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丝绸之府 >> 盛泽丝绸文化——庄面与会馆

盛泽丝绸文化

庄面与会馆

2024/6/3 3:45:36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16190


盛泽的绸市有一种特殊的形态,那就是“庄面”。

盛泽早期的绸市交易,主要集中在市河两岸的南北大街(今舜湖中路),尤其以中段善嘉桥一带(今东方广场附近)最为密集,盛泽人称之为“庄面”。从明嘉靖至清乾隆初年(1522—1752年)的两百余年间,这里一直是盛泽经济的心脏地带。

乾隆十七年(1752年)

老庄面毁于火

乾隆十七年(1752年)旧历三月十三日,善嘉桥南的新街口(今东方大厦附近)失火,大火越过善嘉桥,烧毁了五百多家店房,老庄面顷刻间毁于一旦,损失惨重。

新庄

火灾过后,绸业界又筹集资金在如今的潇湘弄之南,一块比较空阔的地面上重建庄面,叫作新庄。这座新建的庄面是一幢封闭型的建筑,四周筑围墙,北面设一门,东西各有两门作通径。庄内有街,街的两边是店面,每家店面式样相同,分别由绸行和领户租用,绸行朝南,领户面北。1986年,东方丝绸市场建设第一期经营房的时候,就是参照了庄面的格局。

南庄

徽州庄

庄面一弄

庄面二弄

庄横头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培元公所(绸业公所)又出资在新庄之南增建了许多店面,称作南庄。

到了清末,安徽绸商又集资在庄面的东南侧建徽州庄。

此外,在它们的周围又陆续建成一排排类似的店面,形成了现在的庄面一弄、庄面二弄和庄横头。

由新庄、南庄、徽州庄、庄面一弄、庄面二弄和庄横头集合而成的庄面,是一个巨大的丝绸交易市场,是盛泽绸市的中心。这里集中了盛泽众多的绸行、丝行、领户、筘店、梭子店、机料店和纹制工场,它们的交易活动左右着整个盛泽城乡乃至附近的江浙广大地区丝绸业的兴衰。

盛泽的庄面持续繁荣了四百多年。上世纪二十年代,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西方列强忙于国内的整顿,暂时无暇顾及中国,给了中国的民族工业一个乘隙发展的机会,盛泽的丝绸生产和庄面的繁荣也由此而达到高峰。可惜好景不长,不久,盛泽就陷入了日寇的铁蹄之下,绸市萧条,庄面的生意日渐衰落。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国家的支持下,盛泽的丝绸生产才逐步得到恢复。但是,因为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丝绸的产、供、销都按计划进行,庄面的市场功能基本丧失,因此盛泽的绸市迅速解体。到1955年底,丝行、绸行、领户销声匿迹。

盛泽的庄面是中国最早的丝绸市场之一,在中国的丝绸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对盛泽经济的支撑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1986年10月11日

东方丝绸市场成立

盛泽绸市的再度辉煌,出现于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1986年10月11日,在政府与丝绸业界的共同推动下,一个具有“庄面”传统风格的东方丝绸市场在盛泽镇西郊的西白漾围垦地上崛起,中断了30年的盛泽绸市翻开了更为璀璨的一页。

会馆文化

说完了庄面,我们再来看看出现在盛泽的另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会馆文化。

清朝初年,由于饱经战乱的社会得到了休养生息,盛泽的丝绸生产与贸易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外地的绸商纷纷来这里采购丝绸,许多客商还在盛泽开设了丝行、绸行,在这里娶妻生子,定居了下来。这些外来移民日增月积,渐渐地形成了规模。因为贸易的需要,也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同籍的客商彼此加强沟通,纷纷建立了自己的会馆,形成了其它乡镇上极为少见的会馆文化现象。

重修济东会馆碑记

盛泽为吴江巨镇,在昔尤为繁盛,各省商贾鹜趋麋集,吾乡营商者,亦多集斯土。

我们先来读一下《重修济东会馆碑记》中的一段话:“盛泽为吴江巨镇,在昔尤为繁盛,各省商贾鹜趋麋集,吾乡营商者,亦多集斯土。”从这段碑记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聚集于盛泽的外来客商已是“鹜趋麋集”,蔚为大观了。

会馆

会馆是同省、同府、同县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大商埠设立的机构。

那么什么是会馆呢?

《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会馆是同省、同府、同县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大商埠设立的机构。它的主要功能是以馆址的房屋供同乡、同业聚会或暂住,联络乡谊,协调商贸活动。

盛泽虽不是京城、省城,却有了许多会馆,当然应该算是“大商埠”了。

金陵会馆    任城会馆(济宁会馆)    山西会馆    绍兴会馆宁绍会馆    华阳会馆(红花会馆)    徽宁会馆    济东会馆

清朝顺治年间,南京的商人集资在西白漾湖边的关帝庙内设立了盛泽的第一座会馆,名为金陵会馆。康熙时,山东济宁州的商人在目澜洲西北侧建了任城会馆(又叫济宁会馆),山西商人又在昇明桥之北建山西会馆(今镇中心小学)。乾隆年间,增建了绍兴会馆(在原西庙内)、宁绍会馆(今目澜丝织厂)、华阳会馆(今太古广场一侧的丝绸大厦);到了嘉庆时,又有徽宁会馆(朝阳路底)、济东会馆(斜桥东侧)先后落成。

弹丸之地的盛泽镇上,在1644—1820年之间的近两百年时间内,竟然相继出现了八所会馆,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观。专家们说,盛泽的这种会馆文化现象,“为全国所仅见”。我想,盛泽丝绸贸易之繁荣由此而可见一斑。

然而到了近代,由于“申庄”、“苏庄”的兴起,由于战乱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盛泽鼎盛的会馆文化现象开始逐渐沉寂。到了民国初年,只剩下绍兴、徽宁两所会馆。之后,虽然济东会馆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进行了重修,但是,就整体而言毕竟是强弩之末,已经风光不再了。建国后,残存的会馆逐一被移作它用。济东会馆一度成为盛泽中学的校舍,徽宁会馆和宁绍会馆的旧址上,则建起了朝阳服装厂和目澜丝织厂。

除了这些会馆以外,盛泽的丝、领、绸三业还都设立了各自的行会组织——公所。

丝业公所

领业公所(汇锦公所)

绸业公所(培元公所)

丝业公所设在终慕桥(俗称百嘉桥)北侧的先蚕祠。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由盛泽丝业界公建。

领业公所是领投的同业组织,成立于晚清,又叫汇锦公所。

规模最大、实力最强、资格最老,则首推绸业公所。绸业公所成立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它在统筹管理丝绸交易和运输的同时,还先后创办了绸业小学和丝织科职业学校,举办各种慈善与福利事业,镇民深受其惠,有口皆碑。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财大气粗的绸业公所又筹集巨资,在北大街登椿桥北侧的繁华地段建造新所,并更名为培元公所,取“培育元气”的意思。

这些公所和会馆的设立,有效地推进了盛泽丝绸贸易的发展。盛泽物美价廉的丝绸通过当地绸商和客商共同开拓的销售网络,走向全国,走向海外。盛泽的绸市有一种特殊的形态,那就是“庄面”。

盛泽早期的绸市交易,主要集中在市河两岸的南北大街(今舜湖中路),尤其以中段善嘉桥一带(今东方广场附近)最为密集,盛泽人称之为“庄面”。从明嘉靖至清乾隆初年(1522—1752年)的两百余年间,这里一直是盛泽经济的心脏地带。

乾隆十七年(1752年)

老庄面毁于火

乾隆十七年(1752年)旧历三月十三日,善嘉桥南的新街口(今东方大厦附近)失火,大火越过善嘉桥,烧毁了五百多家店房,老庄面顷刻间毁于一旦,损失惨重。

新庄

火灾过后,绸业界又筹集资金在如今的潇湘弄之南,一块比较空阔的地面上重建庄面,叫作新庄。这座新建的庄面是一幢封闭型的建筑,四周筑围墙,北面设一门,东西各有两门作通径。庄内有街,街的两边是店面,每家店面式样相同,分别由绸行和领户租用,绸行朝南,领户面北。1986年,东方丝绸市场建设第一期经营房的时候,就是参照了庄面的格局。

南庄

徽州庄

庄面一弄

庄面二弄

庄横头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培元公所(绸业公所)又出资在新庄之南增建了许多店面,称作南庄。

到了清末,安徽绸商又集资在庄面的东南侧建徽州庄。

此外,在它们的周围又陆续建成一排排类似的店面,形成了现在的庄面一弄、庄面二弄和庄横头。

由新庄、南庄、徽州庄、庄面一弄、庄面二弄和庄横头集合而成的庄面,是一个巨大的丝绸交易市场,是盛泽绸市的中心。这里集中了盛泽众多的绸行、丝行、领户、筘店、梭子店、机料店和纹制工场,它们的交易活动左右着整个盛泽城乡乃至附近的江浙广大地区丝绸业的兴衰。

盛泽的庄面持续繁荣了四百多年。上世纪二十年代,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西方列强忙于国内的整顿,暂时无暇顾及中国,给了中国的民族工业一个乘隙发展的机会,盛泽的丝绸生产和庄面的繁荣也由此而达到高峰。可惜好景不长,不久,盛泽就陷入了日寇的铁蹄之下,绸市萧条,庄面的生意日渐衰落。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国家的支持下,盛泽的丝绸生产才逐步得到恢复。但是,因为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丝绸的产、供、销都按计划进行,庄面的市场功能基本丧失,因此盛泽的绸市迅速解体。到1955年底,丝行、绸行、领户销声匿迹。

盛泽的庄面是中国最早的丝绸市场之一,在中国的丝绸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对盛泽经济的支撑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1986年10月11日

东方丝绸市场成立

盛泽绸市的再度辉煌,出现于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1986年10月11日,在政府与丝绸业界的共同推动下,一个具有“庄面”传统风格的东方丝绸市场在盛泽镇西郊的西白漾围垦地上崛起,中断了30年的盛泽绸市翻开了更为璀璨的一页。

会馆文化

说完了庄面,我们再来看看出现在盛泽的另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会馆文化。

清朝初年,由于饱经战乱的社会得到了休养生息,盛泽的丝绸生产与贸易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外地的绸商纷纷来这里采购丝绸,许多客商还在盛泽开设了丝行、绸行,在这里娶妻生子,定居了下来。这些外来移民日增月积,渐渐地形成了规模。因为贸易的需要,也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同籍的客商彼此加强沟通,纷纷建立了自己的会馆,形成了其它乡镇上极为少见的会馆文化现象。

重修济东会馆碑记

盛泽为吴江巨镇,在昔尤为繁盛,各省商贾鹜趋麋集,吾乡营商者,亦多集斯土。

我们先来读一下《重修济东会馆碑记》中的一段话:“盛泽为吴江巨镇,在昔尤为繁盛,各省商贾鹜趋麋集,吾乡营商者,亦多集斯土。”从这段碑记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聚集于盛泽的外来客商已是“鹜趋麋集”,蔚为大观了。

会馆

会馆是同省、同府、同县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大商埠设立的机构。

那么什么是会馆呢?

《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会馆是同省、同府、同县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大商埠设立的机构。它的主要功能是以馆址的房屋供同乡、同业聚会或暂住,联络乡谊,协调商贸活动。

盛泽虽不是京城、省城,却有了许多会馆,当然应该算是“大商埠”了。

金陵会馆    任城会馆(济宁会馆)    山西会馆    绍兴会馆宁绍会馆    华阳会馆(红花会馆)    徽宁会馆    济东会馆

清朝顺治年间,南京的商人集资在西白漾湖边的关帝庙内设立了盛泽的第一座会馆,名为金陵会馆。康熙时,山东济宁州的商人在目澜洲西北侧建了任城会馆(又叫济宁会馆),山西商人又在昇明桥之北建山西会馆(今镇中心小学)。乾隆年间,增建了绍兴会馆(在原西庙内)、宁绍会馆(今目澜丝织厂)、华阳会馆(今太古广场一侧的丝绸大厦);到了嘉庆时,又有徽宁会馆(朝阳路底)、济东会馆(斜桥东侧)先后落成。

弹丸之地的盛泽镇上,在1644—1820年之间的近两百年时间内,竟然相继出现了八所会馆,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观。专家们说,盛泽的这种会馆文化现象,“为全国所仅见”。我想,盛泽丝绸贸易之繁荣由此而可见一斑。

然而到了近代,由于“申庄”、“苏庄”的兴起,由于战乱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盛泽鼎盛的会馆文化现象开始逐渐沉寂。到了民国初年,只剩下绍兴、徽宁两所会馆。之后,虽然济东会馆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进行了重修,但是,就整体而言毕竟是强弩之末,已经风光不再了。建国后,残存的会馆逐一被移作它用。济东会馆一度成为盛泽中学的校舍,徽宁会馆和宁绍会馆的旧址上,则建起了朝阳服装厂和目澜丝织厂。

除了这些会馆以外,盛泽的丝、领、绸三业还都设立了各自的行会组织——公所。

丝业公所

领业公所(汇锦公所)

绸业公所(培元公所)

丝业公所设在终慕桥(俗称百嘉桥)北侧的先蚕祠。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由盛泽丝业界公建。

领业公所是领投的同业组织,成立于晚清,又叫汇锦公所。

规模最大、实力最强、资格最老,则首推绸业公所。绸业公所成立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它在统筹管理丝绸交易和运输的同时,还先后创办了绸业小学和丝织科职业学校,举办各种慈善与福利事业,镇民深受其惠,有口皆碑。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财大气粗的绸业公所又筹集巨资,在北大街登椿桥北侧的繁华地段建造新所,并更名为培元公所,取“培育元气”的意思。

这些公所和会馆的设立,有效地推进了盛泽丝绸贸易的发展。盛泽物美价廉的丝绸通过当地绸商和客商共同开拓的销售网络,走向全国,走向海外。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