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删除 >> 吴文化地名 >> 行政区划地名 >> 八坼

八坼

2020/8/10 0:02:07    作者:  来源:  吴江方志    【字 号:  】   点击量:13612

史书中八坼的名称有:八测、八斥、八赤、八尺等多种。《百城烟水》中说,唐湖州刺使范传正整治运河水道,在此将集镇一分为二,得名八斥。另一种说法是,古代沿运河塘岸设有侦察瞭望之所,称“斥堠”,此为第八个,故名八斥。一并记之。

古时八坼是京杭运河畔一个小集镇,属范隅上乡,两岸均有市廛。宋代在此设急递铺“庙泾铺”。明初,居民仅数十家,嘉靖年间(1522~1566年)增至200余家,均在大运河西岸设酒肆,供行旅之人饮食歇息。清代起在运河东岸逐渐发展成集市。雍正四年(1726年)分吴江县为吴江、震泽两县时,属吴江县。宣统二年(1910年)实行区域自治,八坼设镇。民国元年(1912年)1月,江震两县重新合并为吴江县,八坼为乡。民国18年(1929年)8月调整区划,在八坼设第九区,八坼为区辖镇。民国23年(1934年)8月,八坼镇划归第一区(城区)。至新中国成立后,八坼镇归城厢区管辖。1957年10月,八坼改称城厢区八坼乡,八坼集镇为乡管镇。1958年9月成立八坼乡人民公社,1983年7月恢复八坼乡,1988年8月16日,八坼撤乡建镇。2000年8月,撤销八坼镇,并入松陵镇,八坼集镇为社区。

八坼集镇,大运河穿过镇区。集镇东至镇东路,南至南环路,西到通谊路,北到镇北路。政区面积1.5平方千米,公共绿地0.06平方千米。下辖西塘街、大桥路、中心街、航东街、南浩街、北新街和通联路。有卢家弄等12条里弄。 

八坼地处交通要道,历史上,八坼的对外交通一直以水路为主,经大浦港还可直通太湖。民国19年(1930年)通公路,民国25年(1936年)苏嘉铁路设八坼站。近代对外交通水路可走运河,陆路有南北向的227省道和由八圻往西到菀坪的八菀公路。

八坼历代英才辈出,明登州知府陶朗先、清代名医徐大椿、保定知县沈翰、雕刻大师屠士元。现代有机化学家赵仁铸、放射化学家杨承宗、核工业专家徐润达等,他们在各种领域作出卓越的贡献是八坼的骄傲。

八坼的老街,沿塘河展开,运河之水自西向东经大浦港蜿蜒百来米,至城隍庙前一分为二,向东南和东北分流成两条小河,分别叫北港和南港,后再汇合,由此形成一个“小岛”。街道即沿南、北两港而成(现名中心街)。街上原有许多廊棚和跨街楼,现尚存一些。以前,街上有不少店铺。现街上建筑大多为民居。北港和南港上各存有两座古石桥,位于北港东侧的是永宁桥,永宁桥西南堍有几幢老房子,其中中心街68号一幢是著名科学家杨承宗家的老宅。杨宅西侧,中心街65号是八坼殷富沈姓建于清末的老宅,沈宅第一进门前沿北港建有廊屋,东西两个发券,西发券与西邻廊屋连接,形成数十米长的廊街。位于北港西侧的万安桥西南堍是城隍庙,该庙初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6年),坐东面西,临水建有码头和淌水河埠,现存有后殿、偏殿等建筑,院中仍立着一块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四月所镌的“奉宪严禁恶丐”碑,碑的上款镌有“吴江县正堂”字样。老城隍庙的河埠砌筑成一巨型神龟龟首模样,龟首正对西面的大浦港,原来庙的门楼矗立在龟首之上。四座老石桥仿佛神龟四足,登高俯视神态毕现。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