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二轮修志 >> 吴江市志 >> 第十卷 农 业

第十卷 农 业

2014/11/19 15:29:41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2618

吴江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以种植水稻、三麦、油菜为主。1986年,全县耕地面积91.68万亩。粮食作物复种面积116.72万亩,总产60.43万吨;经济作物39.8万亩,总产4.02万吨;蔬菜等其他作物7.56万亩,总产17.97万吨;水果1.94万亩,总产1224.15吨;桑地面积8.28万亩。农业总产值4.15亿元。

1989年起,吴江逐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展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和农业科技推广,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农业部、全国绿化委员会先后授予吴江“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全国科教兴农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示范县()”和“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等称号。

2005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7.1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2.6万亩,总产15.56万吨。油料13.09万亩,总产2.08万吨;蔬菜13.29万亩,总产15.96万吨;西瓜6750亩,总产1.27万吨;果园1.22万亩,总产1.46万吨;桑地面积5.12万亩;其他农作物6.32万亩,总产7.08万吨。农业总产值29.22亿元。

 

第一章 农业经济综述

第一节 农业资源调查

吴江是江苏省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11个扩大试点县之一。19811982年,县委农村工作部在全县开展土地、土壤、水、气候、林业、水产、特产等资源和农村能源、种植业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等10个方面的调查,编写《吴江县综合农业区划报告》,摘编《吴江县农业生产统计资料》,吴江县综合农业区划工作获得省级一等奖。

 

一、农业区划

(一)西南部低田农业区

西南部低田农业区位于太浦河以南,土地面积76.19万亩,土壤以水稻土为主,主要种植水稻、三麦、油菜、瓜类、蔬菜、蚕豆、大豆、桑树等,是江苏省粮食高产区和蚕茧、湖羊、兔毛、蔬菜的重要产区。

(二)东北部平田农业区

东北部平田农业区位于太浦河以北,土地面积87.74万亩,土壤以水稻土为主,主要种植水稻、三麦、油菜等,系商品粮产区。多种经营以养殖业为主,是全县水产、家禽的重要产区。

(三)荡田农业类型区

荡田农业类型区指湖荡和由围垦而形成的农田。土地面积12.56万亩,其中水域面积2.58万亩,水田面积5.67万亩,难利用土地1.26万亩。土壤以小粉白土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因草害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二、专题调研和成果应用

(一)农业名特优产品资源

1986年,经调查、收集资料,编写《吴江县农业名特优产品资源集》。吴江名特优产品有兔与兔毛、湖羊、太湖白鹅、瘦肉型猪、西德野鸭、青鱼、太湖银鱼、紫须蟹、席草及童席、平望辣油辣酱、平望小黄瓜、吴江香大头菜、吴江凤尾菇、熏青豆、震泽黑豆腐干等。

(二)东太湖资源开发利用

东太湖隶属吴江的滩地有3.9万亩,水域约10万亩,其中茭草地2.86万亩,芦苇地100亩。1990年,完成东太湖资源综合开发规划方案。1991年,利用滩地种藕、种果、养羊、养兔、养太湖鹅。菀坪乡在滩地上种果树1500多亩,种藕3500亩。沿湖的松陵、菀坪、横扇、庙港、七都等5个乡镇发展食草畜禽,饲养太湖鹅3万多羽,毛兔近5万只,湖羊1.5万多头。利用水域发展围网养殖。

(三)农业后备资源调查和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1991年,县委农村工作部对全县农业后备资源进行调查,全县共有各类低、荒后备资源48.85万亩,其中三低资源(即中低产耕地、低产园地、低产水面)47.23万亩,三荒资源(即荒地、荒滩、荒水)1.62万亩。1992年末完成数据、图件汇总和农业后备资源调查报告的编写工作。1993年,编制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1998年,在全市开展农业后备资源更新调查评价工作。

(四)庭院农业

庭院农业是80年代崛起的新兴农业,主要有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3种类型。1994812月,对19个乡镇38个行政村的544户样本户进行抽样调查。这些样本户中,具有庭院经济收入的有527户,其经济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38.38%

(五)农村劳动力资源

1996年,选择东北部的北厍镇、中部的横扇镇及西南部的青云镇所辖的70个行政村,抽取300户样本户,占总户数1.4%,进行劳动力资源调查。设置77个指标,逐户、逐项进行问卷调查。经问卷汇总,300户抽样户总人口1188人,其中劳动力773(不包括流入劳动力)。由此推算全市农村劳动力为41.2万人,略高于全市统计数37.77万人。男女劳动力之比为1.1211650岁的青壮劳动力占82.1%;小学、初中文化占总劳动力79.69%;有专项技能的劳动力占总数16.5%。农村每平方公里有劳动力359个。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

1986年,吴江在1984年调整种植业品种结构,减少双季稻种植面积,扩大油菜、桑树、果园、蔬菜、苗木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全县种植双季稻22.73万亩,比最高年份的1977年减少55.87万亩;种植油菜40万亩,桑地8.28万亩,分别比1984年增加17万亩和6300亩;果园面积也从1984年前的4000亩扩大到1.94万亩。1990年起不再种植双季稻。

1996年,桑园面积11万亩,涉及20个镇334个村。苗木育苗面积6410亩,年生产各类苗木700万株;果树面积1.33万亩,其中温柑面积1.28万亩,温柑面积占全省无核蜜柑47%,在省内名列前茅;蔬菜播种面积拓展至26.6万亩,形成镇镇有基地。

2001年,水稻面积减至38万亩,非粮油种植面积增至近60万亩,其中果树和花卉苗木发展到5.1万亩。2005年,水稻面积仅为28.87万亩。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面积比由1985年的91.18.9调整为2005年的40.259.8

10-1-1    1986~2005年吴江耕地面积表

年份

耕地总面积

(万亩)

年末人均

()

其中(万亩)

水田

旱地

1986

91.68

1.45

85.35

6.33

1987

91.21

1.43

84.81

6.40

1988

89.90

1.40

83.18

6.72

1989

89.83

1.40

83.12

6.71

1990

89.70

1.39

83.00

6.70

1991

89.49

1.38

82.81

6.68

1992

81.89

1.06

75.22

6.67

1993

75.75

0.98

69.50

6.25

1994

71.07

0.92

64.41

6.66

1995

70.35

0.91

63.69

6.66

1996

70.02

0.91

63.36

6.66

1997

70.21

0.90

62.51

7.70

1998

69.41

0.89

61.71

7.70

1999

70.74

0.90

63.04

7.70

2000

70.73

0.90

63.03

7.70

2001

69.62

0.90

62.12

7.50

2002

67.99

0.90

60.49

7.50

2003

66.43

0.86

59.05

7.38

2004

65.79

0.85

58.27

7.52

2005

64.84

0.83

57.32

7.52

 

二、养殖业结构调整

1986年,全县生猪出栏44.74万头、家禽452.62万羽、羊1.21万头,年末存栏分别为37.12万头、259.72万羽、3.71万头。90年代末,畜禽生产有较大的发展。2000年,生猪出栏40万头、家禽302万羽、湖羊4万头,年末存栏分别为19.67万头、148万羽、3.85万头,出售蛋品1万吨左右。以后五年随市场行情有所变化。2005年,全市种养收入比例由1985年的63.436.6变为2575。全年生猪出栏34.06万头、家禽385.81万羽、羊4.93万头,年末存栏分别为11.52万头、108.13万羽、3.78万头。

10-1-2  1986~2005年吴江农林牧产值表   单位:万元

年份

农林牧总产值

农业产值

林业产值

牧业产值

1986

33918

23453

293

10172

1987

33614

23151

251

10212

1988

34199

23544

255

10400

1989

31350

22830

217

8303

1990

82760

51926

684

30150

1991

79325

49967

353

29005

1992

84428

51603

438

32387

1993

97878

60663

374

36841

1994

98165

61102

448

36615

1995

99859

66845

257

32757

1996

102070

68739

261

33070

1997

103605

69936

400

33269

1998

96825

63875

558

32392

1999

101469

66149

694

34626

2000

99380

66616

873

31891

2001

95786

65180

1324

29282

2002

59676

28343

1139

30194

2003

48338

23761

1318

23259

2004

109422

60809

6464

42149

2005

116613

69205

6688

40720

 

三、品种结构调整

90年代末,全市先后引进十多个粮油新品,开发近五十种新兴产品、特种精品;引进瘦肉型猪、林肯羊、美国七彩山鸡、驼鸟等畜禽新品和日本蒿菜、大黄瓜、紫苏叶、美国芹菜等蔬果新品。

2000年,全市粮油作物种植面积91.47万亩;水产养殖面积35.72万亩;桑园面积7.9万亩,年产茧6375吨;上市生猪40.38万头,家禽302万羽,各类苗禽1100万羽,鸽子40万羽,湖羊4万头,加工蛋品4亿枚,鸵鸟超千头;蔬菜瓜果业常年复种面积14.38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1.09万亩;花木种植面积4万亩,果树1万亩,苗木繁育面积7.29万亩,年出圃苗木2270万株,果品20万担。建成各类种养基地369个,其中:畜禽基地240个,蔬菜基地30个,苗木基地20个。扶持和发展“万字号”生产基地有松陵、八坼亿枚禽蛋加工基地;庙港、七都、八都、震泽万亩优质蚕桑基地;横扇万羽肉鸽基地;芦墟10万头瘦肉型三元猪基地;铜罗、桃源万亩花木基地。2005年,全市粮油新品种植覆盖率95%,优质畜禽饲养率92%,林木果树新品推广率98%

 

第三节 产业化经营

一、规模经营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菀坪、湖滨、同里等田多人少地区和边远低洼田、湖田等缺少劳动力的地方出现农户间自愿转包现象,产生一批规模经营的种田大户。菀坪乡菀南村生来明家5个人,3个半劳动力,1984年秋承包粮田83.3亩,1986年产粮3.46万公斤,出售定购和议价粮1.35万公斤,纯收入8534元。1986年,全县经营15亩以上的种粮大户80户,经营面积2200亩。同里镇仪塔村张小弟19861989年连续4年交售商品粮5万公斤以上,198912月出席商业部召开的表彰会,被授予“全国售粮模范”称号。1990年,七都邱田村童月伟夫妇发展规模养猪,当年出售商品猪1587头。至1992年,规模经营出现镇村办农场、厂站办农场、家庭农场等3种形式。梅堰双浜村成立村办农场,梅堰联合村、盛泽胜天村、震泽三扇村、坛丘西白漾村、金家坝杨文头村、松陵庞山村和江新村的责任田全部实行规模化经营。全市饲养肉猪50头以上的规模经营户300多户。1995年,有千头养猪场39个,蔬菜基地25个,面积7663亩。

19974月,市委发出《关于加快和完善提高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1998年末至1999年初,延长土地承包期,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以后,粮食规模经营单位发展到2388个,承包面积12.09万亩。果树规模经营户116个,承包面积2000亩;水产养殖规模经营单位277个,承包面积15万亩。芦墟高树村规模养猪300多户,常年存栏1.3万多头。

规模经营的发展,推动低效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化;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加工、经营型转化,出现屯村蔺草、八都龟鳖和八坼禽蛋等模式;催生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至2005年,全市建成社区股份合作社2个,土地股份合作社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2个,农业专业协会20个,农民合伙组织155个,入社社员2.5万人,带动农户5万多户。

10-1-3    1986~2003年吴江粮田规模经营情况表

年份

总 计

占粮

田总

面积

(%)

  

单位

()

面积

()

镇、村办农场

厂、站办农场

家庭农场

单位

()

面积

()

单位

()

面积

()

单位

()

面积

()

1986

81

2300

0.20

1

100

80

2200

1987

86

3400

0.42

1

100

85

3300

1988

250

8500

1.10

2

99

248

8401

1989

277

9000

1.12

1

37

276

8963

1990

288

9500

1.20

9

355

7

430

272

8715

1991

355

13004

1.70

5

199

350

12805

1992

675

17000

2.30

9

2006

666

14994

1993

815

37000

5.40

14

2121

801

34879

1994

1019

45448

6.40

15

2238

1

210

1003

43000

1995

1367

58420

8.80

16

2210

1

210

1350

56000

1996

1457

77248

11.80

16

2229

1

210

1440

74845

1997

2163

113279

17.33

39

7722

1

210

2123

105347

1998

2156

119155

20.31

40

5773

1

204

2115

113178

1999

2388

120879

22.10

40

6662

2348

114217

2000

1523

76187

17.00

31

4420

1492

71767

2001

1208

62748

16.60

43

5242

1165

57506

2002

1465

50200

15.00

15

2100

1450

48100

2003

752

37500

14.00

21

1800

731

35700

注:2003年以后集体办场、站全部改制。

 

二、产业基地

(一)吴江芦墟林苗圃

吴江芦墟林苗圃的前身是芦墟公社苗圃。90年代,育苗面积近千亩,1998年被苏州市科委确立为苏州市平原绿化育苗科技示范园区。1999年,被省林科院选定为新品苗木试验基地。主要有香樟、杂交马褂木、黄山栾树、少毛少果悬铃木、落叶杉、耐寒桉树、金丝垂柳等良种。2000年,转制为私营企业。2003年破产。

(二)吴江太湖肉鸽养殖基地

1994年,吴江太湖肉鸽养殖基地在横扇镇成立,隶属吴江太湖肉鸽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当年引进800对美国白羽王鸽饲养。1999年,共有各类鸽舍70幢,5万对白羽王鸽,其中核心群5000对,基础群1万对,生产群3.5万对,年产乳鸽60万羽。2005年,有6万对王鸽群,其中核心群8000对,基础群1.2万对,生产群4万对,年生产乳鸽75万羽。

 

三、龙头企业

(一)苏州众诚鸭业有限公司

20033月,苏州众诚鸭业有限公司成立,其前身是创建于200110月的江苏华东苗禽市场(在桃源镇前窑村)2005年,公司注册资金1218万元,总资产5000万元,是一家以种鸭养殖、饲料配套、种蛋孵化、鸭苗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公司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公司+经纪人+农户”3种模式为主的产业化经营。2005年,公司合作农户5000,养殖种鸭100万羽,户均年收益超过9万元。

(二)吴江市苗圃有限责任公司

吴江市苗圃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吴江县桑苗圃,在松陵镇八坼社区。1996年更名为吴江市苗圃。1997年,被认定为江苏省苏锡地区城乡一体化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工程林木良种育苗基地;1998年,被列入全国360家改扩建中心苗圃之一,共有绿化苗木及花灌木树种130多种,全年繁育苗木60多万株;2000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江苏省唯一的省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2002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江苏省省级林业种苗花卉高新技术园区。公司总面积1650亩,在山东潍坊、苏州吴中区、吴江黎里镇和松陵镇农创村建有基地,是集生产、经营、科研和推广为一体的现代林业种苗基地。2004年,企业改制时更名为吴江市苗圃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全部由自然人持股。当年,实现销售1850万元,净利润110万元。2005年,苗圃生产规模4005亩,有各类绿化观赏树种和花卉品种200多个。

 

四、旅游农业

1998年,省农林厅批准成立吴江市肖甸湖森林公园,将70年代在肖甸湖围垦区栽种的成片水杉树林进行改造,将闲置产业投放旅游市场。1999年,震泽镇将镇东夹在頔塘与318国道间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辟出380亩,投资1700万元,建设旅游农庄。农庄西部为果园、花圃,东部在树林间凿池引溪、架屋建桥,营造憩静休闲环境、野趣生态园林。全庄分为3个区、7个园:农机具及粮食加工区,畜禽养殖区、休闲区;桃园、梨园、白沙枇杷园、葡萄园、番茄黄瓜园、盆景园。庄内四季瓜果不断,鲜花常开,游客漫步园中,可观光,采摘,品尝,购物,垂钓,烧烤。20057月,冠名新申农庄,确定为震泽镇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开放后,通过国家农业旅游示范验收,被推荐为苏州乡村旅游景点,年旅游收入百万元,并提供近百个职业岗位。

吴江市苗圃有限责任公司在苗圃基础上营造绿乐生态科技园,集农业观光、生产科研、科普休闲和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点,成为吴江市科普教育基地,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大学城市科学学院和南京林业大学实践基地。2003年对外开放,20051222日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2005年,平望镇的苏州玫瑰园花卉市场初具规模,对外接待游客。

 

第四节 农业项目开发

2000年,吴江市被列入国家农业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区,分两期实施。

20002002年,第一期(国家第四期)立项目5个,其中土地治理4个,产业化经营1个。分别为2000年土地治理项目2个,2.5万亩,其中松陵镇5个村5000亩,菀坪镇4个村5000亩,横扇镇16个村15000亩。2001年土地整理项目1(1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其中桃源镇3个村5000亩,铜罗镇3个村5000亩。2002年土地治理项目1个,共7000亩,其中八都镇特种水产科研示范基地项目3500亩、横扇镇梅花鹿繁育示范基地项目3500亩。横扇镇美国白羽王鸽养殖产业化经营项目1个。

项目总投资141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78.5万元,省财政配套资金142.45万元,苏州市财政配套资金83.4万元,吴江市财政配套资金311.15万元,镇级自筹333万元,专项贷款62.5万元。

完成工程:新建泵站5座,农桥8座,机耕路18.7公里,挡墙护坡487米,过水涵洞210个,输变电线路1公里,衬砌渠道13.9公里,平整土地1500亩,完成土方3.5万方。购置洋马联合收割机2台,中型拖拉机4台,农用配套机具45()。建种子仓库1200平方米,肉鸽宰杀工厂1家,鹿舍4幢,饲料仓库1幢,安装冷库设备1()。建成150亩花卉苗木繁育基地和20亩花卉苗木市场。引进罗氏沼虾野生F5亲虾苗100万尾,原种200尾,鳜鱼后备亲鱼700组,鳗鱼3200尾,新品梅花鹿30头。

20032005年,第二期(国家第五期)立项目6个。其中土地治理3个,科技示范1个,产业化经营2个。分别为20031.34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其中震泽镇9840亩蚕桑,庙港镇3600亩蔬菜。铜罗花卉盆景苗木交易市场产业化经营项目。20041.28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其中震泽镇7680亩、七都镇5120亩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桃源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包括水稻1000亩,苗木3000亩。20056900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其中黎里镇3450亩,芦墟镇3450亩。桃源镇众诚鸭业有限公司产业化经营项目。

项目总投资2166.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690万元,省财政配套资金317万元,苏州市财政配套资金116万元,吴江市财政配套资金297万元,镇级自筹496.3万元,专项贷款250万元。

完成工程:新建排灌站7座,开挖疏浚渠道3.7公里,水泥渠道13.8公里,埋设U型槽渠道3.09公里,修筑机耕路19.9公里,衬砌渠道4.2公里,小水泵18台,暗管渠道340米,护坡400米,防洪闸2座,涵洞1个,支斗门20座,建道路3.17万平方米,场地9168平方米,下水道3266米。增加农用动力机械18台,植保机械40台,农用变型拖拉机5台,引进全自控蚕育设备30套,新品桑苗6.07万株,新品苗木13万株。建温室大棚1座,营造防护林1.63万株。

 

第五节 经营管理

一、承包合同管理

198618日,县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见》。19871023日,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印发村队和乡镇企业两个财务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全县加强对减轻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建立村提留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简称“两金一费”)及劳动积累工的预决算制度、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制度等。

1989年,全县80万亩集体粮田,9.3万亩桑园,6.2万亩内塘养鱼,6.12万亩外荡养鱼,9289亩果园,1.3万多亩经济作物田和荒滩荒地,134个集体运输队,2747个乡镇村办企业共签订承包合同17.01万份。559个经济合作社与16.64万户承包土地的农户实行干部包服务、农户包上交的双向承包。乡()村干部签订两个文明建设岗位责任书。当年合同的履约率96.1%。以后县()、乡镇每年组织合同签订工作的检查和验收。2004年,随着乡镇企业改制的完成以及合同内农民实现零负担,各类承包合同也相应取消。

 

二、土地承包管理

1986年,县委在《关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见》中明确允许土地转包;桑地承包,长期稳定;鱼池、水面都实行承包。1988年,全县承包15亩以上种粮大户250户,耕地8500亩;承包2亩以上种桑养蚕户8539户。80年代后期,出现自发性的土地流转。1992年后,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有组织地进行土地流转,并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至1997年末,全市形成土地规模经营单位2100多个,流转面积11.3万亩。

1998年,农村第二轮承包开始,按照中央1997827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的精神,向农户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和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同年起,流转形式有委托经营、转包、互换、入股、租赁、转让等。全市523个农业村,5595个村民小组,16.91万户农户,有耕地55.85万亩。符合政策、经市审批暂缓发证的有574个村民小组,1.99万户农户,面积4.27万亩;符合政策、经镇审批预留机动田的涉及148个村,882个村民小组,面积5562.28亩,占耕地总面积1%;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农户331户,642人。全市共向482个村,5021个村民小组,14.88万户农户,48.09万人发放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4.88万份,承包经营权面积51.06万亩,全市签订土地流转协议12.78万份,流出土地的农户9.52万户,流出面积13.08万亩,流入土地的农户3.74万户,流入面积5.88万亩。镇村流入面积7.2万亩。

2003年末,全市农村流转面积14.21万亩,占农户承包土地确权面积29.8%20044月末,市政府相继制定《贯彻省政府和苏州市政府<关于调整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的通知》《关于印发<吴江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及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试行办法>的通知》《关于吴江市已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的意见(试行)》等文件。年末,全市共有12万人参加“土地换保障”,当年市财政支付养老金6988万元。2005年末,全市农村流转面积15.38万亩,占农户承包土地确权面积30.1%,共有12.95万人参加“土地换保障”。

 

三、农村财务管理

1986年,村队分别核算改为村队合账。1987年开始实行“以村建账”“队由村管”,把生产队的会计核算业务转到村经济合作社。1990319日,县委农村工作部制订下发《关于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的意见》。1997918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委农村工作部《关于乡镇企业主办会计实行委派制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行村账镇代管制度,以镇为单位,建立农村财务“结算中心”,实行统一电算化操作、统一票据管理、统一服务收费。利用市、镇联网覆盖全市农村审计组织体系,对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制度化审计监督管理。

1998年起,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全市556个行政村全面实施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市有关部门每年3次联合开展进行检查、评比和考核。

10-1-4       1986~2005年吴江农村收益分配情况表    单位:万元

年份

总收入

总支出

(含各项费用)

净收入

净收入分配

缴纳国家税金

上缴有关部门

集体提留

农民所得

1986

79844

37326

42518

1588

1132

39798

1987

94520

44293

50227

1823

4445

43959

1988

120987

57007

63980

2141

13813

48026

1989

130140

65954

64186

2648

9892

51646

1990

489108

360155

128953

12087

8335

32967

75564

1991

633991

477632

156359

14753

15710

44807

81089

1992

970668

771518

199150

21535

12957

69955

94703

1993

1491744

1227687

264057

29389

16240

79801

138627

1994

2095231

1714634

380597

32227

21746

128868

197756

1995

2524532

2065970

458562

34573

24533

136170

263268

1996

2624708

2141930

482778

41545

15018

111583

288841

1997

2554221

2093785

460436

42783

9956

78087

303044

1998

2633999

2176361

457638

47890

11302

80899

306691

1999

2890332

2403963

486369

53670

13970

118349

300380

2000

3436977

2932039

504938

74526

16647

116060

297705

2001

4174440

3624069

550371

96981

14232

133688

305470

2002

5967227

5311565

655662

133901

18191

182779

320791

2003

9152879

7988878

1164001

195301

33043

581265

354392

2004

13057047

11169178

1887869

230983

31850

1231673

393363

2005

16147597

14016638

2130959

377764

37783

1271144

444268

 

四、集体资产管理

80年代后期,全县农村集体资产因乡镇企业的发展而得到快速增长。1991年,乡镇企业的管理体制实施改革,各地成立农工商总公司,与村经济合作社一起成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主体。19941129日,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镇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意见》,明确规定集体资产管理的对象、范围和要求。19953月,在庙港镇进行试点,11月完成全市集体资产清理工作。清理后的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额141.18亿元,其中镇村企业使用资产127.41亿元,村经济合作社使用资产7.94亿元,事业单位使用资产5.83亿元。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界定产权,全面登记造册。1996年,市委农工部和镇经营管理办公室增挂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牌子,进一步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年末,全市镇村集体资产总量为170亿元。199710月份起,对乡镇企业全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集体资产从乡镇企业中撤出,进行资本化运作和资产经营。2000年,全市各镇集体资产经营公司共纳轨核算资产12.23亿元,负债2.13亿元,权益10.1亿元,当年实现营业收入9377万元,其中投资收入3991万元,租赁收入2284万元,营业净利润2972万元。2005年末,全市镇村集体资产总量29.27亿元。

 

第六节 农村税费改革

1986年,吴江全县农民年人均负担15.70元,主要包括缴纳税金、完成国家农产品定购任务,村提留“两金一费”。

199373日,市委办公室下发《关于在全市全面开展清理涉及农民和企业负担问题的通知》。129日,市委农村工作部下发《关于控制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意见》,明确农民的“两金一费”负担控制在占上年人均纯收入的3%4%19931995年,市委、市政府共取消涉农收费项目423项,达标升级活动43项,降低28项收费标准。

1998823日,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坚决落实中办、国办通知精神,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对涉农收费项目再次进行清理,确保农民“两金一费”的负担不超过上年人均纯收入的3%,农村劳动力每年承担的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不超过20个工日。

2000319日,市委办公室下发《关于农民承担村提留镇统筹费实行“公平负担”的“一定三年不变”的意见》,决定从2000年起,村提留、镇统筹费(注:1999年取消“两金一费”名称)按不同行业、不同农户分类分档,控制在上年人均纯收入的2%3%,每个劳动力年承担的“两工”不超过20个标准工日。并将农民负担、“两工”及“以资代劳”分解落实到户,填入“农民负担监督卡”,上墙公布。同年,全市农民人均负担村提留、镇统筹76元。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200032日下发的《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和200138日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2001年起,全市逐步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内容包括四个“取消”(取消镇统筹费,取消农村教育集资以及对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取消屠宰税)、两项“调整”(调整农业税,调整农业特产税)、一项“改革”(取消村提留经费)和三项“补助”(市、镇两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存在缺口的村,补助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村主办会计等的报酬,水稻补贴、良种补贴直接发放到户)

2001年,不再重复征收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取消农业特产品收购环节税,全市统一农作物常年亩产为680公斤,税率为7%,计税单价每公斤1.1元,税收附加为20%。同年起,取消村提留经费,村级费用除由集体经营收入开支外,采用新的农业税附加和农业特产税附加方式统一收取,附加比例按两税正税的20%执行。

20012002年,从“两税”附加收入中安排村干部报酬补助。2003年起,市镇两级财政继续安排村干部报酬补助。

2003年,将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取消农业税附加,农业税由村级代缴、市镇两级财政补贴,农民不再有税费负担。

2004年,农业税税率下调至4%,全部取消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水稻每亩补贴20元,水稻良种每亩补贴10元,直接发放到户。128日,市财政局制发《关于对全市主要村干部基本报酬补助的通知》,规定村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村主办会计等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工资、规模工资,市、镇财政各承担30%,村负担40%20042005年,市、镇财政分别承担534.89万元和535.4万元。

2005年,良种补贴抵作购种款,购种时直接扣除。取消农业税及其附加。

 

10-1-5  2004—2005年度吴江涉农财政补贴情况表

年度

粮食直接补贴

水稻良种补贴

面积(万亩)

金额(万元)

面积(万亩)

金额(万元)

2004

29.25

584.97

29.25

292.48

2005

28.92

578.32

28.38

283.77


10-1-6   1986~2003年吴江农民负担情况表

年份

负担金额

上年农

民年人

均纯收

()

负担劳动积累工

总额

(万元)

人均

负担

()

总工数

(万工)

劳均

()

其中以资代劳

总数

(万工)

金额

(万元)

1986

988.00

15.70

664.60

-

-

-

-

1987

1179.00

18.70

805.70

-

-

-

-

1988

1447.00

22.80

905.30

154.69

3.74

37.71

110.73

1989

1821.00

28.50

1057.10

149.77

3.66

88.52

274.53

1990

2330.67

36.23

1103.57

187.71

4.62

121.05

471.67

1991

2684.29

41.54

1176.45

243.67

6.07

160.21

550.31

1992

3056.00

47.62

1255.43

250.90

6.37

147.65

630.09

1993

2269.76

36.54

1476.00

250.67

6.42

138.59

652.83

1994

2984.00

47.40

2181.80

209.62

5.44

117.87

627.74

1995

5001.00

79.85

3141.00

189.87

5.03

99.90

684.50

1996

3377.23

55.30

4204.00

238.97

6.43

145.66

964.00

1997

3863.00

64.00

4701.40

227.88

7.30

154.63

1327.74

1998

5049.30

84.60

5020.00

259.36

8.10

136.67

1128.60

1999

4742.80

81.00

5154.00

265.40

8.33

111.47

1164.00

2000

4361.00

76.00

5190.00

284.12

8.55

160.63

1139.75

2001

4005.49

83.45

5321.87

122.11

4.62

114.58

1138.90

2002

4598.08

84.20

5595.73

112.55

4.61

89.99

886.80

2003

93.26

4.16

67.74

607.70

 

 

第二章 种植业

第一节 粮食作物

吴江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80年代初以三熟制为主。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逐步调减三熟制面积,扩大夏熟作物,扩大单季稻。2005年,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2.6万亩,粮食总产15.56万吨。19862005年,平均年产粮食38.82万吨。

一、耕作制度

1986年,全县推广两熟制,即小麦(或油菜)—单季稻,三麦免耕栽培面积100%,免耕麦亩产量比耕翻麦平均增产15%左右。1987年,吴江县《稻茬免()耕麦的开发与应用》获省农林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仅西南部农村种植少量双季稻。1993年,小麦(或油菜)—双季稻的三熟制种植仅在同里、屯村有部分瓜翻稻,面积1000亩左右。

二、良种繁育

(一)水稻品种

水稻品种平均23年更换一次。1986年,全县大面积推广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新品种秀水04,单产大幅度提高,亩产稳定在千斤以上。1988年,全县秀水04种植面积占水稻90%以上,改变原来品种多而散的局面。其后分别推广复选4-184-8483-25、秀水122、秀水6398-10198-110、武运粳七号、97-46、嘉991、武粳15、嘉33等水稻新品种。2000年,市内首次较大面积种植杂交粳稻品种申优一号,2003年,推广杂交粳稻品种常优一号。

(二)“三麦”品种

1986年,县内种植大麦、小麦、元麦并存,大麦种植面积22.11万亩,品种主要为矮早三、早熟三号;小麦种植7.32万亩,品种主要为扬麦4号和3号;元麦种植5.23万亩,以浙114品种为主。大麦以饲养家鱼为主用,少部分作为啤酒生产原料,品种以二棱麦为主,后又推广盐麦2号、花30、秀麦系列品种。1987年起,小麦品种推广扬麦5号,1993年推广扬麦158,其后有宁麦8号、93-56、扬麦11号、扬麦12号、扬麦13号相继推广。

 

三、作物栽培

80年代,推广水稻宽行条栽,单季稻亩栽密度3万~3.3万穴,株行距6×3寸及5×4寸。推广陈永康施肥经验和“平衡促进”施肥法。提倡氮磷钾三肥配套,施足基肥,适当施用分蘖肥,看苗施好穗肥。1986年起,三麦全部实行免耕栽培。一般在11月上旬,将麦种直接撒于施好基肥的稻板上,用机开沟或人工开沟,沟泥盖种,三叶期施好苗肥,冬前化除。3月上旬施好拔节孕穗肥,抽穗期防赤霉病、纹枯病等。

1992年,水稻推广宽行条栽,实施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的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栽培面积逐年增加。单季稻亩栽密度2万穴左右,株行距78×4寸左右。栽后至够苗以浅水促分蘖,够苗后“早、轻、多”搁好田,后期干干湿湿,以湿为主。栽后活棵后,结合施用分蘖肥用除草剂化除,根据田间病虫发生情况防好稻飞虱、螟虫、纵卷叶螟、纹枯病等。1993年,从日本引进水稻肥床旱育稀植技术,至1997年全市推广面积43万亩,占水稻面积67%。一般选用土壤肥沃、疏松的冬闲田或蔬菜地,冬前耕翻培肥,秧田播量每亩80公斤,秧田与大田比例130,盖膜盖草,保湿齐苗,注重旱育秧,发挥秧苗根系优势。试种直播稻(有机械直播和人工直播两种方式),主要集中在种粮大户较多的芦墟、盛泽、平望、震泽等镇,面积3000亩左右。1999年,在震泽进行机插秧试验示范,面积120亩。随着农机具补贴力度逐年增加及相关高产配套技术措施的落实,机插秧面积逐年扩大。

2004年,全市直播稻面积1.05万亩。2005年,2.2万亩。直播稻一般于6月上旬播种,每亩播种量掌握4公斤左右,播前种子药剂浸种,催芽均匀播种。2005年,全市机插秧面积12.6万亩,主要集中在横扇、松陵、同里镇,其中横扇镇机插秧面积达80%以上。

 

四、植物保护

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与耕作制度、品种布局、栽培方式、管理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19862005年,市内水稻主要病虫害有条纹叶枯病、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螟虫(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灰飞虱、褐稻虱、纵卷叶螟、稻苞虫、稻蓟马等。麦类主要病虫害有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麦蚜、麦粘虫等。油料作物重点是油菜,主要病害有菌核病、病毒病,虫害有蚜虫。

(一)稻瘟病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的主要病害,19862005年,每年都有发生。其中,1991年为重发生年,发生面积24万亩次,19861993(1988年、1991年除外)为中发生年,发生面积在20万亩以上,发生率在30%以上。1988年及19942005年发生较轻,发生面积都在10万亩以下。防治方法,主要选择抗病品种,培育健壮秧,合理施肥,控制氮肥用量和及时用药。

(二)条纹叶枯病

条纹叶枯病主要危害水稻秧田及大田前期,2005年中等发生,且呈上升趋势。防治方法,主要选择抗病品种,药剂浸种,采取秧田、大田防治来控制发病。

(三)螟虫

螟虫有大螟、二化螟、三化螟。19862005年,前10年螟虫发生以三化螟为主,尤其是19861992年,发生面积在50万亩以上。后10年以二化螟为主,尤其是20002005年,发生面积占水稻面积90%。防治方法:根据发生情况及时开展药剂防治。

(四)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二、三、四代危害水稻。19862005年,特大发生4年,分别是2002200320042005年,发生年防治后平均减产稻谷250吨;大发生7年,发生年防治后平均减产稻谷67.5吨;中重发生9年,发生年防治后平均减产稻谷15吨。防治方法:除合理施肥、防止苗禾过嫩而诱发为害外,主要采用药剂防治。

(五)稻飞虱

稻飞虱有褐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拟褐飞虱、伪褐飞虱、花飞虱,以灰飞虱、褐飞虱危害为主。褐飞虱,系迁飞性害虫,危害水稻后期,重则连片枯死。1987年、2005年为特大发生年,防治后分别损失稻谷1800吨和7500吨。防治方法:主要选择抗病品种,培育健壮秧,合理施肥,控制氮肥用量和及时用药。

(六)水稻纹枯病

19862005年,水稻纹枯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19951999年为大发生年,防治后分别减产3852吨和2980吨。

(七)水稻干尖线虫病

19862005年,水稻干尖线虫病零星发生,品种间差异较大。防治方法:主要选择抗病品种,药剂浸种。

(八)恶苗病

19862005年,恶苗病自然发病等级属中等偏轻。防治方法:主要选择抗病品种,药剂浸种。

(九)稻曲病、稻蓟马

19862005年,稻曲病、稻蓟马自然发病等级属中等偏轻。防治方法:主要选择抗病品种,药剂浸种,兼治用药。

(十)赤霉病

赤霉病是危害麦类的主要病虫害,为吴江常发性流行病害,发病范围广,流行频率高,原因是麦子穗期逢多雨季节。19861988年造成病害流,20032005年发病较轻。其余年份偏重为害。

 

第二节 经济作物

吴江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少量种植麻类、甘蔗、席草、饲料草等。19862000年,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15年平均单产127公斤,总产3.85万吨。2001年后,油菜种植面积变化较大,2005年,全市油菜13.09万亩。

一、油菜

(一)油菜品种

1986年,全县油菜面积39.8万亩,其中华油8号占27万亩,搭配上海23、宁油7号、胜利青梗、东胜14、南科79-1、长杆油白菜6个品种。1990年,大面积推广汇油50,搭配种植92-13系。汇油50籽粒饱满,含油率在38%左右,产量高而稳,连续多年为主栽品种。1996年起,引进苏油一号,该品种产量高且“双低”(低芥酸、低硫苷硫代),含油率在40%左右,亩产为150公斤左右,高产田块达200公斤以上。2003年,引进油菜新品种史力丰。2005年,苏油一号仍为主栽品种,与史力丰品种并存。

(二)耕作制度

油菜是吴江主要的夏熟作物,面积和产量均位居苏州市前列。1976年开始,试种稻茬免耕油菜。1989年后,免耕菜面积100%,单产比耕翻菜平均增产10%左右。1992年,吴江总结“粳稻晚茬板田常规油菜高产综合增产技术”,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育苗秧田,一般以蔬菜地、旱桑地为主,9月中下旬播种,每亩秧田播量0.50.75公斤,秧大田比15。一般10月末至11月初移栽,先开沟后栽菜或边开沟边栽菜,亩栽密度7000株左右。施足基苗肥,冬前根据田间草情进行化学除草。1月中下旬看苗施好春肥,苔高10厘米时施好苔肥,开花期预防菌核病。

 

二、蔺草

蔺草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地上部分草茎为织席原料。屯村紧挨草席产地苏州车坊,种植藺草是大宗副业,历年种植“苏草”品种,面积在300亩左右。1986年前,从日本引进优质蔺草品种冈山3号,1988年,从日本引进濑户1号,种植面积2189亩,1992年种植5533亩。以后随着蔺草价格的波动,种植面积有所升降。1997年后,由于蔺草价格下降,且种植蔺草劳动强度大,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5年后,蔺草种植基本停止(1993年起无统计数据)

 

三、饲草

吴江种植的饲料草历来以红花草为主,既作饲料喂猪、喂牛,又可作肥料。90年代后,逐步引进种植黑麦草和苏丹草,种植面积稳定在4000亩左右。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渔面积增加,种草养鹅业得到发展,饲料草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03年饲料草种植面积3.6万亩。2005年又跌至1.2万亩。

10-2-1  1986~2005年吴江粮油种植面积产量表

年份

水 稻

三 麦

油 菜

面积(万亩)

总产()

面积(万亩)

总产()

面积(万亩)

总产()

1986

82.05

518861

34.67

85396

39.80

40232

1987

80.54

515155

41.31

102643

32.11

39577

1988

80.31

517733

44.34

110821

30.91

40115

1989

129.20

501777

43.97

97738

32.23

33698

1990

133.06

533200

48.20

120569

27.28

38528

1991

123.04

509076

45.23

104303

29.11

41610

1992

116.74

509695

43.23

120608

28.44

42641

1993

104.25

455815

36.16

100328

26.24

35419

1994

100.60

456210

30.08

78210

30.40

31006

1995

95.25

429349

29.32

80724

30.22

45642

1996

95.39

463309

30.16

89356

30.15

44019

1997

96.29

461023

30.92

85768

29.27

40971

1998

80.42

384396

21.72

37355

30.57

18036

1999

72.35

341957

17.13

46330

30.80

42497

2000

52.66

267731

7.84

20493

30.97

43601

2001

40.47

216884

2.60

5048

24.72

28076

2002

37.04

197988

3.61

6769

22.16

22224

2003

28.75

155014

1.68

3229

13.57

15599

2004

30.47

166912

1.23

3081

11.13

17272

2005

30.74

155588

1.86

4817

13.09

20803

 

第三节 蔬 菜

1988年,县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在各个乡镇发展一批蔬菜基地,并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七大镇各建立200亩左右蔬菜基地,其他乡镇各建立100亩左右蔬菜基地。至1994年,全市共新发展连片蔬菜基地1.18万亩。通过基地基础设施投入,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蔬菜生产水平逐步提高。2002年后,由于全市开发区规模扩大,道路建设、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住宅小区建设占用较多土地,出现成片的塑料大棚生产蔬菜,外地蔬菜大量进入吴江市场。本地栽培的蔬菜品种有100多种,传统栽培模式为露地栽培。

 

一、品种

(一)叶菜类

19862005,吴江的叶菜主要品种有大白菜、青菜、塌棵菜、香青菜、芹菜、甘蓝(包菜)、菠菜、苋菜、蕹菜、茼蒿、金花菜、芫荽(香菜)、叶用莴苣等。引进外来品种主要有抱子甘蓝、生菜、紫甘蓝、上海菜等,除香青菜主要在沿太湖和西南部地区栽培外,其他蔬菜全市都有分布。

(二)瓜类

1986,吴江的瓜类主要有黄瓜、冬瓜、南瓜、丝瓜、西瓜、甜瓜、菜瓜、蒲瓜(地蒲)等品种。引进品种有蛇瓜、苦瓜、佛手瓜、西葫芦等。1998年,市蔬果园艺场从台湾引进“特小凤”西瓜,种植面积40亩,全部为钢管大棚栽培。2000年起,吴江引进日本、中国台湾南瓜新品种,产量高,市场销路好。2005年,平望镇瑞欣蔬菜基地引种苏州蔬菜研究所的迷你南瓜,采用设施栽培,供应超市、大卖场。

(三)茄果类

1986,吴江的茄果类有番茄、茄子、辣椒3个品种。90年代末,震泽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引进日本等国外小番茄品种“樱桃番茄”,进行设施栽培,获得成功,逐步在全市推广。2004年,市农副产品中心蔬菜基地引进彩色甜椒,有黄、红、紫等多种颜色。

(四)根茎类

19862005,吴江的根茎类有萝卜、胡萝卜、大头菜、莴苣等,萝卜、胡萝卜、大头菜主要分布在沿太湖的七都、庙港、震泽等地。大头菜为腌制用菜。

(五)葱蒜类

19862005,吴江的葱蒜类有小香葱、胡葱、大蒜、洋葱、韭菜等,分布全市各地。

(六)薯芋类

薯芋类有马铃薯(土豆)、山芋、芋头、生姜等。90年代前,山芋作为粮食的替代品,以后种植面积较少,普遍作蔬菜食用。

(七)花菜类

花菜类有花菜、绿花菜、金针菜等。绿花菜是90年代后期引进的外来品种,种植面积有所上升。金针菜在90年代前一般种在家前屋后,种植面积较少,90年代后基本绝迹。

(八)水生蔬菜

19862005,吴江的传统水生蔬菜主要有芡实(鸡头米)、茭白、藕、水芹、荸荠、慈姑、菱、莼菜8个大的品种,俗称“水八仙”,沿太湖和东北部水网地区都有种植。其中,吴江出产的茭白被命名为“吴江茭”,列入《中国蔬菜品种志》。

(九)豆类

豆类有豇豆、长豆、扁豆、蚕豆、四季豆、毛豆(青大豆)、豌豆等,种植面积较大。90年代后期引进荷兰豆,种植面积不大。

(十)食用菌

80年代后期,费孝通从澳大利亚带回平菇新品种凤尾菇,在吴江试验栽培,取得成功。90年代后,引进金针菇、草菇、灵芝、真姬菇、巴西高温蘑菇等一批新的食用菌品种。吴江大面积种植的是袋栽平菇。

(十一)野生蔬菜

1986,吴江地产野生蔬菜有马兰头、荠菜、香椿、野鸡头梗、野苋菜、蒲公英、野生水生荇菜等。荠菜、马兰头已人工驯化栽培,野茭白、野芹菜濒临灭绝。野生水生荇菜在2005年前已经灭绝。

 

二、栽培技术

(一)地膜栽培

通过地膜覆盖栽培,增加地温,促进苗期快速生长,促使蔬菜提早上市。全市80%的早春栽培蔬菜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二)设施栽培

设施栽培亦称保护地栽培,可提高产量和品质,并可进行反季节栽培,提高单价,增加收入,并能降低自然灾害的损害。设施栽培的形式有小棚栽培、中棚栽培、大棚栽培、连栋大棚栽培、玻璃温室栽培等。面积最大的是中、大棚栽培,栽培的主要品种为瓜类、茄果类蔬菜。

另有在植物上搭建遮阳网,减少阳光直射、降低温度,能增加产量,提高品质。遮阳网覆盖一般用于夏季叶菜类蔬菜的栽培。

(三)嫁接

1997年,屯村菜农首先在黄瓜栽培上运用嫁接技术,砧木为黑籽南瓜,对防止黄瓜各类病害效果很好。以后,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蔬菜嫁接技术,先后在西瓜、茄果类蔬菜上进行试验推广。2005年,嫁接技术在瓜类蔬菜上运用面积达到560多亩。

10-2-2     1986~2005年吴江蔬菜生产情况表

年份

播种面积

()

其中()

总产量

()

西瓜甜瓜

水生蔬菜

1986

142260

54499

2596

225224

1987

123990

36817

2167

255197

1988

117655

32338

1705

185922

1989

111965

28947

1581

166603

1990

201359

18585

2926

141617

1991

210835

23234

3424

137265

1992

229712

21842

3480

153400

1993

230010

17250

3510

145178

1994

227062

11700

3562

155751

1995

279339

12600

3339

170618

1996

282216

12600

3216

152911

1997

133783

13200

3104

133277

1998

138872

7050

2872

155557

1999

133026

5700

3580

140427

2000

143477

9450

3827

174568

2001

143702

9750

4650

175030

2002

146666

8700

5216

189054

2003

150650

6900

6050

179155

2004

161000

9900

6500

195981

2005

148430

8700

6830

179784

 

 

第三章 蚕桑业

第一节 栽 桑

一、桑地面积

1986年,全县桑地面积8.28万亩。80年代中后期,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新种桑面积逐年增加。198748日,县政府批转县多管局《关于巩固桑园面积、加强桑园建设的报告》,要求各地珍惜桑地,不准毁桑开鱼池、种果树、种其他作物、掼坯建窑,不准抛荒桑地。同时拓植新桑树,改造老桑树,稳定桑地面积。1987年冬至1988年春,全县新拓展桑地1.2万亩。19901129日,在梅堰镇召开现场会议,推动改造低产老桑树和种植杂边桑树。1993年,全市桑地面积12.1万亩。19941997年,除芦墟、北厍和黎里外,其余20个乡镇都种植桑树。2000年,全市桑地面积超过5000亩的有10个镇,其中震泽镇9508亩。2000年以后,因价格和比较效益等因素,市内桑地面积急剧减少,至2005年,全市桑地面积5.12万亩。

 

二、桑树品种

1986年,吴江县内的桑苗大多从浙江省海宁及其邻近县购进。桑树品种主要有湖桑32(荷叶白)、桐乡青、湖桑197等。1988年,县蚕桑指导站攻克“绿枝扦插”桑苗栽培技术难题,由于培育成本高,此项技术并未在全县持久推广。1990年起,重新引进浙江培育的桑苗。19993月,震泽镇蚕桑站承担“优质桑树新品种的适应性研究及桑树草本化栽培新模式建立”技术课题,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浙江海宁等地引进蚕专四号、大中华、农桑123个品种,于金星村第5组栽植,面积分别为3亩、30亩、200亩。20013月,震泽镇双阳村第5组从浙江海宁引进农桑14号、盛东一号、9003、育7-11、塘10×伦1095个品种,栽植面积分别为700亩、200亩、1亩、1亩、6亩。同年,同里镇肖甸湖森林公园和九里湖村第2组引进果桑大十,后推广至松陵、平望两镇,栽植面积75亩。2003年后,新栽桑以农桑12号、农桑14号和盛东一号为主。至2005年,市内桑园形成以湖桑32号为主,农桑12号、农桑14号、盛东一号为辅,兼有少量其他果桑和草本杂交桑的桑树品种结构。

 

三、桑树管理

(一)桑树栽培

19861989年,吴江县桑树栽培采用“深沟栽植,每亩密度8001500株,3年养成”的管理技术。桑树春伐或夏伐后,待新梢长到20厘米和40厘米时,分2次进行疏芽、定枝,确保每亩桑园有8000根条左右。在11月至翌年2月进行剪梢,以传统的按条剪梢法为主,剪去枝条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1990年后,均采用“简易栽植方法,每亩密度8001000株,12年养成”的管理技术,并逐步推广“水平剪梢法”,至1996年,蚕农基本接受这一新技术。一般按桑园的整体长势留条长110130厘米不等。

(二)肥培管理

19861998年,一年施肥5次,分别是催芽肥、长叶肥、谢桑肥、长条肥和长叶肥。从90年代开始,根据桑园土壤性质和桑园管理要求,结合农民管理习惯,采取“以产定肥,分类指导”的模式化施肥技术。1999年后,因亩养种量的逐年减少,农户一年施肥减至4次,分别是催芽肥、长叶肥、谢桑肥和长条肥。

(三)桑园改造

19862005年,老低产桑园改造一直是吴江桑园管理的一项持久性工作。平均每年以3%左右的幅度开展老低产桑园改造工作,主要采取增株增条的方法。

 

四、桑树病虫害

(一)种类及测报

19862005年,吴江境内桑园主要害虫有桑螟、桑尺蠖、野蚕、桑粉虱、红蜘蛛、桑蓟马等。其余桑园害虫还有艾尺蠖、桑毛虫、桑白毛虫、红腹灯蛾、桑象虫、金龟子、桑蟥、桑天牛、桑虎天牛、黄星天牛、桑稍小蠹虫、斜纹夜蛾、桑虱、桑蛀虫、桑白蚧、黄卷叶蛾、刺蛾、黄叶虫、灰蜗牛、菱纹叶蝉、桑瘿蚊等。

桑树病害的防治对象主要有桑黄花型萎缩病、桑萎缩型萎缩病、桑花叶型萎缩病、桑疫病、桑赤锈病、桑褐斑病、桑炭疽病、桑膏药病等;果桑的防治对象主要有桑椹小粒性菌核病、桑椹肥大性菌核病、桑椹缩小性菌核病等。其他桑园病害还有桑叶枯病、桑里白粉病、桑污叶病、桑芽枯病、桑拟干枯病、桑紫纹羽病、桑根结线病、桑花叶病、桑褐纹病、桑枝枯性菌核病、桑白纹羽病等。

桑病虫测报工作主要有:各镇桑病虫测报员在320日至1030日期间,每隔5天进行一次常规田间调查;330日至1030日期间,每天进行“点灯诱蛾”工作;每逢病虫情报决策前组织进行扩面调查;以市蚕桑指导站为主作出预测预报,并以病虫情报的形式及时下发至镇、村、组和户,由镇抓宣传和落实工作。

(二)灾害

1990年秋,吴江县发生特大桑螟虫害,受灾面积2.44万亩,经济损失约800万元;1993年秋,发生桑疫病,受灾面积约5000亩,经济损失约200万元。1998年秋,发生特大桑螟虫害,受灾面积近5万亩,经济损失约1000万元,是吴江历史上最大的虫灾。2003年秋,发生桑尺蠖虫害,受灾面积约5000亩,由于及时防治,经济损失较轻。2005年秋,发生桑螟虫害,受灾面积约1000亩,由于防治得较好,基本未造成损失。

 

 

第二节 制 种

一、蚕种繁育

1986年,国营吴江县蚕种场为全县各乡镇蚕户提供70%80%的蚕种,剩余部分由江苏省蚕种公司供给。2003年,吴江市蚕种场改制为吴江市天源蚕种有限公司,有太仓市金浪镇红跃、河沼村及泗洪县蚕种场三大原蚕生产基地,桑园1000亩,年生产杂交种8万余张,能满足全市蚕种的需要。

80年代,吴江县的蚕种以A四元、苏33×苏4、苏5×苏675新×7532为主。90年代以24.46×57AB、菁松×皓月、苏5×苏675新×7532、苏菊×明虎、871×872、秋用品种秋丰×白玉为主。2000年以后,以菁松×皓月、苏菊×明虎、75新×7532、秋丰×白玉等蚕种为主。

吴江的蚕种繁育制度为四级蚕种(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一代杂交种)三级繁育(原原种、原种、一代杂交种),原原母种从原原种中择优而来。制种(蚕种繁育)按江苏省蚕种公司统一制定的蚕种生产计划,组织各生产小组和原蚕区进行生产。建立和健全良种繁育制度,统一蚕种质量检验、品质鉴定。统一蚕种冷藏、浸酸、调配。统一收购蚕种。市蚕桑站根据全市合同定种的数量,配备一名专职蚕种管理员,协助省公司负责对全市蚕种场、原蚕区的生产检查、质量监督,协调蚕种计划征订与配发。根据推广品种及市上报要求的品种,按照各级蚕种的繁育系数,确定三级原种生产计划,并留有一定数量的预备种,原种10%,原原种15%,原原母种15%。制定杂交种生产任务原则上是以销定产。每年1112月,根据上报当年分期发种情况填报下年度春、夏、秋分期用种计划,作为制定蚕种场全年生产计划的依据,并参照上年发种数量变化趋势,留有一定的调节余地。

2001年,市蚕种场加强检测和防治微粒子病毒,稳定提高杂交一代蚕种质量。经省蚕种公司的检验,龙狮牌蚕种的毒率为0.056%,孵化率、杂交彻底率及良卵率均为99.5%,全部符合或好于省检测标准,完成江苏蚕种公司下达的蚕种生产11.7万张指标,合格率100%,产品质量名列全省前茅。

 

二、蚕种管理

19862005年,吴江的家蚕母蛾微粒子病检验,由省公司统一镜检,原原种、原种全部对检。杂交种抽样以30蛾集团磨蛾镜检,采取有毒蛾整张淘汰和整批淘汰相结合的办法。1993年起,对越年蚕种进行实用孵化率、杂交彻底率的鉴定。越年蚕种的孵化率由省蚕种公司统一抽样,密码编号进行试催青,最后调查实用孵化率。春制秋用冷浸种,由冷库冷浸后抽样,一半冷库留样进行孵化率鉴定,另一半由省蚕种公司集中催青复核鉴定。杂交彻底率的鉴定,越年种统一由省蚕种公司抽检样本,密码编号,专人赴南方省区进行冬季或早春饲养鉴定。

蚕种场对蚕种统一进行计划管理、质量检验、配发销售、价格结算,达到产销平衡,避免蚕种余缺造成经济损失。

 

第三节 养 蚕

一、品种

19861998年,吴江春蚕品种为苏5×苏6,夏秋蚕品种为75新×753219992001年,春蚕品种为苏5×苏6、苏镇×春光和5·4×24·46,秋蚕品种为75新×7532871×872和苏菊×明虎。20022004年,春蚕品种为苏5×苏6、菁松×皓月、苏镇×春光,2004年,探索“秋种春养”的新模式,秋蚕品种为75新×7532和苏菊×明虎。2005年,春蚕品种为苏5×苏6、菁松×皓月、苏镇×春光和秋种春养的秋丰×白玉,秋蚕品种为75新×7532和苏菊×明虎。

 

二、养蚕布局

19861993年,吴江养蚕为“春蚕、夏蚕、早秋蚕和晚秋蚕”4期布局。春蚕在429日至54日发种,夏蚕在616日左右发种,早秋蚕在815日发种,晚秋蚕在9512日发种。19942004年,为“春蚕、早秋蚕和晚秋蚕”的3期布局。2005年,为“春蚕和晚秋蚕”的2期布局。

 

三、蚕种催青

19861993年,蚕种催青加温设备逐步由火缸、火炉烟道改进为电热器加温。1994年,市蚕桑站在松陵镇永康路536号新建催青室,统一集中催青,原来设在6个乡镇的催青室停止使用。催青加温设备改为空调和电器设备,每年可催青蚕种达20万~30万张。2003年,在吴江开发区柳胥西路新建催青大楼,催青设备全部改为电脑,自动控制温湿度,每年催青蚕种7万~8万张。一般春蚕用常规催青法,夏秋蚕用简易催青法。

四、小蚕共育

80年代起,县内兴起小蚕共育方法(由专门人员集中饲养小蚕,至三龄第二回叶后分给饲养户的一种养蚕法)。施用的共育形式先后有地火龙的大炕房、地火龙的小炕房、饲育箱、管道煤炉小炕房、管道油桶小炕房、电气化小共育室等。共育时一般采用防干育饲育,一至二龄用双防育,三龄用单防育。

 

五、饲蚕

吴江在饲蚕上控制密度,要求以小蚕蚕不碰蚕,大蚕不重叠为宜;合理用叶,小蚕给桑每日23回育,大蚕给桑每日45回育,桑叶厚薄均匀,老嫩适熟;经常调换蚕匾位置,每天至少调换一次,以避免同一蚕室内不同位置的蚕受不同温度影响;眠前眠后,喂叶适时,特别是起后饷食,比正常饷食推迟34小时,保证发育较慢的蚕与发育较快的蚕同时吃叶;一般眠除后经过2次给桑,仍然就眠不齐的,就加网提青,提出的青头蚕放在相对高温处,大青头蚕放在蚕架上层,少数发育不良、体质弱的小蚕予以淘汰。

(一)春蚕饲养

春蚕的饲养技术主要包括消毒,养蚕前一个星期进行彻底打扫、冲刷、清洗、曝晒、消毒、熏蒸养蚕用具,蚕期中、回山结束后都要消毒;领种、摊种、补催青、收蚁;适度调控温度、湿度、光线和空气;合理用桑、除沙。

 

(二)夏蚕和早秋蚕饲养

针对夏蚕和秋蚕不同的气候特性,在春蚕饲养技术的基础上,另采取以下措施:选择强健、耐热而茧质较好的蚕品种;调节温湿度,改善饲养环境,饲育温度保持在28.5℃以内,干湿温差在0.5℃~1℃较宜。

(三)晚秋蚕饲养

针对晚秋蚕的饲养特点,在春蚕饲养技术的基础上,另采取以下措施:消毒防病,实施蚕前消毒、蚕期防病、防交叉感染,大蚕蚕室通风;严防农药中毒,晚秋蚕期水稻农田治虫次数较多,桑园治虫也比较频繁,须选用洁净无毒桑叶,防止蚕中毒;调控温湿度,晚秋期白天蚕室内气温超过28℃时,做好降温工作,晚上温度低于20℃时,做好保温工作。

 

六、上簇

蚕成熟吐丝前,需提供用具方便其上簇结茧,俗称蚕上山。吴江用于蚕上簇的簇具种类很多,主要有蜈蚣簇(俗称草龙)、方格簇、折簇和伞形簇等。方格簇有利提高蚕茧质量,逐步在全市范围推广,19912005年,吴江茧质检定所累计发放方格簇1300万片。

 

七、蚕病防治

吴江境内传染性蚕病主要有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和微粒子病。病毒病有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浓核病。细菌病有败血病、卒倒病、细菌性肠道病。真菌病有白僵病、黄僵病、绿僵病、曲霉病。非传染性蚕病主要有虱螨病、蝇蛆病和化学因子中毒症等。蚕病防治总的原则是“以防为主,综合防治”。主要防治措施是消毒、药物防治、切断传染途径。常用消毒用药及蚕药主要有漂白粉、消毒净、毒消散(或熏毒威)、防僵粉、石灰粉,添食药物用氟哌酸或克蚕菌。19861997年,防僵粉以甲醛制剂为主,1998年,震泽镇蚕桑站开始推广环境友好型的“氯制剂”防僵粉,后逐步推广到全市。

 

第四节 蚕 茧

一、蚕茧产量与收购

吴江是苏南最大的蚕区,蚕茧产量受桑地面积影响。1986年,全县蚕茧产量5281吨。90年代初,桑地种植面积高峰时,年饲养蚕种30多万张。1993年,蚕茧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年生产鲜蚕茧1.24万吨。1996年起,市场行情频繁波动,蚕茧的比价优势不断下降,挫伤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全市桑园面积逐年减少。2005年,蚕茧总产量减少到2662吨。

19862005年,铜罗、桃源、七都、庙港等蚕茧产区乡镇(社区)设立蚕茧收购站,季节性收购蚕农生产的桑蚕茧。

10-3-1      1986~2005年吴江蚕桑生产情况表

年份

乡镇数

桑地面积

()

养蚕户数

蚕种张数

蚕茧总产

()

茧价

(元每50公斤)

1986

20

80135

71100

173937

5281

215.67

1987

20

97199

71200

176514

5814

299.80

1988

20

87880

72909

195926

6703

548.91

1989

20

92948

72889

242422

7672

499.20

1990

20

92948

71365

277349

7983

605.56

1991

20

112670

71365

260528

6885

515.47

1992

20

112670

91298

346290

7050

462.25

1993

20

121937

92467

353947

12358

568.00

1994

20

118184

98287

323550

11963

865.36

1995

20

112676

95472

332094

8600

674.41

1996

20

110000

90299

255141

8436

576.73

1997

20

104100

83688

232235

8346

797.27

1998

20

104100

76595

238928

7985

747.33

1999

20

91175

75709

204275

7580

670.01

2000

20

79010

68174

172797

6375

974.99

2001

18

78177

65526

184953

6730

903.35

2002

16

73322

55016

159409

5405

560.32

2003

8

53022

40579

83570

3171

764.06

2004

8

53022

41797

88835

3328

853.15

2005

8

51160

31597

74573

2662

1062.20


二、茧丝质量监督与检验

1989223日,江苏省吴江茧质检定所成立。先后在桑蚕干茧进仓调拨质量监督抽检(19961999)、桑蚕鲜茧仪评相符率抽检(19962003)、生丝质量执法抽检(1997)、《桑蚕鲜茧干壳量分级》国家标准验证(1999)、鲜茧检验人员上岗培训(19992003)、茧站质量技术保证能力的审核(2000)、桑蚕茧丝质量监督与检验等方面开展工作。2002年晚秋茧到2004年春茧期间,全市原有的18个蚕茧生产镇(社区)的中心茧站,每天抽样1只,进行实时质量调查,共抽样206批,按照省标与国标的规定,进行干壳量仪评检验,全面了解全市鲜茧质量的总体情况。

 

第四章 林果花卉业

 

1986年起,吴江林、果、花卉业得到快速发展。1993年,进入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行列。1996年,被江苏省政府列为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造林示范县()19989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1998年,被江苏省列为城乡一体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区。200212月,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2005年末,全市林业用地32.25万亩,其中生态防护林3.24万亩,经济林6.71万亩(包括桑地面积),苗圃7.38万亩,森林覆盖率20.38%,公路绿化率95.4%,河道绿化率90%以上,果树面积1.22万亩,各类果品产量1.46万吨。

 

第一节 林 业

吴江林业生产主要为平原绿化,绿化形式为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四旁植树、农田林网、防护林建设、生态公园建设和育苗等。栽植的树种为行道树以香樟、合欢为主;绿化带以混合树种为主,配合色块及灌木,主要有雪松、广玉兰、合欢、杜英、银杏、黄山栾树、小竹、垂柳等;主干河道绿化以垂柳、香樟为主,农田林网、防护林以水杉、池杉、垂柳等为主。

苗木产业是吴江的传统产业,西南部震泽、桃源等地的农民素来就有在家前屋后种植苗木的习惯。90年代,育苗品种比较单一,以香樟为主,占苗木总量的95%以上,是江浙沪地区最大的香樟繁育基地,有“香樟之乡”的称誉。2000年后,全市苗木产业加快发展,面积由90年代初的2000多亩发展到2005年的7.38万亩。随着周边大中城市的绿化建设对树种提出多样性要求,不断引进新的苗木品种。

新品苗木生产区以震泽、盛泽、七都等苗木新发展区域为主,苗木的品种多,育苗新技术的推广普及程度高,苗圃的规模化生产程度高,但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苗木高新技术产区以市苗圃为主,是现代育苗示范区,主要进行新品苗木的引种、繁育试验和推广,育苗的现代化设施程度和科技化程度高。

影响吴江林木生产的病虫害主要有樟巢螟、樟叶蜂、刺蛾、蚜虫、天牛、重阳木锦斑蛾、蛴螬。其他害虫还有毒刺蛾(毛毛虫)、尺蠖、大叶黄杨斑蛾、黄杨绢野螟、蚧壳虫类、地老虎、木虱、白粉病、叶斑病、褐斑病、叶枯病、立枯病、炭疽病、根腐病、流胶病等。防治方法主要是用90%晶体敌百虫或50%马拉松乳剂各2000倍液喷杀,冬季结合修剪人工除茧,幼虫发生期用晶体敌百虫或敌敌畏等药剂防治。

2005年,全市有省级中心苗圃1家,苗圃面积超千亩的生产大户2家,超500亩的11家,超百亩的47家;有苗木交易市场3家,苗木经纪人3500人左右。全市除香樟外的新品苗木育苗面积超万亩,新品生产推广率达27%以上。全市苗木品种达37个科、80多个属,近200个种。推广面积较大的为杜英、墨西哥落羽杉、黄山栾树、无患子、喜树等十几个品种,占新品总量的7%左右。全市92区都有苗木生产,其中桃源镇的苗木面积达4万余亩。在发展苗木生产上形成区域特色。

 

第二节 果树业

一、柑橘

1986年,全县柑橘种植面积1.54万亩,总产526.4吨。品种以普通温州蜜柑为主,主要分布在菀坪乡、松陵镇、梅堰乡等地。2002年开始,发展特早熟温柑市文、苏柑一号、太田椪柑、朋娜脐橙、纽荷尔等名优品系。2005年,全市柑橘面积8400亩,主要集中在横扇镇的菀坪社区,柑桔总产量5016吨。

 

二、梨

90年代初,吴江只有零星种植的沙梨,品质较差。1998年,梅堰镇从浙江省农科院引进翠冠梨品种,该品种用幸水×6(杭青×新世纪)杂交育成。翠冠梨生长强势,树形直立,叶片宽厚,叶色浓绿,结果早,一般壮苗定植,第二年可以试果,第三年每株可产果58公斤,6年后进入盛果期,株产22公斤以上。2005年,全市翠冠梨栽培面积1101亩,总产量610吨,主要分布在平望镇的梅堰社区。

 

三、葡萄

吴江的葡萄历来仅为庭院零星种植,数量少。1986年,全县种植面积286亩,总产104.5吨。90年代后期,种植面积迅速发展,且都为连片种植。震泽农业服务中心基地引进夏黑、无核4号等葡萄新品种,面积15亩;另有部分种植基地引进美人指、黄蜜、无核1号等无核、提子型新优品种。2005年,全市葡萄种植面积636亩,总产249吨,主要品种是粒大、色紫、汁多、味甜的“巨峰”葡萄,其中联片面积最大的是黎里镇黎花村基地,面积58亩。

 

四、枇杷

90年代中期,从吴县东山江苏省常绿果树研究所引进枇杷栽培,品种主要为白沙品系的白玉、冠玉、青种,栽培面积217亩,主要种植在震泽镇。该镇年繁育一年生及两年生枇杷幼苗5万株。2005年,全市枇杷栽培面积217亩,总产量8吨。

 

五、桃

1986年,全县桃园面积2192亩,总产227吨。此后,从无锡等地引进水蜜桃品种。2005年末,全市桃园面积761亩,总产495吨,主要分布在平望、横扇、七都等镇。

 

六、其他

90年代,引进台湾冬枣、山东大石榴等果树品种,主要在平望镇种植,栽培面积较少,没有形成规模。20013月,同里镇肖甸湖森林公园和九里湖村引进果叶两用的果桑大十品种,后推广至松陵、平望两镇,2005年全市共有果桑面积75亩,均已进入盛产期,亩产桑椹()800公斤左右。

10-4-1        1986~2005年吴江果品生产情况表

年份

果园

总面积

(万亩)

果品

总产量

()

其中

柑橘

葡萄

其他果品

面积

总产

面积

总产

面积

总产

面积

总产

面积

总产

1986

1.94

1227

1.54

526

0.15

344

0.03

105

0.22

227

26

1987

1.94

1490

1.56

887

0.10

302

0.05

89

0.23

212

1988

1.96

2228

1.56

1128

0.10

351

0.07

72

0.23

677

1989

1.64

4599

1.31

3144

0.09

486

0.05

179

0.18

761

0.01

29

1990

1.63

5818

1.31

4390

0.08

365

0.05

173

0.18

853

0.01

37

1991

1.54

4857

1.17

3666

0.08

407

0.03

123

0.19

643

0.07

18

1992

1.53

4734

1.09

3493

0.14

291

0.03

115

0.22

818

0.05

17

1993

2.20

9325

1.78

7345

0.11

433

0.02

283

0.27

1184

0.02

80

1994

2.21

9000

1.79

7000

0.11

400

0.02

280

0.27

1070

0.02

250

1995

1.88

11106

1.66

10150

0.04

365

0.01

30

0.05

510

0.12

51

1996

1.33

10684

1.20

9115

0.07

313

0.01

93

0.05

1163

1997

1.46

11697

1.21

10412

0.08

232

0.02

133

0.15

920

1998

1.14

7500

1.02

6230

0.04

136

0.02

153

0.06

981

1999

1.10

15130

0.98

13379

0.04

167

0.02

84

0.06

1500

2000

1.08

11665

0.86

9741

0.06

106

0.02

18

0.08

1800

0.06

2001

1.06

14017

0.80

13101

0.10

352

0.01

23

0.08

498

0.07

43

2002

1.01

14118

0.78

11862

0.11

159

0.03

213

0.04

485

0.05

1399

2003

1.03

12567

0.79

6867

0.12

330

0.03

186

0.04

378

0.05

4806

2004

0.93

13450

0.68

5564

0.04

195

0.11

143

0.05

547

0.05

7001

2005

1.22

14640

0.84

5016

0.17

142

0.06

249

0.08

495

0.07

8738

 

第三节 花卉业

一、花卉生产

1993年,吴江市开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以种植草本花卉为主的花卉生产逐步发展,主要集中在吴江市区和盛泽镇近郊的部分农村苗圃或基地。1994年,南麻镇沈红英租赁镇农业公司50亩土地为基地,创办玫瑰园园艺场,栽培观赏花卉和苗木。2000年,吴江市苗圃引进先进技术,建设智能化温室8098平方米,普通温室1.71万平方米,钢结构基质装播车间2250平方米,电动收张式育苗荫棚1万平方米,科技大楼、组培室4332平方米。

 

二、鲜切花

90年代初,苏州市花卉中心在松陵镇清树湾村征地50亩,引进种植鹤望兰,为吴江最早生产高档鲜切花的基地。2001年,该基地被吴江市苗圃收购,鹤望兰全部被移植至八坼社区市苗圃基地内。

 

三、盆花及观叶植物

吴江的盆花生产以草花为主,主要有一串红、非洲菊、菊花、瓜叶菊、凤仙、花甘蓝等;木本花主要有月季、海棠、石榴、天竺等;观叶植物以南方植物为主,大部靠外来引进,越冬较困难。

 

第五章 畜牧业

第一节 家畜饲养

一、养牛

(一)耕牛

吴江历史上农田耕作的主要畜力是耕牛,饲养品种为浙江诸暨、兰溪的南山牛及江西耕牛。农业机械动力逐步替代畜力后,耕牛逐年减少。1986年,全县存栏耕牛1279头,1997年仅剩80头,1998年基本淘汰。2001年,农村重新出现耕牛饲养,全市共8头,用于个别不方便使用机械化的独脚圩农田的耕作。2005年,全市存栏耕牛5头。

(二)奶牛

1986年,盛泽、震泽、庙港3个乡镇饲养奶牛364头,1988年为444头,后因效益不佳,奶牛场先后关闭。1998年,有农户在东太湖办了一家个体奶牛场,饲养奶牛39头,维持一年就关闭。2000年,桃源、震泽先后兴办两家奶牛场,共饲养奶牛76头,由于盲目办场,引进奶牛品种差,一年后即关闭。2003年,菀坪社区康建平投资办奶牛场,引进奶牛59头,并逐年扩大规模,2005年末存栏奶牛111头。

 

二、养猪

吴江的养猪业规模和效益占整个家畜业90%以上。1986年,国家取消对农畜产品的派购政策,改为合同定购,同时推广商品瘦肉型猪。生猪年出栏多年保持在40万头以上。1988年起,由于饲料价格上涨,效益下降,影响农民养猪积极性,生猪生产滑坡,但商品瘦肉型猪出栏比例逐年提高。1989年,县第一种畜场28头枫泾猪出口到美国。1990年,全县年末存栏生猪27.77万头,年出栏生猪35.56万头,其中瘦肉型猪占76.2%,当年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合格证。

1992年起,吴江放开生猪市场,规模养猪得到发展,至1994年建成生猪基地31个,养猪大户619户,规模养猪占出栏数的38.5%1997年末,全市存栏生猪23.14万头,出栏生猪40.37万头。以后由于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生猪行情的起伏,生猪生产总量呈下降趋势。2005年末,全市存栏生猪11.52万头,年出栏生猪34.06万头。

 

三、养羊

(一)湖羊

湖羊是产于太湖周围地区的绵羊品种,肉皮两用,主要分布在青云、桃源、七都、震泽、八都、横扇、铜罗、南麻、坛丘等乡镇。1986年,全县存栏湖羊3.7万头,出栏1.2万头。80年代末,肉羊价格上升,促进湖羊生产的发展。19901997年,湖羊年平均存栏6万头以上。2000年,平望、七都两镇从苏州市种羊场引进萨福克、陶赛特、夏洛来等国外良种公羊与本地湖羊进行杂交,杂交羊的生长速度提高20%。平望镇养羊数量从1999年不足500头发展到4000头。2004年,七都镇成立吴江市太湖湖羊协会,引导和组织农户开展标准化生产,翌年太湖湖羊肉获得绿色食品证书。2005年,全市存栏羊3.8万头,出栏4.9万头。七都、横扇、震泽、桃源等4个镇存栏羊超千头,其中七都镇存栏羊2.6万头。

(二)山羊

1986年,山羊饲养数量保持在3000头左右,主要分散在东北部的松陵、菀坪、横扇、同里、屯村、金家坝、莘塔、北厍、芦墟、平望、八坼、黎里等乡镇,一般采用放牧方式,让其自由采食野草,不补充精饲料。2000年后,饲养数量逐年减少。2005年,全市存栏山羊2150头。饲养山羊的商品率很低,多数农户自宰自食。

 

四、养兔

1986年末,全县圈存毛兔63.74万只。1999年末,圈存16.53万只。2005年末,圈存4.65万只。

 

第二节 家禽饲养 蛋品加工

一、养鸡

(一)肉鸡

1986年,全县上市商品鸡250万羽。90年代起,养鸡业萎缩,1992年上市70万羽,并多年在这一范围内波动。2003年,全市养鸡业向优质生态型转变,出现规模化、集约化的大型养鸡场。平望镇上横村创建吴江瑞欣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无锡种禽场引进太湖鸡新品种,当年上市3万羽,两年后上市28万羽。2004年,黎里建立吴江江村生态草鸡养殖有限公司,引进雪山草鸡、广西黄鸡、皖南黄鸡、广州黄鸡等,进行生态养殖,当年上市8万羽。2005年上市15万羽。

(二)蛋鸡

2001年,吴江出现首家万羽蛋鸡场。7月,原金家坝镇方家浜村农民许永兴购进罗曼褐壳蛋鸡和法国伊莎蛋鸡,开创吴江笼养蛋鸡的先例,并带动周边农户饲养。以后松陵、同里等镇相继发展笼养蛋鸡。2005年,芦墟镇金家坝社区引进外资1000万美元,成立苏州欧福蛋业有限公司。同年,市政府和芦墟镇共同投资近400万元,建成欧福蛋业配套鸡场,笼养蛋鸡7万羽。

 

二、养鸭

吴江水资源丰富,历来有放养蛋鸭、加工蛋品的传统。改革开放后,蛋鸭养殖和蛋品加工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一批专业镇、村、户。养鸭主要集中在松陵、横扇、盛泽、桃源等镇,高峰时全市蛋鸭饲养超过50万羽,松陵镇八坼社区的蛋鸭饲养与蛋品加工远近闻名。

八坼镇汤华村是养鸭重点村。1987年,全村饲养蛋鸭10万羽,其后一直在5万羽左右。1996年,八坼镇有养鸭专业村4个,养鸭专业户215户,饲养蛋鸭15万羽,生产鲜蛋300万公斤。

20033月,苏州众诚鸭业有限公司成立。2004年,公司所属苗禽市场日孵化量突破60万羽,日均进场交易人数超过1500人次,为农业部定点市场。2005年,众诚鸭业有限公司共生产商品鸭苗1.8亿只,销售收入5.4亿元。

(一)品种

吴江传统肉鸭品种以苏州麻鸭、北京白鸭为主,蛋鸭以传统绍鸭为主。80年代后期,引进卡叽—康贝尔鸭、狄高鸭、樱桃谷鸭等外来良种肉鸭。90年代后期,引进金定鸭、绍鸭新品系江南1号、江南2号、青壳2号等。2000年后,引进樱桃谷SM3父母代肉用种鸭。

(二)饲养

80年代末,卡叽-康贝尔鸭、狄高鸭、樱桃谷鸭等外来良种鸭的引进与配()合饲料的推广运用,出现“圈养鸭”的饲养方式。90年代中后期,出现油毛毡大棚饲养肉鸭和半饲舍方式饲养种鸭、蛋鸭的方法,鸭舍外配套有运动场和水流池或流动的河水。2005年,横扇镇农业示范园区,开始采用笼养蛋鸭新技术。

 

三、养鹅

1986年,吴江第二种畜场(庞山湖)引进雁鹅。全县共出栏菜鹅120万羽,年末存栏种鹅4.5万羽。1989年,松陵镇顾家荡孵坊引进豁鹅,并进行小范围的杂交饲养试验,最多时为3万羽。1992年,菀坪镇太湖孵坊从四川隆昌引进隆昌鹅种蛋进行孵化。1994年,豁鹅基本淘汰。1995年,同里镇卯林孵坊引进隆昌苗鹅6000羽,进行自繁自养,并与太湖鹅进行杂交,取名“隆太鹅”,后一直沿用。

1998年,推广普及种草养鹅的方法。2000年,全市孵鹅孵坊31家,其中同里镇有孵坊17家,全市全年发放苗鹅655万羽。同里镇有有孵坊引进扬州鹅,以后每年从扬州地区引进扬州公鹅。2001年,全市发放苗鹅715万羽,出栏菜鹅250万羽,存栏种鹅15万羽。2002年,菀坪、同里孵坊引进浙东白鹅、象山鹅。2003年,同里被江苏省农林厅认定为无公害畜禽产地,“隆太鹅”肉同时被认定为无公害产品。

(一)菜鹅

80年代中后期,以青绿饲料及农副产品饲喂,饲养方式为散养放牧,适当加喂大麦、稻谷等。一般23月份购苗鹅,饲养6070天,到夏收夏种,利用麦茬田育肥。90年代中后期,出现种草养鹅,利用稻田种黑麦草弥补青饲料不足,一亩黑麦草可饲养菜鹅200羽。1996年,全市种草面积1万多亩,1998年为3万亩。

(二)种鹅

1986年,农户23月份购苗鹅,1112月份开始产蛋。1991年开始,吴江各孵坊改变方法,苗鹅在12月至次年1月留种,8月开始产蛋,8月末9月初开始入孵,10月初出雏,并以舍饲为主,仔鹅赶在元旦、春节上市,经济效益较好。

 

四、苗禽

吴江的孵坊除自养部分种禽外,大部分种禽由农户饲养,并通过协议形式建立种蛋产销关系,俗称“靠孵”。1986年,吴江有18个孵坊,拥有电孵箱278台,年生产苗禽435万羽,其中鸡111万羽,鸭134万羽,鹅190万羽。以后缓慢发展,1999年,生产苗禽不满1000万羽。

2000年开始,全市以苗鹅、苗鸭为主的苗禽生产快速发展,其中同里、松陵、横扇、菀坪、震泽等地以生产苗鹅为主,盛泽、平望、黎里、七都、桃源等地以生产苗鸭为主,苗鸡生产越来越少。2001年,全市饲养种禽23万羽,其中种鹅15万羽,种鸭8万羽;有孵坊47家,电孵箱436台,年生产苗禽1364万羽,其中苗鸡15万羽,苗鸭634万羽,苗鹅715万羽。2002年,江苏华东苗禽市场建立,苗鸭生产迅速发展。2005年,全市有295户农户饲养种禽34.7万羽,其中种鹅11.8万羽,种鸭22.9万羽,有42家孵坊生产苗鸭1.84亿羽,生产苗鹅488万羽。

 

五、蛋品加工

1986年,八坼乡黑龙、汤华、石铁村,55户农户加工蛋品超1000万枚。1988年,130户农户加工蛋品4000万枚。1993年,加工蛋品1.5亿枚。1995年,八坼镇政府在运河西岸投资300万元建占地1000平方米的禽蛋交易市场,当年加工、交易8000万枚。1996年全镇蛋品加工2.2亿枚,1999年加工蛋品3.2亿枚。

2000年,松陵镇筹集资金856万元,在227省道旁建占地面积35亩的吴江市禽蛋交易市场,当年全镇蛋品加工4亿枚,蛋制品品种也由当初的单一皮蛋、咸蛋,逐步开发五香熟咸蛋、红心熟咸蛋、双黄保健蛋、无铅皮蛋、营养皮蛋、光皮蛋等十多个系列品种。蛋品加工户236户,从业人员3000多人,有1000多人的营销经纪人队伍,300多个专业运输户,蛋制品销售网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500多个城市,成为闻名全国的蛋品加工基地。2002年,八坼禽蛋协会成立,协会组织和指导蛋品加工户提升产品档次,推广和展示各类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2005年,有“八坼”“华林”“鲈乡”“黑猫”等7个蛋品注册商标。其中八坼牌咸鸭蛋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

10-5-1       1986~2005年吴江畜牧生产情况表

年份

(万头)

(万羽)

(万头)

(万只)

()

年末

存栏

年出

年末

存栏

年出栏

年末

存栏

年出

年末

存栏

兔毛

产量

()

年末存栏

其中

奶牛

1986

37.12

44.74

259.72

452.62

3.71

1.21

63.74

338

1643

364

1987

31.77

41.39

368.52

629.35

3.92

1.09

36.38

145

1296

391

1988

30.11

34.47

269.70

788.35

4.57

1.64

25.16

96

1067

444

1989

32.12

33.86

166.76

423.12

6.12

2.18

27.32

106

781

156

1990

27.77

35.56

190.97

567.35

6.62

3.47

30.46

123

358

6

1991

24.85

30.99

207.74

818.10

7.28

4.34

38.36

138

307

24

1992

23.91

31.90

191.91

807.72

7.12

5.59

64.22

271

274

11

1993

20.03

29.82

173.54

778.52

7.13

6.59

41.50

223

91

6

1994

20.09

28.00

179.58

750.00

7.22

7.00

39.88

234

107

1995

21.56

29.00

213.81

758.31

6.26

7.00

30.07

197

100

1996

20.63

30.73

224.00

856.66

7.00

9.39

19.75

201

100

1997

23.14

40.37

153.34

199.25

6.50

7.78

25.81

504

80

1998

20.40

37.43

119.66

226.91

4.10

7.00

33.00

520

39

1999

18.44

37.70

192.43

252.36

4.12

2.40

16.53

563

2000

19.67

40.38

148.00

302.00

3.85

3.99

17.30

385

21

2001

19.39

43.81

147.80

349.41

5.18

4.50

17.52

131

84

76

2002

16.35

41.90

161.10

327.73

4.92

6.42

29.27

191

2

2003

9.01

37.23

92.54

324.08

4.13

5.08

25.21

82

74

59

2004

11.38

34.05

92.84

345.61

4.35

4.97

6.25

85

81

65

2005

11.52

34.06

108.13

385.81

3.78

4.93

4.65

43

116

111

 

第三节 特种饲养

80年代中期起,吴江农村先后饲养狗、梅花鹿、驼鸟、海狸鼠、草里獭、鸽、孔雀、狐、珍珠鸡、贵妃鸡、宫廷鸡、山鸡、野鸭、野猪、香猪、蜂、美国牛蛙等特种经济动物。

 

一、鸵鸟

19969月,盛泽镇唐明德投资800多万元,在南霄村创办吴江赛友鸵鸟养殖发展有限公司,先后从国外引进非洲鸵鸟77只。经过多年繁殖,逐步形成种鸟饲养、种蛋孵化、雏鸟培育和鸵鸟销售的一条龙生产。1998430日,该公司一只蓝颈48号种鸵鸟产下一枚巨型鸵鸟蛋,蛋重达2.3公斤。2000年,公司推出农户认养、公司回收的“公司+农户”模式,吸引盛泽、同里、松陵、七都、汾湖、桃源等镇的农户认养。

2003年,全市共有23户农户饲养鸵鸟494只,赛友公司自养鸵鸟2006只。种鸵鸟曾出口日本和韩国,受到中国鸵鸟协会的高度重视,被列入江苏省农业科技示范园。赛友牌鸵鸟肉被江苏省农林厅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赛友公司开发鸵鸟产品深加工,生产的皮革工艺和蛋壳雕刻受到市场的青睐。2004年后,受国内外市场影响和鸵鸟产品开发与利用的限制,鸵鸟生产萎缩,2005年全市存鸵鸟439只,其中公司饲养400只,七都镇一农户饲养39只。

 

二、肉鸽

1994年,横扇镇投资800万元建占地100亩的养鸽场,成立吴江市太湖肉鸽养殖有限公司,引进美国王鸽800对,法国卡奴鸽400对,丹麦伦替鸽100对。经过几年的繁殖扩群,1998年,有种鸽5万对。同年,梅堰镇大敕村吴敏荣创办大丰养鸽场。2001年,大丰养鸽场有肉鸽9000羽。2005年,横扇、平望、七都、同里、芦墟等镇共有肉鸽养殖场()11个,年末存栏肉鸽3.31万羽。

 

三、梅花鹿

1999年,横扇镇政府投资创办养鹿场,先后从东北引进99头梅花鹿。因缺乏技术,后租给个人经营。2000年,盛泽镇人福村8户农户联合投资办梅花鹿场,先后从东北引进梅花鹿103头,曾发展到180头。因效益不好逐步萎缩,后转卖给同里镇肖甸湖村农民饲养。2002年,七都镇群幸村农民从新疆引进梅花鹿8头。2005年末,横扇、同里、七都3个养鹿场存栏梅花鹿253头。梅花鹿以产鹿茸为主,因未形成规模,缺乏加工能力,仅以保鲜鹿茸形式出售,销路和效益均不好。

 

四、蜂

1986年,全县养蜂3300箱,主要集中在铜罗、桃源、平望等镇,以后多年保持在30004000箱。90年代中期起,因油菜、红花草(紫云英)种植面积的减少,境内放蜂资源缺乏,养蜂数量迅速减少,2005年全市仅桃源镇养蜂500箱。吴江市养蜂的品种以意大利蜂为主,生产的产品主要有蜂蜜和蜂王浆。

 

五、美国牛蛙

1997年,坛丘镇大谢村农民从武汉引进28对种美国牛蛙,并带动周边及金家坝等地农户的饲养。2001年,全市饲养美国牛蛙近10万只,因产品销路不广,饲养数量逐年减少。2004年不再养殖。

 

第六章 农业机械

1986年,全县农机总动力34.36万千瓦。以后,通过对新式农机具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全县三麦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水稻收获机械取得突破,水稻种植机械和技术基本解决。200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47.51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农机化综合水平为84.6%

 

第一节 种植机械

一、手扶拖拉机

1986年,全县有手扶拖拉机5812台,5.18万千瓦。1988年有5967台,5.27万千瓦,为历史高峰。以后随着中型拖拉机增加,手扶拖拉机逐年减少。2005年,全市有手扶拖拉机1152台,1.02万千瓦。

 

二、中型拖拉机

1986年,县水利局选择八坼农创村、盛泽胜天村作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试点村,购进上海拖拉机厂生产的上海-50型拖拉机2台,农创、胜天各使用1台。全县有中型拖拉机7台。1999年有808台,2.93万千瓦。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修筑公路和开发区用地,农田面积逐年减少,中型拖拉机减少。2005年末,全市有中型拖拉机370台,1.36万千瓦。

 

三、铧犁

铧犁由中型拖拉机悬挂,属南方系列水田犁。一台中型拖拉机可分别悬挂四铧犁或五铧犁、六铧犁,窄幅、单铧耕幅宽2025厘米,耕深1420厘米,每小时耕地58亩,适合稻板田、麦田等旱水耕作。手扶拖拉机配套双铧犁,用于麦茬地的耕翻晒。耕深为1316厘米,耕幅为2×22厘米,每小时耕地2亩左右。2005年末,全市共有中型拖拉机配套用铧犁24台,手扶拖拉机配套用铧犁91台。

 

四、旋耕机

分为中型拖拉机用旋耕机和手扶拖拉机用旋耕机,起耕翻和碎土双重作用。中型拖拉机旋耕机作业幅宽1.75米,耕深通过液压悬挂系统调节,可作水、旱稻麦茬地直接耕翻。2005年,全市有中型拖拉机旋耕机202台,手扶拖拉机旋耕机1152台。

 

五、秸秆还田机

拖拉机配套机械,在耕翻碎土的同时能均匀的将稻麦秸秆埋入土中。1999年,全市引进3台,2005年,全市有秸秆还田机168台。

六、水田耙

与中型拖拉机配套使用,将泥块击碎、搅动、平整。主要用于插秧前水田的碎土、平整作业,耙深810厘米,耙幅为2.2米。1986年,全县有2台,2005年有247台。

 

七、开沟机

与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配套,用于麦田开沟。1986年,全县有68台。1997年,有1063台。以后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全市三麦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开沟机也逐年减少。2005年末,全市有286台。

 

八、播种机

1986年,县水利局购进常熟农机研究所水稻直播机4台,在八坼农创村、盛泽胜天村进行机械化水稻种植试验。第二年又购进6台,在莘塔农科站、芦墟芦北村、震泽齐心村使用。由于水稻直播后草荒严重,未大面积推广。2000年,在解决大田除草的基础上,再次引进水稻直播机。2005年,全市有水稻直播机12台。

 

九、插秧机

1987年,县水利局购进3台吉林省延吉市生产的2ZT7358型机动插秧机,在八坼农创村、梅堰联合村、震泽齐心村进行农业机械化示范。次年推广使用,1993年增加到77台。1999年,市水利农机局从日本引进第一台RR6高速插秧机,试插成功。2001年,引进中韩合资生产的PF455S步行式插秧机13台。2002年,全市引进洋马RR6高速插秧机6(震泽2台,黎里、平望、七都、盛泽各1)2005年末,全市有PF455S步行式插秧机113台,RR6高速插秧机6台,其他插秧机28台,当年水稻机插面积3万多亩。

 

十、手动喷雾()

手动喷雾()器是人力喷洒药液()除虫的一种机械。吴江农村使用的喷雾器型号有“工农0.5型”单管喷雾器,“552型”压缩喷雾器、“长江-10型”“工农-16型”背负式喷雾器等。1986年,有80931台。2005年末,全市有98734台。

 

十一、机动喷雾()

吴江农村使用的型号有工农-36型、泰山-18型、东方红-18型、3WH-36型、3HH-36AP型等。1986年,全县有758台,1109千瓦。1995年有5513台,9690千瓦。2005年末,全市为3800台,7214千瓦。

 

十二、机动割晒机

19975月,引进浙江新昌生产的4GL120型割晒机,在同里仪塔村沈金良承包的麦田进行机收试验。10月,在同里栅桥村进行水稻收割试验,割幅1.2米,作业效率每小时34亩。2005年末,全市有23台。


十三、联合收割机

1986年,县水利局从广西引进2台桂林系列联合收割机,与江苏-504型中型拖拉机配套作业,收割三麦,并逐年推广。该机连续完成收割、输送、脱粒三道工序,实现作物的全喂入联合收割,割幅2米,生产效率每小时45亩。1996年秋,吴江引进1台洋马联合收割机,在平望胜墩农场进行试验。1997年,引进CA355型联合收割机32台。1998年,全市有桂林系列联合收割机452台,当年机收三麦18.5万亩。同年,引进日本久保田联合收割机。1999年开始,引进人民号Ce-1型和Ce-2型联合收割机。至此,吴江开始发展人民号、久保田两种适合收割水稻和三麦的联合收割机。因三麦种植面积逐年下降,2005年全市有桂林系列联合收割机77台,人民号、久保田等水稻联合收割机53台。

 

十四、脱粒机

吴江使用的脱粒机有弓齿式简易脱粒机、纹杆式简易脱粒机、锥形滚筒式脱粒机和小型自动脱粒机等四种。1986年,全县有脱粒机23727台。2005年末为11234台。

十五、排风扇

排风扇用于脱粒后谷物的清扬。1986年,全县有各类排风扇5412台。2000年开始,逐步由联合收割机一次完成水稻收割、脱粒、清洗,原有的排风扇使用逐年减少。

 

十六、谷物干燥机械

1997年,吴江引进4台低温谷物烘干机,与先期引进的联合收割机配套使用,通过低温烘干,防止粮食受潮霉变损失,提升大米的品质、提高种子出芽率。机械型号有中国台湾独资企业上海三久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PRO-60-85型、无锡日资企业金子公司生产的800K-EL型。2005年末,全市有谷物烘干机19台。

 

第二节 农用运输机械

一、挂桨机船

以小型柴油机带动螺旋桨的船称挂桨机船是农村主要的运输工具。1986年,全县有挂桨机船6264艘。随着农村道路建设逐步完善,挂桨机船使用逐年减少。2005年末,全市有挂桨机船3036艘。

 

二、拖车

1986年,全县有与小型拖拉机配套的小拖车280辆。因道路、桥梁限制而操作不方便,与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大中型拖车仅有3辆,以后基本没有发展。1991年起,随着小型方向盘拖拉机的出现,拖车逐年减少。

 

三、农用汽车

以柴油机和汽油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载重量大、速度快、因此发展速度也比较快。1986年,全县有79辆。1989年有220辆。2004年,全市有农用汽车227辆。2005年有1052辆。


四、拖拉机变型运输机

拖拉机变型运输机以单缸柴油机为动力,是一种新的农村运输工具,1991年开始在吴江发展。2005年末,全市有2120台。

 

第三节 农产品加工机械

一、碾米机

吴江使用的碾米机有30-5A双辊碾米机和NF-160砂辊喷风米机。1986年,全县有碾米机792台,1998年末为856台。1998年以后,这两种碾米机逐年减少。

 

二、磨面机

吴江使用的磨面机主要为钢磨和对辊磨。1986年,全县有840台,1998年末为484台。1998年后此2种机型逐年淘汰。

 

三、饲料粉碎机

吴江使用的饲料粉碎机常用的有锤片式、爪式和对辊式3种。1986年,全县有731台,2005年末为591台。

 

四、饲料打浆机

吴江使用的饲料打浆机用于饲料加工,有立式和卧式2种。1986年全县有25台,199363台。以后逐年淘汰。


五、果蔬保鲜设备

2002年,震泽镇从宜兴市制冷设备厂引进1台“常福”牌BZL-90型果蔬保鲜冷库设备,贮藏量910吨。2004年,吴江天成茹业有限公司购置13台,用于食用菌的保鲜贮藏。2005年,全市有该设备19台。

10-6-1    1986~2005年吴江农机保有量表

年份

农机总动力

(万千瓦)

农田中拖

()

农田手拖

()

插秧机

()

联合收割机

()

谷物烘干机

()

运输拖拉机

()

1986

34.36

7

5812

6

4

283

1987

37.46

15

5906

7

7

396

1988

39.93

18

5967

17

15

774

1989

42.79

34

5883

40

23

738

1990

38.95

58

5637

58

41

400

1991

40.58

76

5663

64

47

471

1992

41.99

103

5831

67

60

807

1993

46.84

240

5454

77

83

847

1994

47.92

331

4879

75

80

864

1995

48.38

456

3755

73

127

1154

1996

48.90

541

4610

71

210

1075

1997

49.38

686

3762

70

433

4

1108

1998

50.11

807

3267

68

513

7

999

1999

50.73

808

3271

70

522

14

1278

2000

51.40

736

2389

72

489

15

1632

2001

51.79

591

2377

72

416

16

1960

2002

50.33

563

1988

94

364

16

1849

2003

48.95

466

1517

114

276

16

2154

2004

47.28

340

1032

112

129

18

2202

2005

47.51

370

1152

147

130

19

2120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