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5/4 0:46:15
作者:
姚海兴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37574
吴江地处吴头越尾,太湖之滨,位居苏州之南。自五代后梁开平三年( 909)吴越王钱镠割吴县南地和嘉兴北境设县,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已逾千年。除元代曾改为州,近代称市称区,大部分时间则称之为“吴江县”。县设知县,州有知州,老百姓将知县、知州等地方官称为“父母官”。吴江千年历史中的“父母官”有数百名之众。在存世的有关吴江的历代志书、典籍中,从开平三年设县至北宋初期,均无地方长官的记载。相关的最早记载是宋真宗赵恒咸平年间( 998 -1003)的知县王代恕。也就是说,从909年建县起的90多年中,知县是谁,尚难考查,因此也就无法列出。
我的挚友沈春荣先生,原为吴江档案局副局长,是吴江有名的文史学者,是长年研究吴江文史资料的专家。他在编写地方志的二十多年间,十分关注吴江历代“父母官”的史料,日复一日广为收集,成年累月潜心研究,千方百计考真求全,精心编著了这本吴江历代“父母官”的史料集,将其命名为《吴江知县》。书稿编成后,我先睹为快,并用七天时间日夜拜读,也是一大幸事。全书收录456名知县、达鲁花赤、知州的史料,总计20多万字。每个“父母官”的籍贯、出身、在任时的政绩、离任后的作为,都尽可能作了详尽而客观的记述。这些官员在任时间有长有短,有的为民造福、廉洁公正,有的尸位素餐、碌碌无为,有的则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对此,百姓心中有杆秤,对每个“父母官”都有公允的评价,将他们心目中的好官人祠奉祭、绣像传史。当这些为民办事的好官离任时,有的联名上书挽留,有的立“去思碑”弘扬他的政绩,甚至有的立专祠供奉,使之英名永存。
这里,随手采撷几例:北宋庆历三年(1043)任吴江知县的李问,为改建庙学筹得一笔资金。后因朝廷下诏,郡县不得重新建学,李问就将这笔资金用来建桥。庆历八年,在吴淞江上建成利往桥,俗呼长桥,亦称垂虹桥,解决了南北交通的困难,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明嘉靖十三年(1534),任吴江知县的张明道生活简约,以粗茶淡饭度日,招待来使均自己掏钱,从不取之于民。他严惩恶霸,善待百姓,不为子孙筹划。十四年冬调任刑部主事时,百姓牵衣拦轿,号啕大哭,不让他离开。后来百姓立“去思碑”以纪其德政。清同治二年(1863)、十一年和光绪元年( 1875),在吴江三度担任知县的万青选,是周恩来总理的外祖父。他生活简朴,精于吏治,通晓河务。看到吴江塘岸年久失修,便于同治十三年捐出俸禄,修筑了自松陵三里桥到八坼大浦桥塘路共3110丈。这将永远铭记在吴江人民心中。
读史能明理,开卷很有益。把这些史料汇集成册,既彰显了地方的人文历史,对后人也是很好的启迪。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拜读春荣兄史稿之余写下了上述的话,并以此为序。
姚海兴
2013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