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2 10:51:08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6176
吴江方志简报
2014年第5期(总第五十七期)
苏州市吴江区地方志办公室 2014年11月 10日
编者按:5月25日,吴江区档案局、区地方志办公室根据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和苏州市地方志学会的工作部署,结合本区地方志学术研讨工作的传统做法,下发《关于吴江区第七届地方志学术论文征稿的函》,在全区地方志系统开展第七届地方志优秀学术论文评比活动。本次活动的参评对象为全区地方志工作者,包括从事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和编纂人员。活动时间为5月25日~9月30日,论文评比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和优秀奖若干名。
10月15日,吴江区档案局、吴江区地方志办公室组织人员对参加全区第七届地方志优秀学术论文评比活动的论文进行了认真细致地评比,评比结果揭晓。盛泽镇地方志办公室陈金坤的《续编<盛泽镇志>“工业卷”的思考》和震泽镇地方志办公室薛治华《关于图照入志的思考》2篇论文荣获一等奖,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方志办公室朱廷忠的《试论吴江方志与吴江旅游业的关系——学习“以档资政”后的体会》、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方志办公室柏引新的《浅谈地方志时代特点的体现》、盛泽镇地方志办公室吴培良的《方志人员自身素质提升及其途径》3篇论文荣获二等奖,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方志办公室朱振林的《浅谈大事记编纂的注意点》、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方志办公室屠振雷的《择善而从 精修细改》、震泽镇地方志办公室陈载的《浅谈志稿中地方特色的体现》、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方志办公室徐溎的《要让古籍史料充实档案资料》、《吴江市文化广播电视志 》编志办王胜元的《宣传方志是利用方志之本》、桃源镇地方志办公室汪家雄的《略谈对修志资料收集、整理、鉴别和使用的实践与思考》6篇论文荣获三等奖,其余十余篇论文荣获优秀奖。
本次活动共收到参评论文二十余篇,大部分文章都是地方志工作者在修志工作中的切身体会。吴江区方志办每年举办论文活动,目的是改变“只编不思、思而不深”的问题,进一步营造地方志基础理论研究的良好氛围。从事修志工作,可以说是理论与实践两者兼顾,方志工作者,既是实际工作者,又是理论工作者。这样的工作性质就要求我们,在从事具体工作的同时,应该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从实际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理论观点。我们方志工作者只有加强地方志基础理论研究,才能更好地做好二轮修志工作、加快地方志文化事业发展。
为了进一步引导全区地方志工作者在编纂实践中加强业务学习,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他人的编纂经验指导编纂实践,进一步提高编纂业务能力与志书编纂质量,本期《吴江方志简报》特转发这次论文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的11篇论文,供大家学习借鉴。
续编《盛泽镇志》“工业卷”的思考
盛泽镇志办 陈金坤
【内容提要】续编《盛泽镇志》“工业卷”中遇到了种种难题:工业企业数量之多,如何进行编排;工业企业体制经过变革如何把握;工业企业的支柱产业如何纂写;工业企业的产业链如何展现。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逐一解决了这些问题,终于写成了工业卷。
【关键词】盛泽镇志 工业卷 思考
盛泽镇志续编以1986~2010年为时间上下限。这一段时期正是改革开放开展得如火如荼,盛泽镇的工业也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阶段,盛泽成为吴江的经济大镇。有同志说写好盛泽镇志的工业卷,是难点、重点,也是亮点。笔者被安排写“工业卷”,确有些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现将编写盛泽镇志“工业卷”中的思考过程亮相于行家,请斧正。
一、续编《盛泽镇志》“工业卷”的难题
(一)工业企业的数量
至2010年,根据掌握的材料,盛泽镇大大小小的工业企业有3080家,其中与丝绸纺织有关联的3021家。3021与59之比,形成了以丝绸纺织为主体的工业企业,这是盛泽镇工业的独特之处。因为现在是镇志续编,必须顾及到1986年前编的镇志。就丝绸纺织企业,1985年,盛泽镇内大小工业企业共101家,3021与101之比,是不可同日而语。工业企业数量如此之多,如何从整体上编排,这是一个课题。
(二)工业企业的体制
1986~2010年期间,盛泽镇的企业与全国的企业一样,在体制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民、集体性质的企业先后都转制为民营企业,也就是说,这些全民、集体性质的企业在这段时间里并不是从一而终。这就产生了与以往志书按企业的性质编排的框框难以相吻合。如何达到两者兼顾,既顾及到将企业转制前的身份反映出来,又顺利成章的将转制后的企业情况表达出来。如何打破原先的编排框框,根据新的情况来编排,也是一个课题。
(三)工业企业的支柱产业
盛泽镇的桑蚕丝绸(俗称真丝绸)的生产是盛泽镇的传统产业,也是盛泽镇的支柱产业,是盛泽镇人引以为豪的。但是进入1986~2010年这段时期,盛泽镇桑蚕丝绸的生产从高峰走向低谷。以“五新”丝织企业为桑蚕丝绸生产的主力军,转制后,有的匿迹,有的成了“散兵游勇”。至2010年,从事桑蚕丝绸织造的企业仅为10家,且规模甚小,年产量不足1000万米,与化纤丝绸的织造企业2003家、年生产量120亿米相比,无法相提并论。再者,盛泽镇的种桑养蚕已廖廖无几,濒临消失,桑蚕丝绸的生产已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显然,再将桑蚕丝绸的生产单列作为盛泽镇的支柱产业,已难以写好。如何将桑蚕丝绸与化纤丝绸融为一体来写,从而彰显盛泽镇丝绸重镇的地位,这又是一个课题。
(四)工业企业的产业链
盛泽镇从事与丝绸纺织业相关联的企业有44个行业、3000多家企业。这些行业,有大部分是近期在丝绸纺织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体现了丝绸纺织行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这些行业实际上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丝绸纺织产业链。如何纂写好这个产业链更是一个课题。
二、续编《盛泽镇志》“工业卷”的处理
(一)首先确定工业卷整体框架
通过梳理,从掌握的材料中理清了思路。整个“工业卷”必须分两部分来编排,不能混为一谈。以其主体是纺织为一块,其他行业则是另一块。“纺织”是个大概念,在原国家“纺织工业部”中,“纺织”的概念包括:棉纺、化纤丝绸、桑蚕丝绸、绢纺、麻类等等。盛泽镇是以桑蚕丝绸、化纤丝绸而闻名,故而冠以“丝绸纺织工业卷”而列为卷名。这样既表明盛泽镇丝绸的发展是沿袭了传统的丝绸,又突出了盛泽镇的丝绸发展是推陈出新,青出于蓝。
除丝绸纺织以外的工业,在确定“丝绸纺织工业卷”后,显然不能单以“工业卷”来取名,这样会喧宾夺主。根据其内容与数量,以“其他工业卷”取名。因为无论从企业的数量,或是工业产值,这些企业所占盛泽镇的工业产值不足4%。这样,整个“工业卷”的布局基本确定:丝绸纺织工业卷、其他工业卷。
盛泽镇的企业在转制前,存在:全民、大集体、乡镇、村办(集体)、校办等所属性质的企业。1990年过后,这些企业开始发生变化。校办企业先后停办,村办企业最先转制,紧接着乡镇企业转制、大集体性质企业转制,2000年后,全民企业陆续转制,至2005年转制基本结束。企业转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作为局外人,没有必要弄清楚转制过程,但转制在志书中绕不过去,对于这个问题,只能一笔交待,别无选择。解决了企业性质的分属,就可以将1986~2010年这段时期里在盛泽镇出现的企业串起来,解决了在编排上的两难问题。具体表述是:村办企业转制列表表述,乡镇企业在“企业选介”中表述,全民、集体性质企业也在“企业选介”中表述,这样既顾及到与前镇志的衔接,又对这些企业的后续有了交待。
确定了“丝绸纺织工业卷”这一大框架,那么,桑蚕丝绸融入其中也就顺理成章。如何切入?因为桑蚕丝绸现存就剩织造一块主体。于是就在织造上一分为二,列:桑蚕丝绸织造,化纤丝绸织造,其后道加工较为自然地融为一体。
(二)其次切实反映企业基本情况
在纵观各地以前编写的镇志中,反映企业基本情况的数据是:产量、产值、利润、人员、固定资产等。但是,现在我们去采访中,涉及这些数据,企业是讳莫如深。或是婉言谢绝,或是借故推脱,有的企业甚至拒绝采访。这与计划经济时企业报利润越高越光荣相比大相径庭。其关注的问题还是怕引起税收等麻烦,牵涉切身利益。有的企业甚至有多少设备也属企业机密,只能以几个生产区相报,恐失密,引起同行竞争。
面对如此现实,不能不另辟蹊径。表述企业基本情况,抓三点:企业名称、主要设备、企业所在地。企业名称和企业所在地,表明在这段历史时期存在这个企业,主要设备,表明该企业的生产能力。为了让后人能明白,在一些表后注明该设备的生产量。例:喷水织机一般品种24小时的生产米数,喷气织机的生产米数,剑杆织机的生产米数,有梭织机的生产米数。让读者通过自己的计算了解该企业的生产情况,这样,还是能反映出企业的生产能力。
特定的企业,通过企业选介再作详细介绍。但是,在选择选介的企业时也作一些自定。例在化纤织造企业选介时,确定列入吴江市销售百强企业者选入。因为化纤织造这一块有2000多家企业,上档次的企业实在太多,不可能都选介。这样避免纷争。
(三)第三准确体现企业的产业链
为了完整写好盛泽镇工业的丝绸纺织产业链,体现华夏第一镇一镇一品的特色,产业链从纺丝入手、织造前道、织造、印染、织物后整理、服装、纺机、供水及污水处理、热电、丝绸贸易、物流。从一根丝的产生到成品的运出,形成一个整体,希望给读者以完整的印象。这里有两块:贸易和物流是有些“拉郎配”。但是,如果剔除这两块,整个产业链有支离破碎之感,与历史上反映丝绸与贸易紧扣在一起的作法有些另类的感觉。
(四)第四必须撰写丝绸企业的龙头企业
“丝绸纺织工业卷”的构思似乎完成了,但是,对于这一庞大的工业群的表述还意犹未尽。有两大上市公司不能不述;对于引领盛泽镇丝绸纺织业的龙头企业——集团型企业未能表述出来;盛泽镇的人口有限,没有外来企业的参与,显然难以形成如此规模,对于凝聚外来企业的异地商会必须表述。“丝绸纺织工业卷”已由11章组成,如果将上述内容加入其中,破坏了整体性;如果再单列一卷,有些不伦不类。最后以设置“附录”来解决。自感唯如此,才一吐为快!
三、续编《盛泽镇志》“工业卷”的诞生
基于上述的认识和思路,本人用一年半时间,完成了续编盛泽镇志“工业卷”的编写。成文后的基本情况是:
“丝绸纺织工业卷”和“其他工业卷”总计文字约12万,占镇志文字总量的八分之一左右,还是比较得体,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盛泽镇的工业面貌。
“丝绸纺织工业卷”共11章30小节,附录4个内容,总计文字10万左右。“其他工业卷”共5章9小节,1.5万字左右。从其容量上两者较匹配,突出了“丝绸纺织工业”的主导地位。
在文章的编排结构上,采用了以产业链为线索,将盛泽镇的丝绸纺织业的方方面面有序地连成一线,避免了文章结构上的松散;在介绍一些非专业人士了解的行业时,编者作了较通俗的解释,并说明其作用,增加了志书的可读性。更主要的是其产业链反映出了盛泽镇丝绸纺织业的广度和深度,文字中蕴含了当地管理部门在对于盛泽镇丝绸纺织业管理上的远见、全面和深度。
在内容上比较突出的是织造企业的数量和盛泽镇无梭织机的拥有量,分别是2003家和12.9万台。这是盛泽镇纺织企业的主力军。按照理论数据计算,一年的织造产量可达120亿米,可供全世界人均2米。由此而带动衍生行业的产生和发展。这样巨大的产业群,在国内、以致世界也是少有。盛泽镇无愧于“日出万匹,衣被天下”之殊荣。
“丝绸贸易”这一内容加入“产业链”中,不仅仅是产业链的完整性,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阐明了贸易与生产的辩证关系,是贸易带动了生产,反过来生产推动了贸易,两者进入良性循环。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成为中国第一市场是有其深厚的根底;反过来,盛泽镇的丝绸织造能力的不断扩大,是有强大的市场销售来引领。
在企业选介中,编者着意地将盛泽镇前镇志中曾出现的企业参插在各章节中,如“五新、三染、二化、华生机械、试样厂”等,以及较有规模的乡镇企业(集体性质),如艺龙集团、鹰翔集团等,将这些企业的演变过程在“企业选介”中表述,分别将其转制情况及现实情况完整反映出来;一些村办、校办及较小的企业通过列表表述。这样,表明了续编镇志与前镇志的连续性。
附录部分的处理,意在表明:(1)三家集团型企业和两家上市企业的介绍。其中恒力与盛虹分别为全国500强企业之一,这就表明盛泽镇丝绸纺织业有其领军的企业,是有着强大实力的产业集群。两家企业的成功上市,表明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盛泽镇的企业走向规范,因而蕴育着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实力。(2)盛泽镇的外来企业众多,附录列举了四大商会麾下的企业:福建商会296家,温州商会163家,湖北商会21家,广东商会32家。这些企业的创业者徒手而来,在盛泽创业发展,都成了腰缠百万、千万、上亿甚至几亿资产的企业家。附录还列表改革开放以来入户盛泽镇的外商独资、合资企业。这些企业的编入,表明:盛泽镇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盛泽纺织工业的发展已成为创业者的热土,盛泽镇纺织工业之所以发展至如此的规模是有其深刻的内涵。
志书编写,重在秉笔直书,毋需画蛇添足。但总是要有主旨表达,只不过是以何种手法表达而已。编者并非锦上添花,这一时期,盛泽镇的工业发展确确实实达到亘古未有的境地。前述的构思与编排,能否达此“画外之音”,尚待行家的鉴检!这里仅是编者之陋见。
盛泽镇的工业面广量大,涉及方方面面,编者自愧不如,滥竽充数,难免挂一漏万。此文仅是一孔之见,还望行家们不吝赐教。
关于图照入志的思考
震泽镇志办 薛治华
【内容提要】入志照片是丰富志书内容,保证志书质量,提高志书存史价值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结合实际,着重就《震泽镇志》图照入志问题,谈三点粗浅认识:一、图照在志书中的运用。二、严把图照入志关。三、正确处理图照入志的关系。
【关键词】图照 入志 思考
图照在志书中是形象、直观的史料,具有纪实、佐证和美化志书的作用。它可弥补文字记述的不足,又可收文字所不能起的效果,给人以真实的形象、直观的感觉,更生动地反映出当地自然、社会、人物的场景面貌。入志照片是丰富志书内容,保证志书质量,提高志书存史价值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结合实际,着重就《震泽镇志》图照入志问题,谈三点粗浅认识:
一、图照在志书中的运用
要使《震泽镇志》达到应有的品位,既要有设置科学合理的篇章,
也要有精美得体的图照,要把图文并茂作为一个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在编纂镇志时,把选用、编排照片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对待,使镇志真正成为图文相得益彰的精品佳作。
志书收录图照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我们从考虑到有利于志书的“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挑选那些最能反映本镇的时代特征、地方特色、行业特点的图照录入志书。先后从搜集到的600多幅图照中,坚持优中选优,精挑细选,经过5次编辑筛选,从中挑选出5幅图(柳亚子题词〈扉页〉、吴江市区域示意图、吴江市震泽镇地图、震泽镇旅游景点分布图、震泽留韵图),230幅照片,分设12个栏目作为镇志卷首图照的设置内容:领导关怀22幅;古镇风韵18幅;村镇新貌22幅;经济聚焦15幅;社会事业14幅;教育视窗12幅;文体花絮14幅;蚕丝文化27幅;旅游美食28幅;文物古迹38幅;荣誉集锦16幅;志稿评审4幅。
二、严把图照入志关
选择恰当的、质量高的图照,是提高志书质量,真实地反映历史面貌的关键所在。
图照的选择依据是什么,这是首先应该明确的问题。志书的根本属性是资料性,作为志书的主体“志”的辅助手段——图照的选择,无疑也应该是先看它的资料价值、存史价值如何?本人认为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图照不该入志。
不该入志的图照
(一)一般性会议照片。以往志书中采用的照片很大一部分是会议照片,让人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个会场,这是很难反映会议的意义,而且各种会议的会场都设主席台,上面都挂横幅会标,面对面的呆板会议场景。还有小型的“圆桌会议”和颁奖会等等。我认为这些照片除了特别重要的大型会议具有历史价值会议外,大多可以不用。如针对震泽镇是中国蚕丝之乡这个重点,我们从众多的人代会、党代会的图照中,挑选出2幅重要会议照片(2007年9月16日,震泽蚕丝被同业公会召开第一届会员大会;2012年11月22日,震泽镇召开苏州震泽蚕丝文化研讨会),放在蚕丝文化栏目中。人代会、党代会每年都要召开,这些常规性会议的图照没有必要入志。
(二)门楼(门面)照片。表现当地的建设成果和气派的单位楼房建筑的照片,除了让人看到豪华的外表,并不能说明此单位人员的素质好、成就大,志书中过多地采用建筑格式大同小异的一般楼房照片,反而给人们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实际生活中,很多工作卓有成效的领导人,他们办公的楼房往往并不豪华。办公楼过分豪华与我党艰苦朴素的传统相悖,党中央、国务院历年来都三令五申禁止修建豪华的办公楼,加之现代建筑技术的普及,楼房建筑格式的雷同,像商品上的条形码一样千篇一律,不用文字介绍就很难分出地域性,这种门楼(门面)照片出现在志书中并无特征可言,也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如考虑到震泽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要体现内涵,我们就从大量的古镇建筑风貌的图照中,挑选了18幅反映震泽历史文化风貌的有代表性的图照,放在古镇风韵栏目中,来体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特征和亮点。
(三)无特色的照片。毫无特色的街道、公路、田野、温室大棚、喷洒农药、普通农机具、机械作业、工厂车间、开工揭牌仪式等照片,这些照片的画面都是人们很熟悉的,属于一般人群常识性的范畴,根本说明不了具有特色性的照片。为体现特性,我们挑选了部分具有本镇特色的工厂车间、机械作业、开工揭牌仪式、文物古迹、土特产品、蚕丝文化等方面的照片,这样有助于帮助读者了解本镇的特色,增强镇志的可读性。
(四)与志书内容关系不大的照片。志书照片的运用,应该对志文所记述的内容有直观说明和补充的作用,如与志文记述无关,或者关系不大,可有可无,就不应该入选在镇志中。如我们从大量的反映村镇建设的图照中挑选了22幅最具有代表性的图照放在村镇新貌栏目中,与志文记述无关的图照舍去,做到不入志。
(五)形式和内容相同的照片。如我镇从2007年起每年都举办“中国苏州太湖农家菜美食节暨中国吴江震泽旅游文化节”,至2013年已举办七届这样的活动。我们考虑到篇幅有限,照片的形式和内容类似相同,就挑选了1幅有关“2007年9月29日,首届中国苏州太湖农家菜美食节暨中国吴江震泽旅游文化节”的场景,作为有代表性的图照,放在旅游美食栏目中,做到图照的形式和内容不重复、不相同。
三、正确处理图照入志的关系
为保证镇志图照的质量问题,我认为要注意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不能用随意性代替时代性。入志图像照片应和志书的其它内容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选照片要防止随意性,选用每一幅都要认真思考,思考每一幅的作用究竟有多大,作用不大的要剔除。还要思考选用的每一幅的副作用。而那些门庭大院既没有多大史料价值,又没有什么时代特点,没有入志的必要。
(二)不能以新闻性代替资料性。资料性是志书的基本属性,可以在报纸杂志上刊登,但对志书来说,有的就不适用了。因为有新闻价值的照片不等于就有历史价值。选照片的出发点应与志书的功能一致,因此,不能只选美丽豪华的照片,那些不美不华但却有存史价值、资治功能、教育效果的照片更应该选用。
(三)不能以艺术性代替真实性。志书照片既要原始真实,又要进行技术加工,保证质量。但这样加工,不能是艺术再创作的加工。艺术作品有真实性的一面,但不是原始的真实,而志书要的是原始的真实,所以不宜入志。总之,选用图像照片入志,要考虑到图照的真实性,不要画龙添足,克服人为因素,要严肃对待,宁精勿滥。
综上所述,图照在志书中运用与创新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志书图照将有科学价值的视觉形象记录并保存下来,使之成为永恒的历史视觉资料。昨天的图照就是今天的历史再现,今天的图照将是明天的历史画卷。为此,我们一定要用历史的眼光,从志书的功能、意义、作用来审视取舍、精心挑选编排,对每一张图照都要严格把好质量关,真正体现出图照的时代性、资料性、真实性。
试论吴江方志与吴江旅游业的关系
——学习“以档资政”后的体会
北厍续志办 朱廷忠
【内容提要】充分利用吴江方志的特色与优势,为发展吴江旅游业出谋画策,提供历史和现实的理论依据。让当政者能把吴江志书提供的吴江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本,並最终转变为可观的现实经济效益;或借助旅游平台,做到“旅游搭台,经济唱戏。”为发展吴江经济聚集正能量,积极谱写“美丽中国梦”·“ 吴江辉煌篇章”
【关键词】地方志 旅游资源 历史文化 人文景观
今年初,区委副书记孙悦良先生在全区档案、方志工作会议上提出:方志要“以档资政”、“ 以档弘文”、“ 以档惠民”。
那么,我们该如何“以档资政” 呢?很显然,这是一个庞大的课题,涉及方方面面。但无疑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充分利用吴江方志的特色与优势,为发展吴江旅游业出谋划策,提供历史和现实的理论依据。让当政者能把吴江志书提供的吴江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本,并最终转变为现实可观的经济效益,或借助旅游平台,做到“旅游搭台,经济唱戏。”为发展吴江经济聚集正能量,积极谱写“美丽中国梦”“吴江辉煌篇章”。
我们吴江是“千年灵秀地,人间水天堂”,吴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吴江方志就以其独特的记述方法,代代承续,记述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料。这些资料蕴含了吴江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助于推动当前吴江旅游的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来吴江“游、购、娱、食” 等需求。政府有关部门就可以让这些旅游资源发挥作用,由资源转变为资本,转变为现实可观的经济效益。
充分利用吴江方志,当政者产生吴江旅游决策一:新老景点相融洽,增强吴江旅游吸引力。在当今吴江代表性的40个旅游景点中,新景点就有16处。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间是吴江”。 吴江地处苏杭之间,自古人文荟萃,百姓生活殷实。改革开放后,大量民间资本涌入吴江文化市场。像堪称江南园林之最的静思园,占地数十亩,搜罗奇石之多,在国内都罕见。还有平望的小九华寺,吴江的圆通寺,七都格林乡村公园等。这些新景点开辟,丰富了不同人群文化旅游生活。他们和吴江耳熟能详的老景点,退思园、崇本堂、嘉荫堂等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些新老景点每天都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来吴江旅游,让人流连忘返。而新老景点融洽的金点子,就是吴江方志在“仙人指路”, 出的好主意。 因为像退思园这样的老景点,在已出版的吴江方志中都有图文并茂的翔实记载,而像静思园这样的新景点,在己经出版或即将出版的吴江续志中都有浓抺重彩的记载。这就是方志资政,让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本,为吴江旅游换来大量可观的门票经济收入。
充分利用吴江方志,当政者产生吴江旅游决策二:名人与故居相融洽,提高了古村或古镇旅游景点知名度。吴江不仅环境美,旅游资源丰富,更是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如中国妇女运动先驱者张应春烈士;民主革命杰出诗人、毛主席的诤友柳亚子先生;中国乡村工业之父、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这些吴江的骄傲,中华的精英在我们吴江方志里早都有了记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更是当今发展吴江旅游业的强大动力和推进加速器。因为当政者通过“血花红染好胭脂” 张应春烈士宣传,提高了北厍知名度;通过“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柳亚子先生宣传,提高了古镇黎里知名度,通过对费孝通先生……吴江宝贵的人文游资源,吸引了大批海內外游客、学者到黎里柳亚子纪念馆,庙港费孝通江村纪念馆考察、学习……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界人士更是在“清明时节雨纷纷” 中冒雨凭吊张应春烈士。他们决心继承先烈遗志,实现“美丽中国梦” 的伟大理想。名人游和红色游成了近年吴江旅游业的又一大新亮点。
充分利用吴江方志,当政者旅游决策三:旅游与经济相融洽,促进了吴江旅游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旅游搭台,经济唱戏。”吴江不仅环境优美,人杰地灵,更是物华天宝。“舌尖上的吴江” 早名扬天下。这里春有“桃花流水鳜鱼肥”, 夏有“接天连叶无穷碧” 的鲜嫩莲藕,秋有“秋风起兮鲈鱼肥” ,冬有红烧太湖羊肉和蜜桔……从最早由莫旦编纂的明·弘治《吴江志》到改革开放后出版的《吴江县志》和近期完稿的《吴江市志》,对这些“舌尖上的吴江”, 都有真实、详细的记载。因此当政者和一批有识之士就凭借、利用吴江志书上的美食优势,投资旅游产业,建设了一批旅游与经济相结合的新景点。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横扇太湖渔湾了。人们在游览、欣赏太湖美景同时,更是品尝到了“舌尖上的吴江” 美味。游人对太湖渔湾的赞美之词是:“吴风越韵聚横扇;太湖美食集渔湾” 和“游太湖、品船菜、醉渔湾” 等。人们憧憬太湖美景、渔湾美食,游客纷至沓来。这同时也开启了吴江人的智慧——“旅游搭台,经济唱戏”。 太湖渔湾旅游热,带动了横扇及周边的餐饮热,而支持餐饮热的必定无疑是周边农民养殖、种植热了,吴江东太湖人民掀起了“太湖三白” 养殖热、“太湖白鹅” 养殖热、“太湖雪里粳水稻” 种植热、“太湖矮杆青菜” 种植业……他们高兴得大喊:“太湖渔湾旅游业热,这热、那热,热了吴江经济,热了伲吴江百姓的钱袋……”有关资料显示,吴江环太湖的苑坪、横扇、庙港、七都等乡镇的旅游业收入,在当地经济收入中已占很大比重。因此,充分利用吴江志书有关旅游的资源,紧紧抓住发展吴江旅游业的强大抓手,“旅游搭台,经济唱戏”, 完全可以带动吴江经济一盘棋。
由此,我们更是信心百倍地看到:“海阔天空好扬帆”,“ 以档资政”, 广阔天地,在各个领域都是大有可为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们只要 活用、巧用吴江方志,肯定能在各个领域凝精聚气促吴江大发展,早日实现“美丽中国梦”·“ 吴江辉煌篇章”。
参考资料:《吴江县志》、《同里镇志》、《芦墟镇志》、《北厍镇志》、《吴江旅游志》、《悠游吴江》
浅谈地方志时代特点的体现
莘塔镇志办 柏引新
【内容提要】地方志要体现时代特点,首先要树立体现地方志时代特点的指导思想,在篇章结构安排上要把握住时代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牢牢扣住时代特点,在编纂重点上要充分突出时代性,在语言文风上要百分百显示时代性。
【关键词】地方志 时代特点 体现
地方志是时代的产物,又是根据时代的需要而编纂的,故地方志必须体现时代特点,洋溢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那么志稿中如何反映、如何体现这一编志宗旨呢?
一、要树立体现地方志时代特点的指导思想。
阅读旧方志,使人了解历史、获得编志知识,例如明疆域以定空间,明断限以定时间,运用志、传、图、表、记、录等体裁表达各种不同的内容,这些优点觉得要吸收和继承。阅读旧方志,也使人领略到旧方志具有旧方志的时代特点。例如在篇章结构上,少经济、多地理的章节,反映出时代的局限、封闭、不发达;在内容上,宣扬忠孝节义,宣扬贞妇烈女,充满封建主义色彩。这就是旧方志所体现的局限性、封建性的时代特点。基于此,新方志应具新方志的时代特点,即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特点,所以我们首先要树立体现地方志时代特点的指导思想。
我镇撰写的志书是通志,断限为2001年10月镇撤并,向上追溯到三国。这悠悠历史长河留给我们的东西很多,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内容都要编写。如何选取、怎样记载,才能使编出的方志有别与旧方志?本人觉得新方志记载的重点和角度应该不同于旧志。我们不载那些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烈女贞妇,也不录那些愚忠愚孝的孝子贤孙;我们记载社会的演变与变革,记载历史前进中各时代的首事、要事、新事,记载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劳动人民。千句并一句,记载的重点是社会主义的时代风貌。为此,我们首先要明宗旨,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方能编纂具鲜明社会主义时代气息、社会主义时代特点的志书。
二、在篇章结构安排上,要把握住时代特点。
例如编写人口卷,怎样将悠长历史中的、多变地域中的人口编写完善,并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呢?经过反复斟酌和修改后,将章节作如下安排:
第一章人口总量及变动,第二章,人口分布及密度,两章各分两节写,第三章人口结构,分6节写。这三章,从地域有人口数据开始至镇撤并,将历代具转折性年份的人口总量、变化、分布、密度、性别、民族、年龄、文化、婚姻及家庭、职业等内容用文字表述。其中自1962年至2001年10月镇撤并时的人口总量,人口自然变动、人口机械变动,人口性别比等情况,分别用四张长表把近40年的变化数据记录下来;又用两表,分别选取8个、4个重要年份,将地域中的人口分布、年龄结构情况编录下来。这三章的内容安排,既顾及地域内古代与近代的人口状况,更突出地域内现代人口的详细状况。
第四章人口控制,分4节: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服务、晚婚 节育 优生优育、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等节。这一章节,旧志受时代局限,是无法编写的,所以这一章的安排,可说是增辟反映新事物的新章节;这章通过地域人口的控制、优生、优育,人口素质的提升等内容,来体现地域人口所具的时代特点。
三、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牢牢扣住时代特点。
以编写大事记为例。大事记是地方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记载时代列车留给我们的一个个成果或失误的警示,如何选好时代留下的桩桩件件,使编出的大事记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呢?
1、选取地域沿革、建置变化等内容,展示地域演变过程。
选取地域得名、村落产生、地域归属、集市形成、首次建镇等地域在古代的演变过程;选取民国元年,地域建乡,辖都领图的情况;民国18年,地域设镇,实施闾邻制的情况;23年,废除闾邻制实施保甲制等近代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地域经历小乡、中乡、大乡、人民公社、乡建制、撤乡建镇、并镇等历史沿革、建制变化。将地域在历史长河中演变的一个个浪花,记载下来,理清地域沿革脉络,让人们了解地域的变革,了解地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状况。
2、记录地域的主宰——人的活动,显示推动地域发展的时代力量。
抓住氏族迁徙,来此族居,推动地域发展的史事。元末,河南一蒙古家族迁移至此;明代成化年间,凌氏家族迁徙至此。迮、凌两族在这块土地上经过长时期的开发创业,逐渐成为地域的名门望族,繁荣地域的史实。
抓住地域人才辈出的特点选录精英。三国东吴的大鸿胪张俨,西晋文学家张翰。明代通政司右参议迮原霖,进士迮鹤寿、凌义渠、金允治;武进士徐有功、徐士英。清代进士李重华、李治运;达官文人迮朗、凌濬、凌淦、迮云龙、凌泗等等。民国时,热衷办报刊的朱望渠、凌景坚,南社早期社员丁逢甲,教育家凌昌焕、凌渭民,戏剧创作大家凌景埏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精英更涌现,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贡献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劳动模范、科技人才、廉政爱民的领导等等。他们可谓是地域的精英、时代的瑰宝,他们留下美誉,受人讴歌;撰下诗文,沉积地域文化;创下业绩,造福后人。这些人物体现了时代精神,要记载、传颂、发扬。
3、叙述社会变革与进步的要事,叙变见证时代的兴旺进步。
古代,迮氏、凌氏、陆氏的家族修建与数次重修大有桥、里仁桥、陆家桥等公益事。顺治年间,开创规模甲一方的油坊。创建迮氏义庄和凌氏义庄。设社学,书院,私塾、办学校、建天主教教堂。南传迮绍原殓葬反清义士杨廷枢。凌氏一族逢灾必解囊赈灾等该时代的要事,觉得有选取存史的必要。
民国时期,文化教育在崛起。《觉社》《大分湖》《新莘塔》等报刊发行,民众阅报处、壁板的设置,小学校的不断创办等,显示地域中思想活跃,锐意进取。地域内设警察分所、莘塔市民公社成立、电话的开通、邮政代办处的设立、华成纽扣厂的兴旺、凌氏油坊产品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这些社会变革与进步之要事,该选取存史,体现时代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地域在日新月易的变化。开创地域之先河的首事多;反映时代风貌的新事多;反映时代精神的要事多;体现地域兴旺的成果多。紧紧围绕一个“变”字,采首事,录新事,记要事,载成就,让志书充分反映时代的特点,突出时代的兴旺。
4、记载地域的天灾人祸,展示地域内人们的抗争。
记载地域的自然灾害与瘟疫事。古人靠天吃饭,在灾害、疫情面前束手无策,反映那个时代生产力低下。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在高速发展,生产力在迅猛提高,科技在突飞猛进,将人们的抗灾能力,生产自救的能力,人定胜天的能力记录下来,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的正能量。
记载民族恨。八年抗战时期,日军在我地域劫淫烧杀罄竹难书,人民浴血抗战可歌可泣。选取20条内容,记录日军侵华罪行,揭示国弱被欺的史实。让人铭记历史,警示未来。使志书起到存史、治政、教化之作用。
四、在编纂重点上要充分突出时代性。
把握编纂重点,坚持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原则,着重记述现代历史和当前状况,如实地反映当代的本质。
以大事记为例,选用73条大事,展示地域在清代之前1700年之久的时代状况;选取77条大事,反映民国时期38年的时代状貌,其中八年抗战内容20条;新中国成立到镇撤并,选用620余条大事,记述地域52年的社会主义风貌。从大事记选用的数量,体现文稿力求详今略古、详近略远、重在当代的原则,使大事记能具鲜明的时代性,从而突出志书的社会主义时代特点。
五、在语言文风上要百分百显示时代性。
新方志要求用现代规范的语体文记述,不用文言文,不要文白夹杂,不用方言、土语、俗语和口头语等,所以在行文中需特别小心。文稿中一些内容摘自古籍、旧方志,一不谨慎,就会留下文言痕迹,所以文稿必须反复查看,擦尽文言痕迹。行文用字,使用标准的简化汉字,不用已停用的简化汉字和生造字,杜绝繁体字。对历史纪年、数字用法、标点符号等诸方面,要按《江苏省地方志行文规范》规范行文。文风朴实、精练,记述不褒不贬等等都是时代的需要,是时代特点的体现。所以在语言文风上必须百分百地显示时代性。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新方志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特点,我们要在指导思想、在篇章结构、在内容选择、在编纂重点、在语言文风等方方面面,努力反映时代风貌,洋溢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特点,使社会主义新方志这一时代产物,名副其实地成为时代的硕果。
方志人员自身素质提升及其途径
盛泽镇志办 吴培良
【内容提要】方志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途径主要有三条:学习编志知识,提高编志认识;学习专业知识,获取编志材料;培育编志感情,做好编志工作。
【关键词】方志人员 自身素质 途径
续编盛泽镇志工作开展以来,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按照原定计划的章节内容,到2013年底已完成一半的初稿,70万字。我们认为,提升编志人员的自身素质是做好续编志书的关键,也是完成续编盛泽镇志的保证。其途径是:
途径一:学习编志知识,提高编志认识
由于盛泽镇编志人员都是退休的老同志,以前没有做过编志工作,对他们来说编志是一项新工作,学习编志知识,提升自身素质,是他们做好编志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学习编志知识的内容有:
1、方志基本理论:是与方志这一事物本身有关的基本问题,内容主要包括方志的名称和种类、性质和特征、地位和功用、起源和发展等。方志性质是“志属信史”、“方志乃一方全史”。续编盛泽镇志的作用:一是保存盛泽地区的文献资料,二是提供上一级(区)的志书取裁,三是供本地资政之用。
2、方志编纂理论:第一,史取裁于方志,志应详于史;第二,志乃史体,应遵守“史家法度”,采用编修正史的方法;第三,方志体例既明,撰写时还要行之有度,措施得当。方志体例为“三书”、“四体”说。“三书”即志、掌故、文征,“四体”即纪、谱、考、传。
3、方志内容以记载本镇历史文献为主,和各地名胜不可分占篇目。其内容是“厚古薄今”,不能反映当代社会情况。本着“经世致用”的观点,认为一方之志,要“切于一方之实用”,既要对盛泽社会起教育作用,又能为区志编修提供材料。方志辨体:盛泽镇志必须辨体,不能将各个村、社区、单位的材料机械地合并成镇志,又不能将市(区)志析分为镇志。一是可将市、镇志记载的范围和界限划分清楚,做到各有所载,互不侵越,以免除重叠、雷同、割裂、遗漏之弊;二是能使各志记述内容都有所重,各详其所应详,略其所当略,做到恰如其分,繁简得宜。
途径二:学习专业知识,获取编志材料
盛泽镇是吴江区的大镇,吴江区内的大型单位企业都下伸到盛泽,但盛泽镇没有管理机构、部门,作为编纂镇志,应该收集这些单位的材料,录入镇志内。这就要求编志人员深入单位,参与实际,获得材料,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做好编志工作。
1、收集材料。到2010年末,在盛泽地区的金融机构有53家,镇机关中没有专门部门负责管理这些金融机构,因此,收集金融企业方面的材料,就必须由编志工作人员一家一家地上门去收取,有的单位找了领导同志,还要找经办人员,由于他们的工作忙,还要多次上门,其难度可想而知。有的单位在盛泽地区经营的时间10多年了,但没有资料保存,他们的资料由上级部门保存,这就要求他们的上级部门提供出来,收集这些材料,除了在时间上的等待,还需要人脉关系。有的单位以“内部资料保密”为由,拒绝提供材料。针对这些情况,编志工作人员需要耐心说服、解释、做工作,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才能收集到编志材料。
2、整理材料。由于盛泽地区的金融机构众多,他们的上级管理部门各不相同,所以能提供的材料口径规格各不相同,有的单位提供的是业务状况,难以汇总。这就要求编志工作人员把收集到的材料,经过整理以后才能编到镇志里去。整理的过程也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进行整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分门别类进行归纳,把有用的材料编到镇志里去。
3、分析材料。盛泽镇志续编是从1986年开始,对1985年以前的原盛泽镇志必须保持连续,因此,编入镇志的材料口径必须一致。在对比分析中,不能简单地用现有的材料中的数据同原来镇志中的数据相对比,而应该把原来镇志中的数据修改成与现在相同后再进行对比。比如1986年,盛泽镇的国内生产总值(GDB)人民币8000万元,当时的坛丘、南麻、盛泽乡不在内。如果要与2010年进行对比,就必须加上这三个乡,合计为2.3亿元,发展到2010年盛泽镇的国内生产总值(GDB)人民币为226.5亿元,比1986年增加了100倍,按25年计算每年递增21%。
途径三:培育编志感情,做好编志工作
编志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除了在业务上的以外,还应该在思想上进一步提高,树立续编盛泽镇志的责任心,关心、热爱续编盛泽镇志的工作。
1、责任。作为一个盛泽人,应该把在盛泽发生过的各种情景、历史用文字形式固定下来,并传承下去,为盛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子孙后代留下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既是镇志续编工作人员的责任所在,也是义务。盛泽镇志固然是的地方性文献,但其价值却不只对于盛泽,而是全世界都很重视的一种精神财富。收集、整理地方志,在美、欧等国家在100年前就开始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对中国的地方志收集、整理的时间至少有100年以上了。美国历史不长,但是它能够在建国100多年后重视中国方志文献的珍藏价值,就说明了方志的世界性。
2、关心。我们对考古的新发现非常关心,都要及时地向世界展示,使之走向世界,那么对地方志这宗事业,也应当象考古、文物一样来对待。如新发现一种重要的方志,或在浩如烟海的方志中,找到了什么珍贵资料,发现了什么重要问题,应该像发现矿藏一样,关心它、宣传它、开发它、利用它。这种重新关心具有现实的世界性意义。
3、热爱。续编盛泽镇志是比较枯燥的一种工作,一般很少有人像小说、散文那样,有热情、干劲从头到尾认真地去写。续编镇志工作者需要艰苦地去查找需要的资料,但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从爱乡爱国开始喜爱上地方志。使我们对续编盛泽地方志的价值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单纯的喜爱而下决心去钻研这门学问。
浅谈大事记编纂的注意点
黎里镇志办 朱振林
【内容提要】大事记为整部志书之经,是对史实的扼要纵述和高度挈领,大事记的纂写是一个难点,笔者从十八个方面谈了纂写大事记的注意点。
【关键词】大事记 编纂 注意点
大事记为整部志书之经,是对史实的扼要纵述和高度挈领。笔者在自我编纂与学习他人的过程中,就大事记编写的注意点作了稍许探索,现以有关权威部门发布的方志编纂规则为准绳,侧重从存在问题的角度,谈些陋见,盼大方之家指正。
1、入志之事不宜门槛过低,“大事不大”。
(1)荣誉级别过低。如:“某镇中心幼儿园被(地级)市教委评为‘市常规管理先进幼儿园’”、“某镇敬老院被(地级)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县级)市第一文明敬老院’”、 “公社党委、管委会召开表彰大会”、“某乡工会开展竞赛,某人获等级奖”、“是年,某单位被评为(地)市级体育先进单位”、“是年,某单位党支部被评为县先进党支部”等。
(2)领导级别过低。如“(地级)市委副书记至某镇检查秋粮收购情况。(县级)市委副书记陪同”。
(3)事情不算重大。如:“公社党委举办学习班,贯彻落实县委《关于认真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的决定》”、“乡党委书记考察某企业”、“乡党委举办培训班”等。
2、事情的某些方面内容不宜写在大事记中,可在正文中反映。
(1)背景资料。如: “在某市召开的……由地委副书记……县委书记……陪同……”、“香港某公司……陪同前来的有……”、“某人在……陪同下……并同……合影留念”、“日本某财团……陪同……”、“率领在某市参加全国农业厅局长会议的80多名代表”、“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改革分四种模式:(1)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制(适用于大厂)。(2)风险抵押、增量转股责任制(一般企业及村骨干企业)。(3)家产抵押、限期扭亏、会计委派责任制(特殊亏损企业)。(4)动产拍卖、不动产租赁责任制(小型微利企业)”、“市场位于某路某桥东北侧,面积(室内)200平方米”、“《纪念集》公开发行。此书经烈士纪念馆广泛征集资料,由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编印,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作序、著名书画家题写书名”。这些条目中背景资料均嫌多,大量内容可在正文出现。
(2)会议纪要。如:(召开)“‘三忠于’现场会”、“誓师大会”、“举办……学习班”、(召开)“革委会常委扩大会”、“政治生产现场会”、“剧毒农药施药会议”、“两级干部会议”、“学某地现场会……党委会议及公社三级干部会”、“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参加县四届十四次(扩大)会议的全体代表”、“公社党委召开党员、干部大会”、“大会部署整党”等。
(3)章程决议。如:“公社革委会卫生组公布《农村大队办合作医疗制度章程》(草案)”、“(会议)审议通过……”等。
(4)琐细记述。如:“民国某年某月,某镇设置壁板。一处为木制壁报,长2尺8寸,宽2尺;一处为墙壁报,以蓝漆边线为界,长2尺8寸,宽5尺”、“除生产传统小农具、家具外,拓展经营,开始生产各种阀门”、“代表总数59名,到会代表59名,列席代表72名”、“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某日,下午2时起暴雨袭击某镇全境,10小时内降雨量达120毫米,外河水位急剧上涨达4.37米,破历史纪录,致某荡堤坝垮塌,造成洪灾。中共市委、市政府吁请驻地部队官兵一起帮助某镇人民投入抗灾斗争”、“某日下午,强雷暴袭击某村。某镇党政领导闻讯后当即赶赴现场对受灾学校及受灾户慰问。市民政局长也于18时亲赴现场了解损失情况。次日,市副市长及市教育局领导到村小学勘察雷击现场,部署修复意见”等。
3、条目内容带有新闻报道印痕,缺乏大事记的概括性。
如:“某公社党委发出《关于进一步组织社、队干部、党员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通知》,要求掀起一个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热潮,进一步促进干部、党员的思想革命化,更有效地推动当前各项工作取得更大的胜利”、“县人委转发县文教局关于某公社巩固农业中学的报告,提出:推行半耕半读教育制度,是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革命,是反修防修逐步缩小三大差别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要依靠群众,积极支持、巩固现有农业中学,为更好地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作出贡献”。
4、条目内容带有会议简报印痕,缺乏大事记的精要性。
如:“某公社召开三级干部和贫下中农代表大会,会议组织学习毛泽东的著作《为人民服务》和《人民日报》发表的关于学习王杰同志的社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并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县委召开广播大会,某公社党委组织全社党员、干部收听省传达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号召全乡党员、干部、群众紧急动员起来,深入揭批‘四人帮’,进一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
5、把大事写成小事,小事写成大事。
前者,如:“某月某日,某乡派出所召开建所大会。”此条目把大事“建所”写成了小事“开会”。 又如:“某月某日,县总工会(人员至某乡某厂)召开全厂职工大会,成立(某乡某厂)工会”,此条目重心转移到“召开会议”上了,应改为“某月某日,作为县总工会建立乡镇企业工会的试点——某乡某厂工会成立”。
后者,如:“某月某日,……发生一起……沉船事故。事发后……查处……善后……慰问……。”其中,“查处、善后、慰问”之类当属必要的事故善后,无须赘述。
又如:“市四套班子领导在某镇政府四楼会议室举行‘纪念烈士牺牲70周年大会’。参加大会人员有:市四套班子领导、市工、青、妇、市教育委员会、市民政局、市文化局、市党史工作委员会等部门代表,还有镇村两级的负责人以及烈士亲属等共有200多人。”此条因刻意突出与会人员而导致会议主题的弱化,有记述上的喧宾夺主之嫌,可否这样改写:“某月某日,某市‘纪念某烈士牺牲70周年大会’在某镇举行。与会人员有市各界人士和烈士亲属等200多人。”
又如:“某月某日,某镇举行‘午梦堂陈列馆’开馆揭幕暨捐赠仪式活动。市党政领导某某、某某、某某、某某和该姓氏后裔某某、某某等以及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该活动。”此条目后一句较前一句,实为事情的附属之意,不必写上。
6、相关的大事要用纪事本末体写在一条大事上。
如:“某月某日,易地重建的某某港排灌站竣工。排涝能量达8M3/S,基本实现东片、南片2.5万农田以及村庄宅基不受涝。”应连在“某年某月……某某港排灌站……工程开工”条目后一起写;“某月,某镇历时两年的镇村二级集体企业改制工作胜利结束。中共吴江市委在某镇召开‘吴江市集体企业改制工作现场会’。”此条应连在“某年某月,全镇集体经济进行机制转换改革……”条目后一起写;“某月,某镇农副产品集市贸易中心第四次异地建造工程结束,于本月投入使用,该工程于某年某月动工,投资人民币1100万元,占地2.6664万平方米(合40亩)建筑面积1.5427万平方米。该市场位于镇中学西侧”与“某月某日,某镇敬老院迁入新址(某某村东南方)。该工程开始于某年某月,总投资人民币250万元,全院占地面积6670平方米,建筑面积1992平方米”两条也似应按纪事本末体写法作些整理。又如:“某月某日,某国……某客商……洽谈开发……”,“某月某日,某国……某客商……进一步洽谈……”,同一事情分述两条,欠当。
以纪事本末体编纂相关大事,《莘塔镇志》有两例处理得很得体:其一,“东吴黄武元年(222年)相传三国东吴时,孙权的妃子葬于此(莘塔),得名孙塔。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该地人才出众而改名莘塔。”该条目介绍了莘塔镇名的嬗变;其二,“乾隆二十年(1755年)里仁桥毁。敬萱公(尚德),捐资二百金,督成其事。修建后的里仁桥,桥址北移,改名德庆桥。现存之桥,又经民国18年(1929年)、民国30年(1941年)重修。”该条目记述了里仁桥的历史轨迹。两例均显得言简意赅。
7、志书记事不能“越境而书”。
如:“‘96’中国专利及新产品博览会在常州市武进展览馆举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万人看新城’活动”、“县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停止开采泥炭的紧急通告,‘坚决打击一小撮煽动开采泥炭,破坏春耕生产的阶级敌人,立即刹住资本主义倾向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县委……召开……大会……全县还设30个分会场”等条目的记述,都与有关镇缺少关系。
8、年度总结性内容不必写入大事记。
如:“12月某日, 镇委、政府关于要求搞好党员干部冬训工作的意见。着重进行三个专题教育:一是宏伟纲领和奋斗目标的教育;二是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教育;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又如:“3月,某镇对全镇养殖、种植结构作大幅度调整。全镇水稻种植面积调减为1.819 万亩。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6329万亩”、“12月底,全镇外资企业实现产值达2718万美元”等条目。
9、资料统计性内容不必写入大事记。
如:“是年,全公社党支部22个,党员331人”、“某月某日,……血吸虫病……统计……”、“是年,……代销书刊2万多册”、“是年,……年产值……”、“某月某日,到某月某日,陆续有市中小学教师、市文化系统离退体干部、某大学、某市妇联等共计1774人来烈士墓、午梦堂陈列馆参观”;又如:“是月,镇政府发6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全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通知:1~10月份,全镇共发生各类道路交通事故185起,造成7人死亡,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一百多万元”。
10、志书用词不能暗含第一人称。
有的大事记较多运用“(某某领导)来(某地)”的句式。如上面第9点即有“来烈士墓”之词语错用。又如:“某月某日,……刘某某……来某镇”、“某月某日,……《苏南魂》<语病,主语不当>来某镇拍外景”、“某月某日,国家领导人某某、某某来某某村……”,余不举例。另外,志文中若用了“本地”等词语,亦示人以编纂者与入志境域的不可切割关系。
11、大事的语言表述应力求简明。
如:“某月,南片联圩大包围某港排灌泵站从某港迁移到某港东南端至318国道旁,建造工程开工”、“某月某日,某镇区新建一个流量的排涝站、该镇市河西出口的防洪闸、港(市河)裁弯取直和河道疏浚以及市河两侧的砌筑的石驳岸工程竣工(上列工程开工于某年某月)”,这些句子读来都似嫌疙瘩;又如:“某月,全面完成……;全面完成……;完成……”词意笼统;又如:“某月某日,某镇商会成立,入会会员数十名。某镇今年起纳入吴江市临沪经济开发区后,即着手创建镇工业园。镇工业园分某某工业小区、某某工业小区。全镇用于两个工业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计人民币数千万元,为招商引资奠定基础”、“某月,某镇政府投资于某某河某某段块石驳岸工程开工,此工程属于扩建烈士墓工程之一,该工程全长400米,于某月某日结束”和“某月,某镇撤并行政村工程结束。某镇唯独某某村没有撤并,原因为某某掌控的村办企业严重亏损,镇党、政领导考虑到实施并村后,其债务会转嫁给并入村而引发矛盾,故该村未撤并”等条目均不够简练。
12、大事记不能空泛而谈。
如:“某月,……开展农业学大寨……”、“某月某日,……纯洁思想文化阵地”等条目均大而化之,不知其详。
13、大事记要尽量写清具体的日期。
如:“某月某日,某镇医疗保健品总厂,职工某某某被人杀害于宿舍内。接警后,市、镇两级公安机关及时破案,将凶手汪某某缉拿归案。”该事件中凶手被缉拿的日期是否与案发为同一天?文句未载,令人揣测。
14、大事记缺少必要成分。
如:“咸丰某年某月,……某镇、某镇相继陷……至某月,某镇少援绝饷而陷。”三地陷于何方兵势,未写明。又如:“某月某日,(某地举行)访歌会……。”访歌会的级别不明。
15、记事停留在初始阶段,事情的时段把握失当。
如:“某月15~20日,……党委决定……”、“某月某日,……决定……”。“决定”,仅属初见端倪而已。
16、志书语言应少用不用目的性词语。
如:“某月,某镇派出所为了防范入室偷盗事件的发生……”、“某月,为解决‘陈列馆’和‘镇万册图书馆’用房……”。
17、志书的时间词、指代词运用应规范。
如:“某年某月,……于本月……”、“某月,……这一期……”、“某月某日,……今年起……”等,时间词与指代词混用一起,既非统一,又失规范。
18、志书语言应“述而不评”、“朴而不饰”。大事记应力避的语言包括:
(1)描写。如:“某月某日,……大张旗鼓地开展……”、“某月,……文化大革命……拉开序幕”、“某月,……贫管组无声消失……”、“某月7~12日,……首演,座无虚席”。
(2)评论。如:“某月某日,……使该厂产品进一步打入国际市场”、“某月,……获此认证通过手续,等于取得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3)感叹。如:“某月,……某镇又一批无辜的干部、群众受到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
只要编纂者严格按照《地方志行文规范》,于修志实践中把握大事记收录要做到“大(大事要大)、全(收录要全)、新(事物要新)、准(择事要准)、精(表述要精)、齐(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这5个记述要素要齐全)”的6个原则,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就一定能够写好大事记。
择善而从 精修细改
金家坝镇志办 屠振雷
【内容提要】本文就评审会后编纂人员从增补缺漏重要内容,调整不合体例的文稿,从形式、细节等方面规范统一全志,精心推敲语言文字等四个方面谈谈如何修改《金家坝镇志》。
【关键词】《金家坝镇志》 择善而从 精修细改
志书编纂讲究“一抢、二磨、三雕”。“磨”与“雕”实际上就是不断修改志稿,直至完全符合《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后出版为止。因此,修改是志书编纂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金家坝镇志》编修工作于2006年底启动,经过7年多艰苦努力,2014年5月终于完成送审稿的编纂工作。6月12日,区档案局、区地方志办公室组织评审人员对《金家坝镇志》进行全面、认真、细致地评审,对志稿的篇目、内容、资料、体裁、论述等方面提出了300多条中肯的评审意见和建议。对于这些宝贵的意见我们办公室的编纂人员进行认真梳理、消化、吸收,明确修改重点,做到择善而从,查漏补缺,有错必纠。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增补缺漏的重要内容
例如原《卫生体育》卷缺失的“妇幼保健工作”这一内容,评审中专家提出增补这一节内容的建议,我们得到计划生育办公室及卫生院的支持和配合,搜集、整理妇幼保健工作的相关资料,增补这一缺失的内容。再如原《自然环境》卷的湖荡河港章节中有“湖港选介”一节,但原稿中只介绍了5条主要河港,对湖荡只字不提,显得内容不完整,我们采纳了专家的合理建议,从《吴江市水利志》中找到了金家坝境内5个主要湖泊的相关数据,结合本地实情,补写了湖荡选介,使原稿内容更完善。原《政务民政劳动》卷中缺漏社会保障这一重要内容,这是志书篇目设置的疏漏和不足。为此,我们采纳有关专家的意见,专门增设一章“社会保障”,编排材料、组织文字,克服了原稿存在的缺陷。《农业》卷缺失农业规模经营这一内容,家庭联产承包后发展到种粮大户、粮油专业户等形式,都属于规模经营,我们采纳了专家意见,增设了规模经营一节,搜集了种粮大户、村办农场等有关资料,填补缺项,使志稿条目显得更完善。
二、调整不合体例的文稿
原《自然环境》卷第四章植物分类不科学,下设粮油类、豆类、蔬菜、瓜果类、竹木、花草等六大类。但瓜果与蔬菜类难以区分,像丝瓜归入瓜果类不当,入蔬菜类没有科学依据。一种植物可以归入几个类目中,如何正确归类颇费脑筋,而且排列逻辑上也不顺,所以我们采纳了专家建议,将植物分为草木植物、木本植物、菌类植物三类。能较合理地体现了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
原《卫生体育》卷第四章医疗保险制度这一内容归类欠妥,可以放入社会保障这一章,我们将此内容移入社会保障,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内容归并在一起。
原《民政章》下设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劳动就业、婚姻登记等5节,其中第四节劳动就业可升格为章,并可增加社会保障的内容,然后分别列成劳动、社会保障两章,这两章内容很丰富,劳动章可下设劳动管理机构、劳动就业、工资福利、劳动保险等节。社会保障章可下设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保险等节。调整后的篇目显得较科学合理。
三、从形式、细节等方面规范做到全志统一
首先计量单位全志要统一,用“千米”不用“公里”,用“厘米”不用“公分”、用“千克”不用“公斤”;将“吨∕年”改为“吨每年”;“元∕千克”改为“元每千克”、“立方米∕秒”改为“立方米每秒”。
再是日期的连接,若年份相同,不同的月份可用“~”号,如“1990年8~9月”;相同的年份,相同月份,不同日期,可写成“1990年8月2~25日”;只有年份的连接,可写成“1990~2001年”等。如果具体的日期有年份、月份,且年份不同则不能用“~”号,如“1950年3月至1951年4月”;“1950年3月12日至4月1日”等。
志稿中表格的表序、表题、单位、栏目需规范,我们在修改时对照要求一一检查,发现有些表格时间表示不一致,有的表格内的竣工时间表示为“1992年11月”,也有的表格表示为“1992.11”。经修改后统一为第二种写法。标题不规范现象也存在,有的缺时间,也有缺地域(或单位),表内只有一个计量单位应标在右上角,而有两个以上的计量单位就只能在栏目中标注。表序标错也有不少,均予以一一纠正。
有了表格还需注意文表数据一致,如原《人口》卷的人口数量,文字表述的数量与表格内的数据不一致,如第五节“职业构成”的行文中“2002年,金家坝农村总人口为20352人,其中从业人口11469人”,而表4-11中的数据是“2002年农村总人口为20352人,其中从业人口12561人”从业人口两者相差1092人。经核对后,发现行文中的数据搞错了。原《农业》卷小序中“2002年全镇水产品养殖面积3.34万亩,水产品总产量5470吨”,而表5-20中“2002年全镇水产品的养殖面积23400亩,水产品总产量3018吨”。两者相差甚大,经核实,后者是正确的。原《工业》卷第二章写金家坝净化总厂“1983年,完成工业产值84.38万元,实现利润27.6万元,税金10余万元”。而在表6-6中“1983年工业产值84.38万元,利润5.87万元,税金12.11万元”。两者差距甚大,而且在同一章节中,会造成读者疑惑,到底哪个正确?经核实,后者正确,已纠正。还有凡例中已规定“所书年代,除标明外,均为20世纪”,所以行文中的“20世纪”一般都省略不写。
四、精心推敲语言文字
修改送审稿时,我们逐卷逐章逐节进行梳理、删削、修改。首先剔除少数无实际内容和存史价值的大话、空话、套话。如“改革开放后,渔民抓住有利机遇,充分利用金家坝充足的水资源,扩大围养面积,放养高档水产,产量不断提高,渔民生活日益好转,生活安定。”这些都是空话,没有写出面积多少?产量多少?生活怎样?等具体内容,修改时我们将这段话删去。改写成:“2002年,金家坝渔业村围养面积增至5690亩,养殖鱼类以鳙、鲢为主,养殖总产量1109吨,渔民年人均纯收入5685元。”
在修改中,我们还发现志稿中一些错别字、繁体字或误打成错别字的现象。如“途经”写成“途径”,“到账外资”写成“到帐外资”,“零售”写成“另售”,“截至”写成“截止”,“糕团”写成“糕糰”,“全镇”写成“全鎮”,“碳酸氢铵”写成“磷酸氢铵”等,这是硬伤,一点也不能放过,必须一一纠正。同时减少形容词及的、地、得、着、了等助词的使用。
修改志稿是项艰苦的工作,是对修志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和挑战,只有集中精力,一鼓作气对志稿不断推敲、打磨、润色,才能使全志语言文字更严谨朴实、简洁流畅,总体水平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浅谈志稿中地方特色的体现
震泽镇志办 陈载
【内容提要】本文从《八都镇志》(送审稿)的地方特征、新兴产业、首创经验、传统风俗和地域文化诸方面阐述《八都镇志》的地方特色,突出地方特色在镇志编纂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编志 地方特色 体现
地方志的首要特征是地方性,地方志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因此,突出地方特色是志书编纂的第一追求。我国幅员广阔,地区性差异大,此地与彼地,情况必然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尽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相近的,有共性的,但更多的是个性化的、各不相同的东西。如何从中精选出最具代表性、最能出彩、与众不同而其他地方所无法替代的内容,是志书编纂人员必须着重注意的问题。
志书编纂人员要加强对地方本质上的认识和内涵深处的了解,多领域、多层次地搜集、研究反映地方个性的地情资料,确保志稿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编写地方志时,应注意挖掘本地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与外地的不同之处,予以详细记述,同时又要突出一个地方的整体特色,地方上特有、特多、特新、特好的事物必须浓墨重彩予以记述。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八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促进八都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方位记述八都镇各领域内事物发展的过程,揭示八都镇的地方特色是历史赋予我们修志工作者的责任,在编修过程中,我们重点写好四个方面的内容:突出地方特征、突出新兴产业、突出首创经验、突出传统风俗和地域文化。
一、突出地方特征
地方特征最显见的就是自然环境。(一)地貌特色:八都位于太湖平原,地势平坦,地面平均高程(吴淞基面)3.4~4.8米,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属低洼圩平原类型。区域内河、港、荡、漾密布,水系发达,属水网地区。有贯桥河、廊家港、頔塘等140条河港,有徐家漾、蒋家漾、花木荡等19个荡漾。境内有79只圩,都是高出河港荡漾的陆地,四周筑成堤岸,以抵御洪水时风浪漫溢和保持作物生长所需用水。(二)气候特色:据吴江市(县)气象站(台)和八都机电站1953~2003年气象观测所得资料综合分析结果,境内年平均气温15.8℃,年平均雨日131天,年平均降雨量1145.6毫米,年平均日照2014.6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23天。春夏两季盛行东南风,秋冬季节多偏北风,夏秋季节时有台风影响,冬季多雾,常受冷空气侵袭,气温剧降。(三)地理区位特色:八都镇地处江苏、浙江两省交界,位于吴江市西南部,距吴江市区48千米。东邻震泽镇,西靠318国道和頔塘,西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北连七都镇。优越的地理区位,为八都镇的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了便捷条件。
二、突出新兴产业
(一)特种水产养殖。八都区域内湖荡密布,河港交织,水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水面积14000亩,占总面积的24.16%,适宜鱼类生长。20世纪90年代,鱼的养殖向特种化、规模化发展,特种水产养殖成为八都渔民致富的一条途径,为此,志稿农业卷记述了“特种水产养殖”内容。1、鳖、龟、鳗养殖:1991年,鳖、龟、鳗开始工厂化养殖。吴江工艺纺织厂,征地23亩,投资140万元,创办华昌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放养幼鳖2万只,实现销售240万元,利润112万元。1992年,八都人民政府将占地面积980亩的塘孟漾水产养殖场出让给吴江华鑫工艺品有限公司养殖中华鳖(甲鱼)。1994年,华鑫集团公司创办中华鳖原种场、中华鳖繁殖基地和华东特种饲料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华鑫集团公司形成从种鳖培育繁殖、幼鳖孵化、成鳖饲养、饲料配套供应、商品鳖销售及深度加工一条龙生产格局。华鑫集团公司与台商合作,创办欧洲鳗养殖项目,投放幼鳗388万尾。1998年,华鑫集团公司生产成鳗600万千克,创利税2500万元。2003年,全镇鳖、龟、鳗水产养殖面积4804亩,总产282.6万千克,总收入19812.7万元。2、罗氏沼虾养殖:1992年,八都乡多种经营服务公司水产养殖场创办八都联合虾苗场,引进罗氏沼虾幼苗繁殖和成品虾养殖技术,总投资90万元,建虾苗池302.5亩,经过一年培育,八都联合虾苗场培育成品虾2.7万千克,总收入98万元。1993年,北长村、青池头村创办虾苗场。1995年,港口村、联星村创办虾苗场。1997年,八都镇有罗氏沼虾温室虾苗池14.5亩,成品虾养殖面积280亩,虾苗年产值970万元,成品虾年产值150万元。1998年,全镇培育罗氏沼虾苗8.5亿尾,销售利润2000多万元。2003年,全镇培育罗氏沼虾苗、养殖成品虾共1480亩,总产29.6万千克,总收入1950万元。3、鳜鱼、鲈鱼等网箱养殖:1989年,渔业村党支部书记张应法带领3户渔民,网箱养殖鳜鱼、加洲鲈鱼等面积35亩,饲养获得成功,年收入40万元。1993年,渔业村网箱养殖94户,占渔业村总户数的93.1%。1998年,渔业村网箱养殖加洲鲈鱼110万尾、七星鲈鱼5000尾、石板鱼10万尾、彩虹鲷10万尾,年收入1300万元。2003年,渔业村网箱养殖面积1200亩,总产65.3万千克,年收入3240万元。
(二)电缆、缫丝、绢纺业。1、电缆业:1989年,吴江宏达特种电缆厂创建,发展至2003年,全镇有电缆生产企业12家,年产电缆2300对千米,销售收入9500万元。江苏通鼎光电线缆有限公司、江苏七宝光电缆集团有限公司都是江苏省乃至全国有名的电缆生产企业,产品远销国内各个角落,各大城市,影响大,声誉重。2、缫丝业:八都是吴江地区种桑、养蚕、制丝的重要产地。八都所产的蚕丝,历来被视为丝中之上品,用以织造高档绸缎。八都缫丝厂生产的“雪璇牌白厂丝”是江苏省优质产品。1993年,八都缫丝厂被农业部命名为部级先进企业。2003年,吴江晋昌制丝有限公司生产的白厂丝全部出口,远销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销售额1669万元。3、绢纺业:至2003年,全镇绢纺厂42家,年产绢丝、?丝330万千克、绵球400万千克。八都规模最大的绢纺企业苏州市太湖绢纺有限责任公司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总投资450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210万元,职工1954人,年产值12125万元,销售收入11035万元。八都外贸出口量最大的苏州丹龙纺织有限公司生产的阿拉伯浮纹头巾是国家专利产品,此产品填补江苏省空白,产品全部出口,出口量占全国外销量的70%,主要外销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在中东市场上占市场总销量的55%。
三、突出首创经验
志稿中用16页篇幅摘录了《新华日报》宣传华鑫经验的新闻报道和《吴江报》推广华鑫经验的《华鑫效应》报道。华鑫集团的前身吴江工艺纺织厂是八都一家镇办厂,1991年,面对市场的不景气,另辟蹊径,转向农业,成功地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他们建立了全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甲鱼养殖场,办起了全国第一家中华鳖专用饲料企业和第一家甲鱼研究所,成为农业部首家国家级集团华鑫集团公司。华鑫集团能抓住天时、地利、人和的三大优势:看到人们对甲鱼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凭着八都是水网地区,有大量的荡滩,养殖甲鱼不占耕地,有优良的太湖水质,优越的自然环境,加之大运河、318国道从境内穿过,交通便利;八都人有养鳖经验。集团总经理张剑明毅然决然走上养鳖之路,1995年,集团创利税4060万元。至1998年,华鑫集团公司占地面积179.9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6.58万平方米,外池养殖面积83.8万平方米,下辖15家分支企业、3家甲鱼研究所。2003年,华鑫集团公司更名为华鑫集团有限公司,年产商品鳖170万只,饲养幼鳖420万只,种鳖10万只,龟20万只,鳗800万尾,生产特种饲料700万千克,年销售额2.5亿元,利润6200万元。一家资不抵债的小纺织厂在困境中改变思路,把目光转向农村,发展养殖业,短短五年,成为“1995年中国最高利税总额乡镇企业”。
华鑫之路不仅是解困之路,更是产业结构调整之路,这是一种跨产业、跨城乡的资源优势组合方式,它比传统的“工业支援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模式更加深刻,更加有效。华鑫之路引领的是一条确立“现代农业观”发展农业之路,现代农业利用企业资产重组所形成的优势,培育与发展集约型的农业,走管理化与科技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华鑫的这条跳开工业闯农业并能成功转型的首创经验值得推广,“华鑫经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一石激起千层浪,华鑫经验在吴江激起联动效应。吴江绸缎练染二厂在同里镇创办“亚明现代农庄”,上海一单位到震泽镇建立万头养猪场,到横扇办起万只养鸽场,金家坝杨文头村与港商合资兴办一所园艺花卉场,桃源镇与澳大利亚客商洽谈合作养殖鸵鸟事宜。“华鑫经验”催生出吴江跨行业、多方位开发农业的春天。
四、突出传统风俗和地域文化
八都的传统风俗和地域文化彰显了八都浓郁的乡土气息,淳朴的人文民风,反映了八都独特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底蕴。志稿详细记述八都人的岁时、生活、礼仪、生产习俗和民间文化、方言。
(一)延续传统节日。“二月二,吃撑腰糕”“立夏日到外婆家过夜,称体重,吃麦芽塌饼”“端午节吃端午粽,家家户户门上挂艾叶”“六月六,包点馄饨落一落”“八月半团圆节,望月吃月饼”。
(二)记述旧时生活习俗。上穿大襟衫,下穿大腰裤,头戴罗松帽,脚蹬蚌壳鞋;男人蓄发梳辫子,女人头后顶“勃礁”(发髻);早晨吃粥大头菜,来客端上酱蹄子;蛋汤、风枵汤加熏豆茶,热情招待你来了不想回;住房平屋三间一龙梢,窗户开在屋顶上,油盏火照明光昏暗,马桶尿壶露粪坑。讨帖子、合八字、担盘来定亲,结婚轿子娶新娘;担汤日期不成单,送礼件数不成双;庆寿做九不做十,丧葬“七”中忌面条;建房破土摆地盘,上梁、进屋定日期。
(三)被摒弃的生产习俗。“罱河泥”积肥细功夫,水稻插秧“六棵三埭头”。稻桶、稻床来“掼稻”,“牵砻”去壳成糙米,石臼“舂米”除糠皮。养蚕“戴蚕花”,蚕室“紧关门”,“忌讳、讨口彩”决不违背。渔民正月必烧香,“赶往浙江石宗太君堂”。
(四)抢救民间文艺。《徐家漾的故事》《双塔桥的传说》《朱元璋避难宝觉寺》《火烧石宗》《年成开篇》《赞梁》《打夯歌》《念佛句》等民间文艺,都是志稿编纂人员下苦功夫抢救来的,我们下行政村到农户家专访,召开各种类型人员座谈会20多次,掌握第一手资料。为采集民间故事、传说、歌谣、方言等编纂人员走访80岁以上的老农28人,有几次确实达到刘备“三顾茅庐”的做法,感染了受访群众,他们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说出来。
(五)留下俗语、谚语。八都流传的俗语、谚语有悠久的历史,都是群众长期以来生活经验的积累,竭尽努力搜集保存下来的。有“朝头(少年男孩子)”“屋婷家(女孩子)”的称谓词语,“济手(左手)”“膈肋足(腋下)”的身体词语,“上昼(上午)”“斜够(昨晚)”的时令词语,“牛头滚(短裤)”“毫稍(快点)”的生活词语,“弯转(虾)”“扎腻(勾芡)”的饮食烹饪词语,“木知木谷(迟钝)”“淘喧(开玩笑)”的动作词语。“七精灵、八精灵,布衫裤子剩条筋”“天下十三省,及勿来贯桥好白相”“环字肖家浜,三朝雾露踏大浜”的俗语,“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日囤风,月囤雨”“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的谚语。
以上罗列了《八都镇志》凸现地方特色的一些内容,显得有点繁琐,但不敢怠慢。有没有地方特色,是一部志书平庸与精品的分水岭之一,志书突出地方特色是增加志书生命力的必然要求,是一地志书有别于它地志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志书质量和价值所在的重要方面,对了解、研究、开发一个地方(或单位)十分有利。愿修志人员把握志稿中的地方特色,为志书添光增彩。
要让古籍史料充实档案资料
莘塔镇志办 徐溎
【内容提要】:笔者通过自己的编志实践来谈古籍史料在探索研究地方历史,特别是整理、撰写地方历史起着重要的作用,建议让古籍史料来充实、丰富档案资料。
【关键词】古籍史料 充实 档案
档案是对史实资料分门别类的立案归档。它能供后人依据自身的需要来查阅,以再现当时社会真实的历史状貌。这些,虽然只是以往社会曾有过的人事和物件,但这些资料是非常重要的,又是弥足珍贵的。它对于后世社会特别是现今党政机构制订决定政策条例、治理安定社会、发展地方经济、开发地方建设、传承各类文化有一定的资政作用和参考价值,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成为教化后代发扬优良传统、激励后辈继承先贤美德奋发作为、推动社会持续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至一个地方、一个家族,都会在自身的发展中,留下能彰显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中的精神风貌,成为宝贵的史实档案资料。
当然,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除了档案资料能真实反映历史外,还有无数的各类图书、资料,也会是真实历史的记载。只是图书资料虽然载入史册,但它受到历史时代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也不可能把它加上便于查找的宗卷目录和编号,立案归档。可它终究是史实,也能真实地及映历史,凸现当时社会的状貌,显出当时社会的本來面目。所以,能反映史实的图书资料其实与档案资料一样,起有类似档案资料的作用,都是值得人们重视的十分宝贵的资料,都应看成是能反映地方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珍贵资料。
历史时代的限制、社会变革的影响,档案资料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吴江档案馆存档的案卷看,档案渉面十分广泛,有社会政治、经济、自然、地理、文教、卫生等诸多方面的资料。吴江档案馆现存的档案除了清末稍存的几本档案外,其它的全是民国时期及解放后新中国六十多年中的档案。这些珍贵的资料基本能反映吴江社会百余年来真实历史的状貌,发挥着无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尽管如此,它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除了百余年中的档案因内外战争(如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动乱(如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难免有失佚或疏漏外,更有数千年历史中吴江古代(包括建县前)的档案,人们是难以找到的,也就是说,数千年中吴江古代的历史档案几乎是空白的,这实在是令人遗憾的亊情。究其实在,是否这段漫长历史时期中就真的没有值得存档的史实资料了吗?很明显,答案应该是否定的。那么,这些史实会存藏在何处呢?事实告诉人们,大量的史实资料是存在的,都存藏在古籍或历史资料里。近而言之,在吴江图书馆的古籍部里,就存藏着许多载述吴江地域史实的大量资料;远而言之,在上海、苏州、吴县(今称吴中区)、嘉兴,甚至是南京、北京等地,也都不同程度地存藏着有关吳江史实的一些资料。何况吴江地域自公元909年建县之前早已存在,并在各千历史时代中,多多少少也留下了值得后世珍藏的史实资料。
本人参编地方志《莘塔镇志》后,承担的是《莘塔镇志》中《人物》、《社会》、《文物古迹》、《商业》、《丛录》等卷及《镇区》章的撰写任务。为搜集资料,在呉江档案馆查阅并得到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内一些资料已由本人经整理成为了入志材料。为此,本人十分感谢吴江档案馆为吴江地方保存好了这么多能彰显吴江历史发展的珍贵资料。但要编撰地方志,仅就档案馆的资料,我始终感觉还是不够的。不说别的地方,就莘塔的历史发展过程,已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单是民国以来这短短的百余年历史,逺在清代以前的历史长河中,“莘塔” 这字样早就出现古籍里,故而史实资料的搜集就得通过档案以外的古籍及历史资料中去寻找了。例如:《人物》卷中的历史人物,我们就追溯到1700多年前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的孙吴后期。还有对莘塔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迮氏家族,就前推到宋代中期,一些人物早在南宋初就迁徙而来;凌氏家族则前推到明代中期(成化、弘治年间)就移居来莘塔了。迮氏也好,凌氏也好,或是陆氏、徐氏,他们中英才辈出,涌现过不少德高望重的名流仕宦、饱学卓识的贤能隐士,其业绩传奇在当时社会(主要是明代、清代)影响深广,对推动莘塔社会进步、形成莘塔厚重历史人文底蘊有着难以估量的贡献和作用,但这些史实资料正是无法从档案中查到的。还有莘塔文物古迹中,建于明代的“里仁桥”、“ 大有桥”, 建于宋代的“净士庵” 以及使莘塔从“村”发展过渡成“镇”的“老街跨街楼”等等资料,也都是无法从档案中查找到的。然而,在一些古籍和历史资料中,却有确凿的文字记载。显而易见,古籍及历史资料中的这些记载史实的文字是十分珍贵而重要的,它对我们后世探索研究地方历史,特别是整理、撰写地方历史的人士来说,实在算得上是件幸事!
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社会没有把有价值的史实以案卷存档成为档案,也是情理中的亊情。但这些史实正是今天我们参编方志者所十分需要的资料。为真实撰述莘塔地方史实,本人几年来耗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查阅了大量的古籍图书、历史资料,得到了许多记述莘塔史实的资料,内有好多恰是值得入志的宝贵资料,能还莘塔的历史面目,显现莘塔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我想莘塔情况是这样,别的地方情况也必定会类似。由此,本人很自然地想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是否能让古籍中记载的相对重要的史实资料来充实、丰富地方的檔案资料。当然,这是一项重大的工程,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项工程会是十分艰巨的,工程量又会是十分巨大的。由于历史长河中记述当地史实的古籍是颇多的,且这颇多古藉又分散在四方各地,内容上的涉及面又会是十分广泛的,要把这众多古籍中的史实资料摘录下来,并分门别类存案归档,加上便于后人查找的宗卷目录和编号,实在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但真有决心毅力,投入资金和心血去办,我想花费若干年时间,事情是能够办成的,此项工程肯定能完成的。地方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也就一定能彰显出来。这将对地方有不可估量的贡献和作用,也必将成为推动地方持续不断向前发展中取之不竭的巨大动力。
鉴此,本人认为:让古籍中的史实资料来充实、丰富档案资料乃是功德无量!
宣传方志是利用方志之本
文广志编志办 王胜元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强调宣传是利用方志文化之根本。要开发利用方志,首先要明确宣传方志的目的和宣传的主要对象,然后采用多种形式及传播新途径进行宣传。真正地做好宣传工作,方志才能真正发挥其特有的效能、作用。
【关键词】宣传 方志 利用
吴江的市志、镇志,村志和部门志从2006年10月起,历时数年,目前已经有十多本志书出版。这次修志,不管是从文字上、时间上、资金投入、人力安排、物资配置等方面都可以说是吴江历史上最宏大的文化工程、最有实效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是彰显吴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吴江市地方志系列丛书是载入史册的鸿篇巨著,这样大的系列文字工程在本区历史上罕见,以后也很少有。作为修志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具体实践者的区政府、档案局、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功不可没,全区志书资料提供者、撰写者、编审者的辛勤劳动功不可没。几十本、上千万文字的方志,如何走出档案馆、图书馆、历史资料馆等机构,跨出新华书店、个人藏书等场所,迈向社会,发挥其作用?是放上书架束之高阁,淡然处之,少人问津,还是开发利用?这是编志同仁十分关心的问题,让志书用起来,让志书“活”起来!这是所有编写者希冀和期盼的。
宣传是利用方志文化之根本。宣传方志的主要内容是:宣传方志宗旨目的、主要对象、形式、信息化时代传播的新途径等。做好宣传工作,方志才能真正发挥其特有的效能、作用。
宣传方志的目的。吴江的方志系列丛书记载了本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记录了吴江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物产贡赋、名胜古迹等等。十多本镇志、几十本历史上从未有的专业志、部门志,是吴江方方面面的集大成者,是了解、知晓、读懂吴江的最好途径。宣传方志就是要让读者知道,吴江方志系列丛书是本地区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历史性地情资料,是一本值得一读、难得一见、研究探讨、可借鉴、可参考的珍贵典籍,是涵盖吴江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文献。吴江的方志不仅是专业工作者、有识之士工作上的需要,志书中的轶闻趣事、歌谣俗语、名人典故、风景名胜、生活习俗、荣誉等,对一般市民也可参考,可阅读,也是十分需要的。在社会各阶层中提高方志的知名度,提升方志作用的普及率、开发利用方志是宣传志书的目的。
宣传的主要对象。让志书走向社会,首要的是走向各类学校,学校老师是方志文化的阅读者,最好的传播者,也是方志的知音之一,学校的学生是方志未来的阅读、利用的主力军,是方志文化的继承者、发扬光大的实践者。课本中的知识果然重要,但本区域的人文历史也很有学习必要。只有让我们的后代熟悉知晓家乡的历史、地理、人文等知识,才能传承吴江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热爱家乡,建设家乡,这是其一。机关、专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是社会的精英,他们文化层次高、知识面广,求知欲强,但部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仅仅重视“红头文件”内容,对志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见,其实他们是方志文化最大的得益者,很多资料他们在工作上是必不可少的,是可抄录、借鉴、参考、运用的。对这一群体的宣传要注意方式方法,方法选准了,目的就达到了,这是其二。宣传对象中还有众多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在志书的内容中,记载了一些企业荣耀的发展史,一些企业衰落惨痛的教训。对各类企业的领导、职工来说,要让企业良性发展,借鉴志书中某些企业的兴衰也是十分需要,这是其三。志书宣传的最大群体是广大民众。普通老百姓对志书的内容,有学习兴趣,但限于方方面面条件的制约,想阅读、学习一时也找不到这些志书,买一本吧价钱又太贵。所以说,对这部分对象能否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把所有的志书轮流送到社区、企业、农家书屋,借给一些需要阅读的人士,让志书文化在普通老百姓之间传播,这是其四。只要满足了社会上多元化多层次群众对地方志书的需求,就能弘扬广大方志文化。
形式及传播新途径。宣传采取的方法不必拘于形式,可在《吴江日报》上开设志书介绍、读志一得等专栏,在吴江电台开设志书选读,在吴江电视台开设学志书窗口、专栏,在吴越网站等网站开设志书纵览,地方志办公室可设读志写志用志的QQ群,或建立一支宣传讲解方志文化的志愿者队伍,可召开专题座谈会,开展志书选读,志书评点,还可以把志书中的图片,一些诗词制成展版,送社区,送企业、送学校展出。适当时候,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读志征文比赛、吴江地方志知识有奖问答等,也可利用室外的LED大屏对社会广为宣传。吴江有本土的论坛——垂虹论坛,可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宣讲志书方面的内容,举办志书文化的专题讲座等等。用传统的宣传形式与现代传媒相结合,使广大市民明白志书记载对象,通晓志书内容、志书的存史意义等,让方志文化深入到普通老百姓心中。全区的志书全部出版后,可摘录、编著一些志书中的传说、故事、轶闻、相片等,集成小册子。例如将所有志书中的新老地图搜集整理补充后,出一本吴江历史地图集,《教育志》有学校分布图,《卫生志》有市镇医疗机构公布图,《文化志》有吴江文物、古遗址分布图,《松陵镇志》有政区示意图、松陵圩名图等等,集成一本,这也是一件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存史价值的事。如条件许可,还可把所有志书制成光盘,对外公开发行,让更多的人了解吴江,了解二轮编志中的艰辛和汗水以及意义。
宣传方志的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让方志文化广泛传播,才能开发利用方志,为大众服务,为社会服务!
略谈对修志资料收集、整理、鉴别和使用的实践与思考
桃源镇镇志办 汪家雄
【内容提要】资料是编纂一部志书的基础,资料最终决定了志书的质量。资料的收集是资料中一项艰巨繁重的基础工作,是地方志编纂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志书的核心基础,任何资料不完整,资料残缺不全或资料重复,或无用资料的堆积,都有悖修志初衷。将收集到的资料通过整理归类,删繁就简,存真求实,做好优选使用工作才能编纂出一部合格的志书。
【关键词】资料 收集 整理 鉴别 使用
资料是编纂一部志书的基础。地方志资料所以值得信赖,关键在于它的翔实可靠,是别处不可能得到的第一手地方资料。胡乔木同志曾明确指出:“地方志是严肃的、科学的资料书,是一部朴实的、严谨的、科学的资料汇集,是地方的科学文献”。地方志所具有的专长的区域性、广泛性、连续性、可靠性都是以资料为基础,无不受资料的制约和影响。资料又具有它独特的个性,即全面性、系统性、真实性、准确性和新颖性,资料最终决定了志书的质量,志书的质量除了编纂者文化程度、文字水平、业务水平外,主要在于资料内容的丰富翔实,正确可靠,有主要价值的资料,凭资料说话,要“货真价实”,因此志书的质量实际上取决于入志资料的质量,如资料工作没做好,资料不完整,残缺不全或为了追求字数,将无用的资料堆积或资料的重复啰嗦,这些都有悖修志的初衷,由此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浪费,事倍功半,劳民伤财,岂不惋惜!
资料的收集是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艰巨繁杂的基础工作,它涉及面广,涵盖行政区域(地理)、自然、环境、气候、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等诸多方面。资料来源有档案、前志、碑刻、知情者口述和回忆录、报刊资料和迄今为止的多种研究成果,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好厨师愁为无菜之烹”。只有收集到丰富的资料,拥有足够的资料,才能据此编修志稿。
面对庞大而又浩瀚的资料基础工作,如何着手进行呢?《吴江二轮修志培训手册》指出,对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别和使用应着重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1)广泛收集资料;(2)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编写目录;(3)考订资料真伪和鉴别资料正误;(4)做好入志资料的优选使用工作,同时又指出收集资料要遵循“五先五后”的原则,即“先内后外、先近后远、先古后今、先活后死、先面后点”,为编纂人员在收集资料中理清思路、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笔者自2007年3月参与《桃源镇志》的编纂工作以来,从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渐渐进入角色,主要是以《吴江二轮修志培训手册》、《苏州地方志综录》为良师益友并参考其他乡镇前志的宝贵经验,从而获得一些理性和感性方面的编纂知识。
下面主要谈谈在对编纂《桃源镇志》中一点肤浅体会与思考。综观《桃源镇志》的编纂工作,确实经历了一段颇费曲折而又不平常的过程。如(1)编纂工作的进程阶段;(2)总体布局模式的转换;(3)编纂人员的增减与变动情况。首先从编纂工作进程阶段说起:⑴2005.8~2007.2是为第一阶段。2005.8镇委政府领导始召集四位编修人员组建成立桃源镇志办,着手编纂《桃源镇志》,面对桃、铜、青3个镇(其中桃源镇为建制镇,其他两个镇均为撤并镇)在资料收集中基于变化大、跨时长、任务重、人员少等诸多因素影响修志进程,镇委政府领导决定增加编修人员。⑵2007.3~2009.12为第二阶段。2007年3月,镇志办从原来四人增加到7人,增加了3名退休工作人员充入到编志队伍中去,当时除主编外,设置3个编纂小组(每组2人),分别负责桃、铜、青3个镇的镇志编纂工作,办公地点分设在3个地方,由各组的小组长具体负责本镇的编纂事宜,这样分组的好处是,让各组各司其职,采编合一,搞包干到组、责任到组,发挥每个组的积极性、灵活性,增强责任性,促进时效性,这一阶段资料收集内容丰富,成果明显。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分组似分家,本位主义观点的弊端明显凸现。鉴于每个组各自为政,都为自己镇上的一块资料不遗余力地进行收集到完成初稿,这一阶段出现联系少、沟通少、交流少、研讨少、切磋少和精力财力浪费多的“五少一多”现象,叫做“江西人补碗,自顾自”,“黄牛角、水牛角、角(各)归角(各)”。当时镇志办公室主要负责人忽视了这个问题,未及时指出和纠正,导致在资料进行整理、鉴别和使用当中硬伤软伤屡见不鲜,无处不在,不少地方特色、亮点尚未有效挖掘,表格数据错误率高,胎里毛病数不胜数。3个小组用了三年时间匆匆忙忙基本完成桃、铜、青三个镇的分志及党史初稿的编纂工作,于2009年12月底结束,以此同时,镇领导调整减少镇志办编修工作人员,由7人减少到2人。⑶2010.1~2012.2为第三阶段。在这段时间里,桃源镇志办由主编、副主编两人负责修改、统稿事宜,在如何兼顾建制镇与撤并镇中志与分志之间的关系时,定位复杂,倍受困惑。行政区域在当时调整撤并中是编写镇志的一大难点,也是面临的新课题、新难题,各镇镇志办大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从吴江区各镇编纂的镇志中,不管是已出版的也好或正在编纂中的也好,总体布局大致有三种模式:有的镇为“融合式”,有的镇为“单列式”,有的镇则为“分合式”,没有统一模式,就《桃源镇志》而言,当初侧重是单列式,后转为分合式,从送审稿中发现三个镇的学校等单位下限时间均有乱时现象,如《青云志》下限时间应为2001年10月底,但越时到2005年底;《铜罗志》下限时间应为2003年12月底,也越时到2005年12月底;《桃源镇志》下限时间应为2005年底,有不同程度的未至下限时间和越时现象。在《桃源镇志》首次评审会上,评审组对此提出了改进意见,镇党委鉴于此情决定对《桃源镇志》进行续志,续志下限时间至2010年底,要求撤并镇的越时现象予以纠正,对《桃源镇志》的编纂模式——“分合式”予以肯定,并确定下来,思路理清了,续志由此启动。⑷第四阶段从2012.3~至今。2012年3月,镇志办重新聘请1人对《桃源镇志》进行续编,当时主编忙于搞本镇旅游项目开发事宜,镇编志办仅剩两人,重担落在了副主编身上,由副主编具体负责修稿、统稿事宜,另一人(即笔者)负责收集、整理桃源镇(2006.1~2010.12)五年来的各种相关资料,两人肩负着“补前之缺,详前之简,正前之误”需认真把好不同层次之关的重任。经过两年多来对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鉴别、使用,入志后的改稿、审稿、校对、统稿等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压力大的情况下,150余万字的《桃源镇志(送审稿)》于2014年8月中旬基本完成并即将进入评审阶段。当时,两人自认为送审稿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校对、磨砺、雕琢而成的成果,有八九不离十和沾沾自喜的感觉的模糊想法。
今年8月21日,区档案局、区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的在桃源镇召开的《桃源镇志(送审稿)》评审会,在评审会上,从上级领导到专家学者对《桃源镇志(送审稿)》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和评审,是一次典型的“专家会诊”。评审会上,领导及专家们对桃源镇志办编纂人员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是桃源镇党委、政府领导重视和支持的结果,对《桃源镇志》总体布局模式——“分合式”,能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表示赞赏;良好的档案工作基础,上溯至下限跨时长,三个镇变化大,资料寻找难度大,镇志字数多,资料内容丰富翔实,表示满意;对以上成绩的取得是与编纂人员的敬业精神分不开的。同时在严肃而又充满善意的批评中指出了不少不足之处,提出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下:虽资料内容多,字数多,但重复啰嗦多,建议删繁,要大刀阔斧,有一位专家说至少减少一二十万字,笔者认为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某些卷、章、节、目要重新进行调整;图照资料是镇志的窗口,但忽视它应有的作用,欠重视、欠规范;地方特色、时代特色的亮点等节点尚需纵深挖掘;行文欠规范,文字表达欠准确;违反顺时叙事原则的地方多等问题。真是不评不知道,一评吓一跳,不知天高和地厚。评审组领导希望编纂人员通过这次评审删繁就简,存真求实,力求表达准确,语言简练,行文规范,做到精雕细琢,雕琢成器,相信终审之后,经过修改,会越来越好,从而得到质的提高和飞跃。这次评审会对桃源镇志办编纂人员是一次莫大的鞭策、启迪、鼓舞、学习和提升的极好机会。笔者从中得到很深的启发。
回顾《桃源镇志》编纂工作从开始至今,有九个年头的艰难历程,笔者心潮起伏,思绪万千。编纂人员从收集资料到编稿、统稿这么一个过程,确实不容易,资料来之不易。他(她)们年已花甲,为了收集资料,编修志书,疲于奔波,走出去、请进来,悉心翻阅各种档案资料和其他各种资料,甘愿坐冷板凳,默默无闻,尽心尽责,专心致志,一不图名,二不图利,这不正是为盛世修志发挥余热,贡献自己一点微薄之力吗?如参加编纂铜罗志的原铜罗文化站党支部书记吴金荣,他是吴江县第一轮编修铜罗志的成员之一,当时虽未形成志稿,但为吴江市第二轮修志《桃源镇志》的编纂工作打下了基础,留下了不少摘录的珍贵资料。他曾对同仁们说:从收集资料到编写初稿间,很少有休息时间和节假日,他积劳成疾却坚守自己的岗位,为编写镇志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立下了汗马功劳,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在2010年12月1日(当时他已不在编志办公室)他不幸与世长辞,同仁们都很悲痛,他是我们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我们能不怀念他?
今天笔者提起笔继续为《桃源镇志》资料的补充完善,优选使用直至完稿的后续阶段工作过程和撰写论文的思考时,情不自禁,老泪纵横,感慨万分!
【参考文献】
[1]《吴江二轮修志培训手册》主编 费云林
[2]《苏州地方志综录》陈其弟
[3]吴江区地方志办公室评审组对《桃源镇志》(送审稿)审稿意
报:区政府副区长吴琦,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省地方志办公室。
送:全区各修志单位,存档。
编辑:顾晓红 审核:于振华 签发:沈卫新
苏州市吴江区档案局、吴江区地方志办公室制 印数:8份
电话:63016912 电子信箱:dajgxh20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