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4 3:40:55
作者:
来源:
吴江方志
【字 号:
】
点击量:7198
一、简介
油面筋生产始于清乾隆时代(18世纪中叶),至今已有230多年历史。当初的制法是将筛过的麸皮加盐水用人力踏成生麸(又称面筋),再将生麸捏成块状,投入沸油锅内煎炸,成为球形中空的油面筋。清水油面筋的称呼在清代末年(19世纪中期)出现。油面筋色泽金黄,表面光滑,味香性脆,吃起来鲜美可口,含有很高的维生素与蛋白质。家常用于佐饭、做菜、烧汤均宜。
二、食材
主料:油面筋 五花猪肉 油菜心 香菇 冬笋
辅料:干淀粉 老抽 生抽 白砂糖 大葱花 姜末 盐 蚝油 清水 黄酒 油
三、制作方法
1.油菜心切除根部,洗净叶片根部的泥沙,香菇去蒂切成四瓣,冬笋切成梳子片。
2.在猪肉馅中调入大葱花、姜末、生抽、黄酒、干淀粉、盐和白砂糖然后顺着一个方向用力快速混合均匀。
3.用筷子在油面筋上捅一个窟窿,然后将肉馅一点一点地塞进去,将面筋填满充实,这道工序虽然不复杂,但绝对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
四、烹饪技巧
1.加入鸡蛋可以使肉糜吃起来更有弹性和嫩滑,可以不加。
2.糜内只要调入基本的咸味即可,不要把咸度调到位,否则加酱油再煮就会过咸。
3.面筋的内部并不是空的,所有要用筷子“捣”一下,才能顺利塞进肉糜。
4.面筋的开口不要太大,否则塞肉是容易了,但煮的时候容易造成“皮肉分离”。
五、营养价值
富含碳水化合物,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储存和提供热能;维持大脑功能必须的能源;调节脂肪代谢;提供膳食纤维;节约蛋白质;解毒;增强肠道功能.
六、历史典故
说起油面筋的来历,最早还是尼姑庵里的一位师太油炸出来的。过去去惠山,得经五里街。五里街梢有座大德桥,桥畔有座尼姑庵。这庵堂靠近惠山,环境清静。庵里有个烧饭师太,烧出来的素斋有些名气。俗话说“豆腐百叶,没啥花样”,她烧出的就不一般,会翻名堂,味道又好。师太烧素斋,惯常用生麸当主料,红烧的,炒丝的,煮汤的,真是吃得念佛老太太称心满意。逢到有钱人家太太、小姐,师太用生麸配上细货冬笋、香菇,道道菜肴引得素斋席上赞口不绝。经常来庵念佛人不断,闻名来吃顿素斋的居士不少,无怪烧饭师太总是将生麸浸上一小缸。有回,原先约定来庵堂念佛坐夜的几十个乡下老太太,不知啥事情那天没来。好几桌素斋需用的生麸,烧饭师太早上已准备好了,怎不叫她发愁。生麸是隔夜馊,一过夜就吃不得了。烧饭师太先是放些盐在生麸缸里,还是放心不下,怕缸里出毛病。她左思右想,试试开个油锅,把生麸煎一煎,免得发馊,明早仍可烧素斋派用场。油锅里油多了些,待油一滚,师太怕生麸煎不透,特地剪成一个个小块,手抓一把扔进油锅,铲子翻了几翻。嘿,真稀奇!只见锅里一块块生麸膨胀成一个个金黄镫亮的空心圆球,在滚油里窜上窜下,师太用笊子捞起,用手指头戳戳松脆、鼻头闻闻喷香、嘴里尝尝蛮鲜。她高兴呵,赶忙找来众师太看看,众口赞好,还给这油炸生麸空心圆子起名“油面筋”。烧饭师太心里有了新算盘:庵里素斋席上添上了一员主将!
七、小贴士
1.油面筋的窟窿不要捅太大,以免露馅。煮的时候容易造成“皮肉分离”。
2.富含脂肪,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提供必需脂肪酸;促进这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增加饱腹感。
3.富含蛋白质,具有维持钾钠平衡;消除水肿。提高免疫力。调低血压,缓冲贫血,有利于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