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8/27 3:43:38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54116
第一节 手工织造
据乾隆《吴江县志》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手工丝绸织造集中在县境西部,以新杭(今盛泽乡群铁村)、黄溪、盛泽为中心,向北扩及平望、黎里部分地区,向西延伸至坛丘、南麻全部及梅堰、震泽、铜罗部分地区。当时,丝每两值银二三分,绸绫则每两八九分,更由于织绸地区远离府治县治,控制松弛,有的甚至不缴税,故织造业逐渐兴盛。明成弘年间(1465~1505年),机户~独立的专业丝织手工业者已从农业中脱胎出来。明末,丝织小生产者发生两极分化,“有(财)力者雇人织挽”,上升为丝织工场主,而部分人则破产而转化为劳动力的出卖者,受人雇织。还有一部分仍停留在“贫者皆自织”的状态。
清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黄溪、新杭毁于兵燹,王江泾也大部分被毁,盛泽离运河稍远受损较轻,3处富有机户相继携带资金设备来到盛泽。与此同时,杭州、湖州、苏州等地丝织业亦受创严重。战后,浙江嘉兴府对织机课以重税,机户纷纷迁居盛泽,于是盛泽丝织业益见兴旺。光绪六年(1880年),江海关官员E·罗契在江南各地调查,盛泽地区丝织机8000台,年产绸90万匹;苏州(包括唯亭)为6000台,8.69万匹;湖州4000台,20.4万匹;杭州3000台,7.17万匹;绍兴1600台,3.25万匹;宁波848台,0.84万匹。苏州旧商会资料也记载,光绪年间吴江织机2万台,年产绸120万匹;苏州1.5万台,36万匹;南京1.4万台,33.6万匹;丹阳1万台,48万匹;镇江0.4万台,14.4万匹。
自清初起,江浙两省织造派人到盛泽为内务府定织,岁以为常。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苏州织造衙门库吏顾宝衡等赴盛泽购办素绫、素纺丝各250匹。同年,经书严诒谷等赴盛采办各色纺丝600匹、绫200匹、杭细600匹。翌年,江宁织造局又在盛泽定织素丝纺800匹、杭细840匹、绉熟罗20匹。清末民初,盛泽衡记、汪永亨、源记盛、张益源等绸行为了保证丝绸质量,当接到某些高档特殊规格的订货时,自备原料发给质量可靠的机户包织。
吴江县内手工丝织业的地理分布特点为:愈近盛泽愈密集,专业化程度及商品化程度愈高,织造水平及绸品质量愈佳。据《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记载,民国初年,盛泽地区以丝织为业者不下万户,织工5万以上,所织绫、罗、绉、纱、纺等绸类每年几十万匹。本世纪30年代初,盛泽镇区电机织造业兴起后,手工织造规模略见缩小。30年代中期,《农行月刊》(3卷l期)记载的调查,盛泽地区(镇及四乡)木织机为2.02万台,同期《吴江县政》(3卷3期)统计为1.9万台。当时,严墓区的织机约为盛泽区的22%。织绸所得是农村机户的主要生活来源。民国年问,盛泽茅塔机户织造洋纺,售出后可换回2倍的原料丝。大新村机户织一匹毛葛净赚3.60元,相当于100多斤大米。即使在边缘地区南麻、铜罗一带,织一匹低档绸也能得三五斗米,足可维持温饱。坛丘乡西扇村有“排机织绸万万年,饿勿煞,永不发”的民谚。织造地区乡民重视织造胜于耕作,往往让田与外来移民(主要为绍兴人),出现本地人从织,外地人从耕的独特社会分工。
日军侵占吴江后,手工丝织业受到摧残。民国28年(1939年)后略有复苏,32年盛泽镇区开动木织机700台。至34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盛泽地区开动1.2万台,为战前之半,占当时江苏全省木织机总数的61%。抗日战争胜利之初,开动8150台,至民国38年3月降至7200台。
吴江地区所用织机,在明清时期起就有素机、花机2类,均用手抛梭,故称射梭机,又名手射机。素机为腰机,因织造时腰臀部用力而得名,用以织造平素织物,为吴江地区最古老的机种。花机为花楼机,即明代的提花机和清代的攀花机,一人坐于花楼专司提花操作,另一人操持开口、投梭、打纬、卷取等动作,彼此配合默契。《黄溪竹枝词》中,有“郎起金梭妾起花,丝丝朵朵著人夸”之句,就是提花织造的生动写照。与花楼提花机并存的是多踪多蹑纹织机,运用多根踏杆提沉多片综框织造,只需一人操作,但花样较简。民国初年,日本式手拉织机传入盛泽地区。这种机型花素均宜,加装提花装置(俗称龙头),使用纹制系统能织复杂花型。此外,还具有生产效率高,门幅宽等优点。当时,尽管每台售价高达100银元左右,机户仍竞相购买。民国5年(1916年),沈鹏筹资2万元,在盛泽镇创办经成丝织厂,拥有提花织机(日制手拉织机加提花装置)20台,人员137名,产品有经成葛、熟纬纱、香云纱、改良罗等4种,月产130余匹。由于花样新颖,产品一经问世就受到北京政府农商部的赞誉和奖励。经成丝织厂是吴江近代第一个丝织工场,兴盛时有织机50余台。同年,上海物华绸厂在盛泽设调丝工场,除雇佣当地百名女工调丝外.还发给镇上闲散居民调丝,调成之丝箴经庄船运往上海。此后,排手拉织机8台,改称物华绸厂盛泽分厂,继又增至18台机。上述两个工场于民国17~18年分别关闭,但自民国10年以后,手工拉梭织机在盛泽镇、乡已基本普及。同期,出现过几个以手拉织机为主要生产设备的织造工场,但为时很短。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脚踏为动力的织机传人盛泽,先用于织造棉布,略加改造用于丝织,为期也很短。
解放初期,全县木织机中盛泽区占48%,严墓区占24%.震泽区占16%.平望区为12%。盛泽区(包括坛丘)有机户8100户,平均每户一台。盛泽镇上手工织造803户,共有织机821台,开工仅40%。1952年,中国蚕丝公司在盛泽设机构收购土绸以后,采取“以绸易丝”办法,手工丝绸生产逐渐纳入国家计划。1954年11月,盛泽、震泽2镇,盛坛、平望、严墓、震泽4个区的31个乡301个村,共有机户11600户,织机11783台,开动数近60%,其中以织绸为专业的仅占3.24%。农业合作化后,农户的织机作为生产资料并入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农村手工织机被“平调”,或改作农具或充作建房材料,仅有盛泽近镇四五个村及盛泽、铜罗两地的公社和街道办丝织厂,进行小规模手工织造。
第二节 机器织造
清末民初,盛泽绸领商人获利丰厚。民国4年(1915年),盛泽春记正绸行在上海开设肇新绸厂,有电力织机9台。这是我国最早的丝织厂之一。翌年,该行与升记绸行及汪永亨绸行合资在沪创办物华绸厂,拥有电力织机72台。至30年代前期,盛泽绸商在上海还开设了海华、华昌、春源祥、大中华、光华、德华、震华、正义、正义兴记、云华、辛益、大同、新生、三星、勤一、勤工、环球等绸厂。
民国18年(1929年),盛泽诸凤春用柴油机引擎作动力,将两台手工木机改为机织。19年,盛泽镇发电厂扩容,为电力织造提供了条件,郎琴记绸行率先开设郎琴记绸厂。至22年初,镇上有美丽、民生等7个厂家,共有电力织机115台。次年,美新、东南等9家开业,镇上绸厂的织机增至254台,工人662人。民国21年“一·二八”事变后,盛泽人在沪经营的绸厂处境艰难,自此至民国25年间,王呜泉、陶桂青、唐岩曾、李连生等相继将在沪绸厂迁回盛泽生产。24年,苏州向盛泽输电,电机织造规模扩大。翌年底,盛泽镇上绸厂增至18家,织机总数292台,资本总额81960元,年产值107.52万元。同时,镇上手工织户纷纷改装电力织机,至26年全镇电力织机增至1145台,占江苏全省的35.78%,全国的6.76%。
民国26年(1937年)11月,日军入侵盛泽,工厂全部停产。次年8月,日伪华中蚕丝公司在吴江设立办事处,统制蚕桑丝绸业,当局对丝绸运销横征暴敛,再则电力供应时断时续,多数绸机时开时停。虽然有些农村机户迁入市镇改为电机织造,但据日本人本位田祥男统计,民国32年,盛泽镇上开动电织机数仅229台。
抗日战争胜利后,通货膨胀。《苏报》报道:“普通绸每尺工料合计成本4万元,而脱售仅得3.4万元左右,小厂商及家庭织机困难重重。”民国35年(1946年)底,江苏省农民银行给每台织机贷款43万元,为期9个月,仍无济于事。盛泽丝绸厂商联名向县政府请愿,要求减免绸类特产税。由于经济困难,盛泽丝织业除保持电力纺、格子纺等少最真丝产品外,大部分转产人造丝产品及其交织产品,人造丝由中央信托局苏州办事处配售。36年起,人造丝价格暴涨,3月配价提高90%以上.8月复又提高136%.盛泽丝织业不得不改织棉布。至38年3月统计,盛泽全镇电织厂(户)239家,织机862台.日产仅300匹左右,且多数是棉织品。
民国38年(1949年)5月,吴江解放之初.盛泽大部分丝织厂停产观望,仅少数厂家及零机户断断续续开动455台织机。规模较大的大同、百乐、华纶、大华等厂则遣散工人宣告关闭。加之受水灾影响,是年产绸86.51万米,其中下半年仅产绸22万多米。
1950年,一些家庭零机户及部分厂家逐步走向联合经营,至10月底,先后组织5个联营组:盛泽家庭机织采购互助组(机户10家,电动织机30台)、盛泽家庭零机产销联营组(机户14家,电动织机20台)、盛泽家庭工业织物产销互助联营组(机户1l家,电动织机15台)、盛泽家庭织物联合产销组(机户10家,电动织机17台)、盛泽丝织厂第一联营处(绸厂20家,电动织机79台),共有织机16l台。
1951年,106家零机户组织成立吴江县盛泽镇电机织物生产合作社筹备委员会,即后来的盛泽镇棉织生产合作社。同年9月,中国花纱布公司驻盛泽营业处委托盛泽电动织机同业公会加工棉布,首批安排织机72台,年底增加到120台,翌年底达到530台,至1953年10月1日又增至580台。1951年,盛泽电动织机行业总产量96956匹,其中为花纱布公司加工11519匹,仅占11.88%。1952年全年总产量151376匹,其中为花纱布公司加工121208匹,占80.01%。
1952年7月以后,中国蚕丝公司苏南分公司到盛泽经营丝绸加工收购业务,头三个月首批委托盛泽电动织机业加工电力纺5500匹。1953年4月1日.中丝公司在盛泽设立收购推销组。从此,盛泽电机织造业由“以产定销”转为“以销定产”,逐步纳入国家计划。由于国家扶持及销售形势的好转,1952年有147户开业,开动织机754台。
1952~1953年,联营及合作生产形式进一步扩大、巩固,部分联营组织将资金集中统一使用。在此期问,盛泽电机丝织业有4种组合形式:合作组织,如电机织物生产合作社(即棉织社),织机105台,164人;联营组织,下分3个联营处,共有织机190台;工厂规模较大,共有织机约170台:家庭零机户有300余台,其中有些进行松散的联合,组成织机在10台以下的小单位,均自负盈亏。
1953年11月,盛泽镇人民政府、中国花纱布公司、织厂劳资(工人及资方)代表组成电织业加工生产管理委员会,将全镇128户电机织厂重新划成7个加工组,拥有织机775台,开动数668台,其中616台接受委托加工,52台自营。年底,盛泽镇电动织机1057台,其中电机织物工业同业公会系统947台,开动673台,其中564台加工,109台自营;电机织物生产合作社110台,专门代理加工棉布,全年总产量中棉织占93%,丝织仅占5%,交织绸为2%。1955年,盛泽镇146户织厂拥有电动织机1048台.其中开动793台。产品几乎全为棉织品,其中二六元贡40%、灯芯绒13%、和平格400名、绢纹呢7%。
1953年6月盛泽镇电机织造业概况表
工 厂 名 称
|
织机台数
|
开 动
|
资金数
(万元)
|
总台数
|
加工台数
|
自营台数
|
大新
仁景
厚生
互助
新生
集生
联营组
工业组
电机织物生产合作社
零机户
合计
|
27
11
24
42
24
19
49
22
105
|
22
7
17
38
24
17
48
21
81
383
660
|
14
1
12
18
24
9
24
14
64
350
530
|
8
6
5
20
8
24
7
17
33
130
|
22000
38000
11000
54000
4000
18000
65000
15000
50000
87035
364035
|
1955年11月1日,新生丝棉织厂首家被批准为公私合营工厂。1956年1月17日,吴江县纺织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同时在盛泽镇成立吴江县染织工业公司,统管全县丝织、棉织及练染业。全县145户织厂,其中盛泽142户,同里、黎里、平望各l户,从业人员1753人,开动电动织机680台,人力布机17台。随之,盛泽镇142家织厂按地域分布合并成厚生、仁基、振丰、互助、建东、新生6家,并于9月13日正式定名为公私合营盛泽第一、二、三、四、五、六布厂。同年8~10月,盛泽镇木机织物手工业同业公会改组为丝织手工业中心社,下设13个基层丝织社。10月,第六布厂首家恢复丝织生产,12月12日改名为新生丝织厂。1957年1月26日,江苏省纺织工业厅及江苏省丝绸工业局联合通知,要求盛泽纺织业在年内全面转为丝织。5月,新生丝织厂民生车间60台提花织机及新生车间80台素织机全部转产丝绸。6月14日,第二布厂改名仁基丝织厂,70台织机亦全部改为丝织。翌年12月,与第一布厂合并成新华丝织厂。1958年10月,盛泽第三、四、五布厂合并成新光丝织厂。12月12日,盛泽镇丝织手工业中心社与其他4个单位合并成新民丝织厂。1959年1月1日,盛泽镇棉织生产合作社过渡为地方国营新联丝织厂。
1956年吴江县染织工业公司所属织厂概况表
工 厂 名 称
|
车
间
数
|
开动
机台
数
|
人 员
|
产 量(匹)
|
总产值
(万元)
|
利润
(元)
|
合计
|
其中
|
合计
|
其中
|
私方
|
工人
|
次品
|
次品率%
|
盛泽第一布厂
盛泽第二布厂
盛泽第三布厂
盛泽第四布厂
盛泽第五布厂
盛泽第六布厂
合 计
|
5
3
2
5
6
3
24
|
151
70
53
89
84
140
587
|
337
148
117
307
226
312
1447
|
87
23
16
88
142
92
448
|
250
125
101
219
84
220
999
|
29082
14332
12106
27781
21824
31452
136577
|
619
229
143
356
356
365
|
2.13
1.60
1.18
1.28
1.63
1.16
|
1591
681
581
1594
1223
1582
7252
|
1933
2018
1170
3485
-5114
-12342
-8850
|
注:本表所列私方系指有生产资料并入的小业主及其家属;工人包括干部及管理人员。
1958年,盛泽全年产绸871.2万米,棉布450万米,丝织产量首次超过棉织。结束了1947~1957年间棉织居主导地位的局面。1959年5月,新生、新华、新光、新联、新民5家丝织厂共有电动织机1070台。新民厂仍保留脚踏机340台,手拉织机95台。当年,全县丝织品产量1229.55万米,棉布649.64万米。1960~1962年困难时期,丝织生产任务缩减,盛泽5家丝织厂开工不足。1963年初,新生厂仅开动80%机台。又由于蚕丝产量剧减,新生、新华、新光三厂原已投产的真丝绸品种大多停织。但1961年盛泽镇出口绸缎仍逾800万米。
1962年,盛泽各丝织厂与华生纺织机械厂合作,着手改造旧式铁木织机,统一机身长度、宽度,定名为1K61丝织机,取代杂牌铁木织机。同年,新华丝织厂首批安装K611全铁丝织机12台。此后,K61l成为吴江丝织行业的主导机型。在织机改型的基础上,普遍使用光电探纬自动换梭装置,挡车工的看台数从4台扩大到6台,还改进了梭箱机构,全面推广分离机架。在织造设备改造的同时,还兼顾准备设备的改造,新生丝织厂制成五烘筒浆丝机,利用蒸汽使经轴上浆、干燥一次完成。
盛泽几个骨干丝织企业全由小厂及零机户合并而成,厂房狭小分散,设备陈旧。1963年11月,国家纺织工业部拨款76万元给新生丝织厂,建造7300平方米锯齿形纺织通用厂房,安装织机440台。这是县内第一个正规化织造厂房。1965年9月17日,新光丝织厂撤销,丝织设备及人员并入新生丝织厂,棉织设备及人员并入盛泽布厂(即新联丝织厂)。至此,吴江丝织工业形成以“四新”~新生、新华、新联、新民为骨干的体系。是年,“四新”拥有机台1106台,生产丝绸989.92万米,棉布591.99万米。丝绸正品率由1962年的94.54%提高到98.5%,台时产量由1963年的2.63米提高到3.02米。1968年,东风(即新华)、红卫(即新生)两个丝织厂将铁木整经机改造成全铁整经机。同年,红卫丝织厂首次使用自动接经机,取代传统的人工接经(对头),并在全行业推广。
进入70年代,各厂加快了厂房改造步伐。1970~1973年,红旗布厂(原新联丝织厂)兴建2132平方米力织车问;1972年,新民丝织厂兴建1125平方米力织车间;1972~1975年,东风丝织厂兴建总面积4305平方米的3个力织车问;1977年,群力布厂兴建1200平方米力织车间。这些车间均为单层锯齿形纺织通用厂房。1978年,红旗丝织厂(原红旗布厂)建造7421平方米封闭式两层准备车间。这是吴江县丝织业第二代厂房。
70年代中期,绉类织物流行国际市场。国家对外贸易部基地局给吴江丝绸业70万美元外汇贷款,用于进口工程材料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吴江县纺织工业公司组织各厂以协作方式自制设备,二三年内织机向提花、宽幅系列发展,同时还配备了足够的络并拈设备。1976年,仅生产绉类产品4个品种,36万米,1979年扩至20个品种,337万米,增产8倍多。
1981年和1984年,新生丝织厂先后建成总面积7382平方米的2个两层准备车间,1983年在全县率先引进日制络并拈大卷装设备和KN织机。同年,新联工贸分厂兴建7011平方米的力织、准备两层车间。1984年,新民丝织厂淘汰了县属丝绸工业系统最后一批铁木丝织机。1985年,该厂建成5081平方米的封闭式喷水织机车间,12月,128台日制喷水织机投产。这是吴江丝织业无梭织造的开端。
解放初期,织厂职工多为家庭妇女,文化水平低下。50~70年代,企业及工会从开展扫盲和文化学习人手,逐渐发展从管理和技术到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的培训、教育。1982年起,各丝织企业相继设立职工教育专职机构,除文化课程外,开设机械保全、纹织、电工、财务会计等业务技术培训课程。至1985年,县丝绸工业公司所属企业的3245名青年工人接受了岗位初级技术教育,合格率92.23%。1979年,丝绸专业技术人员仅有76名。1980年起以选送、代培等形式委托院校培养;从外地引进科技人员。1985年,专业技术人员增至524人。1981年10月,吴江县丝绸技术培训学校在盛泽镇成立,1984年1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为吴江丝绸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学校附设丝织职业中学。1984~1985年两届毕业中专生92名,1983~1985年三届毕业职业高中生156名。多渠道、多层次、多专业的人才培养,提高了工人和管理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工艺、设备、质量、财务等各项管理工作日臻完善。
1985年,吴江县丝绸工业公司所属各丝织厂及吴江县纺织工业公司所属的吴江丝织厂共计产值19784.47万元,比1980年增长119.03%,年平均递增率17%;年生产丝织品4991.72万米,比1980年增长70.68%,年平均递增率11.3%。全县外贸收购出口绸缎1978.65万米,比1980年增长36.05%,年平均递增率6.4%,其中真丝绸的外贸收购量1481.49万米,比1980年增长63.94%,年平均递增率10.4%,生产出口绸缎的县属丝织厂有新生、新联、新华、新民、新达5家。1985年,县属丝织企业织机总数增至3312台,比1980年增长63.23%,年平均递增率10.3%。
1957~1985年吴江县县属丝织工业丝织品产量占全国比例表
年 份
|
产量
(万米)
|
比例
(%)
|
其中
|
年份
|
产量
(万米)
|
比例
(%)
|
其中
|
真丝绸
(万米)
|
比例
(%)
|
真丝绸
(万米)
|
比例
(%)
|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
127.85
581.15
1195.50
1180.39
886.37
825.31
792.31
856.52
1174.66
1153.47
971.90
990.26
1119.99
1265.45
1334.92
|
0.88
2.86
4.36
4.17
3.50
3.67
3.22
3.09
3.43
3.04
3.00
3.46
3.15
2.93
2.98
|
19.94
45.75
18.06
18.00
13.52
26.76
33.92
62.68
80.10
163.26
212.88
288.25
330.47
278.82
|
|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
1383.10
1597.25
1657.50
1719.34
1705.12
1958.92
1862.11
2239.97
2924.58
3239.12
3931.41
4130.60
4225.36
4861.87
|
3.09
3.48
3.93
3.79
3.70
3.51
3.05
3.38
3.85
3.88
4.30
4.13
3.59
3.35
|
342.83
457.81
434.83
486.54
647.37
715.15
722.68
1044.64
975.35
985.48
1506.84
1531.74
1707.32
1978.54
|
6.66
7.36
6.52
5.41
7.17
7.27
7.88
9.60
11.85
11.57
11.51
|
注:1956年以前吴江丝织工业产品绝大部分为棉织品,未予统计。
第三节 县属丝织企业
一、国营吴江新生丝织厂
县属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县丝绸工业公司,厂址盛泽镇公园路17号。该厂前身为民生绸厂,由王鸣泉创办于民国20年(1931年),后扩展为民生、民生星记、民生华记、大巾华4家绸厂,共有电力织机128台。日军侵占盛泽后停业。抗日战争胜利后,仅民生星记厂开动16台织机,更名为新生绸厂。解放后,改称新生丝棉织厂,1955年11月成为全县第一家公私合营工厂,更名为公私合营新生布厂,织机105台,固定资产原值13.28万元。1956年9月,与富夏等18家织厂合并成公私合营盛泽镇第六布厂,织机235台。10月,首家恢复丝织。初期产品以人造丝绸为主,交织绸为辅,其中美丽绸及被面出口到苏联及东欧国家。12月,改名公私合营新生丝织厂。1961年下半年及1965年9月,盛泽丝织试样厂及新光丝织厂的织机及人员并入该厂。1966年11月,更名国营吴江红卫丝织厂。70年代后期,扩大桑丝绉类织物的生产。1980年6月,定名国营吴江新生丝织厂。1983年,该厂成为全国纺织系统18家创汇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之一,受到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的表彰。这一时期,产品发展成4大类70余个品种。其中,花素绉缎、银无地等均为高档产品,系列花绉缎为全省独家生产,畅销西欧市场。银无地为大提花32姆米重磅和服绸,根据日本来样织造,工艺难度极高。经30年技术改造,至1985年末,新生丝织厂拥有织机778台,年生产能力1515万米,固定资产原值1860万元,全厂职工3615人,农村合同工占30.65%,当年完成产值6082.23万元,产量1232.76万米,利税753.14万元。1985年,生产外销产品机台占总机台数的88.3%,外销产量848.12万米,其中桑丝绸596.94万米,创汇1600万美元。
二、国营吴江新华丝织厂
县属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县丝绸工业公司,厂址盛泽镇升平桥东。前身为仁记绸厂,创建于民国22年(1933年)。1953年,仁记绸厂改名为仁基丝棉织造厂。1956年9月,仁基丝棉织造厂与同益等8家织厂合并为盛泽镇公私合营第二布厂。同时,厚生等33家织厂合并为盛泽镇公私合营第一布厂。1957年6月,公私合营第二布厂更名为公私合营仁基丝织厂。年底,该厂固定资产46.58万元。1958年,局部恢复丝织,初期产品除真丝电力纺外,以彩条纺、羽纱、苏贝缎、富春纺等人造丝及其交织物为主,多数是外销的平素织物。同年12月,第一布厂与仁基丝织厂合并为公私合营新华丝织厂。1966年11月,改名为国营吴江东风丝织厂。是年,外销产量占总产量的89%。1967~1968两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外销产量降至40%左右,70年代随着产品结构的变化逐渐回升,产品向阔幅、提花、高档真丝绉缎类织物转化。1980年6月,定名国营吴江新华丝织厂。1985年,生产外销绸413.44万米,创汇1200万美元。12月,获中国丝绸总公司出口真丝绸成绩显著二等奖。同年,生产出重磅彩新绉,并在德国春季英特斯托夫国际衣料博览会上展出。1985年末,该厂固定资产原值1062.30万元,年生产能力757万米,全厂职工2237名,织机550台,完成产值3509.39万元,产量751.84万米,利税545.34万元。新华丝织厂原处盛泽镇西新街,与民居交错杂处。1978年开始,在盛泽镇东面苏嘉公路一侧兴建新厂房,1984年整厂迁移。
三、国营吴江新联丝织厂
县属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县丝绸工业公司,厂址盛泽镇舜新中路。该厂前身为吴江县盛泽镇电机织物生产合作社,1952年10月成立,社员164人,织机105台,产品以棉布为主。公私合营期间,由各布厂划出300余人及100余台织机并入该社,改名吴江县盛泽镇棉织生产合作社。全社织机212台,人员545人,规模居全镇之首。1959年1月,更名为地方国营新联丝织厂。60年代初,棉布与丝绸的产量大致相等。1965年9月,新光丝织厂棉织部分的人员及机台并入,改名地方国营盛泽布厂,全部织造棉布。1966年11月改称国营吴江红旗布厂。1976年1月起,开始丝织。1979年1月改为国营吴江红旗丝织厂,10月全部转为丝织生产,1980年6月定名国营吴江新联丝织厂。该厂产品有4大类,70多个品种,名牌产品有水榭牌练白染色双绉、水榭牌素绉缎、茶花牌绒面缎(真丝人造丝交织)、水榭牌新贵绉等。出口产品中以真丝绉类为大宗,198l~1985年期间,年创汇值平均递增28%,1985年创汇159l万美元。同年,获中国丝绸总公司出口真丝绸成绩显著一等奖。1985年,全厂织机708台,职工2457人,产量894.84万米,产值4166.47万元,利税496.50万元。
四、吴江新民丝织厂
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丝绸工业公司,厂址盛泽镇思古浜1号。1958年12月,盛泽镇各街道联办的丝织手工业中心社与轴浆社、荷园街道办土布厂、运经工场、红星牵经工场合并成地方国营新民丝织厂。翌年7月,因地方国营体制未被批准,改称盛泽新民丝织厂,全厂有人力织机610台,职工1065人,流动资金仅2万元。1959年,建800平方米简易厂房,取代原有芦菲棚。1965年9月,首次安装K611全铁丝织机。1970年7月,改名吴江新民丝织厂,为县属大集体企业。当年,部分织机转为丝织,1973年12月全部改为丝织。70年代后期,该厂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在企业规模、管理水平、厂房设备面貌方面逐步赶上新生、新华、新联厂。1983年,该厂生产的水榭牌骏花双绉,获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颁发的荣誉证书。1985年12月12日,从日本引进的128台喷丝织机及配套设备正式投产,开了吴江县内引进国外无梭织机的先例。当年生产优质合纤绸100万米。是年末,全厂固定资产原值达2183万元,拥有织机704台,年生产能力1477万米,成为江苏省丝绸十大企业之一。1985年,生产丝织品958.01万米,产值3606.49万元,利税399.26万元,其中出口482.30万米,创汇752万美元。同年,获中国丝绸总公司出口真丝绸成绩显著二等奖。
五、工贸合营吴江新达丝织厂
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丝绸工业公司,厂址盛泽镇舜新路23号。该厂前身为盛泽社会福利第一棉织厂,1959年2月成立,为街道民政福利企业,仅7人,人力织机4台。1963年,改名盛泽镇丝棉织社,以后续有盛泽公社丝织厂等单位并入。1966年12月,改名群力丝棉织社。1970年成为县属大集体企业,改称吴江群力布厂。1981年12月,新联丝织厂代表该厂与江苏省丝绸进出口公司、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公司江苏代办处签订合营协议。次年7月,改组为吴江新联丝织厂工贸合营分厂。1983年初,全部改为丝织,并转向出口生产。1985年11月从新联厂中独立出来,次年3月改名工贸合营吴江新达丝织厂,是全国首家工贸合营丝织厂。1985年末,全厂固定资产原值460.28万元,织机316台,职工1041人,当年生产丝织品482.57万米,产值1173.33万元,利税145.42万元,其中外销190万米,创汇185万美元,生产外销产品的织机占总机台数的38.6%。
六、国营吴江丝绸试样厂
县属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县丝绸工业公司,厂址盛泽镇圆明寺桥堍。1958年成立,原名盛泽丝织试样厂,1961年下半年撤销,并入新生丝织厂。1974年重建,定名为吴江丝绸试样厂。试样厂不以盈利为目的,经费来源为:盛泽“四新”丝织厂每月交付的试样费,技术咨询服务费,花本加工费等。1978年起,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消化各项增支因素,少量投产自营产品。1979年11月,吴江县丝绸研究所成立,附设在丝绸试样厂内。试样厂和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和试制新品种、新花样,为吴江县丝织生产进行新技术开发研究,提供技术咨询。1982年6月,县乡镇工业局与丝绸试样厂联合成立吴江丝绸联合设计中心,无偿为乡镇丝织厂设计花样,进行技术指导。该厂建立以后,设计试样品种数以百计,其中经济及社会效益较好的有骏花双绉、骏花缎、羊年绉、目澜绉等,29个设计品种在省、市获奖。1985年,该厂与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联营部联营,沪方投资25万元,用以扩大生产规模,并优先向试样厂供应涤纶长丝。
第四节 乡(镇)村丝织企业
解放初期,盛泽镇近郊盛虹、胜天、永和、荷花4个村仍有一些手工机户为中国蚕丝公司加工土绸。农业合作化后,手工织绸成为生产合作社的副业生产。1958年,4个村的丝织人员及设备合并成盛泽公社丝织厂。这是县内第一个社办丝织厂,1960年解体。同年11月,盛泽镇各丝织厂的32名精减人员重新组成盛泽公社丝织厂,共有电动、脚踏织机24台,其中6台为丝绸公司加工复兴纺,其余为县日用品经理部加工棉布。1963年,并入盛泽镇丝棉织社。其他成立较早的社(镇)队办丝织厂还有:铜罗丝棉织厂(1958年10月成立)、盛泽纺经厂(1960年1月)、目澜丝织厂(1966年4月)、坛丘丝织厂(1967年6月)、震泽镇丝织厂(1968年6月);盛泽公社的团结大队丝织厂(1966年),红卫大队丝织厂(1967年),南霄、红安、鼎方、虹洲大队丝织厂(1968年),幸福、群铁大队丝织厂(1969年),北角、上升、新农大队丝织厂(1970年),大新、卫东、慰塘大队丝织厂(1971年),坛丘公社的星塔大队丝织厂(1971年)。社、队办丝织企业规模不大,多数厂处于半机械半手工操作状态。
1976~1977年,国营、大集体丝织厂为提高本厂职工下放农村子女的收入,在知青点办厂。其中,红卫厂在盛泽西白漾农场、八坼农创大队、八都南联大队、庙港等地,红旗厂在桃源农科站和民益、红旗大队,东风厂在南麻公社、八都民主大队,新民厂在八都勤丰大队办起知青丝织厂。各厂除向队办厂无偿提供设备及机物料外,还支援办厂初期所需的原料、流动资金,人员培训、设备安装、技术指导都由有关厂负责。1979年知识青年返城时,这些丝织厂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或独立成厂,或合并改组。盛泽西白漾农场丝织厂已有12台电动铁木织机,前道设备基本配套,1979年并入盛泽公社丝织厂(盛泽乡工艺织造厂前身);八都勤丰丝织厂,1981年已有K611丝织机12台,1985年与新民丝织厂联营,成为该厂的分厂。
1978年,中共吴江县委、县政府开展以扶贫为目标的支农活动,办起一批社队丝织厂。屯村新联丝织厂由县财政局扶办;湖滨吴新丝织厂由县武装部扶办;金家坝方家浜丝织厂由县委组织部扶办。这些丝织厂都由扶办单位帮助争取到无息或低息贷款,出面邀请盛泽的丝织厂进行技术支援并延聘退休丝织技工常驻指导。1979年10月,县社队企业管理局(即后来的乡镇工业局)成立,公社、大队丝织厂得到政策上的鼓励和扶持。年末,全县社队丝织机总数664台,产量586.24万米。1980年,社队织机总数2472台,超过县属丝织企业织机总数(2033台)。1982年起,社队丝织业的丝织品产量超过县属企业。1983年,撤销公社、大队改为乡、村时,全县乡镇(村)丝织厂23l家,织机总数4047台,丝织品产量4943.78万米。其中,拥有织机百台上下的有:盛泽乡工艺织造厂138台、南麻乡丝织厂112台、盛泽镇勤俭纺织厂108台、盛泽镇目澜丝织厂98台。
80年代,乡镇丝织企业在全县分布虽已较为普遍,但仍以盛泽、坛丘一带为主。盛泽乡丝织业凭借传统优势,在1979年已有社办丝织厂l家,队办丝织厂30家,织机总数352台,年产量343.85万米。1981年,社办丝织厂增至2家,队办丝织厂增至32家,织机总数822台,年产量678万米。当年盛泽社、队丝织行业产值2137.5万元,占全社工业总产值的77.1%;丝织品利润288.75万元,占全社工业利润总额四分之三以上。1985年,盛泽乡、村二级丝织企业拥有织机1477台,占全县乡镇企业织机总数的22.22%;年产量2457.68万米,占全县乡镇企业丝织总产量的28.29%。坛丘乡的丝织行业,居全县第二,1985年,乡、村二级丝织企业织机608台,年产量688.75万米,占全县乡镇企业织机总数和年产量的比重分别为9.15%和7.91%。
乡镇丝织厂办厂初期,主要为丝绸公司、纺织品采购供应批发站或盛泽镇丝织大厂加工真丝及人造丝类产品。70年代起,以人造丝及其交织品、合纤丝及其交织品为主,间有桑蚕丝交织品。80年代,合纤绸类占主导地位,1979年占总产量的33.89%,1985年则占68.17%。由于设备改善和市场因素,1985年,乡镇丝织厂的桑蚕丝交织品产量达到50.2l万米,为1984年的4.36倍,个别实力雄厚的乡办厂开始生产桑丝绸。盛泽乡工艺织造厂投产02双绉、圆明绉、洋纺等。同年,乡镇丝织厂的人造丝及其交织品产量2714.72万米,为1984年的15.89倍。乡镇丝织厂的数千台织机中,多数是平素织机,因此提花织物所占比例很小,以软缎和线绨被面为主。1985年,全县除莘塔乡外的23个乡(镇)共办丝织厂44个。村办厂分布以县南境为密,盛泽、坛丘、南麻3乡,村村都有,次为黎里及平望。1985年,全县乡、镇、村办丝织厂249家,职工总数41963人,占全县乡镇企业就业人数的29.39%;拥有织机6648台,占全国乡镇丝织业织机总台数的10.42%,占江苏省乡镇丝织业的65.58%。是年,吴江县乡镇丝织工业产值31073万元,占全县乡镇工业总产值的27.65%,连同乡镇丝绸印染业产值则占40.43%。
主要乡(镇)丝织企业有:
一、吴江工艺织造厂
1972年成立,盛泽乡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址盛泽镇北。1985年1月,该厂与上海工艺美术公司联营,沪方投资70万元,用以增机100台,成为该公司抽纱、刺绣的面料基地。年末,全厂职工1322人,织机301台,年生产能力560万米,总产值1449万元,利税214万元。该厂所产尼丝纺、特丽纶、尼龙绡获江苏省乡镇企业产品赴京展览荣誉证书。
二、吴江目澜丝织厂
建于1968年,盛泽镇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址盛泽镇公园路。1984年,该厂所产双色、三色软缎被面、洁丽绸获江苏省乡镇企业产品赴京展览荣誉证书。其中,三色织锦软缎被面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选为中国乡镇企业的代表产品,在该馆长期展出。1985年末,拥有织机192台,职工647名,年产量265.87万米,产值937.50万元,利税104万元。
三、吴江县松陵垂虹丝织厂
1983年7月成立,松陵镇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址松陵镇北门工农路。1983年,全厂职工88人,织机18台,生产平素织物。1985年,全厂职工408人,织机60台,固定资产原值46.00万元,年产量137.12万米,产值470.49万元,利税98.00万元。产品有垂虹缎、织锦缎等提花织物,产销率平均95%。1985年,该厂获吴江县丝织行业“台机创利十佳杯”奖。
1979~1985年吴江县乡(镇)村丝织业发展概况表
年份
|
丝织企业
个数
|
织机
总台数
|
丝织品总产
量(万米)
|
年份
|
丝织企业
个数
|
织机
总台数
|
丝织品总产
量(万米)
|
1979
1980
1981
1982
|
97
219
|
664
2472
3220
3597
|
586.24
1442.09
2293.72
3989.31
|
1983
1984
1985
|
254
234
249
|
4047
4963
6648
|
4943.78
6385.17
8686.22
|
1985年吴江县乡(镇)办丝织企业概况表
工 厂 名 称
|
职工人数
|
丝织机(台)
|
产量(万米)
|
产值(万元)
|
吴江新湖丝织厂一分厂(松陵)
八坼公社丝织厂
八坼第二丝织厂
同里丝织厂
同里复康丝织厂
屯村织造厂
芦墟公社丝织厂
吴江化纤织造厂(南麻)
南麻福利丝织经纬厂
横扇丝织厂
北厍公社丝织厂
黎里丝织一厂
苏州市吴江围巾厂(金家坝)
梅堰公社丝织厂
吴江工艺织造厂(盛泽乡)
坛丘丝织厂
八都丝织厂
七都乡丝织厂
吴江色织化纤厂(七都)
庙港福利丝织厂
铜罗丝棉织厂
铜罗公社第二丝织厂
苏州东吴丝织厂铜罗分厂
菀新丝织厂(菀坪)
青云丝织厂
桃源丝织厂
松陵垂虹丝织厂
松陵丝织厂
盛泽工艺美术总厂
吴江目澜丝织厂(盛泽镇)
盛泽丝织服装福利厂
盛泽镇舜湖丝织厂
盛泽乡丝织二厂
震泽镇丝织厂
平望镇第二丝织厂
平望镇丝织厂
芦墟镇丝织二厂
芦墟汾湖丝织厂
|
202
305
155
177
131
263
338
356
397
334
364
432
254
341
1322
263
501
107
342
355
297
114
299
80
297
452
408
253
631
647
69
39
150
91
379
383
205
73
|
40
50
30
4I
38
48
80
118
64
58
53
104
42
70
301
56
132
25
63
78
66
16
94
20
50
80
60
66
48
192
20
12
18
20
88
71
56
18
|
61.37
67.35
8.30
24.73
29.02
50.24
124.74
173.17
—
72.00
87.38
98.92
32.30
127.90
557.66
89.88
72.00
26.18
78.83
103.62
77.59
18.56
108.55
11.84
82.29
96.75
137.12
96.00
43.00
265.87
32.35
8.84
—
11.50
99.79
79.92
92.40
9.16
|
282.83
210.43
24.94
128.74
81.67
157.00
418.77
380.23
543.00
194.70
254.35
640.22
485.00
356.79
1448.79
436.60
317.29
160.70
381.00
260.70
277.34
135.17
286.83
39.04
450.00
546.11
470.49
340.94
1879.11
937.50
105.03
24.16
—
174.33
272.26
360.03
238.41
30.00
|
1985年吴江县村办丝织业概况表
乡 镇
|
村数
|
村办丝
织厂数
|
织机台数
|
产量(万米)
|
乡 镇
|
村数
|
村办丝
织厂数
|
织机台数
|
产量(万米)
|
盛 泽
坛 丘
南 麻
黎 里
平 望
庙 港
八 坼
松 陵
八 都
桃 源
铜 罗
|
32
23
16
28
33
21
31
31
23
20
16
|
34
26
17
16
15
11
11
9
9
9
6
|
1176
552
177
249
340
213
48
198
163
142
61
|
1900.02
825.81
201.72
300.47
405.53
361.42
42.84
266.44
123.36
134.89
32.41
|
梅 堰
七 都
屯 村
北 厍
芦 墟
震 泽
横 扇
青 云
莘 塔
金家坝
同 里
|
21
28
20
28
23
30
21
21
21
27
27
|
6
6
5
4
4
4
4
3
3
2
1
|
113
68
72
44
34
39
54
26
32
38
10
|
63.12
62.57
46.64
47.81
56.24
14.80
31.55
18.93
|
1985年吴江县主要村办丝织企业概况表
厂 名
|
织机台数
|
职工人数
|
产量(万米)
|
产值(万元)
|
盛泽乡盛虹丝织厂
盛泽乡胜天丝织厂
盛泽乡永和丝织厂
盛泽乡荷花丝织厂
盛泽乡兴桥丝织厂
盛泽乡东港丝织厂
桃源乡丝织二厂
|
60
66
64
62
90
59
50
|
270
330
240
324
478
278
493
|
89.72
109.12
95.97
79.41
158.65
107.79
44.53
|
203.00
225.37
211.78
135.80
467.87
279.75
376.56
|
第五节 丝 针 织
1983年,黎里镇的吴江针织一厂在国产袜机上试制成桑蚕丝袜(舞袜)。1984年12月19日,由苏州市科委、苏州市丝绸工业公司通过技术鉴定,属国内首例。从此,投入批量生产。1985年,该厂投资40万美元引进细针距桑蚕丝织袜生产线,由瑞士、意大利、日本3国机器组成。10月,经香港达昌公司抽样,首批2775双真丝连裤袜各项指标均符合合同要求,产品销往美国。是年该厂职工310人,生产各类丝袜5497万双,总产值309.27万元。其中,桑蚕丝袜1万余双,创汇近4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