叶科科长、高级农艺师、研究员。19781995年,任浙江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及中国茶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浙江省科普会主任,中国茶叶博物馆顾问。198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95年,退休。参加合著《中国名茶》一书,主编或参编出版的著作有《全国茶叶技工培训教材》等十多部。1993年,获国务院“突出贡献”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唐仲英(1930—)盛泽人。著名美籍华人,唐炳麟之子,企业家,被誉为“钢铁大王”。1995年,出资在美国成立“唐氏基金会”,大力支持中国教育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同年,给盛泽中学捐资50万美元,建造炳麟图书馆新馆。1998年,在家乡设立“吴江市唐仲英奖学金”(2006年更名为“唐仲英德育奖学金”)每年资助20名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生,直至本科毕业。2003年,向苏州大学捐款1000万元,建立炳麟图书馆。2004年,向南京大学捐资5000万元,建立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在国内17所高校设立“唐仲英奖学金”。“唐仲英基金会”还配合各地政府,在全国十多个省市捐建250多所“CTF小学”,改善贫困农村的教育面貌。同年4月,由美国知名华人组成的百人会在洛杉矶举行的第十三届年会上,被授予该会首次设立的“人道主义奖”。至2008年初,全市共有200名优秀学生获美国唐仲英基金会中国办事处颁发的奖学金。至2008年,有690人次的吴江籍学子获得唐仲英德育奖学金267万元用于本科阶段的学习。2008年底,又设立“吴江市唐仲英爱心奖学金”,主要奖励“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刻苦勤俭、成绩优良”的全市公办中学、民办高中学生,每年奖励一次。奖学金金额:初中为400元每人,高中为800元每人。

张祖训(1930—)同里人。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分析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分析化学和电分析化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对极谱法和伏安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尤以电分析化学理论研究著称。已发表专著《极谱电流理论》及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龚积球(1930—)震泽人。1953年,上海交通大学运输起重机械系毕业,留校任教。曾到美国卡内奇——梅龙大学机械系进修。历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师、上海铁道学院机械工程系副教授、教授。主编《机车强度计算》上下册,高校教学参考书约50万字。主审并协编《内燃机车总体及机车走行部》高校统编教材。

柳德康(1930—)盛泽人。1952年,毕业于苏南蚕丝专科学校制丝专业,至华东蚕业研究所茧丝研究室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蚕学会蚕丝专业学组组长,江苏省蚕桑学会理事,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客座教授。九三学社成员。多年来,发表蚕业学术论文数十篇,为《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蚕业卷馔写条目一万余字。

陈如钧(1930—)同里人。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主任、教授。现任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产科主任医师,世界卫生组织妇婴保健研究培训合作中心主任,上海医科大学华山临床医学院妇产科教研室主任、教授。擅长诊治妇产科疑难杂症及手术,主编不孕不育治疗学、妊娠合并症等书籍。199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评为全国妇幼卫生先进工作者。

严学高(1931—)同里人,严一士子。1955年,南京工学院电机系毕业。毕业后在东南大学等校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智能控制研究室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机器人分会副理事长等职。为美国加州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机电系统的科研及教学工作。他研究的“机器人柔顺性控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另外主持研究的“用比划生成进行智能控制”及“JRB-1工业机器人”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出版的专著有《机器人原理》《机器人智能》等,还主编我国第一本机器人杂志《机器人技术》。

钱颂文(1931—)同里人。1953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名东南大学)食品工程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内访问学者”导师,轻化工机械研究所高效换热器研究室主任兼云南工学院教授,中国钢协换热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化工炼油(含轻工)机械情报网换热器专业组副主任,广东省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兼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西南四省《制冷》主编,《全国石油化工设备》编委。全国化工机械学会委员,全国化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化工学会化机专业委员等。撰写有《换热器设计原理流体诱导振动》《化工设备设计》等4部专著和教材。

汝信(1931—)黎里镇人,生于民国20(1931)。民国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8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政治系,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从事英文翻译。195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哲学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兼所长等。19811982年,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84年,当选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语言文字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副主任。长期开展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哲学、美学研究,主要著作《黑格尔范畴论批判》(合著)、《西方美学史论丛》《西方的哲学和美学》《美的找寻》等。主编《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社会科学新辞典》《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是中共十三大代表、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十五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丁德云(1931—)黎里人。教授。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学系后,分配至浙江医学院工作。1957年,转入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科。198010月,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先后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中央常委。19841996年,仼浙江医科大学副校长。19832003年,历仼浙江省政协五、六、七、八届委员、常委和副主席。20043月,退休。从事神经病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擅长脑血管病的诊治、治疗与康复,神经系统药物的临床药理,神经系统疾病的急救处理,临床电生理等。曾任中华急诊医学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急诊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主编,中华神经病学会委员部麻醉品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

任家烈(1932—)同里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曾留学苏联基辅工学院,获博士学位。任教于清华大学,历任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全国焊接学会第九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宇航学会材料工艺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袁保宗(1932—)黎里人。1953年,提前1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并留校担任电信系助教。1956年,他被选派为留苏研究生,赴前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电信系学习,1960年,获副博士学位。北方交通大学电信系副主任,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开放实验室(电子、信息、自动化等)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电子学学会、中国电声学学会、中国铁道学会、中国通信学会等理事,中国信号处理学会主席,北京通讯学会副理事长,英国威尔士大学访问教授,国际电子工程师学会北京计算机分会主席等。

蒯元璋(1932—)黎里人。19521月,毕业于苏南蚕丝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华东蚕业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等职。为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曾主办全国桑病虫防治训练班,培养上百名桑保骨干队伍。协助各省建立桑树病虫测报站,组织全面桑病虫测报和防治网络。兼任山东农业大学、江苏农学院、江苏蚕桑专科学校等教职,培养硕士研究生及外国留学生多名。长期从事桑树保护研究,解决了国内外最严重的桑黄化萎缩病病原及防治问题。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1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出版学术专著8部,在桑萎缩病、桑褐斑病、桑赤锈病等桑病研究防治方面取得5项研究成果,其中3项获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三等奖。

徐秋元(1932—)同里人。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计算机图形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管理信息系统学组副组长。1950年,毕业于吴江县中学。19537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后,至南京华东航空学院任教。19567月,调任西安航空学院任教。19577月,调西北工业大学任教。195911月,赴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1963年,回国后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2年,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一直从事计算机软件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潜心从事数据库及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研制成“多用户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及“使用SQL语言的网状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及《CAD/CAM数据管理技术》专著两本,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航空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金国雄(1932—)横扇人。195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测量系。历任华南工学院、武汉测绘学院、华中农学院、同济大学等学校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曾为中国测绘教材编审委兼大地专业组副组长,上海天文学会理事、名誉理事等。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著有《GPS卫星定位的应用与数据处理》。

钱家庆(1934—)同里人。毕业于武汉医学院。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为教育部选派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访问学者。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药理学会理事长。

钱淦荣(1934—)黎里人。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1951年,黎里禊湖中学毕业。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留校任教。参加撰写《政治经济学》等著作20余种。其参与编写的《全国高教自学考试教材》获中宣部政治读物二等奖,《政治经济学问题破析》获北大科研成果著作二等奖。撰写的《中共社会主义建设》,1992年,获国家优秀教材奖、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高教局教学优秀成果奖。

杨再(1934—)松陵人。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农林专科教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畜牧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河南省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主促进会洛阳市委主任委员,河南省政协委员,洛阳市政协委员。19508月,考入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在山东农学院、河南农学院教过书。1976年,从河南农学院分出筹建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他在校内担任教务处长、科研处长、畜牧兽医系主任。1981年,晋升为副教授。1987年,晋升为教授。其父杨雪门是吴江县中学第八任校长。

蒋尚城(1934—)盛泽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留校任教。长期从事气象科学研究,前期主要是中低纬地区各种气象因素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灾害性天气和气候的研究。70年代,卫星气象学异军突起,即投身于卫星气象的应用研究。1982年,参与筹建中国气象学会卫星气象学委员会,并连任三届该委委员,兼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任家瑛(1934—)女,同里人。1956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毕业后在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等职。长期从事化学催化方面的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成果有“一丁内酯合成小试”“1.4-丁二醇催化合成四氢呋喃小试”“四氢呋喃催化合成聚四氢呋喃小试”“Fe-Mo/rAl203加氢脱硫倡化剂”的研制。发表学术性论文45篇,其中获奖的有《噻吩在铁钼催化剂上加氢脱硫反应机理研究》《铁钼无载体催化剂研究》等。

周士藩(1935—)梅堰人。苏州大学数学系教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苏州市数学学会副理事长。主编或参编的高、初等数学指导书14本,发表论文150余篇。苏州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

钱景仁(1935—)松陵人。中国科技大学教授、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1956年,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工作,任实习研究员。1965年,调至西南电子研究所。1968年,调至航天部五院504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1978年,到中国科技大学工作。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通讯学会会士,兼任安徽省电子学会副理事长、省通讯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电子组成员,电子部高等院校211工程预审专家。

汪集旸(1935—)铜罗(严墓)人。中科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特聘首席科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后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所毕业,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地热室主任。曾为美国弗吉尼亚工业大学访问教授及美国地质调查所客座研究员。长期从事地热和水文地质研究,在国内外地热界享有声誉。70年代,从事大地热流和矿山地热研究,填补中国这一领域的空白。80年代,确定中国第一个“热流省”,恢复了华北盆地中新生代以来的热演化史研究,划分出中国大陆五种岩石圈热结构类型,撰写出世界上第一部专著《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获中科院等自然科学及科学进步一等奖4项,另著有两部学术专著和百余篇学术论文。

孙亨(1936—)庙港人。1962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物理系副教授、教授,光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激光光谱学研究组、非线性光学研究组、X激光研究实验室负责人。19791982年,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进修,从事相干光学方面的研究。1985年起,曾多次赴国外讲学。国际激光学术研讨会副主席、中国饶学泰光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国家高技术“X激光专家组”组员。在激光物理、相干光学及非线性光学等领域取得一些较重大成果,撰写论文40余篇。1981年,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奖金。1986年,获北京大学自然科学奖。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再次获北京大学自然科学奖。1989年,获美国爱姆亥斯特大学柯普兰奖。

施敏(1936—)号福佑,美籍吴江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闪存技术发明人。台湾交通大学电子工程学系毫微米元件实验室教授。195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60年、1963年,分别获得华盛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硕士与博士学位。毕业后,任职培尔实验室研究员、主任。1990年,退休后应聘为台湾交通大学电子系讲座教授。1998年,兼任“国家纳米元件实验室”主任。对半导体器件有开拓性贡献,专著《半导体器件物理学》为近代工程及应用科学引用最多的文献。获“国际电机电子学会”之“依伯奖”、中山学术奖、杰出科技荣誉奖。1977年,当选“国际电机电子学会杰出会员”。已被3次诺贝尔奖提名。

邵纪淼(1937—)黎里人。19571961年,在江苏师范学院及南京体育系就读。毕业后,留体院任教。1976年,调南京师范大学任教。江苏省68届政协委员,民盟省68届常委,全国体育研究会会员,南京舞蹈家协会理事。多次任全国运动会开幕式表演总编导。在大型广场表演艺术上有一定影响(含团体操)。体育与艺术有机结合的探索者。著有《艺术体操》《谈高师体育系学生口令、队伍调动能力的培养》等。

王鼎兴(1937—)黎里人。大学毕业。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国家高技术智能计算机系统第一、二届专家组专家,国家智能计算机系统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著有《S·W榕树网络特性分析》等20余篇(本)。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赵英英(1938—)女,横扇人。1960年,山东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就业吉林大学化学系有机教研室。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直至该大学有机化学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的化学分委会委员,兼任《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和《液晶与显示》等学术期刊的编委。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60多篇。

倪敏(1938—)同里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毕业后即分配在南昌大学任教,高校教龄逾40年,先后主讲过核物理实验方法、普通物理、光谱分析、半导体与半导体工艺、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VFP ACCESS)等课程。曾任南昌大学物理系近代物理教研室主任、校设备处处长兼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办副主任、校中心实验主任等职。其间曾在南京大学进修,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QUT大学做访问学者,在江西省德安化肥厂从事过电工、仪表、控制工作。在澳大利亚杂志和《金属热处理》《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在江西大学工作期间,兼任南昌市远红外协会理事会会长。

莫玉龙(1939—)盛泽人。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自动控制专业。上海科技大学无线电系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研究室主任、教授。中国电子学会会员,美国IEEE高级会员,上海市图像图形学学会理事,上海市电子学会信息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自动化学会智能机器人与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家“有突出贡献人员”津贴。

孙薇荣(1939—)梅堰人。上海交通大学应用数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系教学委员会主任、交通大学基础课教学委员会委员,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负责人。主要从事工科数学课程的教学和管理、计算数学学科的研究。撰写论文10多篇,编写出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7本。获首届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学“济群”奖,两次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优秀奖。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陆明德(1940—)黎里人。1961年,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毕业后,曾任高校和中学教师,在教育报刊社任编辑、高级编辑、编审等职。任江苏省教育报刊社总编辑兼社长近2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劳动模范。长期从事教育出版工作,编著知识类、专业类、工具类书籍16种,发表教育、教学、工作论文100多篇,发表散文及小说20多篇,其中《悠悠春蚕情》《为了深深的歉意》发表在《人民教育》。1990年、1993年两次获全国教育散文征文二等奖。

范乐明(1940—)同里人。1964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教授。1986年赴美国Louisville大学进修,1995年和1997年作为高访学者和王宽诚奖学金客座研究员,在英国London大学进行基因转移和表达研究。已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研究成果分别获得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二等奖2项、卫生部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于1993年获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江苏省政府授于“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3年获“第六届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论文《我国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的研究》《家族性高胆醇血症(FH)的<D<受体突变》,分别获卫生部科技二等奖、三等奖。

唐可(1941—)女,唐炳麟之女,盛泽人。美籍华人,美国著名钢琴演奏家、音乐教授。1961年,由香港赴美国定居。1964年,获美国卜钟士大学学士学位。1968年,获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硕士学位后,继续在普林斯顿攻读钢琴教学法。先后在纽约尼亚克大学、菲律宾西利曼大学、台湾东吴大学教授钢琴。1978年,获美国南加州大学音乐博士学位。1981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阿尔伯马学院任教。1992720日,在吴江松陵专门为父老乡亲举办一场独奏音乐会。她教的学生中获硕士学位者已达40多人,还为中国50多名留美学生作经济担保。

马伯乐(1942—)黎里人。1962年,苏州工艺美术学校毕业,留校任教。1971年,调苏州市文艺创作室工作。1978年,调入苏州国画院,后任该院副院长、高级画师。擅长中国山水、人物画。作品《画皮》《陆游诗意》等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风尘三侠》为中国美术馆收藏,《郑板桥》《妙手回春》《荆浩晤笔法》等为江苏省美术馆收藏,《枫桥夜泊》入选日本十八届水墨画精选展,并获优秀奖。先后4次应日本拓殖大学邀请前往讲学和传艺,并为该校图书馆作巨幅国画《孔子授经》《韩信胯下辱》《邯郸学步》《管鲍分金》,作为永久陈列。出版有《马伯乐画集》(香港)、《现代美术家辞典》(北京)等。

王文荣(1943—)盛泽人。原国防大学副校长,中将。1962年入伍,先后在解放军军政大学、解放军军事学院、解放军国防大学等单位工作。历任团宣传股干事、教员、讲师、教授,国防大学教育长、专业技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军事战略学的学科带头人和研究生导师。1990年,被聘任为国防大学战略学教授。1991年,授予少将军衔。2002年,晋升为中将军衔。曾任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会长。1987年,应邀到美国国防大学、陆军指挥学院讲学。是中共十三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主编、出版《毛泽东军事思想辞典》《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述要》等著作。

顾泠沅(1944—)芦墟人。青浦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中国数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数学学科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理事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会员,上海市普通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1967年,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分配在青浦县一所乡村学校任教,1972年,调至该县进修学校任数学教研员,与一批数学骨干教师组成试验小组。经过15年的教学试验实践,找到儿童教育的3个关键期,总结出160项专题教学经验,经50次筛选,提出4条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验证“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方法的心理效应’”。试验成果在各科教学中推广后,取得“单科独破,各科迁移,诸育并进,整体受益”的效果,引起了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的关注。1986年,上海市教育局正式命名顾泠沅数学教学改革实验小组,推广青浦数学教改经验。199010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组织专家赴青浦实地考察。19924月,决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推广这项经验,并将经验的基本内容摄制成录像片通过卫星向国内外播放。先后与美国、荷兰、日本、英国、德国、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两次参加国际教育交流大会。1987年,著名教育家刘佛年招收他为硕士研究生。1990年,攻读博士学位。19935月,获博士学位。著有《学会教学》等。

庄祥鸣(1944—)震泽人。原海军指挥学院副院长,海军少将。1967年,毕业于海军工程学院机电管理系。19681986年,先后任海军某部队某潜艇机电长,海军某部队科长、艇长、参谋长。后入国防大学基本系深造。19881995年,先后任海军某部队部队长、海军镇江船艇学校校长。19955月开始,任海军指挥学院教育长。1999年,任该学院副院长。在院校组织海军中高级指挥员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以及院校的科研、管理等任务。1997年,晋升为海军少将。多篇论文被录入《中国军事文库》。

史天勤(1946—)横扇人。196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后,入贵州汽油机厂工作。19781981年,复入吉林大学偏微分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嗣后到湖北荆州师范学院工作,其间作过留苏访问学者。1993年,调入长春大学文理学院,任教授、院长。数学著作有《数学分析》《数学思维方法》等。

姚淦铭(1948—)震泽人。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执教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为中文系主任、教授。曾获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现任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食品贸易与文化方向博士生导师,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兼任苏州市语言学会副会长。被破格先后晋升为副教授、教授。曾应邀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王国维学术之境界》及《老子与百姓生活》19场,在上海电视台“文化中国”讲《孔子》系列30集,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反响热烈,被评为“最具亲和力的主讲人”。专著有《老子与百姓生活》《再说老子与百姓生活》《哲思众妙门——老子今读》《王国维文献学研究》,编校《王国维文集》(四卷本),以及《孔子的智慧生活》《汉字与书法文化》《汉字心理学》《礼记译注》《先秦饮食文化研究》《趣谈中国摩崖石刻》《孝敬智慧》等,已发表100多篇文献学、语言文字学等学术论文。

金大地(1952—)同里人。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获瑞士苏黎世大学名誉博士。原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病外科主任。现任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骨科中心主任,南方医科大学骨科学系主任,南方医科大学骨科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学会肢体残疾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先后获得解放军总后勤部“十五”重大科技进步奖(2005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2001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2001年,2004年)、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总后勤部个人二等功、通令嘉奖和“基层建设标兵”“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先后承担国际合作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及省部级基金12项。《中华骨科杂志》副主编、《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副主编、《中华关节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国骨与关节外科》副主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现代脊柱外科手术学》《脊柱椎间关节成形术》《脊柱外科实用技术》,主译《脊柱功能重建外科学》《胸腔镜脊柱外科学》等,参编《实用骨科学(第三版)》等专著18部。

郑兰荪(1954—)盛泽人。厦门大学已故著名教授郑重和顾学民的独子。中国科学院院士,无机化学专家。19781982年,在厦门大学化学系学习。19821986年,赴美国RICE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86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厦门大学化学系任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全国政协常委、厦门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福建省委副主委、厦门市委主委。1991年,国家教委、人事部授予“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4年,研究工作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的资助,入选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专家,获“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和省“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戴洁(1956—)同里人。1982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化学系,并留校工作。19841985年,在武汉大学攻读硕士课程。19911995年,两次赴日本留学。1997年,获日本近畿大学理学博士。现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2000年以来,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省部级基金的资助。在国内外权威核心期刊(J.Am.Chem.Soc.Chem.Commun.,Inorg.Chem.)发表论文100多篇。2003年,获“江苏省优秀硕士生导师”称号。2007年,获“苏州大学教学名师”称号。

潘毅(1960—)黎里人。1977年,毕业于黎里中学,以江苏省应届高中毕业生理科最好高考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982年、1984年,分别获清华大学计算机工程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赴美国留学。1991年,获美国匹兹堡(Pittsburgh)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开始在美国代顿(Dayton)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任教。1996年,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获代顿大学终生教职。目前任乔治亚州立大学(Georgia State University)计算机科学系主任,终身正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并行与分布式处理系统,互联网络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已发表200多篇学术论文。学术成果被200多种教科书、学术专著、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和科技论文所引用。

秦荣生(1962—)横扇人。著名会计学家、审计学家,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党委书记,中国审计学会副会长,中国总会计师学会副会长。先后在江西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学习。2004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兼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台湾东吴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审计研究)1991年,获中宣部、国家教委授予的“全国八十年代优秀大学生”称号。199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财政部“会计学科带头人”称号。1998年,获“国家级学术带头人”称号。主要著作有《受托经济责任论》《国际审计》等30多部。

李怀志(1962—)松陵人。1982年,毕业于浙江化工学院。1983年,入法国科学院南锡化学工程研究所学习。1988年,获博士学位。法国科学院特授予他杰出博士论文大奖。其后,留该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等职。1999年,成为法国国家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法国总统希拉克签发任命书,任命其为大学终身正教授。

严安林(1962—)同里人。大学教授,研究台湾问题专家。19847月,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进共青团中央工作,不久调往中央团校文化基础部任教。1985年,赴河北省满城县团县委挂职(副书记)锻炼。1987年,入南京大学历史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89年毕业,并考入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毕业。系全国第一个当代台湾问题研究方向博士。19927月,始任上海市台湾研究会研究部主任。1994年,被评为副研究员。1999年,调任新成立的上海台湾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长,同时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委员。现任上海台湾研究所教授兼常务副所长、全国台湾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市台港澳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台湾研究会秘书长、上海东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台湾政治、社会及海峡两岸关系的研究,曾参与多项重要对台政策(“江八点”“汪辜会谈”等)的研拟工作,为海协汪道涵会长与中央对台政策的重要参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论著有《国民党政权本土化问题研究》《民进党党务改造背景、原因、内容及影响》《台湾选举纵横谈》《民进党对外关系研究》《国际格局中的台湾问题》《中国国民党史》(4卷本,与人合作)等。主持或参与研究的国家级课题主要有《世纪之交的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前景》《台湾中生代新生代研究》《民进党转型问题研究》《台湾主流民意研究》等,译作有《台湾乡村地方政治》,主编《上海台湾研究》(15)、《当代台湾政治与海峡两岸经济关系》《台湾政治与两岸关系研究论文集》《当代台湾经济辞典》《当代台湾人物辞典》等10余种,累计200多万字。

张明华(1962—)坛丘人。1978年,考入南京气象学院。曾获全院数学比赛第一名。1981年,提前本科毕业。同年,考上本院的研究生。1984年,获大气物理硕士学位。1987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同年,获“北京市十佳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8年,赴美国,在纽约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同年,被聘为该校教授。现任纽约州立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兼地球和行星大气研究所所长、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

第三节  特级教师简介

顾喆明(1942—)苏州人。高级讲师(1987年),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1994年)。1964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数学系,从事中学及大专班数学教学、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工作42年。任江苏省吴江师范、南京邮电大学吴江学院函授部主任,江苏省中函中心组成员及小教培训学会理事,苏州市中学数学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讨班导师。在大学学报及《数学通报》《数学教学》等国家、省级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及教研专文60余篇;译注《Six Thought Sabotage Marriage》等英语诗文4篇发表在学报及省级以上刊物上;编书5本(江苏人民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二等奖(1998年)。先后获“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先进个人”(1992年)、“苏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先进个人”(2001年)等称号。

汪兆龙(1949—)震泽人。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1994年)。1980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同年进入震泽中学工作,曾任震泽中学教科室主任。语文教学中,既发扬传统,又锐意革新,在“求实、搞活、创新、拓宽”上下功夫。语文课堂教学力求达到“三境界”——课的开头,引人入胜;课的中间,波澜起伏;课的结尾,余音不绝。将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课堂,电教课《长江三峡》在中国教育台连续播放8次,广受好评,其课件被评为江苏省一等奖。在《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教学》等报刊上发表文章数百篇。先后获“全国优秀教师”(1989年)、“苏州市学科带头人”(1992年)、“首批苏州市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9年)、“首批苏州市名教师”(1999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0年)、“全国优秀语文教师”(2003年)等称号。

庄关通(1939—)吴江人。1960年,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专科毕业。高级讲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1998年)。任教于苏州教师进修学院、震泽中学、吴江师范等学校。任吴江师范教务主任、江苏省修辞学会常务理事。12次获省市级奖励,论文5次在汉语修辞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公开发表文章50多篇,出版《语言艺术的景点——辞格群》《正与邪的较量》两书;《中国修辞学通史》《二十世纪中国语言丛书》对其学术专著作过较高评价。先后被授予”苏州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吴江市名教师”称号。2002年退休后,在上海参与“关工”工作,连续被评为上海市长宁区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

薛法根(1968—)桃源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1998年),江苏省首批名教师(1999年)。盛泽实验小学校长。1988年,毕业于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从教以来,潜心研究丝绸文化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初步形成“着眼整体发展、着力语言训练、着重内化进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得轻松、学得扎实”的教学特色。1999年起,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并初步形成组块教学模式。在《人民教育》等报纸、期刊上发表《语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呼唤智慧的语文教育》等50多篇论文。先后获“全国模范教师”(2001年)、“第五届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奖”(2002年)、“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95年)、“苏州市十杰教师”(1996年)等称号。

胡继渊(1944—)苏州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教育学特级教师(2000年)。1968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专业。曾任吴江市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1990年参加苏州市心理学会,担任理事。1996年参加中国心理学会。曾多次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教育科研文章。主持的《以丝绸文化为背景,提高小城镇儿童素质教育综合实验》的省级课题研究(1996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在主持教科室期间,吴江市教科室被评为江苏省先进教育科学研究室(2000年)。2000年编著《活的教育》一书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先后获“全国艺术教育先进个人”(2000年)、“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1994年)、“苏州市教育先进个人”(1994年)、“苏州市教科学术带头人”(1999年)、“吴江市有突出贡献教育先进个人”(1998年)等称号。

徐学根(1960—)桃源人。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2000年),中国奥林匹克高级教练,曾任桃源中学校长、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中学校长,现任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校长。在多年教学生涯中,形成“互动合作教学法”。其特点是“低起点、满爬坡、勤训练、快反馈”,教学结构是“激趣导入,营造氛围;生生互动,合作学习;质疑问难,师生互动;尝试训练,反馈矫正;归纳小结,布置作业”,教学策略是“参与广,合作谐,反馈快,点拨巧”,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作为校长,他用心关注全体教师、用行引导全体教师、用情激励全体教师,培养出一批名教师,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先后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95年)、“苏州市首届十杰教师”(1994年)等称号。

陈荣华(1958—)青云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2002年)。青云中学书记,青云实验中学董事长、校长。中国数学学会会员、苏州市中数会理事。1978年参加教育工作,从事数学教育三十多年,致力于数学教育的研究,承担“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的情感课题研究,形成“重情感、激思维、导学法、快反馈”的教学风格。主编《爱的教育》一书,编写《读题做题与发散思维创新能力训练》等40多本教程、辅导用书及练习册。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等刊物上发表文章20多篇。先后获“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个人”“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名校长”“苏州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等称号。

章小英(1962—)女,吴江人。硕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英语特级教师(2002年)。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工委委员、科教创新区管委会副主任。1982年,毕业于苏州大学。任震泽中学英语教师,吴江市教研室主任。吴江市教育局普教科负责人。1999年,获教育管理硕士学位。潜心从事英语教学和教研工作24年,形成“目标、操练、语篇、语境、情感”教学思想(即突出能力目标、强化语言操练、注重语篇运用,创设语言情景、加强师生情感),总结“音型结合”的单词记忆法、“三环节七步法”的对话教学模式以及“五步自读式”课文教学模式,以研导教、以研育师、以研促学,培养出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现代中小学教育》《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并参编多本参考书,先后获“江苏省教研工作先进个人”(1998年)、“苏州市名教师”(2001年,2005年)等称号。

钱坤南(1962—)梅堰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2002年)。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校长。1980年,毕业于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从教以来,潜心研究教学,提出“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教育理念,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当代小学适性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研究(2006年),形成“激趣导学·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和“激趣、促思、务实、高效”的数学教学特色。在《江苏教育》等刊物上发表《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成因及对策》《精彩的话语让学生说出》等40多篇论文。先后获“苏州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1998年)、“苏州市名教师”(2000年)、”吴江市劳动模范”(1992年)等称号。

沈雪春(1966—)南麻人。法学学士学历、管理学硕士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政治特级教师(2002年),吴江市中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198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从教以来,致力于研究高中政治课的探究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对话式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注重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和学生探索意识的激活。教学中形成“实、活、趣、意”的教学风格。获得苏州市政治优质课评比一等奖(1996年),江苏省政治优质课评比二等奖(1997年)和江苏省多媒体课评比二等奖(1999年)。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海教育科研》等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课堂的力量:生命成长的呼唤》《探究式教学的三条主线》等20多篇论文。先后获”苏州市劳动模范”(1997年)、“苏州市名教师”(2000年)、“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001年)、“苏州市拔尖人才”(2002年)等称号。

李国平(1945—)无锡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2005年)。苏州大学教育硕士兼职导师,江苏省写作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副会长。196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在吴江教师进修学校和教育局教研室长期从事高师函授教学和中学语文教研工作,形成“深”(功底深)、“宽”(视野宽)、“新”(理念新)、“实”(研究实)的教学研究风格;提出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知识、文章阅读要注重语言与文章两大因素和生活作文等主张,总结出阅读教学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而设计的四种有效模式,创新写作教学目标及训练序列。出版专著4本、独立编著13本、参与编著8本,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2本专著在江苏省获一、二等奖,3篇教材分析文章被全国通编教材和课程改革后的江苏省编教材选为教学参考资料,多篇论文在全国和江苏省获奖;领衔主持的写作教学研究课题获苏州市教科院首届教研课题评比一等奖。

凌龙华(1966—)吴江人。中师毕业,自考大专,函授本科,研究生课程班结业。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2005年)。吴江市高级中学副校长。先后任教于黎里二中、盛泽中学、黎里中学、吴江市高级中学。先后被评为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学术带头人、苏州市名教师。曾被聘为江苏省教科院基教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轩窗随笔》《静对轩窗》,教育文集《教育,教育》列入“文汇教育家”书系。在《美文》《中国青年》《新民晚报》等省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100余篇,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教师博览》等专业报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近200篇。论文曾获省“新世纪园丁杯”一等奖,多篇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多个省、市级课题研究。参编及主编《中国教育缺什么》《教育:关注生命》等多部教育类书籍。

李新(1970—)梅堰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2005年)。吴江市实验小学副校长,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编委。1988年,毕业于江苏省吴江师范学校。从教以来,潜心研究教学,形成“朴素课堂·实在教学”“抓双思(数学思维、数学思想)促双能(问题解决能力、数学实践能力)”等教学风格。先后在《江苏教育》等杂志上发表《在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发展学生数感的策略》《凸显和谐、主动、开放,提高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有效性》《例谈小学生基本数学思想的获得》等80多篇论文。辅导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有30多人次获得省、全国级一、二等奖,5项省或全国团体一等奖。先后获“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007年)、“苏州市名教师”(2005年)、“苏州市十杰教师”(2003年)等称号。

杨勇诚(1964—)平望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物理特级教师(2008年)。1985年,在平望乡中学参加教育工作,先后任教导处副主任、总务处副主任、教务处副主任、教科室主任。1996年,任梅堰中学副校长,1999年,任校长。2007年,任盛泽第二中学校长。教学实践中,将“项目学习”引入到初中物理教学之中。在课堂内外,为学生创设宽松而适当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中学物理学科带头人、苏州市教育科研带头人、苏州市劳模。

唐琴(1968—)女,松陵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历史特级教师(2008年)。吴江市高级中学副校长。1991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历史教育学专业。从教高中历史17年以来,任13届高三教学。获江苏省、苏州市评优课、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比赛一等奖。2000年起,研究“探究-建构”型高中历史教学,形成“真、厚、活”的教学风格和“合作中探究、归纳中建构、亲历中感悟”的教学特色,其教学思想录入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多次参加省考试院组织的《考试说明》修订工作及省厅组织的送教送培活动。在《教学月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高中历史“探究—建构”型教学变式的实践》等30多篇。先后获“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姚敬华(1971—)青云人。本科学历,硕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政治特级教师(2008年),江苏省震泽中学副校长。1991年,毕业于苏州教育学院。从教以来,坚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认知规律,以变革学习方式为主线,构建教师导学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三维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趣化、活化、实化、内化“四化一体”的教学风格。在中学政治教材教法、课程建设、教学艺术等方面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在《中小学德育》《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教育探索》等学术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30多篇,主持过5项省级课题的研究。先后获“全国优秀教师”(2007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2007年)、“苏州市十杰教师”(2006年)等称号。

管建刚(1972—)屯村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吴江市实验小学副校长、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2008年),全国“十大推动读书人物”。1988年,毕业于江苏省吴江师范学校。从教以来,潜心研究小学作文教学,提出“文心技巧”重于“文字技巧”“敏感力”重于“观察力”“写作意志”重于“写作兴趣”“作后讲评”重于“作前指导”等观点,构建以“讲评”为核心的“后作文教学”体系。先后在《人民教育》《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教育报》等发表教育文章200多篇。著有《魔法作文营》《不做教书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等。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