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1 15:39:19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4263
第一节 文件选录
一、吴江市实施教育现代化规划
1996年6月5日,吴江市人民政府制定《吴江市实施教育现代化规划(1995~2000年)》,现辑录如下:
吴江市实施教育现代化规划(1995~2000年)
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描绘的蓝图,根据省敎委《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吴江市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发展规划》,为更好适应我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需要,特制订我市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规划。
一、总体目标
高标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基础教育的现代化。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学前教育普及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0%以上。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总态势,积极推行城乡教育一体化。根据产业结构变化对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适度发展地方高等教育。全市新成长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8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为5%,18岁至21岁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达20%。各种人才数量、质量基本满足吴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到本世纪末使我市教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水平,基本建成能主动适应我市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具有吴江特色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区域教育体系。
二、基本任务
从现在起到2000年,全市上下要咬住目标,突出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1.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工程(“11.8普及工程”)
努力构建一个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完整协调、经科教紧密结合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实现新成长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8年的目标。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高标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市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毕业率保证在98%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全市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建成门类齐全,结构层次合理的成人教育体系,成人高、中等学历教育年招生数达700人以上,年岗位培训量达10万人次以上,全市高、中、初级技术工人比例达到10∶60∶30。建立规范的继续教育制度,以推进各种职业资格、技术等级、专业证书、岗位证书培训,推行公民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企业职工全部达到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管理人员均达到高中以上,其中50%达到大中专以上学历,厂级领导50%以上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全市45周岁以下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都达到初级以上水平。以吴江师范、电大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主发展地方高等教育。
2.积极推进办学条件现代化工程
办学条件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各类学校基本建设和教育设施各项要求﹙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占有校舍面积、绿化面积、体育场、图书馆(室)、实验室等)均达到省定标准的上限。每个镇建成现代化的四个中心(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中学、成人教育中心校),农村联办初中全部撤并,农村完全小学布点每个镇减少至4~6所。学校布局合理,环境整洁优美。有自然和理化生实验室、劳技教室以及微机室、语音室等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各种专用教室及设备。全市城镇中学普及计箅机教育,高中毕业生达到初级合格水平。全市有三分之一的学校建成体育馆或健身房、舞蹈房、科艺馆,有条件的学校建有游泳池。职业技术学校还要具备满足教学需要又适应专业(工种)特点的各类设施,有现代化先进设备的各种专用教室、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成人教育中心校也应按需要建成电化教室、微机室或语音室、实验室或操作室,有供教学用的实习工厂、场圃。全市中学、中心小学、成教中心校、职业中学均实现四机进教室(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收录机),窗口示范学校做到微机联网,实现现代化的多媒体教育。建立市教育电视台。
3.全面实施示范学校建设工程
加强重点高中建设,提高规模效益。震泽高中建成国家级重点中学,吴江中学、盛泽中学建成省级重点中学。吴江新区完中成规模40班以上的现代化一流完全中学。现有10所镇管完中半数以上都要发展成为四轨以上初具现代化的高中。加快规范化职业学校的建设,建成1所占地100亩,校舍2.5万平方米,在校生2000人的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市丝绸职工中专建成省成人职工中专示范学校,吴江师范发展成培养五年制专科生的师范学校,建好1所技工学校。加快成人教育社会化进程,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全部达到省标,创建5所省级重点成教中心校,1所国家级成教中心校。建成达到省标的市教师进修学校。
4.教师队伍建设现代化工程(“121”骨干培养工程)
以现代化教育观念武装教师思想,加快建设一支能适应现代化教育需要、人员精干、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5%、90%、75%;45周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全部达到合格学历标准,成人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90%。小学教师大专、初中教师本科(含双专科)学历分别达到40%、30%,35周岁以下小学和中学教师全部达到大专和本科学历;高中教师中有一定数量的硕士或学者专家型人才。中学高级教师占中学教师总数的15%。45周岁以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达到省定标准,微机、外语初级双合格。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著名校长,造就一批中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全市特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5%,达10名左右;大市以上学科带头人20名以上、骨干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的20%,达1000名左右(“121”工程)。
5.素质教育优良化工程
实施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21世纪吴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要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办学方向,不断加强改进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生动、扎实、有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社区教育,形成社会、家庭、学校相互沟通的德育网络。要继续走以教科为龙头,带动中小学素质教育之路,要把素质教育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下去,深人到学科领域。中小学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校办学层次。要采取扎实有效措施,认真做好中小学转变差生工作,最大限度地培养好每个学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艺术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个性特长,要使吴江基础教育进人良性发展轨道,在教科领先、素质教育优良化、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三、主要措施
1.切实加强对教育现代化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实施教育现代化作为贯彻实施《纲要》和《教育法》、《教师法》,落实“科教兴市(镇)”的大事来抓,作为我市经济发展五大战略的首位战略来抓。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亲自负责,切实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要把实施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标,列人政府实事,列入考核干部政绩和评选文明单位、五杯竞赛的主要指标。各镇要确定专人,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分步落实。教育局要具体组织,加强指导,积极推进。
2.统一规划,分步推进,以点到面,逐步到位,保证教育现代化的各项工程全面实施
第一步,1995~1996年,大面启动,试点先行。七都镇、青云镇和桃源镇基本建成教育现代化示范镇,并在其他镇建设6所基本达到现代化标准的学校(震泽中学、吴江中学、市职教中心、实小、二实小、梅堰中心小学、其他学校全面启动,建成有12台微机的微机室,全部教室设置投影仪;中心小学部分开设外语课,30%开设微机课外兴趣活动。
第二步,1997~2000年,全面推进,基本实现。在继续建设现代化学校的基础上,每年建设一批达到教育现代化标准的镇。到2000年,全部的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具体时间安排(略)。
3.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落实现有的筹措教育经费的各项政策,积极开辟新的筹资渠道,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确定的“四增长一优先”政策,切实保证各级政府拨款有较多的增长。认真执行上级规定,确保征足用好教育费附加。完善健全人民教育发展基金。大力发展校办企业。继续大力鼓励社会和个人捐资助学,集资办学。
4.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普职成渗透和经科教的紧密结合。
建立规范的继续教育制度,改革完善教育体制,调整教育结构,建立新的教育运行机制,完善“政府统筹,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社会参与”的体制。加快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化进程。改革和完善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扩大教育的对外开放,推进与国际教育的交流,有步骤地建设好一批对外交流“窗口”学校。
5.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贯彻实施《教师法》,切实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深化内部改革,引进竞争机制,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改革师范招生,优化师资生源。通过人才市场和严格考核,开拓师资引进渠道,不断补充紧缺师资。在校长全面实行持证上岗的基础上,切实提高校长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努力培养出一批市、省和国内知名的校长。建立骨干教师和名教师培养激励机制,每两年评选校级领导“双十佳”、中层干部“双十佳”和“百名上好课教师”。扎扎实实抓好青年教师业务考核制度,坚持目标管理;加强青年教师基本功练兵和岗位培训,在提高学历层次的同时,开展微机教育,外语达标。通过多渠道使职业教育的专业师资达到任职资格。逐步形成一支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人员精干、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6.建立教育现代化评估标准和验收办法、激励机制。根据上级关于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总体要求和各类分项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订实施教育现代化的评估标准和验收方法,并由市政府组织专门力量进行评估验收,纳人党政领导的政绩考核。
二、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在中小学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
1997年8月20日,吴江市教育委员会制定《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在中小学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现辑录如下:
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在中小学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
一、必须坚定不移地区域推进我市素质教育
中小学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目的的国民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揭示了基础教育的性质,规定了基础教育的任务。实施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紧迫任务,是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决策。
自1990年以来,我市在省教委〔90〕45号文件精神的指导下,高举素质教育的旗帜,从小学教育开始,积极坚定地使我市中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到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目的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全市基本形成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共识;以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环境课程为主线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已基本建立;教育科研得到了重视和加强,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一批先进学校涌现,为我市深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不同的模式。我市素质教育的发展得到省、国家教委的充分肯定。1996年我市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级素质教育实验区。
素质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小学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应该看到,目前我市有的学校中仍有着一定的应试教育影响,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与国家教委对素质教育实验区的要求仍有着一定的差距,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有待于进一步建设和加强,区域性素质教育亟待深化。
1994年起,我市积极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两年多来,通过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措施,我市教育现代化工程进展顺利。继去年桃源镇通过苏州市第一批教育现代化示范乡镇验收后,今年将有十二个镇通过教育现代化镇的验收,这为我市在教育现代化的旗帜下进一步区域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市各中小学,必须面向二十一世纪,抓住机遇,统一认识,加大力度,高举教育现代化大旗,牢牢把握素质教育这一主旋律,增强素质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真心实意地进一步区域推进我市素质教育,把一个素质教育化的基础教育带入新的世纪。
二、进一步明确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1.今后一阶段,我市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针,髙举教育现代化的旗帜,认真执行教育法规,坚持依法治教,全面自觉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充分调动各镇和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探索我市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不同模式;提高课程计划的实施水平,努力建设新的教学体系;改革评价升学制度,逐步建立我市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制约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要使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我市每一所学校得到落实,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要切实采取措施,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2.必须进一步统一和提高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实施素质教育,是对我国基础教育性质和任务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是对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即人的现代化这一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操作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办学方向和指导方针问题,不仅仅是纠正应试教育的基本对策,更重要的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突破性发展,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大决策。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而不是机械被动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施问题,要从具体的事情做起,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切实解决一些突出问题,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尊重和确立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着眼于学生的内化,关心、指导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3.我市整体推进素质教育,要从基础抓起,从具体要求抓起,即抓落实、抓到位。各镇和学校必须认真严肃地执行省教委提出的十条基本要求:
(1)小学和初中实行免试就近入学;
(2)加快完全中学的高中、初中分离,重点高中率先完成;
(3)义务教育阶段不办重点校,学校不分重点班、快慢班;
(4)严格执行课程(教学)计划,开齐课程,上足课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5)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时间,小学不超过6小时,中学不超过7小时,星期天、节假日不集体补课(按国家规定,初三、高三利用星期六半天补课,坚持学生自愿参加);
(6)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小学一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二、三年级每天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初中每天不超过1个半小时,髙中不超过2小时;
(7)尊重、爱护和信任学生,严禁侮辱、歧视学生,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得要学生罚做罚抄,也不得要家长批改;
(8)小学毕业考试在教育部门指导下,城区由小学命题,农村由乡镇或中心小学命题;中小学每学期考试一般只进行期中、期末两次,此外不能进行各种形式的统考统测;
(9)自1997~1998学年度起,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和有条件的初中,以及素质教育实验区的中小学逐步实行等级记分;所有小学试行素质发展报告书;
(10)严格按国家和省教委规定,除统一订购教材以外,根据自愿原则订购教辅用书、学具等;杜绝乱编乱印乱征订。
三、必须强化措施,加强督查,全面落实省教委提出的素质教育基本要求
各中小学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根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省教委提出的素质教育基本要求,坚持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教育要求的基础性和教育方式的主体性,深化中小学教育改革。
1.所有中小学都要增强法规意识。要严格执行各项教育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建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秩序。校长要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把实施素质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全局位置,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组织和指导本校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的实施取得更大的进展。
2.课程(教学)计划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学校能不能认真、严格地执行课程(教学)计划,基本反映了这学校的教育思想是否端正、依法治校的观念强不强、常规管理水平高不高,是衡量这所学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的试金石。因此,各校要不执不扣地执行课程计划;要切实有效地加强对执行课程计划的管理,实行校长和任课教师的责任制,校长要管好课表,教师要用好课表。我委决定每学期对各校执行课程(教学〕计划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把有没有执行课程(教学)计划作为衡量学校和教师是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据。凡不能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学校,一律取消学校领导和学校集体评先评优资格,学校考评降等。对屡教不改的,要严肃查处,追究校长的责任。同时要对在严格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方面取得较好成绩的学校要给予奖励。
3.学科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要优化学科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坚持因材施教和精讲多练的原则,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用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正确地统领课堂教学,尊重和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各校要进一步抓好教学工作的“五认真”,严格要求教师专心致志地上好每一堂课,有效利用课堂中的每一分钟。要求所有的中小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端正。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开展说课、听课、评课等活动,但要反对和克服表演性的教学活动。通过经常性的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4.进一步强化活动课程。要按课程计划规定给活动课程应有的课时数,任何人不得占用活动课时间进行集体补习。活动课程要注重计划性、参与性、综合性和多样性,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活动课程规范化、科学化,提高质量和水平,形成各校的特色。我委决定,在检查课程计划的同时,要专项检查活动课程开设,发现学校不开设活动课程的(含课表上有,实际不开设),校长个人和学校集体不能评为先进;发现教师抢占活动课时间进行集体补课的,要责成学校给予批评教育,及时纠正。注重开发环境课程,校园建设重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重视校园生活制度和风纪建设,形成团结、友爱、催人奋进的良好风气。我委要继续坚持对各校的校园常规管理专项检查。
5.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的机制。要进一步明确考试的性质,充分把握其功能,使之成为一种教育行为,为教学服务,为教改服务,为提髙学生素质服务,反对和克服单纯用考试指挥教学的做法。要逐步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严格控制考试的次数。为了减缓分数对学生的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兴奋点转移到打好基础、培养兴趣爱好特长上来,根据省教委的要求,我市初中和小学从1997年下半年起开始试行等级记分制。
6.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爱生敬业”为重点,加强师德教育,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改善师生关系,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为重点,努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把教师基本功训练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结合起来,增厚文化底蕴,提高教育素养。
7.进一步强化督导评估机制。要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制定出执行省教委提出的素质教育十条基本要求的检查细则,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素质教育专项督导活动;在加强对小学素质教育督导的同时,要把着力点放在初中教育上,使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在我市初中真正得到落实,使我市初中的素质教育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8.在区域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继续进一步坚持以教科为先导,增强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意识,重视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普及,从实际出发,开展以教师为主体的群众性教育科研,加强教科与教研的协同作战,着力研究课堂教学的优化,形成“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的氛围,积极探索我市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四、必须加大政府参与的力度,创设有利于我市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
区域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强化政府行为,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1.各镇领导要把区域推进我市素质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全力支持教育领域这场意义深刻的改革,切实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和指导、协调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为素质教育在我市的区域推进保驾护航。
2.各镇领导要进一步落实基础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切实把握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推进一起纳入本镇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规划之中,高举教育现代化大旗,努力整体推进本镇素质教育。各镇要坚决执行省教委提出的素质教育基本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给初中下达升学率指标,不得按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给小学、初中及教师排队、奖惩。
3.教育现代化工程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各镇一定要咬住目标,加大投入,脚踏实地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确保各镇教育现代化目标任务的如期完成,努力实现办学条件的基本现代化,为我市区域推进素质教育奠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4.要从本镇实际出发,加快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办学的规模效益,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为学生提供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大体相当的教育。
5.各镇要改善和优化社会环境,组织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形成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加强对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健康地发展。
三、转发市教委等部门《关于改革和发展全市幼儿教育的意见》的通知
2000年5月12日,吴江市人民政府发出《转发市教委等部门〈关于改革和发展全市幼儿教育的意见〉的通知》,转发市教委、妇联制定《关于改革和发展全市幼儿教育的意见》,现辑录如下:
各镇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将市教委、妇联《关于改革和发展全市幼儿教育的意见》转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主题词:教育改革意见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委办局,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检察院,市人武部,市各人民团体
关于改革和发展我市幼儿教育的意见
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发展我市幼儿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幼儿园管理条件》、《幼儿园工作规程》、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结合吴江实际,对我市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
1.“十五”期间,全市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满足家长送子女人园的要求,积极推进幼儿教育现代化。2000年,全市一类幼儿园达中心幼儿园的70%,6所幼儿园达苏州市现代化示范幼儿园标准,近年内,全市所有中心幼儿园都要达到一类幼儿园标准。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办好每年幼儿园(班),全面提高保教质量,幼儿教育的数量和质量能满足我市社会发展及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发展幼儿教育的分类要求和具体目标:
——市区和各镇中心幼儿园,要继续实施幼儿教育现代化工程,100%的中心幼儿园基本实现现代化,2010年,全面实施幼儿教育现代化。
——村级幼儿园(班),在巩固提高学前二年教育的基础上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基本满足家长送子女入园的要求。进行幼儿教育现代化试点,2010年,村级幼儿园(班)达到苏州市农村幼儿园(班)办学标准。
二、深化幼儿教育体制改革
1.幼儿教育既是教育事业,又是社会福利事业,要进一步完善幼儿教育体制改革,明确政府发展的幼教事业的责任。各镇政府要切实将幼儿教育纳人地方和社区发展规划,要动员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展幼事业,进一步完善在政府领导下,以社会力量为主创办幼儿园的格局。
要坚持依靠社会力量发展幼教事业的方针,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必须按国家和省的幼教法规积极创办或联合创办幼儿园,解决幼儿入园问题;要从本地实际出发,鼓励和支持与港、澳、台及海外侨胞按国家规定审批手续合作办园。
2.进一步完善幼教管理体制。幼儿教育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主管本行政辖区内的幼儿教育管理工作;计划、财政、卫生、劳动、人事、建设、妇联、工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继续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有关工作,推动幼教事业的发展。
村级幼儿班在吴江的比例较大,抓好村级幼儿班的教育管理,对提高全市幼教质量至关重要。各镇要加强辅导和管理,各地要考虑调整幼儿班的布局,对办班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经费不足的幼儿班要作出改造计划。各镇要进一步把农村幼儿班的人事、经费、教育管理理顺。各镇要办好中心幼儿园,发挥中心幼儿园的示范、辅导以及对村办班(园)的指导和管理作用,要调动村民委员会办幼儿园的积极性。
3.积极探索和推进幼儿园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逐步实行园长负责制,推行聘用制、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
三、加强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
1.认真贯彻落实《教师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而精干的幼教队伍。按教育法规规定的任职资格和编制标准配齐幼儿园教师。至2000年,85%左右的教师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60%以上的教师具有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程度,10%左右的教师具有幼师专科毕业程度;2010年,所有教师要具有幼儿师范毕业程度,其中30%左右的教师达到幼儿师范专科毕业及以上程度。
2.要从吴江农村幼教发展的需求出发,统筹规划,举办幼儿教育专业和中专班,办好幼师职业髙中班。
改革招生毕业生分配制度,鼓励优秀学生进入各类幼儿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回原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鼓励男生报考幼儿师范。幼师班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培养目标,深化课程改革,拓宽学生知识面,进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强化实践环节,培养科研意识和能力。
3.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工作,拓宽幼儿教师在职进修渠道,继续开展幼师中专函授和学前教育的大专自学考试。
严格执行《教师资格条例》,实行幼儿园园长资格证书制度和幼儿教师资格证制度,教委要组织好培训,普遍开展基本功训练,做好培训、考核、发证工作。发现和培养幼教新秀,实施“名园长”、“名教师”工程,培养一大批幼儿教育的骨干教师,努力造就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幼儿教育实践经验的专家。
4.努力提髙幼儿园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各地、各单位要切实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工会的作用,建立健全政治学习制度,开展生动活泼、切实有效的学习活动,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每位教师要做到热爱幼儿,信任幼儿,关心幼儿,尊重家长,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发扬敬业、奉献精神,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5.切实提高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政府和幼儿园主办单位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教师待遇的政策规定,逐步增加幼儿教师的收入。公办幼儿园要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有关工资福利政策,村级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实行镇统筹,企业办的幼儿园,其教师的工资待遇,应根据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内部分配制度进行分配,并逐步提高。
幼儿园的主办单位,对幼儿教职工住房的建设、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医疗机构应对当地幼儿园教职工的医疗提供方便,建立和完善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稳定教师队伍,定期对作出显著成绩的幼儿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在教师晋升、评先工作中,充分考虑幼儿园教师的名额。
四、确保幼儿教育经费投入
1.坚持多渠道筹措幼儿教育经费。幼儿园经费由主办单位负责筹措,各级财政应根据财力安排一定数量的幼儿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示范性实验幼儿园和现代化幼儿园建设的补助,用于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检查、评估、表彰奖励以及改造薄弱幼儿园等,推动幼教事业的发展。各地开征的地方附加费也应安排一定份额用于幼儿园的开办,添置大型设备,房屋修缮,教师退养保险等补助。
2.实行按类分级收费,并确定按物价上涨指数提高收费标准的办法,经物价、财政部门批准后执行。
省示范实验幼儿园和苏州市基本现代化幼儿园按照省、市有关文件,收费标准经批准可适当提高。
3.幼儿园在不影响正常保教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开展社会服务,举办园办产业。其利润及社会服务等收入,必须按规定的比例用于发展幼教事业。
五、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保教质量
1.各类幼儿园要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以保教工作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保教质量,保证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他们进入小学学习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2.认真总结实施《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经验,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尊重幼儿,信任幼儿,遵循幼儿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优化教育过程,促进幼儿生动活泼地发展。
3.加强幼儿园的常规管理,规范幼儿园的各项制度,严格工作纪律,优化育人环境,认真执行教学计划,建立正常稳定的保教工作秩序,严格控制竞赛、评奖活动。幼儿园不得以盈利为目的举办各种早期定向培养班,不得进行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活动。
要规范幼儿园的用书,征订使用经国家教委和省教委审定、编写或推荐的幼儿园教学用书。
各幼儿园要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定出切合实际的研究专题。要着眼于幼儿智力的早期开发,在市教科室的指导下,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活动效果的方法。要鼓励教师写好教育教学总结,多写教学心得和教改文章,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研究的水平。
六、加强幼儿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1.今天的幼儿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振兴民族的希望。各级政府要重视幼儿教育,把发展幼儿教育当作未来工程、希望工程,成为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要层层建立和落实幼儿教育工程目标责任制,将办好幼教事业列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内容。
2.要制定幼教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目标,落实措施。城市规划部门要将幼儿园建设纳入城市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并按照国家颁发的标准,安排落实幼儿园的用地。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的幼儿园,根据需要可安排给社会有关方面办,不得挪作他用或改变用途,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园舍及设施的所有权归投资者所有。
在幼儿园已基本满足幼儿入园的地区,不应再举办学前班,已举办的学前班要根据布局规划,逐步调整,同时要进一步端正办班指导思想,克服“小学化”的倾向。
积极探索小学附设幼儿园的改革发展路子,中心幼儿园应有一定自主权,并逐步过渡到幼儿园单独建帐,保证有一定经费用于幼儿园设施的进一步改善。教育部门在对小学进行评估验收时,必须一并验收其附属幼儿园。
农村村办幼儿园要合理规划,调整布局,逐步向成型园发展。
3.新建或扩建幼儿园(包括公民个人办园),减免城市市政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费。要切实减轻幼儿园负担,不得向幼儿园摊派任何经费。各级政府规定的社会性收费,视情况对幼儿园实行减免。
4.加强社区教育的扶持与管理。各级政府在规范和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时,应将幼儿教育明确纳入,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要根据1993年民政部、国家计委等十四个部委《关于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的有关规定,根据需要和可能,社区可举办各种形式的正规和非正规的幼儿教育机构,建立一定数量的儿童图书馆、儿童运动及游戏场所,免费对幼儿开放。教育、卫生、计划、民政、妇联等部门应相互配合,积极进行教育的试点工作,探索经验,逐步推广。
5.重视教育行政部门幼儿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行政管理干部、教科研人员的配备。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作用,协调有关部门和团体,加强对各类幼儿园的管理。要对城乡幼教事业的发展情况调查研究,发现典型,推广先进;要定期培训幼教干部和教科研人员,提高其政策和业务水平,要制定个人办园、中外合作办园等多渠道办园的管理办法,实行规范管理,充分调动各地、各方的积极性,把幼儿教育事业办得更好。
四、印发《关于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管理的意见》的通知
2001年5月28日,吴江市人民政府发出《印发〈关于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管理的意见〉的通知》,制定《关于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管理的意见》,现辑录如下:
各镇人民政府,市各有关部门:
为切实加强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点的管理,经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将《关于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管理的意见》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主题词:教育管理意见通知
抄送: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存档。
关于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管理的意见
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外来人员急剧上升,随之而来的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据第五次人口普查镜料表明,流入我市的外来人口达16万人,其中学龄儿童(6~14周岁)约6000人,除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点(目前在我市盛泽、松陵、平望、黎里等地共有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点13个,其中盛泽7个、松陵3个、平望2个、黎里1个)已吸纳的2209名和借读在公办学校的956名学生外,估计未能入学的流动儿童少年还有2000多人,流动儿童少年的就学形势不容乐观。对此,各地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正视和重视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予以妥善解决。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流动儿童少年的就学问题
我市地处苏南,经济发展较快,是外来人员流入较集中的地区之一。外来人员的大量流入,对促进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方便我市城乡居民生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流人我市的16万外来人员,已成为我市发展经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并日益进入到我市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他们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市两个文明建设。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流动儿童少年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随着今后户籍制度的改革,目前随父母暂住在我市的流动儿童少年中的很大一部分,将有可能成为我市的常住居民,他们能否受到良好教育,关系到我市未来人口的质量。因此,解决好流动儿童少年的就学问题,让孩子们享受到义务教育的权利,这对于贯彻国家教育法律法规、解决外来人员的后顾之忧、稳定社会秩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98年3月原国家教委和公安部发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其第四条就明确规定流入地人民政府要积极为流动儿童少年创造条件,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具体承担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1999年以来省市有关领导对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多次批示,要求流入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主动关心,尽早解决,不要耽误孩子的上学。2000年11月20日苏州市教委、苏州市公安局联合在原吴县市召开了“苏州市流动儿童少年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各地认真学习贯彻《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和省、市领导的批示精神,切实解决好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各地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从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外来人员管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把此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主动调查研究,妥善解决流动儿童少年的就学问题。
二、调查研究,缜密分析,对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作出妥善安排
外来人员在我市各镇的分布,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情况不尽相同。为此各人民政府首先需组织有关部门对镇内外来人员的情况作一专门的调查,摸清外来人员及其子女的流入状况,当地公办学校已吸纳流动儿童少年的情况,以及流入社会无法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情况,建立起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登记制度,然后据此情况再作出安置方案,做到心中有底,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解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儿年都能上学读书。
解决流动儿童少年的就学问题,首先应立足于公办学校就地吸纳。要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和《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等有关政策法规,深入领会最近一段时间内省市有关领导对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的重要批示精神,积极挖掘教育资源,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吸纳流动儿童少年入学。要象对待本地儿童少年一样对待流动儿童少年,不得歧视。借读学生收费要严格执行省有关规定,对特别困难的要给予减免。有条件的公办学校可利用挤出的教育资源,举办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附属教学点(班),其收费标准执行国务院《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一般流动儿童少年人数相对较少的镇,应主要以这样的方式来解决。
当地公办学校容量有限、吸纳确有困难的镇,则应积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点,并尽可能在租用房屋、聘用教师等方面帮助其作好协调工作,在改善办学条件、添置设施等方面给予一定扶持。举办流动儿童儿年教育点要有整体规划,努力做到布局合理,运行有序。
三、依法管理,分类指导,努力把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点引向规范
对现已存在的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点要进行必要的整顿。为便于整顿工作的具体操作,市教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了《吴江市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点设置基本要求》(详见附件)。该件在生均建筑面积、占在面积、活动器械器材等方面原则上以普九标准(或略低于普九标准)为底线,在房屋安全性、教师学历等方面又作了必要的强调,同时对于办学经费的保障问题作了相应的管理规定。具体实施中要正确处理好依法管理与热情扶持的关系,确立整顿与支持两手抓的方针,因地因校制宜地做好分类指导,努力把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引向规范。
1.对所在镇规划中认为确有必要存在的且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基本符合《吴江市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点设置基本要求》,教学管理正常,无不安全因素的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点,可按《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给予办理申请领取《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的手续,允许办学。
2.对规划中认为有必要存在但目前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尚不符合《吴江市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点设置基本要求》的教育点,要明确下达限期改进意见,到期达到要求的,可以办理申报手续,达不到要求的则要责成解散。
3.对一些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严重不符合要求的教育点,应在妥善分流在校学生的基础上予以解散。
四、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管理合力,规范办学市场
流动儿童少年的就学涉及到各个方面,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育、公安、交通、物价、劳动、司法等部门和各镇政府要密切联系,齐抓共管,形成管理合力,充分发挥各自的管理职能,努力抓好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管理工作。
1.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管理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对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点和公办学校附属教学班(组)进行审批,对举办者及聘用教师进行资格审查,对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点和公办学校附屑教学班(组)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维护流动儿童少年的正当权益,在奖励、评优、申请加人少年队、共青团、参加校内外活动等方面不歧视流动儿童少年。
2.公安部门协助查询确认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点举办者的身份。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点举办者及其教职工应履行外来人员登记手续,办理“暂住证”。
3.交通、交警部门要加强对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点运营车辆(自备车辆〉的监管力度,确保车辆安全。车辆年审、驾驶员资质认可、安全教育等要与本市接轨,对不符合要求的车辆要坚决制止其上路行驶,对符合条件的车辆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为其提供便利。
4.卫生监督部门要做好对流动儿童儿年教育点饮食卫生的监督工作。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点的食堂设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工作人员应办理《健康证》。
5.物价部门负责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收费管理。借读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少年,借读费标准按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联合颁发的《义务教育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执行。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学校和公办学校附属教学班(组)收费项目和标准按国务院《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有关规定执行。
6.劳动部门要对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点用工进行依法监督,保障所聘教师和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
7.法制部门要与各部门密切配合,对各部门的管理提供法制保障,确保各部门依法行政。
附件:
吴江市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点设置基本要求(小学)
为加强我市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点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其办学行为,保证其办学质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我市的实际情况,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特制定《吴江市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点设置基本要求》,具体如下:
一、设置资格要求
申请举办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点(以下称简易学校)的单位应具有法人资格,申请举办简易学校的个人应当是非国家现职人员,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外省市的须有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的户籍证明和吴江市外来人员暂住证。
举办者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高收费、乱收费。
二、校舍及设施要求
1.简易学校的校舍可由举办单位或个人投资建造或租赁坚固、适用的房屋。租赁房屋必须符合吴江市政府规划要求(即在五年内不被拆除),不是危房,符合教学和消防要求。租赁期应在三年以上。
2.简易学校必须单门独院,至少能容纳100名学生,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应在2.5平方米以上。有与学生规模相适应的活动场地和活动设施。
3.教室坚固,门窗完好,采光和通风合乎要求。
4.有符合规格的课桌凳,有办公桌椅,有校牌、旗杆、班牌,学校名称应统一为“吴江市流动儿童少年友谊学校(XX教育点)。
5.食堂清洁卫生,有防蝇防鼠和洗涤、消毒设施,食堂工作人员必须要接受卫生知识培训,持有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证》。
6.应有基本满足体育教学和活动的场地,有一定的活动器具,如球类、棋类、跳绳、毽子等。
7.有水冲式男女厕所,其蹲位能基本满足学生使用需求。
8.学校应添置与完善教学设备设施,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电化教育。
三、师资要求
1.学校负责人应由懂教育、身体健康并且有教师资格的人员担任。达不到上述要求的申办者应聘用熟悉教育教学业务、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担任学校校长。
2.所聘教师中持有教师资格证书或中等以上师范毕业生的比例应在50%以上,其余教师也应持有中等以上学校毕业文凭,师生配比要能满足教学需要。
四、其他
1.举办者要有必备的办学经费,应提供经济担保。无法提供经济担保的教育点,学期初收取的学费代办费应由镇教管会以恰当的方式监管;
2.学校应设立教务处,有专人负责教学管理;
3.有一套教育、教学、后勤等方面管理的规章制度,要建立好相应的管理帐册;
4.要积极配合提供有关部门要求提供的办学、资质等方面的材料。
5.凡具备上述条件的可向吴江市教育局申请举办简易学校,经教育局组织有关人员评估,符合条件的予以颁发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
6.本要求仅适用于在吴江市内举办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点,解释权属吴江市教育局。如有与相关法律法规不相一致的,以法律法规为准。
五、关于加强学校特色建设的意见
2002年5月11日,吴江市教育局制定《关于加强学校特色建设的意见》,现辑录如下:
关于加强学校特色建设的意见
各中小学、师范、职中、二职中、进修校:
早在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明确指出,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苏发〔2000〕7号)和《苏州市教育事业“十五”计划》(苏府办〔2001〕72号)中也指出:“中小学要发展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逐步形成‘一校一特色’、‘校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格局。”根据以上文件精神,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市素质教育,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现对我市中小学学校特色建设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学校特色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1.加强学校特色建设是促进素质教育深人的必然要求,它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突破口。
2.加强学校特色建设是学校办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体现,也是建设高质量、高效益义务教育的重要体现。
3.加强学校特色建设是学校现代化内涵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强化学校管理、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提髙学校办学效益,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
4.加强学校特色建设能进一步激励我市中小学在素质教育中,努力追求自身的特色,形成争创特色学校,努力提高办学水平的浓厚气氛。
二、加强学校特色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和江泽民主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提高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水平、构建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实施体系为主线,以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生动活泼发展,开发每一个学生潜能为目的,坚持实事求是,从本校实际出发,夯实基础,发挥优势,开拓创新,坚持数年,形成办学特色,发展成特色学校,从而使我市素质教育有突破性的发展。
三、学校特色建设的内涵
学校特色从总体上说,它表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对学校特色建设内涵必须把握以下方面:
1.学校特色建设应该将目的定位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特长显著提高上。
2.学校特色建设必须在素质教育某一方面形成独特的运行机制,取得显著成果,形成强项。
3.学校特色建设体现普及基础的提高,既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又有特长学生的大量涌现。
4.学校特色建设是以特促全,以特促优,整体优化,提升水平,形成优质教育。
四、学校特色建设的评估要求
1.学校领导形成独到素质教育办学理念。(1)办学理念有理论依据,有个性特点,做到方向明、理念新、思路清;(2)坚决执行素质教育十条规定,教育教学行为既规范又有创新;(3)办学理念和实绩有系统总结(文字或音像资料),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肯定和传播。
2.学校特色建设的设计科学合理。(1)学校特色建设既有学校教改深入发展和教师特长的内部条件,又有社区对学校特色建设支持与参与的外部条件;(2)学校特色建设既有长远目标,又有阶段目标及实施措施;(3)教师对学校特色建设的目标和措施广泛认同和接纳,并积极实施和操作。
3.学校充分重视和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特色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2)形成有一定特长的教师群体;广泛参与,为实现学校特色目标团结奋进。
4.形成学校特色建设的动作机制。(1)学校有领导分管学校特色建设工作;(2)学校特色建设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有具体落实措施;(3)形成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和特色活动组织。
5.形成学校特色的环境氛围。(1)围绕学校特色整体设计建设学校的物质环境,发挥其陶冶作用;(2)校园文化建设充分体现学校特色;(3)形成学校特色的制度环境和心理环境。
6.用教育科研指导学校特色建设。(1)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特色建设按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2)建立科研课题,发挥教育科研在特色建设中的先导作用;(3)通过研究,集中力量突破特色建设中的难点;(4)认真总结学校特色建设经验体会。
7.学校特色建设的成果显著。(1)学校常规管理上档次,并形成了独特校风,给外来者以深刻的印象;(2)学校素质教育上水平,绝大多数学生开始形成体现学校办学思想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和相应的能力、技能;(3)特长生脱颖而出;(4)特色项目明显优于其它学校。
8.家长社会对学校特色建设的认定。(1)家长对学校特色建设的评价;(2)社会对学校特色建设的认定;(3)主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表彰;(4)学校的知名度,包括报刊等媒体对学校的宣传。
五、具体要求和做法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各校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学校特色建设的认识,切实把学校特色建作为提高办学水平,推进素质教育深化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各校领导一定要把此项工作抓紧抓好,坚决克服划一化的办学模式,下决心、花力气去创建学校特色。
2.分析现状,分类推进。目前我市中小学特色建设存在这三种状况:第一种状况是学校对特色建设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仍然因循守旧,采用划一的办学模式,第二种状况是学校特色建设虽然已开始启动,但处于过渡阶段,成果不明显,特色还未形成;第三种状况是学校特色建设已坚持数年,现进入成熟阶段,特色已逐渐形成。对于第一种状况的学校,一定要反复酝酿,充分研究,挖掘学校的优势所在,选定选准特色建设的项目,使学校素质教育纳入特色化的轨道。对于第二种状况的学校,一定要咬住目标,强化措施,突破重点,不断推进,推出特色建设成果,提高学校特色建设水平。对于第三种状况的学校,要不断打破学校特色建设工作原有的平衡,不断建立新的平衡,努力实现期望办学目标和实际办学水平的统一,使学校特色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再上新的台阶,充分发挥其对我市学校特色建设实践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3.构建目标,真抓实干。学校特色建设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向既定的特色目标,长期努力,不断前进,提升办学层次的过程。学校特色的形成,需要办学主体克服来自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困难,需要克服内外各种习惯思想的影响,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艰苦努力、执著追求。为此,各校领导要选准目标,抓住不放,真抓实干,一抓到底,切实做到年年有思路,年年有措施,年年有成果,年年有发展。在学校特色建设中,一定要防止急功近利,将创建过程速成化;防止以偏概全,将创建特色简单化;防止忽视常规,将特色建设低层化。
4.各校都要把创建学校特色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目标和主要工作,教育局每年对每所学校的特色建设进行考评,设立单项奖励。考核结果作为学校年度考评重要项目。要求各校在反复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学校特色建设的规划,于六月底前上报普教科,该规划作为考核各校特色建设的依据之一。
5.教研室、教科室人员要努力转变观念,深入实际,加强对学校特色建设的指导,主动把握我市学校特色建设的发展态势和走向,为各校特色建设的实践活动提供直接而有效的指导,帮助总结我市各校特色建设的经验,不断推出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学校特色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
六、吴江市构建社区教育体系实验工作方案
2002年6月5日,吴江市教育委员会制定《吴江市构建社区教育体系实验工作方案》,现辑录如下:
吴江市构建社区教育体系实验工作方案
吴江,作为一个经济相对发达、开放程度较高、城乡一体化趋势十分明显的区域,面临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新的挑战,教育的现代化已是一项十分迫切的现实任务。目前,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推进,学校的校舍装备焕然一新,人们对教育的功能与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育的社会化,终身化与个性化,正在成为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终身教育被作为教育现代化工程的重要内涵正受到日益重视、推进教育现代化,必然要推进终身教育的发展。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要造就一个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要的环境,通过对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组织,满足各类社会成员学习的需要。我们的实验是以社区教育的形式来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通过对各类学习化社区或单位的建立和运转获得经验和成果,这不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也是面向21世纪吴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开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实验工作,是推进教育现代化,面向21世纪的宏伟系统工程,是吴江教育发展新的生长点,省教委确定苏州市作为省终身教育实验区,这是对我们工作的鼓励和鞭策,我们要以积极的姿态,通过社区教育的途径努力搞好实验区的工作。下面结合吴江教育的实际,对实验工作提出如下方案:
一、实验的依据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总书记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这里,江总书记强调了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建立终身教育制度的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第十九条又提出“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开展社区教育试验工作,构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并明确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
国家教育部1999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推进建立学习化社区的试点,加快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步伐,尽快建立覆盖全国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构建终身教育结构。”
江苏省教委在《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研究的意见》中提出,为了积极稳步地推进全省终身教育的发展,尽快地搞好终身教育的实验和试点。
1999年,江苏省教委确定苏州市为终身教育实验区,苏州市政府在《苏州市终身教育实验工作方案》中提出:至2010年,全市6个区和6个县级市的城区中有85%的区域形成终身教育的体系框架;农村中有85%的乡镇形成中心幅射型的终身教育网络;行业中85%建成比较规范的行业性教育基地、60%的学习型企业。吴江作为一个各类教育都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理应为此作出贡献。
二、实验的基础
1.历史基础。吴江有1090年历史,物产丰富,文化发达,名人芸萃,文物古迹遍布全市,至今保持着不少的旧学遗址,吴江人历来崇尚教育、尊师重学,文化底蕴很深,这为吴江教育在新的世纪中再创辉煌打下了深厚基础。
2.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人民狠抓机遇,团结拼搏,求实创新,在原有传统丝绸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的产业,象电缆、电子资讯等产业,使经济始终在快速、健康的轨道上运行。1999年,全市GDP总值达178.52亿元,年增幅达8.4%,人均GDP已接近世界公认的人均3000美元这一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实现财政收入8亿多元,这为吴江教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社会基础。吴江近年来社会事业发展很快,特别是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过程中,吴江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团结一致,合力创建,终于在1997年4月获得通过,并在1999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文明城市。通过“塑造跨世纪吴江人形象”等活动,使社会风气、精神面貌不断改善,吴江的文明村镇建设和文明小区建设也在不断推进,文化、科技、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为社区教育打下了良好社会基础。
4.教育基础。近年来是吴江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92年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1995年启动了教育现代化工程,经过5年努力,于1999年9月在全省首家实现教育现代化乡镇创建一片红。吴江教育现代化工程启动早,定位高,发展快,成效好,市属一块,如市高级中学、市职中、进修校、鲈乡小学、鲈乡幼儿园等分别成为这一类学校的标志性工程。至1999年,初中升高中的比例已达90.2%,高中升大学比例达93.6%,幼儿园入园率达96.2%,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6.4%。
吴江教育改革力度大,吴江作为国家的素质教育实验县(市)和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市),在教育科研、中招改革、各项督导考核机制形成等方面都有明显成效,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从学校教育资源看,上有电大吴江分校、吴江师范学校和教师进修校、市职中、二职中,下至各中小学、各乡镇成教中心校,构成了吴江高教、普教、职教、成教和学前教育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从社会教育资源看,有清初天文学家王锡阐墓,近代名人柳亚子的故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多次考察的开弦弓村。同里小学内的国耻纪念碑,同里中学内的天放楼等。另外,还有规模较大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中心,加上三台一报、现代化信息网络等,这些都成为构建区域性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
三、实验的目标
1.总体目标。以服务吴江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学习需求为宗旨,以现有的中级各类学校为支撑,以提高社区公民的思想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创业能力、文化生活质量为目的,促进各块教育的沟通、协调和融洽,为社会各界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受教育者提供开放的、多样的、及时的教育机会。在此过程中,探索适合吴江特点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发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2.分目标。
(1)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市镇两级政府要成为构建社区教育体系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把职能拓展到社区中去,改革成人教育管理模式,在起步阶段,要强化社区(市、镇、村、街道等)对各类教育资源的职能,推动学校把自己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向社会开放,逐步形成学校内外互相衔接,以社区为中心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社区教育网络。
(2)形成社区教育的运行机制。形成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共参与的格局;形成集社会公益、市场运作于一体的运行机制;探索一种既要使其教育受惠面广而宽,又有利于社区内各类教育培训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运转机制、投入机制和服务机制。
(3)促进一批新的社区学习组织的形成。以已启动社区教育实验的黎里、梅堰、七都和松陵等四个乡镇为社区教育实验乡镇,以梅堰龙北村、七都亨通集团等村厂为典,发展一批新的学习组织和学习社区,拓通各类教育通向农村的道路,建立各类学习中心和支持服务体系,试办网上学校或开放式学校,形成完备的高教自考、注册视听、开放大专等学习制度的助学助考辅导体系。在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方面,形成自助式和互助式的学习型组织。
(4)形成新的教育结构。纵向就一个人的教育来说,从胎教、婴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大学教育和老年人教育,各层次教育配套发展。横向从各级各类教育来看,要推进普职成三教沟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作用。在农村各乡镇,要以成教中心校为依托,形成社区教育网络,使学校、家庭、社会相沟通,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三大教育资源形成新的组合。
四、实验的具体任务
1.建成以市电大、市职教中心和市成人教育中心校为龙头,以省重点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和局属职业学校(包括教师进修校)为骨干,以各镇成教中心校、党校、企业培训中心、人口学校、团校、妇女学校等为主体的社区敎育网络。
2.建成以电大吴江分校为依托的开放大学和吴江市网上学校,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互联网传输系统,依托吴江教育信息网站的功能,做好实时转播系统的硬件建设和网络课程、电脑学习系统等软件的开发。进行远程教育的试点,以电大、市成教中心校为依托筹建教育超市,参与者可依据不同要求,参与学习。
3.到2005年,有50%~60%左右的城区街道和乡镇建成区域性社区教育卖验示范区,建成一批(约10个)由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学校联办的社区教育合作实体。
4.在一些骨干成职教学校基础上发展一批社区学院(约5个,城区一个、乡镇每片一个),具体是:市电大、市职中及部分行业成人学校联合建成市级社区学院;市成校与松陵成校联合建成松陵片社区学院;黎里成校与芦墟成校联合建成黎里片社区学院;盛泽二职中与盛泽成校建成盛泽片社区学院;震泽成校、南麻成校、七都成校联合建成震泽片社区学院。
5.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各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政府发展思路、社会人群的教育需求,对继续教育的层次、专业、时间、经费等要求,加以数量分析,作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依据。
6.至2003年底前,完成黎里、梅堰、七都和松陵四个乡镇的社区教育实验,并以实验报告形式形成成果。其中黎里镇:以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为龙头,协调镇党校、妇女学校、人口学校、老年学校、市民学校、家长学校等各类教育资源,探索以镇为单位开展社区教育,组建社区教育中心,完善社区教育网络的经济和模式。梅堰镇:以龙北、双浜、联合村为基础,逐步扩大范围,探索农村以村为单位开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型村庄的模式;七都镇:以亨通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为重点,探索学习型企业的建设和运行路子。松陵镇:以城区鲈乡二区、三区为重点,探索以城区街道为基础开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型住宅小区(学习型家庭〉的经验。
五、实验顺利推进的措施
1.舆论先行。社区教育对各级领导、教育工作者和全体公民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为使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必须在全市上下象卫生创建、教育现代化创建、计划生育一样来造舆论、作宣传,使大家认识社区教育,接受社区教育这一新观念,把社区教育作为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来抓。因此,必须要利用各种会议,宣传媒体,利用各种机会来宣传,使社区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形成社区教育的良好外部环境。我们的做法是,在吴江教育信息网上开通“社区教育专栏”,在电视《教育时空》和《吴江报·敎育专刊》上专题宣传。
2.组织保证。要实施社区教育,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班子。社区教育体系是一个大教育体系,涉及各级各类部门、单位,甚至千家万户,有关的部、委、办、局都要参与进去。这中间必须有两套班子:一是由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挂帅,由组织、宣传、人事、工、青、妇、计生、科技、劳动、农业、多管、教育、民间协会等方面领导参与的领导班子;二是以市教委为依托组建实验操作的工作班子,具体负责实验的规划、安排、联络和各项内容的展幵。这二套班子是实施社区教育的保证。
3.行政推动。尽管国家、政府巳有实施终身教育的法律、法规出台,苏州市教委也已被确定为全国的社区教育实验区,有关社区教育的实验研究亦已启动,但新事物的诞生和老观念的改变,必须有一个过程,要通过宣传、教育、活动、考核、检查、督导来促进。其次,社区教育在人们接受的过程中,特别是还未形成市场,其发育还不完善,经费、人员、设施短缺,更有赖于政府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更需要行政手段强有力的推动,要将社区教育方案的实施情况纳入对各级政府工作的考核之中。
4.政策规范。通过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不但要为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受教育机会和学习氛围,还必须有一套符合市情、乡情、民情的管理、激励机制,有效地调动全体公民求知求技的积极性。要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在市政府的统筹协调下,尽快实施以职业培训为主导,以劳动管理为基础的劳动预备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市人才劳务市场,新生劳动力全部持证进场,凡技术工种,关键岗位,必须一律持证上岗,在种田大户和农业服务人员中全面推行绿色证书制度,再就业人员和初、高中毕业生一律要参加上岗前培训,并有得力措施;在职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要实行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凡职评、晋级及有关待遇都应与此挂钩,各条线的工作人员,也应有相应的上岗要求和进修规范,对全体市民,至少要有三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教育要求,以提高公民素质,并将此列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评选的必备条件。积极鼓励自学成才,对积极参与社区教育的优秀市民进行表彰或奖励。
5.重点支持实验点工作。社区教育是一项幵拓性工作,以点上的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才能使实验工作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获。我们要为四个实验乡镇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舆论上给予支持、工作上给予指导、经费上给予支撑,教委要与实验乡镇党委、政府形成合力,共同把实验工作做好。
6.形成初步的激励、评估制度。社区教育实验试点工作头绪多、困难大、涉及上下左右各部门、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因此,在实验期间一方面要加强支持力度,同时要形成激励和评估制度,对学习型组织、社区、单位、家庭和个人,采取表扬、评先,奖励等形式激励,对乡镇部门在实验中的态度、支持力度和工作成效,市里领导小组要给予定期评估督导,并形成制度。
开展社区教育实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一项宏大、复杂的历史性社会工程,是我们走向教育现代化乃至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结果,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目标,这既是一次新的挑战,也是一次新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勇于创新,为开创教育现代化新局面而努力。
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2004年4月14日,吴江市人民政府制定《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现辑录如下:
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各镇人民政府、吴江经济开发区、汾湖旅游度假区、市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苏政发〔2002〕126号)和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苏发〔2003〕7号),进一步推进我市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适应吴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实用技术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努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水平,特作如下决定: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以来,我市的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布局更趋合理,资源配置得到优化,职业技术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日益增强,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实用人才,为全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为吴江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面对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面对我市丝绸纺织、电缆光缆、电子资讯、沿沪外向经济以及“一镇一业”区域集群等五大经济板块而逐步形成跨越式产业高地的强劲态势,面对我国入世后对教育提出的面向世界、扩大开放的必然要求,面对全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吴江目前劳动者整体素质仍然偏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机制需要改革和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尚未得到全面落实,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我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下,围绕全面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真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类职业培训)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最为直接和密切。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科教兴市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效益和产品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应用和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最有效的手段。各地各部门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清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努力开创我市职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
根据国家和省、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结合吴江工作实际,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推进体制创新,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突出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做大做强吴江五大经济板块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逐步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并举、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沟通、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特色明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今后一个时期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是:
1.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量稳定在5000人左右,高中段入学率保持在95.5%以上,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做大做强做优主体型骨干职业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建成5个以上省级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市职业中学创建成在校生规模为3500人以上的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吴江市第二职业中学创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努力提升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的综合实力。
2.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好南京邮电学院吴江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中高职之间的衔接与沟通,进一步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同时鼓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加普通高校单独招生、成人高校招生考试,使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有20%的学生能继续接受高等教育。
3.广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积极引导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以技能为主的就业前培训、岗位培训、技术等级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每年培训城镇职工15万人次;全员培训率稳定在50%以上;实施再就业培训计划,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免费的职业指导教育和技能培训,培训后再就业率在60%以上。
4.重视发展农民职业教育。要更多、更好地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服务,年培训农村劳动力达15万人次:农村致富带头人达3500名,重点推广20个农业科技致富项目#农村从业人员的年培训率达到40%以上。
三、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
1.强化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的统筹管理责任。市政府将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就业需求预测和教育发展情况,认真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制定并落实有关政策措施,为发展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科学确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宏观结构,打破部门和学校类型界限,整合现有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市将建立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任组长、市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市职业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市职业教育事业,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制定并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定期硏究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部署和政策措施,确保全市职业教育得到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2.落实部门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市教育局负责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具体负责指导职业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并对全市职业教育工作进行督促检査;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主要负责技工教育管理、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发放,通过对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管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市经济贸易委员会重点抓好全市各类企业的岗位培训,尤其是企业技改项目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市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根据企事业单位人才现状、人才需求和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的动态,对全市专门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总体需求进行预测,并定期调硏,及时反馈到办学部门;市财政局要按照“三增长一优先"的原则,保证职业教育经费的稳定供给;市发展计划委员会要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就业需求预测和教育发展情况,协助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并纳入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3.继续完善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坚持职业教育以政府举办为主的原则,集中力量重点办好两所主体型骨干职业学校,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职业教育的协调和指导并继续办好相关的培训机构,各企业都要依法强化自主培训功能,有计划地对职工和准备录用的职工进行培训,建立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培训制度,实行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市级骨干企业和大型集团企业,都应与有关职业学校建立深层次的广泛的合作关系,开展多形式的联合办学和校企合作。支持企业在职业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积极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经过枇准举办的民办职业学校,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优惠政策;民办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和学生同等权利和义务。市教育和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加强对民办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的管理。要扩大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国(境)外组织和个人来我市合作举办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借鉴国(境)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和办学模式,引进国际先进的证书制度,并结合自身实际,形成富有我市特色的办学理念、教学和培训模式及课程体系。
4.继续做大、做强、做优两所主体型骨干职业学校。根据宏观调控、合理布局、提高效益的原则,依据行政区划和全市初中毕业生数变化的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整合全市的职业教育资源。要加快实现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成人培训机构等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做大、做强、做优市职业中学和第二职业中学这两所主体型骨干职业学校,同时要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设立面向社区、服务社区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努力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
四、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1.加强职业学校教育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认真贯彻实施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加强与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探索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与当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相适应的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新途径、新方法,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降低入学门槛,稳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推进学分制和灵活的学制,积极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加强与高等院校的沟通与联系,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切实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主创业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坚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学校的教学安排,要充分体现相关职业资格的要求,为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创造条件。加强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学生技能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按照“一专多能”要求,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
2.积极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要积极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拓展职业教育服务面,发挥职业教育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工作;要深化教育的综合改革,努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和普、职、成“三教统筹”,建设一批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和推广一枇农民致富示范项目;要依托各镇成教中心校和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广泛开展现代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为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和农业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要硏究切实可行的经济补偿机制,减轻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经费负担,为广大农民参加各类培训创造条件。要按照“实际、实效、实用”的原则,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3.稳步推进校企合作。鼓励和支持市骨干企业与骨干职业学校挂钩;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自在职业教育中的资源优势,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支持企业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鼓励企业在职业学校建立实验、实训室,设立企业奖学金。骨干职业学校要努力成为大中型挂钩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新产品硏发基地。职业学校应定期派专业教师到有关企业实践,了解企业的用工信息、培训需求和生产管理对一线职工的素质要求,特别是了解企业新工艺、新技术的使用情况,从而提升职业教育适应和服务市场经济的能力。
4.切实加强专业现代化建设。要结合我市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建好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会计、机电技术应用、服装制作与营销等五大类示范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现代化建设。市职教中心、二职中的实验实习设备总价值都要达到省定标、准,且保持实验实习设备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使学校装备与现代化生产现场基本同步;其余学校都要依据各自专业设置的实际增添、更新实验实习设备,不断满足教学、实训需要。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所有职业学校都要建成规范的校园网,45岁以下的教师都要会制作和开发多媒体课件。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继续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提高学历层次,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技能培训、考核,培植一批“双师型”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有关企业参加实践,并创造机会派教师到国外研修。要深化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和中层管理人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职务聘任制度。今后三年内,全市职业学校90%以上的专任教师达本科学历;5%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学位,60%左右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具备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培养5名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五、依法行政,加大投入,确保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1.依法治教,依法管理。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法制宣传活动,增强市民的法制意识,大力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社会氛围。职业学校毕业生申请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及以下职业技能鉴定时,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部分社会声誉好、教育质量高的职业学校开设的主体专业,经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认定,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经人事、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可直接申请参加专业技术从业资格考试,并免试部分科目。劳动保障部门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职业学校资源,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职业学校设立职业资格和技能考核、鉴定、认证机构。工商、税务部门要根据上级制定的优惠政策,适当减免有关税费,支持职业学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或从事个体经营。
2.严格执行劳动预备和就业准入制度,坚持先培训、后就业。今后,各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凡从事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的,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从事个体经营的,也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时,必须注明职业资格要求。职业中介机构在介绍劳动者应聘就业准入相关职业(工种)时;应从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进行推荐莊受理用工登记、备案等手续时,必须査验相关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对已经从事就业准入职业(工种)而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在岗人员,用人单位应组织培训或督促从业人员参加培训,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要求。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的要责令其限期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应培训并达到规定要求,同时对用人单位要给予相应的处罚。
3.加大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进一步拓宽职业教育筹资渠道,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及公共财政体制的职业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市镇两级政府用于举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包括成教中心)的财政性经费要保持逐年增加。从今年起,教育费附加(原城市教育附加)中用于职业学校更新实验实习设备和改善办学条件的比例不低于20%;市镇两级在安排使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经费时,要保证一部分资金用于职业学校和成教中心校建设;市财政安排的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定额从年人均0.25元提高到0.5元以上,并由市统筹安排;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地方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和骨干学校建设;各类企业都要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5%提取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费,并列入成本开支,其中1.5%由企业使用,1%由市政府统筹,专门用于发展吴江的职业教育。对既不与有关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又不重视职工在职培训的,市政府将全额统筹其职工教育经费。积极运用金融、税收以及社会捐赠等手段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结合专业建设举办产业,在为学生提供实习教学服务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增强职业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鼓励社会各界及公民个人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企业和个人通过政府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市教育、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审计、物价等部门要加强职业教育经费管理和监督,有关单位必须自觉接受监督检査,严格执行财务审计制度,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八、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
2005年9月5日,中共吴江市委员会、吴江市人民政府制定《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现辑录如下:
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
各镇党委和人民政府,吴江经济开发区、汾湖旅游度假区,市委各部委办局、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人民团体,市各直属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加快吴江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市,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吴江教育新一轮发展的目标
到2010年,我市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把幼儿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幼儿教育,积极推进0-3岁早期教育,逐步实现托幼一体。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9%,其中农村达到98%以上。加快农村成型幼儿园建设,中心幼儿园90%达到苏州市现代化示范幼儿园标准,80%达到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标准。
——实施高标准、高质量的义务教育。按教育现代化要求,继续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学校之间的均衡、优质发展;积极推进小班化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加强和规范流动儿童少年教育。
——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招生比例。釆取有力措施做优、做强一批高标准普通高中。以示范专业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优化专业设置,使其基本适应吴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中段入学率达到99%。
——多元化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发展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南邮吴江学院为依托,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18~22周岁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
——建立与吴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农村和社区教育网络。结合吴江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岗位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促进农科教、经科教结合。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建立一批社区教育中心,广泛开展面向社会各类成员的科普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
——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各级各类教师普遍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师德、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初中教师、普通高中教师、中职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97%、97%、90%,小学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80%,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70%。有计划在初、高中专任教师中培养硕士研究生,吸纳师范类硕士研究生进入高中任教。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
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1.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形成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整体协调发展的教育新格局。巩固和完善“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市人民政府统一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学校调整布局;统一发放教师工资;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教育经费预算,统一安排中小学公用经费,按规定定额拨款。充分调动镇政府举办教育的积极性,落实义务教育各项管理职责。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新型人事管理体制。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人、按人考核、按绩取酬”的原则,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新型的教师管理模式。探索并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的分配激励机制,逐步实行“岗位绩效管理”,逐步拉开教师收入挡次,向一线优秀教育工作者、业务骨干倾斜。改革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通过多种形式选拔中小学校级领导,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管理。
3.积极发展民办教育。认真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探索和完善民办教育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民办教育贴近市场、机制灵活和运行高效的优势,促进教育观念、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各类教育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落实发展民办教育的优惠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激励和风险防范机制,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三、优化教育资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合理规划,均衡发展。根据吴江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进一步调整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布局。高中段教育的布局,从优化结构出发,优质资源逐步向中心城区集中设置。中小学校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应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市建设部门在编制和审批新区开发、住宅小区规划和城市旧区改造方案时,必须按照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根据学生就近入学原则,预留学校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好公共教育资源。各镇应从调整后的镇区教育发展需要出发,通过撤并、重组等方法,科学、合理、稳定地完成学校布局调整。
2.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各级各类学校要通过争创苏州市以上示范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提升办学层次。各市、省示范学校要通过结对、联办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增加区域内优质教育的覆盖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在全市实现“班班通”,提高计算机的生机比例。加强教育资源库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大力提高教育技术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纠正单纯以分数或升学率衡量教育质量的倾向,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坚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构建德育工作的网络,全社会和各部门都要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进一步推进初中毕业生考试成绩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办法,完善优秀学生免试入学改革措施。建设好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丰富青少年的课外活动。
4.扩大开放,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学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稳妥地开展双语教育的实验工作。以“注重母语、强化英语、尝试双语”为原则,创建一批苏州市双语实验示范学校。鼓励学校加强与国外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鼓励有条件的高中学校与国外学校进行合作办学的尝试,促进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四、完善教育保障机制,努力增加对教育的经费投入
1.依法加大教育投入。按照规定征足、管好、用好各类教育附加、教育基金及各类专项经费。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依法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各地对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超收的部分要按相应比例安排教育支出,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实现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幅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绩效考核与审计监督,不断提高使用效益。
2.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和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确保财政教育经费新增部分主要用于农村教育。要将教师工资、中小学公用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教师奖金、农村中小学校舍维护经费等教育经费纳入市镇两级财政预算。其中市级财政对教师奖金补助比例三年内按每年5%递增,镇级财政的补助比例也应逐年提高,确保教师收入逐年提高。确保公用经费按规定上限安排,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步增长。确保每年安排城市维护税中不低于10%的份额用于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扩建。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两免一补”工作,“两免一补”所需经费应全额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健全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确保每个家庭困难的子女都能上学。所有残疾儿童全部享受免费教育。统筹规划,加强管理,认真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工作。
3.坚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落实国家对从事教育服务的免税政策和鼓励社会对教育事业捐赠的政策,积极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办学。在政府增资的基础上,走吸引民资、利用外资、家庭出资的路子,群策群力共同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增加政府投资建设学校的资金,土地拍卖收入中,对原教育土地资源的拍卖收入,扣除上交上级款项,应全额用于教育事业;对用于经营性的土地拍卖收入,在市级留存部分及城镇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专户储存,用于中小学校建设。初中、小学建设资金由各级政府予以保证。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名师名校长工程
1.切实加强师德教育。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完善中小学师德评价体系和考核、奖惩、机制。充分尊重教师教书育人的劳动成果,表彰奖励教书育人有显著成绩的先进教师,营造我市师德建设的舆论氛围。对教师进行普遍的师德教育,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管理网络,督促教师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
2.加快优秀教师的培养步伐。“十一五”期间,争取新增全国模范教师1名,省中青年专家、省名教师、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育工作者5名,苏州市名教师名校长、苏州市学科学术带头人50名,吴江市名教师名校长、学科学术带头人、教学教科能手、教坛教科新秀800名。支持教师集体和个人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教育部门和学校对骨干教师要在政治、工作、生活上多关心,提供交流研讨机会、组织国内和境外的学习考察、享受学术休假,落实相关学习经费,激励他们为吴江教育努力工作,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3.建立优秀教师奖励机制。在市财政政策支持下,设立骨干教师奖励基金,实行骨干教师专项奖励制度;对学校、教师的教育专(编)著实行奖励;设立校长奖励基金,对学校常规工作考核优秀的校长进行奖励,鼓励校长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办学水平。
六、积极推进教育为吴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1.高标准建设好骨干职业学校。重点办好2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1所高等职业学院。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和鼓励创建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办学联盟,实现连锁经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做大做强。
2.启动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切实加强现代农民教育的载体建设,高标准建设十所镇成教中心校。年培训农村各类人员达16万人次,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村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加强统筹,促进农业、科技和教育部门发挥各自优势,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启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建设3个规模较大、水平较高、资源共享、起示范作用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要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努力缓解吴江技能型人才的紧缺情况。
4.制定并实施学习型社区教育行动计划。深入开展社区教育实验,进一步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序开放和共享,面向社区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各类成员,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培训服务,满足其各种教育培训要求,不断丰富社区成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到2010年,将我市建设成为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
七、加强对建设教育强市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增强建设教育强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定期进行教育发展目标和改苹的前瞻性研究,制订和实施本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党政一把手要对教育工作负总责、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要认真负责具体抓。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教育经费依法增长情况、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领导干部要深入学校,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教育发展的问题,扎扎实实为教育办实事。
进一步强化教育督导机构,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实行教育政务公开,推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形成政府依法行政、社会依法参与、学校依法办学、学生依法受教的良好局面。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尊师重教的积极性,动员和引导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事业。教育部门要加强作风建设,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组织、宣传、发展改革、财政、人事、公安、科技、劳动保障、国土资源、建设、税务、物价等部门要紧密结合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加快职能转变和体制机制创新提高为建设教育强市的服务水平。
第二节 媒体报道
一、在素质教育旗帜下
——吴江市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纪实
如果说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吴江市近年来进行的就是这样一场革命;如果说实施素质教育是实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过程,吴江市正在经历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1990年,当素质教育在江苏大地上还只是几缕春风时,吴江人便张开双臂接住了它。6年来,春风化雨,雨涨春潮,不断荡涤应试教育的尘埃,使吴江素质教育满园春景,春花盛开!
探索,实践,再探索,再实践,形成吴江基础教育素质化的大思路
在吴江,素质教育一开始便是作为一项统领全局的重点工作来部署,作为教育局的“一把手工程”来实施的。
什么样的教育可以算是高质量的教育?新任局长袁一匡苦苦探求。这位苏州大学物理系的毕业生,当过多年中学教师、校长,担任副局长期间就跑遍了全市所有中小学校。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深入调研使他发现,沿袭多年的应试教育包藏种种弊端,已经到了非革除不可的地步:“三偏”现象造成课程安排上的“智实、德虚、美劳空”;面向5%的升学教育,使大多数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开发;课内低效益,教师照本宣科,课外高消耗,学生在题海中越陷越深……社会的进步强烈呼唤科学的、高效的、平等的教育,教育本身也亟需探索一条大面积提高质量的新路!第二实验小学(现盛泽实验小学)和梅堰中心小学在素质教育上进行的探索性实践,拨亮了袁局长心头的一盏灯,两校着眼于打基础的教育,注重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多方面素质培养的做法,昭示的正是现代教育的方向。人们常道“墙内开花墙外香”,吴江要“近水楼台先得月!”充分发挥典型学校的引路作用,首先在全市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然后再向村小和初中延伸,最终实现整个吴江基础教育素质化——袁局长的思路得到了教育局一班人的支持和认同。
其时,省教委正在紧锣密鼓地酝酿制定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方案。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干扰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痼疾,省教委领导一再强调,当前,我省小学教育必须着力于把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到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国民基础教育的轨道上来。全市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素质教育才是真正科学的教育,才是落实“两全”方针的教育,才是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教育,才是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教育,吴江市要大面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是必由之路!
素质教育的思想首先是在各中小学领导层扎下了根。为了探索实施的有效途径,教育局很快组织教科研人员和中小学校长分批赶赴邻近的浙江、上海,深入考察、取经、并与江、浙、沪多所高校联系,请来了一批著名教育学专家、教授,围绕吴江实施素质教育这一课题开展研究论证。
这一年年底,省教委正式颁发了45号文件,明确提出首先要把素质教育在小学抓落实,进而影响和推动初中的素质教育,逐步实现整个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一文件对于积极部署改革的吴江,无异于及时雨——以45号文件为政策依据和指导方针,以全面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为目标,典型引路、分步实施、全面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方略出台了。
一场深入基础教育核心、涉及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改革由此拉开了帷幕。
——1990年,吴江市取消小升初考试,所有小学毕业生全部免试就近升入初中。
——1991年,全市的中心小学取消统考,命题权下放各乡镇。
——1992年,第二实验小学开始试行素质教育报告单,1994年推广到各中心小学。
——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估标准也相应改变:考核教师,不唯学生的考试成绩,新订32条,强调教书育人的整体效果;评估学校,不再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而看教育思想、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社会效益等各个方面,并加大德育考核和转差权重,增设特色建设和特长培养要求。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教育科研为实施素质教育插上起飞的翅膀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工程,一项崭新的历史任务,必须在干中学、学中干,或谓之“摸着石头过河”。
现代化的经济建设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什么?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必须通过什么渠道,运用什么手段?传统教育中有许多优秀的、合理的、适用的部分,如何通过改革继承发扬?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为了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吴江市决定从科研起步。吴江市确定了“以科研为先导,向科技要质量”的战略。1990年,吴江市正式成立市教育科学研究室,随即颁发《关于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的决定》,要求全市各中小学校,有条件的均要成立教科室(组),暂时没有条件的,明确一名副校长分管;并下发《吴江市教育科学研究“八五”规划》等文件,要求“以小学为突破口,向初中延伸”,力争“八五”期间,在大面积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百年老校、坐落于绸都盛泽的第二实验小学率先起步,他们把敏锐的目光投向丝绸文化——盛泽人数千年历史积淀形成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开始了“以丝绸文化为背景,提高小城镇儿童素质”的综合改革课题研究,重点解决素质教育的目的——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任务——让学生愿学、会学、乐学、主动地学;手段——以课程结构作保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综合发挥多种教育功能等问题。
紧随二实小,曾经孕育过著名社会学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的吴江市实验小学几经酝酿,依据STS(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精神,确定了“面向21世纪‘四个关心’(关心健康、关心他人、关心环境、关心学习)”的素质教育实验课题。
梅堰中心小学棋高一着,与南师大联合,成立了“教改研究中心”,同时开展“劳动教育研究”、“苏南农村小学教育模式研究”两项实验。
3所小学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验促进研究,素质教育搞得红红火火,一时形成鼎足局面。其他27所中心小学紧紧跟上,纷纷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教改课题:地处江南古镇的同里镇中心小学“以德育为突破口,利用古镇文化资源优化学校发展”;菀坪中心小学开展“农村小学美育研究”……吴江小学界,教育科研很快百花盛开,呈现“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喜人景象。
与时同时,吴江市各初中也先后敲响了素质教育研究的锣鼓。基础较好的吴江市初中“三只领头羊”——同里二中、桃源中学、青云中学首先打出旗帜,分别确定课题,开始了“全员管理,全面育人”,“培养数学壮苗”以及“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曾在市综合考评中先后经历“滑铁卢”的南麻中学、芦墟中学、平望二中,也于困境中停止观望,在教育局指导下,三校合作,进行“减负”研究。三校的这一次携手,不仅为薄弱学校的改造探索了一条新路,也为吴江市后来在科研中从小组合作到集团作战开了先河。
据市教科室统计,仅仅1991年,在吴江首次公开的立项课题中,县(市)级有70多个,市级3个,省和国家级2个。1992、1993年有所增加,达到80多个、13个和5个。目前,全市80%以上的中小学建立了课题组,多的达3个,几乎每个教研组、每位教师都参与了研究。
着力进行课程结构改革,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对于素质教育这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教育界一直存在着一些误区。有些人认为,搞素质教育就是在教育时间上做“加减法”——在升学模块上增加素质教育课程,或减少必要的教学时间;有些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校园中成立一些兴趣小组,唱唱跳跳,热热闹闹;更有一些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放松智育,不讲文化学习成绩。针对种种误解,吴江市明确提出两个字:“全”和“久”。全——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偏废一门学科;久——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对学生的长久利益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课程结构的改革首先被摆上议事日程。教育局规定,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构建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各中小学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上足和上好各门学科课程,按规定加强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逐步实现环境课程怡人化、活动课程实效化。活动课程的开设,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突出目的性、计划性、主体性、参与性、实效性、整体性,活动课程排入课表,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和技能情况记入学生素质教育报告单。环境课程是一种隐性课程,包括以校容校貌为主的物理环境,以学生行为规范为主的制度环境,以班级、校园文化为主的知识环境,以人际关系为主的精神环境等,虽然不能通过正式课程和教学来实施,却可以通过常规管理和德育工作来施行。
各小学在执行教育局计划过程中各自又有所发展。
第二实验小学确立了促使学生达到“情真、心灵、眼明、手巧、体健”的课程改革总目标,确定了尽可能适应文化科技迅猛发展和知识题激增的形势、适应盛泽丝绸文化发展需要、为绸都培养新型人才打好基础、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注意发展学生个性的原则,构建了三位一体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必修课开齐上足上好,做到轻负、高效、重能力;选修课主要开设微机、丝绸美术图案、音乐游戏、丝绸小制作、英语会话、信息交流、趣味数学等;活动课主要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发展兴趣。
梅堰中心小学实行活动课程建设与创学校科技特色相结合、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成立了5大类12个科技活动小组,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活动,有制度、有辅导、有考核。
菀坪镇中心小学把环境课程的开发当作美育课题来研究,组织学生通过改造校园环境创造美,了解社区环境感受美,在美好的环境中接受熏陶。
青云中学,这所地处偏辟、条件和生源一般的农村初中,近年来因教学质量高而在吴江市声名鹊起,外地学生慕名前来,经过几年学习,都能够转差为优、化笨为灵,几成美谈。这所学校他们并无特别的“杀手锏”,除了以“方针”为方针,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加强“双基”之外,比较突出的恐怕就是注重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尤其加强了环境课程的利用。
来到青云中学,果然感觉不同。走进大门,迎面一条几十米长的墙标:“今日我以青中为荣,明日青中以我为荣”字字遒劲;徜徉校园,这里一块、那里一块黑白分明的标语牌:“我是青中人,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是青中人,有勤奋学习的精神。”“我是青中人,愿意关心和帮助别人。”句句有力。与师生攀谈,听来许多小故事;校长蔡永江50多岁,据说能记住在校的每一位学生;他的老伴——全国优秀教师韩薇娟在校内设立心理咨询信箱,把母爱的温暖洒遍校园……
健康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潜移默化地滋润着莘莘学子。“我是青中人”——毕业时他们昂着挺胸走出母校,带走的不仅是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还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青云精神。这精神鼓舞并照亮他们,使他们受益终身。
优化学科课程,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与强化活动课程和开发环境课程相比,优化学科课程的工作更具艰巨性。素质教育是以知识为主要载体的,各项任务必须落实到学科,而各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又必须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
课堂教学改革这一历久而弥新的课题成为吴江素质教育第二阶段的攻坚课题。
还是从科研起步,吴江市部署,围绕课程教学质量化,重点开展5个方面的研究。
一是课堂教学社会学的研究。把课堂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多维的社会系统,认真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活动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两者之间的耦合联系,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培养学生“会学、善学”的任务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得主动活泼。
二是课堂教学心理学研究。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应方式不断提高心理水平、人格趋向完善的过程,认真分析制约课堂教学的各种心理因素,加强课堂心理气氛的调适,在激发学生动机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注意状态、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和思维状态,创设热情洋溢、积极探索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以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的发展。
三是课堂教学信息控制论的研究。把课堂教学过程作为教师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和技术信息,使学生的智能及思想品德得到发展的过程,认真分析课堂中信源通过信道和信缩的双向信息交流关系,加强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系统之间的协调和控制,使被控客体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最快的状态、准确地接收、编码教学信息,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控制。
四是课堂教学管理学研究。把课堂教学过程作为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行为目标的目标管理过程,认真分析课堂教学目标管理的原则、内容和结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设立目标,明确地表述目标,最佳地完成目标,全力把好“四个关”:教学常规关、教学时间关、教学内容关、教学质量关,通过课堂教学的高效管理来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
五是开展课堂教学技术学研究。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促进教学活动走向最优化的过程。
这5个要求涵盖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它同时表明,课堂教学改革既是一个综合工程,又可以选择从某一方面突破。
开展课堂教学素质化的实践与研究。最大的难题在村校。受地理条件、规模、设施、师资等多方面限制,大量村校长期以来不可避免地存在教学随意性、低层次等弊病,对付应试教育,靠加班加点,反复操练,还能勉为其难,开展素质教育谈何容易?而吴江的特殊,在也于村校多。尽管经过“普九”大规模的撤并,全市还有村校200多所。没有村小的素质教育,就没有吴江的素质教育。要把素质教育的旗帜插遍吴江的每一个角落!几经筹划,村小日规范、\]周规范、月规范、学期规范等系列文件先后出台,紧随着“普九”对村校外貌的改造,吴江市开始了对村校“灵魂”的再塑:从头开始,对村校教学按素质教育标准进行严格的过细的规范。“四个一”:一口普通话、一手好字、一篇好短文、一项技能,作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重点要求下达到村校,各中心小学临阵受命,负责对所属村小进行全方位的扶助和指导,年终考核实行中心小学和村小“捆绑”的制度,“四个一”测评,有一所村小不过关,则所有学校不合格,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教育局的行政干部,也接到指令,每人定点两所村小,一蹲、一跑。措施几乎是霸蛮的,然而确实有效,所有村校都受到了触动,即使是只有一两个复式班的“袖珍小学”,也无法再偏安于角落。一些本来名不见经传的村校,如江村小学、桃源村小,很快由此脱颖而出,成为远近知名的小学。
面向全体学生施教,让所有学生都能成才
素质教育既然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转差便成为攻坚阶段的重点课题。教育局通过认真调查论证,制定了几条硬措施:在对学校和教师进行的量化考核中增加转差权重;将全市小学五年级、初中一年级的“学习困难生”作为“市控生”,建立专门档案,限令所属学校、班级在一年内转净,叫做把好小学“出口关”、初中“进口关”,对于差生云集的学校,教育局重点扶持:抽调骨干学校副校长到薄弱学校任正职,享有苏南教育“马家军”之誉的桃源中学,就有3位副校长先后被派到3所薄弱学校任校长;抽调骨干教师充实薄弱学校教师队伍;优先安排薄弱学校教师进修;局领导、教研室、教科室重点视导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同里二中把转差当作重头戏,他们提出的口号是:要让每一个适龄孩子受完初中教育,不能出现一个流生;要让每一个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能出现一个“废品”。该校实施素质教育,一开始便与常规管理紧密结合,他们建立了两支队伍:以年级组为基本单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管理队伍;以学生为主体,自我教育、自治自理的管理队伍,形成了“校长—年级组长—班主任—常设班长—轮值班长—各组值日监督员—各个岗位值岗员”,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学生人人参与管理的独特机制。
以教学质量高、“数学壮苗”多而闻名的桃源中学响亮提出了“办好每一个班级,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口号,在抓好优等生的同时,特别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他们要求教师普遍树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光荣”的意识,采取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课堂作业设计A、B题,对部分后进生实施低起点、多反复、抓错题的教学思路。学校专门设立了学习进步奖,对差生及时表扬奖励。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们摸索出“三优”、“三忌”、“五个一”的转差经验;对差生优先提问、优先面批作业、优先个别辅导;忌焦急、忌讽刺、忌向家长告状;要求低一点、作业少一点、表扬多一点、辅导多一点、生活上多关心一点……就凭着这样一种“光荣”意识,几点“琐碎”经验,桃源中学在培养出数量可观的走向全国的数学尖子的同时,在吴江率先成为“无差生学校”!
建设一支具有素质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
实施素质教育也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尽快建成一支具有素质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1992年,吴江市教育局制订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1993年又颁发了《吴江市提高中小学教师基本功规划》,对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作出了全面的部署。按照规定,新分配到吴江工作的教师,前3年必须接受3次考核,过3道关:第一年“教学常规养成”,第二年“课堂教学合格”,第三年“教育教学能力达标”。而任教3年以上的教师,则必须通过学历达标后的继续教育、教育教学基本功的练兵比武和优秀课、论文评比,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成为教育骨干。
面对素质教育这一高层次的要求,全市6000多名教师纷纷感到了压力,他们坐不住了。不少人走进教科室、教研室,要求参加课题研究,更多的人课内做老师,课外做学生,投入多种形式的进修。几乎每一所学校稍有名气的老师,门下都汇聚了多少不等的徒弟;一些大学的知名教授,也接到了来自乡间当年同学求教问道的鸿雁传书。与此同时,大练基本功的热潮一波一波地涌起了。
要求学生“四个一”,教师首先“四个一”:把吴侬软语关在校门之外,“别扭”出一口普通话;扔掉写惯了的“自由体”,练一手正楷;拉亮床头灯,读一点教育学和教学法……
上好一堂课,也是吴江市对教师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课上不好,不合格,课上不好,不提拔,这是吴江市近年来一直坚持的做法。为了指导帮助教师上好课,市教研室牵头制定下发了评好课量化标准,组织开展了全市性的百堂好课评选活动。这项活动每两年一次,由教研室组织层层赛课,面上涉及所有学科、所有教师。最后评出的百堂好课,或印发教案,或摄制录像,在全市推广。这是一种最有效的练兵形式,也是最直接的课堂教学研究。
校长们也对自己念起了“紧箍咒”。他们中不少人不仅主动担任了学校课题组长,而且自成一家开展研究,争当教学专家。桃源中学校长沈洪昌、青云中学蔡永江、同里二中校长史永康等,都通过教研开始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成为当地的专家、名流。
从新的起点迈向新的高度
初夏的暖风尽情吹拂吴江大地,正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1996年5月30日,“吴江市小学第二轮素质教育巡礼活动”在北厍中心小学拉开了帷幕。来自全市各地的视导员,市教研室、教科室研究人员,实验小学、中心小学校长会聚一堂,他们是受教育局调遣,专门对北厍中心小学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工程品头论足的。
随着上课的铃声,巡礼队伍分散到办公室、教室和操场。他们的主要任务当然是听课,听语文数学,听音乐体育美术,也听活动课。还有看表演,看学生表演技能,包括写作文,也看老师。各项无声的检查也在同时进行:查校园管理——看是否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查课程计划、课表安排——看素质教育课程化有没有出现反复;查教案设计、作业分量、书包轻重——看教师是否确实“五认真”,学生是否轻松活泼……
用巡礼的方式对面上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进行定期的、全面的检查,是吴江市的一个创举。从1993年到1995年,吴江市花两年半时间用这种方式对全市28所中心小学,分5批进行了检查。这第二轮的巡礼,计划仍用两年半时间,到1998年上半年结束,再一次全面检查28所学校。如果说,第一轮巡礼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在吴江小学的全面普及,并带动了初中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话,那么第二轮巡礼将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向着教育现代化目标深化。
在第二轮的巡礼的开幕式上,教育局长袁一匡简单回顾了6年来的改革历程,提出了下一步的战略目标: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中心,以强化基础、发展个性、创出特色、提高效益为主题,以坚定不移抓素质教育落实为重点,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课程化、课堂教学素质化进程,把素质教育任务更好地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每一名学生,使校校实现合格加特色,教师和学生人人合格加特长!
随着第二轮素质教育巡礼开场的锣声,合着苏南教育现代化的节拍,吴江市新一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又开始了。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前不久,“苏南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现代化模式研究”正式开题。尽管他们前进的脚步还是稚嫩的,身后的足迹也并非尽善尽美,但他们确实在进行勇敢的探索与实践,并且在那史称“天堂南大门”的地方,高高地树起了一面素质教育的旗帜,撑起了一片素质教育的蓝天!
愿蓝天更蓝,旗帜更艳!
(刊1996年11月25日《江苏教育报》(有删节),作者阮小玲〈记者〉)
二、从吴江看基层县(市)应如何抓教育
吴江市是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个县级市,继全国首批实现“两基“教育县(市)后,目前已有10个镇分别跨入江苏省或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先进镇的行列,其余13个镇有望在年底前达到苏州市先进镇的标准;去年11月,该市又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先进县(市)”。吴江市抓教育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大领导力度,真正把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
吴江市委、市政府把推进教育现代化列入全市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政“一把手”的主要工作内容。从1995年以来,该市每年都要召开一次由市、镇、校主要领导参加的全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会议,研究、协调和解决实施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了把工作落到实处,吴江市还实行了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分工挂钩乡镇的制度,任务明确,落实到人,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顺利实施。去年,当市委书记沈荣法得知他挂钩联系的芦墟镇的成人教育中心不合格时,立即与镇党委、政府“一把手”现场办公,商讨对策,落实措施,从而使该中心很快达到了有关标准。
二、加大筹资力度,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多年来,吴江市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一直保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比例,有不少镇的教育预算占地方财政一半以上。他们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依法建立完善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首先,充分发挥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1997年市财政预算内安排教育事业7368万元,比上年增加811万元,增长12.4%。同时,规定镇财政用于教育经费的比例一般不得低于财政拨款的比例。例如,南麻镇在资金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为了加快实施教育现代化,1996年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的76.4%,而且经费管理到位,投入合理,“四个中心”不仅顺利通过了苏州市级验收,还被推荐申报省级教育现代化先进镇。其次,依法开辟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主要是征足城市教育费附加、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按职工工资总额的规定比例征收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第三,继续执行好发展校办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支持和扶持发展校办工业,增强学校经济实力。第四,在做好过细的宣传发动工作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通过上述途径,基本上解决了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从1993年到1997年这五年中,吴江市每年对教育的投入都在1亿元以上。完善的投入保障,不仅保证了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而且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教师的住房状况也得到了相应改善。
三、加大建设力度,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首先,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该市在每年召开的推进教育现代化会议、实施素质教育会议和教师节庆祝大会上,都加强教育宣传,突出教师的地位作用,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市电视台、电台、报社等新闻单位加大对教育的宣传报道力度。各镇、各部门也都把宣传教育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办学。市镇两级领导都带头认真贯彻实施《教师法》,努力为教师办实事,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次,不断加强师德教育。为了加强师德教育,吴江市认真组织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大力提倡发扬爱岗敬业、甘当“红烛”、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开展评选师德教育示范校和师德标兵,以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三,努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多年来,该市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相应的文化水平,重点是抓好小学、中学教师进修大专、本科的函授教育。同时,积极开展“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等评选活动,有效地促进教师从职业型向事业型,从经验型向科学型,从书匠型向学者型转化。第四,强化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吴江市认为,办好一所学校,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好校长及其领导班子。该市通过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法制教育,实行依法治校。控制校级职数,建立学校内部中层以上干部的述职制度。健全校级领导兼课、听课制度,严格考评、优胜劣汰,竞争上岗,不断提高校长的政治业务素质,真正把学校领导班子建成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优秀集体。
四、加大教改力度,全面推进落实素质教育
早在九十年代初,吴江市就开始探索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并初见成效,受到中央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关注和认可,被原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区。近年来,该市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从建立和完善机制着手,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一是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完善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二是以执行课程计划为核心,完善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三是以招生制度改革为指引,完善素质教育的制约机制;四是从体现价值取向为内容,完善素质教育的评估机制;五是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完善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六是以营造社会氛围为基础,完善素质教育的参与机制。吴江市还把素质教育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按照“着眼于每个学生,着眼于双基落实,着眼于优化课堂教学每个环节”的要求,拟订课堂评估标准,建立学校评课制度,并将每次评课结果同每个教师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挂钩联系。今年4月,市教委又组织62名中小学校长进行集中开课示范,全市400多名校领导和教师参加听课观摩。近年来,在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全市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中考成绩连续几年居苏州第一,高考成绩年年有刷新,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获奖人数在全省名列前茅。1997年,吴江荣获全国小学奥赛团体金杯,一等奖17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8人;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一等奖13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10人;全国初中物理竞赛一等奖1人,三等奖3人。桃源中学、梅堰实验小学被评为省模范学校。
(1998年7月28日,国务院研究室送阅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调研报告之三(总948号)。吴江市人民政府研究室郑万城供稿)
三、走遍吴江看特色
——江苏省吴江市创建特色学校掠影
江苏省吴江市是全国十个素质教育实验区之一,是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吴江位于江、浙、沪交界处,有着独特的地域优势,各种文化在这里融会交织,给教育发展积淀了丰厚的底蕴。
特色就是品牌,创建特色学校就是显露办学个性。崇尚教育的吴江人,在推进素质教育征程中,持久而执着地创建特色学校。全市所有中小学参与其中,在数量上形成了一定规模,动态性地形成了一个个特色板块。这是吴江创建特色学校最鲜明的特色。在吴江,一个个特色板块组成了一台大合唱,每个声部相互应和而又各具风采!
传统文化教育:让学校成为承续文明的载体
重视母语教育,在区域推进中孵化特色学校。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结晶的汉语言文学,在江南生生不息、绵延至今。如今,吴江人创建特色学校的文化追求,首先体现在对母语教育的深切关爱和高度重视上。
本世纪初,吴江市教育局设计了《农村小学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此课题被确立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成为吴江市区域推进母语教育的抓手,成为吴江人打造小学语文教育晶牌的主轴,带动了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考试评价五个轮子一齐转。因这一集团型课题研究的需要,吴江组建了由市内省级实验小学和镇中心小学共计10所学校组成的小学语文教改实验区,既整体打造,又各具特色。
重视母语教学,使语文特长学生大量涌现,几乎遍布写作、朗诵、讲故事、口语交际等各个领域。
承续传统文化,从写一手好字开始。
在吴江东部,有两所毗邻的农村中心小学。淳朴的教师和学生,并不十分现代化的校园,却多次迎来全国、省、市各级领导与教育专家,因为这两所学校创造了“人人写一手好字”的业绩。“承续传统文化,从写一手好字开始”,是两校共同的办学理念。基于此,两校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写字特色都颇有分量。这两所农村中心小学,就是同里镇第二中心小学和金家坝镇中心小学。
从写字走向书法,墨香校园香飘远方。两所原来相对薄弱的学校彻底打了翻身仗,正准备创建江苏省实验小学。这是两个通过特色发展战略,走出薄弱境地的典型案例。
探寻地域文化的魅力,在深厚的文化背景中创建特色学校。
盛泽镇是著名的绸都,丝绸文化氛围浓厚。20世纪90年代初始,镇上一所极普通的弄堂小学,在省、市教育科研机构和高校专家指导下,利用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设计了《以丝绸文化为背景,提高小城镇儿童综合素质的实验研究》这一省级课题。从优化学习体系、优化活动体系和优化交往体系三个层面展开实验。实验进行了三轮,历时九年,小弄里飞出了“金凤凰”,培育出被称为“土特产”的丝绸文化教育特色,走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的“丝绸之路”。如今这所小学已成为省实验小学。
芦墟镇中心小学建起了一个占地近百平方米的“汾湖百草园”,种植了上百种常见药草,展示出一部活生生的《本草纲目》。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中医的魅力。这个“百草园”还是学生进行科学实践的试验场,该校学生的“菊叶三七对金鱼养殖作用的研究”和“海州常山——天然蚊克星”,先后获江苏省第五、六届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评比一等奖。
有90年办学史的吴江中学,站在地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角度,打造办学特色,这就是“人文立校”。走进江中校园,让人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始建于南宋的孔庙,新建的历代名人咏吴江碑廊,配以古木绿草、亭台楼阁、假山小径,营造了儒文化与吴文化整合的人性化的校园环境。环境育人,独特的校园文化成为一门隐性课程。他们编写了人文教育校本教材,开发了系列化的人文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儒雅、高尚、理性的人文精神。
科技教育:催发学生的生命劲枝
数学是国民科学素质的基础。在吴江,有一个数学特色镇,镇的名字叫桃源,地处江苏最南端。镇上的桃源中心小学、桃源中学和青云中学,共同铸就了桃源镇的数学品牌。
青云中学,把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作为办学的一个亮点。他们与南京大学、苏州大学、苏州教育学院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制定数学特色发展计划,自编数学教材,数学特色已开始显露出来。
桃源镇初中生、小学生参加各级数学竞赛获奖已近2000人次,仅全国一等奖就有239人次。桃源镇已涌现出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2名、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1名、一级教练9名。
吴江市实验小学,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迈开了创建科技特色学校的脚步。“八五”期间,他们参与了国家“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总课题研究,走上了打造科技教育特色之路。“九五”期间,市实验小学设计了《小学生科学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的省级课题,把科技特色推上一个新台阶。进入新世纪,市实验小学以承担省教育科学“十五”立项课题《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的策略研究》为载体,继续打造科技教育特色,开辟了科技操作室、绿色教育行动、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素养等六个新的研究领域。学生在科技教育天地里尽情放飞理想。近三年来,该校学生获全国级科技竞赛奖107人次。学校已被誉为“全国科普示范校”。
梅堰镇,人称“科技之花”。梅堰实验小学和梅堰中学利用本镇科技资源,发展了本校的科技教育特色。梅小科技教育涉足多个领域,其中与苏州市蔬菜研究所合作的无土栽培植物技术,显示出现代高科技农业的魅力。梅堰中学引进中德合作的“项目学习”,目前开设了音乐门铃、工艺印染、陶艺制作、办公自动化等多个学习项目,学生参与率已达100%。项目学习不仅促进了师生角色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还提高了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的实施水平。
艺术教育:薄弱地带凸现强势特征
多年来,吴江市教育局把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艺术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提高,最终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的人格品质、健康的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人。实践中,吴江市教育局用四大策略打造艺术教育特色板块。
策略一:重科研。
1996年,吴江市教育局与江苏教育报刊社合作设计了《苏南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现代化模式研究》,此课题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暨江苏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
五年后,吴江市艺术教育课题研究进一步深化,市教育局设计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苏南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又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新的课题研究让吴江人进入了更深更广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的领域。
用课题研究孵化艺术教育特色板块的尝试富有成效,不但解决了一系列相关的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实践层面显露一片灿烂。
策略二:滚雪球。
因课题研究需要,吴江市组建了艺术教育实验区,最早加盟实验区的是菀坪、八坼、平望三所中心小学,接着是鲈乡实验小学、铜罗镇中心小学、松陵一中等校。如今,进入这一实验区的学校扩大到12所,“雪球”越滚越大。加盟学校形成的艺术教育特色同中有异,有的偏重小组演奏,有的打造千人合奏,有的引进“三民”(民歌、民乐、民间舞蹈),有的弘扬濒临失传的本地吴歌,有的训练写实的素描,有的传播写意的国画……
铜罗镇中心小学从邻近的浙江嘉兴农村引进了儿童农民画,“让农民的孩子画农民画”成为铜小朴素的理念,成为铜小美术特色教学的主旋律。十年磨砺尝甘果,铜罗镇中心小学已有1022人次荣获国际国内各级各类少儿美术大赛的金、银、铜、优秀奖,其中金奖就有110人次。
策略三:保地位。
第一招是“走教”。吴江市教育局规定,各中小学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把艺术课排入课表。学校必须安排专职教师上艺术课。那村小怎么办?且吴江是水网地区,村小数量不少。1997年,菀坪镇中心小学率先推行“走教”。这就是以镇为单位,每位艺术教师都是不固定在某一所村小任教,而是任教三四所村小的艺术课,进行巡回教学。“走教”的实效性在强化管理中得以体现。镇中心小学成立艺术中心教研组,由分管副校长、副教导主任和中心教研组长组建一个管理网络,负责对全镇艺术教师的管理与考核,目标直指“让每一位农家孩子接受艺术熏陶”。不久,市教育局向全市推广菀坪的“走教”做法,加大“走教”的管理力度。
第二招是“曝光”。市教育局对各中小学艺术课程计划执行情况“动真格的”,运作方式是组织艺术课程计划执行专项检查,由市教育督导室牵头,事先不打招呼,以突击性抽查为准,违规学校在年度综合考核中扣分,在媒体上公开曝光。
第三招是用“指挥棒”。1999年起,吴江市把艺术列为中考考查科目,由市教研室组织会考,分值为50分,计人报考重点高中考生总分。这一“指挥棒”,牵引着全市各初中把艺术课开齐、上足、教好。目前,吴江市所有中小学艺术课开设率和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率都达到100%。
策略四:强师资。
一个强势的、持久的、宽广的艺术教育特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的支撑。为此,吴江市在打造艺术教育特色板块过程中,不断强化艺术教师队伍建设。
——练基本功。教师潜心苦练的动力来自市教育局颁发的《教师基本功规范》和配套的艺术学科教师业务考核。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奖金分配等挂钩。
——做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是吴江艺术教育界一个响亮的口号,大兴行动研究之风。艺术教研活动是常设的反思性研究的平台,在研究中改进教学行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作为行动研究的一种新方式,在吴江风起云涌。
艺术教育特色形成的过程是孩子艺术素质提高的过程。近五年来,吴江市中小学生在全国各类艺术比赛中获一等奖的就有364人次,245幅学生美术作品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数十幅学生艺术作品在日本、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展出。
在创建特色学校过程中,吴江形成的特色板块还有德育、教育信息化、双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师陶学陶、新教育实验,等等。一个个特色板块联动、碰撞、激荡,让中小学办学之路越走越宽广。
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目前,吴江市绝大部分学校的创建工作还处于优势项目阶段,但各校都竞相走在“优势项目——特色学校——名牌学校”的发展之路上,朝着“创建特色学校要形成独特的整体风貌和显著的育人效益”的目标进军!
(刊《人民教育》2003年第20期(有删节),作者吴江市教研室徐炳嵘、张菊荣、周金虎)
四、一个时代的教育背影
——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专题报道
编者按选择吴江作为“一个时代的教育背影——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专题报道”中的一个县区代表,并不是想告诉读者吴江的教育发展水平有多高,我们感兴趣的是,吴江作为一个县级市,在全省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中,它所提供给我们的一个普通样本的意义——改革开放30年来,吴江教育通过加大布局调整力度,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发展内涵,使全市教育的规模由小变大,质量由低到高,实力从弱变强,教育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越来越大,地位显著提高。回顾吴江教育过去30年的发展轨迹,其实不也正是江苏教育改革开放30年走过的道路吗!
选择吴江作为一只“麻雀”进行解剖,同时也是因为吴江教育有着鲜明的特点,走的是一条个性化的发展之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吴江就率先开始了以特色学校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十多年后的今天,吴江不仅在特色学校建设上硕果累累,而且它的教育科研、精致化管理、有效教学等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驰名商标”“名牌产品”,他们伴随吴江教育走过了改革开放30年,走进了21世纪。
一个县区的30年
吴江教育:作为时代样本的价值与意义
在吴江采访时,一张张旧照片,一个个老故事,为我们述说着吴江教育30年历经的沟沟坎坎、曲曲折折。回首改革开放年代里的那些人、那些事,有的令人感动唏嘘,也有的留给我们不少的思考,从中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流韵,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同时也勾起了我们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吴江教育30年,所留下来的典型和经验浩如烟海,限于篇幅,我们无法一一呈献给大家,只能从中撷取几个小小的片段以飨读者。
我眼中的吴江教育30年
吴江市教育局局长王剑荣
我是地道的吴江本地人,除了在江苏师院(现在的苏州大学)读书、到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工作以及去省委党校学习离开吴江外,一直生活工作在家乡。1982年,我由洛社师范学校调到吴江市震泽中学工作,经历了吴江教育改革开放30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吴江教育由百废待兴到逐步振兴,直到今天的欣欣向荣。
文革后的吴江教育跟苏南各地的教育一样处于百废待兴阶段,有着现在想像不到的困难,尤其是“一多二缺”:一是学校多,吴江属于水网地区,加上文革中办学办到家门口,当时仅村小就有600多所;二是师资缺,由于知青回城和考上大学,各学段教师奇缺,村小更甚,连代课教师也难找;三是设施缺,当时中心小学以上还好一点,有比较齐全的基本教学设施,而面广量大的村小、联中,连门窗也不齐全,更不要说实验室了。
1978年12月,如同冬日里的一声春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教育,也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进入一个最好的历史发展时期,吴江教育也是如此。
当时,我们吴江积极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1983年,成为全省第一批普及初等教育的合格单位。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同时,有计划地调整初中布局和压缩高中,到1985年,全县撤并后还有完全中学13所、乡镇初中20所、联办中学107所。特别是学校的管理逐步走向规范。1986年,我们提出“学校管理要全面安排,学生素质要全面提高,各类学生要全体受益,教学质量要全面提高”的“四全”要求,进行教学改革,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
这个年代,记忆最深的是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县文教局组织全县学习贯彻《义务教育法》,启动“普九”工程,从此吴江教育迈上新的征程。
我当时从省委党校学习归来,走上了学校领导工作岗位,有幸参加了有关会议和活动,感受到“普九”给学校(不仅仅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带来的深刻变化。当时除了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外,主要抓了两件事:一是抓流生。当时,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把认真解决流生问题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重点来抓,出台了《关于认真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坚决制止流生现象的决议》。二是抓以联中、村小撤并为主的布局调整。1991年,村级小学从1985年的605所减少到462所,联办初中从1985年的107所减少到41所。
1992年,吴江撤县建市。当年年底,全市23个乡镇全部通过达标验收,提前两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成为全省第3个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市),这是吴江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也就是在这一年,我由震泽中学书记调任盛泽中学校长,1996年调任吴江职业中学校长,1998年任吴江市高级中学校长。在此期间,我感受最深的是吴江教育的“三项工程”:
一是管理改革工程。全市推出“五制改革”,即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和考核奖惩制。我所在的盛泽中学成为第一批试点学校,我们以结构工资制、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为突破口,在一所地处吴江经济重镇、商业气氛对学校冲击很大的老校,打破了“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一潭死水的局面。盛泽中学的经验得到苏州市教育局和吴江市教育局的肯定。
二是素质教育工程。全市中小学以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环境课程为重点,打破评价考试制度的瓶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1996年,吴江被当时的国家教委确定为“构建督导评估机制,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实验区。这一年11月,《江苏教育报》发表题为《在素质教育旗帜下——吴江市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纪实》的长篇通讯报道和评论《整体推进素质教育》。
三是教育现代化工程。1995年5月5日,吴江市委在桃源镇召开了全市推进教育现代化现场会,时任市委书记提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为吴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的明确要求,建立了市委常委和分管市长与创建镇联系的制度,有力地推进了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创建。
进入新世纪,我有幸成为吴江市教育局局长,更亲身参与并体会吴江教育的飞速发展。
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新的形势和要求,尤其是到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吴江教育在“四化”上做文章:
现代化。如果说上世纪的教育现代化是启动和铺垫的话,那么进入新世纪,吴江教育的现代化是巩固、提高、发展,重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高位均衡。2002年,全市100%的乡镇成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示范)镇,顺利通过了我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市)评估验收。2006年和2007年,市政府连续两年把推进教育现代化列为实事工程,吴江的教育现代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2001年至今新建(重建)学校就达20所,2003年建成了吴江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吴江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11月顺利通过了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得到了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
均衡化。我们进一步加大布局调整的力度,特别是村小,到2007年底撤并了剩下的5所村小,被表彰为全省首批中小学布局调整先进县(市)。到去年年底,87.1%的小学、92.3%的初中建设成为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8所公办普通高中全部建设成为省优质学校,其中四星级高中4所、三星级高中4所;而两所中等职业学校也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今年年底,全市100%的小学和初中都将建成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与此同时,我们采取骨干教师支教、教师交流等制度,进一步缩小校际差距,吴江教育初步实现了均衡化。
优质化。我们把“规范、校本、有效、特色”作为主题词,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2006年,总结我市有效教学经验做法的文章《实施有效教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被收录进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通讯》。同年12月,《成才导报》报道了我市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做法。2007年,《江苏教育研究》第6期以1/3篇幅推出了我市教育科研草根化、多元化、特色化发展的经验。
特色化。我们把创建特色学校、彰显办学个性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制定了学校特色建设意见和特色学校评估标准,采用“预构于策划、体现于文化、落实于整合、提升于科研”的策略,特色学校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特色教育已成为吴江教育走向全国的一张名片。2003年,《人民教育》刊载长篇通讯《走遍吴江看特色》,报道了吴江推进特色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效。2004年3月,我市与《人民教育》成功举办了“全国创建特色学校论坛”。
改革开放30年,是吴江教育不断发展的30年、不断提升的30年,走向欣欣向荣的30年。当前的吴江教育处于高位均衡的发展态势,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为此,我们提出今后的吴江教育要继续推进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要在均衡的基础上求特色,实现区域教育的和谐发展
布局调整:30年,三个台阶
本报记者潘玉英
人们常用“人杰地灵言不尽,江山代有人才出”描述吴江人。走出过柳亚子、费孝通的吴江,至今还拥有7名吴江籍的在职中科院院士,吴江人非常看重自己的文化传承,但更注重教育的发展。
循着吴江中小学布局调整30年来走过的轨迹,我们从一个侧面可以了解到吴江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
第一台阶:城乡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1978年至1992年,吴江教育处于“双基”达标阶段。14年间,吴江人满怀热情,同心同德,开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达标运动,实现了第一次教育布局调整,通过撤并中小学校、危房改造、教学用房楼房化、改造薄弱学校、建设规范化学校等措施,改善了办学条件。1992年底,吴江宣布“双基”达标,提前两年完成任务。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吴江还是一个农业县,且地处太湖流域,境内河道纵横,湖荡棋布,是一个典型的水乡泽国,交通非常不方便。按照文革期间“学校办到家门口”的要求,当时吴江拥有小学600多所、初中100多所,而这其中村小就有500多所。当时小学生在村小就读的人数占70.1%,其中复式班学生占到28.6%。不可否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学校对普及教育、传播科学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但这些学校占地小、场室少,设施简陋,大部分成了我们说的“薄弱学校”和“麻雀学校”。“黑屋子,土台子,里边坐着泥孩子”,正是许多农村中小学校真实面貌的写照。
吴江市屯村实验小学校长钮云华向我们描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屯村小学的情景,他说,那时的屯村小学是一所水乡学校,地处湖泊众多的吴江市屯村,当时的屯村有23个村,有些村一个村就有两所学校甚至更多,校舍简陋,办学条件差。
南麻中学是一所初中,校长吴振华说,改革开放之初,他在南麻中学读初中,那时的校园仅有3亩地,管辖3所联办初中,校舍是几排平房,没有围墙,没有校门,一条乡村马路穿过校园,将学校分成两个部分,校舍简陋、破旧,当时连最基本的教学秩序也难以保证,村民们常常挑着猪粪,在校园里来回穿梭。
吴江市高级中学校长李雪林回忆当年上高中时的情景,他说,上世纪70年代末,他就读于震泽公社中学,这是一所拆了庙建了几间平房的学校,只有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教室是泥土地面,课桌桌腿是用砖垒起来的,桌面是水泥台板,凳子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每当课间休息时,总有顽皮的学生在教室里打闹,常常是一不小心就碰倒了课桌,水泥板掉在泥土地上,这时候的教室尘土飞扬。那时李雪林每天要走一个小时的路程上学,中午带饭,热饭用的燃料也是自带的。
在采访的过程中,一位教师难抑心中的激动,他说,每当他和孩子们说起这段往事、说起每天光脚走上10来里路上学的情景,孩子们总是瞪大眼睛,他们无法想像那段岁月的艰苦。
吴江教育的真正发展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破旧的中小学、村小得到改善,所有村小实现楼房化。借实施义务教育这一契机,吴江村级小学和农村联中布局得到了合理的调整,村小从1985年的605所减少到1991年的462所,农村联中从1985年的101所减少到1991年的41所,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1991年,吴江县政府荣获江苏省校舍建设一等奖。
1992年底,吴江宣布自1993年1月1日起,23个乡镇的514所中小学依法进入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江苏省第3个九年义务教育达标县(市)。
第二台阶: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1993年至2002年,吴江以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实现了第二次教育布局调整,城镇办学条件达到现代化标准,教育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1999年,吴江市在江苏省首家实现了创建江苏省和苏州市两级教育现代化先进(示范)镇一片红。2002年,吴江市100%的乡镇创建成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示范)镇,吴江市成为全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市)。
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了,吴江人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乘势而上,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1995年,吴江市政府制订了《吴江市实施教育现代化规划》,出台了《吴江市教育现代化镇标准》和“四个中心”(中心初中、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和成人教育中心校)现代化标准。
吴江市委市政府领导提出: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教育工作。吴江的教育现代化工程由“一把手”亲自抓。从1995年以来,吴江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召开全市教育现代化工作会议,书记、市长亲自到会动员部署,“适度超前”如何“超”?“优先发展”如何“优”?明确目标、下达任务、鼓足干劲,每年市政府都要与乡镇领导签订《实施教育现代化责任书》,全面推开乡镇教育现代化和现代化学校建设。布局调整是吴江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着力点。
布局调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教育的投入上,吴江市近年来的投入一直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比例,不少镇的教育预算甚至占地方财政的一半以上。大投入迎来了大发展。一批又一批规模宏大、设施先进的校舍场馆、教育教学装备先后投入使用。仅从1995年至1999年,吴江市易地新建各类学校31所,其中,市高级中学、职业中学、盛泽中学占地都在100亩到150亩之间,投资都在4000万到5000万元。短短的4年,在全市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教育现代化先进镇创建任务,建成了包括梅堰中学、市高级中学、鲈乡小学等一批示范学校。按照3~5万人设一所初级中学的省标准,1996年吴江市初中布局调整已经到位,全市18个乡镇共有初中25所,除7个大镇外,基本形成了一镇一所初中的教育格局,办学条件也日趋均衡,每所初中平均服务人口超过4万人,在城镇就读人数达100%。
到了2001年底,吴江市撤并村小27所,有小学153所(其中中心小学27所、完小4所、农村小学122所),每校平均服务人口5100人,在镇中心小学(包括市区)就读的学生占61.4%。其中,梅堰镇在小学布局调整方面力度大,成效显著,已达到每校服务人口1万人的省标准,被省教育厅评为改造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工作先进集体。松陵第三中心小学、横扇中心小学通过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小学验收,平望二中、芦墟二中通过了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学校验收,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吴江人懂得,没有现代化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吴江更辉煌的明天。所以吴江的教育现代化及其布局调整工作才出现了以上的局面。
第三台阶:全市教育优质均衡高位发展
2003年起,吴江市高扬发展主题,以打造均衡、优质的基础教育为目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在此次的布局调整中,吴江突出抓住村小撤并这一环节,以创建村小现代化学校为目标,进一步加大中心小学的建设力度,农村孩子也享受到了与城镇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全市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到2007年底,吴江市累计有48所小学、初中完成了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
2003年,吴江教育已经进入高位发展阶段,照理来说,吴江人在校舍建设方面停下来歇歇也是应该的。但是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不到位,成为吴江市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难点。
作为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吴江市理应在教育改革中起到率先作用。也正如当年吴江市委书记朱民所说的那样,吴江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服务功能和支撑作用,尤其是在推进吴江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教育、依靠教育,通过教育的优先发展,更好地带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轨,更好地为构建“和谐吴江”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必须充分认识发展教育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城市竞争力中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增强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推动教育事业争先进位。
正是在这些理念的支撑下,吴江开始了村小布局调整的攻坚战。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吴江市教育局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全市村小,全面开展调研活动。
调查结果表明,与镇级中小学相比,村小情况不容乐观。全市还有26所村小无法进行撤并,在村小就读的学生占全市小学生的20%。在这些村小中,有一些学校校舍比较陈旧,不少学校校舍是1990年以前建造的,这些学校教室面积小,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一是部分村小专用教室不足,专用教室的面积偏小,有些挂了牌的专用教室流于形式,音乐、美术、自然、劳技课质量得不到保证,更不用说计算机教学了;二是村小活动场地质量差,有的学校场地不平整,一下雨就积水,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三是校园环境较差,绿化面积不足,很多学校没有宣传橱窗;四是村小设施不平衡,特别是体育器材、技能课仪器、图书、电教设备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等等。
调研的结果,使吴江人清醒地认识到减少村小、扩大优质小学办学规模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新一轮布局调整的决心。决心已定,吴江人便开始重新规划各镇布局调整方案:把一个乡镇设1~2所小学作为高要求来运作,按照每一万人口一所小学和75%以上小学生在城镇学校就读的省颁标准,根据各镇的实际情况,制订新的小学布局调整方案。调整方案力求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一方面,做大做优镇中心小学,另一方面,科学选择定点校,对定点校建设要按照现代化的标准进行,并根据本镇学生数今后变动情况和区域实际,确定学校布局最后方案,减少重复投入。
为有效推进村小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吴江市建立了村小布局调整管理工作的激励机制:以2002年底学校数为基数,每撤除一所学校奖励10万元;为撤除村小扩建、新建小学校舍的,吴江市奖励扩建资金的10%。除此之外,吴江市还拿出100万元专门奖励小学生乘车上学管理规范的乡镇。一系列措施,调动起了各方建设村小的积极性。
吴江市震泽镇镇西小学是在1997年撤并外倚、大船港、夏水斗、桥头4所村小时,由震泽镇党委政府投资80万元兴建的一所村级小学。学校在经历了1999年、2003年、2007年的3次扩建与改造后,发展成为目前拥有8个教学班、304名学生,校园总面积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8.2平方米,绿化面积3380平方米的环境布局合理、教学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村小。
谈到村小的布局调整,屯村实验小学校长钮云华不由得慨叹其艰难的历程。2007年,屯村23所村小全部撤并,然而在撤并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屯村东太湖小学是屯村实验小学管辖的一所村小,地处吴江东北角,在地域上不与屯村相连接,如果将东太湖小学的学生并到屯村实验小学,学生上学要走30多公里的路程,而屯村实验小学没有住宿条件。对于东太湖小学这样一所规模很小——两名教师、30多个学生,办学条件又极其简陋的学校,老百姓都很愿意撤并,可并到哪里才能方便孩子上学?在地域上,东太湖小学紧邻吴江市松陵镇,撤并到松陵镇最方便学生的学习,可由于行政区划的不同,给撤并工作带来了难度。为了顺利完成这所学校的撤并工作,吴江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亲自出面,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使得东太湖小学30多名学生全部安排到了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设施都现代化的松陵镇中心小学学习。
村小的成功撤并,使农村孩子也能享受与城镇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但孩子上学的路途远了,为此吴江市采取3条途径解决小学生上学的交通问题:一是以吴江市七都镇为代表,该镇由政府投资购买了29辆公交车,政府与公交公司签订合同,学校负责管理,如委派一名值班教师到接送点清点每天的学生数等,而公交公司则负责运送和安全。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政府每年还给每辆公交车补贴1万元。这是经济较发达的乡镇采取的一种模式。二是如金家坝镇那样学校自己买车,然后与交通管理部门联系,聘请有营运证且有3年以上驾龄的驾驶员接送学生。三是采用由公交公司优惠接送学生的方式,这是吴江市绝大部分学校采用的方式。
2007年,吴江市撤并了19所村小,加大了对规划保留的5所村小建设的投入力度和管理强度,并全部申报创建苏州市“示范村小”。这一年的下半年,吴江市有14所初中和15所小学以创建苏州市教育现代化中小学为契机,不断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办学特色、教育质量等。这一年年底,吴江市93%的小学、92%的初中完成了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的创建;全市幼儿园100%成为苏州市优质幼儿园,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到62.5%;同时,村幼儿园布局调整步伐加快,平望镇溪港幼儿园、屯村镇屯南幼儿园等8所幼儿园创建为农村成型幼儿园;苏州市合格外来工子弟学校建设稳步推进,盛泽镇思进小学、盛泽镇茅塔小学等4所学校通过苏州市外来工子弟学校合格标准的评估验收。
如今,吴江市拥有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2所、苏州市级以上优质幼儿园28所、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48所、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4所、三星级普通高中4所、江苏省重点成人教育中心校6所、江苏省现代化特殊教育学校1所,江苏省示范、合格教师进修学校、师范、电大各1所。到2007年底,吴江市有48所小学、初中完成了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改革开放30年来,吴江教育始终走在全省的前列,展现给人们的是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了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吴江人始终洋溢着不断发展教育的激情,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特色建设:30年,三种味道
特约记者沈正元本报记者于国宁
上世纪80年代:乡土味
吴江市横扇镇中心小学是一所以篮球为特色的省级体育传统学校,谈起该校的篮球特色,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宋柏森老师。作为学校的体育教师,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凭着自己对篮球的爱好,在学校招兵买马,组建了一支女子小篮球队。回忆当年的创业史,如今年过半百的宋老师仍唏嘘不已:
“真是白手起家呀,什么都没有。一片坑洼不平的泥地,就是所谓的篮球场了。而篮球架则是场地两侧竖着的两根光秃秃的水泥柱子,天长日久,风吹雨淋,上面的篮板早就烂掉了。学校没钱买新的,我们就动手砍了校园里的一棵泡桐,自己做篮板。因为材料不够,最后只够做一块篮板,篮板上的线,也是自己动手用油漆画出来的。篮板做好了,六七个人抬着,摇摇晃晃地装了上去。”
就这样,在这半片球场上,宋老师和孩子们开始了篮球训练。因为只有半片球场,平时训练只能打半场。可是要比赛了,队员还不知道怎么打全场总不行吧!宋老师有办法,他在剩下的那段水泥柱子上方画个方框,做个标记,全场比赛时一方投篮板,另一方呢,就把水泥柱子当篮板,只要篮球碰到方框就算进了。
尽管条件简陋,训练方法也有点土,但效果却很好!这支队伍参加县里组织的比赛,第一年就拿了个亚军,第二年就登上了冠军的领奖台。半片篮球场上打出了篮球冠军队,这在吴江教育界一时传为佳话。
历史背景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春天的故事刚刚拉开大幕的一角,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吴江教育也不例外。据吴江县志提供的数字,1978年,吴江全县教育经费仅271.8万元,是2005年的0.3%;中学生均占地仅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生均2.5平方米,仅相当于今天的1/3,且只有教室和办公室,没有专用教室,各种场地设施也是残缺不全。
只要春天到了,再荒芜的土地上也能绽放出艳丽的花朵。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吴江中小学教学秩序和工作秩序逐步得到恢复和稳定,校容校貌好转,各项管理制度日趋健全,各校克服场地不足、器材短缺、人才匮乏等种种困难,在摸索中前行,为以后建设特色学校和推行素质教育打下了基础。
“当时学校最大的特色当属劳动技术教育”,据过来人介绍,那时的学校提倡开门办学,城市学校学工,农村学校学农,不管城里乡下,劳动课都上得热火朝天。学校开设了工业基础课和农业基础课,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进行劳动实践。有时,老师还会把拖拉机的废旧汽缸、机器零件等搬上课堂,现场给学生讲解拖拉机的工作原理,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记者随感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里,贫困本身就是一笔财富。孩子们在贫困中学会坚忍,在饥饿时懂得珍惜,在互帮互助中知道感恩。这些我们在今天所珍视的优良品质、成功特质,无不和贫困、苦难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贫困给了他们一个特定的成长环境和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
上个世纪80年代的在校生,如今都在各行各业挑起了大梁,当他们谈起自己的童年时光,脸上洋溢着阳光般的笑容。是啊,在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他们在学校种树栽苗、喂鸡养鸭;农忙时,男孩子和父母一起下地干活,女孩子在家烧饭做菜,虽然辛苦,但是快乐——因为他们没有学业的重负,没有升学的压力,也没有就业的苦恼,他们在无忧无虑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回首今天这些社会栋梁、时代精英走过的足迹,盘点一下他们的成长道路,或许对我们今天的教育还真有点启发哩!
上世纪90年代:现代味
1990年隆冬时节,北风呼呼地刮着,傍晚时分,行人渐渐少了,街上显得冷清起来,而吴江市梅堰实验小学的几间教室里却灯火通明,航天搭载番茄种子的种植试验正开展得热火朝天。天渐渐地暗下来了,气温也越来越低,可是同学们谁也不想回家。
没有保暖房,就自己动手用薄膜搭建暖棚;没有恒温箱,就在棚内放一只取暖器、一盏200瓦的电灯;温度难以控制,就找来了温度计……一切准备妥当,他们在培养皿里盛上水和纱布,然后撒上番茄种子,使暖棚里的温度保持在18~25℃之间。
校园的夜晚,万籁俱寂。凌其坤老师正带着学生值夜班,他们仔细地观察、记录番茄种子的催芽情况,冷了就跺跺脚、搓搓手,饿了就饼干充饥。4天以后,番茄种子全都发了芽,一周后,又全都出了苗。初战告捷,同学们高兴得手舞足蹈。
天寒地冻,怎样才能给番茄苗保温以确保其正常生长呢?同学们开动脑筋,用稻草打成草席,盖在取暖棚上;为了解决取暖器加温不均匀的问题,他们每两小时就将番茄苗换个位置;暖棚内湿度不够,他们就隔一段时间往地面上浇一些水……
日历一页页地翻过,同学们每天对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以及番茄苗的生长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直至番茄苗开花、结果。全部生长过程他们记了厚厚12本记录册,拍了4本影集。当年,这项试验成果获得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成果一等奖、全国青少年卫星搭载番茄种子种植试验活动二等奖。
历史背景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无疑是世界经济版图上最具活力的一块土地,地处苏南的吴江市更是如此。改革开放的第二个10年,吴江市私有经济开始起飞,这座江南小城进入了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经济发展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政府手里也有了足够的财力。
在那个“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年代里,政府投钱,百姓出力,教育得以大发展、大繁荣,偏远分散、条件简陋的村小和办学点纷纷撤并,一座座现代化的校园在吴江城市乡间相继崛起。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全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达标运动在吴江城乡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到1992年底,吴江市宣布“双基”达标,提前两年完成任务。
然而,超前达到“双基”目标的吴江人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索。1992年,全省第二次素质教育研讨会在吴江召开,吴江人借此良机,引导全市教职员工进行了一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从而确定了以特色教育为突破口,全市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思路。吴江市教育局以市实验小学、市第二实验小学、梅堰实验小学为素质教育实验点,要求全市中小学根据师生特长、学校特点、地方资源,确定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素质教育。
从1993年起,市教育局连续6年面向全市小学进行了两轮素质教育巡礼,具体有经验介绍、听课评课、特色展示、专题研讨等环节,教育局要求人人参与,校校过关,把特色学校建设的经验传达给每个校长,把素质教育的理念普及到每个教师、每个学生。昔日春花烂漫,如今硕果累累。经过教育行政的强势推进,一些原本普通甚至薄弱的学校被“逼”出了特色,“逼”出了活力,“逼”上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之路。
历史又翻开新的一页,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省在苏南推进乡镇教育现代化,经过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到2000年,吴江市所有乡镇100%实现了教育现代化目标。吴江人在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把现代化的人才特征定义为“合格+特长”,所谓合格就是全面发展,特长就是特色教育,两者合而为一就是素质教育。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他们将特色学校建设、素质教育推进贯穿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始终,在高楼大厦一幢幢竖起来的同时,学校的内涵建设也一年一个台阶,办学质量不断攀升,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满意度得到提高,学校的生存环境日益改善。
记者随感
吴江因特色学校建设而闻名全国,特色教育成了吴江的一个品牌、一张名片。走遍吴江看特色,今天,当我们拨开光环,沉到学校,走近师生,看到了吴江特色学校建设的另一面。
在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之初,校园里的那些吹拉弹唱、足球乒乓无疑是行政推动的结果;若干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度审视吴江学校的特色建设,发现“特色”已经成了一种校本行为,是学校自主发展的需要,源自于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的内在需求。因为多年来他们深切体会到了特色建设给学校、给教育、给社区带来的种种变化。
这种变化,并不仅仅停留在那一张张红色的奖状、一块块金色的奖牌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师生的举手投足之间,镂刻在学生成长的足迹当中:写字教学让学生学会了怎样做人,美术特色让教师也成名成家,足球训练铸就了学生的坚强品质,二胡古筝留给孩子一个温馨的音乐童年……
特色建设在发展学生、成就教师的同时,也把这些优秀的精神元素渗透进学生家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应有的辐射和引领功能。在吴江市横扇镇中心小学,家长茶余饭后不再像以前那样打麻将、看电视,而是跟孩子一起到学校里打打篮球、下下围棋、读读图书杂志。健康向上的娱乐方式改良了社区风气,和谐了人际关系。
受益的当然还有学校,学校在特色建设中找到了发展的基点,即使在薄弱地带也凸显出强势特征。盛泽镇是有名的绸都,丝绸产业极为发达。上世纪90年代初,镇上一所极普通的弄堂小学,借助高校的力量,利用独特的地域资源优势,设计了《以丝绸文化为背景,提高小城镇儿童综合素质》的省级研究课题。实验历时9年终成正果,学校走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的“丝绸之路”,如今这所弄堂小学已成为一所现代化的省实验小学。
21世纪:文化味
来自德国的“项目学习”落户吴江市梅堰中学已有几个春秋了,在劳动技术课上经过几轮实验,已形成该校的办学特色。2001年春天,校长杨勇诚找到擅长陶艺的周伟平老师,告诉他上级有关部门组织了一次陶艺教师技能比赛,请他按照“项目学习”的理念设计一堂劳动技术课,准备参加比赛。
听到这个消息,周老师有点为难。他是一位艺术教师,从事陶艺教学完全出于学生艺术欣赏的需要,如今“阳春白雪”的艺术下嫁给“下里巴人”的劳动技术教育,让人心理承受不了。推辞吧,可这又是校长办公会上的决定,于是他硬着头皮答应了。
周老师向劳动技术教师讨教了有关“项目学习”的经验,苦思冥想后按劳动技术教学要求上了一堂艺术教育课。可结果却让他喜出望外,这堂课获得了苏州市一等奖,评委们给他的评语是:这是一堂富有人文性和艺术性的劳动技术课,学生在体验劳动快乐的过程中接受了美的熏陶。
这次意外的获奖让梅堰中学领导眼睛一亮:倒过来行不行?如果把劳动技术教育中的项目学习运用到艺术教育中,那么学生在课堂上不就有了更多的主动参与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吗?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创造美,体验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不就是学科整合、课程综合吗?
于是,学校决定先在初二年级选两个班搞实验,成功后再推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保证9月份能正常开课,搞实验的老师只得在暑假里“备课”,4个小时做一把壶,5个小时刻一块小楷陶板,6个小时雕一个陶壶。在开炉烧陶的日子,老师们一连十几个小时围着1000多摄氏度的炉子转,热得汗流浃背。
经过一学年的实验,效果不错,学校准备在初二年级对劳动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新学期全面推开。而此时正值新课程的推进阶段,学校打通综合实践课程的四大板块,学生不分班级、不分学科,自行选择项目进行学习。于是,刚刚为艺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牵过红线搭过桥的梅堰中学,又在其他学科领域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实践。
历史背景
21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在中小学推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和吴江特色学校建设的初衷不谋而合。吴江人以推进课程改革为契机,将新课程与特色学校建设有机整合,掀起了特色学校建设的又一轮高潮。2001年,吴江出台了《关于创建特色学校的意见》《关于开展特色学校评估命名活动的意见》《吴江市特色学校评估标准(试行)》等一系列文件,借课程改革的东风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以特色学校建设的成果促进课程改革的实施。
21世纪被吴江人称为后现代化时期——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富足,社会稳定和谐。而后现代化的教育已经实现了高位均衡的发展目标,发展重心从外延扩张转为内涵提升,从关心学生的今天变成谋划学生的未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吴江特色学校建设从过去重项目求特色,逐渐内化为一种学校文化,成为学校主动发展的精神动力。他们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区域推进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实施为新的起点,举办“特色学校与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建设的文化取向和整合策略”等主题沙龙,充分发挥课题的牵引作用,使特色学校建设“落实在整合中,体现在文化上”,通过特色文化影响学生、成就教师、发展学校,提升特色学校建设的品位和档次。
走进今天的吴江校园,特色建设已经从过去的轰轰烈烈变得厚重而从容,通过特色学校建设,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教育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大,贡献值更高。
记者随感
21世纪的吴江教育,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那些豪华美丽的校园,也不是武装到牙齿的教育教学设施,而是氤氲在校园中的一股股文化气息,它们或博大精深,或温情脉脉,弥散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熏染着每一位师生,为吴江教育打上了一层浓重的文化底色。
追根溯源,学校文化来自于特色建设——学校特色经过常年累积,不断酝酿、发酵、升华,逐渐内化为师生素质,外显为学校文化。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物力、人力、财力的投入,需要校长和教师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更需要行政的支持、家长的配合、社会的宽容。
当特色成为文化,特色教育就开始面向全体师生,而不是只为少数人提供表演的舞台。结合新课程的实施,许多学校的特色项目都排进了课表,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学生从中受益;而课题研究,也不再是过去少数几个写手的强项,学校通过沙龙研讨、个案反思等形式,让教师个个参与研究,人人从中受益。
当特色成为文化,特色建设就不仅仅在点上突破,更多的是在面上拓展。科技特色融合了环境教育,足球特色又加上了排球、篮球、乒乓球,写字特色扩展为读写一体化以及传统文化的教育……在特色系列中,学生自主选择,各取所需,各展所长。
当特色成为文化,学校教育就多了一分淡定从容,少了一些急功近利。体育特色学校已不再把争金夺银当作终极目标,而把更多精力放在学生体质的提高,放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上;科研特色学校也不再把教师发表了多少论文当作炫耀的资本,而更看中教师的行动研究、个案反思、草根科研,关注教师的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在个人成长中有哪些收获。
教育管理:30年,三种模式
特约记者徐炳嵘本报记者于国宁
粗放式管理
吴振华对吴江市南麻中学这所农村初中有着深厚的感情——他1979~1982年在南麻中学读初中,毕业后上了5年师范,之后又回到南麻中学当老师、做校长。回想起自己在南麻中学读书的那段时光,吴振华至今记忆犹新,特别对其中的两位教师,他印象尤其深刻。
其中一位是教过他的李老师。李老师教数学,可从来也没见他备过课。上课铃响了,只见他端着一盏茶,手里夹着两根粉笔,不带课本,也没有教辅材料,就这样走上讲台开始讲课。说来奇怪,那些深奥的数学知识,到了他嘴里,都成了好玩的顺口溜,学生轻轻松松就学会并记住了。下课前总得布置几道作业题,他不像别的老师那样拿本资料给学生抄现成的题目,而是自己现场编题。题也不多,每次只有两道。等下次上课,他也不收作业本,而是先把答案念一遍,让学生自己批改、订正,然后他才收上来批阅。一学期下来,他班上的学生学得最轻松,可每次考试,却又考得最好。
另一位是联中的代课教师,教语文。据说那位先生像李老师一样,也从不备课,可上课的效果却完全不同。上课铃响了半天,他才慢吞吞地走上讲台,上课了,先给学生来一段战斗故事,讲得兴起,他还会抄起墙角的扫帚当枪使,嘟嘟嘟地一阵扫射。时间过得很快,看看表,还有10分钟下课,他这才拿起课本,给学生划生词,抄写若干遍等等。他的课,学生都爱上,可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什么都没学到,许多人考试都考不及格。
谈到第二位教师,吴振华直摇头。他庆幸这位误人子弟的先生只是个临时代课教师,教他们的时间不算太长,否则自己能不能考得上师范还不知道哩。
历史背景
上世纪80年代的吴江教育与其他地方一样,中小学教学秩序和工作秩序刚刚得到恢复和稳定,教育行政部门才开始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教育教学还处于一种较原始的松散型的粗放管理阶段。采访中吴振华所说的那两位不备课的教师,实际上就是当时粗放式管理的产物,今天听来好似天方夜谭,然而在当时这却是大多数教师真实的工作状态。
据介绍,当时学校数量多、规模小,村村有小学,有的村甚至不止一所,最多的一个村办了5所小学,且村小大量存在复式班。这样面广量大的学校群体管理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当时的村小由辅导校管理,所谓辅导校就是邻近村小中办学规模相对大一些的村小,而辅导校又由乡中心小学管理。除此之外,邻近几个村还联合办初中,每个乡镇有3~5所联中,联中由初高中一体化的乡中学进行管理。
改革开放之初,学校刚刚恢复教学,师资来源也比较复杂,其中既有中师毕业后分配来的正式教师,也有城里的下放知青留在当地任教的代课教师。城里学校中师毕业生较多,而乡下学校特别是村小和联中,则以代课教师为主。由于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于教师怎么备课,如何上课,校长很少过问,课堂教学形式基本上由教师自己决定,因此那是一个教师个性彰显的年代,也出了一些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但更多的教师因为缺少必要的教学规范和流程管理,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由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缺乏规范有效的管理,因此校与校、班与班之间教学质量差距较大,特别是城乡间不均衡的状态就更加明显。
那时学校办学行政干预并不多。当时教育局和文化局合署办公,叫文教局,总共也就十几个人,由于人手不足,因此很少深入到学校指导和检查工作。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吴江教育局开始设置县级教学研究室,进行区域教学指导和管理;上世纪80年代末,设置县级教育科学研究室,启动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教研室和教科室的成立,标志着县域范围内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科研工作开始步入正轨,渐渐地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
规范型管理
上世纪90年代初,师范毕业的周菊英分配到吴江市松陵高中,当上了一名向往已久的教师。然而初为人师,她就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肩上担子的沉重,特别是那些刻钢板的日子,更令她至今难以忘怀。
每一次单元练习,老师都要根据学情出一张油印试卷。这种油印试卷是用特定的油印蜡纸印制的,蜡纸下面垫块钢板,然后手工用铁笔刻板。冬天一个字一个字刻出来,手碰着钢板,冷得刺骨,又希望学生能看清楚每一个字,所以得花很大的力气。白天上课,晚上刻板。刻好一份蜡纸后,再将蜡纸不偏不斜地贴到手推油印机上,沾上油,推一下,翻一页,再沾点油,再推一下,再翻一页,如此反复,整个晚上,印出来的试卷也不过几十张,字迹还若隐若现不是很清楚。在那些岁月里,有辛劳也有收获,学生考试成绩提高了,竞赛获奖了,考上了名牌大学等等,那是最令人欣慰的时刻。
油印试卷是当时教育局推行教育教学“五认真”的产物。所谓“五认真”,指的是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认真复习和组织考查、认真辅导。根据“五认真”的要求,教师要“按照规定每学期进行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每个单元或章节进行诊断性的练习检测,练习后及时分析讲评……”就是在这样的管理背景下,“刻钢板”和“油印试卷”被广泛推广,成为每个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必修课”。
历史背景
油印试卷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寻觅到它的踪影了。油印试卷较过去学生手抄的练习题更加清楚,容量更大,也更节省时间,因此它成为上世纪90年代学校开展规范化教学管理的一个标志。
在这一历史时期,随着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吴江市城乡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大改善,许多规模小、条件差的学校被撤并。物质条件的改善,为学校提高常规管理水平,改变粗放型、经验型的传统管理模式,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管理方面,吴江市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作用,在校长、教导主任的具体指导下,由各教研组负责实施教学“五认真”工作。不少学校在校长室、办公室和教室将“五认真”规范上墙,并结合本校实际修订了管理细则。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注意了管理的公开性、检查的经常性、反馈的及时性和赏罚的公正性。在全市中小学督导评估、素质教育调研和学校工作考核中,“五认真”规范被列入了必查内容。
上世纪90年代,吴江开始实施学校内部“五制改革”,即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和考核奖惩制,通过改革完善责任与考核制度,提高教职工积极性,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与此同时,建立教代会制度,实现学校的民主监督,在办学过程中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学校和班级管理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对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坚持例会制度,使“校长负责制”与领导班子集体议事、集体决策有机结合起来。
村小是管理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吴江还有200多所村小,他们根据当时省教委关于常规管理的要求,出台了关于村小常规、中心小学常规等文件和意见,对村小实行规范化管理:
——要求村小每个教师做到“四个一”(即一口普通话、一手好字、一篇好短文、一项技能),并将其作为考核教师的关键指标。各中心小学负责对所属村小进行全方位的帮扶和指导,年终考核实行中心小学和村小“捆绑”制度,一所村小不过关,则包括中心小学在内的辖区内所有学校都不合格。教育局的行政干部每人定点帮扶两所村小,要求定期上门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为解决村小师资不足的问题,吴江推行艺体教师走教制度,即以镇为单位,每个艺体教师都不是固定在某一所村小任教,而是任教三四所村小的课程,进行巡回教学。镇中心小学成立艺体中心教研组,由分管校长、教导主任和中心教研组长组建一个管理网络,负责对全镇艺体教师进行管理与考核,在制度上保证村小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城乡教育得到均衡发展。
精致化管理
吴江市南麻中学的王霆老师最近很高兴,因为他写的一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了。王老师说,这要感谢学校每月一次的“文章发布会”,正是“发布会”给了他写作的动力和灵感,同时也正是通过“发布会”这一平台,同事们提意见、出主意,使他的这篇论文更加完美,最终得以顺利发表并被转载。
所谓的“文章发布会”,是南麻中学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而出台的一项规定,也是该校开展精致化科研管理的一项具体措施。根据学校的要求,每位青年教师每月至少写一篇心得体会文章,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教育论文,也可以是教育随笔、日记或案例,在每月一次的“文章发布会”上进行交流。“发布会”上,要求教师宣读自己的文章,叙述选题的经过,交流写作的经历,畅谈完稿后的感受,大家取长补短,彰显个性,展示才华。
除了“文章发布会”,南麻中学精致化科研管理的措施还有不少,比如每周一次的“圆桌论坛”,论坛的主题来源于教育教学一线,通过论坛的交流和思想的交锋,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加深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推行“小课题”研究制度,根据“问题即课题”的思路,围绕“有效教学”“课堂观察”等选题,从微观的层面进行课题研究,解决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深受老师们的欢迎……科研管理的精细化,使南麻中学科研兴校的路子越走越宽,不光学校的教科研氛围日渐浓厚,而且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06年该校被评为吴江市3A级特色学校。
历史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吴江的教育管理重视细节,着眼有效,走上了精致化、精细化管理之路。可以说,正是依靠“文章发布会”这类精细化管理的举措,才有了今天吴江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据介绍,为了让精细化管理从理论走向实践,吴江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实施精致化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编印了“精致化管理学习材料”,在广大校长和教师中围绕精致管理开展学习和讨论活动。他们提出,要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突出有效训练,实现“有效课堂长能力,有效训练出成绩”;对师生面临的“题海”,他们提倡教师“下水”,学生“上岸”;为了让校长掌握教学管理的主动权,要求“成绩要上去,校长要下去”。全市各学校通过深入的学习研究,在教育局统一规定的基础上,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对精致化管理进行梳理、分解和细化,形成具有校本特点的精致化管理规章和操作流程。
具体到实践层面上,吴江市教育局和各学校从管理质量、管理层级与管理流程上开展教学工作的精细化管理。他们大力推进学科基地和教研中心建设,各学科研究基地面向全市学校认真解读教材,落实新理念;通过听课、上课、观摩、课堂评价、专题讲座等活动,发挥名特教师的辐射作用,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强教研组建设,教研活动定次数、定主题、定形式,在组织层面上扎扎实实地推进有效教学;此外,他们还多次组织全市A级优质课评比,并遴选一部分获得A级优质课的教师和骨干教师一起开展示范课和优质课展评活动。
吴江人认为,精细化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他们把教育科研作为第一推动力,通过科研把精细化的理念植根到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他们积极倡导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有效地开展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行动研究,注意回归课堂、关注课堂、聚焦课堂。精细化是时代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决定学校优劣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吴江市中小学的管理从过去的做大、做强,转向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针尖上打擂台,拼的就是精细”。通过精致化管理,推动学校从粗放走向优质,从关注升学率的数字管理,转向关注教育品质,注重教育绩效。
为了促进素质教育,推进有效教学,吴江对招生考试制度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2002年,吴江市中招加大了重点中学招生计划分配比例,将重点中学招生计划90%的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且重点中学可招收特长生,凡初中阶段在体育、音乐、美术、科技及学科竞赛中获得优良成绩的学生,录取时可加20~80分,作为特长生录取重点中学;2005年,出台初中各校推荐优秀毕业生免试进入优质高中的中招政策,全市500名优秀初三毕业生通过综合测评,免试直接升入四星级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为推进有效教学和精致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吴江的教育改革发展也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原载《人才导报·江苏教育周刊》2008年暑期合刊7月2日~8月27日〈有删节〉)
第三节 史料选辑
一、孔庙与县学
现在吴江市中学内的两座宫殿式建筑,是古代吴江县孔庙的两座殿堂。吴江县的孔庙和县学最早是在城内的,位于吴江县衙的西南(今县府路与中山路交会处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曾进行过修缮,参知政事同平章事陈尧佐为之作记。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南掠时焚毁。绍兴四年(1134年)知县石公辙在三江桥北,旧开江营址重建大成殿开办县学。乾道三年(1167年)又续建堂、斋、舍、楼。宋元之战又毁于兵燹。
元至元十三年(1239年)都元帅长桥镇守使宁玉在宋县学址重建孔庙和县学,此后县改州,知州李屺建棂星门、筑围墙;知州高仁修大成殿、讲堂、书斋、宿舍、仪门、照壁。
明洪武六年(1373年)知县许庄按苏州府要求重修。正统十三年(1448年)巡抚周忱、知府朱胜复,拆迁文庙左右民房,扩建孔庙与县学。修大成殿两庑,重建棂星门,建县学仪门、龙门并额“泮宫”、凿泮池建石桥、建明伦堂设“日新”、“时习”两学斋,形成了东庙西学格局。此后又建乡贤祠、名宦祠。嘉靖二十七年(1584年),在孔庙与县学前的运粮河筑石驳岸、石栏,跨学前道路建会元坊、状元坊、解元坊,在孔庙前河对岸立大成坊。
孔庙内的格局(自西南向东北)为:棂星门石坊;5楹戟门(大成门);大成殿和东西各14间庑舍;神库。
县学的格局为:门外立4根表柱和屏墙;3楹仪门;泮池石梁,两旁为二层号舍楼各24间,东向为日新斋,西向为时习斋;5楹3轩明伦堂;5楹会讲堂。西墙外依次为启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后又在孔庙东南建文昌阁。崇祯六年(1633年)将启圣祠移建于大成殿之后。
清代曾多次维修孔庙和县学。雍正二年(1724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此后又将名宦祠和乡贤祠移建于大成门东西两侧,又建忠义孝悌祠、节孝祠。乾隆四年(1739年)在县学外河对岸建屛墙,上嵌石刻“万仞宫墙”四个大字。在明伦堂后建尊经阁。
咸丰十年(1860年)战乱,太平军与清军在吴江城外激战,孔庙和县学被毁。同治四年(1865年)吴江知县沈锡华、震泽知县万青选,重建大成殿及两庑、大成门、棂星门、乡贤祠、名宦祠。同治十二年至十三年(1873~1874年)吴江知县万青选和震泽知县李庆东,重建崇圣祠、明伦堂、文昌阁、斋舍、忠义孝悌祠及门楼牌坊等。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从民国4年(1915年)起,孔庙与县学成了军阀部队的兵营,甚至在孔庙内养马。民国11年秋,唐昌言借县学为校舍创办师范,此时孔庙内仍然住有军队,一直到民国16年3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占领吴江,将军阀部队赶走,那时孔庙与县学已破败不堪。民国26年,日本侵略军侵占吴江,强行进入吴江师范残杀青年教师杨芹生,大肆破坏掠夺文物。抗战胜利后,吴江师范复校。后来又逐步将孔庙和县学改作校舍。
吴江师范1962年停办,吴江县中学迁入。学校发展建设中,大部分房屋拆除,保留了孔庙的大成殿和崇圣祠。1986年7月殿与祠被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1992~1998年整修殿、祠,砌围墙,建棂星门,整治环境。2001年10月又在殿祠间建碑廊,修路葺园,成为孔庙县学遗址园。
(沈昌华)
附:吴江县重修至圣文宣王庙记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二月,吴江县重修至圣文宣王庙,庙址在县衙西南,陈尧佐作《吴江县重修至圣文宣王庙记》。
吴江县重修至圣文宣王庙记
道济万物而万物不知其所以然故圣人条其教而教之教之弗率而又以其刑而繇是君于上臣于中民于下尊卑贵贱俨如也故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后之学者或曰吾师佛也吾师老子也复又有百家之说穿凿户牖于是教分为三流析为九呜呼教果三乎流果九乎且未喻佛何为也老子何为也言之彬彬书之云云是欲化人为善乎为不善乎果欲善也则孔子之教不为不善矣水济水也安得而异曰江曰河曰渠曰沟名斯别矣体复二乎且夫生而免乳必讽其言死而就木必由其理起居饮食一以资之此乃孔子之教不可须臾而去也虽欲去之有能去之者乎或者北其辕而骋越西其流而走盖有之矣未见其至也复之上六迷复凶谓迷复之凶又谁咎也国家绍千载之统炳二圣之业东封泰山答天之休也西祀汾壤复地之利也而且谒见灵阙饮觯宗庙噫为礼之盛有过于此者乎为教之大有过于此者乎多士讨论之圣君则成之明白光大垂耀永世夫如是则孔子之为道也不为不尊矣孔子之为书也不为不信矣王者尊之率土奉之适其宜矣又安从而他师焉姑苏南门邑曰吴江乃钱氏武肃王之所建置疆画长洲之苑门涵震泽之源鱼盐蜃蛤既邀逐末之利诗书礼乐遂昧好学之训会诏下郡邑悉焕儒庙县令李恭尉聂复等喜而言曰由已而为专也专则有悔自命而作顺也顺则无咎既而营材具工补坏缮废栋宇之制遥资乎阙里俎豆之设仰法乎太学门人侁侁室书鳞鳞泯然之甿于斯改观卓尔之士可以弗畔又若罇篚之器县官具之奠献之数朝廷著之虽顓蒙者视之瞭焉兹又上之化下以道而下之奉上以礼可以亘万古流颂声无穷也余窃大君之禄外计之奇钱刀之司实曰已任俎豆之化又匪他务会按历所部戾至新宇惟令及尉趍而言曰天子有命执事有恪庙成弗识岁远何睹愿得正人之论以刻泰山之石余闻其言则思当讲而诺盖喜乎播吾后锡羡垂鸿之庆亦乐乎扬孔子垂教化民之旨黭浅之说孤陋是惧或曰三教九流之道果何如也曰三教不二九流归一吾子思之其异不异也大中祥符五年两浙诸州水陆计度转运使直史馆陈尧佐书
二、禊湖书院
建于清初的禊湖书院,是黎里最高学府,书院的存在,造就了众多人才,提高了黎里的文化品位。
书院建立之前,特别是唐朝,当时的梨花村,是否有科举方面的人才,遍查诸书没有记载。宋朝的科举,成书于1805年的《黎里志》有所追溯,编纂者徐达源记录了魏家一门四代,魏志、魏宪、魏贲和魏汝贤,都考上了进士,其中魏汝贤还是南宋理宗时期的特奏名状元。元代,记载中只有汝诚,汝诚出仕福建市舶司提举,是否科举出身,不明。还有一个叫拜住的,他在元顺帝时,任职分湖巡检司,驻扎黎里,到明洪武年间,依然保留原职,这个拜住,估计不是黎里本地人,巡检司从九品,不入科举流品,看来也不会从科举出身。毕竟年代太过久远,宋元两代的科举记载只能是一麟半爪。明代开始,徐达源记载周详准确得多了,明朝有进士10名,举人17名,还有一批贡生,就是秀才中的优秀生,可以直接参加礼部与吏部联合组织的考试,考上了可以任官,按照封建社会的规矩,与两榜进士一样,也算正途出身。
黎里镇的禊湖书院是陈时夏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创建的,初名黎川学舍,后改禊湖书院。书院坐落在庙桥弄东,周宫傅祠堂西侧稍南处。书院的正门朝南,穿过正门,走过宽大的场院,迎面就是三开间讲堂,讲堂东边建有三幢三开间的楼房,主要作居室之用,讲堂西边靠北处也有一幢三开间的楼房,与此楼相对有一幢朝北的楼房,形体略小一些。小楼稍南建有精舍,黎里民众称为“南庵”,这里的和尚除了日常的佛事外,兼有看守书院之责。
倪寿芝
倪寿芝(1864—1943),字慕欧,出生于黎里镇一个书香之家,倪寿芝是黎里镇第一所私立学校的创始人。黎里镇上读书风气极盛,倪寿芝的祖母虽然称不上满腹经纶,倒也能书能文,父亲倪介生一边读书应考科举,一边经商赚钱,养家活口。
在封建社会,黎里镇上多数的读书人应考科举,并非出于飞黄腾达的追求,至少并非纯粹为了追求通过科举进入统治集团而作威作福,大半是为了进学,也就是成为秀才,从而摆脱贫困摆脱欺压。倪寿芝的父亲因为深知没有文化的苦处,所以十分重视子女们读书。倪寿芝就成长在这样一个家庭,在祖母与父亲的教育之下,倪寿芝,还有她的两个弟弟都受到了良好的文化启蒙。
1882年,倪寿芝18岁,嫁于王燮卿,夫唱妇随其乐融融,按照封建时代的习惯,倪寿芝又称为王倪寿芝。至今,黎里中心小学所建的纪念亭,沿用旧称,叫作“王倪寿芝纪念亭”。
本来,这位王倪寿芝也许同普通妇女一样相夫教子,终其天年。可是,好景不长,结婚仅仅三年,丈夫夭折。寡居的倪寿芝时不时回家陪伴母亲,后来母亲年老多病,就长侍病榻之侧。母亲去世后,回到王家,郁郁寡欢,闲来以读书自遣。
1902年,倪寿芝的三弟倪与三,从日本学医毕业回国。三弟在外多年,见了世面,思想新颖。后来中国同盟会成立,倪与三成为黎里最早的会员之一。倪与三的到来为闭塞的江南小镇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在弟弟的鼓励下,年已38岁的倪寿芝大胆地走出了小镇,来到上海城东女学堂选科学习,成为杨白民校长最为年长的学生。学习期间,倪寿芝带有明确目的性,除了学习新潮的文化知识之外,她更注重实际,学以致用,决心回家乡后播旧鼎新,在教育方面干一番事业。1903年春,年近不惑的倪寿芝顺利肄业,回到家乡黎里,主要致力两件大事。
一是发起成立了“黎里不缠足会”,自任会长,所有经费全部由她自己承担。她聘请专人前来传授放足方法,设计放足之后的鞋样,制作鞋子提供给放足妇女,为了扩大影响,她为黎里不缠足会同仁摄影登报,向海内宣告。
二是办新式学校。当时,废科举兴学校的呼声正盛,存在了1300来年的科举制度已经日薄西山,倪寿芝决定顺应时势,开办一所新式学校,为家乡培养适应时势的人才。1903年春,她变卖了所有的簪珥首饰,会同弟弟倪迪民和倪与三,还有同镇知识分子中较有见地的王资万和徐帆鸥等人,以私宅三楹为讲堂,集资设立了“求我蒙塾”,男女兼收。蒙塾的功课,全部采用新学,设国文、算术、自然、艺术等门类,倪寿芝出任学监,开创了吴江县教育事业之先声。一年以后,学生数量大增,倪寿芝得到徐梦鸥、柳亚子、蔡寅等人的支持下,再次集资,将求我蒙塾更名为“民立小学”。1905年,科举制度寿终正寝,洋学堂更受欢迎,民立小学培养出来的洋学生,比私塾里的文童见识与学识方面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男学生,朴素天华,有知识有礼貌;女学生勤谨操守,知书达礼,面貌焕然,至于应付家庭信札及帐目往来,更是不在话下,民立小学受到家乡父老的肯定,大家争着送自己的女儿入学。
王宅是建于道光(1823-1850)年间的一个建筑群落,三开间开阔七进纵深,现在保留有五进,列入吴江市文控单位,妥加保护。当年的教室就设在第三进。三楼三底的一幢楼厅,楼上倪寿芝作卧室,楼下三间,二间作教室,一间作办公室。
与此同时,倪寿芝在黎里创立了“女子放足会”,坚决反对女子缠足,提倡天足运动。有时只身一人,有时带着她的一批洋丫头,闯进守旧之家,说服动员,直到那些家长脑筋开了窍才作罢。又成立“嘤鸣手工会”,指导妇女学习刺绣、缝纫、记帐等技能,帮助妇女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综观倪寿芝的作为,她并不仅仅办学校,更致力于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大动作。当然,在新旧交替的时期,各种力量的斗争在所难免。黎里镇上一些守旧的儒生和封建官僚,他们对倪寿芝的所作所为非常看不顺眼。当倪寿芝的求我蒙塾、民立小学相继出现,当学校设置的科目逸出了传统规范,当洋学堂的学生来来往往,活跃于社会的时候,封建的老顽固们大为震骇,他们不能容忍一介女流,办什么女学,办什么洋学堂,便用“告白”(相当于大字报,即用白纸书写张贴出来)张贴街头,造谣攻击倪寿芝违犯三从四德、人伦道义等等,捏造了众多的莫须有罪名。难能可贵的是,倪寿芝的意志异常坚定,她顶住了压力,坚决以培养新颖的女子,改变黎里的风气为己任。
倪寿芝以学校的实际业绩,以造就的新型人才,一一回敬了封建旧势力的挑战。1907年,民立小学和嘤鸣手工会的学生们制作的工艺品参加“南洋劝学会”展览,获得了二张奖状和二枚银章奖。民国元年,学校迁址市公所(夏家桥东南堍),改为公立。当时与他一起主持新学的弟弟倪与三前往上海开设诊所,民立小学的校务由倪寿芝独立支撑。鉴于倪寿芝办学的成就,江苏民政所专门颁发了“迎时启俗”匾额,肯定她的功绩。1914年,学生源源不断而来,校舍不够,经吴江县视学的调停,与同镇后起的“明懿女学”合并,改名为“第四区女子学校”,倪寿芝仍任校长。学生数量继续增加,学校再次人满为患。倪寿芝四出奔走,多方筹划,拿出她几年来积贮的全部资金,建造起一幢新教室,六楼六底,顿时气象为之一新。1924年,倪寿芝年逾花甲,积劳成疾,患有严重的肺病,申请辞去校长职务。可是上自县局,下至百姓,多方挽留。最后,倪寿芝荐举内侄女倪徵璠为代理校长,才得以批准卸任。尽管已经退休,但倪寿芝仍然关心学校,期年之后,倪寿芝慷慨捐出70余亩田产充作学校经费,拆去家中花园、假山作为学校操场,添置了许多体育用品,将自家的假山垒叠在校舍前,美化了校园环境。
倪寿芝创校以来,20余年如一日,任劳任怨,矢志不渝,学校人才辈出,柳亚子先生的儿子柳无忌就是该校走出来的一位国际上知名的教育家;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蒯斯曛,也是第四高等小学的高材生,解放后出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著名的洋丫头殷明珠,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成为中国第一代影星;还有国际大法官倪徵[]、革命烈士张应春,以及众多的教授、学者、医师、工程师都纷纷从倪寿芝的洋学堂里出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倪寿芝的办学精神,不断地激励着后人,也让后人深切怀念这位输财办学的老前辈。
王倪寿芝墓志铭碑额
2002年,黎里中心小学发现了一块纪念倪寿芝捐资办学的石碑,可是仅存碑额,碑身和碑座已经毁坏。碑额的篆文是“王燮卿先生暨元配倪寿芝女士捐资兴学记”。
1948年,倪寿芝女士逝世一周年纪念,国际大法官倪徵先生,特地撰写了一篇墓志铭,由倪文钊先生书丹,勒石于倪寿芝墓前,供后人瞻仰。墓志铭碑文如下:
王太夫人倪寿芝之墓碑
姑母大人安茔纪念
吾姑寿芝毓毓女英幼娴闰仪诚量超群
于归王氏妇道咸钦早丧所天事蓄产勤
矢志兴学立己立人求吾蒙塾创建日新
风气闭塞独立报纷延聘良师输财勿吝
门墙桃李郁郁芬芬惟宏惟毅敏落风成
迎时启俗创立新学急公好义乡里共尊
待人接物亲见精神暮年避难宿疴徒增
秋风陡起遐迩震骜今安窀穸奠祝惟敬
公元一九四八年中秋内侄倪徵敬立
倪寿芝纪念亭
1994年,倪徵先生缅怀姑母倪寿芝对家乡的贡献,捐资在黎里中心小学建造了一座“王倪寿芝纪念亭”,再次亲撰亭匾和碑文,碑文如下:
王倪寿芝(1864-1943),黎里镇人,早于前清末年往上海城东女学求学,开风气之先。旋返黎里,创办“求我蒙塾”,后改名“民立小学”,设在其住宅内。民国初年,小学迁入夏家桥原黎里镇公所旧址,即今黎里中心小学,改为公立,称“吴江县第四区女子学校”,王倪寿芝仍任校长。王倪寿芝办学,前后三十余年,悉心筹划,输财捐产,不遗余力,直至1922年,因积劳成疾退职。门墙桃李,乡里成钦。爰建此亭,以资纪念。
倪徵撰一九九四年五月
附记:夏家桥小学,即黎里中心小学,后移建藻西浜,此亭随着移建。根据资料,倪寿芝1922年请辞未能获准,二年后才正式辞职。
(李海珉)
四、同川公学十周年纪念碑
“同川公学十周年纪念之碑”之背景资料:
民国元年(1912年),同川学校校庆十周年。金松岑写信向蔡元培和章太炎介绍同川学校办学情况,得到两先生高度评价。两先生特别赞赏金松岑致力于家乡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实绩,蔡元培为同川两等小学十周年纪念撰文,章太炎送篆额“同川公学十周纪念之碑”。
同川公学十周年纪念之碑碑文
同川公学十周年纪念之碑
山阴蔡元培撰文余杭章炳麟篆额荣县赵熙书丹苏州唐佰谦镌
民国元年三月朔,吴江金君天翮,致书其友蔡元培,书曰:岁庚子,国有大刑,士恫于庠,庶人愤于乡,思懋厥修,一洒群垢。天翮筮易得同人,又得革之彖辞。壬寅建同川学校。越岁,东之海上。获接颜色,公特奖偕,使助爱国学校之成,因得推究天人感应之理,族姓嬗蜕政治损益因革之迹。念种之沦澌,非学无以拯济。归里,益大诏弟子,布蠖斯文。悴精劬力,一秉公教,不懈益奋。先后举卒业礼所成就者:五百四十人。其以学业殊异,贡入北京工科大学,上海复旦、南洋公学,暨直省陆军、法政、商船、实业或师范中学校者八十二人。辛亥我族受帝祜诞建民国,公之志事及身而大舒,如天翮无状,行能不章,而犹有著门下之籍,躬亲出入于行间者,使天翮得奏铙吹,宣教泽传之无穷,抑云幸矣。惟乡之人与群弟子谓校成立十年,大绩不纪,惧无以昭示来裔。念非公不能信其辞。国事未定,诚不敢遽以私干。逡巡入壬子,乡之人与群弟子相督益急,故敢以告。元培受命谘所司,具如君言,乃制铭授君勒之壁。
洞庭之委,富土之村,哲人挺生,以昌其门。
懿此哲人,遭际浊世。回澜障川,穹曜实誓。
一旦植帜,奋集青毡。初颜自治,后榜同川。
始时吴江,士习千禄。君战群魔,亭林是鹄。
始时吴江,人溺厥文。君开实践,博野斯尊。
宗吴悼潘,殉国殉史。杀身为仁,乐生为耻。
爱造新命,宏我汉京。斩斩大义,莘莘式型。
惟君之校,资之市榷。其用孔繁,其术大觳。
惟君之家,不隃中人。惟校之故,时倾其囷。
十年曰成,岁周复始。君泽既弘,心亦瘁矣。
方春三月,杏花满坛。树之贞石,言告史官。
五、丽则女学及国耻纪念碑
雪耻亭
同里镇有个丽则女学,由镇上“金、范、任”大家之一的任氏创办,袁世凯复辟洪宪帝制,丽则女学的师生竖起了一块“五月九日国耻纪念之碑”,至今高高矗立,向世人诉说那一段令人扼腕的岁月。
创办丽则女学
丽则女学的创办人,是柳亚子的同学、好友任传薪,字味知,而柳亚子喜欢叫他的小名“遗官”。名字带“官”儿,那是同里的习惯,望子成龙,父母巴望儿子长大能谋得一官半职,可为什么偏偏要加个“遗”字呢?柳亚子在自传《五十七年》中说,遗官是个遗腹子,比他小三四岁。这遗官不是别人,正是退思园主任兰生的儿子,与柳亚子同龄,小半岁而已。
亚子与味知,相识于1902年,那年他俩都到吴江县应考秀才,双双进了学,成了同年,自然就相识了。任味知的父亲任兰生,官居凤颍六泗兵备道,光绪十一年(1885),因同僚倾轧而革职居家赋闲。两年后的春天,经山东巡抚张曜会同两江总督曾国荃保奏,官复原职,赴安徽委用,那时任味知正在娘肚子里。上任伊始,黄河发水决堤,任兰生不敢怠慢,赴皖北救灾保民。次年2月在大堤上飞骑巡视,坐骑受惊而跌下马来,伤及尾椎,治河工地缺医少药,结果伤恶成疽,于1888年4月19日离开人世,年仅51岁。味知是在父亲离家半年之后呱呱坠地的,慈父见背,味知还不到周岁,始终无缘一见,相当于遗腹子,因此取乳名遗官。
考取秀才的第二年,柳亚子和任味知一起在同里镇就读于国学大师金松岑创立的同川自治学社。1905年春,柳亚子创办油印小报《复报》,宣传反清,开发民智,每周一期,邀约了几个好友一起写稿子,刻钢版,油印后四出散发。任味知家道殷实,他支持柳亚子,大把大把地掏钱,柳亚子与任兰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清末,办新学蔚然成风,为了替新时代培养人才,倡导男女平等,梁启超在上海首创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经正女学”,蔡元培创立了“爱国女校”。同里邻镇黎里的倪寿芝创办了“求我蒙塾”,诚心接纳女童入学。任味知想,柳亚子积极办报开发民智,我能干点啥呢?于是他就想尝试开办女学,发展女子教育。1906年2月,得到母亲的支持,任味知就在自家退思园内办起了丽则女学,聘请同镇沈文炯(祥之)任校长,招聘教师。退思园内光线较好的退思草堂、琴房、旱船、桂花厅等处,分别辟作教室、自然实验室、音乐室、小工场,又拿出5万多册家藏图书,加上新购置的一套《大英百科全书》,成立了丽则女学图书馆,稍后又建造了风雨操场。丽则女学,先是初等小学,后办高等小学,前来读书的,先是同里镇,接下来黎里、平望、屯村、北厍等周边乡镇,不下80人,园内的“坐春望月楼”专门辟为女生宿舍。后来陆续添置了自然实验全套仪器、动植物标本、钢琴,乃至电影放映机等等。凭着这诸多新式教学设施,丽则女学拔萃于江南同类学校。
女学规程与日本女子师范无二
当时任味知年仅19岁,丽则女学教学秩序正常之后,想到上海谋求深造,他同柳亚子和堂弟一说,原来大家都有意赴沪读书。于是三人一同来到沪上健行公学报名入学。不料,年龄相仿的三个年轻人,身份有了相当的差异。原来,健行公学由高天梅和朱少屏等人筹备,招收了两个班,国文教员只有高天梅一人,忙不过来,他们知道柳亚子的国文功底,朱少屏不肯收柳作学生,说什么要当学生那么只好挡驾了,做国文老师,则十分欢迎,于是柳亚子就当起了国文教员,任味知和堂弟都成了他的学生。
任味知离开同里,丽则女学的校务主要靠他母亲主持。不久,健行公学遭到两江总督端方的高压而解散,味知转读上海震旦大学。1907年,自费赴日本、德国考察女子教育,学习国外开办女子教育的经验。回国后,味知在丽则女学增设艺术专修科,发展艺术教育。1909年开设师范本科班,为家乡培养女教师。当时上海《东方杂志》曾刊载专文,介绍丽则女学的教科及设施,在他们看来,丽则女学同日本女子师范规程一般无二。
丽则女学的学生数量逐年增长,退思园尽管面积不小,毕竟腾挪不开。1911年,任味知在退思园东侧购得一块空地,建造了一幢七开间二层的教学大楼,耗费8300余银元,女学随即迁至新校。1916年,原二层教学大楼,增建成三层,教学大楼使用面积达到618平方米。可是,校舍依然紧张,再续建新楼一座,添建附属用房多间。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任味知不惜高薪,聘请名师,诸如钱基博(著名国学家,任国文教员)、任传鹤(字守梅,复旦大学文科班毕业,教授英语)、顾乃行(字品叔,留法预备学校毕业,教授理化)、顾乃复(字启仁,教授常识与书法)、钱祖翼(字祥春,擅长书法、绘画、音乐,教授美术)、范烟桥(著名作家,教授国文)。
丽则女学的师范本科班,自1909年到1915年,办了两期,培养了60多位女教师,为吴江及苏州周边城镇的女子教育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1916年,新建教学大楼落成典礼,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亲临丽则女学,参加庆典。全体师生列队欢迎,高唱丽则女学校歌:“庄严灿烂,扶舆淑气,钟毓女国民,质美嗟未育,此间责任是何人;循循善诱,一秉至诚,风气开家庭,小学定基础,自由焕发启文明;愿我同学倍相亲,诚勤朴爱励精神,四月丽天,江河行地,亘古永垂名。”傅增湘频频颔首,深深称道。临别前,他从校歌中拈出“诚勤朴爱”四字,提笔留赠。师生们把它制成匾额,作为校训。这校歌歌词为本校教师钱基博所作,还有一篇《校宇记》,也由钱基博撰写,文中记述了丽则女学开办、发展的历史足迹。至今,校训和《校宇记》保存完好,《校宇记》由女教育家庄娴书丹后刻石,置嵌在二楼的南墙上,那“诚勤朴爱”校训,醒目地镶嵌在教学大楼三楼的北墙上。
立“五九国耻纪念碑”
丽则女学设施齐全,教学质量上乘。民国五年,《吴江教育月刊》第15号,褒扬任味知先生,获得中央政府大总统颁发的八等嘉禾奖章。民国四年,丽则女学的绣品在巴拿马赛会上获得银奖。民国十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新时代国文大观——全国学校成绩》,收录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200篇,其中丽则女学有薛元雁、倪代军、叶芳祚、殷侠英、柳均权等8人的14篇作文入选。柳均权不是别人,正是柳亚子先生的四妹,小亚子整整19岁,原名柳静,小名明官。正是柳亚子,自改名字为人权,将四妹改名为均权,之后,又将她送到丽则女学读书。
1915年5月9日,在北京的同里籍学生传回一个令丽则女学全体师生愤激至极的消息:袁世凯为了爬上洪宪皇帝宝座,为了得到日本政府的承认,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接受日方提出的“二十一条”,5月9日正是签订条约的日子。次日,丽则女学师生140多人在陈家牌楼召开“誓死反对二十一条大会”。大会由师范班班主席殷同薇小姐主持,师生们纷纷登台,历数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怒斥袁贼卖国求荣的无耻行径。殷同薇义愤填膺,拿出一条洁白的手绢,当场咬破手指,写下了“誓雪国耻”四个大字。顿时,会场沸腾了,伴随着“打倒日帝”、“严惩袁贼”的口号声,师生们一个个咬破手指,在白绢上写下了“卧薪尝胆”、“洗雪国耻”等血书。接下来,师生们高呼“抵制日货”、“誓惩国贼”的口号,上街游行。
当时,全国各地反对袁世凯卖国行径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国人纷纷将“5月9日”定为国耻日。丽则女学师生决议:自筹款项,建碑明耻。半月之后,一块高175厘米、宽40.5厘米、厚16.5厘米的石碑,直立于丽则女学教学大楼之北,形似一把利剑,剑锋朝上,直刺苍穹。石碑正面“五月九日国耻纪念之碑”10个大字,专请秋瑾挚友吴芝英书写,右上方刻“民国四年”,左下方落款“丽则女学同人泐石”。背面是碑文:“国耻纪念碑任立吴江丽则女校殷同薇等百四十人同立无锡钱基博撰文桐城吴芝瑛写石”。碑文共计12行438字,记载了丽则女学师生反日反袁的义愤以及对祖国强盛的期待。
1938年,苏吴沦陷,任味知离开同里,丽则女学先后改名为国民女子学校、南濠弄小学。同里镇被日军占领前夕,“五九国耻纪念碑”由爱国人士深埋地下。新中国成立,丽则女学改名为同里中心小学。1980年,学校师生在整理校园时,发掘出了“五月九日国耻纪念之碑”。1982年,国耻碑拟在原址重竖,当时远在上海的殷同薇女士闻讯,时已83岁的高龄,她专程赶来,参加重建石碑的仪式。六十多年过去了,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抚今思昔,殷同薇女士感慨万千,禁不住热泪盈眶。1992年9月,同里镇人民专门为石碑建造了“雪耻亭”,1995年4月,国耻碑和丽则女学被列为江苏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从周抢救出了退思园
抗战时期,任味知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执教。当时有个青年教师陈从周,与年长30多岁的任味知结成了忘年交。一次任老带了陈从周一起回同里度假。就是这一次,陈从周先生将退思园的建筑、池沼、假山、植物尽数装进了脑海。1962年,任味知在上海去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退思园里办起了工厂,破败不堪。八十年代初,已经是著名园林专家的陈从周教授,再次出现在任味知先生的故居退思园,发出了无限感叹,“贴水名园,江南特例”呀!于是,退思园被抢救出来了,经过修缮,1984年元旦,正式向中外游人开放。
二十世纪的最后一秋,同里退思园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现在,退思园不再是一家一户的私产,它属于人民大众,属于整个世界。同里多的是水,柔柔的水,不过柔中有刚。丽则女学的苏州女子,就如这里的柔柔的蕴含刚烈的水。丽则女学的“五月九日国耻纪念之碑”,高高昂起,直刺苍穹,彰显着苏州女子的不屈与豪壮。
(李海珉)
附:五月九日国耻纪念碑碑文
【正面】
民国四年
五月九日国耻纪念之碑
丽则女学同人泐石
【背面】
任立吴江丽则女校殷同薇等百四十人同立
国耻纪念碑
无锡钱基博撰文
桐城吴芝瑛写石
唯中华民国四年五月七日,东人不德,实启戎心,要盟是利,以蔑我宗邦,为号五,为件二十有一。我国人无拳无勇,亦既爱和平而薄武力,相忍为国,越三日诺焉。于是诸姑姊妹耻之,乃买石置础于校之南方,颜曰“五月九日国耻纪念之碑”,以明耻也。夫知耻近勇,君子以为难,况弱女子乎?呜乎!可以风矣。抑吾闻之也,土耳其贵主塞基氏,皇之妹也,作嫔于巴耐农典亲王。巴尔干之役,亲王总戎焉,再战再北。主以大戚,日夜跽神祝战胜。乃琢木为花,砌花成圈,用火燔焉。意盖祈国势之隆炽,炎炎如火也。既火炽弥烈,光彻霄汉,主奋身投火中,扬手言曰:“天不祚土,男子执干戈卫社稷者,亦既不能发愤蹈难,继绳我皇祖之武烈,用固疆圉。予虽妇人,私心实耻之。今不恤牺予身,以祀大神,庶其天鉴。予忱厉战阵无勇者,而奋其虓怒。”卒燔以死。呜乎!人亦有言曰,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兹者强邻不戢,日蹙国百里。岂唯吾党二三子之耻,抑亦诸姑姊妹之忧也。往者斯巴达妇人逢战争时,辄以盾与爱儿,曰:“以此尸敌而归,否则尸汝而归。”呜乎!此斯巴达之所以地方不逾百里,而兵无敌于天下者也。唯诸姑姊妹实图利之。
(金匮杨文卿镌)
六、吴江部分老校歌和新中国成立后新校歌歌词辑录
自从有了学校,就开始有了校歌。校歌是为了表现各自学校的个性,表现各个学校师生不尽相同的精神风貌而产生的;它常常是一个学校对内的号召和激励,对外的形象展示和宣言;它反映的既有办学者、教育者的理想、要求、愿望,又有受教育者的感受、追求和成长心声。这些老校歌曾经起着明责、励志、抒情、奋进的教育鼓舞作用,个别校歌甚至沿用至今。
(一)同川小学(现为同里镇中心小学)校歌
千寻木,始于苗,百川水,朝宗遥,
君不见,同川千里,水影湖光相环绕。
湖山育出英灵早,诗书秀出人才妙,
数到吴江学界先河后海还是同川导。
学生联翩宛虹长离,先后出发相照耀,
师范中学商船实业工科大学今也到。
入校唯闻弦诵清,出校但闻名誉好,
名誉好兮是我小学校。
新中国,少年军,新学界,少年人,
君不见,我校教育第一宗旨先拿定。
庄严法律养成人格,鼓吹道德成新民,
共和精神纪念讲台,日夜暮鼓晨钟声。
使我学生人人爱国,个个尚武有精神。
曾记开校春风三月,旗章宠把花王赠。
花开花落校旗在,更有成绩年年新,
成绩新兮是我小学生。
(二)吴江县第十国民初级小学(现为铜罗中心小学)校歌
澜水兮汤汤,古铜罗村里墓亭巍巍,千古扬。
晨钟报,莘莘学子气象端庄,为勉风雨聚一堂。
活泼泼,见天真,十年树木万里翔。
期将来,奋勉莫负好志向,所习源于山高水长。
(三)吴江县平溪乡立女子初等小学(现为平望实验小学)校歌
我国文学世界宗,更喜他及闺中,
教育进步谋普及,唤起璇闺学术崇,
况对那莺湖水碧平波台尤古,
风景清嘉钟淑秀,无穷希望启童蒙。
(四)吴江县五都乡第二小学(现为庙港实验小学)校歌
太湖灵秀本毓钟,三万顷,七二峰。
五都素号儒林里,都二小学地适中,
好将那水光山色,读书乐融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将来头角尽峥嵘。
(五)吴江县私立震属初级中学(现为江苏省震泽中学)校歌之一
先哲有言,志存高远。跻圣轶贤,夫塾能限!
奈何吾徒,而安卑近。淹忽此生,草木同尽。
试念及之,蹶然而兴。绝潢是弃,道岸斯登。
何穷何通?何得何丧?独有千秋,斯志必抗。
坐谭理高,行之事阙。儒效迂疏,曷以宰物。
在昔圣门,兵农礼乐。因时之用,具于风浴。
亦有湖州,治事名斋。济济诸子,为国储才。
何愿英贤,时务之练。勿以豫章,而同樗散。
(六)吴江县震泽区育英中学(现为江苏省震泽中学)校歌之二
太阳中天天地赤,我们有个毛主席。
工农大众尽翻身,人民用脑兼用力。
农村发展工业化,一支锄头一管笔。
学校农场一例看,大家拥护毛主席。
太湖湖水连天阔,中有灵区号震泽。
王苹而后王晓庵,讲学持躬两卓绝。
前贤事业吾侪继,吸取精华弃糟粕。
我们掮起锄头来,大家拥护毛主席。
这首歌词是1950年由著名诗人柳亚子所写。
(七)私立盛湖初级中学(现为盛泽中学)校歌
巍峨盛湖,乡贤奠定根基。
吾侪有幸,同受化雨滋。
时光有限,学业浩渺无际。
及时兴奋,力学莫迟迟。
勤朴勇诚,矢志不移。
储才救国,复兴自可期。
毋负前人,毋忘教训,
吾校师生共勉之。
(八)吴江市同里小学校歌
为四化出群才
——同小校歌
蒋建平改编金恒官忆曲
千寻之木始萌亥,百川之水朝宗海,自治学社首开天,丽则女校创新风。我同里中心小学,名闻遐迩,江南之最,九十年春风时雨,培育起百辈英才,诚勤朴爱励精神,办学宗旨唯一坚,我师生齐努力,为四化出群才,出群才,出群才,学校年年增光彩,增光彩。
(九)吴江市铜罗小学校歌
腾飞吧,铜小
——铜罗中心小学校歌
宗海词煜祥曲
禾苗正在茁壮成长,因为沐浴着春天的雨露阳光。
雏鹰能在蓝天展翅,美育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和情操。
花儿开得那么鲜艳,因为吮吸着园丁的辛勤汗水。
鸟儿能在苍穹飞翔,改革给他们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铜小,我们为你自豪,你给了我们五彩的画笔,
让我们描绘着灿烂的明天。
铜小,请为我们骄傲,因为我们,你的未来将会更好!
(十)吴江市平望实验小学校歌
走向明天
——平望实验小学校歌
集体词钱小强曲
古老的莺脰湖孕育着生命,富饶的土地上鱼米飘香。
这里有我们可爱的学校,为了共同的理想。
我们团结勤学求实创新,走向辉煌的明天。
葱茏的绿树中有朗朗书声,幸福的摇篮里哺育着希望。
这里有我们可爱的学校,为了共同的理想。
我们团结勤学求实创新,走向辉煌的明天。
(十一)吴江市庙港实验小学校歌
我们心中的歌
——庙港实验小学校歌
张永祥词周培青曲
风儿送来春天的信息,云儿凝视着欢乐的校园,
五星红旗迎着笑脸,我们在阳光下歌唱春天。
燃起团结勤奋的火焰,唱起求实奋进的诗篇,
用理想启动知识的航船,我们奔向祖国灿烂的明天。
风儿激励我们的热情,云儿伴随着我们的追求,
知识的力量能托起地球,我们用智慧去拥抱宇宙。
燃起团结勤奋的火焰,唱起求实奋进的诗篇,
用理想启动知识的航船,我们奔向祖国灿烂的明天。
(十二)江苏省震泽中学校歌
江苏省震泽中学校歌
华也词朱南溪曲
太湖之滨,慈云塔下,成才的摇篮里开满鲜花。
辛勤的园丁在这里耕耘,希望的种子在这里发芽。
我们扬起理想风帆,青春的好时光灿烂如霞。
为了祖国更加繁荣,我们的智慧闪耀光华。
啊!亲爱的母校,你历史悠久,桃李满天下。
亲爱的母校,今天我们勤奋学习,
明天高举金杯向你报答。
(十三)吴江市盛泽中学校歌
盛泽中学校歌
集体作词作曲
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伟大的中国,
我们是中国未来坚强的栋梁,
热爱祖国紧跟党走,
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崇高的理想。
祖国的的东方坐落着美丽的绸乡,
我们是绸乡明天可靠的希望,
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肩负的重担。
绸乡的东方闪烁着耀眼的明珠,
我们让母校永远放射着光芒,
团结守纪务实创新,
铭记八字校风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我们似朝阳蒸蒸日上,
用花一样的年华谱写诗一般的乐章,
用火一样的热情献给金色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