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9 15:44:06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4717
吴江市位于江苏省最南端,地处苏浙两省和上海市交界处。地理坐标北纬30°45′36″~31°13′41″,东经120°21′4″~120°53′59″,全市总面积1176.68平方公里(不包括所辖东太湖水域84.2平方公里)。
境域归属太湖平原阳澄淀泖湖沼积平原亚区,为长江三角洲的一部分。根据境内普遍存在的海相层推断,历史上曾经受海水浸淹影响。由于长江泥沙的不断淤积,在距今约七八千年时,以太湖为中心的低地逐渐封闭为浅湖和湖沼环境,并逐步形成为湖泊星罗棋布、河港纵横交错的洼地平原景观,近地表广泛分布沉积的淤泥土。
市的西部边线从南到北滨临太湖。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2.04公里,有千亩以上湖泊50个。全市水域面积(含所辖太湖水域)351.2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7.86%。
地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春、夏两季盛行东南风,秋、冬季节多偏北风。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温暖潮湿多雨。吴江是太湖洪水入海的必经之地,自然灾害主要是水灾。
市内生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较多,80年代以后,人工种、养的植物、动物渐多,野生资源趋少。养殖的鱼类有40多种,除鱼类以外的野生动物有近40种。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第一节 地 质
吴江市地处太湖—钱塘褶皱带,是扬子古陆的一部分,境内原有构造几乎全部沉陷,均为第四系地层覆盖。据钻探资料,下优基岩主要有震旦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等地层。在新构造作用下,沉积较厚的第四纪松散层,最大厚度220.8米(芦墟镇),一般厚度150~200米,由于受地形地貌和基底构造影响,具有东北部厚西南部薄的变化规律。境内均为粘性土与沙性土交替堆积的疏松土层,深度在50米以上普遍分布着软土层。软土地质在境内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松陵、平望、盛泽等地的软土厚度大于3米,其余地区断续分布,厚度小于3米。
过度开采地下水对境内地质环境影响较大,诱发地面沉降。根据境内不同时期的水准高程测量数据计算,至2003年形成以盛泽为中心的沉降漏斗,累计地面沉降566毫米,面积46.67平方公里,沉降速率每年大于20毫米。松陵、平望、黎里、桃源等地区地面沉降300~400毫米,面积291.57平方公里,沉降速率每年15~20毫米。震泽、青云、八都地区地面沉降200~300毫米,面积349.65平方公里,沉降速率每年10~15毫米。其余地区地面沉降小于200毫米,面积485.69平方公里,沉降速率每年小于10毫米。
境内地质条件比较稳定,属于中偏弱级的地震少发地区。地下隐伏两组断裂带:湖州—苏州断裂,位于菱湖、湖州东、吴江、苏州、支塘一线,呈北东30°~40°方向展布;南浔—芦墟断裂,在善琏、南浔、震泽、黎里、芦墟、松江、川沙一线,大体上保持东西方向。根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区划烈度区划图1990》和江苏省地震局资料,吴江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地震烈度为VI度区。历史上虽发生多起地震,但震级低,破坏性小,地震震中分布于湖苏断裂两侧及北西向系列断层附近。有记载的大于里氏5级造成破坏的地震,历史上只有一次,为明天启元年十月(1621年11月)发生在平望(两组断裂交汇点)的5级地震。
第二节 地 貌
吴江境内无山,是一片大小湖泊众多,碟形洼地广布的平原。地势低平,自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南北高差2米左右,田面高程一般在3.2~4米(吴淞高程,下同),最高处5.5米,极低处1米以下,大多数农田田面高程处于汛期高水位以下,普遍修建河堤以防水侵,称为圩田。
市域属太湖沼泽平原区,分为两种类型,西北部太湖沿岸为湖滨圩田平原,其余地区为湖荡平原。湖滨圩田平原面积198.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16.9%,主要分布在临太湖的松陵、横扇、七都等镇,田面高程2.2~3.5米,河道密度大,呈向太湖的网格状分布;区内湖荡平原面积978.2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83.1%,田面高程3.2~4米。
市内水面多,河渠纵横交叉,湖荡星罗棋布,河湖交织相通,大的湖泊荡漾众多,一般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水深2~3米,湖岸平齐,湖底平坦硬实。
第二章 土壤 植被
第一节 土 壤
一、土壤类型
吴江境内土壤大部分属沼泽土起源,受不同水系的影响,形成以壤质为主,沙壤、粘质为辅,壤、沙、粘交叉沉积、混合淀积和间隔出现的母质组合。在太湖沿岸塘边,流速较快的上水处,沙粒先沉积,形成通气排水良好的黄泥土和小粉土类土壤,到湖心圩心,水速减缓,粘粒沉积,形成青紫泥和白土类土壤。由于水土成因的不同,境内的土壤分布基本为“东壤、西沙、北黄、南青、中间杂”。
表2-2-1 2005年吴江土壤分类情况表
土
类
|
亚类
|
土属
|
土种
|
土
类
|
亚类
|
土属
|
土种
|
水
稻
土
|
渗育
型水
稻土
|
小粉土
|
小粉土
|
水
稻
土
|
脱潜
型水
稻土
|
青紫泥
|
青紫泥
|
小粉沙土
|
沙底青紫泥
|
黄夹沙土
|
黄夹沙
|
铁屑土
|
潴育
型水
稻土
|
黄泥土
|
黄泥土
|
铁屑青紫泥
|
黄松土
|
灰心
青紫泥
|
泥炭心
青紫泥
|
乌黄泥
|
腐泥心
青紫泥
|
灰底
黄泥土
|
灰底黄泥土
|
潜育
型水
稻土
|
青泥土
|
青泥土
|
灰底黄松土
|
沙底青泥土
|
灰底乌黄泥
|
青沙土
|
青沙土
|
脱潜
型水
稻土
|
白土
|
厚层白土
|
草渣土
|
草渣土
|
高位白土
|
沙僵土
|
沙僵土
|
中位白土
|
园
地
土
|
人工
土
|
堆叠土
|
粉质旱地小粉土
|
灰白土
|
壤质旱地黄土
|
小粉白土
|
青紫泥
白土
|
青紫泥高位白土
|
菜园土
|
青紫泥白土
|
|
|
|
|
青泥白土
|
东部土壤以黄泥土类为主;西部湖滨圩田平原,以小粉土为主,粉沙含量较高;北部以黄泥土为主;南部以青紫泥土为主;中部以黄泥土、灰底黄泥土居多数,杂以白土、小松土。按地域分,东北部的芦墟、莘塔、北厍、同里、屯村、八坼及松陵东部、平望北部等由于地势较高,以黄泥土类为主;七都、庙港、横扇、菀坪等沿太湖3公里一带,地势较高,形成小粉土带;西南部的铜罗、青云、桃源、震泽等距水头较远,水流较缓,质地趋粘,以青紫泥类土壤为主;八坼以南、运河以西,南迄梅堰、盛泽、坛丘北部的中心地带,土壤分布相对较杂,以黄泥土和灰底黄泥土类居多。
市内耕地土基本上可以分为2个土类,5个亚类,下分13个土属,31个土种。
二、土壤分布
(一)水稻土
根据土壤普查,全市的水稻土壤分为渗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脱潜型水稻土和潜育型水稻土4个亚类。
渗育型水稻土主要分布于境内的太湖湖滨(以松陵、八坼、七都、庙港、横扇等地为主)及大河道两岸边缘(主要在同里、八都、铜罗)的高平地段,成土母质以动相河湖沉积为主,可分为小粉土和黄夹沙土2个土属,分别占全市耕地土壤总面积的11.7%和0.34%。
潴育型水稻土主要分布于境内的东北部地区(同里、屯村、金家坝、芦墟、黎里等地)和中部的半高平田圩区(八坼、平望、梅堰、横扇等地),成土母质以黄土状冲积物及湖积物为主,可分为黄泥土和灰底黄泥土2个土属,分别占全市耕地土壤总面积的37.8%和13.18%。
脱潜型水稻土主要分布于境内地形较低的荡田圩区(主要在松陵、菀坪、庙港等地)及微地形起伏大的低洼地段(主要分布于八都、七都、震泽、铜罗、桃源、青云、坛丘等地),与黄泥土成复区存在,因土体构型、成土母质和脱潜程度不同,可分为白土、青紫泥白土、青紫泥和灰心青紫泥4个土属,分别占全市耕地土壤总面积的8%、3.3%、7.67%和1.41%。
潜育型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围垦湖荡田及圩心田地区(主要分布于同里、黎里、坛丘、震泽、八坼、菀坪),种植年限短、耕作时间少,可分为青泥土、青沙土、草渣土和沙僵土4个土属,分别占全市耕地土壤总面积的1.08%、2.32%、0.61%和0.05%。
(二)园地土(人工土)
在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筑路修圩、开河挖渠和长年的脱水种植作用,最终形成粉质旱地小粉土、壤质旱地黄土和菜园土3个旱地土壤类型,主要分布于境内的太湖沿边、离太湖水头较远的壤土至轻粘土地段和各镇原来主要从事蔬菜种植的地区,这部分土壤占全市耕地土壤总面积的12.54%。
三、土壤肥力
(一)耕层土壤有机质和大量元素含量
由于受地形地势、成土母质、水分条件和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吴江市耕地土壤的养分状况差异很大。2003年,吴江市进行耕地地力调查,共采218个土样,其中水稻土110个,旱地土108个,分析结果,境内水稻土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值每公斤含量分别为29克、1.85克、9.6毫克、80.5毫克。旱地土壤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值每公斤含量分别为24.1克、1.32克、24.5毫克、112.7毫克。水稻土的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略高于旱地土壤,而蔬菜地中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则远远高于水稻土。
表2-2-2 2003年吴江耕地土壤有机质与大量元素含量情况表
利用
类型
|
样本数
|
有机质
(克每公斤)
|
全氮
(克每公斤)
|
有效磷
(毫克每公斤)
|
速效钾
(毫克每公斤)
|
水稻土
|
110
|
29.00
|
1.85
|
9.60
|
80.50
|
蔬菜地
|
17
|
25.20
|
1.32
|
38.50
|
122.30
|
桑 园
|
47
|
23.80
|
1.36
|
23.80
|
117.20
|
果 园
|
10
|
22.70
|
1.31
|
19.30
|
108.00
|
苗木地
|
34
|
24.70
|
1.28
|
15.40
|
103.00
|
平 均
|
—
|
26.64
|
1.52
|
16.29
|
95.97
|
(二)中、微量元素含量
吴江市耕地土壤中中量元素有效硫和有效硅平均值每公斤含量分别为82.96毫克、47.79毫克。微量元素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有效硼、有效钼的平均值每公斤含量分别为:4.03毫克、3.22毫克、261.7毫克、30.5毫克、0.47毫克、0.12毫克。
四、土壤物理性状
由于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吴江市的土壤在质地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全市水稻土的质地基本上以重壤为主,分布于境内的中部和东部地区,沙壤、轻壤主要分布于西部沿太湖一侧,东南部也有一定的分布。由于不同区域成土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类型水稻土的剖面特征,可以分耕作层A、犁底层P、渗育层W、淀积层B、潜育层G、母质层C及其他的层次,如埋藏层D、白土层E等。
第二节 植 被
一、自然植被
吴江境内的自然植被以湿地植被为主,旱地自然植被除荒芜土地的野草外,少见其他天然植物。湿地植被包括沼泽和水生植被。60年代围湖造田,境内大量小型湖泊被改造成粮田或鱼池,东太湖有近万亩水面和沼泽被改造成鱼池,自然植被急剧减少。90年代后,东太湖围网养蟹迅速发展,占全湖总植被面积25.6%的沼泽植物菰群丛及其占40%的微齿眼子菜群丛被大量清除,外来种伊乐藻和无根植物金鱼藻分布面积达湖区的90%。
东太湖及附近湖泊沼泽植被中,有水生植物33科54属75种。其中沉水植物17种,分布面积最大,主要类型有竹叶眼子菜+苦草+菹草群丛、微齿眼子菜+菹草群丛等;浮叶植物12种,主要类型有菰菜+金银莲花—菹草+伊乐藻群丛、菰菜—微齿眼子菜+菹草群丛;漂浮植物9种;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37种,主要类型有芦苇群丛、菰群丛,并伴生野菱、伊乐藻、菹草、菰菜、槐叶萍等。东太湖42.8%的湖面成为沼泽,39.5%的湖区正在向沼泽演变,无沼泽的湖区仅占湖区面积的17.7%,上述自然植被数量越来越少;芦苇群丛基本消失;一些对生态环境变化敏感和不耐污染的种类如水车前、水蕨等几乎绝迹。
二、人工植被
吴江境内的植被主要为人工栽培植物群落,包括农田植被、蔬菜、果桑园植被、人工造林、苗圃植被、城市绿化等。栽培的植物组成和结构比较单调,主要为粮油作物。80年代前,粮油作物栽培面积最高达90万亩左右,以后逐年减少,到2005年末仅为30万亩;其次为林业用地,类型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的过渡性植被,林地和苗圃面积25.5万亩;果树和桑园植被有6万亩;蔬菜植被有3万多亩;城市绿地、公园等植被2万多亩。
第三章 水系 水文
第一节 水 系
吴江境内水系划分以太浦河为界,分为浦北和浦南两区,江南运河纵贯两区,为承转市内水量的总导渠。
境内共有大小河道2600多条,其中流域性河道3条:京杭运河、太浦河、頔塘;县级河道24条:烂溪、紫荇塘、大德塘、严墓塘、杏花桥港、麻溪、乌桥港、鳑鲏港、新运河、横草路、海沿漕、大浦港、行船路、吴家港、吴淞江、大窑港、屯浦塘、上急水港、盐船港、东卖盐港、牛长泾、窑港、八荡河、中元港;乡级河道297条;村庄河道2298条。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2.04公里。
境内50亩以上的湖泊荡漾有350个。湖泊有湖、荡、漾、潭、兜、渚等名称,也有把狭长的湖泊称为“港”“江”。湖泊荡漾中列入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的有56个:太湖、元荡、北麻漾、长漾、三白荡、白蚬湖、金鱼漾、南星湖、分湖、澄湖、同里湖、石头潭、黄泥兜、莺脰湖、雪落漾、大龙荡、沐庄湖、九里湖、张鸭荡、袁浪荡、长畸荡、长荡、孙家荡、蚬子兜、方家荡、南参漾、庄西漾、西下沙荡、郎中荡、徐家漾、南万荡、桥北荡、杨家荡、东下沙荡、沈庄漾、北角荡、长田漾、杨沙坑荡、前村荡、诸曹漾、迮家漾、野河荡、普陀荡、南庄荡、凤仙荡、蒋家漾、众家荡、何家漾、陆家荡、上下荡、荡白漾、黄家湖、季家荡、东藏荡、同字荡、吴天贞荡。其中除太湖外,浦北区27个,浦南区28个。湖泊全属浅水湖,多数湖泊平均水深不到3米,有的平均水深还不到2米,年内水位变幅一般介于0.5~2米之间。由于水位变幅小,因此,尽管湖泊总面积较大,其调蓄能力仍较弱。境内水源除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外,主要是太湖、浙江杭嘉湖区部分北排和东排水流,此外,苏州方向自京杭运河和吴淞江北岸支流也有部分水流入境。
太湖的出水口主要分布于东太湖的东岸,一部分出自西太湖北岸,吴江境内有杨湾港、瓜泾口、三船路、军用线港等。随着联圩建设的发展,沿湖溇港大部份在圩口建闸成为联圩内河,失去自由泄水作用。
境内的水系在太湖平原的成陆、开发过程中,由自然湖泊、河道及人为开挖河道两者组合而成。至民国时期,境内已逐渐发展形成塘、浦、泾、浜、溇、港、溪、渎等纵横交错的河网水系。京杭运河以东无东泄干流,太湖及杭嘉湖区来水都经京杭运河调蓄后散入东部湖荡达淀山湖、泖河入黄浦江东流归海。太浦河开挖后,境内始有横贯东西的干流,但因下游段未按计划接通泖河入黄浦江,洪涝水流不能敞泄。1991年,太湖水位超历史记录,达4.79米;1999年再次发生特大洪水,太湖最高水位达5.08米。灾后,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方案》中太浦河、环太湖大堤、杭嘉湖北排通道等骨干工程得到实施,太湖洪水的主要通道基本畅通,吴江境内水系面貌更新。吴淞江、黄浦江、浏河、望虞河成为太湖主要入海通道。
(一)浦北区水系
浦北区位于东太湖下游,太浦河以北,北与苏州市吴中区相接,东北与昆山市相连,东与上海市青浦区毗邻,属阳澄淀泖水网区。该区湖荡河网稠密,首当太湖洪水之冲,是一个水系复杂、水灾频发的地区。区内主要河流除瓜泾口、吴淞江、京杭运河外,还有横草路、大浦港、急水港、大窑港、牛长泾、东卖盐港、八荡河等;主要湖泊有元荡、分湖、三白荡、白蚬湖、同里湖、南星湖、石头潭、长荡等27个,与苏州市的吴中区、工业园区和昆山市共同组成淀泖湖群。
该水系的主要水源来自东太湖,另有部分水流由太浦河经京杭运河、窑港注入,部分水流自苏州方向由京杭运河和吴淞江北岸各口注入。东太湖出水主要有瓜泾港、三船路、军用线港、戗港等通湖诸港。瓜泾港水出瓜泾桥入京杭运河,会合松陵镇南北诸港之水和京杭运河苏州南下之水,经分水墩汇入吴淞江,沿途纳南北两岸诸港出水,东流数十里经四江口进入上海市境内出海;吴淞江部分东流水量经长牵路、屯浦港、澄湖、大直港、千灯浦等分流南下,进入淀泖区腹部,分别由南星湖、白蚬湖、长白荡、白莲湖等淀泖湖群承转后汇入淀山湖下泄归海。三船路东接北大港出北七星桥入京杭运河。军用线港由海沿漕、直渎港入大浦港过大浦桥入京杭运河。入京杭运河之水小部分北流至分水墩汇入吴淞江东泄,大部分经大窑港、北大港、白龙港东泄。大窑港水流在东泄途中会合长牵路来水经南星湖、牛长泾、八荡河、元荡汇入淀山湖。北大港、白龙港水流则经长白荡、南参荡、元鹤荡、三白荡东泄。戗港出水主流入横扇三级河去沧洲荡,由沧浦河入太浦河东泄,部分向东折入横草路至大浦港入京杭运河。
至2002年,太浦河和环太湖大堤组成的流域洪水调控工程体系建成,太湖洪水东向出路基本畅通。
(二)浦南区水系
浦南区东接上海市青浦区,南连浙江省嘉兴市,西临太湖和浙江省湖州市,北靠太浦河,属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区,水系与杭嘉湖平原脉络相连,是承受客水过境、地势偏低的水网圩区。区内主要河流有京杭运河、頔塘、烂溪、乌桥港和严墓塘等,主要湖泊有北麻漾、长漾、金鱼漾、雪落漾、草荡、莺脰湖等28个。
该水系的主要水源有两路,分别由頔塘、烂溪两大干流承输。頔塘西受浙江湖州东苕溪分流之水和西太湖出水;烂溪南受浙江乌镇市河和横泾塘来水。两河之源同出天目山区,共会于莺脰湖后分为3股:一股由京杭运河南行至大坝港东泄;一股由翁沙路、雪湖、杨家荡入太浦河;一股由京杭运河北行至太浦河。该水系的东泄通道主要是太浦河。此外,另有两条东泄支流,一路受浙江双林来水,西起沈庄漾,由青云港、郑产桥港至南麻漾,再经麻溪、太平桥港入京杭运河;一路西起北麻漾,经川桥港、南万荡、蚬子兜由乌桥港入京杭运河。
2000、2005年太浦河和杭嘉湖北排通道工程完成后,区内出水状况明显好转。
第二节 水 文
一、降水及地表径流量
根据平望、芦墟、瓜泾口、铜罗、金家坝、吴溇、菀坪和相邻的浙江省王江泾、南浔等9个雨量站,至2000年的45年资料统计,吴江地区平均降水量1121毫米,平均径流系数0.296,平均径流深332.1毫米,平均径流量3.72亿立方米,平均地表水资源量3.39亿立方米。平均年内径流量分配与平均降水量年内分配基本一致。汛期(5~9月)径流量约占全年的60%~70%,最大月径流量一般出现在7~9月,占全年径流量的20%~25%。最小月径流量多出现在1~2月或12月,3个月合计径流量约占全年的20%~30%。降雨量的年际变化差异大,1978年平望水文站最小年降水量635.1毫米,1999年瓜泾口水文站最大年降水量1688.1毫米。降雨量的空间分布差异不大,吴溇站平均值最大,1165.5毫米;芦墟站平均值最小,1076.2毫米。
表2-3-1 1956~2000年吴江及相邻地区雨量站平均降水量表 单位:毫米
雨量站
|
平望
|
芦墟
|
瓜泾口
|
铜罗
|
金家坝
|
吴溇
|
菀坪
|
王江泾
|
南浔
|
年 均
降水量
|
1135.5
|
1076.2
|
1094.0
|
1132.8
|
1091.3
|
1165.5
|
1137.3
|
1110.4
|
1160.0
|
表2-3-2 典型年份吴江各分区降水量表 单位:毫米
区 域
|
2004年
|
丰水年
(1983年)
|
平水年
(1996年)
|
中等干旱年
(1988年)
|
特殊干旱年
(1978年)
|
运西区
|
1036.9
|
1290.8
|
1137.5
|
956.3
|
717.1
|
运东区
|
1056.5
|
1349.3
|
1070.1
|
795.5
|
653.9
|
长漾区
|
1069.8
|
1503.1
|
1160.8
|
953.5
|
627.8
|
浦南区
|
1017.7
|
1486.1
|
1125.3
|
911.8
|
620.2
|
全市平均
|
1044.2
|
1406.3
|
1114.4
|
883.9
|
651.1
|
注:太浦河北以江南运河为界划分运西、运东区,太浦河南以南頔塘为界划分长漾、浦南区(下同)。
表2-3-3 典型年份吴江各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表 单位:万立方米
区 域
|
2004年
|
丰水年
(1983年)
|
平水年
(1996年)
|
中等干旱年
(1988年)
|
特殊干旱年
(1978年)
|
运西区
|
6375.9
|
13021.0
|
9888.2
|
4870.6
|
641.1
|
运东区
|
11412.4
|
25073.4
|
18054.2
|
7059.4
|
734.9
|
长漾区
|
5674.3
|
14122.6
|
8938.6
|
3966.8
|
-617.0
|
浦南区
|
10446.8
|
27289.4
|
16060.5
|
8208.2
|
-2303.6
|
全 市
|
33909.4
|
79506.4
|
52941.5
|
24105.0
|
-1544.6
|
二、蒸发量及干旱指数
瓜泾口蒸发站(1980~2004)平均蒸发量828.2毫米,年最大蒸发量914.8毫米(2004),年最小蒸发量704.7毫米(1993)。其中7~8月份最大,占年蒸发量的27.7%,1月份最小,占年蒸发量的3.44%。境内干旱指数0.74,属于比较湿润地区。
三、水位
太湖水位一般比境内其他河、湖高。吴溇站多年平均水位比平望站高0.28米,丰水年汛水位相差更大,一般平均水位相差0.4米以上,如1987年、1991年、1999年平均水位分别相差0.47米、0.43米、0.46米。枯水年干旱季节有时太湖水位极低,出现河水倒流入湖的现象。
除东北部外,市内水位大致为西南高东北低;东北部屯村、金家坝、莘塔一线为西北高。
南北一线,最南部的烂溪南端水位比平望站高,而平望站与地处北部的瓜泾口站相差不大。多年平均水位平望站仅比瓜泾口站低0.01米,丰水年最高水位两站互有高低,枯水年则平望站水位较低。
东西一线,西部的太浦闸(下游)水位比平望站高,而平望站又比东部的芦墟站高。太浦闸多年平均水位比平望站高0.02米,平望站比芦墟站高0.08米。丰水年的水位差比正常年大,枯水年则稍小,甚至出现倒流现象。
吴溇—頔塘西端—烂溪南端一线。吴溇站水位比頔塘西端高,而頔塘西端水位与烂溪南端相比,雨季烂溪南端水位高,旱季则頔塘西端水位高。
屯村—金家坝—莘塔一线,则西北高而东南低,莘塔是全市水位最低的一处。
至2005年,平望、瓜泾口、吴溇、太浦河上游、太浦河下游、芦墟水位站的历年平均水位分别为2.9米、2.87米、3.14米、3.05米、2.91米、2.85米;瞬时最高水位分别为4.41米(1999.7.1)、4.62米(1954.8.25)、5.1米(1999.7.8)、5米(1999.7.8)、4.37米(1999.7.3)、4.28米(1999.7.4);最低水位分别为2.09米(1979.1.20)、2.17米(1956.2.29)、1.76米(1963.4.26)、2.24米(1968)、2.24米(1968)、2.05米(1956.2.7)。
表2-3-4 吴江各镇历史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情况表 单位:米
镇
|
最高水位
|
出现日期
|
最低水位
|
出现日期
|
水位修正值
|
松陵
|
4.38
|
1954.7.24
|
1.87
|
1934.8.28
|
-0.28
|
八坼
|
4.33
|
1999.7.1
|
-
|
-
|
-0.19
|
菀坪
|
4.51
|
1999.7.2
|
-
|
-
|
+0.03
|
同里
|
4.26
|
1999.7.1
|
-
|
-
|
-0.10
|
屯村
|
4.21
|
1999.7.1
|
-
|
-
|
0.00
|
莘塔
|
4.14
|
1999.7.3
|
-
|
-
|
+0.03
|
金家坝
|
4.17
|
1999.7.1
|
-
|
-
|
-0.18
|
芦墟
|
4.28
|
1999.7.4
|
-
|
-
|
-0.16
|
北厍
|
4.24
|
1954.7
|
-
|
-
|
-0.20
|
黎里
|
4.35
|
1999.7.3
|
-
|
-
|
-0.25
|
平望
|
4.41
|
1999.7.1
|
1.67
|
1934.8.24
|
-0.22
|
梅堰
|
4.45
|
1999.7.1
|
-
|
-
|
-0.15
|
盛泽
|
4.55
|
1999.7.2
|
-
|
-
|
-0.46
|
坛丘
|
4.57
|
1999.7.2
|
-
|
-
|
-0.14
|
南麻
|
4.67
|
1999.7.1
|
-
|
-
|
-0.13
|
七都
|
4.97
|
1999.7.3
|
1.76
|
1963.4.26
|
-0.06
|
八都
|
4.85
|
1999.7.3
|
-
|
-
|
-0.25
|
庙港
|
4.41
|
1999.7.1
|
-
|
-
|
-0.05
|
横扇
|
4.43
|
1999.7.1
|
-
|
-
|
-0.12
|
震泽
|
4.69
|
1999.7.2
|
-
|
-
|
-0.25
|
铜罗
|
4.78
|
1999.7.2
|
-
|
-
|
-0.19
|
青云
|
4.79
|
1999.7.2
|
-
|
-
|
-0.09
|
桃源
|
4.89
|
1999.7.2
|
-
|
-
|
-0.33
|
注:水位修正值系1997年11月至1998年3月对全市各镇水位水准点校测后的修正数据。1999年的水位为修正后水位。
四、流量
(一)入境水量
进入吴江市的客水主要来自太湖和浙北地区。另外,汛期时有黄浦江潮水从东部顶入,枯水年份阳澄地区也有来水从北部进入,2002年后通过“引(长)江济太(湖)”工程调入。
一般丰水年太湖来水占入境水总量98.77亿立方米的53.11%,浙江来水占41.92%,阳澄地区来水为负值,县内径流占4.97%。正常年太湖来水占入境水总量58.42亿立方米的52.31%,浙江来水占41.75%,阳澄地区来水仍为负值,县内径流占5.94%。一般枯水年太湖来水占入境水50.74亿立方米的46.43%,浙江来水占38.35%,阳澄地区来水占11.51%,县内径流占3.71%。枯水年太湖来水占入境水34.67亿立方米的39.40%,浙江来水占32.71%,阳澄地区来水占25.47%,县内径流占2.42%。
丰水年份,太湖洪水主要通过太浦河泄入黄浦江,同时杭嘉湖平原涝水也通过浦南区入太浦河。1999年太浦河平望段过境水量达64.4亿立方米,瓜泾口段过境水量达12.2亿立方米。
1991年太湖洪水后,太浦闸闸门时开时闭(80年代前太浦河节制闸常年关闭),太湖出水量有所加大。1997~2004年平均入境水量为76.58亿立方米。2003年汛期,太湖流域发生干旱,太湖流域管理局启动“引江济太”工程,使引江入湖水量增大,同时湖州境内的入湖河道发生倒流,向杭嘉湖平原供水18亿立方米。为保证向上海供水,太浦闸全部打开,使吴江的入境水量大大增加。2004年起,太湖流域管理局有计划地控制太浦闸出湖水量(泄洪时期除外),一般在每秒50立方米左右。
根据2003~2004年苏浙边界和环太湖等水文巡测资料统计,2003年吴江市入境水量为93.88亿立方米;2004年为76.84亿立方米,其中屯浦塘13.69亿立方米,大运河12.02亿立方米,东太湖北段5.30亿立方米,太浦闸14.45亿立方米,东太湖南段2.65亿立方米,南浔段18.99亿立方米,桐乡段9.74亿立方米。
表2-3-5 不同年型吴江入境水量表 单位:亿立方米
年 型
|
太湖及
滨湖地
区来水
|
浙江来水
|
阳澄
地区
来水
|
县内
径流
|
合 计
|
頔塘
|
烂溪
|
頔塘烂溪
间河道
|
一般丰水年
|
52.46
|
12.38
|
10.95
|
18.07
|
-5.62
|
4.91
|
98.77(93.15)
|
正 常 年
|
30.56
|
7.30
|
6.45
|
10.64
|
-0.52
|
3.47
|
58.42(57.90)
|
一般枯水年
|
23.56
|
5.82
|
5.14
|
8.50
|
5.84
|
1.88
|
50.74
|
枯 水 年
|
13.66
|
3.40
|
2.99
|
4.95
|
8.83
|
0.84
|
34.67
|
注:负值为逆流。合计数括号中数字为扣除流出到阳澄地区后的水量。
(二)出境水量
出境水由澄湖至芦墟段各港东出淀山湖,太浦河南岸从平望至芦墟段净出水流入浙江省嘉善县,平望至王江泾段各港出水流入浙江省嘉兴市和嘉善县。
一般丰水年澄湖至芦墟段东出淀山湖水量占出境水总量80.10亿立方米的49.49%,太浦河南岸出浙江省嘉善县水量占21.16%,平望至王江泾段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水量占29.35%。正常年澄湖至芦墟段东出淀山湖水量占出境水总量47.82亿立方米的50.98%,太浦河南岸出浙江省嘉善县水量占20.93%,平望至王江泾段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水量占28.08%。一般枯水年澄湖至芦墟段东出淀山湖水量占出境水总量42.37亿立方米的53.15%,太浦河南岸出浙江省嘉善县水量占18.20%,平望至王江泾段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水量占28.65%。枯水年澄湖至芦墟段东出淀山湖水量占出境水总量25.51亿立方米的66.25%,太浦河南岸出浙江省嘉善县水量占17.48%,平望至王江泾段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水量占16.27%。1997~2000年,吴江市年平均出境水量为73.88亿立方米。
根据2003~2004年淀泖东线等水文巡测资料统计,2003年出境水量90.84亿立方米;2004年为76.38亿立方米,其中周庄12.93亿立方米,元荡白石矶桥4.57亿立方米,商榻站1.36亿立方米,芦墟大桥34.82亿立方米,南栅段10.30亿立方米,秀洲北段1.28亿立方米,王江泾站8.22亿立方米,秀洲西段2.90亿立方米。
表2-3-6 不同年型吴江出境水量表 单位:亿立方米
年 型
|
澄湖至芦墟段
东出淀山湖
|
太浦河南岸出
浙江省嘉善县
|
平望至王江泾段出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
|
合计
|
一般丰水年
|
39.64
|
16.95
|
23.51
|
80.10
|
正 常 年
|
24.38
|
10.01
|
13.43
|
47.82
|
一般枯水年
|
22.52
|
7.71
|
12.14
|
42.37
|
枯 水 年
|
16.90
|
4.46
|
4.15
|
25.51
|
五、流速
吴江境内河道的入出境流速没有完整的资料。1977年5月12~21日,吴江县农机水利局对上下游入出境河口断面流量进行测量。上游入境流速情况:太湖来水(七都张港、月港、亭子港、蒋家港,庙港倪家港、陆家港、西溪庙港、更溇港、姚家港、南盛港、张家港、大庙港、庄港口、庄港、大明港、太浦河闸,菀坪戗港、新开路、军用线港,湖滨三船路,部队农场苏州河,湖滨牛腰泾等22条河口)流速,部队农场苏州河最小为0.09米每秒,大庙港、大明港最大为0.92米每秒,其他在0.25~0.91米每秒;西路来水(七都丁公桥港、横古塘、沈家桥港、圣塘港,南浔頔塘、南浔市河、马家港,青云顾庄塘、波斯港、杏花桥港,桃源戴家浜、桃花港等12条河口)流速,七都圣塘港最小为0.03米每秒,桃源戴家浜最大为0.77米每秒,其他在0.1~0.49米每秒;南路来水(桃源横泾港及乌镇市河)流速,为0.46米每秒和0.23米每秒。下游出境流速情况:烂溪东岸(洛东新塍港,桃源石湾头港、南港、斜港等4条河口)流速在0.2~0.26米每秒;京杭运河(王江泾京杭运河河口)流速0.35米每秒;运河东岸(荷花吴家港、大有港、唐家路、斜路港,田乐市泾港、上合路港、小家港、史家路等8条河口)流速在0.08~0.59米每秒;太浦河南岸(汾玉小龙口,陶庄仲水港、小地园河、大地园河,芦墟南栅港等5条河口)流速在0.09~0.21米每秒;太浦河(芦墟太浦河河口)流速0.31米每秒;屯村至莘塔一线向东(屯村黑桥港、沐斯湾港、横港、上急水港,金家坝雪巷港、姚车湾、大西港、南挺港,莘塔排沙港、东卖盐港、西庄港、吴家村港、陆家湾、南灶港、城司港、杨树港等16条河口)流速,莘塔东卖盐港最小为0.07米每秒,金家坝大西港最大为0.62米每秒,其他在0.09~0.47米每秒。
六、流向
吴江境内主要河道在自然状态下流向基本稳定。京杭运河河线北段顺直,南段弯曲,流向时南时北不定,大致为吴淞江以北向南流,吴淞江以南向北流,莺脰湖以南向北流。吴淞江由西向东,流经吴江市、吴中区、昆山市、进入上海境内于外白渡桥注入黄浦江。太浦河主流由西向东入黄浦江,北岸除京杭运河、窑港、东姑荡水流向北出河,南岸除汾湖以东各口水流向南出河外,两岸其余各口一般都向南或向北流入太浦河,仅在汛期南来水势盛时,北岸各口水才北向出河。
表2-3-7 2005年吴江境内主要河道流向表 单位:公里
河 名
|
境内起、讫地点
|
流经乡镇
|
长度
|
流 向
|
京杭运河
|
长浜
|
麻漾
|
松陵、同里、平望、盛泽
|
41.0
|
流向不定
|
太浦河
|
太湖
|
池家港
|
七都、横扇、平望、黎里、
芦墟
|
40.7
|
西→东
|
頔塘
|
苏浙界
|
莺脰湖
|
七都、震泽、平望
|
24.0
|
西南→东北
|
烂溪
|
苏浙界
|
莺脰湖
|
桃源、盛泽、平望
|
28.0
|
西南→东北
|
紫荇塘
|
苏浙界
|
大德塘
|
桃源
|
9.5
|
南→北
|
大德塘
|
严墓市河
|
頔塘
|
桃源、震泽
|
9.0
|
北→南
|
严墓塘
|
烂溪
|
严墓市河
|
桃源
|
2.5
|
东南→西北
|
杏花桥港
|
长三港
|
紫荇塘
|
桃源
|
5.0
|
西→东
|
麻溪
|
南麻漾
|
江南运河
|
盛泽
|
14.7
|
西→东
|
乌桥港
|
烂溪
|
古运河
|
盛泽
|
9.1
|
西→东
|
鳑鲏港
|
严墓塘
|
南麻漾
|
桃源、盛泽
|
5.0
|
南→北
|
新运河
|
頔塘
|
太浦河
|
平望
|
2.7
|
南→北
|
横草路
|
戗港
|
海沿漕
|
横扇、平望、松陵
|
11.0
|
西→东
|
海沿漕
|
军用线港
|
横草路
|
横扇、松陵
|
4.2
|
西北→东南
|
大浦港
|
横草路东口
|
京杭运河
|
松陵
|
3.5
|
西→东
|
行船路
|
大浦港
|
盛家厍南
|
松陵
|
3.5
|
南→北
|
吴家港
|
三船路
|
京杭运河
|
松陵
|
4.0
|
西南→东北
|
吴淞江
|
京杭运河
|
圣堂港
|
松陵、同里
|
6.5
|
西→东
|
大窑港
|
京杭运河
|
同里湖
|
松陵、同里
|
6.5
|
西→东
|
屯浦塘
|
洋溢湖
|
上急水港北
|
同里
|
8.0
|
北→南
|
上急水港
|
屯浦塘南
|
白蚬湖
|
同里
|
4.0
|
西北→东南
|
盐船港
|
屯浦塘
|
南星湖
|
同里
|
0.8
|
北→南
|
东卖盐港
|
漳水圩港
|
八荡河
|
芦墟
|
4.0
|
北→南
|
牛长泾
|
南星湖
|
三白荡
|
芦墟、黎里
|
7.5
|
北→南
|
窑港
|
太浦河
|
三白荡
|
芦墟
|
1.2
|
南→北
|
八荡河
|
梁山荡
|
元荡
|
芦墟
|
1.5
|
西→东
|
中元港
|
大窑港
|
南星湖
|
同里
|
5.2
|
北→南
|
第四章 气候
第一节 四季特征
一、春季(3~5月)
吴江春季气温变化较大。由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故常有乍暖还寒天气出现,如1988年3月13~15日降温22.4℃。年际间气温相差亦大,3月最高年与最低年相差6℃。4月气温回升最快,比3月上升5.9℃。春季多阴雨天气,日照缺少,尤其是3月,日照百分率仅35%,为全年最少。如1992年3月13~28日天天下雨,其中还有3天下雪,合计降水量214毫米。2002年春季雨水比常年偏多152.9毫米,3月1日至4月22日,雨日31天,为1959年吴江气象站有气象记录以后最多。
二、夏季(6~8月)
吴江初夏有梅雨,盛夏有高温,夏末有台风侵袭。6月下半月至7月上旬中期是梅雨期,降水强度大,维持时间长。1999年6月7日至7月2日相继出现6次暴雨,1次大暴雨,总雨量达712.6毫米,雨日20天。这样的梅雨很少出现。1986~2005年,夏季雨量平均495.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43%。
梅雨结束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进入盛夏,天气晴热。35℃以上高温天气大多出现在7月、8月。1986~2005年,有3年出现超过38℃天气。其间1997和1999年没有高温日,而2003年气温偏高,高温日长,达30天,比历史纪录6天,有3天超吴江历史高温纪录,其中8月1日出现38.9℃高温。
夏末有台风影响。1990年8月31日至9月1日受199015号台风袭击,雨量230.6毫米,两天大风,灾害严重。
三、秋季(9~11月)
吴江秋末大多数年份出现初霜。10月和11月降温明显,分别比上月下降5.5℃和5.8℃。
初秋还有台风影响,如1989年9月15~16日受198923号热带风暴影响,雨量89.5毫米,风力8级。
秋季多秋高气爽天气,降水明显减少,10月和11月有一半以上的年份降水量不足50毫米,日照百分率在47%以上。
四、冬季(12月至翌年2月)
吴江冬季多偏北风,各月北北西风(NNW)、北风(N)、北北东风(NNE)的合计风向频率达29%。12月末至翌年2月上旬是最冷时期,年极端最低气温大多出现在这一时段内。1991年12月30日最冷,为-8.5℃。1994年冬季最暖,最低气温仅-3.2℃。
冬季气候比较干燥,雨雪量少,1986~2005年,12月平均降水量38.6毫米,为全年最少。初雪日一般出现在12月下旬,终雪日在3月上旬。1986~2005年,未出现过严重雪灾。
第二节 气象要素
一、气温
1986~2005年,吴江年平均气温16.3℃,最高年17.5℃(2004),最低年15.4℃(1993)。由于地球变暖这一大背景的影响,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气象观测站周边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等因素,气温呈上升趋势。1986~2005年与1959~1985年相比,年平均气温上升0.6℃,其中1997~2005年平均气温16.9℃,比1986~2005年平均气温高出1.1。7月最热,年平均气温28.2℃,1994年达30.1℃。1月最冷,年平均气温4℃,1993年仅2.4℃。按候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为春季,22℃~10℃为秋季的标准统计,吴江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季第三,秋季最短。
表2-4-1 1986~2005年吴江气象站记录平均气温情况表 单位:℃
年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年均
|
1986
|
3.1
|
3.7
|
8.6
|
14.1
|
20.4
|
24.3
|
27.5
|
27.4
|
22.1
|
16.7
|
11.5
|
6.2
|
15.5
|
1987
|
4.6
|
5.9
|
7.8
|
13.7
|
19.4
|
22.8
|
26.8
|
28.3
|
22.4
|
19.1
|
12.7
|
4.5
|
15.7
|
1988
|
4.4
|
3.7
|
6.8
|
14.7
|
19.3
|
24.2
|
29.3
|
26.3
|
22.3
|
17.9
|
10.6
|
5.9
|
15.5
|
1989
|
4.6
|
4.8
|
9.0
|
14.4
|
18.8
|
23.9
|
26.0
|
26.4
|
22.8
|
17.4
|
11.3
|
6.3
|
15.5
|
1990
|
4.0
|
4.8
|
10.7
|
14.5
|
19.9
|
25.7
|
29.5
|
28.2
|
22.9
|
17.2
|
13.3
|
5.4
|
16.3
|
1991
|
3.7
|
5.7
|
7.9
|
13.4
|
19.6
|
24.1
|
27.9
|
26.5
|
23.3
|
17.1
|
11.2
|
5.9
|
15.5
|
1992
|
3.3
|
5.8
|
7.8
|
14.8
|
20.1
|
22.9
|
27.8
|
26.7
|
23.1
|
16.1
|
10.3
|
7.0
|
15.5
|
1993
|
2.4
|
6.4
|
8.4
|
14.4
|
18.7
|
24.6
|
26.5
|
25.7
|
23.2
|
17.1
|
12.4
|
4.8
|
15.4
|
1994
|
4.2
|
5.0
|
8.4
|
15.5
|
22.0
|
24.5
|
30.1
|
28.5
|
23.2
|
17.6
|
14.3
|
8.2
|
16.8
|
1995
|
3.8
|
5.2
|
10.0
|
13.9
|
19.5
|
23.1
|
28.1
|
28.6
|
24.1
|
18.2
|
10.8
|
5.0
|
15.9
|
1996
|
3.4
|
4.0
|
7.9
|
13.2
|
19.6
|
24.6
|
26.9
|
27.6
|
24.4
|
18.5
|
12.3
|
5.9
|
15.7
|
1997
|
3.1
|
5.9
|
10.7
|
15.1
|
22.1
|
25.0
|
27.6
|
27.2
|
22.5
|
18.3
|
12.4
|
6.6
|
16.4
|
1998
|
3.7
|
7.3
|
9.4
|
17.8
|
20.8
|
24.0
|
29.4
|
29.2
|
23.3
|
19.6
|
14.7
|
7.9
|
17.3
|
1999
|
5.5
|
7.2
|
9.5
|
15.2
|
20.7
|
22.4
|
25.8
|
26.8
|
25.6
|
19.3
|
11.8
|
6.0
|
16.3
|
2000
|
3.9
|
4.1
|
10.6
|
16.3
|
21.6
|
25.0
|
29.2
|
28.3
|
24.1
|
19.1
|
11.8
|
8.4
|
16.9
|
2001
|
5.2
|
6.5
|
11.1
|
15.6
|
21.4
|
24.2
|
29.9
|
26.9
|
24.4
|
19.6
|
12.2
|
6.0
|
16.9
|
2002
|
6.2
|
8.2
|
12.8
|
16.7
|
19.5
|
25.6
|
27.6
|
27.0
|
24.2
|
19.0
|
11.9
|
6.5
|
17.1
|
2003
|
3.2
|
6.7
|
9.9
|
15.6
|
20.5
|
25.0
|
29.7
|
29.0
|
25.9
|
18.2
|
13.0
|
5.7
|
16.9
|
2004
|
4.2
|
8.7
|
10.1
|
16.6
|
21.4
|
24.9
|
29.8
|
29.1
|
23.8
|
18.7
|
14.2
|
8.4
|
17.5
|
2005
|
2.8
|
4.2
|
9.2
|
18.2
|
21.0
|
26.9
|
29.3
|
28.1
|
26.6
|
18.7
|
14.8
|
4.8
|
17.1
|
平均
|
4.0
|
5.7
|
9.3
|
15.2
|
20.3
|
24.4
|
28.2
|
27.6
|
23.7
|
18.2
|
12.4
|
6.3
|
16.3
|
二、降水
1986~2005年,吴江年平均降水量1151.3毫米。与1959~1985年相比,年平均降水量多103.8毫米。有2年超过1600毫米,最多年1702.1毫米(1993);有5年少于1000毫米,最少年816.3毫米(2003)。平均降水日数127天。有4年超过140天,最多年146天(1993);有3年不足110天,最少年105天(1995年和2004年)。月平均降水量大于100毫米的为3月和5~8月,这5个月的合计降水量达709.4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2%,其中6月最多达193.5毫米。最大月雨量出现在1999年6月,达670.8毫米,这是吴江气象站建站以后最高纪录。20年间,月雨量超300毫米的共有6个月。12月降水量最少,仅38.6毫米。20年内未出现严重干旱年份。
表2-4-2 1986~2005年吴江气象站记录降水量表 单位:毫米
年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1986
|
11.0
|
12.1
|
118.7
|
116.2
|
56.3
|
293.8
|
183.3
|
64.3
|
58.0
|
48.8
|
37.9
|
24.4
|
1024.8
|
1987
|
44.5
|
36.1
|
147.6
|
130.4
|
83.4
|
111.9
|
314.4
|
148.3
|
146.9
|
80.4
|
36.3
|
0.0
|
1280.2
|
1988
|
19.5
|
87.0
|
105.6
|
40.5
|
185.4
|
107.5
|
190.7
|
98.9
|
92.1
|
23.4
|
4.5
|
2.5
|
957.6
|
1989
|
91.9
|
90.6
|
78.0
|
194.8
|
134.5
|
108.7
|
244.8
|
122.6
|
121.2
|
7.4
|
38.7
|
38.7
|
1271.9
|
1990
|
54.9
|
144.9
|
87.8
|
108.8
|
82.4
|
75.7
|
32.0
|
213.8
|
259.4
|
41.1
|
73.4
|
57.9
|
1232.1
|
1991
|
44.8
|
101.9
|
123.2
|
55.1
|
110.6
|
304.8
|
253.4
|
77.3
|
46.8
|
28.1
|
24.8
|
33.8
|
1204.6
|
1992
|
48.4
|
11.1
|
253.3
|
43.5
|
77.0
|
120.8
|
28.0
|
141.0
|
142.0
|
22.7
|
12.4
|
40.9
|
941.1
|
1993
|
76.3
|
73.7
|
157.9
|
57.5
|
108.8
|
235.7
|
302.5
|
329.1
|
134.7
|
94.3
|
107.9
|
23.7
|
1702.1
|
1994
|
47.0
|
83.9
|
34.7
|
123.6
|
90.9
|
238.3
|
3.2
|
99.2
|
26.3
|
105.2
|
28.1
|
50.7
|
931.1
|
1995
|
66.8
|
21.5
|
108.2
|
74.3
|
183.4
|
150.9
|
209.1
|
78.0
|
5.4
|
116.9
|
1.7
|
15.3
|
1031.5
|
1996
|
101.5
|
16.8
|
145.3
|
55.6
|
21.7
|
285.9
|
335.7
|
90.3
|
40.3
|
67.5
|
56.5
|
24.7
|
1241.8
|
1997
|
51.9
|
37.6
|
65.5
|
30.5
|
108.7
|
176.1
|
197.3
|
149.6
|
12.9
|
25.0
|
106.8
|
92.5
|
1054.4
|
1998
|
188.7
|
56.8
|
159.8
|
82.0
|
54.6
|
165.7
|
191.5
|
72.4
|
223.6
|
54.1
|
16.2
|
46.0
|
1311.4
|
1999
|
34.7
|
27.8
|
127.5
|
65.7
|
111.1
|
670.8
|
114.4
|
297.9
|
104.1
|
57.2
|
28.5
|
5.3
|
1645.0
|
2000
|
108.5
|
65.9
|
105.2
|
48.7
|
149.8
|
130.4
|
34.4
|
121.5
|
16.8
|
88.3
|
113.9
|
14.4
|
997.8
|
2001
|
104.2
|
62.9
|
24.7
|
59.2
|
40.6
|
243.2
|
65.1
|
232.9
|
24.1
|
36.2
|
26.4
|
85.2
|
1004.7
|
2002
|
40.0
|
38.8
|
114.9
|
118.7
|
214.8
|
172.1
|
132.3
|
207.4
|
37.2
|
70.5
|
54.6
|
110.0
|
1311.3
|
2003
|
51.7
|
94.1
|
95.1
|
98.9
|
95.6
|
97.7
|
82.4
|
35.7
|
70.3
|
26.8
|
43.6
|
24.4
|
816.3
|
2004
|
100.9
|
75.9
|
37.1
|
131.4
|
118.9
|
151.9
|
166.9
|
52.5
|
71.5
|
2.0
|
78.4
|
65.1
|
1052.5
|
2005
|
66.5
|
133.9
|
33.5
|
64.1
|
132.3
|
28.7
|
126.9
|
193.5
|
135.5
|
60.3
|
21.4
|
16.3
|
1012.9
|
平均
|
67.7
|
63.7
|
106.2
|
85.0
|
108.0
|
193.5
|
160.4
|
141.3
|
88.5
|
52.8
|
45.6
|
38.6
|
1151.3
|
三、日照
1986~2005年,吴江年平均日照1912.7小时,日照百分率43%。与1959~1985年相比,平均日照少173.7小时。最多年2137.1小时,日照百分率48%(2004),最少年1670.4小时,日照百分率38%(1999)。最多年和最少年日照相差466.7小时。7~8月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热,日照充沛,日照百分率分别为50%和51%。早春3月多阴雨,6月时处梅雨期,日照减少,日照百分率仅35%和37%。
表2-4-3 1986~2005年吴江气象站记录日照量表 单位:小时
年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1986
|
164.7
|
142.8
|
141.3
|
118.4
|
246.8
|
146.5
|
221.9
|
278.4
|
174.3
|
181.7
|
105.5
|
163.9
|
2086.2
|
1987
|
143.3
|
152.7
|
106.8
|
164.5
|
187.0
|
177.0
|
129.3
|
252.0
|
205.7
|
129.2
|
136.3
|
215.1
|
1998.9
|
1988
|
99.0
|
94.7
|
127.6
|
198.4
|
142.7
|
126.0
|
272.3
|
213.1
|
129.3
|
174.2
|
224.7
|
158.8
|
1960.8
|
1989
|
53.8
|
104.9
|
174.7
|
110.7
|
138.9
|
184.1
|
178.7
|
215.6
|
114.3
|
203.2
|
158.3
|
138.1
|
1775.3
|
1990
|
104.2
|
59.6
|
165.4
|
169.6
|
172.9
|
198.1
|
286.9
|
230.0
|
142.9
|
143.1
|
135.8
|
159.3
|
1967.8
|
1991
|
99.3
|
129.7
|
51.4
|
130.2
|
146.5
|
113.2
|
175.5
|
221.1
|
187.1
|
200.4
|
174.7
|
118.0
|
1747.1
|
1992
|
116.2
|
174.3
|
56.0
|
176.2
|
209.0
|
170.0
|
256.4
|
160.4
|
143.2
|
222.5
|
193.9
|
126.9
|
2005.0
|
1993
|
119.7
|
132.4
|
140.6
|
156.6
|
126.2
|
176.3
|
109.6
|
94.8
|
179.3
|
161.9
|
121.3
|
176.8
|
1695.5
|
1994
|
105.9
|
87.4
|
127.3
|
98.4
|
212.5
|
161.6
|
288.3
|
260.6
|
199.8
|
188.6
|
115.1
|
63.0
|
1908.5
|
1995
|
155.9
|
125.8
|
165.1
|
134.0
|
150.3
|
83.7
|
205.3
|
235.6
|
157.3
|
155.0
|
181.4
|
147.4
|
1896.8
|
1996
|
128.6
|
148.8
|
85.4
|
177.9
|
172.1
|
106.5
|
197.1
|
241.3
|
208.7
|
141.7
|
93.2
|
180.4
|
1881.7
|
1997
|
129.3
|
124.3
|
105.8
|
137.4
|
212.1
|
159.8
|
175.6
|
146.3
|
209.6
|
178.1
|
128.9
|
82.9
|
1790.1
|
1998
|
122.2
|
119.2
|
103.3
|
191.6
|
164.2
|
129.0
|
246.1
|
243.3
|
177.8
|
163.8
|
176.7
|
129.7
|
1966.9
|
1999
|
145.2
|
171.9
|
74.9
|
157.6
|
167.0
|
100.3
|
127.6
|
135.5
|
184.3
|
100.9
|
125.1
|
180.1
|
1670.4
|
2000
|
89.4
|
103.0
|
138.9
|
183.7
|
220.9
|
183.1
|
267.8
|
221.2
|
154.2
|
85.9
|
103.7
|
118.5
|
1870.3
|
2001
|
111.8
|
108.1
|
202.4
|
169.2
|
178.5
|
129.3
|
269.4
|
184.5
|
191.9
|
205.7
|
144.7
|
93.5
|
1989.0
|
2002
|
178.8
|
137.1
|
147.7
|
112.7
|
107.1
|
195.5
|
190.9
|
175.0
|
198.2
|
180.4
|
158.8
|
89.0
|
1871.2
|
2003
|
156.8
|
103.5
|
157.1
|
121.9
|
147.7
|
179.6
|
201.8
|
211.2
|
214.2
|
184.3
|
153.4
|
137.0
|
1968.5
|
2004
|
125.3
|
148.8
|
137.4
|
193.9
|
177.2
|
156.4
|
291.0
|
239.3
|
153.6
|
220.9
|
175.2
|
118.1
|
2137.1
|
2005
|
124.5
|
93.8
|
190.1
|
209.1
|
172.9
|
218.6
|
193.7
|
193.0
|
211.1
|
175.5
|
126.1
|
157.8
|
2066.2
|
平均
|
123.7
|
123.1
|
130.0
|
155.6
|
172.6
|
154.7
|
214.3
|
207.6
|
176.8
|
169.6
|
146.6
|
137.7
|
1912.7
|
百分率
|
38
|
40
|
35
|
40
|
41
|
37
|
50
|
51
|
48
|
48
|
46
|
44
|
43
|
四、风
吴江地处中纬度,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季风更替明显。春季是冬夏季风转换季节,盛行东南风,约占三分之一;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和印度热低压的共同作用,东南风的频率占五分之二以上;秋季是夏季风与冬季风交替季节,由于冬季风来得迅速,且稳定维持,因此秋季近地面已确立冬季风势,盛行风向接近冬季;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行北风,其中以北到西北风为主,约占五分之三,其次是偏北风,约占三分之一。根据风速资料分析,以春季的平均风速为最大,为3.3米每秒;秋季最小,为2.7米每秒。
吴江东距大海100公里,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引起局部地域性的风环流。早晨陆地上温度低于海上,而陆地上气压却高于海洋,故陆地上的空气便流向海洋,刮西风;下午到傍晚,大陆上的气温比海洋高,海洋上的气压又高于大陆,空气从海洋流向大陆,刮东风。这种风向变化在春、夏季的晴天尤为明显,俗语“早西夜东风,日日好天公”就是指这种情况。
吴江市大风(瞬时风速大于17米每秒)日数年平均有11.3天。大风在一年四季中均有出现,其中春季日数最多,平均有3.7天;夏季次之,为3天;秋季最少,为2.1天;冬季略高于秋季,为2.5天。
五、气压
吴江年平均气压为1015.9百帕,2000年最低,为1015.3百帕,最高为1017百帕(出现在1984年),年际变化1.7百帕。最热的7月份气压最低,最冷的1月份气压最高,平均年较差为20.3百帕。气压的季节分布是冬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气压值分别为:春季(3~5月)1015百帕,夏季(6~8月)仅1005百帕,秋季(9~11月),1018.1百帕,冬季(12~2月)1025.3百帕。
六、地温
吴江年平均地表温度为18.1℃,2004年最高,为19.6℃,最低为16℃(出现在1980年)。最高值在7月份,31.4℃;最低值在1月份,3.6℃。年较差27.8℃。从地表5厘米以下到20厘米的地中温度变化与地表温度变化有相同规律,但年较差较地表温度小,且越往深处变幅越小。
七、云量
吴江季风气候明显,云量的变化也十分明显。云量的季节分布,春季最多,冬季最少。总云量及低云量的月分布均以6月份为最多,12月份最少。总云量的年变化不到30%,低云量仅10%左右。晴天日数冬季最多,阴天日数春季最多(总云量小于20%定为晴天,大于80%为阴天);6月份晴天日数最少而阴天日数最多,12月份晴天日数最多。
八、湿度
吴江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各月平均都在75%以上,8月份最大为89%,12月份最小为71%。一般情况下相对湿度夜间大,尤其是凌晨;白天小,尤其是午后。冬季相对湿度极端最小值为8%。
九、雷暴及暴雨
吴江全年平均有34天雷暴日,最多年份57天,最少年份15天。雷暴主要集中在4~9月份,约占全年雷暴日的90%以上,尤以6~8月为最多。雷暴初日常年为3月6日,最早的1997年1月1日就闻初雷。雷暴终日常年为10月3日,最迟的1992年12月7日还有雷鸣。
1986~2005年,各年出现的暴雨(日降水量大于50毫米)次数差异较大,年平均3.1次。1999年最多,一年内出现12次,最少时一年内只有1次。1990年出现2次大暴雨(大于100毫米),为大暴雨最多的一年。出现暴雨最早的在1993年3月25日,最迟的在1999年10月31日。6月份出现暴雨次数最多,20年内共20次,其中大暴雨2次;其次为7月份和8月份,分别为13次和17次,其中大暴雨分别为1次和3次;1月、2月、11月、12月未出现过暴雨。
十、霜冻及寒潮
吴江常年平均在11月13日可见初霜(最早的为1984年10月22日),最迟的为1995年12月4日。常年3月25日为终霜期,最早的为2003年2月20日,最迟的有3年,均为4月16日。全年平均无霜期为211天,最短的1992年,为191天,最长的2003年,为248天。在地域差异上,北部比南部出现初霜的时间平均早10天,终霜迟5~10天,无霜期平均缩短半个月。秋季的初霜冻和春季的晚霜冻均对农作物带来危害。90年代以后的冬季,有总体偏暖与短时气温骤降并存的现象,春霜冻有出现频繁、危害重、区域差别大的特点。吴江的春霜冻害要重于秋霜冻害。
按照24小时内气温下降大于或等于10℃或48小时内气温下降大于或等于12℃,同时最低气温下降到5℃或以下作为寒潮标准,吴江市发生寒潮平均每年2.23次。其中24小时寒潮年均1.46次;48小时寒潮年均0.77次。出现寒潮最多的1990年,共计6次;最少的1995年、1999年和2000年,为零次。寒潮发生时间最早为11月7日,出现在1992年,最迟为4月12日,出现在1980年。24小时降温幅度最大的达20.2℃,出现在1998年2月13~14日14时;48小时降温幅度最大的达22.4℃,出现在1988年3月13~15日14时。55%寒潮过程伴有风向由南转北的过程。寒潮天气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3月,约占总次数的97%,其中3月份最多。
第五章 动物 植物
第一节 动 物
吴江曾是各种候鸟的迁徙地,小型陆地和两栖野生动物种类也较多。20世纪后期,由于人口的剧增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自然条件、地质地貌的变化,湿地的减少,水质的下降,导致各种野生动物失去赖以生存和繁殖的场所。50年代境内有小灵猫、大灵猫、穿山甲、赤狐、狗獾、水獭、平胸龟、黄缘闭壳龟、苍鹰、白枕鹤等野生动物,80年代后已少见。原栖息于太湖的斑鳖也难觅踪影,鸳鸯等种群数量锐减,成为稀有物种,身长2米以上的蛇已难以见到。野生动物资源总体上呈现种类减少的趋势。同期,驯养动物有所增加,野猪、梅花鹿、珍珠鸡、火鸡、鸵鸟以及加州鲈、罗氏沼虾、白对虾等均有养殖。2000年以后,夜鹭等野生鸟类数量有所增加。1988~2005年,吴江分别进行鸟类普查、蛇类资源、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湿地资源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境内分布的野生动物共有近40余种(不包括鱼类)。
一、脊椎动物
(一)鱼类
境内传统养殖鱼类主要有青鱼、草鱼、鲢(白鲢)、鳙(花鲢)、鲤、鳊等。70年代前引进养殖的鱼类品种有日本大板鲫、东北鲫、滇池方正鲫、罗非鱼、美洲鮰鱼、散鳞镜鱼;80年代以后,引进养殖淡水白鲳、淡水石斑鱼、革胡子鲶、加州鲈、斑点叉尾鮰鱼、彩虹鲷、淡水黑鲷、长吻鮰、南美鲱鱼、鲃鱼、泰国鲮鱼、梭鲈、湘云鲫、白斑狗鱼、杂交条纹鲈,蓝鳃太阳鱼、鲻鱼、杂交鲟、河鲈鱼(五彩斑鱼)。观赏鱼有花鲫、日本锦鲤、金鱼。吴江地产的鳜鱼、翘嘴红鲌(白鱼)、黄颡鱼(昂刺鱼)、鲶鱼、鳗鱼(鳗鲡)、黄鳝、泥鳅等原野生鱼类也开始规模养殖,这些鱼仍有野生,但数量渐少。
其余鱼类还有中华细鲫、异育银鲫、团头鲂、三角鲂、长春鳊、大眼鳜、太湖银鱼、太湖梅鲚、沙鳢(塘鳢鱼)、花鱼骨(鯚个郎)、胭脂鱼、胡子鲶、花鳅、大斑花鳅、大鳞泥鳅、红鳍鲌(料红)、蒙古红鲌、弓斑东方鲀、暗纹东方鲀、麦穗鱼(青梢子)、华鳈(花石斑)、黑鳍鳈(花花鱼)、细鳞斜颌鲴、黄尾鲴、银鲴、蛇鮈(船钉子)、长鳍吻鮈(洋鱼)赤眼鳟、鳡(横占)、青鳉、圆尾斗鱼、
(二)两栖类
境内野生的有大蟾蜍(癞团)、黑斑蛙(田鸡)、金线蛙、虎纹蛙等。养殖的还有美国牛蛙、林蛙等。
(三)爬行类
境内野生的有水蛇、乌梢蛇(青梢蛇)、短尾腹蛇(灰链扁)、赤链蛇(火赤链、水赤链)、黄颔蛇(家蛇)、翠青蛇、黑眉锦蛇、蜥蜴(壁虎)等。养殖的主要有鳖(甲鱼)、还有巴西龟、中华草龟、美国小鳄龟等,野生的龟(乌龟)、鳖(甲鱼)渐少。
(四)禽类
境内家禽主要有鸡、珍珠鸡、鸬鹚、火鸡、鸭、野鸭(养殖)、鹅、鸽子、鹌鹑、鸵鸟等。
飞禽主要有鸿雁(大雁)、家燕、凫(野鸭)、雉(野鸡)、麻雀、珠颈斑鸠(野鸽子)、大杜鹃(布谷鸟)、乌鸦、画眉、白头翁、翠鸟(拖鱼鸟)、黄鹂(黄莺)、斑啄木鸟、雀鹰(鹞子)、长耳鸮(猫头鹰)、苍鹭、白鹭、鸳鸯、喜鹊、鸊鷉、戴胜、寒鸦、鸲鹆(八哥)等。鸟类大都聚集于靠近湖泊、水面的树林里,境内东北部的同里、芦墟、沿东太湖的松陵、横扇、七都数量较多。
(五)哺乳类
境内家畜主要有水牛、黑白花奶牛、猪、湖羊、山羊、毛兔、肉兔、荷兰兔、狗、猫、野猪(养殖)、梅花鹿等。
野生的有黄鼬(黄鼠狼)、刺猬、野兔、水獭、老鼠、蝙蝠等。适应农田、河道生存的黄鼬,保留有较大的种群优势。刺猬、野兔主要在林地及河道密集地,肖甸湖森林公园野兔数量较多。原有的猪獾、狗獾、香灵猫(野猫)、狐狸等已少见。
二、节肢动物
(一)昆虫类
境内主要有家蚕、野蚕、蜂类(蜜蜂、胡蜂等)、天牛(杨夹、桑夹等)、蚱蜢、螳螂、苍蝇、蚊、牛虻(牛苍蝇)、蟋蟀、蝼蛄、蝉(知了)、纺织娘、萤火虫、各类蝴蝶、蜻蜓、蟑螂、蚂蚁等。
危害农作物的昆虫主要有:夜蛾、蚜虫、飞虱、瓢虫、象甲、叶蝉、螟虫、菜粉蝶、地老虎、小实蝇、红蜘蛛等。
(二)甲壳类
境内主要有蟹、虾。蟹为中华绒螯蟹,有太湖蟹、分湖蟹之分。虾原有太湖青虾、太湖白虾、糠虾、白米虾等。80年代后,引进并大量养殖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白虾、马氏沼虾、克氏螯虾、淡水澳洲龙虾、刀额新对虾(基围虾)。
(三)蛛形类和多足类
境内主要有壁线蛛、圆网蛛、蜈蚣等。
三、软体动物
境内主要有田螺、螺蛳、锥实螺、扁卷螺、蜗牛、白蜗牛、蜒蚰、河蚌、河蚬等。
四、环节动物
境内主要有蚯蚓、水蛭、蚂蝗等。
第二节 植 物
一、草本植物
境内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大麦、元麦、蚕豆、大豆、绿豆、赤豆、豌豆、长豆、豇豆、四季豆、扁豆、荷兰豆、油菜、芝麻、蓖麻、向日葵、大白菜、青菜、香青菜、菠菜、芹菜、雪里蕻、甘蓝(包菜)、苋菜、花菜、蕹菜、茼蒿、金花菜、芫荽(香菜)、生菜、萝卜、胡萝卜、大头菜、莴苣、小香葱、胡葱、大蒜、洋葱、韭菜、番茄、茄子、辣椒、西瓜、甜瓜、黄瓜、南瓜、丝瓜、冬瓜、菜瓜、蒲瓜(地蒲)、蛇瓜、苦瓜、佛手瓜、西葫芦、紫云英、苏丹草、黑麦草、薄荷、席草、蔺草、蒲草、苎麻、黄麻、白术、益母草等。
境内栽培的水生植物主要有茭白、藕、子莲、荸荠、慈姑、水芹、芡实(鸡头米)、莼菜、菱、豆瓣菜(西洋菜)、水蕹菜、水芋、蒲菜、茭儿菜、四叶菜、大王莲、睡莲等。
境内种植的观赏植物主要有文竹、美人蕉、鸡冠花、凤仙花、花甘蓝、含羞草、仙人掌、仙人球、兰花、菊花、大丽菊、芭蕉、石蒜、万年青、垂盆草、一串红、海棠花、牡丹、芍药、瓜叶菊、非洲菊、三叶草等。
境内的野生植物主要有马兰头、荠菜、香椿、野苋菜、蒲公英、白茅草、牛筋草、狗尾草、三棱草、莎草、鸭舌草、辣蓼、地肤、马鞭草、车前子、看麦娘、牛毛草、大蓟、小蓟、狼把草、酸浆、猪殃殃、鸭儿芹、马齿苋、牛膝、天南星、早熟禾、灯草、三白草、稗草等;水生的有菰(野茭白)、野水芹、野菱、芦苇、藁草、菖蒲、水葫芦、水浮莲、绿萍、水花生、水车前、水蓼、水竹叶、苦草、菹草、微齿眼子菜、金银莲花、槐叶萍、水蕨、伊乐藻、金鱼藻等。
二、木本植物
境内木本植物多为人工栽培,主要以绿化树种为主,一般作为行道树、园林绿化造景、防护林、农田林网等。野生的很少。
主要有银杏、雪松、罗汉松、水杉、池杉、垂柳、杨柳、白杨、意大利杨、香樟、冬青、梧桐、法国梧桐、楝、榆、合欢、金合欢、皂角、桂花、玉兰、广玉兰、山茶、朴、榉(黄榉、白榉)、泡桐、槐、香椿、杜仲、油桐、黄杨、棕榈、杜英、黄山栾树等。
还有石楠、枸杞、无花果、南天竺、木芙蓉、木槿、六月雪、夹竹桃、瓜子黄杨、紫荆、小叶女贞、海棠、石榴、月季、玫瑰、蔷薇、杜鹃、茉莉、栀子花、紫穗槐等。
经济树种有桑、果桑、枇杷、柑橘、石榴、李、梨、桃、柿、枣、梅;葡萄、猕猴桃等。
竹类原来一般为农户家前屋后小片栽培。80年代后引进外来竹作绿化造景用。品种主要有淡竹、紫竹、方竹、杜园竹、湘妃竹、刚竹等。
三、菌类植物
境内的真菌植物大多为栽培菇类,野生资源较少。栽培类真菌主要有:蘑菇、平菇、香菇、草菇、金针菇、灵芝、真姬菇(蟹味菇)、杏鲍菇、鸡腿菇、凤尾菇等。野生真菌类主要有:地衣、草覃、野木耳、树覃等。
四、古树名木
2005年,全市古树名木123棵,银杏、黄杨、桂花、朴树、腊梅、山茶、紫藤、天竹、榉树、广玉兰、罗汉松、夜来香、美国红杉等23个品种,银杏最多,有58棵。松陵镇吴模村圆通寺雌雄2棵银杏,冠幅12米,为全市树龄最长者,树身寄生其他植物十多种,俗称“十样景”。横扇镇四都村的银杏树围5.8米,高大居全市之冠。平望镇小九华寺的300年黄杨和桂花,亦属罕见。这些古树名木已被苏州市、吴江市列入保护范围。
表2-5-1 2005年吴江古树名木情况表
总
序
|
种
序
|
树种及生长地点
|
树龄
(年)
|
胸径
(厘米)
|
树高
(米)
|
保护
级别
|
权属
|
长势
评价
|
|
|
一、银杏
|
|
|
|
|
|
|
1
|
1
|
松陵镇银杏广场
|
1000
|
146.0
|
20.2
|
1
|
国有
|
一般
|
2
|
2
|
松陵镇吴模村圆通寺(一)
|
1200
|
150.0
|
21.6
|
1
|
集体
|
一般
|
3
|
3
|
松陵镇吴模村圆通寺(二)
|
1200
|
178.0
|
20.3
|
1
|
集体
|
一般
|
4
|
4
|
同里镇屯南村1组(一)
|
200
|
62.0
|
14.7
|
2
|
集体
|
一般
|
5
|
5
|
同里镇屯南村1组(二)
|
200
|
75.0
|
15.5
|
2
|
集体
|
一般
|
6
|
6
|
同里镇北联村1组
|
140
|
64.0
|
15.4
|
2
|
集体
|
旺盛
|
7
|
7
|
同里镇北联村9组
|
1200
|
165.0
|
32.1
|
1
|
集体
|
一般
|
8
|
8
|
同里镇北联村13组(一)
|
200
|
48.0
|
17.4
|
2
|
集体
|
一般
|
9
|
9
|
同里镇北联村13组(二)
|
200
|
76.0
|
20.6
|
2
|
集体
|
一般
|
10
|
10
|
同里镇肖甸湖村1组
|
350
|
54.3
|
17.2
|
1
|
集体
|
一般
|
11
|
11
|
同里镇伍家弄24号
|
400
|
101.0
|
25.5
|
1
|
集体
|
旺盛
|
12
|
12
|
同里镇松石悟园(一)
|
100
|
70
|
17.0
|
2
|
国有
|
旺盛
|
13
|
13
|
同里镇松石悟园(二)
|
100
|
50
|
17.0
|
2
|
国有
|
旺盛
|
14
|
14
|
同里镇松石悟园(三)
|
100
|
45
|
17.0
|
2
|
国有
|
旺盛
|
15
|
15
|
同里镇松石悟园(四)
|
100
|
30
|
17.0
|
2
|
国有
|
旺盛
|
16
|
16
|
芦墟镇秋田村14组
|
320
|
111.5
|
17.5
|
1
|
集体
|
旺盛
|
17
|
17
|
芦墟镇银杏村13组
|
1000
|
172.0
|
24.0
|
1
|
集体
|
旺盛
|
18
|
18
|
平望镇平西村13组
|
300
|
82.8
|
14.8
|
1
|
集体
|
一般
|
19
|
19
|
平望镇龙南村20组
|
350
|
110.0
|
23.2
|
1
|
集体
|
旺盛
|
20
|
20
|
盛泽镇上升村8组
|
500
|
121.0
|
25.0
|
1
|
集体
|
旺盛
|
21
|
21
|
盛泽镇上升村4组(一)
|
400
|
95.5
|
23.0
|
1
|
集体
|
旺盛
|
22
|
22
|
盛泽镇上升村4组(二)
|
300
|
79.6
|
23.0
|
1
|
集体
|
旺盛
|
23
|
23
|
盛泽镇北角村15组
|
350
|
111.4
|
25.0
|
1
|
集体
|
一般
|
24
|
24
|
盛泽镇黄家溪村6组
|
250
|
79.6
|
19.0
|
2
|
集体
|
旺盛
|
25
|
25
|
盛泽镇东港村6组
|
500
|
133.7
|
20.0
|
1
|
集体
|
一般
|
26
|
26
|
盛泽镇南肖村21组
|
200
|
66.9
|
20.0
|
2
|
集体
|
一般
|
27
|
27
|
盛泽镇南肖村10组
|
250
|
66.9
|
18.0
|
2
|
集体
|
较差
|
28
|
28
|
盛泽镇龙北村8组
|
250
|
103.5
|
25.0
|
2
|
集体
|
旺盛
|
29
|
29
|
盛泽镇龙北村11组
|
150
|
73.0
|
20.0
|
2
|
集体
|
旺盛
|
30
|
30
|
盛泽镇沈家村10组
|
120
|
72.0
|
30.0
|
2
|
集体
|
旺盛
|
31
|
31
|
横扇镇四都村3组
|
700
|
184.7
|
26.6
|
1
|
集体
|
旺盛
|
32
|
32
|
横扇镇星字湾村3组(一)
|
320
|
111.5
|
24.0
|
1
|
集体
|
旺盛
|
33
|
33
|
横扇镇星字湾村3组(二)
|
320
|
109.8
|
24.0
|
1
|
集体
|
旺盛
|
34
|
34
|
横扇镇双湾村13组
|
350
|
105.1
|
16.3
|
1
|
集体
|
旺盛
|
35
|
35
|
横扇镇亭子港村12组(一)
|
400
|
114.6
|
24.0
|
1
|
集体
|
旺盛
|
36
|
36
|
横扇镇亭子港村12组(二)
|
105
|
70.0
|
16.0
|
2
|
集体
|
旺盛
|
37
|
37
|
横扇镇亭子港村12组(三)
|
105
|
60.5
|
16.0
|
2
|
集体
|
旺盛
|
38
|
38
|
横扇镇叶家港村1组
|
400
|
129.0
|
19.0
|
1
|
集体
|
旺盛
|
39
|
39
|
横扇镇沧洲墩
|
450
|
90.0
|
13.0
|
1
|
集体
|
较差
|
40
|
40
|
七都镇望湖村16组
|
220
|
98.7
|
22.0
|
2
|
集体
|
一般
|
41
|
41
|
七都镇隐读村8组
|
150
|
88.9
|
6.0
|
2
|
集体
|
较差
|
42
|
42
|
七都镇爃烂村4组
|
350
|
91.7
|
21.0
|
1
|
集体
|
较差
|
43
|
43
|
七都镇盛庄村21组
|
350
|
93.9
|
21.0
|
1
|
集体
|
旺盛
|
44
|
44
|
七都镇盛庄村7组
|
350
|
89.1
|
20.0
|
1
|
集体
|
旺盛
|
45
|
45
|
七都镇庙港村2组
|
350
|
89.2
|
18.0
|
1
|
集体
|
旺盛
|
46
|
46
|
七都镇光荣村5组
|
150
|
51.9
|
12.0
|
2
|
集体
|
一般
|
47
|
47
|
震泽镇林港村8组(一)
|
150
|
66.0
|
15.0
|
2
|
集体
|
旺盛
|
48
|
48
|
震泽镇林港村8组(二)
|
150
|
66.0
|
15.0
|
2
|
集体
|
旺盛
|
49
|
49
|
震泽镇夏家兜村25组
|
500
|
148.0
|
28.0
|
1
|
集体
|
一般
|
50
|
50
|
震泽镇龙降桥村6组
|
300
|
100.0
|
18.0
|
2
|
集体
|
旺盛
|
51
|
51
|
震泽镇永乐村3组
|
750
|
162.0
|
30.0
|
1
|
集体
|
旺盛
|
52
|
52
|
震泽镇永乐村21组
|
150
|
60.0
|
13.0
|
2
|
集体
|
旺盛
|
53
|
53
|
震泽镇金星村7组
|
350
|
83.0
|
22.0
|
1
|
集体
|
旺盛
|
54
|
54
|
震泽镇金星村11组
|
200
|
68.0
|
18.0
|
2
|
集体
|
旺盛
|
55
|
55
|
震泽镇新幸村15组
|
100
|
43.0
|
15.0
|
2
|
集体
|
旺盛
|
56
|
56
|
震泽镇众安桥村14组
|
100
|
53.0
|
12.0
|
2
|
集体
|
一般
|
57
|
57
|
震泽镇花木桥村18组
|
100
|
43.0
|
10.0
|
2
|
集体
|
一般
|
58
|
58
|
桃源镇天亮浜村4组
|
150
|
81.5
|
30.0
|
2
|
集体
|
旺盛
|
|
|
二、黄杨
|
|
|
|
|
|
|
59
|
1
|
同里镇退思园
|
110
|
13.0
|
4.5
|
2
|
国有
|
较差
|
60
|
2
|
同里镇耕乐堂
|
110
|
16.9
|
4.6
|
2
|
国有
|
较差
|
61
|
3
|
同里镇上元桥堍
|
200
|
22
|
—
|
2
|
国有
|
旺盛
|
62
|
4
|
同里镇凌家廊下凌翔云故居
|
200
|
18
|
5.0
|
2
|
个人
|
旺盛
|
63
|
5
|
同里镇迎燕桥东北孙子英宅
|
250
|
25
|
8.0
|
1
|
—
|
一般
|
64
|
6
|
同里镇西埭汤家桥堍金家
|
330
|
30
|
9.0
|
1
|
—
|
旺盛
|
65
|
7
|
同里镇东旗杆金砚君宅
|
300
|
28
|
9.0
|
1
|
—
|
一般
|
66
|
8
|
同里镇北新村23号顾金根宅
|
100
|
13
|
4.5
|
2
|
个人
|
一般
|
67
|
9
|
同里镇北新村20号邵润强宅
|
100
|
11
|
5.0
|
2
|
个人
|
一般
|
68
|
10
|
黎里镇广场路21号
|
105
|
23.2
|
5.1
|
2
|
个人
|
旺盛
|
69
|
11
|
黎里镇西新街11号
|
120
|
29.3
|
4.9
|
2
|
个人
|
旺盛
|
70
|
12
|
平望镇小九华寺
|
300
|
20.7
|
4.8
|
1
|
国有
|
旺盛
|
71
|
13
|
盛泽镇庄平村2组
|
105
|
20.3
|
4.5
|
2
|
集体
|
一般
|
72
|
14
|
七都镇望湖村20组
|
120
|
22.3
|
6.0
|
2
|
集体
|
一般
|
73
|
15
|
七都镇吴溇村4组
|
150
|
32.5
|
8.0
|
2
|
个人
|
一般
|
74
|
16
|
七都镇吴溇村2组
|
110
|
24.5
|
6.0
|
2
|
个人
|
一般
|
|
|
三、桂花
|
|
|
|
|
|
|
75
|
1
|
同里镇耕乐堂(一)
|
110
|
25.2
|
6.4
|
2
|
国有
|
一般
|
76
|
2
|
同里镇耕乐堂(二)
|
110
|
16.9
|
5.8
|
2
|
国有
|
一般
|
77
|
3
|
同里镇东旗杆金砚君宅
|
150
|
22
|
8.0
|
2
|
—
|
一般
|
78
|
4
|
平望镇小九华寺
|
300
|
23.8
|
6.8
|
1
|
国有
|
旺盛
|
79
|
5
|
七都镇望湖村10组
|
120
|
13.7
|
8.0
|
2
|
个人
|
旺盛
|
80
|
6
|
七都镇吴溇村18组
|
120
|
33.4
|
7.0
|
2
|
个人
|
一般
|
81
|
7
|
七都镇吴溇村4组
|
110
|
29.0
|
6.0
|
2
|
个人
|
一般
|
82
|
8
|
七都镇望湖村9组
|
130
|
25.5
|
6.0
|
2
|
个人
|
较差
|
|
|
四、朴树
|
|
|
|
|
|
|
83
|
1
|
同里镇退思园(一)
|
110
|
54.1
|
13.0
|
2
|
国有
|
一般
|
84
|
2
|
同里镇退思园(二)
|
110
|
37.6
|
8.0
|
2
|
国有
|
一般
|
85
|
3
|
同里镇退思园(三)
|
110
|
39.5
|
12.0
|
2
|
国有
|
一般
|
86
|
4
|
同里镇退思园(四)
|
110
|
44.9
|
11.0
|
2
|
国有
|
旺盛
|
87
|
5
|
同里镇退思园(五)
|
110
|
37.3
|
11.0
|
2
|
国有
|
一般
|
88
|
6
|
同里镇退思园(六)
|
110
|
56.0
|
10.0
|
2
|
国有
|
一般
|
|
|
五、腊梅
|
|
|
|
|
|
|
89
|
1
|
同里镇凌家廊下凌翔云故居
|
100
|
地茎上长出3支
|
2
|
个人
|
旺盛
|
90
|
2
|
同里镇陈松春故居内院东侧
|
100
|
20
|
5
|
2
|
—
|
旺盛
|
91
|
3
|
同里镇杨千里故居(盆景)
|
80
|
18
|
5.0
|
3
|
—
|
一般
|
92
|
4
|
黎里镇黎星村20组
|
370
|
4.0
|
2.8
|
1
|
集体
|
旺盛
|
|
|
六、山茶
|
|
|
|
|
|
|
93
|
1
|
同里镇竹行街135号(两枝)
|
100
|
12
|
5
|
2
|
国有
|
旺盛
|
94
|
2
|
同里镇务本堂西第三进
|
100
|
12
|
4.0
|
2
|
国有
|
一般
|
95
|
3
|
同里镇根和客栈
|
200
|
24
|
4.5
|
2
|
国有
|
一般
|
96
|
4
|
黎里镇广场路21号
|
110
|
9.6
|
4.5
|
2
|
个人
|
旺盛
|
|
|
七、紫藤
|
|
|
|
|
|
|
97
|
1
|
同里镇退思园(一)
|
80
|
28.0
|
10.0
|
2
|
国有
|
一般
|
98
|
2
|
同里镇退思园(二)
|
80
|
28.0
|
10.0
|
2
|
国有
|
一般
|
99
|
3
|
同里镇退思园(三)
|
130
|
27.0
|
6.0
|
2
|
国有
|
一般
|
|
|
八、天竹
|
|
|
|
|
|
|
100
|
1
|
同里镇杨千里故居
|
70
|
3.0
|
3.0
|
3
|
-
|
一般
|
101
|
2
|
黄天竹(同里镇凌翔云故居)
|
120
|
3.0
|
3.0
|
2
|
个人
|
旺盛
|
102
|
3
|
红天竹(同里镇凌翔云故居)
|
100
|
3.0
|
3.0
|
2
|
个人
|
旺盛
|
|
|
九、榉树
|
|
|
|
|
|
|
103
|
1
|
震泽镇王锡阐墓(一)
|
319
|
68.4
|
17.0
|
1
|
国有
|
一般
|
104
|
2
|
震泽镇王锡阐墓(二)
|
319
|
54.1
|
10.0
|
1
|
国有
|
较差
|
105
|
3
|
同里镇南棋杆
|
110
|
60.0
|
12.0
|
3
|
国有
|
旺盛
|
|
|
十、广玉兰
|
|
|
|
|
|
|
106
|
1
|
松陵镇吴江市委院内
|
100
|
55.0
|
17.0
|
2
|
国有
|
旺盛
|
107
|
2
|
同里镇退思园
|
110
|
49.0
|
14.0
|
2
|
国有
|
一般
|
|
|
十一、罗汉松
|
|
|
|
|
|
|
108
|
1
|
松陵镇辉德湾东弄
|
100
|
13.6
|
6.0
|
2
|
个人
|
一般
|
109
|
2
|
同里镇陈松春故居内院西侧
|
100
|
3
|
9
|
2
|
—
|
旺盛
|
|
|
十二、夜来香
|
|
|
|
|
|
|
110
|
1
|
同里镇凌家廊下凌翔云故居
|
100
|
3.0
|
4.0
|
2
|
个人
|
旺盛
|
111
|
2
|
同里镇工商联
|
80
|
3.0
|
4.0
|
2
|
国有
|
旺盛
|
|
|
十三、美国红杉树
|
|
|
|
|
|
|
112
|
1
|
横扇镇戗港村14组(一)
|
32
|
21.0
|
9.2
|
1
|
个人
|
一般
|
113
|
2
|
横扇镇戗港村14组(二)
|
32
|
13.0
|
7.1
|
1
|
个人
|
一般
|
|
|
十四、其他树种
|
|
|
|
|
|
|
114
|
1
|
三角枫(松陵镇银杏广场)
|
102
|
40.8
|
16.0
|
2
|
国有
|
一般
|
115
|
2
|
胡颓子(松陵镇实小幼儿园)
|
120
|
60.0
|
9.0
|
2
|
国有
|
一般
|
116
|
3
|
枸骨(松陵镇辉德湾东弄)
|
100
|
14.2
|
6.0
|
2
|
个人
|
一般
|
117
|
4
|
紫薇(同里镇退思园)
|
110
|
18.2
|
6.8
|
2
|
国有
|
一般
|
118
|
5
|
樟树(同里镇退思园)
|
110
|
56.4
|
16.0
|
2
|
国有
|
一般
|
119
|
6
|
白皮松(同里镇耕乐堂)
|
400
|
36.0
|
11.0
|
1
|
国有
|
较差
|
120
|
7
|
枳椇(同里镇上元街95号)
|
100
|
3.0
|
4.0
|
2
|
—
|
一般
|
121
|
8
|
榆树(平望镇胜墩村9组)
|
105
|
68.5
|
22.5
|
2
|
集体
|
旺盛
|
122
|
9
|
刺槐(七都镇望湖村1组)
|
220
|
70.0
|
5.0
|
2
|
个人
|
较差
|
123
|
10
|
石榴(震泽镇震泽公园)
|
110
|
38.2
|
6.3
|
2
|
国有
|
一般
|
|
|
|
|
|
|
|
|
|
|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水 灾
吴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季温暖潮湿多雨,又因地处太湖东岸,历来是太湖洪水入海的必经之地,重大灾害主要是水灾。
1987年9月10~12日,受198712号台风影响,盛泽镇3天降雨100毫米,水位陡涨至4.1米。52条里弄、1164户居民住宅受淹;12个工厂、28个仓库进水,4000名工人无法上班;4所中小学的2600名学生被迫停课;码头、车站和贯穿镇区的十苏王公路大部分被淹,交通一度受阻。
1991年5月18日入梅,较常年提前一个月,梅期达58天,比年平均多34天。梅期内大雨5次、暴雨3次,较1954年分别增加2次。全县16个测站梅雨量平均552.4毫米,占汛期雨量的74.4%,比年平均多45.6%。太湖水位达4.79米。全县淹没稻田66.85万亩,成灾10.8万亩,失收2.35万亩;7.6万亩桑园,2万亩果树,5万多亩鱼池受淹,3.5万亩西瓜和1.2万亩蔬菜损失严重;3569个工厂积水,其中停产、半停产698个;41795户民宅进水,房屋倒塌1890间,严重损坏2650间;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多处被破坏,水利工程损失土方173.3万立方米、石方27.36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约4.15亿元。此外,京杭运河、太浦河被迫停航40天。
1995年梅雨期间降水集中,有510个企业和8050户民宅进水,305条街道不同程度积水,损坏房屋2150间,受灾农田26万亩,绝收1.86万亩,京杭运河停航3天。直接经济损失约1.15亿元。
1999年6月7日至7月20日,梅雨期历时44天,雨日34天。全市15个测站平均梅雨量771.2毫米,为历史最高记录。太湖最高水位5.08米,为历史最高;超过警戒水位3.5米长达72天。全市531个村40个街道受灾,受灾人口5.6万人;650条街道、道路积水,22671户城镇、农村居民住宅进水,民房倒塌1709间,损坏8286间;2000余个企业进水,其中505个全部停产;58万亩水稻田全面压水,其中30万亩没顶;20多万亩经济作物受灾,其中10万亩桑园积水;6万多亩特种蔬菜瓜果,1.2万亩果树,1.2万亩苗木严重受淹;5万亩内塘、3万多亩外塘养殖及1万多亩围养出现鱼苗逃逸,其中3万多亩鱼苗、蟹苗逃光;一大批家畜、家禽棚舍被淹受损;一批堤防、护岸、水闸、桥、涵、机电泵站受损。直接经济损失约5.08亿元。
第二节 风 灾
一、热带风暴(台风)
1987年7月28日,全县受198707号台风正面袭击,出现9级大风,普降暴雨。早稻倒伏6万多亩;57个单位142个车间因进水造成停工;吹倒三线杆721根,树木2万多棵;损坏圩堤3200米;倒塌房屋2871间,三棚433间;淹没大田11566亩,鱼池2224亩。损失约923万元。
1990年8月31日至9月1日,受199015号台风袭击,各乡镇雨量均大于100毫米,北部超过200毫米。灾害致死亡4人;农田受灾41.3万亩,成灾18.9万亩;倒塌民房336间,损坏民房1019间;三线杆吹倒1347根,损坏电线25793米。直接经济损失2509.9万元。9月5~6日,受199017号热带风暴减弱后的低气压影响,全县普降大暴雨,30万亩稻田受淹,松陵镇有18个单位2000多户居民进水,直接经济损失约1065万元。
1992年9月23日,199219号强热带风暴袭击吴江,风力8级以上,雨量73.9毫米,正处灌浆期的3万亩水稻严重倒伏。
1997年8月18~19日,199711号强台风袭击吴江,出现8~9级大风,全市中断供电线路30余次,损坏三线杆1319根,损坏房屋644间,倒塌421间,太湖及内塘围网养殖受损4.8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近3500万元。
2000年,发生台风6次,其中7月2次,8月3次,9月1次。遭台风、暴雨袭击,全市889户1498人受灾。
2005年8月5~7日,200509号台风“麦莎”袭击吴江,直接经济损失约2.67亿元。9月1~12日,200515号台风“卡努”正面袭击吴江,造成死亡1人,并有不同程度的人员受伤和财产损失。
1986~2005年,热带风暴影响吴江最多的为1994年,有7个,最少的为1991年和1993年,无一影响。影响吴江的热带风暴最早出现在5月中旬,最迟持续到11月中旬,其中集中时段为7月中旬到9月中旬,约占总数的78%。影响的热带风暴中出现台风的几率最高,占总数的80.2%。影响的热带风暴中,最严重级影响(出现特大暴雨或大暴雨并伴有强风过程)、严重级影响(出现大暴雨或强风)各占总数的2.2%,较重级影响(出现暴雨或大风)占总数的57.8%、较轻级影响(无暴雨无大风)占总数的37.8%。最严重级影响和严重级影响热带风暴大都出现在7~9月。
二、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冰雹、龙卷风、雷雨、强风等气象)在吴江市出现的概率并不高,平均每年2~3次,其中以冰雹为多数。强对流天气最早出现在2月中旬,7、8月份为最多,4~5月次之,10月份后未出现过强对流天气。
1986年7月21日21时32分,平望乡唐家湖出现雷雨大风,短期风力达9~10级。吹断水泥电力线杆、电话线杆各6根,民用三线杆40根,公路树木100多棵;吹倒烟囱57根,倒塌围墙405米、房屋4间,近百间屋面损坏。8月27~28日,吴江县受198615号台风袭击,最大风力8级,降雨20毫米。吹倒草房23间,猪羊棚22间;农作物倒伏6000亩;电力、电信线路各损坏10处。
1987年3月6日晚20时10~40分左右,莘塔、北厍、金家坝、芦墟、黎里、平望、梅堰、盛泽、坛丘、南麻、八都、横扇、七都、庙港、震泽、铜罗、青云17个乡镇,349个村的15.1万亩油菜、8万亩三麦受到冰雹袭击。
1989年5月10日22时左右,沿太浦河一线出现大风和强降水天气,风力8级左右。东太湖联合水产养殖场因房屋倒塌致1名工人身亡。全县三麦倒伏9万余亩,油菜倒伏6万多亩。
1990年6月21日16~19时,金家坝乡和北厍镇出现强雷雨天气,有8~9级大风,电杆吹倒,电线拉断,造成停电17小时。雷击死亡1人。7月13日18时45分左右,盛泽、菀坪、莘塔、八坼4个乡镇26个村出现雷暴、龙卷风天气,雷击死亡1人。停电4~7小时,部分房屋、树木被毁。
1991年8月7日17时25分起,七都、八都、震泽、青云和铜罗等乡镇的157个村遭龙卷风袭击,所到之处声响如雷,尘土飞扬,瞬时拔树毁屋,砖瓦纷飞,风区中心摧毁力强,小河水被吸干。七都乡文义兜村损失最重,死亡2人,重伤25人,房屋、树木、电线杆遭破坏。直接经济损失5000多万元。
1992年7月9日下午3时半左右,八坼、同里、金家坝、北厍、横扇等8个乡镇57个村遭龙卷风和冰雹袭击,风力8~9级,持续20分钟。倒塌房屋20间,损坏房屋1250间;桑园受损3500亩,水稻田受害3650亩,西瓜田受害1350亩;吹倒树木180棵,三线杆130根;沉船2条。经济损失500余万元。7月31日下午2时左右,屯村镇裴厍村遭大风袭击,历时10多分钟,倒塌镇办厂房屋2间,5人重伤,2人轻伤。
1994年6月27日凌晨4时许,出现风速每秒30米(11级)的雷雨大风,经吴县东山,横扫吴江市北部,往昆山南部。全市经济损失约2000多万元。
1996年7月18日18时30分左右,沿太湖的七都、八都、庙港、震泽、横扇、菀坪、松陵镇、东太湖联合水产养殖总场遭受突发性雷暴雨挟狂风袭击。140户住宅受淹。94间房屋损坏,42间房屋倒塌。5642亩农田与21家企业受淹。因建筑工地工棚倒塌致伤10人。直接经济损失1128万元。
1998年5月10日的强对流天气在吴江市造成严重灾害,降雹均超过半小时,最大冰雹如鸡蛋,多个乡镇遭雹击的夏熟作物颗粒无收。
2002年8月24日,吴江出现大范围强雷雨天气,瞬时风速12级,创历史纪录。8月26日又出现8级大风,平望镇天力加油站顶棚被吹掉三分之一,造成人员死伤。
2004年,吴江市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先后遭受强风暴雨袭击,造成大量供电、通信线路中断,1406家房屋受损,400多家厂房受损,受伤7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约950万元。
2005年7月,七都、松陵等镇遭受龙卷风袭击。
第三节 冻 害
1987年3月26日受冷空气影响,气温骤降至-1.4℃。土豆幼芽、番茄和西瓜秧苗冻死;影响三麦、油菜结实。
1988年3月13日平均气温19℃,由于冷空气南下,气温骤降,15日夜里有雷雨,并伴冰雹、大雪,16日降雪量35.5毫米,当天平均气温仅1.5℃。春熟受严重影响。
1991年春季低温连阴雨,4月2日最低气温-0.5℃,出现冰冻。据梅堰、横扇调查,麦子不同茬口冻害率达2.6%~11.9%。4月12日下午4时30~50分,松陵镇杨湾、清树湾、姚家庄3个村下冰雹,最大的像鸡蛋,三麦穗折断率1.1%~12.7%,油菜主轴、分枝折断率1.7%~48.8%。
1998年3月19日起受寒潮袭击,气温大幅下降,18日平均气温15.4℃,22日降至-1.4℃。20日、21日既下雪又打雷,积雪1厘米,22日早晨天气放晴,雪上加霜。19~30日,雨雪量达109.6毫米。据市农业局调查,受冻害、湿害影响,已开花的油菜在22日早晨弯曲度大于90度的植株达64%;小麦幼穗冻死率早茬20.8%,最高达36.5%,晚茬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